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化学奇妙的二氧化碳1

九年级化学奇妙的二氧化碳1

初三化学溶解度知识点

《溶液》知识点 一、溶液的形成 二、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 (1)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单位:克 (2)溶解度的含义: 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 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②温度 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 3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Ca(OH) 2 (4)溶解度曲线 ℃时A的溶解度为 80g 例:(1)t 3 (2)P点的含义在该温度时,A和C的溶解度 相同 (3)N点为 t ℃时A的不饱和溶液,可通过加 3 入A物质,降温,蒸发溶剂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 (4)t ℃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C>B>A 1

(5)从A溶液中获取A晶体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获取晶体。(6)从B的溶液中获取晶体,适宜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获取晶体。 (7)t 2℃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克,降温到t 1 ℃ 会析出晶体的有A和B 无晶体析出 的有 C,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依次为 A

奇妙的二氧化碳(2)

奇妙的二氧化碳(2) 一、学习目标 学习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方法 二、学习重难点 学习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基本实验技能 三、学习与交流 1.实验室里常用 和 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气体。这个反应的文字 表达式为 。 2.收集气体的方法,取决于气体的性质。收集二氧化碳气体通常用 法,原因 是 。一般不采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的原因 是 。 3.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是 4.验满二氧化碳的方法是 5.取一只“可乐”的空瓶子,使其中充满二氧化碳气体,再注入三分之一体积的澄清石灰水, 立即盖紧瓶盖振荡,过一会儿可以看到(1)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这时,打 开瓶盖会比较困难,其原因是 。 四、课堂练习 3.检验集气瓶中是否收集满二氧化碳的方法是 ( ) A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 B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 C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 D .将澄清石灰水倒入瓶中并震荡 4.如图是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气体的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仪器名称: a : b : c : d : (2)瓶b 中装的固体药品是 ;仪器a 中装的液体药品 是 ; (3)该收集气体的方法称之为 ,这是因为二氧化 碳 ,要检验二氧化碳是否已经收满,采取的措施 为 。 a b c

五、检测反馈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1)打开盛有稀盐酸的分液漏斗的活塞;(2)向容器中放入几小块石灰石;(3)按要求连接好仪器;(4)检查装置气密性;(5)收集气体。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1)(2)(3)(4)(5) B.(4)(3)(1)(2)(5) C.(3)(4)(2)(1)(5)D.(3)(4)(1)(2)(5) 2.盛放石灰水的试剂瓶内常有一层白色固体,该固体是()洗刷这层固体物质可用 A.水 B.稀盐酸 C.碳酸钙 D.氢氧化钙 3.不能用于鉴别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是() A.燃着的木条 B.颜色、气味 C.紫色石蕊试液 D.澄清的石灰水 4.将燃着的木条伸入某集气瓶中,木条熄灭,对瓶中的气体判断错误的是()A.一定是二氧化碳B.一定不是氧气C.可能是二氧化碳D.可能是氮气 5.一氧化氮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能跟空气中的氧气迅速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实验室要收集一瓶一氧化氮气体,应采用的收集方法是()A.排水法B.向上排空气法C.向下排空气法D.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 6.除去氧气中混有的少量的二氧化碳,可选用的最佳方法是()A.将气体通过足量的澄清石灰水 B.将气体通入足量的紫色石蕊试液中 C.将气体通过灼热的木炭 D.将气体通过灼热的铜网 7.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欲利用下列装置进行相关气体制取的探究,请你分析并填空。 (1)写出图中仪器a、b的名称 a ,b 。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文字表达式是。应选择的气体发生装置是,气体收集装置是。 (3)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实验室用加热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的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取甲烷,则实验室制取并收集甲烷应选择的装置组合 是。 六、学习反思: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第二单元第2节 奇妙的二氧化碳第2课时

第2课时二氧化碳的制备与利用二氧化碳与人体健康 课标要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及收集和检验方法。 (2)了解二氧化碳灭火的原因。 (3)知道二氧化碳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观察和描述有关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并从实验事实归纳二氧化碳的某些性质特点。 (2)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运用设计装置、动手实验等方法,激发学生参与问题探究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原理和装置的探究。 【教学难点】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装置的设计。 【教具准备】 实验仪器: 铁架台、锥形瓶、分液漏斗、带导管的双孔塞、集气瓶、玻璃片、导气管、大烧杯、试管、镊子、药匙、止水夹等。 药品:碳酸钠、稀盐酸、大理石、澄清石灰水等。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打开雪碧、可乐、啤酒等饮料的封口,我们会发现大量的气泡,这些气泡是什么气体的气泡?(二氧化碳的气泡)怎样验证呢?(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好,让我们来试一试(教师用可乐饮料做演示实验),我们看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了。由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这一现象,可推出可乐饮料中逸出的气体的确是二氧化碳。在实验室里,二氧化碳气体究竟是怎样制取的呢?本节课我们将一

