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和丁玲小说中都市女性形象的对比
- 格式:doc
- 大小:11.47 KB
- 文档页数:1
论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毕业论文选题报告学院:学生姓名指导老师论文题目丁玲笔下女性形象的成长题目来源及意义题目来源:丁玲是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女性作家,她的作品是对五四思想的表现,是20世纪女性成长的日记,通过读她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那是时代的变化发展。
看她笔下的女性形象我们可以知道那个年代的人或者是事。
意义:通过学习和了解丁玲,我们看到她的女性形象个性是那么的鲜明富有个性。
我们通过看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可以看出那个时代的女性悲哀和觉醒后对社会对命运的反抗,看到五四以后女性的成长。
论文题目研 究 领 域 状 况丁玲的作品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她的作品大多给我们呈现的是20世纪的社会进步女性。
丁玲笔下的女性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她将自身的人生经历与小说中的人物结合起来,体现出丁玲自身的成长和她创作的变化。
她笔下的新女性形象对五四以后的女性思想的解放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引起人的共鸣。
内容提要或实施方案 通过看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看那些知识女性的变化和成长,我们可以知道那个时代的社会对文学的影响。
我们通过这些女性形象都仿佛可以看到丁玲的影子,看到那个时代的印记。
文学可以反映生活,反映社会,丁玲就是个很好的社会记录者,她用她的笔她的文字记录她对人生的感受和看法。
丁玲,是20世纪伟大的女性作家,她笔下的女性多是具有时代特征且个性鲜明的进步。
如梦珂,贞贞,杜晚香,这些都是丁玲小说中极具代表性的女性。
在她们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丁玲的影子,那个在压抑中寻求解放的年代的女性形象。
她们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地寻找自我,解放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主要观点或主要技术指标丁玲是20世界中国现当代文学世上一位伟大的女性作家,她所描写的女性形象大多是时代进步女性。
我们从她对梦珂到贞贞再到杜晚香的描写来看,她所想表达的是一种从幼稚走向成熟的的思想。
一、引言二﹑分析丁玲的作品(一)概括丁玲写作的三个时期(二)丁玲的笔下的女性多是时代的产物(三)丁玲是女性作家,她的笔下多是对女性形象的探讨三、对丁玲人生三个时期的女性形象代表进行分析(一)早期叛逆中追求自我的女性形象代表—梦珂(二)中期矛盾中解放自我的女性形象代表—贞贞(三)后期集体中实现自我价值的女性形象代表—杜晚香四、结语主要参考文献[1] 吴丽娜吴虚兮.丁玲作品精选[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2] 杨桂欣.观察丁玲[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1[3] 宗诚.风雨人生丁玲传[M].北京:中国工职出版公司.1988[4] 李辉.丁玲自述[M].河南:大象出版社.2006[5] 盛英.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纵横谈[M].北京:九州出纳社.2004[6] 尤金.玲珑人生[M].四川:四川文艺出版社.1991[7] 丁玲.我的生平和创作[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8] 丁玲.丁玲文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9] 钱荫榆.丁玲小说当中的女性自我意识[j].文学评论丛刊.1998[10]袁良骏.论丁玲的小说[J].社会科学,1985,(4):第173-188页摘要内容摘要:丁玲笔下的女性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
