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

1.诗歌阅读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来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中的“岱宗”指哪一座山?

(2)诗中的山有哪些特点?

(3)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答案】(1)泰山

(2)高大、雄伟(雄奇)、壮丽、秀美……

(3)对未来充满信心,有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怀。

【解析】【分析】(1)岱宗:指的是泰山,五岳之首,在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据此可作答。

(2)诗句“齐鲁青未了”一句以距离之远来衬托泰山之高大。“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用“决眦”二字生动地写出了泰山神奇缥缈的景观。据此,泰山的特点可概括为:山势雄伟高大,景色秀美壮丽。意对即可。

(3)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在突出了泰山的高峻的同时,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将众山的小和泰山的高大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⑴泰山

⑵高大、雄伟(雄奇)、壮丽、秀美……

⑶对未来充满信心,有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怀。

【点评】⑴本题考查词义的理解,根据文下注释明确。

⑵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抓住重点句子的理解明确泰山特点。

⑶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抓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会感情。

2.古诗阅读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唐]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上听吹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释】①这是李白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落梅花:古代有笛曲《梅花落》,诗人这里有意用作“落梅花”。

(1)第二句中的“望”字包含了诗人哪些情感?

(2)三、四两句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1)表达作者被流放后的愤懑,对家人的思念,对国事的关切、对往事的回忆、对朝廷的眷恋。

(2)想象(借景抒情、虚实相生),借想象中梅花纷纷飘落的景象表达去国怀乡的的悲愁情绪。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以及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能力.解答时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关键字”望”,结合前后诗句,揣摩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而李白也因永王事件受到牵连,流放夜郎。所以诗人引贾谊为同调。“一为迁客去长沙”,就是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也含有他的自我辩白之意。但政治上的打击,并没有使诗人忘怀国事。在流放途中,他不禁“西望长安”,这里有对往事的回忆,有对国运的关切和对朝廷的眷恋。然而,长安万里迢迢,对迁谪之人来说十分遥远,充满了隔膜。望而不见,诗人不免感到惆怅。综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分析能力,解答时要从全诗的结构,特色,艺术风格以及诗中景与情的关系等方面综合分析。作者听到黄鹤楼上吹奏《梅花落》的笛声,他感到格外凄凉,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诗人巧借笛声来渲染愁情。”江城五月,正当初夏,当然是没有梅花的,但由于《梅花落》笛曲吹得非常动听,使诗人仿佛看到了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梅花是寒冬开放的,景象虽美,却不免给人以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是诗人冷落心情的写照。同时使诗人联想到邹衍下狱、六月飞霜的历史传说。由乐声联想到音乐形象的表现手法,就是诗论家所说的“通感”。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通感交织,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

故答案为:⑴表达作者被流放后的愤懑,对家人的思念,对国事的关切、对往事的回忆、对朝廷的眷恋。

⑵想象(借景抒情、虚实相生),借想象中梅花纷纷飘落的景象表达去国怀乡的的悲愁情绪。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及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或词语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内容和写作背景理解。解答此题时,需要在把握全诗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再做具体分析。

⑵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3.古诗阅读

点绛唇

陆游①

采药归来,独寻茅店沽新酿。暮烟千嶂,处处闻渔唱。醉弄扁舟,不怕黏天浪②。江湖上,遮回疏放③,作个闲人样。

【注释】①陆游:南宋爱国词人。这首词写于作者遭弹劾罢职还乡,闲居山阴之时。②黏天浪:连天的波浪。③遮回疏放:这一回,定要放浪山水,疏闲纵放。

(1)这首词写了作者闲居时的哪些日常生活片段?

(2)从这首词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答案】(1)围绕“采药归来(采药);找寻酒店(沽酒、买酒、喝酒、醉酒);醉弄扁舟(荡舟、弄舟、划船)”答出两点即可。

(2)围绕“个人生活”和“爱国”两方面情感回答即可。示例:这首词流露出作者村居生活的闲适(洒脱、豪迈、寂寞等)之感,无力报国的愤懑(怀才不遇的抑郁、无奈等)之情。

【解析】【分析】⑴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围绕“采药归来(采药);找寻酒店(沽酒、买酒、喝酒、醉酒);醉弄扁舟(荡舟、弄舟、划船)”回答即可。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年间,陆游闲居山阴时。淳熙七年(1180),江西闹水灾,陆游于常平提举任上,“奏拨义仓赈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宋史·陆游传》)。事后,却以“擅权”获罪,遭给事中赵汝愚借故弹劾,罢职还乡。词取材于村居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断,以采药、饮酒、荡舟为线索,展示出作者多侧面的生活风貌。陆游一生以抗金救国为已任,所以放浪山水,做一个潇洒送日月的“闲人”,并非他的本意。即便被迫闲居乡间,他也是闲不住的,采药、治病、救人,在书剑报国的政治理想落空之后,力求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其平生关怀民生的素志。但是,词人毕竟是一位以“塞上长城”。自许、对驰骋疆场无限向往的热血男儿,他所执着追求的是充满战斗快意的人生。村居生活终究难以消释他心中永不甘于沉沦的英雄豪气。因此,放浪山水的闲情逸致,借酒后的豪兴以挥斥,正是他深感英雄无用武之地,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的表现。词人对“闲人”生活的似正实反的肯定与咏唱,婉曲地表述了郁积在他心头的隐痛,是对自己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悲剧命运的自我解嘲。这种似正实反的笔法,给这首词的风格带来了洒脱中寓抑郁的特色。此题围绕“个人生活”和“爱国”两方面情感回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围绕“采药归来(采药);找寻酒店(沽酒、买酒、喝酒、醉酒);醉弄扁舟(荡舟、弄舟、划船)”答出两点即可。

⑵围绕“个人生活”和“爱国”两方面情感回答即可。示例:这首词流露出作者村居生活的闲适(洒脱、豪迈、寂寞等)之感,无力报国的愤懑(怀才不遇的抑郁、无奈等)之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需要在把握全诗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再做具体分析。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内容和写作背景理解。理解诗歌内容,结合写作背景分析,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下列对诗句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两个“笼”字连用,将“烟”“月”“水”“沙”等景物和谐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冷寂的氛围。

B.“犹”字微妙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表现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世风的愤恨。

C.这首诗作者的目的是指责歌女,只知道享乐,不关心国家,没有忧患意识,作者深表愤怒之情。

D.本诗融记叙、描写、抒情于一体,既传达出作者目前的所处之地,又表达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