起来研究。 【板书】二氧化碳的制备与利用 1.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接上节课顺序:3.奇妙的身份鉴定) 活动与探究 探究活动1: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板书】一、反应原理 【知识回顾】在第1节,我们曾研究过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回忆相关知识。 (1)学生回顾(实验室用高锰酸钾或过氧化氢溶液来制取氧气,其反应原理分别是……) 表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知识回顾 (2)教师总结:由刚才的知识回顾,我们可以得出,反应原理、制取装置、验证验满方法,是研究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主要内容,具体的研究思路是,确定制备气体的反应原理,也就是确定反应物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确定气体的制取装置,气体制取的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两部分,发生装置确定的依据是?(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发生的条件)收集装置确定的依据是?(气体的密度、溶解性以及气体是否与水反应等)→确定气体验证、验满方法,一般而言,气体验证、验满利用的是气体的化学性质。接下来,我们就沿着这一思路来研究二氧化

(完整word版)初三化学溶解度练习题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练习二 基础练习 1.食盐的溶解度是36g,这句话最主要的错误是未指明()A.100g水中B.是否达到饱和状态 C.温度D.36g为最大量 2.在一定温度时,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加入一些水后,溶质的溶解度() A.变小B.变大C.不变D.不一定变 3.与固体溶解度无关的因素是() A.溶质和溶剂的量 B.溶液的温度

C.溶质的性质 D.溶剂的性质 4.当温度升高时,其溶解度降低的物质是() A.硝酸钾B.氯化钠C.氢氧化钙D.氧气 5.溶解度曲线图可表示的意义是() ①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 ②不同种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不同溶解度数值 ③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大小 ④比较某一温度下各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 A.全部B.①②C.①②③ D.①②④ 6.氯化钠溶解度曲线是()

A.一条略为上升的曲线B.一条略为上升的直线 C.一条陡峭上升的曲线D.一条略为下降的曲线 9.增大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可采用的方法有:①增大压强;②减小压强;③升高温度; ④降低温度,其中可行的是() A.①③B.②③C.①④ D.②④ 10.已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有下列方法:A.升高温度B.降低温度 C.加水 D.加硝酸钾

(1)能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是________(填序号,下同); (2)能使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是________; (3)能增大硝酸钾溶解度的方法是________; (4)能减小硝酸钾溶解度的方法是________。 11.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其含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与溶解性有如下关系,请按要求填表:

九年级化学下册课题2 溶解度

九年级化学下册课题2溶解度 九年级化学下册课题2溶解度 课题2溶解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3.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4.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5.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 1.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并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饱和与不饱和的相对性。 2.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教学重点 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 1.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2.正确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方法 实验、对比,归纳,练习、联系实际。 教具准备 教师用具;投影仪。 学生用具;仪器:烧杯、玻璃棒、酒精灯、蒸发皿、药匙,天平、砝码、量筒、石棉网、铁架台、坐标纸。 药品;氯化钠、硝酸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什么叫溶液?溶液由什么组成? [学生活动] [引入]我们知道食盐易溶于水而形成溶液,但在一杯水里能否无限地溶解食盐呢? [学生发言]1.能2.不能 [过渡]下面我们就以氯化钠和硝酸钾为例探讨这个问题。 [投影]活动与探究 1.取装有20mL水的烧杯 操作加入5g氯化钠,搅拌再加5g氧化钠,搅拌再加5mL水,搅拌 现象 结论

奇妙的二氧化碳(2)

奇妙的二氧化碳(2) 学习目标 学习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 学习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基本实验技能 学习与交流 1.实验室里常用 和 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气体。这个反应的文字表 达式为 。 2.收集气体的方法,取决于气体的性质。收集二氧化碳气体通常用 法,原因 是 。一般不采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的原因 是 。 3.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是 4.验满二氧化碳的方法是 5.取一只“可乐”的空瓶子,使其中充满二氧化碳气体,再注入三分之一体积的澄清石灰水, 立即盖紧瓶盖振荡,过一会儿可以看到(1)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这时,打开 瓶盖会比较困难,其原因是 。 问题与讨论; 1、 为什么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 2、 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与前面学过的制什么气体装置相同? 3、 为什么验满时燃着的木条要放瓶口而不伸入瓶中? 4、 如何检验一瓶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 小结: 课堂练习 3.检验集气瓶中是否收集满二氧化碳的方法是 ( ) A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 B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 C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 D .将澄清石灰水倒入瓶中并震荡 4.如图是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气体的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仪器名称: a : b : c : d : (2)瓶b 中装的固体药品是 ;仪器a 中装的液体药品 是 ; (3)该收集气体的方法称之为 ,这是因为二氧化 碳 ,要检验二氧化碳是否已经收满,采取的措施 为 。 a b c