丁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探讨作者:陈思蓉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01期摘要:在丁玲的创作中,塑造出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本文主要从几个角度来探讨丁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塑造。
关键词:丁玲小说;女性形象;探讨在1928年,丁玲发表了《莎菲女士的日记》,在当时的文坛中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随后,她塑造出了大量孤独、叛逆的女性形象,在不同的创作时期,其女性形象的塑造存在差异,但是都有共性。
一、现代知识女性认知个性的觉醒丁玲的作品大部分中没有优雅唯美的情调呈现,其创作的作品中刻画出了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莎菲”女士更是在心灵上承受着时代苦楚伤痕的青年女性的代表人。
“莎菲女士是‘五四’之后解放的青年女子在爱情上的矛盾心理的象征!”这是矛盾给出的形容评价,中岛碧先生是著名的翻译家、文学评论家,他曾这样说过:在关于年轻男女的情感上,丁玲表达的内容比起当时不论男女中任何一位作家都要精辟和有劲。
更加说明,丁玲在小说中大胆描写女主人公探求爱意义及向往恋爱自由,在中国的近代史上也是第一位女作家提出这样的言论。
他还表明,丁玲是近代史中第一个以明确提出人们的关系及女性的本质存在的意义问题的女作家。
在说明这些问题时,她既没有从平时的政治妇女得到解放,又没有在社会中妇女得到应有的权力中体现,对于这些问题她自身也没有完全认识到,只是具有人向往自由的精神和感性的解放。
对她的评说尽管各有不同,但这也足以说明丁玲是以最为新颖的角度来塑造女性形象,我们可以站在女性的角度来看,就会发现作家所描写的女性主人公内心的苦楚和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二、现代女性仿徨与苦闷的心理揭示《在黑暗中》是丁玲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由开明书店出版,其中包括《梦坷》、《莎菲女士的日记》、《在暑假中》、《阿毛姑娘》等四篇比较有名的作品。
“黑暗”充分说明了莎菲对城市、对社会的痛恨之处。
莎菲不断搬迁住处,她认识的男性不仅庸俗而且市侩,所有的感情都是虚情假意,存在的爱情是那么的虚伪,面对这样的环境,女性的存在就是一种痛苦并且没有自由的,这样环境的存在就会使自我意识反思减弱,让人们对自身进行自我审视,扩大了精神开发成长的空间。
丁玲小说中的女学生形象分析摘要:丁玲是在中国现当代文坛中具有杰出成就的一位女性作家。
她作品中影射时代气息,富有个性的女学生形象冲击了人们的感官,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中,丁玲的女学生形象的成因分析作为本文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且对于丁玲作品的女学生形象也进行了简单的分类整理。
关键词:女学生;生活经历;社会环境;人物性格一、现代文学研究中的女学生形象。
“女学生”一般是指在学校学习的女子。
这一名词的产生是由于西方民主自由先进思想的传播并且日渐深入人心的原因所造成的产物。
它一般暗指新女性以及新的都市生活,折射着新的时代面貌。
因受当时社会生活的影响,不少作家在自己的作品里都或正面或侧面的提及到女学生形象。
只是在作品里提及的女学生形象褒贬不一而已。
在沈从文的笔下,女学生形象是在乡下人的叙述中侧面反映出来的。
如在《萧萧》中的“祖父”认为女学生不知冷暖饥饿,只考虑自己生活的惬意的认知那样,这不仅代表了“祖父”的观点,而且代表了大多数乡下人对女学生的观点。
[1]这种把女学生形象的含义扩展到整个城市的生活,究其原因之一是他想从侧面让读者看到都市奢靡的生活和乡村贫困朴实的生活及城市思想先进和乡村闭塞愚昧的这两种现象的鲜明对比,同样也暗含着作者对新产生的人物群体持有怀疑批判的态度。
[2]从这里可以看到,一部分作者刻画女学生形象的一部分原因是借女学生暗指都市生活及他们对于城市这种“自由潇洒”生活的怀疑和否定。
而冰心笔下的女学生形象一般蕴含着作者内心对女学生的希冀。
她所希望的女学生形象是内外兼修,自洁自爱的一种形象,而不是成为都市欲望下的牺牲品。
[3]在丁玲的作品中也有很多涉及女学生的人物角色。
在众多描写女学生形象的小说中,丁玲作品中的女学生形象无疑是当时的佼佼者。
其作品中的女学生形象与丁玲所处的社会背景和个人的经历息息相关,从她的作品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女学生作为一种当时的社会概念在那一时期的形象发展和演变。
丁玲,一位在中国现当代文坛中具有杰出成就的女作家。
