区域空间一体化发展的理论探讨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4
城市TOD项目地上及地下空间联合开发利用研究【摘要】本文围绕城市TOD项目地上及地下空间联合开发利用展开研究,通过概述城市TOD项目及其背景和目的,探讨地上空间开发利用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策略,并分析实际案例。
通过案例分析,总结出实施策略和发展方向,为未来城市TOD项目地上及地下空间联合开发提供参考。
研究表明,联合开发可以最大化地上及地下空间的利用率,提高城市的整体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未来应加强对城市TOD项目的规划与设计,充分考虑地上及地下空间的整体规划,实现城市空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城市TOD项目的实施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城市TOD项目、地上空间、地下空间、联合开发、地上空间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案例分析、实施策略、研究成果、未来发展方向、结论。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城市TOD项目地上及地下空间联合开发利用研究目前我国城市TOD项目地上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仍存在许多挑战和难题。
地上空间资源利用率较低,许多城市中心地段存在大量废弃和闲置土地;地下空间规划、开发和管理体系尚不完善,存在开发难度大、成本高等问题。
对城市TOD项目地上及地下空间联合开发利用进行深入研究,探索有效的实施策略和方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1.2 研究目的现在请输出中关于的内容。
是为了探讨城市TOD项目地上及地下空间联合开发利用的可行性和方法,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通过对城市TOD项目的概述和地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研究,我们将深入分析地上及地下空间联合开发的可行性和优势,探讨各种可能的实施策略,进而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施策略的探讨,我们将为城市规划者、开发商和政府部门提供指导和建议,推动城市TOD项目的发展,并为未来城市发展方向提供借鉴和启示。
通过本研究,我们旨在为城市TOD项目的地上及地下空间联合开发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引言:城乡一体化是城乡生产力差距逐步缩小、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破除、城乡壁垒逐步打破的过程。
伴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激发农村地区活力,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开始松动。
1982~1986年间,中央连续发布农业“一号文件”,学者重点从生产力与商品经济视角进行阐释,提出旨在实现要素流动与城乡经济的一体化。
1980年代后期,国家改革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学者指出协调城乡关系的系统性一体化。
面对城市化与工业化对农业冲击加剧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由此“城乡一体化”研究进入新阶段,重点是面向城乡二元体制改革的社会经济一体化。
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作出“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重要论断,“城乡一体化”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此阶段,要实现从单向城乡一体化向双向城乡一体化的转变逐渐成为共识。
当前,伴随着十九大正式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学者在“城乡融合”背景下重新理解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推进城乡一体化内涵的进一步深化。
1 研究框架研究以“内容-评估-展望”为基本逻辑,重点对142篇包含高引用量、核心期刊以及近三年发表的文献展开综述,总结城乡一体化基本理论和相关理论。
进一步基于中国知网核心期刊及cssci期刊数据库,以“城乡一体化”为篇名精确检索,时间范畴为1984年至2020年,根据相关度排序取Top1000篇中文文献纳入研究样本。
从文献背景展开综述,运用综合分析法与文献计量法,以洞悉和揭示城乡一体化领域的研究热点分布、聚类情况及学科演进脉络,展开研究评估,探讨未来国内城乡一体化理论发展完善的方向。
2 研究内容2.1 城乡一体化基础理论研究综述2.1.1 发展内涵:关注城乡区域基础与要素协调机制从发展目标来看,城乡一体化是为了实现城乡资源优化配置,使得城乡居民平等享有现代文明。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基于空间溢出效应的分析一、本文概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基于空间溢出效应的分析》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空间溢出效应的影响及其机制。
文章首先界定了空间溢出效应的概念,并分析了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接着,文章回顾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程,指出了当前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在此基础上,文章构建了一个理论框架,用于分析空间溢出效应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文章通过收集大量相关数据,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实证分析了中国各区域之间经济活动的空间溢出效应。
