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诗歌鉴赏专题
- 格式:ppt
- 大小:1.33 MB
- 文档页数:16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知识点-+典型题及解析一、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绝句(宋)志南古木阴中系短篷①,杖藜②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注】①短篷:有篷的小船。
②杖藜(lí):用藜做成的拐杖。
藜,野生植物,茎坚韧,可为杖。
(1)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为什么?(2)“杖藜扶我过桥东”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________,“闻道龙标过五溪”中“龙标”指的是________。
(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诗人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D.诗歌想象奇特,体现了作者的浪漫主义风格。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唐)戴叔伦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①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注】①翻:义同“反”。
(1)这是一首写与故人相逢会聚的诗。
标题中“________”一字点明这次相聚实出意外,诗中“________”一词暗示了相聚地点是在京城长安。
(2)有人认为这首诗伤感多于惊喜,你赞同吗?请任选一联,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梅沈钦圻冰霜磨炼后,忽放几枝新。
独立江山暮,能开天地春。
自然空色相,谁与斗精神。
野客闲相对,如逢世外人。
(1)这首诗首联中的“________”字写出了诗人的惊喜之情;颔联中“________”和“能开”两个词赋予了梅花以人的性格和精神。
(2)尾联诗人称自己为“野客”,称梅为“世外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阅读选文,回答问题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初中语文之诗歌鉴赏练习题一、题型归类练习:(一)鉴赏形象题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①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
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②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①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当你高兴地走近细看时,小草又似乎悄悄地躲了起来,让你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二)鉴赏语言题2、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后面的题目。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请摘录出最能表现这首元曲主题的句子。
(2)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
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的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
参考答案:“峰峦如聚”,群山好像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一个“聚”字,既写出了群山包围之中的潼关险要地势,又赋予了潼关四周山峦生命和意志,它们守卫着潼关。
或“波涛如怒”,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一个“怒”字,既写出了黄河的咆哮,又交代了潼关处于黄河之边的险要。
(三)鉴赏表达技巧题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萎萎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问: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参考答案:“愁”字。
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
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四)点评思想内容题4、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完整版)七年级古诗词鉴赏专题三:诗词鉴赏(适配七年级)本专题将介绍诗词鉴赏中的意境型和分析技巧型两种题型,以及答题要求和分析技巧。
一、意境型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意三个方面。
在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1.题型⑴描绘画面型:A:具体描绘:一般有字数要求或有“加以描绘”“具体描绘”等关键词。
B:概括介绍:没有字数限制,不加具体要求。
⑵分析意境型:A:直接型: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B:变式型(常见型):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2.答题要求:1)描绘画面型:A:具体描绘: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有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三语言力求生动形象,优美流畅。
例如,对于唐代___的《咏柳》中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___。
不知___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可以结合___和想象,具体描绘诗的前两句呈现的景象: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就像碧玉装扮而成,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B:概括介绍。
一般用一两个四字短语加以概括即可,例如孤寂冷清(___《声声慢》)、恬静优美(___《鸟鸣涧》)、雄浑壮阔(唐代边塞诗,宋代的豪放词)、萧瑟凄凉(___《天净沙秋思》)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例如,对于元代___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可以概括为“孤寂冷清、萧瑟凄凉的深秋晚景图”。
2)分析意境型: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可分三步走: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步一)的画面,营造了一种(步二)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步三)的情感(心情,心境)。
例如,对于唐代___的《凉州词》中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___。
七年级下学期部编本古诗词赏析习题八首及答案习题一诗词赏析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答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习题二诗词赏析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答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习题三诗词赏析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答案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习题四诗词赏析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答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习题五诗词赏析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答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习题六诗词赏析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答案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习题七诗词赏析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答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习题八诗词赏析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答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语文初一下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检测试卷答案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2)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
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3)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抱负?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译文】江南的梅雨季节雨水非常多,长满了青草的池塘里,处处蛙声不断。
已过了半夜,约的客人还没有到,闲着无事,敲着棋子,震落了灯花。
【作者简介】赵师秀(1170~1219),字紫芝、灵芝,号灵秀、天乐,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他同徐照、徐玑和翁卷并称“永嘉四灵”,人称“鬼才”有《赵师秀集》二卷、《天乐堂集》一卷,已佚。
仅有《清苑斋集》传世。
【主题思想】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一个夏夜独自候客来访的情景。
诗歌采用以景寄情的写法,展示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含而不露地表现了诗人的寂寞心境。
(1)“闲敲棋子落灯花”中“敲”字用得好,请简述理由。
(2)诗歌前两句写的是什么季节?烘托出什么样的氛围?3.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移家别湖上亭(唐)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写了哪些景物?(2)分析全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作者用什么修辞手法写自己“龙钟泪不干”?“龙钟”一词在这里有何表达效果?(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春兴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梦逐春风到洛城。
