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发展历程
- 格式:doc
- 大小:162.00 KB
- 文档页数:18
中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历程及现状一、前言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历程久远, 现状依旧复杂。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规划发展的重要性不断凸显。
本文从城市规划发展的角度,总结了中国城市规划的历程及现状,旨在为中国城市规划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二、城市规划的历程1. 1906年至1949年:时代背景和特点20世纪初,随着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引进,中国开始了城市规划的探索。
各地建立城市改造委员会、北洋政府、城市规划局等部门,以治理城市的混乱和不协调。
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特点是由西方思想影响下参照欧美模式建立合理化城市,大都取消指压坊、街巷改善、新市扩建等。
此时期城市规划实际上是为了列强跋扈而建立的,为了提高治外法权地区的生产力和战略利益,加强对中国的控制。
1949年以前,中国城市规划主要集中在特定城市,如在上海制定了倡导国际化的南滨江规划,这为后来全国范围的城市规划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理论支持。
2. 1949年至1978年:社会主义城市规划和建设从1949年到1978年,中国进行了社会主义城市规划和建设。
陈云、邓稼先、刘少奇等领导推进了新中国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三反、五反及“大跃进”使中国的城市建设与规划陷入了相对低谷。
但是在这一时期里,中国建立了全国范围的城市规划管理制度和工具箱,确立了城市规划重工业示范和绿地公园网、钢筋混凝土结构、板块综合利用等规划标准。
3. 1978年至现在:改革开放与城市化进程1978年至今,中国经历了改革开放和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具有扩大规模,普及化发展的重要特点,城市项目的财政性、市场性、境外投资的明显增强,城市建设的主导地位也逐渐转向市场机制。
中国15年规划和2020城市总体规划给中国城市规划和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挑战和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各地陆续建立规划设计院、城市建设委员会等机构,推进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标准化、现代化、智能化。
三、中国城市规划的现状1. 城市化进程加快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2019年底全国城镇化率超过了60%,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70%,预计中国城市人口将迅速增长。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发展历程20世纪是地球环境急剧恶化的世纪,我们居住的地球,正在经受绿色空间不断消失的危害。
而人类要设法走出目前所面临的严重生态危机,就必须重建地球上已经被破坏的生态基础,由征服、掠夺自然转为保护、建设自然,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共生关系。
其中,有着“城市绿肺”美称的城市绿地便担当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过对绿地系统的合理规划,可以达到改善城市环境的目的。
因此,在城市建设和改造过程中,如何对绿地系统进行合理规划,使绿地系统产生最大的效益,实现人们生活与环境的和谐,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一:概念解析1、城市绿地“绿地”(Green Space)一词,各国的法律规范和学术研究对它的定义和范围有着不同的解释。
近年来沿用较多的城市绿地概念是:城市建成区或规划区范围内覆有人工(或自然)植被的用地,指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
城市绿地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一个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土地;另一个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之外,对于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
我国在2002年由建设部批准公布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建标[2002]135号),将城市绿地分为5 大类,13中类,11小类。
按大类分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
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专业规划,是对城市总规的深化和细化。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城市园林行政主管部门共同负责编制,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城市总规中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用地布局等规定,科学制定各类城市绿地的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城市各类园林绿地建设和市域大环境绿化的空间布局,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跟以往相比,在建设部于2002年制定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中,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增加了树种规划、古树名木保护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等内容。