研究结果显示,空间溢出效应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不仅促进了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合作,还推动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为了进一步揭示空间溢出效应的内在机制,文章还从政策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资源配置、技术创新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
研究发现,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于空间溢出效应,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章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旨在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加强区域合作、提升创新能力等措施,进一步发挥空间溢出效应在推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文章也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空间溢出效应理论基础空间溢出效应,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是指某一地区的经济活动对邻近地区产生的非自愿性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是正面的,比如知识溢出、技术扩散等带来的经济增长;也可能是负面的,如环境污染、资源过度消耗等导致的生态问题。
空间溢出效应的存在,使得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而是与周边地区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复杂系统。
在经济学理论中,空间溢出效应往往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依赖性密切相关。
新经济地理学认为,空间溢出效应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和集聚经济形成的重要机制。
当一个地区的经济活动产生正的外部性时,会吸引其他地区的资源和要素向该地区集聚,从而推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城市发展理论城市发展理论是城市规划和城市化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它涵盖了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等。
在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城市发展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变得愈发重要。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探讨城市发展理论的核心内容和应用。
一、城市发展的经济理论城市发展的经济理论主要研究城市作为经济中心的作用和影响。
其中,新经济地理学强调了城市的凝聚力和溢出效应,即城市能够集聚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本,形成经济活动的集中区域。
城市的密集性和多样性使得创新和合作成为可能,从而推动了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二、城市发展的社会理论城市发展的社会理论主要关注城市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公正等问题。
社会结构理论指出城市的社会结构是由社会阶层、职业类别、民族群体等因素共同构成的。
社会关系理论则强调了城市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城市社会网络的发展有助于信息传播和知识流动。
而社会公正理论则关注城市中的社会不平等和社会公平问题,强调城市规划和政策应该追求社会公正。
三、城市发展的环境理论城市发展的环境理论主要研究城市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包括城市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对城市的影响。
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城市应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生态城市理论强调了城市的生态化建设和资源节约利用,通过生态恢复和城市绿化等方式来改善城市环境。
四、城市发展的规划理论城市发展的规划理论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和城市设计等方面。
城市总体规划理论重点研究城市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旨在实现城市的均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区域规划理论则关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等问题。
城市设计理论则注重城市建筑和公共空间的设计,以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
综上所述,城市发展理论涵盖了经济、社会、环境和规划等多个方面,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化的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和运用城市发展理论,可以为城市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决策支持,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