检测反馈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1)打开盛有稀盐酸的分液漏斗的活塞;(2)向容器中放入几小块石灰石;(3)按要求连接好仪器;(4)检查装置气密性;(5)收集气体。 正确的操作顺序是()A.(1)(2)(3)(4)(5) B.(4)(3)(1)(2)(5) C.(3)(4)(2)(1)(5)D.(3)(4)(1)(2)(5) 2.盛放石灰水的试剂瓶内常有一层白色固体,该固体是()洗刷这层固体物质可用() A.水 B.稀盐酸 C.碳酸钙 D.氢氧化钙 3.不能用于鉴别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是() A.燃着的木条 B.颜色、气味 C.紫色石蕊试液 D.澄清的石灰水 4.将燃着的木条伸入某集气瓶中,木条熄灭,对瓶中的气体判断错误的是()A.一定是二氧化碳B.一定不是氧气C.可能是二氧化碳D.可能是氮气 5.一氧化氮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能跟空气中的氧气迅速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实验室要收集一瓶一氧化氮气体,应采用的收集方法是()A.排水法B.向上排空气法C.向下排空气法D.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 6.除去氧气中混有的少量的二氧化碳,可选用的最佳方法是()A.将气体通过足量的澄清石灰水 B.将气体通入足量的紫色石蕊试液中 C.将气体通过灼热的木炭 D.将气体通过灼热的铜网 7.在实验操作考查中,小明抽到的题目是“二氧化碳的制取、收集和验满”。下图是他的主要实验步骤,其中操作有误 ..的是() A B C D 8.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欲利用下列装置进行相关气体制取的探究,请你分析并填空。 (1)写出图中仪器a、b的名称 a ,b 。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文字表达式是。 应选择的气体发生装置是,气体收集装置是。 (3)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实验室用加热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的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取甲烷,则实验室制取并收集甲烷应选择的装置组合是。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教学设计

2019年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教学设计 本文由查字典化学网为您整理提供: 教学目标 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重点和难点 重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难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实验准备 投影仪、坐标纸、汽水两瓶、火柴、带导管的橡皮塞、试管、澄清的石灰水。 教学过程 点评 教师: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你知道为什么吗? 学生:(议论纷纷) 教师:你可能暂时还不知道为什么。 学习了今天的知识后,你就会从中找到答案。

在前面的活动与探究中,所用的水均为20 mL,其中溶解NaCl与KNO3的质量是否相同? 学生甲:不相同。 乙:不加热时,二者相近。 丙:加热后,等量水中溶解的KNO3要多。 教师:大家回答得都很好。我们如何来定量地描述KNO3与NaCl在水中的溶解性强弱呢? 学生:溶解度。 教师:这位同学回答得不错。什么叫溶解度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溶解度的概念。 学生:(大声朗读)(教师板书) 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 溶剂(通常溶剂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教师:在教材P36,表9-1,给出了几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请大家查一查20 ℃时NaCl的溶解度。 学生甲:(很快找出答案)36.0。 乙:不对,应该是36.0 g,溶解度有单位,单位是g。 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表扬乙,肯定甲)乙同学回答得很准确,溶解度有单位。“在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 g。”

