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回顾中华民族百年历程》备课资料

《回顾中华民族百年历程》备课资料

《回顾中华民族百年历程》备课资料
《回顾中华民族百年历程》备课资料

《回顾中华民族百年历程》备课资料

课程标准

4-3 列举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明它(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突出作用。

4-5 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若干重大转折时期。

6-4 综合多种因素,说出中华文明在世界近代化的大潮下逐渐落伍的原因。

6-5 在世界文明的进程中,了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明确走社会主义

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教材分析设计思路

本课不仅是第七单元的阶段性总结,而且也是对本册书的总结。本课以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和浮雕为切入点,回顾了中华民族在近代历史上所经历的被动挨打的屈辱岁月以及中华民族为反对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自由多进行的伟大斗争的历史,总结百年来的经验教训,探索历史规律,让学生充分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以史为“鉴”,要求本课的落脚点应放在历史对现实、对未来的借鉴作用上;同时,通过对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弘扬,

升华爱国主义教育。

回顾中华民族百年历程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本课应着重加强学生情感价值目标的落实。

所以不需要过多的设计和花样,让学生在史实中直接达到情感上的冲击和感悟就行。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造始末和浮雕刻画的历史事件了解百年来中国历史的

发展进程,感受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体会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观点。

2.能够列举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并了解它(他)们在历史变革中的突出

作用。

3.学会在世界大背景下了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认识到走社会主义道

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4.利用多种课程资源收集历史资料,初步掌握获取有效信息、理解信息并重组这些信

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如何从对百年历史的回顾中去总结历史教训和经验,并能分析历史对现实,对未来的

借鉴作用。

教学过程

在课前将学生分组(4或8组)结合P128页大事填充表,收集近代史上在中国发生的大事和近代史上著名人物的相关资料(文字、图片或影音)。首先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所收集的资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收集的情况进行适当的点评、总结。

听完学生的介绍,完成P128页的表格,对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内容加深把握。

一百年来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

【谈一谈】了解了中国近代百年磨难史,你有什么感想?

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去讨论:

1.落后就要挨打!

2.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

3.我们要居安思危,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才不会落伍。

【讨论思考】

1.近代史上中国人民为反抗侵略、追求进步而进行的斗争的结局如何?

2.中国人民探索独立和进步,追求解放和自由的历程,为什么早期一直都不成功,而

后来能取得成功?

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目的

是通过近代史上中国不同革命运动不同的结局之间的对比让学生得出以下结论:太平天国、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相继失败的结局告诉我们,在中国这样的国情

下,靠旧式的农民起义、先进地主阶级分子改革、资产阶级改良、资产阶级革命等道路都是

行不通的,他们无法带领中国人民真正获得独立和解放。而抗日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告诉我们,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寻找到了一条适应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经过近三十年的不

懈努力和斗争,终于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历史告诉我们,只有无产阶级革命

才能救中国!

鲁迅曾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利用鲁迅名言导入到下个环节:介绍中国近代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人物廊”(教师出示任务图片,让学生充当讲解员,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来介

绍历史人物)

1.禁烟英雄林则徐。林则徐从烟毒泛滥中看到“贫民、弱种”的深远后患和“兵弱银荒”的政治忧虑,上书道光帝,主张严禁鸦片。林则徐到广州后,整顿海防、缉拿烟贩、收缴鸦片,并把两万余箱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挫败了资本主义走私鸦片的阴谋,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的决心。面对外来侵略,林则徐积极抵抗,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被称为民族英雄。同时,他还积极地组织编译外文书籍,学习西方军事技术,成为

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变法先锋谭嗣同。谭嗣同,因愤中国积弱不振,创办时务学堂,投身“戊戌变法”,要求清廷“革去故,鼎取新”。“戊戌政变”后,谭嗣同能逃不逃,“决心一死”。在牢中,他“拾取地上煤屑,就粉墙做书”,诗曰:“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1898年,谭嗣同受刑于京城菜市口,头颅落地前的一瞬间大叫:“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史书评述为:谭嗣同,中国千百年来一位真男人。

3.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孙中山亲眼目睹了中华民族一次次屈辱的经历,日益认清清政府腐败的本质。他于1894年在檀香山组织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开始了一生伟大的革命征程。他先后领导了广州起义等一系列反清斗争,1095年在日本东京创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提出了三民主义学说,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武昌起义成功后,他被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在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先后领导“二次革命”、护法运动和护国运动,屡经失败。1924年在中国共产党和公产国际的帮助下,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他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领导者,在他的领导下,推翻了

《无机化学》课程标准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无机化学 适用专业:工业分析与检验、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 学时数:72 学分:3 @ 2010年 4 月

《无机化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的性质 《无机化学》课程是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的职业能力核心课程之一。本课程通过研究单质和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反应,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周期律、分子结构、氧化还原、配合物、化学热力学等初步知识,并在原理的指导下,理解化学变化中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初步从宏观和微观不同的角度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使学生掌握常见元素及化合物的酸碱性、氧化还原性、溶解性、热稳定性、配位能力及典型反应,熟知元素周期表中各类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本课程为职业能力课,后续课程有《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分析化学技术》《化工安全技术》等课程。 二、设计思路 . 本课程的构建以“化工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教学工作项目设置为指导,并结合了中山市及珠三角地区化工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和学院专业教学标准。它基于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特点,密切结合专业生产的需要,精选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既保证了基本内容的深广度及科学性,又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本着宽基础、多方向的就业思路,根据专业岗位群技能要求,从而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和教学方法。本门课程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两大模块,其中,理论知识模块包括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和离子平衡、氧化和还原、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配位化学和元素、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等几个部分,实践教学模块包括化学实验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数据表达与处理、玻璃管加工及塞子的打孔、台秤与分析天平的使用、酒精灯的使用、电导率仪的使用、酸度计的使用、醋酸电离常数的测定、水合硫酸铜结晶水的测定、二氧化碳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等。 无机化学作为化学专业最基础的一门专业课程,它涉及到的知识面很广,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同时,也要注重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 三、课程教学目标 《无机化学》课程是培养学生化学基础知识、化学思维方法和实验动手能力的一门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化工相关工作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为后续课程学习作前期准备,为学生顶岗就业夯实基础。同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职业道德情操,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工作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主要实现以下目标:专业知识目标:

二年级语文:《恐龙的灭绝》教学设计(4)

( 语文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二年级语文:《恐龙的灭绝》教 学设计(4) 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二年级语文:《恐龙的灭绝》教学设计(4) 一、教材内容分析 《恐龙的灭绝》是人教版二年级第四册第八单元的一篇推测恐龙灭绝原因的科学知识小品文。全文以科学家们关于“恐龙灭绝”的说法为线索,介绍了恐龙灭绝的几种原因。本文图文并茂,恐龙形象生动逼真,内容层次清晰,集中反映了在中生代遍布恐龙的神秘世界。该文本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文本叙述的对象充满吸引力。它是许多科幻影片或书籍中,同学们喜闻乐道的主角——恐龙,这种吸引必然会孕育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第二、文本精美的插图及不确定的猜想链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世界仿佛将读者带回到了中生代的恐龙世界。然而恐龙却是生活中已经不存在的生物了,课文的内容和主题,更加引起孩子们的探究心理。从这个角度说,它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是对学生进行用智慧的

目光去观察、发现身边的科学,培养学科学、爱科学、发现科学的极好范例。第三、文本的语言虽说平实,还带些科学性术语,但字里行间仍流露出对地球上的一个生命物种灭绝性灾难的悲痛,引发读者从内心去感悟生命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这是一群朴实、活泼的孩子,他们来自农村,更渴求知识的滋润,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他们有一定的识字写字能力,但是要做到有感情的朗读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节课重在激发兴趣让学生自主识字,写字环节采取抓难点的方法。于是在教学中教师重引导,少讲解;重指点,少分析,通过结合课文的插图、收集的图片让学生在观察中走进课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当时的恐龙在地球上不仅种类多,而且体积大,遍布全球,可谓称王称霸,多次引导学生想象说话感悟文本,进行自主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 三、学习目标 (一)、会认15个生字,会写“类、传染、亡”个生字;理解“庞大”等词。

基因的本质教学设计

基因的本质教学设计 Teaching design of the essence of gene

基因的本质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生物学又称生命科学、生物科学,是一门由经验主义出发,广泛的 研究生命的所有面向之自然科学,内容包括生命起源、演化、分布、构造、发育、功能、 行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以及生物分类学等。本教案根据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 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 打印。 1.教材分析 “dna分子的结构”一节是新课标教材人教版必修二《遗传 与进化》第3章第2节的内容,由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及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三部分内容构成。其中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是dna结构、dna复制以及dna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中遵循的重要原则。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是学生学习和理解遗传学的基础知识;dna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保证了dna具有多样性、特异性、稳定性的特征,它是学生理解生物的多样性、特异性、物种稳定性本质的物质基础。 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理论的认识过程和 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好素材。在教学中,通过发挥学生 的主体作用,优化课堂教学,妙用科学史实例,把知识的传授过 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研究的 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能力目标: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 构建历程,感悟科学研究中蕴含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 (1)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4.教学难点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5.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美国教育学家克莱恩曾经说过:“最佳的学习方法是先做后 辨认,或是一边做一边辨认。”本节内容以dna模型为依托,让 学生在分析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动手构建物理模型,最后通过小组 间的交流、比较和归纳,水到渠成得出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同时体会科学发展史中蕴含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达到在探究 活动中获得知识的教学目标。 6.教学过程

本科第一学期无机化学实验教案

无机化学实验的一般知识 一、无机化学实验课的目的 化学是一门实验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开展此课程其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常见元素的单质和化合物的典型反应;学会常见无机物的制备、分离、提纯和某些常数的测定方法;验证、巩固和加深无机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具有正确观察、记录、分析、总结实验现象,合理处理数据、撰写试验报告,设计和改进简单实验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动手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团结合作能力。 二、无机化学实验课的学习方法 1.预习:实验前必须进行充分的预习和准备,明确实验目的和要求,弄清基本原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写出预习报告,做到心中有数,这是做好实验的前提。 2.操作:应按拟定的实验操作计划与方案进行。做到轻(动作轻、讲话轻),细(细心观察、细致操作),准(试剂用量准、结果及其记录准确),洁(使用的仪器清洁,实验桌面整洁,实验结束把实验室打扫清洁)。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应集中注意力,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自己遇到难以解释的问题时可请老师解答。 在实验中应保持肃静,爱护仪器设备,严格遵守实验室各项工作守则。遇有事故发生,应沉着冷静,妥善处理,并及时报告老师。 对每一实验的开始、中间过程及最后结果的现象或数据,都应细心观察,用心记录,要养成一边观察一边记录的良好习惯,以便了解实验的全过程。 3.写实验报告:做完实验后,应解释实验现象,并做出结论,或根据实验数据进行计算和处理。 实验报告内容应主要包括:a:目的;b:原理;c:操作步骤及实验性质、现象;d:数据处理(含误差原因及分析);e:经验与教训;f:思考题及实验习题的解答。 三、化学实验室学生守则 化学实验室守则是学生实验正常进行的保证,学生进入实验室必须遵守以下规则:

基因的本质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 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 20世纪20年代,大多数科学家认为蛋白质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20世纪30年代,人们认识到组成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有4种,每一种有一个特定的碱基。这一认识本可以使人们意识到DNA的重要性,但是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观点仍占主导地位。 二、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 1、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 (1)格里菲思的实验 原理:S型细菌可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实验过程及现象P43图3-2

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含有某种促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 文字表述如下: (2)艾弗里实验(体外转化实验)P44图3-3 实验过程及结果

结论: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实验方法:减法原理:在对照实验中,与常态比较,人为去除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减法原理”。例如,在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每个实验组特异性地去除了一种物质,从而鉴定出DNA是遗传物质。 旧教材实验过程如下: 结论:只有加入DNA,R型细菌才能转化为S型细菌,即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实验材料:T2噬菌体

实验者:美国遗传学家赫尔希和蔡斯 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实验过程及结果 (1)标记噬菌体:(先标记大肠杆菌):在分别含有35S和32P的培养基中培养大肠杆菌,获得分别含35S 和32P的大肠杆菌。(再标记T2噬菌体):用分别含32P和35S的大肠杆菌培养T2噬菌体,得到DNA含有32P标记或蛋白质含有35S标记的噬菌体。 (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

中山大学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2010) 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课程名称(中文)无机化学实验 课程名称(英文) Experimental Inorganic Chemistry 课程编号 02141071 课程性质独立设课课程属性基础课 教材及实验指导书名称: 《基础化学实验》第一版,刘汉标、石建新、邹小勇等编著,科学出版社,2008年 《无机化学实验》第三版,中山大学等校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 《无机化学实验补充教材》,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小组编著,2009年 学时学分:总学时 90 总学分 3 实验学时 90 实验学分 3 应开实验学期一~二年级一、四学期 适用专业化学类各专业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可同时开课) 一、课程简介及基本要求 《无机化学实验》是以实验操作为主的技能课程,它既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又与相应的理论课——《无机化学》——有紧密的联系。它具有自己的培养目标、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方法。本课程的目标是:在培养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本课程按照下述指导思想进行改革:压缩单纯的验证性实验内容、将基

本操作融入综合实验、增加综合与设计实验。本课程的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实验(验证性实验与基本操作)、综合实验和设计实验(含学生自带课题)。在后两个层次的实验中,融入了我校化学院教师具有特色的科研项目,目的是通过完成这些带有研究性质的实验,使学生有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与创新意识。通过实验课的训练,学生应达到下列要求: 1. 从实验获得感性认识,深入理解和应用《无机化学》理论课中的概念、理论,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实验。 2. 规范地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与基本技能,包括:玻璃仪器的清洗,简单玻璃仪器的制作,加热和冷却方法,常见离子的基本性质与鉴定,基本物理常数的测定方法,典型无机化合物的基本合成、分离、纯化方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等。 3. 具有仔细观察进而分析判断实验现象的能力,能正确诚实记录实验现象与结果;处理实验结果时具有逻辑推理、做出正确结论的能力;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能正确地运用化学语言进行科学表达,独立撰写实验报告;具有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的实验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4. 能根据实验需要,通过查阅手册、工具书及其它信息源获取必要信息,能独立、正确地设计实验(包括选择实验方法、实验条件、仪器和试剂、产品质量鉴定等),独立撰写设计方案,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5. 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等科学品德和科学精神。 6. 能掌握仪器设备(如气相色谱、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差热分析仪等)的测试原理与应用范围,并能正确使用仪器设备。 7. 对基地班及逸仙班的同学开展研究式实验教学,要求学生具有初步科研能力,每人能独立撰写1~2篇研究性小论文。 8. 要求课前进行预习,弄懂实验目的与原理,熟悉实验内容与步骤,写出预习报告。

《恐龙的灭绝》

《恐龙的灭绝》 导读:课前透视 《恐龙的灭绝》是一篇科学知识小品文。全文以科学家们关于“灭绝”的说法为线索,介绍了恐龙灭绝的几种原因。本文图文并茂,形象生动逼真,内容层次清晰,集中反映了在中生代时期,遍布恐龙的神秘世界。 “恐龙”是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一个话题,文章从题目到内容吸引着学生的好奇心。然而恐龙却是生活中已经不存在的生物了。课文的内容和主题,更加引起孩子们的探究心理,从这个角度说,它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是对学生进行用智慧的目光去观察、发现身边的科学,培养学科学、爱科学、发现科学的极好范例。课前教师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收集有关恐龙的资料,丰富学生对恐龙的了解,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积累“庞大、躲避、枯萎、哺乳动物”等词语。 3、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有对恐龙的灭绝等自然现象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 能在正确、流利的朗读中感悟理解一些词句和课文介绍的科学知识。

信息资料 生字词语卡片、多媒体课件或有关恐龙的音像资料、恐龙的玩具模型或图片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谈话激趣:(课件或挂图出示恐龙)。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你都知道哪些关于恐龙的知识? (结合学生对恐龙的认知,启发谈话,尊重学生的体验,丰富学生的认知。在交流过程中,实现向课文内容的自然过渡。) 2、观察感知:教师准备恐龙的动物模型。同学们,现在我这里有许多动物的模型,我想考考你们,看看你们谁能快速答出这是什么动物的模型?在学生抢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对恐龙的了解。(如果有条件的可以插入音像资料,让学生观看,以丰富学生对恐龙的认知。) (充分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设计抢答的方式,激活学生的思维,交流对恐龙的了解,观看相关的音像资料,让学生发现自己已有生活经验与课题内容之间的相似性,激活了原有体验,激发求知的兴趣,让学生在开课时就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强烈的欲望。) 初读 1、自由读文。边读边画,自主识字。借助拼音或工具书把生字

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的一点体会.