(2)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体现的画面。

【答案】(1)C

(2)秦淮河上秋水荡漾,淡淡的水烟和溶溶的月光笼罩着秦淮河冷冷的流水和江边的河岸。

【解析】【分析】(1)ABD正确。C对诗句品析有误。“这首诗作者的目的是指责歌女”错。作者通过也泊秦淮,听到酒店歌女在陈后主时流行的歌曲,不仅触景生情,感慨万端,借此诗抒发心中对时局的忧愤,表达了对晚唐政治的不满和对时局的担忧。

(2)这句诗描写的景物有:烟雾、江水、月亮、沙滩,既然题目要求描绘画面,就要在头脑中把这些意象想象成画面,并用恰当、优美、形象、生动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此题要把淮河秋水荡漾、水烟和月光笼罩流水与河岸的景象描绘出来,也就是一定要把一幅朦胧冷清的水色夜景描述出来。

故答案为:⑴C

⑵秦淮河上秋水荡漾,淡淡的水烟和溶溶的月光笼罩着秦淮河冷冷的流水和江边的河岸。【点评】⑴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从考查的方向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品评古诗中的炼字艺术或“诗眼”,③结合词语对诗中名句的含意、色彩、情味以及表达效果的理解分析,②总体上对古诗语言特色、风格的概括评析。回答该题,要放在语句中,结合全诗的内容评析,说出运用效果。

⑵本题考查描绘诗句景象的能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多写景的诗句都给人以美的享受。解答这样的题,首先要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并在头脑里想象这样的意境,然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描绘。描绘的语言一定要恰当、优美、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淮村①兵后

(宋)戴复古②

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

几处败垣③围故井,向来④一一是人家。

【注】①淮村:淮河边的村庄。②戴复古:南宋著名江湖诗派诗人,曾从陆游学诗。③败垣:毁坏的矮墙。④向来:往昔,过去。

(1)根据诗歌的情感基调,给此诗配乐,选择________的乐曲最合适。()

A.悲伤凄凉

B.高亢激昂

C.恬淡悠扬

D.轻快活泼

(2)联系全诗,赏析首句中“自”字的妙处。

【答案】(1)A

(2)一个“自”字,写出了桃花不识人间悲苦,依旧盛开的情境,与下文烟草茫茫,晚鸦聒噪,兵后逃亡,人烟稀少的景致,形成鲜明对比。以花的无情,来反衬诗人见到此情此景时的痛心之情。

【解析】【分析】(1)桃花盛开本是一幅很鲜明的画面,显示出勃勃的春的生机,但诗加上“无主”二字,就平添了凄凉与伤惨;而春草笼烟展示的也是万物繁昌的景象,加上“茫茫”二字,隐隐在说,这里的耕地都长满了野草,一片荒凉,末缀上乌鸦这一不吉祥的鸟,不啻在告诉人们,这里已经没有人烟了。诗人匠心独运,把极热闹奋发的春天写得极不堪,不写兵荒马乱,兵荒马乱已经包括了进去。故而选A合适。

(2)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小桃无主自开花”,意思是桃花不识人间悲苦,花开依旧。这早春的艳阳景色,倍增兵后的凄凉。烟草茫茫,晓鸦聒噪,兵后逃亡,人烟稀少,为后面两句点题的诗蓄势。用以反衬诗人见到此情此景时的痛心之情。

故答案为:⑴A;

⑵一个“自”字,写出了桃花不识人间悲苦,依旧盛开的情境,与下文烟草茫茫,晚鸦聒噪,兵后逃亡,人烟稀少的景致,形成鲜明对比。以花的无情,来反衬诗人见到此情此景时的痛心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把握诗歌内容和感情基调。答题时应注意,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之上,准确选择。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炼字。答题时应注意,答题步骤为: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

6.诗歌鉴赏。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诗人“别湖上亭”时触动他情思的景物有哪些?

(2)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答案】(1)春风、柳条、藤蔓、黄莺

(2)“久住”、“相识”、“欲别”,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黄莺人格化,移情于景

【解析】【分析】本题考察课外的诗歌鉴赏,考了诗词提炼、诗句赏析;但诗人思想感情这一考点并未覆盖到,题目设置较为一般。本题难度适中。

故答案为:⑴春风、柳条、藤蔓、黄莺

⑵ “久住”、“相识”、“欲别”,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黄莺人格化,移情于景。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中的景物。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找出诗人“别湖上亭”时触动他情思的景物即可。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词名句。赏析句子时,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且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野步

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1)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季的景象,请你找出两个体现这一季节特征的物象。

(2)历来诗评家认为第三四句中“羡”“醉”二字用得好,请你选自己最有感觉的一个说说其表达效果(可从修辞和情感表达两方面考虑)。

【答案】(1)翠绿的麦陇,鸣叫的青蛙、飞舞的蝴蝶、繁茂的花草、和煦的东风。

(2)①选“羡”。“羡”字领起三四两句,诗人对“无事”“烂醉”蝴蝶的羡慕,表现出诗人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可谓移情于景,景中含情。②选“醉”。“醉”字运用拟人的修辞,看似写蝴蝶沉醉于野草与花丛间,留恋不去的情态,实则表达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解析】【分析】⑴整体感知诗歌可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题干要求的这两个物象,应在前两句诗中提取,麦陇翠绿、青蛙鸣叫、蝴蝶飞舞、花草繁茂,这些都是春季的典型特征。

⑵此诗的妙处在最后两句。本来蝴蝶舞姿蹁跹,应十分清醒才是,可诗人偏偏认定它们的舞蹈是喝醉酒导致的。推其情理,诗人漫步田野,目遇翠麦,耳听新蛙,时感东风拂体,早就恨不得醉倒在这暖暖的春风里了。诗人将这种情感外施于物,一口断定蝴蝶是喝醉了,并因此而“羡”,更显得诗人对春日野景陶醉无穷。

故答案为:⑴翠绿的麦陇,鸣叫的青蛙、飞舞的蝴蝶、繁茂的花草、和煦的东风。

⑵①选“羡”。“羡”字领起三四两句,诗人对“无事”“烂醉”蝴蝶的羡慕,表现出诗人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可谓移情于景,景中含情。②选“醉”。“醉”字运用拟人的修辞,看似写蝴蝶沉醉于野草与花丛间,留恋不去的情态,实则表达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⑴本题考查体味诗歌的意象。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从诗句中筛选找出春季春季这一季节特征的事物,有“麦陇、翠浪、草根、新蛙、蝴蝶、东风、野草花”。

⑵本题考查筛选诗歌的遣词炼句。答题时应注意,用一两句话准确表明该字在诗句中的准确含义,结合诗歌地有关内容具体分析这个字所描述的景象,适当展开联想和想象,说说该字营造了怎样地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等。

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桑茶坑道中

【南宋】杨万里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_______________。

(1)诗歌第二句用两个“满”字,描绘了初春时桑茶坑道中________的情景。

(2)根据诗歌前三句,推断诗歌最后一句应该是()