丁玲女性题材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特点和变化[提要]:女性题材小说在丁玲文学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丁玲的小说塑造了一系列典型的女性形象。
本文对丁玲女性题材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特点和变化作论述。
一方面综合评述丁玲创作的女性形象特点;另一方面,根据丁玲在不同时期的创作从审美对象、性格基调、女性身份、隐忍精神等四个方面对其女性形象变化作出论述。
[关健词]:丁玲女性形象特点变化[正文]:“丁玲是个擅长写女性的因写女性而赢得了声誉的女作家”,从其创作来看,女性题材占据重要的位置,她塑造了许多充满青春活力、敢于向传统挑战、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又带着某种感伤色彩的女性形象。
在她布置的舞台上,女性是不容替代的主角,始终处于叙述的中心位置。
她笔下的女性典型丰富多样,有知识女性的爱情生活与事业彷徨,有乡下妇女朦胧的个性觉醒与抗争,有忍辱负重为抗日献身的革命女性,有解放新天地的劳动女性等。
她的女性题材小说的创作为世界文学奉献了一系列女性的典型形象。
回顾丁玲的创作历程,她的女性题材小说的创作有几次明显的分期:第一阶段,丁玲初涉文坛——《梦珂》(作于1927)、《莎菲女士的日记》(1927)、《阿毛姑娘》等,这些收录在短篇小说集《黑暗中》的作品,是丁玲早年的代表作,其中大多有一个具有较高的现代教养与反封建意识、在自我意识中觉醒、有敏锐感受性的“新女性”。
第二阶段,中篇《1930年春上海》(作于1930)开始,丁玲创作主题逐步转换,丁玲由笔下的主人公——小知识分子女性表达开始走向大众的愿望,这在《田家冲》(1931年)里初露端倪,《水》(社会型题材)标志着她创作的风格转变。
第三阶段,丁玲来到延安,《我在霞村的日子》(1941)、《在医院中》(1941)将女性观察的视角伸向革命阵营内部,塑造了与时代相关联,积极献身革命的女性形象。
第四阶段,丁玲开始“文艺服从政治”的写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小说中的女性(黑妮)显露着她早期女性思想的痕迹,1979年新的女性形象《杜晚香》横空出世,续接了她中断的女性题材的创作。
矛盾文学中的现代女性形象分类号学号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年论文(设计)题目学生姓名专业班级系别指导教师职称日期矛盾文学中现代女性形象[摘要] 茅盾在他的小说中描写了一系列的形态各异,性格有别的女性,其实,在这些女性形象身上,也存在着诸多显在和潜在的共性。
茅盾笔下之所以会出现一群似乎同属一型的女性形象,是与他本人独特的生活经历以及性格、气质、密切相关的。
女性形象的独特创造。
赋予了茅盾小说极强的艺术魅力,但也有艺术把握上的失误。
[关键词]茅盾小说女性形象抒情笔调艺术分寸感纵观茅盾所有的小说创作,我们不难发现,女性形象在他的小说中占有非常瞩目的地位,从而形成了一幅绚丽多姿的女性形象的艺术画卷。
在这些女性形象中,蕴含着茅盾对生活深沉思考,诉说了他寻求女性美的美学情愫,同时,也为他的小说增添了不尽的艺术魅力。
正如有的论者所说:从“时代女性”的群像.终因茅盾的倾心尽力的描绘,而在文学史上的熠熠生辉,成为一个自成体系的、具有永久艺术生命力的文学形象类型。
不可想象,如果没有了这些独特的女性形象,茅盾的小说将会变的多么苍白乏味啊!也正因为如此,对茅盾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审视,成为茅盾小说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话题,也出现了许多极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然而,此前的研究大多是从“时代女性”、“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的角度入手,论述他们的时代共性:也有人对茅盾笔下的女性形象进行分类研究,从而区别他们共性中的不同性。
茅盾自己就曾把《蚀》中的女性分为两种类型:即“静女士、方太太属于同一类型;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属于又一类型。
”其中前者恬静,脆弱,耽于幻想,思想观念较为保守;后者则刚强、浪漫、务实,思想开放。
也有人将其分成三种类型来分析比较其性格差异,茅盾笔下的女性形象显在和潜在的共同点:当我抛开“时代女性”、“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这些预先设定的先验模式,也抛开研究者已有的各种类型划分,仅凭自己的阅读体验去感受这些光彩夺目的女性形象时,直觉告诉,茅盾笔下的所有女性分明都是来自血缘关系极近的同一家族,甚之好象是同一个现象的改头换面而已。