开发区与行政区融合发展模式及转换机制研究开发区是由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在特定行政区域内设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工业园区等,实行政府特定优惠政策和区域治理方式;也是创造中国经济奇迹的重要载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产生发展的主要驱动空间。
行政区是国家为便于行政管理而分级划分的有确定界线的区域,是国家权力在空间上的划分,是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主要载体。
从空间上,各类开发区置于各级行政区内,并有自己特定的管理空间;从管理方式上,开发区注重驱动经济高速发展,服务企业。
开发区的设立是中国改革进程中的核心政策之一,是制度创新的过程。
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开发区进入发展成熟期,社会管理服务成为了转型创新的必要部分。
开发区创新发展需要资源和权限支撑,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发挥综合城市功能。
在渐进增量改革的驱动下,开发区与行政区在既有的激励约束条件开始探索多类型的融合发展。
本论文主要集中研究开发区与行政区融合发展模式和转换机制研究。
运用类型分析,政策文本分析和Dea-Malmqiust方法研究开发区与行政区发展的一体化融合。
本论文试图将开发区的实践与制度主义理论、资源依赖理论等相结合,集中研究开发区与行政区融合发展的三种模式,探讨中国开发区与所在行政区分立与融合过程的规律,制度变迁的内在因素及外在驱动力,解析开发区的发展趋势与政策走向。
同时探讨开发区管委会向行政区、区政合一与行政托管模式的转换机制。
开发区与行政融和发展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鲜明的现实针对性,理清开发区这一特殊事物的特质,为更好地引导、管理和治理开发区提出恰当的意见和建议,推动开发区与行政区理论研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充实和完善。
本研究所指开发区主要是指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高新术开发区。
开发区发展来龙去脉是开发区融合发展研究的逻辑起点,分阶段梳理了开发区历史变迁中政策变换。
开发区历经初始建构的放权阶段、政策的重整与优惠让利阶段、规范与普惠阶段、开发区创新转型与政策融合发展阶段。
区域发展规划理论在农村的应用本文概述了区域发展规划理论,介绍了吕梁市岚县概况,分析了区域规划理论在岚县马铃薯产业发展规划中的实际运用,探讨了依据区域规划理论应采取的运行机制和具体措施。
要采取“政府扶持+企业主导+专业合作组织辅助+农户参与执行受益”的运作模式,在政府和部门的引导下将基地、园区和农户紧密联结。
同时,要做好政策保障、资金保障和技术与人才保障工作,确保农村区域发展规划得到有效实施。
标签:区域发展规划理论;规划方法;农村发展规划;应用一、区域发展规划理论概述区域发展规划(regional development plan简写为RDP)是区域生产力和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未来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所做的总体部署。
它标志着人类在能动地改造自然,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关系方面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尤其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整个国民经济管理朝着加强宏观调控、微观放开搞活的方向发展,各级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权,对其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而对作为宏观调控与管理有效手段的区域发展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其新的内涵。
本文依据吕梁市岚县的区位发展优势,结合区域规划理论制定出可行性的岚县马铃薯发展规划,并阐述了区域规划理论在实际规划当中的应用。
二、吕梁市岚县概况1、人口情况岚县辖4镇8乡1个城区管委会,167个行政村、336个自然村。
岚县常住人口177278人,城镇人口53481人,乡村人口123797人。
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岚县经济增长较快,但是经济总量偏小,结构不够合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较低。
岚县既是国务院批准的吕梁山连片特困区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也是国家级贫困县。
据统计资料,201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2.7亿元,公共财政收入完成3.8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9.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0.2亿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98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70元。
全球框架中的区域经济⼀体化_20国集团研讨会综述04年9⽉22~23⽇,中国⼈民银⾏与欧洲中央银⾏在北京联合举办了题为“全球框架中的区域经济合作”20国集团研讨会。
该研讨会是20国集团2004年⼯作计划的⼀部分并经过了轮值主席国德国的批准。
参加此次研讨会的代表包括来⾃20国集团的央⾏和财政官员以及资深经济学家共60余⼈,中国⼈民银⾏⾏长周⼩川出席欢迎晚宴并发表了主旨演讲。
中国⼈民银⾏⾏长助理易纲与欧洲中央银⾏执⾏董事托马索?帕多阿-斯乔帕(Tommaso Padoa-Schioppa)共同主持了会议。
此次研讨会通过对区域经济⼀体化最新发展趋势的评论,旨在为20国集团⼀再关注的全球化问题提供⼀个相关视⾓。