A.一牛吃过柳阴西

B.不脱蓑衣卧月明

C.收篙停棹坐船中

【答案】(1)生机勃勃、欣欣向荣、春意盎然、富有生机

(2)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诗歌鉴赏能力。

(1)考查诗句中文字的表现力。“草满花堤水满溪”用两个“满”字,描绘了初春时桑茶坑道中嫩草与春花铺满地,欣欣向荣、春意盎然的景象。读懂诗句是作答的关键。

(2)考查对诗歌最后一句内容的判断能力。首先要读懂诗歌前三句的意境,这首诗前两句写出了由雨而晴,由湿而干,溪水由浅而满,花草于风中摇曳,大自然充满了春的律;第三句写出了牧童柳荫下酣睡的自然悠闲的,所以第四句应该是“一牛吃过柳阴西”,这样就形成了这首诗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原始朴素的美感。另外由“童子”角度考虑,下文也应该是“一牛”,“一牛吃过柳阴西”这是因为“童子柳阴眠正着”。这是情节的前因后果。

故答案为:(1)生机勃勃、欣欣向荣、春意盎然、富有生机

(2)A

【点评】诗歌鉴赏的技巧,一是读作者,了解作者生活的朝代和作者的思想;二是读背景,了解文本的写作背景;三是读注释,通过注释来了解诗歌内容;四是能找出诗歌的关键句,进而推出作者要表达的中心。然后根据题目要求进行作答。

9.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两小题。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1)诗歌第二句“芙蓉向脸两边开”用了衬托的手法,明写________,实则为了衬托出________之美。

(2)请赏析“乱”字的妙处。

【答案】(1)荷花(芙蓉)

;人(采莲女)

(2)“乱入”即杂入,混入之意。形象地写出了荷叶罗群,芙蓉人面恍若一体,稍一错神,

采莲少女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了踪影,表现出采莲女天真烂漫、朝气蓬勃。

【解析】【分析】本题是一道诗歌赏析试题。

(1)本题考查了对诗歌语句的赏析能力,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芙蓉向脸两边开”不单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像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

(2)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乱”写出了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的感觉,写出了采莲女的天真活泼。

故答案为:(1)荷花(芙蓉);人(采莲女)

(2)“乱入”即杂入,混入之意。形象地写出了荷叶罗群,芙蓉人面恍若一体,稍一错神,采莲少女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了踪影,表现出采莲女天真烂漫、朝气蓬勃。【点评】诗歌鉴赏题的基本技巧,一是读作者,了解作者生活的朝代和作者的思想;二是读背景,了解文本写作的缘由;三是读注释,帮助我们疏通诗歌内容;四是读诗歌,找出关键词句,推出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做题。

10.请从内容、情感角度,选择与《春兴》最相近的一首,并简述你选择的理由。

春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A.春夜洛城闻奋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B.三衢道中①

〔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注释】①三衢(qú)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三衢即衢州,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

C.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答案】选A 理由:①两首诗中都写到了春风;②两首诗的诗人都是漂泊在外远离家乡;③两首诗都抒发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④两首诗都透露出诗人淡淡的忧伤

之情。

【解析】【分析】要求从内容、情感角度,选择与《春兴》最相近的一首。首先要读懂题干中的四首诗歌。如《春兴》,在诗人的意念中,这种随春风而生、逐春风而归的梦,是一种心灵的慰藉和美的享受,末句的“又”字,不但透露出乡思的深切,但此情又苦于无处表达,只好借春风随梦返乡,所以心中又有了一份淡淡的忧伤。《春夜洛城闻笛》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也有“有家难回”淡淡的忧伤之情。所以这两首诗歌的内容、情感相一致。而《三衢道中》写在梅雨季节,却是日日晴天,人们的心情自然也就晴明愉快。《小池》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后两首都与《春兴》的情感不符。故选A。

故答案为:选A 理由:①两首诗中都写到了春风;②两首诗的诗人都是漂泊在外远离家乡;③两首诗都抒发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④两首诗都透露出诗人淡淡的忧伤之情。

【点评】本题要抓住诗歌诗题、关键词、特殊意象和注释,归纳出诗歌的情感类型,这样才能把握住诗歌的灵魂,更好地解读诗歌,准确地赏析诗歌。

11.古诗阅读

月夜①(杜甫)

今夜鄜州②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③,双照泪痕干。

【注释】①背景:《月夜》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是作者被困于长安时望月思家之作。②鄜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则被困长安。③虚幌:透明的窗帷。幌,帷幔。

(1)理解此诗时,小淇翻阅了明代王右仲在《杜臆》中对“云鬓”、“玉臂”二词的点评,王右仲认为其“语丽而情更悲”。小淇联系了颈联的描写,认为从________和________两字中能读出杜甫想象妻子独自望月的时间之长,更有助于理解王右仲所言的“悲情”。

(2)本诗题为“月夜”,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试结合诗句,通过诗眼揣摩作者情感。

【答案】(1)湿;寒

(2)“独看”写的是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双照”既有当年与妻子一同赏月的回忆,也有对未来一家团圆的希望。诗歌既表达了作者对家人的思念,也写出了自己的离乱忧愁。

【解析】【分析】(1)“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是说,蒙蒙雾气,也许沾湿了妻子的鬓发;冷冷月光,该是映寒了妻子的玉臂。雾湿云鬟,月寒玉臂。在这样雾气凝重,寒气逼人的情境之下,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这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故“湿”“寒”更加体现了作者思念家人,而又不知何时能归的悲凉之情。

(2)“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对月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既写出了作者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又抒发了他内心不知何时能归的悲凉之情。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湿;寒;

⑵“独看”写的是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双照”既有当年与妻子一同赏月的回忆,也有对未来一家团圆的希望。诗歌既表达了作者对家人的思念,也写出了自己的离乱忧愁。

【点评】⑴回答本题,注意结合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感情,注意字词的准确运用。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1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喜晴

(范成大)

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1)“连雨不知春去”中“去”字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

(2)请用自己的话把前两句的景色描绘出来。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1)离开

(2)围绕“窗前的梅子成熟落蒂了,墙角下的竹笋也长成了竹林”回答即可。

(3)围绕“对自由清新的乡村生活(大自然)的喜爱、对晴天的喜爱、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惜春之情”回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字词的理解。“连雨不知春去”意思是:雨不断地下,晴下来的时候甚至不知道春天已经过去。“去”指离开,过去。

(2)描绘诗歌内容时,要抓住句子中的时间、地点以及景物,再通过对内容的理解,体会诗歌的意境,最后结合句子意思,用简练通顺语言表达出来。“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大概意思是说窗前的梅子熟落蒂了,墙角下的竹笋也长成了林。描绘景色时抓住“梅熟落蒂”“墙下笋”的特点描述。