奇妙的二氧化碳详细知识点+习题

. 第二章身边的化学物质 第二节奇妙的二氧化碳 1、二氧化碳的产生与消耗: 产生:人和动植物的呼吸,微生物的分解,化石燃料的燃烧 消耗:植物的光合作用,溶解生成石灰石 2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高压低温下可得固体----干冰3、化学性质: a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b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CO2+H2O==H2CO3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 H2CO3 == H2O+ CO2↑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c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 本反应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4、用途:灭火(灭火器原理:Na2CO3+2HCl==2NaCl+H2O+CO2↑) 既利用其物理性质,又利用其化学性质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制冷剂温室肥料 5、二氧化碳多环境的影响:过多排放引起温室效应 6、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煅烧石灰石: CaCO3高温CaO+CO2↑ 7、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①、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原理、装置、检验) a发生装置:由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决定: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制气体时则用高锰酸钾制O2的发生装置。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H2的发生装置。 b收集方法:气体的密度及溶解性决定:难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CO只能用排水法)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 CO2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 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a原理: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 CaCO3+2HCl==CaCl2+H2O+CO2↑ 不能用浓盐酸(产生的气体不纯含有HCl),不能用稀硫酸(生成的CaSO4微溶于水,覆盖在大理石的表面阻止了反应的进行 b 选用和制氢气相同的发生装置 c气体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 d验证方法:将制得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 水,如能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e 验满方法:用点燃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木条熄灭。证明已集满二氧化碳气体。8、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多生一)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一生多) 第二章身边的化学物质 第二节奇妙的二氧化碳 1、二氧化碳的产生与消耗: 产生:人和动植物的呼吸,微生物的分解,化石燃料的燃烧 消耗:植物的光合作用,溶解生成石灰石 2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高压低温下可得固体----干冰3、化学性质: a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b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CO2+H2O==H2CO3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 H2CO3 == H2O+ CO2↑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c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 本反应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4、用途:灭火(灭火器原理:Na2CO3+2HCl==2NaCl+H2O+CO2↑) 既利用其物理性质,又利用其化学性质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制冷剂温室肥料 5、二氧化碳多环境的影响:过多排放引起温室效应 6、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煅烧石灰石: CaCO3高温CaO+CO2↑ 7、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①、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原理、装置、检验) a发生装置:由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决定: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制气体时则用高锰酸钾制O2的发生装置。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H2的发生装置。 b收集方法:气体的密度及溶解性决定:难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CO只能用排水法)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 CO2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 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a原理: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 CaCO3+2HCl==CaCl2+H2O+CO2↑ 不能用浓盐酸(产生的气体不纯含有HCl),不能用稀硫酸(生成的CaSO4微溶于水,覆盖在大理石的表面阻止了反应的进行 b 选用和制氢气相同的发生装置 c气体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

溶解度导学案1(九年级化学)

课型:新授课主备人:陈培亮审核:化学备课组班级姓名家长签名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和分析溶解度曲线; 2.学会跟溶解度曲线有关的数据处理。 【温故知新】 1.溶解度的四个要素分别是、、、。 2.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是(内因)、(外因)。 3.气体溶解度大小的影响因素:压强越,气体溶解度越;温度越,气体溶解度越。 【参与学习】 一、了解和分析溶解度曲线 1.根据课本P36自己画的图,找出25℃和85℃时NaCl和 KNO3的溶解度。 2.右图是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P点的表示意义是什么? 在O点和Q点时, 溶液分别处于什么状态? 3.分析课本P37图9-12,思考: (1)溶解度的交点的表示意义是什么? (2)溶解度曲线越陡,说明该物质的溶解度受什么因素影响越大?

3.除此之外,你还能从溶解度曲线图中获取什么信息? 练习:课本P40“练习与应用”第4题 二、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趋势以及溶质结晶方法的选择 1.分析课本P37图9-12和图9-13,归纳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 (1)大多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而,例 如等。 (2)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例如 等。 (3)极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而,例如等。练习:如图所示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的是(填“A”或“B”)物质; 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溶液。 2.如何在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得到硝酸钾固体?能否用相同的方法在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或者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得到固体,为什么? 从溶液中获得晶体的方法小结: (1)若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而升高而增大,通常采用(填结晶方法,下同)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溶解度

溶解度 1、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判断溶液是否是饱和或是不饱和溶液,一定要指明在一定温度下和一定剂量里,离开这两个条件谈饱和或者不饱和溶液无意义。) (2)彼此互溶的两种物质不能形成饱和溶液(例如:酒精和水能以任意比互溶,故在一定温度下,一定剂量里酒精在水中不能形成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换。 升高温度或加溶剂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增加溶质,降低温度或蒸发溶剂 (4)判断溶液是否是饱和溶液的方法:(1)若溶液中有溶质,并且溶质不减少,此溶液一定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反之则反。(2)若溶液中无溶质,加入同种溶质后溶质不溶解,则此溶液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反之则反。 2、溶解度。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如果不指明溶剂,一般指的是这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2)正确理解溶解度定义中的四要素:A 条件:在一定温度下,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内因是溶质和溶剂的性质,而外因就是温度,如温度改变,物质的溶解度也随之改变,因此只有指明温度谈溶解度才有意义。B 标准:在100克溶剂里,若不指名溶剂一般是指水做溶剂。C 状态:达到饱和状态。D 单位:溶解度的单位是“克”,在指物质溶解度时,一定要把单位带上,不带单位是错误的)。 3、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 (1)溶解度曲线表示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2)曲线上的点表示物质在该点对应的温度下的溶解度。 (3)曲线上的点表示物质在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曲线下的点表示物质在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 (4)几条曲线的交点表示几种物质在该交点对应温度下的溶解度相同。 (5)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