浅谈丁玲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摘要:丁玲是一位在五四时期成长起来的现代女性作家,在她的文学作品中,经常会赋予女性叛逆的性格及反抗精神,以此展现出女性追求人格尊严、个性独立,与封建传统社会抗争的意思,进而表现出鲜明的女性主义倾向。
在欣赏丁玲文学作品时,通过对女性主义进行鉴赏,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刻的体会丁玲作品的价值。
关键词:丁玲;文学作品;女性主义前言丁玲是著名的现代知名作家,其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在她的文学作品中,有很多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因此,丁玲的作品也被称为是女性文学,丁玲在文学作品中,通过细腻的写作方式,将女性意识的苏醒形象的展现到了读者面前,让读者可以更好的感受到女性坚强的一面。
1.丁玲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意识表现特点丁玲在写作的时候会通过女性意识觉醒来突出女性自身美,所以她的作品中女性角色都会对自身的价值进行强烈的追求。
不管是深陷苦海的贞贞还是莎菲,她们都是追求自身价值和独立的典型形象。
丁玲笔下女性的个性为豪爽浪漫,通过这种个性形象的展现她们的精神面貌和灵魂,并且丁玲小说中的人物主要是出于同社会环境相冲突的立场中或是对立的立场中,这种强烈的对比能使得女性人物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得到有效诉讼。
丁玲在小说中充分的展现女性的毁灭和挣扎等,在作品中一气呵成那些女性遭遇的苦难以及沉浮等,如,陈老太太苏醒的民族意识、贞贞对传统禁锢思想的挣扎和黑妮转向另外一个阶级立场等,她们的举措均表明女性在备受摧残中坚持的尊严和坚韧的挣扎品质,绝对不是像祥林嫂那样麻木的生活下去,不敢同境遇和传统思想相抗争。
丁玲在小说中创造的女性主要是对她们情感历程的描述,写作的方式为虚写或者是通过人物潜意识心潮起伏,通过这一方式将人们的情感心态进行很好的反映,虽然这种方法表现的较为含蓄,但是很强烈。
剖析传统文化背景下人物心理状况为丁玲创作的切入点,写作的时候通过她自身独特的语言和视野等深切思考女性生命,并用自己的笔让世人知道女性生存状态,使得女性原本的生命状况得到充分还原。
试论丁玲小说中时代女性的成长之路专业: 班级:学号:姓名:[摘要]:作为五四运动的响应者和一位出色的时代女性,丁玲对男女平等和女权独立运动有着近乎疯狂地执着,所以她的作品中不乏站在时代前沿的女性形象,她笔下的时代女性形象也随着她的成长经历更加丰富饱满。
本文结合丁玲自身的成长经历对其小说中时代女性的成长之路进行了分析,旨在更深刻地理解丁玲笔下的时代女性和丁玲。
[关键词]:丁玲;小说;时代女性纵观丁玲的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成长过程,我粗浅的将其分为三个阶段。
而把这三个阶段连接起来就会淋漓极致的把不同时代女性人物形象表现出来。
这让我们清晰地看到,随着时代的发展,丁玲作品中女性的形象也在不断成长,同时,丁玲笔下的不断成长的女性形象也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丁玲自己和她同时代的文学创作者。
一、三个阶段的“时代女性”书写(一)早期沉闷痛苦的女性形象。
丁玲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阿毛姑娘》、《梦珂》和《沙菲女士的日记》等。
丁玲借助故事中的女主人公讲述旧时代女性追求爱情、独立人格和理想的无奈凄苦结局。
体现了丁玲早期作品对压迫禁锢女性的旧社会的控诉,和对广大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女性的同情。
丁玲早期的塑造的女性形象大多是无奈凄苦的,这与时代也十分的吻合,1927年,五四运动刚刚告一个段落,丁玲就发表了处女作《梦珂》,虽然只是一个短篇小说,却奠定了丁玲早期笔下的时代女性形象—无奈、凄苦,《梦珂》讲述的是女主人公梦珂,虽然家道中落却接受了新时代五四思想的冲击,对自由的新生活充满了向往和爱慕。
但是她发现,封建思想已经侵蚀了整个社会,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她在这“肉感的社会里面”挣扎,碰的头破血流,夜深人静时凄凉的无法形容1。
而《莎菲女士的日记》更是继梦珂之后又一典型,这部小说以“五四”结束时期为背景,塑造了一个痛苦的女性,这时候,作者笔下的时代女性形象是卑微的、痛苦的、缺乏自主性,两篇小说都是五四之后大多数女性形象的真实写照。