城市生态学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环境问题的凸显。
以下是城市生态学在中国的主要发展历程:1. 起步阶段(20世纪70年代-80年代): 在中国进行城市化的初期,城市生态学的研究主要关注城市土地利用、环境污染和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此时主要集中在大城市的环境影响和城市规划的生态化方面的研究。
2. 生态城市理念引入(90年代初): 随着对城市环境问题的关注不断增加,中国开始引入“生态城市”理念。
一些城市开始尝试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融入生态原则,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此时的研究逐渐从问题诊断转向规划和设计的实践。
3. 生态城市建设的推动(2000年代初至今): 中国政府加大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持力度,生态城市建设成为国家层面的重要战略。
各地开始制定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推动城市发展向更为可持续和生态友好的方向发展。
城市生态学的研究逐渐深入到城市设计、绿地系统、水资源利用等细致的方面。
4. 科技创新与综合评价(2010年代至今):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城市生态学的研究逐渐运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 (GIS)、生态模型等现代科技手段,对城市生态系统进行更为精细的监测和评价。
同时,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也使得城市生态学更加系统和综合。
5. 新时代城市生态治理(2020年代至今):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城市生态学的研究逐渐与城市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等紧密结合。
中国城市面临的挑战包括空气污染、垃圾处理、水资源管理等问题,城市生态学的研究不仅关注生态系统的健康,还强调如何在城市治理中实现生态优势。
总体来说,中国城市生态学的发展呈现出从关注问题到强调规划、设计,再到推动生态城市建设和治理的发展趋势。
未来,城市生态学将继续在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浅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发展方向摘要:文章首先总结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概念,简述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发展历程,然后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在规划结构、风格等方面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见解。
最后,文章对未来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发展趋势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绿地系统规划;发展方向;规划结构中图分类号:tu984.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3)03-(页码)-页数1、引言近年来,人们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越来越重视,对绿地系统的认识从过去把园林绿化当作单纯供游览观赏和作为城市景观的装饰和点缀的性质,向着改善人类和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平衡的高度转化;向城乡一体化,走大环境,大绿化建设方向转化。
许多城市提出了山水城市、园林城市、生态城市等构想。
本文作者结合参与本地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发展方向作一些初浅的探讨。
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概念和发展历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项专项规划,是对城市总体规划的深化和细化,其规划成果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加以落实。
它不仅要反映城市各类建设用地中绿地的分布状况、数量指标、绿地性质和各类绿地间的有机联系,而且要体现城郊、城乡结合的大环境绿化体系。
国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思想主要经历了19世纪后半叶的公园运动及公园体系、20世纪初到五十年代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初期发展、20世纪60至70年代的引入生态思想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进入生态化运动时期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等大致四个阶段。
中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历史大致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从古代“天人合一”的天然园林城市,到近代“西学东渐”、“土洋结合”的中西交融,再到建国初期的“大地园林化”与近期的山水城市。
3、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发展方向21世纪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作为规划的根本目标,不仅要形成良好的城市环境,更重要的是形成一种良好生活方式的场所--健康、安全、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空间。