(3)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范成大喜欢在窗前种梅树,夏可尝青梅,冬可赏梅花。第一句写窗前的梅子熟落蒂了,墙角下的竹笋也长成了林。表达了对大

自然美景的喜爱;“不知春去”不知道春天已经结束了,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叹及惜春之情。

故答案为:⑴离开

⑵围绕“窗前的梅子成熟落蒂了,墙角下的竹笋也长成了竹林”回答即可。

⑶围绕“对自由清新的乡村生活(大自然)的喜爱、对晴天的喜爱、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惜春之情”回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把握实词含义的能力。一个实词一般有多个义项,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其意义却又是唯一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善于把实词放在语言环境中来考查分析,根据上下文来进行词义的推断。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基本的要求是会翻译诗句,但又不能只翻译诗句,需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可运用修辞手法,使所描述的画面更加优美,语言更加生动,还要注意语句通顺。

⑶此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能力。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往往是通过具体句子表现出来的,因此,要结合写作背景,抓住关键句去分析。

新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 1.阅读诗歌《观沧海》,回答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何”六句,诗人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地描绘大海浩瀚壮阔的景象,着力烘托山岛的高峻和草木的丰茂,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 B.“日月”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从两个“若”字可看出写的是虚景,即通过诗人的主观感受,写出了沧海之大,描绘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包孕群星的图景。 C.这首诗通过描写沧海赞颂了祖国壮丽的河山,表现了正处于事业最高峰的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D.诗人运用了大胆的夸张、丰富的想象、借景抒情等手法使意象瑰丽、意境开阔,全诗感情奔放,思想含蓄,显出雄浑苍劲的诗风。 (2)下列与本诗中所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 A.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B.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C.乱花渐入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D.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3)诗中用一“观”字统领全文,采用借景抒情的写法,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________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句中“若”字用得好,试评析。 【答案】(1)A (2)B (3)自己的雄心壮志 (4)这一句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用“若”字表明写的是虚景,是诗人的主观想像,体现了诗人阔大的胸襟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内容写法和感情。A项,“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突出大海,而不是“着力烘托山岛的高峻和草木的丰茂”。 (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和“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都是描写秋季景色。“秋风、红叶黄花”都是秋季的标志。 (3)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感情。“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

新部编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

新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星星 臧克家 我爱听 人家把星 叫作星星。 夜空是另一个世界, 星星是它的子民, 谁也不排挤谁, 彼此密密地挨近。 它们是那么渺小, 渺小得没有名字, 它们用自己的光圈, 告诉自己的存在。 仰起脸来, 向着那白茫茫的银河, 一,二,三,你数! 呵,它们是那么多,那么多…… 1946年8月4日午于沪 (1)“谁也不排挤谁,彼此密密地挨近”传达出诗人希望现实生活中________。 (2)诗人用“星星”象征________,二者之间有许多共同之处,如________;________。(3)第三节诗中“自己的光圈”指什么? (4)这首诗要表达的主旨是什么? 【答案】(1)人与人之间要平等、友爱、团结合作 (2)现实生活中的人民群众;都非常渺小,默默无闻;数量都很多 (3)星星对夜空的贡献,象征人民对社会的贡献。 (4)诗人通过对星星的描绘,表达自己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赞美了默默奉献的平凡的民众,号召人们应平等、团结,各尽其能,为社会做贡献。 【解析】【分析】(1)结合这首诗内容和主旨分析,这是一首咏物抒情诗,诗人通过“托物言志”的写法,寄托了诗人美好的理想和追求,透露出他对黑暗社会的憎恶及对人民主宰的世界的热切期望。“排挤”,利用势力或手段使不利于自己的人失去地位或利益想把他的合伙人从挤出去。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互相排挤,而诗人创设的这个理想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没有排挤,彼此之间都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团结互助。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2)结合诗歌内容和主旨分析,这是一首咏物抒情诗,诗人通过“托物言志”的写法,寄托了诗人美好的理想和追求,透露出他对黑暗社会的憎恶及对人民主宰的世界的热切期望。把现实和理想联系起来即可知道诗人用“星星”象征现实生活中的人民群众;二者的共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 1.古诗文阅读 《天净沙·秋思》和《天净沙·秋》运用了许多类似的手法,请借鉴《天净沙·秋思》的阅读方法,自读《天净沙·秋》,完成赏析。 【答案】①“孤村”、“落日”、“残霞”等名词的组合,给人秋日萧瑟的寂寥之感。②“青山绿水”让人联想到碧绿的“生机”铺满大地,和谐美好,烘托出诗人的愉悦心境。(答“白草”、“红叶”、“黄花”这几处色彩的词也可,联系色彩,烘托愉悦心境;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分析】《天净沙?秋》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着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开篇先绘出了一幅秋日黄昏图,营造出一种宁静、寂寥的氛围,再以名词并列组合的形式,选取典型的秋天景物,由远及近,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后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于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这是作者的心中之景。情调开朗平和,没有一点消极之感,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之情。仿照《天净沙?秋思》的赏析,据此拟写即可。 故答案为:①“孤村”、“落日”、“残霞”等名词的组合,给人秋日萧瑟的寂寥之感。②“青山绿水”让人联想到碧绿的“生机”铺满大地,和谐美好,烘托出诗人的愉悦心境。(答“白草”、“红叶”、“黄花”这几处色彩的词也可,联系色彩,烘托愉悦心境;言之有理即可)【点评】同样的景物,甚至同样的词语出现在不同的语境中就会表现出不同的情感,有时甚至有天壤之别,这取决于诗人的情感,也取决于诗人的写作写作背景、人生取向。 2.诗歌赏析 次北固山下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鉴赏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鉴赏 (一)峨眉山月歌李白唐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练习】 1、《峨眉山月歌》中作者连用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将纪行、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描绘出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借月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2、作者在诗歌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诗人在船上看到峨眉山尖吐出的半圆秋月,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诗人。但在从清溪到渝州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诗人思念不已。诗人借月抒发了的对亲友家乡的思念之情。 3、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连绵的峨眉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映入湛蓝的江水,随着江水缓缓流动。 4、写作手法:前两句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和地点,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不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也暗示了行船之事。 5、赏析“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诗人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用不了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把月亮人格化,并当做亲密的朋友看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二)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主题】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 【练习】 1.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答:两句运用了以乐境写哀境的写法,写今日相逢正是风光秀丽的江南已到了流水落花的时节。这“落花时节”包含不少内容,既是明叙相逢的季节,又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的局面,作为人生的岁月,两人又到了落花时节的暮年,这四字写得十分深沉含蓄,“又”字抒发了诗人抚今追昔,感时伤世之情。 2.这首诗以叙事为主,前后两句分别讲述了怎样的情形? 前两句讲述青年时恰逢盛世,经常出入豪门权贵之家,听李龟年唱歌的生活情景;后两句讲述安史之乱后,流落江南,与李龟年再次相遇的情形。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的作者对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无限感慨和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三)《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⑵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划线的诗句所表现的景象。(2分)低头看回乐峰前,那莽莽大漠上的黄沙,在月色的辉映下如同白雪一般,白茫茫一片;抬头看,受降城外浩瀚空中的月色,那皎皎