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这时候的中国正处于文化大动荡的年代,新思想的涌入冲击着旧思想,不少新时代女性想摆脱封建束缚,却始终摆脱不掉,迷茫和痛苦成了最大的主旋律。
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探究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家,她以其对于女性命运的关注和对于女性意识的探索而著称。
丁玲的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她以深刻的洞察力和敏锐的笔触描绘了当时女性的内心世界和遭遇,展现了她对于女性解放和自由的追求。
本文将对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进行探究,分析其中的主要特点和意义。
丁玲的作品中展现了女性在传统社会中所承受的压迫和束缚。
在她的小说中,经常可以看到女性被传统的封建观念所束缚,她们背负着种种的社会压力和家庭责任,缺乏自由和独立。
在《狂人日记》中,女主人公对于传统的婚姻观念和家庭的束缚感到无法忍受,她的内心被压抑和扭曲,最终导致了她的精神崩溃。
这种描绘表达了丁玲对于女性在传统社会中所遭受的压迫和剥削的深刻认识,她希望通过文学作品来呼吁对于女性地位的反思和解放。
丁玲的作品中呈现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解放。
在她的小说中,女性角色逐渐从被动的受害者转变为主动的追求者,她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和尊严,勇敢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
《记梅花》中的女主人公梅花,在传统的封建社会背景下,她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婚姻,最终赢得了自己的幸福。
这种表现展现了丁玲对于女性自我意识觉醒和解放的积极态度,她希望女性能够通过自我觉醒和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丁玲的作品中体现了女性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和批判。
在她的小说中,通过女性角色的生活遭遇和内心独白,展现了社会现实中女性所面临的各种困境和不公。
她揭露了封建社会对于女性的种种歧视和压迫,同时也批判了现代社会中对于女性地位和权利的忽视和漠视。
在《三八节有感》中,丁玲直言不讳地指出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较低,被边缘化和忽视,呼吁女性应当团结起来争取自己的权益。
这种批判现实和呼吁改变的表达,表现了丁玲对于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和深刻认识,展现了她对于女性解放和平等的坚定立场。
丁玲的作品中抒发了对于女性命运的深刻关怀和热爱。
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探究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她的文学作品以“女性”为题材,探讨了女性的境遇、性别意识以及社会地位,展现了丰富的女性形象和意识。
本文旨在探讨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明确她作品中女性意识的表现形式和主题内涵。
在丁玲的文学作品中,女性的境遇往往是困境。
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丁玲描绘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悲惨遭遇,她们不仅要承受来自男性的压迫和霸凌,还要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种种不公。
而在《赵一曼》中,丁玲则以一个女性的视角,揭示了战争带给女性的痛苦和无奈。
这些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反映了丁玲关注社会现实、关心弱势群体的情怀,展现出她对女性境遇的深刻洞察和关怀之情。
在丁玲的作品中,对于女性的性别意识得到了深刻的探讨。
在《水》中,丁玲通过女性的视角,揭示了女性对于性的渴望和对于性别认同的思考,她通过女主人公对于性的感悟,展现了女性对于性别角色的反思与认知。