会议围绕区域⼀体化协定的前提条件、区域⼀体化的进程、区域范围实体经济⼀体化与制度⼀体化的相互作⽤、区域货币和⾦融⼀体化、区域⼀体化与全球化的协调等议题展开讨论。
来⾃不同地区与国家的代表介绍了近期本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情况,并就本地区区域经济⼀体化的进程、经验和教训等问题交流了意见。
区域⼀体化协定的前提条件⽇本前⼤藏省国际事务次官、素有“⽇元先⽣”之称的⽇本庆应义塾⼤学全球安全研究中⼼教授神原英资就“区域⼀体化协定的前提条件”作了主题发⾔。
他对东亚地区⼀体化的现状和发展⽅向作了详尽评述,并据此分析了区域⼀体化的驱动⼒、得失和伙伴选择等问题。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东亚地区以贸易和⾦融(主要是外国直接投资)为主要内容的区域⼀体化显著加深,其经济的相互依存度指标已同欧洲不相上下。
不过东亚区域经济⼀体化并⾮由某个统⼀机制有条不紊地予以推动,它基本上是⼀个市场引导性的⼀体化过程。
东亚经济⼀体化的另⼀个特征在于它体现为同⾏业之间⽽不是跨⾏业的跨境贸易流动。
这反映出该地区垂直性⽣产共享⽹络发展较快,⼤型企业在东亚各国经济发展和⽐较优势中获得了巨⼤的利益。
虽然东亚与欧洲在区域性机制⽀持经济⼀体化所发挥的作⽤⽅⾯存在差异,但在经历了1997~1998年亚洲⾦融危机之后,东亚地区对加强区域合作的政治意识明显增强。
区域市场一体化衡量指标1.引言概述部分应该对文章的主题进行简要介绍,让读者了解文章的背景和重要性。
以下为1.1 概述的内容:概述: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区域市场一体化正逐渐成为一个关注的焦点。
区域市场一体化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内,通过扩大市场规模、降低贸易壁垒、推动资本和人员流动等手段,促进该区域内各个经济体的深度融合和互联互通,实现资源配置与产业协同发展的一种经济合作方式。
区域市场一体化对于参与国家和地区而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经济效益。
通过打破国界限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区域市场一体化可以为各个经济体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和合作空间,推动各国互利共赢,实现经济繁荣。
同时,区域市场一体化还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从而对整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然而,要全面评估和衡量区域市场一体化的程度和效果,需要设计一套合理的指标体系。
这一指标体系应该既能反映区域市场一体化的整体情况,又能细分各个方面的特征和变化趋势,为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和研究工具。
因此,本文将重点讨论区域市场一体化衡量指标的选择和构建方法,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通过对区域市场一体化衡量指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区域市场一体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发现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机遇,为国家和地区制定相关政策和战略提供科学支撑。
同时,也可以为国际间的合作和交流提供参考,促进区域市场的互联互通和进一步的发展。
综上所述,本文将深入探讨区域市场一体化的衡量指标,旨在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和实际指导。
下面将结合具体案例和数据分析介绍一些重要的衡量指标,以期为读者提供全面的了解和深入的思考。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是对整篇文章的组织和安排进行介绍和说明。
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部分应从整体上对文章的结构进行描述,向读者概述本篇文章的组织架构。
区域理论的概念是什么区域理论是一种地理学理论,旨在研究和解释区域之间的空间差异和特征。
它主要关注地球表面的地理单位(如城市、乡村、州和国家)在空间上的组织和互动关系。
区域理论的概念涉及到地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研究,通过考察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的空间联系、资源分配、人口迁移等现象,来揭示区域发展的规律和机制。
从历史上看,区域理论的发展起源于地理学家的研究,早期的地理学家主要关注地理区域的地貌、气候和自然资源等方面的差异。
随着现代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地理空间对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区域理论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
区域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核心概念:1. 区域的定义:区域是指一定地理范围内具有相对一致性和边界性的地理单位。
它可以是城市、县、州、国家等各种行政区域,也可以是某一特定类型的地理区域,如农业区域、产业区域等。
2. 空间相互作用:区域内的地理单位之间存在着多种类型的空间相互作用。
这些相互作用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物质和信息的流动。
通过研究空间相互作用,可以揭示地理单位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和发展动力。
3. 区域发展:区域发展是指地理单位内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快速变化和发展。
区域发展不仅与单个地理单位内部的因素有关,也与周边地理单位和全球范围内的因素相互作用。
通过研究区域发展,可以探讨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和不平衡问题。