【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及解析

【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及解析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 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下列对本首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悦耳动听,使人赏心悦目。 C.“过五溪”说明友人旅途的艰难,也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牵挂和惋惜之情。 D.诗中将无知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想象奇特,感人至深。 【答案】(1)既表现对朋友的思念和同情,又表现了对友人的关心和劝慰。 (2)B 【解析】【分析】(1)我把自己担忧的心拜托给明月,让它伴着你一直到夜郎西部。这里运用拟人手法,把明月人格化,像一个知心人,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同情、担忧和关心安慰。 (2)B项,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杨花落尽”描绘了花朵凋零的凄凉画面,“子规啼”又让人想到杜鹃啼血,更增添凄凉氛围,故首句写景句渲染的是悲凉氛围。故B错误,选B。 故答案为:⑴既表现对朋友的思念和同情,又表现了对友人的关心和劝慰。 ⑵ B 【点评】⑴该题考查了重点语句的赏析,赏析格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XX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浅层含义),表达了(深层含义).回答该题目时,可参照此格式来回答。 ⑵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春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注释】作者的家乡在洛阳附近。 (1)诗中“________”一词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________”一字写出了梦境的一再出现。 (2)在“又逐春风到洛城”—句里,“逐”字运用得高妙,试简要分析。 【答案】(1)阴阴;又 (2)“逐”字,化虚为实,将无形的乡梦、春风化作了有形可感之物,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1)“杨柳阴阴细雨晴”的意思是在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的颜色已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含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含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 1.古诗文阅读 《天净沙·秋思》和《天净沙·秋》运用了许多类似的手法,请借鉴《天净沙·秋思》的阅读方法,自读《天净沙·秋》,完成赏析。 【答案】①“孤村”、“落日”、“残霞”等名词的组合,给人秋日萧瑟的寂寥之感。②“青山绿水”让人联想到碧绿的“生机”铺满大地,和谐美好,烘托出诗人的愉悦心境。(答“白草”、“红叶”、“黄花”这几处色彩的词也可,联系色彩,烘托愉悦心境;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分析】《天净沙?秋》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着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开篇先绘出了一幅秋日黄昏图,营造出一种宁静、寂寥的氛围,再以名词并列组合的形式,选取典型的秋天景物,由远及近,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后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于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这是作者的心中之景。情调开朗平和,没有一点消极之感,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之情。仿照《天净沙?秋思》的赏析,据此拟写即可。 故答案为:①“孤村”、“落日”、“残霞”等名词的组合,给人秋日萧瑟的寂寥之感。②“青山绿水”让人联想到碧绿的“生机”铺满大地,和谐美好,烘托出诗人的愉悦心境。(答“白草”、“红叶”、“黄花”这几处色彩的词也可,联系色彩,烘托愉悦心境;言之有理即可)【点评】同样的景物,甚至同样的词语出现在不同的语境中就会表现出不同的情感,有时甚至有天壤之别,这取决于诗人的情感,也取决于诗人的写作写作背景、人生取向。 2.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含答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含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 1.诗歌阅读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来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中的“岱宗”指哪一座山? (2)诗中的山有哪些特点? (3)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答案】(1)泰山 (2)高大、雄伟(雄奇)、壮丽、秀美…… (3)对未来充满信心,有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怀。 【解析】【分析】(1)岱宗:指的是泰山,五岳之首,在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据此可作答。 (2)诗句“齐鲁青未了”一句以距离之远来衬托泰山之高大。“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用“决眦”二字生动地写出了泰山神奇缥缈的景观。据此,泰山的特点可概括为:山势雄伟高大,景色秀美壮丽。意对即可。 (3)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在突出了泰山的高峻的同时,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将众山的小和泰山的高大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⑴泰山 ⑵高大、雄伟(雄奇)、壮丽、秀美…… ⑶对未来充满信心,有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怀。 【点评】⑴本题考查词义的理解,根据文下注释明确。 ⑵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抓住重点句子的理解明确泰山特点。 ⑶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抓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会感情。 2.阅读陆游的《游山西村》,完成下面小题。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一个“________”字,表达了农家待客尽其所有的盛情;一个“________”字,写出了山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 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下列对本首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悦耳动听,使人赏心悦目。 C.“过五溪”说明友人旅途的艰难,也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牵挂和惋惜之情。 D.诗中将无知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想象奇特,感人至深。 【答案】(1)既表现对朋友的思念和同情,又表现了对友人的关心和劝慰。 (2)B 【解析】【分析】(1)我把自己担忧的心拜托给明月,让它伴着你一直到夜郎西部。这里运用拟人手法,把明月人格化,像一个知心人,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同情、担忧和关心安慰。 (2)B项,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杨花落尽”描绘了花朵凋零的凄凉画面,“子规啼”又让人想到杜鹃啼血,更增添凄凉氛围,故首句写景句渲染的是悲凉氛围。故B错误,选B。 故答案为:⑴既表现对朋友的思念和同情,又表现了对友人的关心和劝慰。 ⑵ B 【点评】⑴该题考查了重点语句的赏析,赏析格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XX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浅层含义),表达了(深层含义).回答该题目时,可参照此格式来回答。 ⑵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2.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 权德舆 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1)这首诗前两句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了________之情。 (2)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 【答案】(1)示例:(久别重逢的)惊喜 (2)示例: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解析】【分析】(1)首先要熟读诗歌,把握内容,抓住关键句子“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体会感情,表达了久别重逢的惊喜。 (2)这首诗描写了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离别的伤感和对前途迷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含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说说诗中“独”字好在哪里? 【答案】(1)幽篁、深林、明月。营造了月夜山林清新幽静的意境。 (2)“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境。 【解析】【分析】(1)作者在写景上运用物象幽篁、深林、明月,写人则用独坐、弹琴、长啸。看似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意境,使其成为千古佳品。据此理解作答。 (2)本题要深入挖掘“独”字在表达作者情感上的作用。“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幽篁、深林、明月。营造了月夜山林清新幽静的意境。 ⑵“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境。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意境的把握,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明确诗中所写景物及营造的意境。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注意结合“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句意,明确“独”的本意,语境意义及传达出诗人的心境。 2.诗歌阅读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来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中的“岱宗”指哪一座山? (2)诗中的山有哪些特点? (3)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答案】(1)泰山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含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星空(节选) 郭沫若 美哉!美哉! 天体于我, 不曾有今宵欢快! 美哉!美哉! 我今生有此一宵, 人生诚可赞爱! 永恒无际的合抱哟! 惠爱无涯的目语哟! 太空中只有闪烁的星和我。 哦,你看哟! 你看那双子正中, 五车正中, W形的Cassiopeia(仙后座) 横在天河里。 天船积尸的Perseus(英仙座) 也横在天河里。 半钩的新月 含着几分凄凉的情趣。 绰约的Andromeda(仙女座), 低低地垂在西方, 乘在那有翼之马的 Pegasus(飞马座)背上。 北斗星低在地平, 斗柄,好像可以用手斟饮。 斟饮呀,斟饮呀,斟饮呀, 我要饮尽那天河中流荡着的酒浆, 拼一个长醉不醒! 【注】双子、五车、天船、积尸都为星座名。 (1)下列朗读停顿标示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今生有/此一宵,人生/诚可赞爱! B.惠爱无涯的/目语哟!太空中/只有闪烁的星/和我。 C.半钩的/新月含着几分/凄凉/的情趣。 D.我要饮/尽那天河中/流荡着的/酒浆,拼一个/长醉不醒! (2)诗人发挥新奇美好的想象,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咏物抒情。请举例并作简要赏析。