而在《闲话赠予诗人朋友》中,丁玲则以女性作为文学创造者的身份,探讨了女性在文学领域中的地位和存在感,呼吁女性应当争取自己的文学权益,展现了女性担当和自立自强的形象。
这些作品中,丁玲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女性对于性别的思考和认知,展现了她对于女性性别意识的关注和反思。
丁玲的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她以女性为切入点,展现了女性在封建社会和现代社会中的境遇,同时深刻探讨了女性的性别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追求。
通过对丁玲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的探究,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丁玲对于女性境遇的关注和思考,还可以从中感受到她对于女性自我解放和自我成长的呼吁与探索。
丁玲的作品中所展现的女性意识,不仅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同时也具有深远的文化和社会价值,是我们在当下社会需要深入思考和反思的问题。
论丁玲早期小说中的女性意识摘要:丁玲经受了“五四”落潮期的痛苦之后登上了文坛,其作品一开始就浸透着强烈的时代意识,从梦苛、莎菲,到丽嘉、美琳,她用闪耀着个性光辉的作品,为读者揭示了中国女性在觉醒时的种种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写出了具有历史感和时代感的女性精神性格。
关键词:丁玲早期女性意识孤独彷徨苦闷个性解放女性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凭借着其独特的气质在文坛上熠熠光彩。
提到女性文学,不可避免地要点出女性意识,即女性对自身存在的特殊性的探秘,它观察到的不再是男性眼中的女性,而是女性眼中的自己。
它既是女性对男性经验的一种积极有效的否定,也是女性的一种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
一、丁玲早期作品的主题从1927年到20世纪30年代初参加左联是丁玲创作的早期,在这一时期她为我们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其中对知识女性的刻画尤为出色,涌现出一批“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和创伤的青年女性的绝叫者”[1]。
丁玲早期作品从个性解放的角度出发,同时深感中国妇女千百年来的受压抑和这种压抑的实际不可征服,因而其笔下的女性主要表现出一种偏执的女性优势心理,一种盲目反叛社会、反叛生活、反叛男性的情绪。
莎菲、梦珂等都是丁玲这种心理情绪支配下的人物,她们挣扎在乏味的生活里,想争得生活的支配权,不承认自己比男人低下,深感社会对女子的不公平——欺凌和歧视及女子自身奋斗的孤身无援,满含着倔强,与强大的黑暗势力相抗争。
所以她们不仅鄙视虚伪的社会,也鄙视怯懦的男性,鄙视一切旧有的价值观念。
从《梦珂》、《暑假中》等作品来看,其小说主人公主要是一批“五四”退潮期的女性,她们缺乏正确的思想引导、否定和怀疑着畸形的社会,对传统的价值观念感到失望,内心世界扭曲,对自己的生存充满危机感。
同时,现代都市并没有给个性觉醒后的这些“莎菲们”提供更为适宜的生存空间,反而是新的无路可走的孤独。
这群女性有一个共同的性格特征,即“叛逆后的孤独”。
正如龙泉明所说,“五四潮退以后,中国现代作家深切地感受到了时代的孤独和痛苦……丁玲早期的作品也勾勒出一个个孤独感伤的心灵世界,从中映现出作家灵魂的痛苦搏斗及其在人生道路上踟蹰徘徊、苦苦探求的身影。
时代女性与茅盾小说作者:刘涛来源:《博览群书》2018年第08期现代文学史上,茅盾以社会剖析小说见长,并以此奠定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但是,茅盾的社会剖析带有过强的理性色彩。
读《子夜》,感覺茅盾似乎有两副笔墨。
写期货交易所,写工厂,写男性,是一副笔墨;写家庭,写闺房,写女性,是另一副笔墨。
写吴荪甫,为突出其外强中干和蛮横专断,反复渲染其“咬牙”的面部动作,感觉茅盾在塑造这个资本家形象时,理性用得过多了一点,使这个人物不时显出枯窘之态,作家的笔也给人以滞涩之感。
但当作者的一支笔,用于女性,写到林佩瑶、徐曼丽等人时,则显得摇曳多姿、活色生香,使人感到茅盾最擅长的还是女性形象的描绘与把握。
创作《子夜》前,茅盾已经发表《蚀》三部曲、《虹》、短篇小说集《野蔷薇》等,这些小说同样以女性形象的塑造见长。
现在通常把茅盾《蚀》三部曲、《虹》塑造的女性形象称为“时代女性”。
现代作家以塑造时代女性形象见长的不止茅盾一人,除茅盾外,丁玲塑造的梦珂、莎菲等形象也很有名。
