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面积的意义和面积单位

面积的意义和面积单位

面积的意义和面积单位
面积的意义和面积单位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3.学习选用观察、重叠、数格子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

教学难点:建立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的正确表象。

一、导入

师:老师从舟山出发,经过宁波到你们江苏徐州,路很远,你们说这么长的路程该用哪个长度单位来表示?

生:千米。

师:那么,比“千米”小一点的长度单位是什么呢?

生:米。

师:比“米”再小一点的长度单位又是什么呢?

生:分米。

师:对。比“分米”更小一点的长度单位还有吗?

生:厘米,毫米。

师:是的。用来表示物体的长短,可以用长度单位如“千米、米、分米、厘米”等表示。二、面积的含义

师:(边说边出示两条线段)请同学们观察这两条线段,你觉得有什么不一样?(出示两片叶子)这两片叶子又有什么不一样呢?

师:通过观察我们知道,物体既有长短之分,又有大小之分。黑板、课桌、书本、树叶、银幕、文具盒等都可以叫做物体(板书:物体)。

师:(出示文具盒)这也是一个物体,一眼看去,你们先看到的是什么?

生A:外面。

生B:表面。

师:是的。许多物体都有它们的表面。例如,黑板面,叶子的表面,书本的封面……你们能再举出一些物体的表面吗?

学生举例(略)。

师:大家都说得很好。现在老师请大家闭起眼睛,把数学书和课桌的表面摸一摸,说一说有什么感觉?

生A:桌子的表面光光的。

生B:桌子的表面大,课本的表面小。

师:大家的感觉都不错。课桌表面比较大,我们就说课桌表面的面积比较大;课本的表面比较小,我们就说课本表面的面积比较小。(板书:面积)那么,文具盒的表面比较小,可以怎么说呢?

生:文具盒的面积比较小。

师:黑板面比桌子面大,又可以怎么说呢?生:黑板面积比桌子面积大。

师:你还能想到什么呢?

生:还可以说桌子面积比黑板面积小。

师:说得真好。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形成板书)

师:(出示图形)物体表面有大有小,那么这些平面图形(板书)也有大小吗?

生:有。圆比三角形小。

师:对。我们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圆的面积比三角形的面积小。再仔细观察一下,你们还可

以比较那些图形之间的面积大小吗?

(生交流)

师:我们说,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也叫面积。你们能把这两方面概括起来说说什么叫面积吗?

生: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面积。

师:物体表面的大小叫面积,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也叫面积,所以说: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面积。(板书)

三、面积单位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知道黑板的面积与桌面的面积大小差别很明显,我们经过观察便能很容易地知道它们的大小。这种比较的方法叫观察法(板书)。

师:(实物呈现:两块长方形的红白硬纸片面积大小相差无几,红纸片面积略大一点,使学生更容易看成与白的一样大)这两块硬纸片的面积又是谁大谁小呢?

生A:红纸片的面积大一点。

生B:我认为白纸片的面积大一点。

生C:我认为两块纸片的面积一样大。

师:现在有三种不同的意见,问题还不能解决。那么,你们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

生:把两块硬纸片的长和宽量一量。

师:你们说可以吗?

生:可以。

师:这个办法行。(板书:测量法。师生测量长和宽……)还有其他更简单的办法吗?

生:可以把它们叠在一起比一比。

师:(把硬纸叠在一起)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红颜色的纸片面积大。

师:说得对,我们给这个方法取个名。

生A:重叠法。

生B:叠比法。

……

师:都很好。我们就叫它为重叠法吧。

生:好。

师:[电脑呈现:两个颜色不同的正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略大一点)]你们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

生:观察法不行,用重叠法试一试。

师:(电脑演示:重叠过程结果发现还是很难说出谁的面积大)怎么办呢?

(生议论纷纷)

师:我倒有个方法,你们看行不行?(在原图形上覆盖线条,把两个图形分别分解成小方格)现在你们能知道它们的面积大小了吗?

生:正方形的面积大。

师:为什么?

生:正方形有9个格,长方形只有8格。

师:这个方法又可取个什么名字呢?

生A:格子法。

生B:数格法。

师:对,我们就叫它为数格法吧!(板书:数格法)现在请大家用这个数格法来比较几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略)

师:从刚才的例子中,我们发现了一些规律。现在有这样一个问题需要你们帮助解决。出示:

师:你能根据数出的9格、6格、15格中知道哪个平面图形的面积最大或最小吗?