(3)请认真阅读下面这节小诗,以“仰望星空”为题目仿写几句小诗,表达自己内心独特的情感。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壮丽而光辉; 那永恒的炽热, 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 【答案】(1)B (2)诗歌第二节使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出星星与诗人共舞的情景,流露出诗人内心的感伤。 (3)我仰望星空,它闪烁着爱与理想;那宽广的天河,让我心中充满了无尽的遐想、追寻未来。 【解析】【分析】(2)本题考查诗歌的写作手法,选择其中一方面结合诗句赏析即可。诗歌把春芽写成孩童,如“一觉醒来/伸出/稚嫩的手”。诗人的想象丰富将春芽沐浴阳光写成“抓住天边/那一弯/飘动的彩虹”,将春芽吮吸雨露写成“穿进/用美梦/磨成的针”。 故答案为:⑴ B; ⑵诗歌第二节使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出星星与诗人共舞的情景,流露出诗人内心的感伤; ⑶我仰望星空,它闪烁着爱与理想;那宽广的天河,让我心中充满了无尽的遐想、追寻未来。 【点评】⑴本题考查朗读节奏的划分。清楚时局的内容诗关键;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写作手法,选择其中一方面结合诗句赏析即可; ⑶做好本题要抓住诗歌的意象以及写作方法,理解诗人的赞美、喜悦之情。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1)开头写“杨花”与“子规”点明什么季节?有何用意? (2)结合诗的背景和内容,说说诗人因为何而“愁”。 【答案】(1)暮春。写柳絮飘零,杜鹃哀鸣,烘托出悲凉哀伤的气氛。 (2)因友人不幸遭贬而愁;因担忧友人路途遥远而愁;因不知何时能再与友人相见而愁。【解析】【分析】(1)“杨花”即柳絮,每年春末,杨絮开始漫天飞舞。杨花本就是一种很特别的花,别的花都在枝头,绿叶相扶,格外妖娆,而杨花却要离开枝头,漫天飞舞,这给春天增加了一种况味,杨花的漫天飞扬,也就预示着百花将凋、春天将逝,杨花这一意象,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惜春伤感的象征。子规,又叫杜宇、杜鹃、催归,这种鸟春末时从南方飞来,它总是朝着北方鸣叫,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犹如盼子回归,所以叫杜鹃

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及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星空(节选) 郭沫若 美哉!美哉! 天体于我, 不曾有今宵欢快! 美哉!美哉! 我今生有此一宵, 人生诚可赞爱! 永恒无际的合抱哟! 惠爱无涯的目语哟! 太空中只有闪烁的星和我。 哦,你看哟! 你看那双子正中, 五车正中, W形的Cassiopeia(仙后座) 横在天河里。 天船积尸的Perseus(英仙座) 也横在天河里。 半钩的新月 含着几分凄凉的情趣。 绰约的Andromeda(仙女座), 低低地垂在西方, 乘在那有翼之马的 Pegasus(飞马座)背上。 北斗星低在地平, 斗柄,好像可以用手斟饮。 斟饮呀,斟饮呀,斟饮呀, 我要饮尽那天河中流荡着的酒浆, 拼一个长醉不醒! 【注】双子、五车、天船、积尸都为星座名。 (1)下列朗读停顿标示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今生有/此一宵,人生/诚可赞爱! B.惠爱无涯的/目语哟!太空中/只有闪烁的星/和我。 C.半钩的/新月含着几分/凄凉/的情趣。 D.我要饮/尽那天河中/流荡着的/酒浆,拼一个/长醉不醒! (2)诗人发挥新奇美好的想象,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咏物抒情。请举例并作简要赏析。