但女性书写,对于两人的意义并不一样。
茅盾与丁玲皆以女性书写开始自己的小说创作,但丁玲在转入左翼后,其女性视点逐渐放弃,只在《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偶一显露。
茅盾则始终执着于女性书写,其后期的《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其中人物显得精彩夺目,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女性。
可见,现代作家中,最为执着于女性书写,以女性书写而见长的,非茅盾莫属。
从这个角度讲,茅盾虽然被誉为左翼文学巨匠、社会剖析派大家,但他的小说,在艺术上能够留下来的,却不是对社会的理性剖析,而是对现代女性的精彩描绘。
时代女性两型茅盾塑造的时代女性,从气质上讲大致可分两类,一类如《幻灭》的静女士、《动摇》的方太太,属于阴柔型,《幻灭》的慧女士、《动摇》的孙舞阳、《追求》的章秋柳,《虹》的梅行素,属于阳刚型。
阴柔型女性温婉、恬静、矜持,阳刚型女性豪爽、洒脱、刚毅。
所谓阴柔型和阳刚型,只是人物气质的划分,两类人物在思想与精神上是相通的,如坚忍、执着,有强烈的女性意识等。
丁玲小说中女性对自我解放的追求——记丁玲小说中两位女性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妇女解放也逐渐成为觉醒意识、启蒙意识之一,以女性意识为主的女性主义文学也在中国的文坛掀起一场高潮。
在这场高潮中,丁玲是不得不提的一位,她的早期小说诸如《梦柯》《阿毛姑娘》以及《莎菲女士的日记》等等,以一种极为大胆而深刻的笔触创作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开创意义的中国觉醒女性的艺术形象。
小说中主人公自我意识的觉醒、对自我价值的追求,以及对原有的男权社会、礼教道德约束的冲击和挣脱,形成了丁玲早期小说中女性意识的主要价值。
一、自我意识觉醒的梦柯在丁玲的小说《梦柯》中,十九岁的梦柯是一位正直善良、有同情心女孩,梦柯在从农村到城市的历程中,她一步步的从反抗包办婚姻走到对女性自我尊严的追求,这一转变历程,昭示着“五四”之后,中国女性的自我意识的觉醒。
梦柯幼年丧母,早熟早慧,在家乡酉阳读书的时候就常常以个人“躲在岩洞里看《西厢》”,又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渐渐地自我意识开始觉醒。
刚开始时,或许只是自我朦胧的反抗,“想到姨表兄祖武的粗野样”令她反感,以及对包办婚姻的不满,她以求学为名跑到上海。
对于家族制度和包办婚姻的反抗,是她自我意识觉醒的重要一步。
在学校里,“红鼻子”教员在大家还没到时,竟然猥亵学校雇佣的女模特儿,而大家却慑于“红鼻子”教员的淫威,都“只无声的做出那苦闷的表情”,而梦柯却挺身而出,痛斥无耻的“红鼻子”教员,并且最后用退学来以示对学校中对女性不尊重的抗议。
这场对于学校的抗议,是梦柯对于女性自我尊严的有意识的追求,是她自我意识觉醒后,对自我尊严的主动追求。
要是说对红鼻子教员的痛斥是对自我尊严的追求,那么对于陷入爱情却又败于爱情的经历,就成为梦柯自我意识觉醒后作出深刻反抗。
梦柯所喜欢的表哥却有一个肮脏的灵魂,他用甜言蜜语陶醉善良的梦柯,却又与章太太偷偷幽会。
当梦柯知道后,对于这样的爱情,她将枕头下的情书撕得粉碎,也将自己的爱情撕得粉碎,也表明梦柯自我意识觉醒后,对于爱情她有着自己的自我追求,她不是男人的玩物,她是她自己,她要有她自己的追求。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汉语言文学革命与自由的双重变奏——试论茅盾《蚀》三部曲中女性的人生道路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茅盾是中国新文学的开创者之一,也是现代中国革命家,在茅盾的创作系列中,《蚀》三部曲有着独特的意义,其中塑造了众多女性形象,反映了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革命时期女性在革命浪潮中的“众生态”,具有无可辩驳的文学史意义。
研究这些女性形象,参照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特别是鲁迅的《醉眼中的朦胧》、茅盾的《从孤岭到东京》等文献,透析茅盾对于五四人的解放与革命关系的体验,总结茅盾小说塑造女性形象的成功经验,对于当下文学的“革命”书写,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序言:革命时代的女性书写,从当时社会语境来介绍茅盾的《蚀》三部曲,结合大革命失败后人们的心理状态及社会现状;1.《蚀》三部曲中女性形象分类概括,大致可分为四类:一为传统东方型女性,二位转型期女性,三位西方型女性;2.革命与自由:几个典型女性形象对于革命的态度和个人追求,她们对“革命”意义理解的粗浅,对“自由”意义阐释的局限,使得她们往往在一个目标追求落空之时以另一个目标的替换来达到心理的满足,可以算作是一种代偿行为表现;3.茅盾女性形象塑造的成功之处并分析形成该特色的影响因素,如“双性化”特征、“边缘性”的生存地位及异化的生活状态等;4.后革命时代的女性书写——茅盾女性书写的当下启示。