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的一点体会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教学的最基本特征,这是化学教育界的共识。实验教学不仅帮助加深对理论课的知识理解,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他们仔细观察的习惯和初步的科研能力。而许多学生对化学实验的重视程度不够,经常被列为所谓的“次科”,这就增加了化学实验教学的难度。因此在大学一年级开设的无机化学实验课任重而道远。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克服学科自身的缺点,而且要充分利用这一学科的优点,利用相应的教学手段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更好的完成实验教学任务。上好每一节无机化学实验课,为后续的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两年的教学,我也懂得了做教师首先要上好课、备好课,这是上好课的关键,特别是对一个新教师。备课工作非常的繁琐,即使课备好了,上好课也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作为新教师我觉得要把每堂实验课上得生动活泼、使学生愿意上更加不容易。在这次组织的培训中,我感觉受益匪浅.下面我谈一点体会: 一、利用简单易行,有趣味的实验来调节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 的动手能力,发展其创造性思维。 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在本质上是体现教与学的整体过程,如果能使这一过程保持着和谐、积极的状态这是至关重要的。在一节无机化学实验课上,在适当的教学环节中设计一个有趣的实验,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趣味性实验应以简单为主,这容易被学生理解掌握,因此有趣味性的化学实验在无机化学教学中非常重要。 二、分析典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实验操作的正确与否,不仅是保证安全和实验效果的先决条件,也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所必需的。在这方面,我们除按实验原理、要求提出有关的操作内容和要求外,还着重讲了下述几点: 1、剖析一个典型实验,讲清一类实验的操作内容。 2、通过对某些实验操作的分析,向学生阐明实验操作的要点。 三、培养学生书写实验报告的能力 写实验报告是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综合运用知识的过程。但是在教学中发现有些同学即使到了二年级也还不能较好地写出实验报告。其原因是有些学生不知道在实验中观察什么、怎样观察、记录什么。些学生对实验报告写什么和怎样写还不了解。因此,他们常常把实验报告写得杂乱无章,空洞无物。为此,我们从第一节无机化学实验课开始,就注意培养学生写实验报告的能力,其具体做法是: 1、在演示实验中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现象的能力 在每次实验中,总是要求学生根据实验内容中有无新物质的生成和上述现象内容来观察,并将观察的结果记录好,认真分析,去伪存真,填写于实验报告中。这样要求学

恐龙的灭绝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恐龙的灭绝教学设计 本文是关于恐龙的灭绝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教材分析 《恐龙的灭绝》是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中的一篇推测恐龙灭绝原因的科学小品文。该文本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文本叙述的对象充满吸引力。它是许多科幻影片或书籍中被同学们喜闻乐道的主角——恐龙,这种吸引必然会孕育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 2.文本精美的插图及不确定的猜想:“链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世界仿佛将读者带回到了中生代时期的恐龙世界。 3.文本的语言虽说平实,还带些科学性术语,但字里行间仍流露出对曾发生在地球上的一个生命物种灭绝性灾难的悲痛,引发读者从内心去感悟生命的意义。 设计理念: 依据教材特点,设计并实施使学生想象与语言发展同步的教学策略即创设一定的情境。教学活动紧紧围绕恐龙“灭绝”的几种猜想,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主动开展合作探讨。在研读文本的同时将文字与心像相结合,通过读在脑海中将文字化为一个个具有生命力的形象,体会感悟生命的意义,然后再回归到语言文字,表达自已内心的真实感受。强调学生边读边在头脑中画画。 教学流程 一、导语激情,激情好奇 1、(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漫游在遍布恐龙的世界里。) 师:庞大的恐龙家族在6500万年前曾经是地球上的真正主人。看,它们有的在空中飞翔;有的在地上行走;有的在水中戏耍。可是它们现在——(引导学生齐读课题中的“灭绝“) 2、灭绝指的是什么?谁能说一说? 3、此时此刻你心中最想去了解的是什么? (请生回答,师相机出示书上的句子“庞大的恐龙为什么会消失呢?”并请三位学生反复朗读。) (找寻精美的画面与课题的反差,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恐龙的灭绝教案