教案-奇妙的二氧化碳

同学个性化教学设计 年级:初三教师: 陈强科目:化学班主任:日期: 时段:

⑴我们已经学过实验室制取O 2、H2、CO2三种气体的反应原理、制取与收集方法。请你归纳出实验室制取气体反 应的共同点(填序号)。 ①需要加热②使用催化剂③没有气体参加反应④原料为纯净物⑤只生成一种气体 ⑵化学上可以通过多种反应得到NH3(极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例如: ①2NH4Cl(固)+Ca(OH)2(固) CaCl2+2NH3↑+2H2O ②NH4HCO3(固) NH3↑+CO2↑+H2O ③CaO(固)+NH3·H2O(浓)=NH3↑+Ca(OH)2 我将选择反应(只写一个,填序号)作为实验室制取NH3的反应原理,我需要用下列仪器中的(填序号)来装配NH3发生装置,我采用的收集方法是。我选择的制取装置还可用来制取,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A B C D E F G H J K 4. 人吸入空气,排出CO2等气体。为了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CO2气体且能有效地排除其不来自于空气,某学生课外活动小组设计了如右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为了除去空气中的CO2气体和检验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CO2,则锥形瓶Ⅰ,Ⅱ中加入的试剂为( ) 瓶Ⅰ瓶Ⅱ A KOH NaOH B NaOH Ca(OH)2 C 稀盐酸AgNO3 D Na2SO4BaCl2 5.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小强把学到的化学知识用于生活中,进行下列探究。 (1)小强在化学课上知道了鸡蛋壳的主要成份是碳酸钙,决定制作一个“无壳鸡蛋”送给妈妈。 他应从厨房中选择鸡蛋和。 (2)如右图所示,小强把一只新鲜鸡蛋放入盛水的玻璃杯中,鸡蛋沉入水底(蛋壳的主要成分是 碳酸钙)。回答下列问题: ①若向杯中逐渐加入食盐粉末直至溶液饱和(饱和食盐水的密度大于鸡蛋的密度),将会观察到什么现象?并解释原因。 ②若向玻璃杯中逐渐滴加浓盐酸,鸡蛋壳表面将会有什么现象?这会使 鸡蛋怎样运动?写出上述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小强同学在家里做了右图所示的小实验,根据图示实验回答以下问题: ①(1)中观察到的主要现象是。

奇妙的二氧化碳-优秀教案

第2章身边的化学物质 第2节奇妙的二氧化碳 【教案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碳循环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意义。 2、知道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和实验室制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有关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培养设计、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进一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碳循环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生活、生产的意义的了解,培养对环境的关注意识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教案重点】 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 【教案难点】 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教案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交流讨论法。 【教案过程】 【导入】有一种物质,农民说它是“植物粮食”;消防官兵赞美它是“灭火先锋”;建筑师们却称它为“粉刷匠”;环境学家却指责它是造成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这种物质是什么呢? 一、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 【讲解】正是由于这样一个循环作用,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保持恒定,以体积算,占空气体积的0.03%。 【拓展视野】温室效应 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煤、石油、天然气消耗量急剧增加,释放的所谓的“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会产生不良影响。如地球的气温上升,将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一些沿海城市会被淹没;有的地方会炎热得无法居住;气温上升,还会使更多的水蒸气进入大气,一些富饶的土地将变成沙漠。有的科学家认为近年来日益严重的全球厄尔尼诺现象也与“温室效应”有关。