生A:有15格的图形面积最大。

生B:只有6格的图形面积最小。

师:你们都认为是这样吗?

生:是的。

师:(出示图形)现在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情绪激昂)

生A:上当了,应该是6个格子的长方形面积最大。

生B:是的。因为格子大小不一样。

生C:说明单单数格子多少还不能肯定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师:那怎么办呢?

生:要用一样大的格子去量。

师:说得好!要准确地知道面积的大小,就要学会测量和计算,而格的大小不同,无法比较面积的大小,说明统一方格的大小很有必要。计算面积要用面积单位,国际上规定一定标准的正方形大小叫做面积单位。

师:请大家拿出你们学具中的一个最小正方形,(师同时也出示1平方厘米红色硬纸)量一量它的边长是多少?

生:边长1厘米。

师: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师:看仔细后,闭眼回想一下1平方厘米有多大?你能举出一些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的物体吗?

生举例(略)。

师:现在请你们用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去度量课本上的两个平面图形,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

生:左边的是8平方厘米,右边的是9平方厘米。

师:别的同学有什么不同的意见?

生:老师,我也是这个答案,但是我在量的时候没有全部摆满它。

师:你有好方法?上来,说说你的妙法。

生:(到黑板前边说边示意)我先横的摆了一排4个,又竖的摆了一排2个,二四得八,我就知道一共能摆8个,是8平方厘米。

师:这位同学不但学到了数学知识,还学到了数学的思考方法,了不起!

师:知道了1平方厘米有那么大,(举硬纸片再次示意)现在请大家用平方厘米测量一下桌面的面积,开始。

(生先边量边思考,后出现骚动)

师:怎么啦?

生A:平方厘米这个面积单位太小了。

生B:是的,太小了,要换一个大的。

师:那怎么办呢?

生:我想,有没有大一点的面积单位?

师:你们认为呢?

生:肯定有的。

师:让你们猜对了!确实有比平方厘米大一点的面积单位,那应该是什么呢?

生:平方分米。

师:为什么?

生:因为长度单位里比厘米大一点的是分米,我想面积单位里比平方厘米大一点的应该是平方分米。

师:说得太好了!这位同学在学习新知识时能联想到已经学过的知识!是的,比平方厘米大一点的面积单位确实是平方分米。大家在学具里找一个1平方分米大的正方形,再四人小组讨论,为什么选这个正方形?

(生四人小组研讨)

师:好,谁先来进行交流。

生:刚才已经说了,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那么,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

……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

师:现在就请你们用1平方分米的硬纸片来测量桌面的面积,要求同桌合作完成。

(多数学生有方法地进行测量)

师:谁愿意把结果告诉大家?

生A:这个桌面面积有44平方厘米。

生B:错了,应该是44平方分米。

师:你们说说是谁不小心说错了呢?

生:是×××

师:为什么?还是请×××自己说吧!

生:是44平方分米,因为……

师:因为你是用什么来测量的?

生:用1平方分米测量的。

师:是的,请坐。你们是怎么测量的呢?

生:我先横着摆一排能摆10个,排了4排,一共有40个,是40平方分米。

师:你们说谁正确呢?

生A:我是44平方分米。

生B:我是40平方分米。

生C:我也是40平方分米。我认为都可以算对,因为测量时不是很准的。

师:是的,因为同学们这样的测量还是第一次,测量时有误差,所以都可以算对。当然,老师相信你们经过认真操作训练,测量的结果会越来越准确。对了,你们用平方分米测量—下教室地面的面积怎么样?

(生先进入思考状态,后纷纷举手)

生A:平方分米这个面积单位又太小了!

生B:要用一个再大一点的面积单位。

生C:(脱口而出)米。

生D:不对,是平方米。

师:是吗?

(生自觉进行讨论后同意是平方米)

师:你看,大家学得多好呀!我们又创造出了一个更大的面积单位——平方米。那么,什么样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呢?

生: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那么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米。

师:你真会想问题!说得又是那么好。其他同学不妨也来学一学。

(生同桌互相说)

师: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仔细想一想,1平方米究竟有多大。老师在黑板上画1平方米,等会儿把你想的1平方米大小与老师画的1平方米大小比较一下。

(师在黑板右上角的地方画出1平方米正方形)

师:好,睁开你聪明的眼睛,找一找,1平方米在哪里?