城市绿地发展历程课件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绿地发展成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件将介绍城市绿地的发展历程,从古代到现代,从国内到国外,深入了解城市绿地的演变过程。
二、古代城市绿地1. 园林绿地:古代城市中,园林绿地作为贵族和富人的私人领地,是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
这些园林绿地注重自然景观的营造,采用山水、花木、建筑等元素,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同时,一些园林绿地还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 城市公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一些公共公园开始出现,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空间。
这些公园注重自然景观的再现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也注重市民的休闲娱乐需求,成为城市居民重要的活动场所。
三、近代城市绿地1. 绿地规划理论:近代,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理论,提出了“城市绿肺”等理念,为城市绿地的建设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同时,一些城市也开始注重公园绿地的建设和管理,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
2. 公园绿地建设与管理:随着近代城市绿地规划理论的深入发展,一些城市开始注重公园绿地的建设和管理。
这些公园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同时也注重市民的休闲娱乐需求,成为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现代城市绿地1. 绿地规划与管理:现代城市绿地建设更加注重科学规划和管理,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
一些城市建立了专门的绿地管理机构,负责绿地的规划、建设、管理和维护。
此外,现代城市绿地建设还注重生态修复和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
2. 社区绿地:现代城市绿地逐渐向社区绿地延伸,注重市民的参与和互动。
社区绿地的建设和管理成为城市绿化工作的重点之一,同时也为市民提供了更多的休闲娱乐空间。
3. 生态园林城市: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认识的提高,生态园林城市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
生态园林城市注重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成为现代城市绿地发展的重要方向。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课程编码】课程类别】专业课程【适用专业】园林、环艺(景观)【总学时】72学时(其中理论60学时,实验12学时,实训0学时)【总学分】4学分【本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本课程是园林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课程。
课程任务主要是使学生掌握城市绿地规划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为后续的毕业实习与设计等教学环节的顺利完成奠定必要基础,也为学生毕业后从事风景园林绿地的规划与设计、园林管理等有关工作奠定必要的知识与技能基础。
【教学时间安排】本课程计4学分,72学时,学时分配如下:本要求与教学内容】一、教学目的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基本知识和初步的实践操作技能。
要求学生掌握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知识(绿地规划的工作阶段、工作范围、功能作用);城市绿地的分类;各类绿地(包括道路、广场、机关单位、学校、居住区、医疗单位、工厂等)的具体内容和规划设计要点。
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各类绿地或其规划设计方案的优劣,并初步掌握各类城市绿地规划设计的方法和技能。
二、教学重点道路、广场、机关单位、学校、居住区、医疗单位、工厂的具体设计内容和规划设计要点。
三、教学难点道路、广场、机关单位、学校、居住区、医疗单位、工厂的设计方法。
四、教学内容绪论第1章城市论1.1 城市、城市化与城市问题城市的产生城市的定义城市化的定义与基本规律城市问题中国城市发展简述第2章城市规划论2.1 现代城市规划的若干理论与方法“田园城市”理论1924年阿姆斯特丹会议的大城市问题对策新建筑运动与“雅典宪章卫星城理论“邻里单位”与小区规划2.2 城市规划城市规划的任务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城市规划的工作阶段第3章城市的环境3.1 城市自然环境条件的分析与城市用地适用性评定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地形条件城市用地适用性的评定3.2 城市用地条件的综合评价和城市建设用地的选择技术经济条件城市现状条件其他条件城市用地条件的综合评价城市建设用地的选择3.3 城市环境保护城市环境污染城市环境保护境质量综合评价第4章城市总体规划(总论)4.1 城市总体规划概述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要求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城市总体规划的方法和步骤4.2 城市的‘陛质与规模城市的性质城市规模城市人口规模的计算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计算4.3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基本概念城市用地分类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城市技术经济指标4.4 城市总体布局的方案比较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城市总体布局的方案比较第5章城市总体规划(各论)5.1 城市工业用地的规划布置工业的分类及其特点工业在城市中的布置业用地的分类(中类)工业用地在城市中的布局工业区的组织.