二、二氧化碳的奇妙变化 【展示】展示一瓶可乐,并打开,可以看到许多气体冒出,这些气体就是二氧化碳。 1.二氧化碳的三态变化 【讲解】在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在20℃时,将二氧化碳加压到5.73×106Pa即可变成无色液体。在-56.6℃、5.27×105 Pa时变为固体。 空气中的二度高于-78℃时,雪花状的固态二氧化碳不经过液态而直接变成气态二氧化碳。干冰在气化时要吸收周围的热量,使周围环境的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形成人造云雾,甚至形成降水。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提示:紫色石蕊试液遇到酸会变红色。 a.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实验序号实验现象实验目的与结论 1 2 小花变红色证明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 3 小花不变色证明干燥的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 4 小花变红色结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酸 这里的酸就是碳酸,它是溶解于水中的少部分二氧化碳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产物。 反应方程式:二氧化碳(CO 2)+ 水(H 2 O)碳酸(H 2 CO 3 ) b.碳酸受热分解 实验现象:加热后石蕊试液又变成紫色。实验结论: 反应方程式:碳酸(H 2CO 3 )二氧化碳(CO 2 )+ 水(H 2 O) 【讲述】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新的物质的反应。即A+B+…=C 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新物质的反应。即C=A+B+… 三、二氧化碳的制备与利用 1.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提示: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检验二氧化碳);石灰石、大理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实验原二氧化碳 (CaCO 3)(HCl)(CaCl 2 )(H 2 O)(CO 2 ) 实验装置图: △

初三化学:溶解度知识点归纳

初三化学:溶解度知识点归纳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1)定义: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溶解性.溶解性的大小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根据物质在20℃时溶解度的大小不同,把物质的溶解性通常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等概念粗略地来描述. (2)固体的溶解度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在理解固体的溶解度概念时,要抓住五个要点: ①“在一定温度下”:因为每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有一个对应的定值,但这定值是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所以给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时,必须指出在什么温度下的溶解度才有意义. ②“在100g溶剂里”:溶剂质量有规定的值,统一为100g,但并不是100g溶液,在未指明溶剂时,一般是指水. ③“饱和状态”:所谓饱和状态,可以理解为,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溶质的溶解达到了最大值. ④“所溶解的质量”:表明溶解度是有单位的,这个单位既不是度数(°),也不是质量分数(%),而是质量单位“g”. ⑤“在这种溶剂里”:就是说必须指明在哪种溶剂里,不能泛泛地谈溶剂.因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里的溶解度是不相同的. (3)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①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同一温度下溶质、溶剂不同,溶解度不同.

②温度的高低也是影响溶解度大小的一个重要因素.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不同而不同.大多数固态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少数物质(如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也有极少数物质(如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4)固体物质溶解度的计算 a根据:温度一定时,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的质量与饱和溶液质量成正比.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溶解度

课题2 溶解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2)了解溶解度涵义,初步学习绘制溶解度曲线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2)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树立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 1.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2.正确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方法 实验、对比,归纳,练习、联系实际。 教具准备 教师用具;投影仪。 学生用具;仪器:烧杯、玻璃棒、酒精灯、蒸发皿、药匙,天平、砝码、量筒、石棉网、铁架台、坐标纸。 药品;氯化钠、硝酸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什么叫溶液?溶液由什么组成? [学生活动] [引入]我们知道食盐易溶于水而形成溶液,但在一杯水里能否无限地溶解食盐呢? [学生发言]1.能2.不能 [过渡]下面我们就以氯化钠和硝酸钾为例探讨这个问题。 [投影]活动与探究 1.取装有20mL水的烧杯

│ [互相交流](由一组同学描述现象、结论,其他各组提出异议) [结论]1.在一定条件下,氯化钠不能无限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加入水,又能继续溶解。 2.在一定条件下,硝酸钾也不能无限制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升高温度,又能继续溶解。 [提问]上述活动的“一定条件”是什么? [学生讨论、总结]1.一定温度 2.一定量的溶剂 [追问]如果不指明这两个条件。能否说某物质的溶解量是有限的? [学生讨论、回答]不能。因为我们可以改变温度。改变溶剂的量,使溶质无限制地熔解。 [引导]我们把一定条件下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饱和溶液,相反。还能继续溶解溶 质的溶液叫不饱和溶液。 [思考]请大家根据刚才的分析,总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科学概念。 [学生发言] [投影板书]一、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①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 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思考]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能否溶解?