《恐龙的灭绝》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2009年4月9日授课班级:二(1)班 地点:多媒体教室授课教师:张位根 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巩固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懂课文对恐龙的灭绝的几种说法。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愿望。 教学重点难点:对恐龙灭绝原因的探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 二、欣赏电影片段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感受激发学生对恐龙的喜爱和读文兴趣,通过一个提问引起学生探究动机。) 三、揭示课题: 四、回顾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语: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恐龙灭绝的原因有哪几种?(学生汇报,教师板书)表扬:1、你们真能干,把课文中提到的几种说法都找到了,表扬一下自己吧(设计意图:给小组学习提出的要求明确,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同时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前,给了学生明确指导,体现老师导的过程。教师深入到学生中,体现了师生互动,师生平等。) 五、学习第一种说法 过渡语:我们学习的第一站是恐龙灭绝的第一种说法,课文是怎么说的呢?把第一种说法齐读一遍。1、出课件。2、学生看屏幕读, 提问:这段话告诉我们天气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3、出课件:有一段时间,地球上突然变得十分寒冷。生读。 4、这句话里有个词语能说明天气变得快?﹙突然﹚理解“突然”—就是情况在很短的时间里发生而且出乎意料的。 5、指导朗读 出示课件青蛙为什么耐得住寒冷?生:冬眠。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靠冬眠来过冬? 出示课件通过观察你们知道企鹅和绵羊为什么能躲避寒冷?从这里可以知道好多动的寒冷呢? 师总结:恐龙没有冬眠的习惯,它们不能像蛇和乌龟那样,借冬眠来躲避寒冷。加上恐龙没有皮毛来保暖,他们耐不住严寒,就慢慢地消失了。它是突然就消失了吗?它是少一点少一点再少一点的没有,这可以用哪个词来说呢?﹙慢慢地﹚可以换哪个词呢?(渐渐地)引学生读:慢慢地用慢慢地说话。 8、小节: 9.理解“耐不住”忍不住或受不了“严寒”可以用这句话中的哪个词来说呢。真可惜啊,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来读一读这段吧 六、学习第二种说法 过渡语:你们真能干,能把第一种说法学习得那么透彻,真了不起,但这只是一种猜测,可不能轻易下决论的,接下来我们学习恐龙灭绝的第二种说法。 1、学生默读默读时要做到3个一:一边读一边想一边划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三章《基因的本质》复习教案

教材解读 第3章《基因的本质》是在前两章学习的基础上,从分子水平上认识基因的本质。第3章教材在初中生物课和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的基础上,从分子水平上进一步详尽地阐述遗传的物质基础和作用原理。通过讲述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功能,以及基因的基本概念等内容,使学生对DNA和基因的有关结构、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在遗传上的作用等方面的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其教学内容的结构 单元目标 一、知识方面 1.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2.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3.概述DNA分子的复制。 4.说明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与人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讨论技术的进步在探索遗传物质奥秘中的重要作用。

2.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3.初步形成遗传物质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 三、能力方面 1.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2.进行遗传信息多样性原因的探究。 3.就科学家探索基因的本质的过程和方法进行分析和讨论,领悟假说—演绎和模型方法在这些研究中的应用。 学法导航 第3章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主要讲述了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本节的“问题探讨”,首先呈现了一个曾经在科学界争议了很长时间的问题:“DNA和蛋白质究竟谁是遗传物质?”提出这一问题的目的不是让学生直接回答(因为节标题已经说明答案),而是让学生思考如何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了解科学家当年的研究过程和方法的兴趣。 在讲述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前,本文首先讲述了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与原教材比较,本段没有从遗传物质的间接证据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出发,而是以简洁的语言,指出20世纪中叶,为什么大多数科学家认为蛋白质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这样讲述可以简洁明确地引入对本节主题的讨论,避免了与前面所讲内容的重复。 在讲述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的基础上,本节又讲述了“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之所以选择这两个实验,是因为这两个实验是20世纪中叶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最具影响力,也是最经典的实验。通过两个实验应该使学生认识到:这两个实验虽然实验对象不同,方法不同,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但都证明了DNA 是遗传物质,从而认同科学结论的获得,最基本的方法是实证的方法。并认识到一个正确的结论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得出;人类对科学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如在艾弗里实验的8年后,赫尔希和蔡斯才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最终使人们确信DNA 是遗传物质。 在讲述这两个实验时,为了让学生领悟科学的过程和方法,教材不仅按照科学家的探索历程,以问题的形式引领学生层层深入地进行思考,还较详细地讲述了这两个实验的具体方法。虽然艾弗里与赫尔希等人的实验方法不同,但是实验的设计思路却有共同之处。通过对两个实验方法的讲述,使学生理解科学家最关键的实验设计思路是:把DNA与蛋白质区分开,分别观察DNA或蛋白质的作用。 结构特点,而是在讲述DNA分子的结构特点之前,采取讲故事的形式,以科学家沃森和克里克的研究历程为主线,逐步呈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要点。通过阅读这则故事,学生不仅能自然地了解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基本内容,还能得到多方面的启示:在众多有造诣的科学家中,两个年轻学者之所以脱颖而出并非偶然,对问题的兴趣是科学探索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设计