4. 区域特征与差异:区域理论主要关注区域之间的差异和特征。
这些差异可以是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特征、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差异。
通过研究区域特征与差异,可以了解各个区域的优势和劣势,为区域发展提供依据。
5. 区域规划与治理:区域理论的一个重要应用是区域规划与治理。
区域规划是指对特定地理区域的发展进行有序的组织和规划,包括土地利用、交通网络、资源配置等方面的规划。
区域治理则是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问题的管理和解决。
综上所述,区域理论是一种研究地理单位之间相互作用和发展的理论体系。
基于图底关系理论的济南山城一体空间研究刘洪冰;赵亮;秦鹤洋【摘要】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山城一体已成为山城空间发展的硬性指标和迫切需要.文章基于拓展传统图底关系理论内涵,突出山体在城市空间特色塑造中的重要地位,把山体作为显性要素,以山为图、城市建设区为底,针对济南“山——城”空间肌理,从山体与城市、山体与街区及山体与建筑三个维度分析了济南山城一体空间的图底关系,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探索了济南山城一体空间架构,并分别提出了城倚青山、山中有城和城在山中的城市发展控制策略,指出济南山城空间发展应以不可动的“图”引导“底”的建设,最终实现“图”和“底”的最佳耦合及山城空间的和谐发展.【期刊名称】《山东建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31)002【总页数】8页(P164-171)【关键词】图底关系;山城一体;空间肌理;架构【作者】刘洪冰;赵亮;秦鹤洋【作者单位】山东建筑大学基建处,山东济南250101;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东济南250101;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东济南2501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2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山城一体已成为山城空间发展的硬性指标和迫切需要。
济南“齐烟九点”、“鹊华烟雨”等特色景观更是“记得住乡愁”的重要体现,海绵城市建设、泉水保护也与山体有紧密联系,作为依山而建的典型城市,济南在山体保护方面面临巨大挑战,而且在实际的城市建设中,山体也逐渐淹没在城市森林中,生态作用日渐退化。
目前,关于“山——城”的研究多置于“山水城市”的概念之下,钱学森院士在1990年首先提出“山水城市”的概念之后经过大量学者的拓展逐渐形成共识[1],一致认为山水城市是以中国文化为基础的聚居环境,其中吴良镛指出“山水城市”的核心是处理好城市与自然的关系[2],王铎认为山水城市是一种具有强烈中国文化特征的新城市学概念[3];戴月和温春阳等分别通过对常熟市和肇庆市两个实践案例进行分析,从总归层面分析了城市的山水格局构建方法[4-5]。
D01:10.13796/Ci.1001-5019.2021.03.016“双循环”新格局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若干重要关系探讨张学良,吴胜男摘要:当今世界时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国际环境E趋复杂,中国站在“第二个一百年”的新起点,亟待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长三角作为代表我国参与全球竞争的主要区域,其一体化发展既肩负着积极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路径的战略使命,更肩负着完善制度基石、寻求深层次体制机制改革的责任与担当。
为此,须统筹主革与开放、主府与市场、对外与对自、中央与地方、中心与外庭的关系:(1)改革与开放并重,坚定不移奉行开放战略,依靠间革探路,顺应客观局势变化,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2)政府与市场互补,理清政府—“有5政府”相结合,充分发挥政府的补位与服务作用;(3)对外与对与市场的边界,坚持“有效市场”—内和静统一,统筹国机国内两个大局,一方面依托对内开放和区域合作构建内循环,另一方面通过“走出去”和“8进来”进一步扩大外循环;(4)中央与地方齐心协力,坚持中央统一领导,全盘统筹、重点突破,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执行力与能动性;(5)中心与外围联动,依托都市圈建设、走廊经济、新型飞地模式实现中心城市与外围地区的互利共赢”关键词: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双循环;自由贸易试验政;改革开放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自-5219(2021)03-2132-1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9AZD006);上海财经大学创新团队项目(2016140393);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CXJJ-2022-353)作者简介:张学良,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吴胜男,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上海200433)。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长三角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从量的提升转到质、量共抓的新时期”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既面临我国深化对内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机遇,也面临经济密度不高、增长动力不足、区域内发展不平衡等诸多挑战”2020年8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刻认识长三角区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更好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①。