(3)请认真阅读下面这节小诗,以“仰望星空”为题目仿写几句小诗,表达自己内心独特的情感。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壮丽而光辉; 那永恒的炽热, 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 【答案】(1)B (2)诗歌第二节使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出星星与诗人共舞的情景,流露出诗人内心的感伤。 (3)我仰望星空,它闪烁着爱与理想;那宽广的天河,让我心中充满了无尽的遐想、追寻未来。 【解析】【分析】(2)本题考查诗歌的写作手法,选择其中一方面结合诗句赏析即可。诗歌把春芽写成孩童,如“一觉醒来/伸出/稚嫩的手”。诗人的想象丰富将春芽沐浴阳光写成“抓住天边/那一弯/飘动的彩虹”,将春芽吮吸雨露写成“穿进/用美梦/磨成的针”。 故答案为:⑴ B; ⑵诗歌第二节使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出星星与诗人共舞的情景,流露出诗人内心的感伤; ⑶我仰望星空,它闪烁着爱与理想;那宽广的天河,让我心中充满了无尽的遐想、追寻未来。 【点评】⑴本题考查朗读节奏的划分。清楚时局的内容诗关键;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写作手法,选择其中一方面结合诗句赏析即可; ⑶做好本题要抓住诗歌的意象以及写作方法,理解诗人的赞美、喜悦之情。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赏析“月如钩”中“钩”字的妙处。 (2)“剪不断,理还乱”以丝喻愁,写出了离愁怎样的特点? 【答案】(1)运用比喻,形象地将残月比作玉钩,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钩”谐音“勾”,勾起词人离恨,为下文直抒胸臆铺垫蓄势。 (2)“剪不断”写出离愁繁多和绵长的特点;“理还乱”写出了离愁的纷繁杂乱,难以理清的特点。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品味经锤炼的字的妙处。“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1)开头写“杨花”与“子规”点明什么季节?有何用意? (2)结合诗的背景和内容,说说诗人因为何而“愁”。 【答案】(1)暮春。写柳絮飘零,杜鹃哀鸣,烘托出悲凉哀伤的气氛。 (2)因友人不幸遭贬而愁;因担忧友人路途遥远而愁;因不知何时能再与友人相见而愁。【解析】【分析】(1)“杨花”即柳絮,每年春末,杨絮开始漫天飞舞。杨花本就是一种很特别的花,别的花都在枝头,绿叶相扶,格外妖娆,而杨花却要离开枝头,漫天飞舞,这给春天增加了一种况味,杨花的漫天飞扬,也就预示着百花将凋、春天将逝,杨花这一意象,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惜春伤感的象征。子规,又叫杜宇、杜鹃、催归,这种鸟春末时从南方飞来,它总是朝着北方鸣叫,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犹如盼子回归,所以叫杜鹃啼归、这种鸟也叫子规。据此理解和分析答题即可。 (2)结合诗歌背景和诗歌内容分析,这首诗的意思是: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据此可知诗人“愁”的原因是:因友人不幸遭贬而愁;因担忧友人路途遥远而愁;因不知何时能再与友人相见而愁。 故答案为:⑴暮春。写柳絮飘零,杜鹃哀鸣,烘托出悲凉哀伤的气氛。 ⑵因友人不幸遭贬而愁;因担忧友人路途遥远而愁;因不知何时能再与友人相见而愁。【点评】⑴本此题考查理解古诗意象的能力。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牢记常见意象的含义,如: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等等。做题时,还要在理解诗意、把握诗歌感情的基础上分析、理解古诗的意象。 ⑵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春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新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练习

新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练习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星空(节选) 郭沫若 美哉!美哉! 天体于我, 不曾有今宵欢快! 美哉!美哉! 我今生有此一宵, 人生诚可赞爱! 永恒无际的合抱哟! 惠爱无涯的目语哟! 太空中只有闪烁的星和我。 哦,你看哟! 你看那双子正中, 五车正中, W形的Cassiopeia(仙后座) 横在天河里。 天船积尸的Perseus(英仙座) 也横在天河里。 半钩的新月 含着几分凄凉的情趣。 绰约的Andromeda(仙女座), 低低地垂在西方, 乘在那有翼之马的 Pegasus(飞马座)背上。 北斗星低在地平, 斗柄,好像可以用手斟饮。 斟饮呀,斟饮呀,斟饮呀, 我要饮尽那天河中流荡着的酒浆, 拼一个长醉不醒! 【注】双子、五车、天船、积尸都为星座名。 (1)下列朗读停顿标示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今生有/此一宵,人生/诚可赞爱! B.惠爱无涯的/目语哟!太空中/只有闪烁的星/和我。 C.半钩的/新月含着几分/凄凉/的情趣。 D.我要饮/尽那天河中/流荡着的/酒浆,拼一个/长醉不醒! (2)诗人发挥新奇美好的想象,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咏物抒情。请举例并作简要赏析。

(3)请认真阅读下面这节小诗,以“仰望星空”为题目仿写几句小诗,表达自己内心独特的情感。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壮丽而光辉; 那永恒的炽热, 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 【答案】(1)B (2)诗歌第二节使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出星星与诗人共舞的情景,流露出诗人内心的感伤。 (3)我仰望星空,它闪烁着爱与理想;那宽广的天河,让我心中充满了无尽的遐想、追寻未来。 【解析】【分析】(2)本题考查诗歌的写作手法,选择其中一方面结合诗句赏析即可。诗歌把春芽写成孩童,如“一觉醒来/伸出/稚嫩的手”。诗人的想象丰富将春芽沐浴阳光写成“抓住天边/那一弯/飘动的彩虹”,将春芽吮吸雨露写成“穿进/用美梦/磨成的针”。 故答案为:⑴ B; ⑵诗歌第二节使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出星星与诗人共舞的情景,流露出诗人内心的感伤; ⑶我仰望星空,它闪烁着爱与理想;那宽广的天河,让我心中充满了无尽的遐想、追寻未来。 【点评】⑴本题考查朗读节奏的划分。清楚时局的内容诗关键;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写作手法,选择其中一方面结合诗句赏析即可; ⑶做好本题要抓住诗歌的意象以及写作方法,理解诗人的赞美、喜悦之情。 2.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发挥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描绘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回乐烽前的沙子如同自雪飞舞,烽火台上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描绘出两个比喻句“沙似雪”“月如霜”) (2)“芦管”发出幽怨的笛声,触动征人“尽望乡”。抒发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1)这句诗的意思是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2)后两句的意思是: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抒发了诗人浓烈的思乡之

新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新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 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下列对本首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悦耳动听,使人赏心悦目。 C.“过五溪”说明友人旅途的艰难,也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牵挂和惋惜之情。 D.诗中将无知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想象奇特,感人至深。 【答案】(1)既表现对朋友的思念和同情,又表现了对友人的关心和劝慰。 (2)B 【解析】【分析】(1)我把自己担忧的心拜托给明月,让它伴着你一直到夜郎西部。这里运用拟人手法,把明月人格化,像一个知心人,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同情、担忧和关心安慰。 (2)B项,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杨花落尽”描绘了花朵凋零的凄凉画面,“子规啼”又让人想到杜鹃啼血,更增添凄凉氛围,故首句写景句渲染的是悲凉氛围。故B错误,选B。 故答案为:⑴既表现对朋友的思念和同情,又表现了对友人的关心和劝慰。 ⑵ B 【点评】⑴该题考查了重点语句的赏析,赏析格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XX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浅层含义),表达了(深层含义).回答该题目时,可参照此格式来回答。 ⑵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2.读辛弃疾的《西江月》,完成下列各题。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从词中的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2)“路转溪桥忽见”写的是哪里的景象?(用词中的一句调整语序后问答) (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和“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两句中的景物描写都反映了夜行人怎样的心情? 【答案】(1)夏季。从“鸣蝉”“蛙声”“稻花”可以看出。 (2)社林边(的)旧时茅店。(因为作者平时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明明知道树林旁边有