第 1 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 [ 教学要求 ] 1 .掌握近代理论在解决核外电子运动状态问题上的重要结论:电子云概念,四个量子数的意义,s 、 p 、 d 原子轨道和电子云分布的图象。 2 .了解屏蔽效应和钻穿效应对多电子原子能级的影响,熟练掌握核外电子的排布。 3 .从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某些性质的周期性。 [ 教学重点 ] 1 .量子力学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2 .基态原子电子组态的构造原理。 3 .元素的位置、结构、性质之间的关系。 [ 教学难点 ] 1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2 .元素原子的价电子构型。 [ 教学时数 ] 8 学时 [ 教学容 ] 1 .核外电子运动的特殊性:核外电子运动的量子化特征(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理论)。核外电子运动的波粒二象性(德布罗衣的预言,电子的衍射试验,测不准关系)。 2 .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波函数、电子云及其图象表示(径向与角度分布图)。波函数、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区别与联系。四个量子数(主量子数n ,角量子数l ,磁量子数m ,自旋量子数ms )。 3 .核外电子排布和元素周期表;多电子原子的能级(屏蔽效应,钻穿效应,近似能级图,原子能级与原子序数关系图)。核外电子排布原理和电子排布(能量最低原理,保里原理,洪特规则)。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性的关系(元素性质呈周期性的原因,电子层结构和周期的划分,电子层结构和族的划分,电子层结构和元素的分区)。 4 .元素某些性质的周期性,原子半径,电离势,电子亲和势,电负性。 1-1 道尔顿原子论 古代自然哲学家对物质之源的臆测:本原论(元素论)和微粒论(原子论)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 Democritus, 约 460—370 B C ):宇宙由虚空和原子构成,每一种物质由一种原子构成。 波意耳:第一次给出了化学元素的操作性定义 ---- 化学元素是用物理方法不能再分解的最基本的物质组分,化学相互作用是通过最小微粒进行的,一切元素都是由这样的最小微粒组成的。 1732 年,尤拉( Leonhard Euler, 1707—1783 ):自然界存在多少种原子,就存在多少种元素。 1785 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 Antoine L. Lavoisier 1743—1794 ):提出了质量守衡定律:化学反应发生了物质组成的变化,但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1797 年,里希特( J. B. Richter 1762—1807 ):发现了当量定律。 1799 年,法国化学家普鲁斯特( Joseph L. Proust 1754—1826 ):发现定比定律:来源不同的同一种物质中元素的组成是不变的。 1805 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 John Dalton 1766—1844 ):把元素和原子两个概念真正联系在一起,创立了化学原子论:每一种化学元素有一种原子;同种原子质量相同,不同种原子质量不同;原子不可再分;一种不会转变为另一种原子;化学反应只是改变了原子的结合方

恐龙的灭绝教学设计

《恐龙的灭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积累“庞大”“传染”“严寒”等词语。 2、学习课文,理解文中提到的几种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的说法。 3、有对恐龙的灭绝等自然界现象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31课《恐龙的灭绝》,齐读课题。 2、老师展示精美的恐龙画面。“看,不同种类的恐龙,有的在空中飞翔,有的在地上行走,仿佛把我们带入了中生代时期,漫游在遍布恐龙的世界里。有的在水中戏耍。真是个恐龙的王国啊。现在,我们还能见到这般景象吗? 3、你在什么地方见过恐龙?(书本、博物馆、电视……) 4、为什么“今天的人类只能在博物馆或者从电影和书籍中,来想象恐龙往日的辉煌了”呢?(因为恐龙已经灭绝了。)为什么那么庞大的恐龙会灭绝了呢?这都是至今尚未揭开的谜团。让我们一起带着这些疑问学习课文,在想象中漫游恐龙王国。同学们你们还收集了有关恐龙哪些资料呢,请大家以小组的形式先交流一下吧” 1)学生小组交流,老师巡视检查。 2)小组汇报。

3)老师展示收集的资料恐龙是怎么变成化石的? 各种恐龙的图片: 最大的恐龙到目前为止,我们所发现的身材最大是震龙。 最后灭绝的恐龙。 世界上最长的恐龙足迹。 世界最大的食肉恐龙 (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增加孩子的学习自信心。) 4)老师小结:“同学们欣赏了老师展示的资料,可能对恐龙有了更 深的了解,在我们的地球上,为什么那么多、那么大的庞然大物却突然销声匿迹呢?大家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呢?” 二、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式迅速把课文读一遍、思考:为什 么那么多、那么大的恐龙却突然销声匿迹呢?课文里面是怎么说的?把它找出来。 2、小组讨论并交流、老师巡视。 3、小组派代表发言,师板书书中的说法。 4、师生互动,读中感悟 这几种说法中肯定有你最感兴趣的,你把这部分多读几遍,然后把你感受最深的和有疑问的地方再与小组同学交流一下。 (课文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解决。节省了通篇全班学习的时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学会有目的地去学习,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恐龙的灭绝

恐龙的灭绝 设计思路: 神秘的“恐龙”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之一。如何借助这篇极具吸引力的课文,让二年级的学生通过学文,理解、积累词语和句子,同时,了解恐龙灭绝的有关知识,激发学生继续探究恐龙灭绝之谜的欲望呢?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 因此,本文的教学着力体现“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积累”的教学理念。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词句的含义,读出自己的感受与理解,在此基础上,积累词句、内化语言,适当练习有条理地说话。 学习目标: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5个字,2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用上“一种说法、另一种说法、其他的种种说法”这类词,有条理地说话。 3.对恐龙灭绝之谜产生兴趣,并有继续探究的渴望。 教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聊聊恐龙。 1.课件出示恐龙图。 师:小朋友,认识这些动物吗?你都知道有关恐龙的哪些知识呀? 2.学生交流有关恐龙的知识。识记“恐”。同时,结合恐龙图理解“庞大”。 3.揭题“恐龙的灭绝”,读读课题。 二、读好课文,提取信息。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交流朗读中的难点(字音或长句),师生共同练读。 2.同桌互读,读通句子。 3.交流了解到的信息。 读了课文,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学生随意说自己对课文的初次认识。 4.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随机的引导。 师:刚才有些小朋友了解到了恐龙灭绝的几种说法,有些小朋友知道了恐龙生活的历史年代,都很好。现在,我们先来看看恐龙生活的历史年代。 5.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二年级下册《恐龙的灭绝》