(1)本诗通过________可以看出是________季节。
七年级语文古诗鉴赏专题(附答案)1.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是________,“秋思”是________,《天净沙·秋思》被誉为“________”。
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首小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中,你读出了诗人的哪些情感?3.春日[宋]晁冲之阴阴①溪曲绿交加,小雨翻萍上浅沙。
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②桃花。
注①阴阴:草木阴阴。
②趁:追逐。
这首诗通过描绘______、细雨翻萍、______的春日景象,展现了一幅优美的画面。
诗的三、四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歌前两句展现的画面。
诗歌三、四句表达的情感与下面哪一句相同?请说明理由。
诗句一: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句二: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5.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①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①杨花,诗中指柳絮。
请简要分析“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妙处。
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杨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6.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①,一夜征人②尽望乡。
【注】①芦管:一种笛类乐器,以芦叶为管。
②征人: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
(1)诗歌一二句描绘了沙、_______这两个意象,营造了一种荒凉、_________的意境。
(2)请描绘“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所描写的画面,并说说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7.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完整版)七年级古诗鉴赏专题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把握和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注意抓住诗歌的主旨和情感,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和感情,并结合诗歌描写的景物和氛围,以及塑造的形象来回答问题。
同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来分析,突出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意义。
答题模式]主旨+情感+景物+形象+修辞题型示例]登高(XXX)XXXXXX,XXX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XXX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问题:本诗的主旨和情感是什么?诗中哪些景物和形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答案:本诗表达了诗人在艰难困苦中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主旨是“登高望远,思考人生”。
诗中描绘了高山、长江、猿啸等自然景物,以及诗人自身的形象,如繁霜鬓、停酒杯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此外,诗中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要先理解所用修辞手法的含义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说明其作用和表达的情感。
同时,要注意诗歌的整体情感和主题,不能单纯地停留在修辞手法的层面上。
题型示例]欣赏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XXX)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XXX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问题:诗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表达技巧类诗歌鉴赏题,要求学生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在这句诗中,运用了“借代”手法,用“遍插茱萸”代指兄弟团聚的场面,强调了思乡之情和兄弟之间的深厚感情。
同时,也暗示了诗人的孤独和思念之情。
答题时要注意结合全诗情感,不能孤立地分析修辞手法。
示例:这句诗运用了“借代”手法,用“遍插茱萸”代指兄弟团聚的场面,强调了诗人思乡之情和兄弟之间的深厚感情。
同时,“少一人”这一修辞手法更突出了诗人思念亲人的心情,让人感受到诗人的孤独和无奈。
语文初一上册诗歌鉴赏综合试题含答案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小题。
行秋(宋)徐玑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停柳边行。
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
(1)请写出诗人在前两句诗中所描写的意象。
(2)请简要赏析这首诗歌的艺术手法。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发潭州杜甫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
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
贾傅才未有,褚公书绝伦。
名高前后事,回首一伤神。
(写作背景)唐代宗大历三年正月,杜甫由夔州出峡,拟归洛阳,终因时乱,亲友尽疏,北归无望,惟以舟为家,漂泊江陵、公安、岳州、潭州一带。
本诗作于大历四年离潭州赴街州时。
(1)古人的诗作中常常提到“酒”,下列诗句所表达的饮酒心情与本诗中诗人心情最接近的一项是()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B.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C.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D.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2)诗的颔联写景很有特色,试从景与情的角度加以分析。
3.诗歌鉴赏(甲)西洲曲南北朝乐府民歌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乙)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到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甲)(乙)两首诗所写的季节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知识卡片,分析两首诗是如何表达诗人的离愁别绪。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野步周密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1)诗题“野步”意为郊野漫步。
诗中“”与“”两字说明诗人已经被美景深深吸引。
(2)前两句诗中“翠”、“浪”、“斜”、“肥”、“噪”等字体现了春的气息,选择其中一个字,加以具体分析。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首诗反映出来的季节是季,从“”词句中可以看出,理由是。
初一上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语文检测试题带解析1 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古诗词阅读。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冷露无声湿桂花”中“冷露”写出中秋月夜的氛围。
(2)“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一问,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秋思(唐)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欲作家书意万重”中的“作”的意思是。
(2)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临发又开封”?(3)这首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野步宋·周密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1)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烂醉”二字,语新意丰,请作简要赏析。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春兴(唐)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1)诗中“”一词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一词写出了梦境的一再出现。
(2)这首诗的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5.诗歌赏析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全诗抒发了诗人的情怀。
(2)请简要分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
6.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甲]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乙]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①唐·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释)①“安史之乱”中长安被攻陷,岑参写作此诗时长安尚未收复。
(1)关于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甲诗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诗人的漂泊羁旅之情。
B.甲诗颈联不仅意象美妙,还蕴含一种生活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