区域协同立法的深度审视与探讨作者:宋菲郝书翠来源:《理论探索》2022年第03期〔摘要〕在区域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如何基于已有立法体制定位区域协同立法意义重大。
区域协同立法作为一种新立法形态,有效践行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其本质是区域发展政策推动的立法活动,包括“内部协同”和“外部协同”两方面。
当下区域协同立法主要存在立法主体不清、立法实践混乱以及缺乏精细化实施机制等问题,解决难题的最有效策略是从人大、政府与市场三方主体间的关系出发,探索协同方式并构建保障机制。
基本思路是,处理人大与政府关系时坚持人大主导立法,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时探索示范区委托立法,处理政府与市场關系时重视市场导向作用。
具体操作中,一方面要从利益平衡出发,确立协同立法的利益导向原则;另一方面要立足立法准备、正式立法和立法完善过程,构建信息共享、利益补偿、法规清理及司法助推等保障实施机制。
〔关键词〕区域一体化,治理现代化,区域协同立法,立法机制〔中图分类号〕D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22)03-0115-07〔收稿日期〕2022-02-05〔基金项目〕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智慧社会司法治理的挑战及其应对”(21DFXJ01),负责人宋菲。
〔作者简介〕宋菲(1987-),女,山东菏泽人,聊城大学法学院讲师、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法学理论。
郝书翠(1975-),女,山东济宁人,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法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区域协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和党的十九大报告新要求的出台,以及京津冀协调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继上升为国家战略,区域一体化日益成为重大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具体到法律层面,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区域间各主体协同立法,通过立法规划一体化发展蓝图,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重要法治保障。
城乡统筹规划的理论基础与内容分析摘要:城乡统筹规划是指在城市和农村发展中,综合考虑城乡发展的需求和利益,制定并实施一体化的规划方案,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本文主要介绍了城乡统筹规划的理论基础与内容,希望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乡统筹规划;理论基础;内容引言城乡统筹规划可以引导人口合理流动,实现人才、劳动力和资金等要素的优化配置。
通过合理规划城乡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将城市和农村的优势互补起来,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城乡统筹规划可以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服务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推动农民增收致富,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城乡统筹规划的理论基础(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强调满足当前需求而不损害子孙后代的需求。
城乡统筹规划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城乡规划领域,通过合理配置资源、优化空间布局、改善生态环境等,推动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区域规划理论区域规划理论研究区域内不同地区的相互关系和空间结构。
城乡统筹规划将区域规划理念引入城乡发展,通过考虑城市和农村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规划出协调的城乡空间布局和发展策略。
(三)城乡一体化发展理论城乡一体化发展理论强调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密切连接与互动。
城乡统筹规划通过整合城市和农村的发展资源,促进产业转移和农村产业升级,提升农民收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明确了农村发展的目标和途径。
城乡统筹规划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纳入规划过程,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推动农村产业发展等,促进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五)空间规划理论空间规划理论探讨了城市和农村的空间布局和组织方式。
城乡统筹规划借鉴空间规划理论,通过合理规划城市和农村的空间结构,优化土地利用、交通网络和公共设施的布局,实现城乡空间的有机整合。
城乡关系作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始终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
如今,在全球化和现代化快速推进的双重背景下,打破城乡二元对立、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广泛的共识。