二年级下册《31恐龙的灭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理解词语,能正确书写“严、寒”等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其中一种说法,明白其中的逻辑关系。 3、激发学生对恐龙的灭绝等自然界现象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和愿望。 课前活动 情境创设:(白板导入课件)野生动物园之旅(喜欢逛动物园么?一起出发吧!) 小游戏:火眼金睛辨真假(在野生动物园之旅中,哪些动物活生生的存在,哪些动物已经消失呢?生说,师白板书写工具板书“恐龙”,指导记“恐”字)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视频导入,引出课题。 1、看视频,质疑。(白板导入视频) 过渡:今天的人类,只能从博物馆或者从电影和书籍中来想象恐龙往日的辉煌。大家想看看恐龙往日的辉煌么? 师播放视频,生看视频:看完恐龙的世界,你有什么想法或者问题? 2、板题,读题。 师小结:不可一世的恐龙,巨大而凶猛,庞大的恐龙曾经是地球的霸主,缘何今日消失的无影无踪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漫游恐龙王国,去探索恐龙灭绝的谜团。(师书写笔补充板书,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随文识字 1、出示自读要求,学生自读课文。 过渡:虽然恐龙灭绝的谜,至今还没解开,但是科学家却做了种种猜测。恐龙灭绝的几种原因还写在了书上,只有细心的小朋友才能发现哦!让我们打开课本来读书吧! 自读要求:对照拼音,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2、检查字词认读,相机识字,汇报交流。 ①认读带拼音的字词(大家读得非常认真,都完成自渎要求了么?老师要来检查检查啰!出示词语,指名读集体正音,小老师带读全班) ②相机理解重点词语(白板设置了超链接,链接“书籍”“枯萎”的图片及文字。

人教版生物必修二第3章 基因的本质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参考教案

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⑴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⑵分析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⑴认同与人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讨论技术的进步在探索遗传物质奥秘中的重要作用。 ⑵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3.能力方面:探讨实验技术在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教学难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演示法、探究法 四、教学课时:1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 动 教学意 图 章引言引导学生阅读并思考P41章引言阅读思 考引入新课 问题探讨引导学生完成“问题探讨”并提示。 〖提示〗1.(1)具有贮存大量遗传信息的潜在能 力; (2)能够指导蛋白质合成,从而控制生物的 性状和新陈代谢的过程; (3)在细胞生长和繁殖的过程中能够精确地 复制自己,使得前后代具有一定的连续性; 阅读思 考回答 以已知 推特点, 自然引 入新课。

六、板书设计: 第1节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断 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1) 体内转化 1928年 英国 格里菲思 ① 活R ,无毒 活小鼠 ② 活S ,有毒 小鼠 死小鼠 ③ △杀死的S ,无毒 活小鼠

④ 活R + △杀死的S ,无毒 死小鼠 转化因子是什么? (②④分离出活S ) (2)体外转化 1944年 美国 艾弗里 多糖或蛋白质 R 型 活S DNA + R 型 培养基 R 型 + S 型 DNA +DNA 酶 R 型 转化因子是DNA 。 三、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 ①吸附→②注入(DNA )→③复制子代噬菌体的DNA 和合成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④组装子代噬菌体→⑤释放。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3、结论:遗传物质是DNA 。 归纳总结: (1)在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内,有DNA 和RNA 两种核酸,但DNA 是遗传物质; (2)非细胞结构的生物体内,只有一种核酸,只有一种遗传物质,即DNA 或RNA ; (3)只有少数几种病毒以RNA 作为遗传物质,因此,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4)染色体是DNA 的主要载体:DNA 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并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染色体; (5)遗传物质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并由蛋白质表达遗传信息。

无机化学实验教案

无机化学实验教案 (一)基本操作 实验一仪器认领、洗涤和干燥 一、主要教学目标 熟悉无机化学实验室的规则要求。领取无机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并熟悉其名称规格,了解使用注意事项,落实责任制,学习常用仪器的洗涤和干燥方法。 二、教学的方法及教学手段:讲解法,学生实验法,巡回指导法 三、教学重点:仪器的认领 四、教学难点:仪器的洗涤 五、实验内容: 1、认识无机化学常用仪器和使用方法 (1)容器类:试管,烧杯…… (2)量器类:用于度量液体体积:如量筒,移液管…… (3)其它类:如打孔器,坩埚钳…… 2、仪器的洗涤,常用的洗涤方法 (1)水洗:用毛刷轻轻洗刷,再用自来水荡洗几次,向学生演示洗涤的方法 (2)用去污粉、合成洗涤剂洗:可以洗去油污和有机物。先用水湿润仪器,用毛刷蘸取去污粉或洗涤剂,再用自来水冲洗,最后用蒸馏水荡洗。 (3)铬酸洗液洗 仪器严重沾污或所用仪器内径很小,不宜用刷子刷洗时,用铬酸洗液(浓H2SO4+K2Cr2O7)饱和溶液,具有很强的氧化性,对有油污和有机物的去污能力很强,注意: ①使用前,应先用刷洗仪器,并将器皿内的水尽可能倒净。 ②仪器中加入1/5容量的洗液,将仪器倾斜并慢慢转动,使仪器内部全部为洗液湿润,再转动仪器,使洗液在仪器内部流动,转动几周后,将洗液倒回原瓶,再用水洗。 ③洗液可重复使用,多次使用后若已成绿色,则已失效,不能再继续使用。 ④铬酸洗液腐蚀性很强,不能用毛刷蘸取洗,Cr(VI)有毒,不能倒入下水道,加FeSO4使Cr(VI)还原为无毒的Cr(III)后再排放。 (4)特殊污物的洗涤 依性质而言CaCO3及Fe(OH)3等用盐酸洗,MnO2可用浓盐酸或草酸溶液洗,硫磺可用煮沸的石灰水洗。 3、仪器干燥的方法: 晾干:节约能源,耗时 吹干:电吹风吹干 气流烘干:气流烘干机 烤干:仪器外壁擦干后,用小火烤干 烘干:烘箱,干燥箱 有机溶剂法:先用少量丙酮或酒精使内壁均匀湿润一遍倒出,再用少量乙醚使内壁均匀湿润一遍后晾干或吹干。丙酮、酒精、乙醚要回收。 实验二酒精灯的使用、玻璃加工和塞子钻空 一、主要教学目标: (一)解煤气灯酒精灯的构造和原理,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 (二)初步学习玻璃管的截断、弯曲、拉制、熔烧和塞子钻孔等操作。 二、教学的方法及教学手段:讲解法,学生实验法,巡回指导法 三、教学重点:玻璃管的加工 四、教学难点:玻璃管的弯曲 五、实验设备:酒精喷灯、烘箱