旧城工业的改造城市工业布局的发展趋势5.2 居住用地的规划布置居住用地的分类居住用地的选择与布置居住用地的分级与规划结构居住用地的技术经济指标5.3 公共设施用地的规划布置公共设施与用地的分类公共设施的分级公共设施用地的指标公共设施用地的规划布局要求城市公共中心的布置5.4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城市交通的分类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成果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城市对外交通设施与用地布局5.5 仓储用地布局仓库的分类仓储用地在城市中的布置5.6 城市规划中的工程规划城市给水工程规划城市排水工程规划城市电力工程规划城市供热工程规划城市燃气工程规划城市电讯工程规划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城市防灾规划城市管线工程综合城市用地的竖向规划,5.7 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资源节约与利用环境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5.8 不同类型城市(镇)的规划特点大城市的规划特点县城镇(城关镇)的规划特点工业城市的规划特点矿业城市的规划特点交通枢纽城市的规划特点风景旅游、休疗养城市第6章城市园林绿地的功能6.1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功能园林绿地净化空气、水体和土壤改善城市小气候降低噪声保护农田,增产增收水土保持安全防护监测环境污染文教和游憩功能6.3 城市园林绿地的景观功能对城市景观的认识对城市景观的研究城市园林和绿地系统第7章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7.1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任务7.2 城市园林绿地分类7.3 城市各类绿地的特征及用地选择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风景游览绿地附属绿地街道绿地城市园林绿地指标的确定城市园林绿地指标的作用影响城市园林绿地指标的因素城市园林绿地指标的确定城市园林绿地指标的计算方法7.5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布局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布局原则城市园林绿地布局的目的与要求城市园林绿地布局各类绿地布局生态环境景观绿地避灾绿地规划7.6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城市绿化植物(树种)规划生物多样性保护城市绿化植物规划的基本要求城市绿化植物规划的原则城市绿化植物规划的编制内容城市古树名木保护规划城市绿地分期建设规划分期建设原则近期建设内容中期建设内容远期建设内容7.8 城市绿线管理规划城市绿线划定办法城市绿线规划内容城市绿线规定执行7.9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文件编制及审批规划文件编制要求规划成果审批审批程序7.10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础工作基础资料收集城市园林绿地现状调查城市园林绿地现状综合分析第8章城市公园绿地规划设计8.1 概述城市公园的发展历程城市公园的分类8.2 综合性公园综合性公园的用地选择综合性公园的类型综合性公园的活动内容和设施综合性公园的规划设计8.3 专类公园儿童公园植物园动物园运动公园8.4城市景观绿地街旁绿地带状公园第9章防护绿地规划设计9.1 城市防护绿地的作用及类型城市防护绿地的作用城市防护绿地的类型9.2 各类防护绿地的规划设计城市防风林带工业卫生防护绿地道路防护绿地,铁路防护绿地第10章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10.1 居住区绿地概述居住区绿地的作用居住区绿地规划的基本要求10.2 居住区绿地分类及定额指标居住区绿地的类型居住区绿地的定额指标10.3 居住区各类绿地的规划布局公共绿地道路绿地宅旁绿地公共设施绿地10.4 居住区各类绿地设计小区游园居住组团绿地设计宅旁绿地设计公共建筑及公用设施地段的绿化居住区道路绿化居住区儿童游戏场的规划设计10.5 居住区绿地的植物配置与选择植物配置的原则植物选择第11章道路广场绿地规划设计11.1 道路绿地规划设计城市道路绿化的作用道路绿地的断面布置形式道路绿地规划设计高速公路绿地规划设计11.2 城市广场规划设计城市广场的定义城市广场的作用城市广场的类型及规划设计要点第12章工矿企业绿地规划设计12.1 工矿企业的平面布局矿企业的组成部分工矿企业的总平面布局12.2 工矿企业绿化的意义及特点工矿企业绿化的意义工业企业绿化的特点12.3 工矿企业绿地的规划设计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规划设计的依据与指标绿地系统的布局形式各类绿地规划设计要点12.4 工矿企业绿化植物的选择植物的视觉空间作用植物选择的基本原则抗污植物的选择方法抗污绿化植物第13章风景名胜区及其他游憩地规划 13.1 风景名胜区规划风景导论风景名胜区风景名胜区规划13.2休疗养区规划休疗养区的功能作用休疗养区规模概算休疗养区的布局疗养区园林绿地规划旅游度假村13.3 森林公园的规划森林公园及森林旅游业发展概述森林公园概念和类型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设计法国巴黎的森林公园13.4 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观光农业的兴起及国内外发展概况观光农业的内涵农业观光园的特点及类型农业观光园规划要点五、课堂讨论选题设计一:城市广场设计(10*40M)目的与要求:练习使用小尺度组景要素划分组织空间完成作业:1)平面图1:1002)立面图1:1003)效果图4)设计说明设计二:文理学院(杨林校区)校园绿地设计目的与要求:1)训练进行主题设计的方法2)训练以小见大的设计手法3)训练造型能力完成作业:1)总平面图1:5002)局部平面图1:100或1:2003)局部立面图1:100或1:2004)局部剖面图1:100或1:2005)效果图6)设计说明六、课外作业选题课外作业1:道路绿地参观测绘目的与要求:实地参观测绘,体会道路绿地的特殊要求。