然而,如何从学理上探究城乡关系由二元对立走向一体化的演进规律?如何将理论付诸于实践并指导城乡关系又好又快地向一体化推进?在实际操作中又如何把握和处理城乡关系转型过程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这些都是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为此,认真考察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渊源及其嬗变轨迹,并以此作为丰富和发展城乡关系理论的起点,是我们解决所有问题必须要做的基础工作,也是对这一课题积极作为的起点。
1孕育与萌发:1950年代以前关于城乡联系的早期论述1.1早期经济(地理)学家与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城乡联系的论述以经济(地理)学为视角考察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渊源,可以上溯到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Adam Smith ),他在其开创性巨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指出,“乡村向城市供应生活资料和制造业所用的原料。
城市向乡村居民送回一部分制成品作为回报”。
“两者的利得是共同的和相互的”。
而且遵循自然进程并保持一定比例的城乡关系才是良性的、合理的[1]。
然而,真正将城市和乡村视为一体而论的大概是杜能(Von Thunen )。
他所假设的“孤立国”以工农业互换为基础,通过理想化的产业布局将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2]。
虽然不免“天真”,但却不失为城乡一体化研究的典范。
如果说亚当·斯密和杜能从经济(地理)学角度开创了城乡一体化理论发展的先河,那么空想社会主义者则以社会学为视角为城乡一体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从托马斯·摩尔(Thom as M ore )的“乌托邦”社会方案[3],到康柏内拉(Tom m aso Cam panella )的“太阳城”[4],再到巴贝夫(Gracchus Babeuf )的“普遍幸福的”、“人人平等的”社会[5],以及后来傅立叶(Charles Fourier)、欧文(Robert Owen )在“法郎吉”、“新协和村”进行的城乡一体化实践,无不体现了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工业化早期所表现出来的城乡之间不平等发展的谴责和批判,表达了他们期望通过社会改良消除城乡差别,建立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相结合、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理想社会的良好愿望。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区域空间一体化发展的理论探讨
区域空间一体化发展的理论探讨
摘要:本文介绍了区域一体化的形成背景,并着重从空间的层
面系统地探讨了区域一体化的基础理论问题,笔者认为空间结构理
论、复杂系统理论及景观生态学理论是区域空间一体化最重要的理论
基础,这些理论对于城市-区域实现全球化趋势的响应及实现自身战
略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区域一体化;空间一体化;一体化理论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of the
formation of regional integration, and focus on the space
systematically discusse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regional integration,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theory of
space structure, the complex system theory and the theory of
landscape ecology is the spatial integration of the most
important basic theory, these theories in response to
globalization tendency to realize the city - region and to
achieve its strategic transformation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Key words: regional integration; spatial integration;
integration theory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工业化在全球范围的延伸和后工业
化经济组织的巨大变革,城镇发展的区域化与区域发展的日益城市
化,已成为城市――区域空间发展的主体趋势。目前我国己出现若干
个规模大小不等的城市群,其中比较成熟的区域主要包括长江三角洲
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辽宁中南部地区、环渤海京津唐地区等。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区域一体化既是全球化趋势的国家响应,也是自身战略转型的需
要。由国家经济向全球经济的转型,要求地方空间向流动空间转化,
要求行政型的空间结构体系向有序的经济型、生态型空间结构体系转
变[1],促进空间结构的体系化,即空间一体化。空间一体化不是指
空间连片,而是指存在有机联系的空间体系。本文主要从空间的层面
研究区域一体化,其理论基础如下:
1 空间结构理论
空间结构理论始于20世纪30至40年代的德国,是在古典区位
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总体的、动态的区位理论,是地理学和区域
科学的重要理论。该理论主要关注区域空间内所有经济客体形成的空
间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区域客体在空
间上的相互位置关系、规模等级关系及空间功能关系等空间组织结构
状况;二是区域客体间的空间相互作用。任何一个区域或国家,在不