31、恐龙的灭绝教学设计

31、恐龙的灭绝 一、教材分析 《恐龙的灭绝》一篇科学知识小品文。全文共分5个自然段,以科学探究为灵魂,以科学家们关于“恐龙灭绝”的说法为线索,介绍了恐龙灭绝的几种原因。本文插图精美,层次清晰,集中反映了中生代时期,恐龙遍布的世界。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熟读课文。理解、积累词语。 3、利用小组合作学习,通过查找资料和阅读课文,了解恐龙灭绝的多种说法,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激发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愿望。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朗读课文,知道关于恐龙灭绝的几种说法,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恐龙灭绝”奥秘的兴趣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难点:让学生利用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说明自己最支持的一种说法是本课的一个难点。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授课时数: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老师带大家认识一个新朋友。出示恐龙图 2.书写恐龙生说知道的恐龙知识 3.播放恐龙的图片。 介绍:看!这些都是恐龙,有的在地上走,有的在水中游,还有的在天上飞。它们生活得多快乐呀!恐龙种类很多,按它们食物的不同,可以分为食肉恐龙和食素恐龙。食肉恐龙有锋利的牙齿,善于奔跑,每小时能跑90公里,比高速(sù)公路上行驶的汽车还要快;食素恐龙奔跑速度比较慢,因此难以躲避食肉恐龙的攻击,常常成为食肉恐龙的美食。有的恐龙身体庞大,有五六十米长,十多米高;也有的恐龙只有四五十厘米长,两三公斤重,跟一只鸡差不多。在那个时候,恐龙是整个地球的主宰。但现在我们还能看得到这样的现象吗?这一只只恐龙都不见了,最后一只恐龙也不见了,我们再也见不到恐龙了。这就叫“灭绝”(板书:灭绝,补全课题。)齐读课题恐龙为什么会灭绝? (引语: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话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它们为什么灭绝了呢?你们想知道吗?那我们捧起书来读课文。 要求:(1)、借助拼音或查字典把字音读准;(2)、在认识生字的基础上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检查识字、读文 那我们赶快去识字园搭上识字小火车出发吧!

恐龙的灭绝教学设计_9.doc

恐龙的灭绝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带着这些疑问阅读课文,在想象中漫游恐龙王国,在漫游中轻松愉快地朗读课文,同时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好奇心。不久的将来,这些谜团可能会被正在捧读本文的孩子们揭开。 【学习目标】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积累词语。 3、有对恐龙的灭绝等自然界现象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精美的画面映入眼帘,仿佛把我们带入了中生代时期,漫游在遍布恐龙的世界里。看,不同种类的恐龙,有的在空中飞翔,有的在地上行走,有的在水中戏耍。看到这般景象,人们不禁会想为什么“今天的人类只能在博物馆或者从电影和书籍中,来想象恐龙往日的辉煌了”呢?是地球的突然变冷,使它们耐不住寒冷,还是行星的撞击破坏了它们的食物链?是越来越多的哺乳动物偷吃恐龙蛋切断了恐龙的繁衍之根,还是流行的传染病带来毁灭性的灾难?这都是至今尚未揭开的谜团。让我们一起带着这些疑问阅读课文,在想象中漫游恐龙王国,在漫游中轻松愉快地朗读课文吧! 二、识字写字

1、识字指导: 本课生字较多,涉及的新词语也较多。除了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认记外,主要要把生活识字与根据生活经验理解词语结合起来。如,“遮住、偷吃、书籍、躲避、死亡、孵出”等都是二年级学生生活中比较熟悉的词语。要通过反复朗读词语,认识词语中生字的读音和意义。“枯萎、尘埃、耐不住、庞大、哺乳、或者”等带有生字的词语不容易感悟,则需要学生自己结合上下文理解,或者查字典理解字义、词义,教师也可作一些简单的解释。 读音方面,注意“类”(lèi)不读léi,“哺”(bǔ)不读bù,“或”(huò)不读huó。 2、写字指导: ⑴写正确: “染”九缸水放在木架上,“九”别写成“丸”。谜:先写言字旁,再写“米”,最后写走之。“寒”字下边是两点。 ⑵写美观: 长横要突出:亡、染、类。 短横宜收敛:“谜”字右边的短横,“传”字上边的短横,“类”字上边的短横,“严”字的上下两横,“寒”字中间的三横。书写“寒”字要特别注意,三个横都不能太长,以不超出宝盖为准。 撇捺应伸展:“染、类、寒”三字下面的撇、捺。 结合“类”字的书写,再次强调“一般情况下,一个字中不要写两个捺;如果出现,就将其中的一个捺变成点”。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交流小朋友们在课下了解到的有关恐龙的资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