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作业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生态学视角下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课程名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研究生:邢付

学位名称:风景园林硕士

研究领域:

任课教师:李国庆

基于生态学视角下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扩张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人们对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的追求越来越高,城市生态环境问题逐渐突出,也开始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城市规划所涉及的专业及学科较为广泛,生态学原理及其方法的运用进一步拓宽了城市规划的理论与视野.城市绿地系统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和城市气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城市人居环境的支撑主体.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的分支之一,生态学在其中的运用将带来极大的改变,不断完善城市生存环境和维持自然环境的平衡.

1城市绿地发展回顾

1.1城市绿地系统的发展

现代城市绿地是在城市园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早的绿地处于纯自然萌芽阶段,主要以狩猎围牧为主,随后为满足达官贵人和宗教的需求逐渐发展成为以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为主要形式的绿地.19世纪以后,城市绿地进入公共绿地阶段.19世纪下半叶,由于工业化导致的城市人口激增和环境的恶化,欧洲、北美揭起了城市绿地建设的第一次高潮,称为“公园运动”.20世纪初,一方面,二战后,人林业调查规划们开始在废墟上重建家园,扩建城市绿地;另一方面,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逐渐向城市边缘和郊区扩散,许多城市开始建设新城,继“公园运动”之后城市绿地建设进入了第二次历史性高潮.20世纪70年代初,生态学作为设计理论引入城市绿地规划,城市绿地开始进入改善城市环境和满足景观要求的生态绿地阶段.80年代初,城市绿地进入生态园林理论和实践探索阶段,出现了“世界花园城市”和“世界最适宜人居城市”.21世纪初,城市绿地进入城市园林化绿地及区域生态绿地建设阶段.

1.2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发展

1.2.1传统绿地系统规划

传统的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是以园林学和城市规划学为基础的,城市绿地规划的主要内容多以塑造室外空间环境、满足城市居民对绿地空间的使用要求为主.传统的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存在着较多的问题.首先,在理论上缺乏生态性的思考.我国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主要倾向于学习前苏联模式和美国模式,强调绿地的游憩和景观功能,却忽视了绿地在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保证城市生态功能的良性循环等方面的生态性思考.城市绿地规划过分强调绿地的形式美原则,人工化倾向较为严重,造成物种单一,异质性差,功能不完善.其次,绿地指标缺乏生态性的反映,缺乏绿地生态信息的标准化指标体系和相应的国家规范.我国城市绿地指标包括绿地面积指标和绿地占城市用地的百分比两类,分为人均绿地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仅从4项指标评定一座城市的绿化生态水平,评定是否是园林城市,缺乏全面性和真实性.传统绿地指标只重视绿地数量而忽略了绿地的空间分布,绿地的内部结构置、绿地的容量功能无法科学反映,强调绿地数量而忽视了绿地的生态效益.再次,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受城市建设用地的制约,生态性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完成的,是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的原则、指导思想、目标来具体编制的,在实际的总体规划中没有优先考虑绿地规划的生态性,通常是在城市工业、商贸、居住等功能区用地规划定局后才安排城市绿地.

1.2.2融合了生态学思想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1)景观生态学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结合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配置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的综合性学科.主要通过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和基质(matrix)模式来解释景观结构.“斑块一廊道一基质”理论从生态学角度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进行全新阐述,对绿地系统的结构进行剖析.斑块的大小、数目、形状及位置都会对物种的生存和保护产生较大的影响.斑块面积越大,能支持的物种数量越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产力水平也随面积的增加而增加.城市绿地系统中的斑块一般指各级公园、各企事业单位、居住区等.廊道的连续性、数目和宽度也会对生物产生一

定的影响.城市廊道一般有3种形式,即绿带廊道、绿色道路廊道、绿河流廊道.在景观要素中基质是面积最大、连接度最强、对景观控制作用也最强的景观要素.作为背景,它控制影响着生境斑块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强化和缓冲生境斑块的“岛屿化”效应,同时控制整个景观的连接度,从而影响斑块之间物种的迁移.在越来越多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斑块一廊道一基质”理论逐渐得到认同和运用,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和规划的新思路、新视角.

2)城市生态学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结合

随着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日益重视,依据生态学理论,探寻城市绿地系统的结构、指标和效益,逐步成为城市绿地系统研究中的热点.而生态学中越来越多的理论运用于绿地系统规划,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研究领域得到了不断丰富和延伸.如生态绿地系统,作为一类“人化自然”的物质空间,强调构建生态平衡的绿地;生态修复技术应用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包括屋顶绿化、建筑室内绿化、城市立面空间的绿化、高架桥阴地绿化、滨水区的绿化、生态护坡的建设等方面.生态学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还处于初步阶段,存在不同立足点,没有统一的准则.因此虽然生态学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已成为热门,但在具体规划中的应用还不普及,甚至有时出现二者脱节的现象.生态学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结合,将有利于拓展城镇绿地发展空间,提高城镇绿地系统的自然调节和自我维持能力,提升城镇绿地质量及其生态服务功能,推动结构合理、功能协调的城镇绿地生态系统的构建和完善.2生态学思想在苏州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

2.1苏州市绿地景观概述及分析

苏州城区位于太湖流域的水网平原地区,因远古时代的海陆变迁而形成了一种自成体系的山水特点.水体主要以太湖为主,与娄江、吴淞江、胥江、大郭凯峰等:基于生态学视角下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运河、太浦河、阳澄湖、金鸡湖、独墅湖、黄天荡以及遍布城内外的大小河流共同形成了星罗棋布的水流体系和水上交通网络.而独特的西高东低地形,为水利建设和城市的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和保障.苏州城西山岭逶迤,将主城与太湖东岸隔开.山体虽然不高但绵延不断,五峰山、灵岩山、天平山、渔洋山、香山、尧峰山等既是城市屏障,又是城市的一道景观.苏州具备了国内城市并不多见的城区、近郊和远郊界限分明、各具特色的区域布局,具有自我净化与生态恢复能力的山体植被和湿地系统,也构成了城市的自然山水地貌景观.苏州的绿地(林地)建设主要以1998年为分水岭.1998年之前的工业化初期,林地呈急剧减少的趋势,而在1998年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原则,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生态示范区建设得到加强,林地面积增加,自然保护区覆盖率达到9.61%.植物多样性逐年增加.根据大量的资料研究得出,城市的绿化率达到30%以后,城市的自净能力明显增强,城市绿地的生态效应也能较好地发挥出来.2005年苏州城市化率达到63.5%,市区新增绿地480.3hm 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8m 2,比上年增长1.2m 2,市区绿化率达34.6%,绿化覆盖率40.2%(表1).但是,苏州城区绿地数量依然较少,开敞空间不足,传统景观视廊逐渐被遮挡破坏,新城区建设尤其缺少景观视廊,缺乏城市与自然山水景观的联系.城市大型公共绿地主要以相城元和公园,北部荷叶沿湿地公园,高新区狮山—何山公园、横山公园,老城区虎丘公园,吴中区澹台湖公园、石湖公园,园区金鸡湖、白塘公园、东沙湖公园,桑田岛主题公园等公园为主. 3结语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城市生态、经济、社会发展中越来越占有重要作用,在规划布局上应充分考虑其在生态方面的影响,力求使城市绿地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在城市经济迅速发展,人们对环境问题重视程度日渐提高的今天,生态学理论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规划中,绿地规划原有的指标体系已无法确保城市生态品质的不断提高.而将生态规划方法和由此建立的地域性指标系统贯彻于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中,将对城市生态安全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