研究概况和发展趋势怎么写1、由城市绿地到城市林业的发展城市绿地是城市中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它是城市系统中能够执行“吐故纳新”负反馈调节机制的子系统。
这个系统一方面能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为城市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境;另一方面能增强城市景观的自然性、促进城市居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它是城市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绿地(green space)一词,各国的法律规范和学术研究对它的定义和范围有着不同的解释,西方城市规划概念中一般不提城市绿地,而是开敞空间(Open Space),我国建国以来一直延用原苏联的绿地概念,包括城市区域内的各类公园、居住区绿地、单位绿地、道路绿化、墓地、农地、林地、生产防护绿地、风景名胜区、植物覆盖较好的城市待用地等。
尽管各国关于开敞空间(或绿地)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它们都强调了开敞空间(或绿地)在城市中的自然属性,即都是为了保持、恢复或建立自然景观的地域。
绿地作为城市的一种景观,是城市中保持自然景观,或使自然景观得到恢复的地域,是城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体现,是城市中最能体现生态性的生态空间,是构成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结构上为人工设计的植物景观、自然植物景观或半自然植物景观。
绿地在城市中的功能和作用主要包括:组织城市空间的功能、生态功能(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游憩休闲功能、文化(历史)功能、教育功能、社会功能、城市防护和减灾功能。
城市绿地发展和研究进程包括:城市绿地思想启蒙阶段、城市绿地规划思想形成阶段、城市绿地理论和方法的发展阶段、城市绿地生态规划和建设阶段。
吴人韦[1]、汪永华[2]、胡衡生[3]等从城市公共绿地的起源开始介绍了国外城市绿地的发展历程,认为国外的城市绿地建设经历了从公园运动(1843~1887)、公园体系(1880~1890)、重塑城市(1898~1946)、战后大发展(1945~1970)、生物圈意识(1970年以后)等一系列由简单到复杂的城市绿地发展过程,其中“重塑城市”阶段提出了“田园城市”和城市绿带概念,绿带网络提供城区间的隔离、交通通道,并为城市提供新鲜空气。
国外城市绿地的发展历程国外城市绿地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城市化进程的早期阶段。
以下是一些参考内容,描述了国外城市绿地发展的历史演变和重要发展阶段。
1. 古代城市绿地:在古代,城市绿地的主要目的是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和宗教仪式的场所。
埃及的坟墓花园和希腊罗马时期的公共花园是古代城市绿地的两个典型例子。
这些绿地通常由统治者和贵族创建和维护,以展示他们的权力和财富。
2. 工业化时期城市绿地的衰落:随着工业化的兴起,城市的土地被大规模用于工厂和居住区的建设,城市绿地逐渐减少。
过去,许多城市的河流和湖泊在城市化过程中被填埋,公园和绿地被拆除以扩大城市的工业用地。
这种发展模式导致了城市生活环境的恶化,缺乏空气质量和空间。
3. 城市美化运动:19世纪末,随着城市化的加速,人们对城市环境的改善产生了不满,城市美化运动出现了。
城市美化运动的目标是创建更美观、更环保的城市环境。
此时,一些建筑师、景观设计师和社会活动家开始提倡增加绿地和公共花园,以增强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4. 现代城市规划理念的兴起:20世纪初,随着城市规划的发展,将绿地纳入城市规划成为重要的目标。
城市规划师开始提倡在城市规划中考虑绿地和公共空间的重要性。
20世纪30年代,从芝加哥到纽约等城市开始出现了大型城市公园和社区公园项目。
5. 可持续城市发展中的绿地: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城市总体可持续性的关注以及居民对环境质量的要求,绿地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绿地不仅可以增强城市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还可以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微气候和水资源管理。
因此,许多国外城市在城市发展和更新过程中,将绿地纳入规划和设计,并采取措施保护和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
6. 社区参与和城市农业的兴起:随着社区参与理念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国外城市开始鼓励居民参与城市绿地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社区公园和花园项目的兴起,增加了居民对城市绿地的意识和参与度。
此外,城市农业也日益受到关注,城市居民开始在公共空地上种植蔬菜和水果,以改善食品安全和营养问题。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发展历程ﻫ[ 来源 ] 《蓝天园林》第1期总第40期 [ 作者 ]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李景奇胡云摘要:在国内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的基础上,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概念、发展历程、存在的问题以及近年来涌现的绿地系统规划新思想进行了归纳总结。