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 1.阅读《天上的街市》,回答问题。 (1)“你看,那浅浅的天河”中的“浅浅”一词应怎样理解?理由是什么? (2)诗人开始用“好像”,后来用“定然”,怎样理解这种词语运用的变化? (3)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故事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诗人为什么要对这一故事进行大胆改编? (4)你认为“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这句诗写得好吗?为什么? 【答案】(1)是河床很浅的意思。诗歌中有“骑着牛儿来往”的句子,可见天河不深。(2)“好像”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同时也表示这是一种联想;“定然”是用肯定的口吻,表明诗人对美好世界一定会来临的信心。 (3)诗人憎恶当时人间黑暗的现实,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由、光明、幸福,所以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象描绘出美妙的天街景象,来表达诗人渴望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4)写得好。它能给人以许多美好的遐想:他们相爱着,那么温馨,那么美满;他们远离黑暗,主宰着自己的命运。 【解析】【分析】(1)浅浅一词的本意是河床很浅的意思。从“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诗句中就可知道天河不深;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细读诗歌可知诗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繁星满天的夜空,比喻成是点着无数街灯的天上街市,把空中的流星比作为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街上闲游,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象描绘出美妙的天街景象。最后作者用“定然”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世界一定会来临的信心; (3)本题考查本文主旨的理解分析。结合本文主旨写作背景明确现实和想象的牛郎织女的生活的不同,体会作者写作目的是体现了对理想的追求,对丑恶现实的不满; (4)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流星比喻为天上的人走动时拿在手里的灯笼;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流星很美,十分灿烂,像花一样的一朵,表现了它能给人以许多美好的遐想:他们相爱着,那么温馨,那么美满;他们远离黑暗,主宰着自己的命运。 故答案为:⑴是河床很浅的意思。诗歌中有“骑着牛儿来往”的句子,可见天河不深。 ⑵“好像”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同时也表示这是一种联想;“定然”是用肯定的口吻,表明诗人对美好世界一定会来临的信心。 ⑶诗人憎恶当时人间黑暗的现实,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由、光明、幸福,所以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象描绘出美妙的天街景象,来表达诗人渴望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⑷写得好。它能给人以许多美好的遐想:他们相爱着,那么温馨,那么美满;他们远离黑暗,主宰着自己的命运。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阅读现代诗歌需要把握的方面:掌握诗歌特点: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和谐的音乐性;了解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展开想象:诗歌的跳跃性要借助想象补充;推敲词句:用

新七年级 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

新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终南山 (唐)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释】①终南山,在长安南五十里,秦岭主峰之一。②太乙:又名太一,秦岭之一峰。③海隅:海边。④青霭:山中的岚气。霭:云气。⑤分野:古天文学名词。⑥壑:山谷。 (1)这两首登高抒怀的诗歌,首联均是远观山景,描绘出了山的①________之态。从诗歌中读到了诗人杜甫是激情满怀,踌躇满志的;而王维则恬静淡远,流露出②________的意向。 (2)《望岳》的尾联是千古名句,被后人另作解读,衍生出了新的意思。请写出你从中领悟到的生活哲理。 【答案】(1)高远(或高壮);归隐(或隐逸、遁世) (2)我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领悟到的哲理是:不怕困难,勇于攀登,才能以胜者姿态立于绝顶,俯视一切。 【解析】【分析】(1)①《望岳》第一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泰山的高,不直接写,而是写在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到远远横亘的泰山,通过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终南山》首联“太乙近天都”,意思是终南山的太乙距离天空很近,终南山虽然高,但是距离天还很远;“连山到海隅”,终南山虽然绵延千里,但是也未能连到海。上下句都是用夸张的手法,从远景写出终南山高远的特点。所以两首诗,都是远观山景,描绘山高远或者说高壮的特点。②《终南山》前几联总写终南山的高远以及烟云雾霭的景色变换,阴晴变化中中峰的千岩万壑,最后一联耐人寻味,“欲投人处宿”的主语应该是“我”,“我”在游山,“我”在观物抒情,“我”在“隔水问樵夫”,流露出诗人寄情于山水,有意归隐的情绪。 (2)“会当”是“一定要”的意思。攀登的过程是辛苦、艰难的,但是“无限风光在险峰”,登上山巅,才有机会雄视天下,“一览众山小”。 故答案为:⑴高远 ⑵我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领悟到的哲理是:不怕困难,勇于攀登,才能以胜者姿态立于绝顶,俯视一切。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等额把握,注意抓住诗歌中的句子理解。

新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

新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 1.阅读下面的诗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请解释“次”和“客路”的含义。 (2)尾联抒发作者什么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次:停留/停宿;客路:旅人前行的路/游子流浪的路。 (2)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这里采用设问句式,看出作者想寄一封书信到自己的家乡,表达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解析】【分析】(1)“次北固山下”的意思是“停泊在北固山下面”,“次”的意思是“停留”。“客路青山外”的意思是“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客路”的意思是“旅人前行的路”。 (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意思是“身在旅途,家信何传?还是托付北归的大雁,让它捎到远方的洛阳”,尾联遥应首联,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故答案为:⑴次:停留/停宿;客路:旅人前行的路/游子流浪的路。 ⑵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这里采用设问句式,看出作者想寄一封书信到自己的家乡,表达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结合抒情语句和诗歌的意象等理解感悟诗人的情感。 2.阅读下列古诗,回答小题。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古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中“排”字的表达效果。 (2)下面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歌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B.诗歌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C.这首诗通过对秋景的描写,体现了萧瑟空虚、冷落荒凉的感伤情调。 D.全诗虚实结合,由虚入实,用鲜明的形象来表现感情。 【答案】(1)“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

2019初一语文诗歌鉴赏教案

2019初一语文诗歌鉴赏教案 古诗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教学目标】 1.巩固基础知识,熟记记重点字词 2.复习教材内容,吃透课内难点 3.学会鉴赏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趣味诗歌: 世上最长的脸——去年一滴相思泪,今年刚流到腮边。 最快的船——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最高的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 最深的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二、判断修辞 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2.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6.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 7.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8.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9.吹面不寒杨柳风。 10.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1.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三、修辞方法及作用 (1)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对比——突出事物特征,表达强烈感情。 (5)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6)设问——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效果。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 (7)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表达鲜明,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强化作用。 (8)用典——在诗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有来历有出处的词语、佳句。可以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在表达上增强艺术感染力。(9)互文——使同句或相邻句中所用的词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理解时又应该合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方法。互文修辞的运用能收到笔墨经济,以少胜多,表意委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10)借代——突出事物的特征,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可以使行文简洁、精练,风趣幽默。 (11)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四、常见问题设置 1.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3.试结合诗的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使用XX这一修辞手法的? 提问变体: 1.请赏析某句诗的妙处。 2.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修辞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三大类。 五、总结解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步骤一) 2.结合诗句内容解释怎么用这种修辞手法。突出了什么特征。(步骤二) 3.这种修辞手法的描写效果以及如何有效地传达出诗人感情。(步骤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