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1.阅读茅盾的《蚀》三部曲,阅读《革命文学论争集》,阅读《中国现代文学史》(钱理群的《现代文学三十年》、朱栋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严家炎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等相关章节)等相关文献资料;2.对中国现代革命与文学书写的关系有整体性了解;3.回到当时的文学史发生现场,结合茅盾的《从牯岭到东京》,《中国新文学史料》1918-1980年连载的“茅盾自传”,分析三部曲产生的社会语境和作者意图;4.结合中国革命和现代文学的总体进程,阅读太阳社和后期创造社提倡革命文学,及关于“革命文学论争”材料,评价茅盾小说中的女性形象;5.结合新世纪以来作家的“革命”书写,管窥茅盾写作的当下启示。
2021年1月Jan.2021第35卷第1期(总第135期)Vol.35No.1(Sum.No.135)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 of Guilin Normal College走向坚强——《莎菲女士的日记》与《我在霞村的时候》比较研究丁小清(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云南昆明650500)摘要:丁玲作为民国时期颇富叛逆精神的作家,具有很强的女性意识。
在不同时期,她采用第一人称写出了《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的迷惘与挣扎,也写出了《我在霞村的时候》中贞贞的苦难与坚韧。
文章从内容和叙事视角方面解读两部作品,剖析两部作品的主人公莎菲和贞贞的经历,即女性逐步走向坚强的人生之旅,揭示作品人物性格特征以及作者创作手法的变化,从而展现特有的时代风格。
关键词: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我在霞村的时候》;文本意蕴;叙事视角中图分类号:1206文献标识码:A.1-—、刖言丁玲作为具有强烈反叛精神的作家,其创作生涯一直都保持着对妇女命运的深切关注,同时又总是在寻求新的突破。
20世纪30年代的丁玲,褪去五四的激情,身陷苦闷、彷徨,创作出了以《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代表的感伤色彩浓厚的作品。
而20世纪40年代的丁玲,经过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和新生活、新事物的激励,以战士的身份走上革命前线,她的人生和文学道路都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如代表作《我在霞村的时候》足以体现出作者深远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本文选取丁玲这两篇作品,从内容和叙事方面解读、品味作品中人物的斑斓人生,进而感悟作者独特的人文情怀。
二、文本意蕴比较研究(—)个人感伤与家国情怀《莎菲女士的日记》以日记体的形式,形收稿日期:2020-10-17作者简介:丁小清(1995—),女,云南玉溪人,云南师代文学。
文章编号:1001-7070(2021)01-0051-05象而生动地描写了五四运动之后知识女性找不到出路、看不到光明、无所适从的彷徨和无助,鲜明地刻画出五四运动之后追求个性自由和寻求爱情至上的反叛封建礼教的青年女性形象。
茅盾和丁玲小说中都市女性形象的对比
茅盾和丁玲都擅长描写和塑造20-30年代都市女性形象,他们着眼于对女性命运的思考,对女性自由意志的追求,将强烈的女性意识渗透于人物形象中,形成了独特的都市女性书写特质,为中国现代文学作出了特有的贡献。
由于作家性别及生活经历的不同,导致他们作品中的女性在革命观、择偶观、婚恋观上存在差异。
本文以茅盾和丁玲小说中都市女性形象的对比为出发点,通过二人笔下都市女性“性征”的不同;贞操观念和爱情观念的不同;女性在婚恋中扮演的角色的不同这三点来分析,男女作家在男性和女性眼光影响下,对女性立场的不同心理映射。
丁玲是以女性眼光定位都市女性,力图颠覆男权文化、建立有利于女性的价值观念;茅盾则以他与生俱来的性别立场和眼光为男权文化做辩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