2.3 奇妙的二氧化碳 教案

第三节奇妙的二氧化碳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认识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特点 3.学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与装置 4.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碳循环中的地位、作用,认识二氧化碳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学会观察和描述有关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并从实验事实归纳二氧化碳的某些性质特点。 2.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全面的认识与评价自然界中的物质。 【学习重点与难点】 1.二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 2.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的理解;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探究。 【学习方法】 1.通过观察与思考,来理解二氧化碳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及其自然界二氧化碳的循环; 2.通过实验的观察,来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通过教师的介绍,来了解二氧化碳及其干冰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4.通过与制氧气、氢气的比较,探究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5.通过利用化学文字表达式的比较,学生自行归纳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特点【实验探究】 1.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学习内容】 一、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 1.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1)二氧化碳的产生:动植物的呼吸,动植物尸体在微生物作用下发生分解,煤、 1

2 石油、天然气等化学燃料的燃烧,其他有机化合物的燃烧等都会产生二氧化碳; (2)二氧化碳的消耗:主要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二氧化碳 + 水 素叶绿光照 葡萄糖 + 氧气 2.二氧化碳对环境影响——温室效应(全球变暖问题) (1)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分子的运动速度比(空气中)氮气分子和氧气分子的运动速度慢,再加上二氧化碳分子吸收太阳光中的红外线的能力强,所以二氧化碳增多就像在地球表面盖上了厚厚的被子,是热量不容易散发出去,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即温室效应。 (2)温室效应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对产生不良的影响。如果地球的气温上升,将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一些沿海城市会被淹没,有的地方会炎热得无法居住,气温上升,会使更多的水蒸气进入大气,一些富饶的土地变成沙漠。 (3)防止温室效应的措施 a. 减少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学燃料; b. 更多的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清洁能源; c. 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 3.二氧化碳的用途 (1)可作为温室肥料。植物不但叶部、地上部分会吸收二氧化碳,就是根部也会吸收二氧化碳,所以直接使用二氧化碳或使用分解出二氧化碳的肥料,可以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促进农作物的生长。 (2)可用作于灭火,原因是二氧化碳比空气密度大,且一般情况下,不助燃也不燃烧。 常用的灭火剂主要有三种: a. 泡沫灭火剂:适用于木材、棉布等一般性着火; 碳酸氢钠(NaHCO 3)+盐酸(HCl )→氯化钠(NaCl )+水(H 2O )+二氧化碳(CO 2) b. 干粉灭火剂:除适用于一般性着火外,还适用于油料、气体着火; 碳酸氢钠(NaHCO 3)加热——→碳酸钠(Na 2CO 3)+水(H 2O )+二氧化碳(CO 2) c. 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剂:适用于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着火。 这些灭火器在适用时都能产生和喷出二氧化碳气体。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且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从灭火器中喷出的二氧化碳好似给燃烧物覆盖了一层厚厚的二氧化碳“被子”。使燃烧物与空气隔绝开,燃烧物因缺氧而熄灭。但在扑灭钾、钠、镁等活泼金属失火时,不能采用二氧化碳灭火。

初三化学溶解度曲线知识点

溶解度/g t/℃ 21m m m m 溶解度曲线知识点 一、正确理解溶解度曲线的涵义 溶解度曲线就是在直角坐标系中,用来描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曲线。根据溶解度曲线可进行溶液的配制,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以及进行物质结晶或溶解的计算。近年来,以溶解度曲线为切入点的题目已成为中考、竞赛命题的一个热点。下面,我们从溶解度曲线的特点入手,对溶解度作进一步的理解。 1、 点 ①曲线上的点:表示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如:下图中a 表示A 物质在t 1℃时溶解度为m 1g 。 曲线上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存在不能继续溶解的溶质。如:图中b 表示在t 1℃时,A 的饱和溶液中有(m 2-m 1)g 未溶解的溶质。 曲线下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如:图中C 表示在t 1℃时,A 的不饱和溶液中,还需要加入(m 1-m 3)gA 物质才达到饱和。 ②曲线交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相同。如图中d 表示在t 2℃,A 、B 两物质的溶解度都为m 4g 。 2、线 如图中A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增大,A 曲线为“陡升型”。如KNO 3 等大多 溶解度/g t/℃

数固体物质: 图中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B曲线为“缓升型”,如NaCl等少数固体物质。 图中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C曲线为“下降型”,如气体及Ca(OH)2等极少数固体物质。 二、掌握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1. 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点,代表着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因此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并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判断其溶解性。 2. 可以比较在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相对大小。 3. 根据溶解度曲线的形状走向,可以看出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并根据此情况可以确定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或进行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例如:某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陡”,表明该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明显,提纯或分离该物质时适合采用降温结晶法。某物质溶解度曲线“平缓”,提纯或分离该物质时适合采用蒸发溶剂法。 4. 从溶解度曲线上的交点,可以判断哪些物质在该点所示的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5. 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一定质量的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时析出晶体的质量。