同时就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提出了基于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新思想,这对中国城市环境与区域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章的最后对未来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发展趋势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绿地;规划思想;理论与方法;历程Abstract:In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cities green system plan research foundation, to the cit ygreen system plan concept, the development co urse, theexistence question as well as the recent years emerged green the systemto plan the new thought to carry on the induction summar y.Meanwhile proposed on our countrycity green sys tem plan based on thelandscape ecology security patternnew thought, this is safe and the sustainabledevelopment to the China urban environm entand the region ecology has the vital significance. The article finally hasmade theforecastto the future city green system plan d evelopmenttendency.Key words:Urban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Urban green space;Thought of planning;Theoryand metho d;Course20世纪是地球环境急剧恶化的世纪,我们居住的地球,正在经受绿色空间不断消失的危害。
而人类要设法走出目前所面临的严重生态危机,就必须重建地球上已经被破坏的生态基础,由征服、掠夺自然转为保护、建设自然,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共生关系。
其中,有着“城市绿肺”美称的城市绿地便担当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过对绿地系统的合理规划,可以达到改善城市环境的目的。
因此,在城市建设和改造过程中,如何对绿地系统进行合理规划,使绿地系统产生最大的效益,实现人们生活与环境的和谐,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1 概念解析1.1城市绿地“绿地”(Green Space)一词,各国的法律规范和学术研究对它的定义和范围有着不同的解释。
近年来沿用较多的城市绿地概念是:城市建成区或规划区范围内覆有人工(或自然)植被的用地,指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
城市绿地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一个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土地;另一个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之外,对于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
我国在2002年由建设部批准公布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建标[2002]135号),将城市绿地分为5 大类,13中类,11小类。
按大类分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
1.2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专业规划,是对城市总规的深化和细化。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城市园林行政主管部门共同负责编制,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ﻫ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城市总规中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用地布局等规定,科学制定各类城市绿地的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城市各类园林绿地建设和市域大环境绿化的空间布局,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跟以往相比,在建设部于2002年制定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中,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增加了树种规划、古树名木保护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等内容。
2 国内外绿地系统规划思想的发展历程2.1国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思想的发展国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思想主要经历了19世纪后半叶的公园运动及公园体系、20世纪初到五十年代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初期发展、20世纪60至70年代的引入生态思想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进入生态化运动时期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等大致四个阶段。
启蒙阶段西方最早对城市的构思和设计大多出于哲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的理想模式。
从理想的城市到装饰性的庭园,再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园林庄园、集城市便利生活设施和农村自然风光于一体的“新协和村”等等,无一不是为了满足上层人士的感性要求。
这个时期的城市中出现的园林绿地,没有统一的空间规划,主要依据设计者或所有者的审美观和喜好而定,从形式到内容都是感性的产物。
这主要是因为工业革命以前城市中的生态问题和游憩问题没有暴露出来。
这个时期的城市设计往往接近理想状态,城市绿地规划处于思想萌芽阶段。