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特点的空间结构。完善、协调、与区域自然基
础相适应的空间结构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具重要意义。而区域内部
群体中的城市彼此都存在着差异,差异是一体化的内在基础。存在差
异的一体化,是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从无序到有序,从无机到有机,
从不完善到完善的合理方式。空间结构理论认为,区域空间结构在不
断发生演变、始终在进行重组,空间结构永远不是静态的[2]。有影
响的空间结构演变理论主要包括佩鲁的增长极理论、缪尔达尔的循环
累积因果理论、廉姆逊的倒“U”型理论、弗里德曼的“核心-边缘”
理论、陆大道的“点-轴”渐进式扩散理论、梯度推移理论和网络型
城市理论等。相应的区域空间结构理论从微观层面上的区位决策发展
到关注宏观层面上区域总体经济结构与形态的模式研究。从注重抽象
的纯理论研究演变为从总体出发寻求各种经济主体在空间中的最优
组合与分异[3]。
2 复杂系统理论
城市系统是人类通过社会经济活动在改造和适应自然环境的基
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典型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是一个有
组织的复杂系统。城市系统经历着从中制约到协调,再由协调到制约
的一系列演化过程,这是一个动态适应的过程[4],也是复杂系统演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化的循环发展形式。城市系统与城市结构概念不同,城市系统强调的
是城市之间和城市内部要素之间的动态作用,而城市结构则强调的是
城市内部要素之间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两者通过城市功能相互作
用,即:当城市结构完全满足于城市系统的必要功能时,便可认为城
市系统在相对稳定的城市结构中处于一种均衡而有序的状态;而当城
市结构不能完全满足于城市系统的功能要求时,城市系统中就会涌现
改变城市功能的力量,城市结构走向无序直至新的有序结构的形成。
城市的空间结构在演变的过程中也表现出诸多复杂系统的特征。复杂
系统具有自适应性,城市问题所涉及的方方面面都与此相关,因此在
空间规划时要应用城市系统的自适应性规律。自适应性规律体现在互
动性、共生性和整合性等相关方面,因此一体化的空间发展战略要考
虑促进城乡空间功能与环境的积极互动、主动调整城市系统的组织与
结构使之跃迁至新的平衡状态、及通过空间自觉调控与自然演进结合
形成高效的空间利用和平衡发展。
3 景观生态学理论
景观生态学是地理学与生态学交叉的产物,它以认识景观的格局
与过程及揭示其相互关系为主要目的,既吸收了地理学中的空间分析
方法,又继承了生态学中的整体性思想,为城市规划提供一种新的综
合性视角,也为人们了解景观的生态效应,并通空间规划、管理等手段
有意识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规划工具。如果
说城市是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那么城市景观无疑是3个
子系统相互作用结果的直接体现。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系统整
体性原理、尺度性原理、结构镶嵌性原理、生态流与空间再分配原理、
文化性原理、景观演化的人类主导性原理及多重价值原理,其中过程、
格局和尺度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一直是景观生态学界研究的核心问
题。格局和尺度是有强烈空间性质的概念,过程可以理解为是空间结
构演化的过程。由于生态过程的复杂性和抽象性,很难定量直接地去
研究生态过程的演变特征,往往是通过研究景观格局变化来反映景观
生态过程。景观结构即斑块-廊道-基质的组合或空间结构是景观功能
流的主要决定因素[5],景观生态系统空间结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
面:景观空间形态分析、景观空间关系分析和景观空间构型分析[6,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7]。
结语
区域一体化是以空间为载体,涵盖了城市及区域的政治、经济、
文化等诸多方面。因此空间一体化的发展策略应当从基础设施一体
化、港城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及生态一体化等方面展开。本文的理论
研究对于不实现自身战略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修颖. 区域空间结构重组: 理论基础, 动力机制及其实现
[J]. 经济地理, 2003,23(004): 445-450.
[2]陈修颖. 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理论初探[J]. 地理与地理信息
科学, 2003,19(002): 65-69.
[3]郭腾云, 徐勇, 马国霞, 王志强.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与
方法的回顾[J]. 地理科学进展, 2009,28(1): 111-118.
[4]谭跃进, 邓宏钟.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研究[J]. 系
统工程, 2001,19(005): 1-6.
[5]肖笃宁, 李秀珍. 当代景观生态学的进展和展望[J]. 地理
科学, 1997,17(004): 356-364.
[6]王仰麟, 赵一斌, 韩荡. 景观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 概念,
指标与案例 [J]. 地球科学进展, 1999,14(3).
[7]邬建国. 景观生态学: 格局, 过程, 尺度与等级[M]. 高等
教育出版社, 2000.
任韶红(1971-),男,辽宁省辽阳人,辽宁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党
委书记,注册规划师。主要从事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方面的研究。
------------最新【精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