九年级化学 溶解度 同步练习题一(含答案)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同步练习题一(含答案)九年级化学溶解度同步练习题一(含答案)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同步练习题 课内四基达标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 B.100克水溶解了36克食盐达到饱和,所以食盐的溶解度为36克 C.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克 D.20℃时,100克食盐溶液中含有36克食盐,所以食盐的溶解度为36克 2.20℃时,氯酸钾的溶解度为7.4克,其含义是( ) A.20℃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氯酸钾7.4克

C.把7.4克氯酸钾溶解在100克水中,恰好制成饱和溶液 D.7.4克氯酸钾可以溶解在100克水里。 3.已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现有一瓶t℃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下面对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它一定是浓溶液 B.降低温度,有晶体析出,剩余溶液仍为饱和溶液 C.升高温度,晶体不析出,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减少 D.在t℃时加入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4.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上的任意一点表示( ) A.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里溶解溶质的质量 B.相应温度下,100克溶剂里溶解溶质的质量 C.相应温度下,100克溶剂里最多能溶解溶质的质量

D.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溶质的质量 5.20℃时,50克水中溶解18克食盐达到饱和,则20℃时,NaCl的溶解度是( ) A.18 B.18克 C.36 D.36克 6.下列做法能改变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是( ) A.升高温度 B.增加溶质 C.增加溶剂 D.增大压强 7.t℃时,某固体溶质的饱和溶液的质量为a克,将其全部蒸干,得到b克该溶质,则此固体物质在t℃时的溶解度为( ) A.克 B.克 C.克 D.克 8.已知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克.在20℃时将20克食盐放入到50克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A.40% B.33.3% C.36% D.26.5% 9.20℃时某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在保持温度不变的条件下,若再加入20克该物质或蒸发掉40克水都可以成为饱和溶液,那么该物质在20℃时的溶解度是( )

九年级化学溶液及溶解度笔记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溶解现象 第一节物质在水中的 一、溶解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特征:均一性:溶液内各部分性质完全相同 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时(即温度或压强不改变,溶剂不蒸发),溶液长时间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物质;混合物:至少包含两种物质 3、说明:均一稳定的不一定是溶液,如水、酒精等 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如FeCl3溶液是黄色的,KMnO4溶液是紫红色的 4、溶液的微观形成过程:溶质分子(或离子)在溶剂分子的作用下扩散到溶剂中的过程,溶质在溶液中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一地分散在溶剂中,如图NaCl溶于水的微观过程 5、水溶液的某些性质:导电性,一些物质在水中溶解时能生成自由移动的离子,使溶液能够导电,例如食盐水、硫酸溶液、氢氧化钠溶液;蔗糖溶于水后,以分子形式存在与水中,不能形 成自由移动离子,因此蔗糖水溶液很难导电 二、溶液形成中的能量变化 1、物质的溶解过程 扩散过程(了解):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吸收热量 如:硫酸铵 水合过程(了解):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放 出热量 如:硫酸、氢氧化钠、氧化钙与水反应放热 溶于水温度不变的物质:氯化钠 三、乳化现象 1、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特点:不稳定,静置分层 2、悬浊液:一种物质以固体小颗粒的形态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不均一、浑浊的混合物,如泥与水混合用力振荡

后得到的不均一、不稳定、不透明的液体就是悬浊液;悬浊液不稳定,静置一段时间后,其中的固体小颗粒会沉淀下来,故悬浊液可用过滤法分离 3、乳化 (1)概念:洗涤剂能使植物油在水中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从而使油和水不再分层,所形成的乳浊液稳定性增强的现象 (2)乳化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 →洗涤:用乳化剂(洗涤剂)可以将衣服、餐具上的油污洗掉 →农药的使用:将农药加入一定量的乳化剂后,再溶解在有机溶剂里,混合均匀后制成的透明液体叫乳油 →生活中常用的乳化剂有肥皂、洗洁精等 乳化现象 第二节溶液组成的表示 一、溶质的组成 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溶剂:起溶解作用的物质(通常是水,也可以是其他液体,如:酒精、汽油、氯仿等) 溶液:溶解了某种溶质的混合物 判断溶质、溶剂: (1)若气体、固体溶于液体,则气体、固体为溶质,液体为溶剂;如食盐水、高锰酸钾溶液、盐酸 (2)若液体溶于液体,质量少的为溶质,质量多的为溶剂;如碘酒 (3)有水存在的溶液,无论水多少,水都为溶剂;如酒精溶液 (4)如有化学反应,则应根据反应情况判断溶质、溶剂 二、溶质浓度的表示——溶质质量分数 1、定义: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2、表达式:溶质的质量分数= = 溶液的质量(g)=溶液的体积(mL)×溶液密度(g.mL-1) 3、注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