思想形成阶段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新兴的资产阶级统治者没收了封建领主及皇室的财产,把大大小小的宫苑和私园向公众开放,并统称为公园。
在英国,最早进行了有规划的城市公园建设。
英国人霍华德(Ebenezer Howard)在1898年发表的《Garden Cities ofTomorrow》(《明日的田园城市》)描绘了一幅对未来田园城市生活方式的设想(图1)。
这一城市规划思想,对以后的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1915年,芬兰建筑师沙里宁提出“有机疏散论”,他在赫尔辛基规划方案中表达了这一思想。
“有机疏散理论”中的城市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原则,对以后的城市绿化建设具有深远影响。
霍华德对田园城市的设想美国于1935年在马里兰规划建设的小城市格林贝特(Greenbelt,意为绿带)就具有田园城市的色彩,整个城市平面呈月牙形腰带状,强调因地制宜,利用周围森林和起伏的地形来建造城市(图2)。
美国格林贝尔特(Greenbelt)小城市示意战后四五十年代,这时期的环境保护由被动保护走向通过城市规划进行的主动保护,人们希望通过城市绿地整体规划的方式来解决环境问题。
各国都注意了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特别是利用林地与河川来形成城市绿化的基础,如大伦敦地区的绿带圈,德国科恩市利用森林和水边地形构成环状绿地系统,澳大利亚市利用水系组织园林绿地系统。
在这一时期,城市不仅仅是作为政治经济活动的中心,更重要的是,它作为人们的聚居地,应该提供给人们一个具有舒适性的生活休闲空间,提供给人类社会一个能够持续发展的空间。
正是在20世纪城市化浪潮和城市功能的重新定位中,绿地由原来单个私人或公共庭院设计逐步发展为城市范围的绿地系统规划,后来随着大城市群的形成又出现了区域范围的绿地系统规划。
如1935年莫斯科的绿地系统规划以楔形和放射加环状的绿带将各点状绿地联系起来,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绿地系统(图3)。
苏联莫斯科的绿地系统理论方法趋向成熟阶段人类进入20世纪60和70年代,全球兴起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高潮,为顺应时代要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很快被接纳到规划领域。
在生态理论的影响下,世界许多大城市都认真研究了城市中绿地的功能地位及规划问题,开始从绿地的生态性、游憩性等方面全面思考城市绿地建设问题。
麦克哈格(McHarg)在1969年出版的著作《Design with Nature》中,提出了系统地运用生态手法进行绿地规划观点。
生态思想的引入使城市绿化呈现新的动态如澳大利亚墨尔本于20世纪80年代初全面开展了以生态保护为重点的公园整治,并以五条河流为骨骼,连接城市内部的林荫道及公园,组成楔状绿地系统(图4)。
20世纪80年代,城市绿地建设进入了生态园林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摸索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绿地在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澳大利亚墨尔本的绿地系统规划2.2 国内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思想的发展中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思想的历史大致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从古代“天人合一”的天然园林城市,到近代“西学东渐”、“土洋结合”的中西交融,再到建国初期的“大地园林化”与近期的山水城市。
启蒙阶段中国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代就出现了许多大型城市,这些大型城市虽然包容了许多自然环境因素,但城市中的生活毕竟与大自然有一定隔离,尤其是难以欣赏到名山大川优美而壮丽的景色。
于是,以浓缩了山水景观的“人造自然”城市园林产生了,从商殷的苑,到后来兴起的皇家宫苑和贵族宅院,里面都有大量的绿化装饰,自东晋以来,私家园林逐渐从模拟自然的“自然山水园”向抽象自然的“写意山水园”过渡,人工成分越来越多,自然成分越来越少,但园林中的池泉、树木、花卉仍占相当比例。
这个阶段,无论是大量的私家园林还是少量的公共园林,其营造的目的和用途都是以游憩为目的,绿地的功能单一。
思想形成阶段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8),在城市规划中提出了完整的绿地系统的概念,结合城市改造和建设,建立了很多的公园绿地,在公园规划设计上,主要学习苏联文化休闲公园的模式,强调公园的功能分区,注重群众性文体活动。
这个时期城市绿地的规划设计是针对工业城市弊端,迫于环境压力而提出的,城市中人工成分和自然成分是分离的。
因此,这个时期的人们对绿地的认识是比较模糊的,表现在城市规划中,绿地的面积、形状、位置设计的随意性,仍然把人与城市凌驾于自然生态系统之上,甚至为了建立人工绿地而破坏原本的生态系统。
理论方法趋向成熟阶段伴随着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城市化过程在给地区经济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所引发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在生态浪潮冲击的二十一世纪,人们试图将生态学与景观互相融合,将新的理念、方法运用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以创造更美化、优化、净化的高质量人居环境。
这个时期,城市绿地改变了受城市建设所支配的从属地位,使城市绿色空间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城市绿地规划的任务就是要恢复城市自然特性,把人工和自然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设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与此同时,有关绿地的相关政策也在进一步的完善。
国务院在全国城市绿化工作会议上发布了《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要求在2002年底之前各建制市完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