(生纷纷举手)

师:谁愿意上来指一指,说一说。

生:(指着正方形的两条相邻边)这里。

师:(指着两条相邻边)是这里吗?

(生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

师:下面我们请说“是”的和说“不是”的各派一名代表上来辩论,看谁说得有道理。

生A:(指着一条边)这是1平方米。

生B:不是,这是1米。

生A: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米。

生B:那你指的是边长,1平方米应该是面积,就是这里(用手比划着正方形的面积)。师:现在我们清楚了,1平方米是指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大小,不是指边的长短,你们说是吗?

生:是。

师:好。我们如果沿着教室地面的长测量教室,约有8个1平方米的正方形可放,沿着宽大约有6个可放,(师边说边示意)那么这个教室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

生:48平方米。

师:为什么?

生:每排放8个,放了6排,一共放了48个1平方米,就是48平方米。

师:说得很好。我们学习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这三个面积单位。下面我们就运用这个知识来解决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巩固应用

1.填写不同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火柴盒上面的面积有20()

老师办公室的地面面积有20()

一张《小学生报》的面积约有20()

反馈(略)

2.区分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

师:你们的学习很有方法,不但会判断,而且会证明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与以前学过的米、分米、厘米有什么不同呢?

生:米、分米、厘米是表示物体长短的,是长度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是表示物体面积大小的,是面积单位。

师:(举着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硬纸片)谁能说说1平方分米与1分米的区别在哪里?

生:(上来比划指着边长)这是1分米的长度,(摸着正方形的面)这是1平方分米的面积。师:这是两种不同的计量单位,今后使用时要特别区别清楚。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面积单位还有吗?

师:你们说呢?

生A:还有。还有平方毫米、平方微米。

生B:还有,因为长度单位还有很多。

师:看!学得多有水平,不但能讲出结果,还能说明原因。面积单位确实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学的是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

生:用1平方米的正方形去量大的地面面积不方便。

师:很好,以后我们就要学到更简单的测量和计算方法。(板书:计算法)

生:面积单位为什么要用“平方”呢?

师:哦!我也一下子很难说清楚,这可能与面积的意义有关。

生:因为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叫面积,面积是平的又是用正方形去量的,所以要用“平方”。

师:想得多有意思!好,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先研究到这里。其实有关面积的知识还很多,回想一下今天我们学到了一些什么知识?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精品教案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面积》第一课时70-74页。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通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确表象。 2.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细心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及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教学难点: 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四、教具、学具: 教具: 多媒体课件;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两张大小不同的白纸。

学具: 每小组一份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两张长方形彩色卡纸;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正三角形纸片若干;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学具。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 我们进行涂色比赛怎么样?男生一组、女生一组,每组各选一位代表参加比赛,谁先全部涂完就代表哪组获胜。(老师出示两张大小不同的白纸,故意给男生一张大白纸,给女生一张很小的白纸)。下面开始比赛! 这时男同学纷纷喊出: 老师这样不公平!我们的这张纸大,女生的那张纸小。 师: 对,要想公平的比赛必须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由于这两张纸面大小不同,只能终止现在的比赛。下面用手摸一摸纸的表面。还有那些物体有面,他们的表面的大小是否一样?我们继续研究这些问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认识面积,理解含义。 (1)、通过物体表面感知面积 ①、指一指: 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比如文具盒、黑板,幕布、书本、课桌等等,它们的表面在哪? ②、摸一摸: 摸一摸数学书的上面,再来摸一摸文具盒的上面,有什么感觉?

2020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面积和面积单位单元测试题

一、填空(22分) 1、( ),就是它们的面积。 2、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周长是()。面积是1平方米的正方形,边长是()。 3、4平方米=( )平方分米8公顷=( )平方米 500公顷=( )平方千米3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200平方分米=( )平方米9平方千米=( )公顷 4、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 小明身高132 ( )。一张邮票的面积是6 ( )。 教室地面的面积是56 ( )。课桌面的面积约是42 ( )。中国的领土面积大约是960万( )。一张课桌高6()。一台电视机的屏幕是20()。一枚5角硬币面积大约15( ) 。广场的面积约是40( ) 。 5、一个长方形的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它的面积是( ),周长是() 二、判断(对的画“√”,错的画“X”)。(16分) 1、边长是4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和周长相等。() 2、正方形的边长扩大2倍,它的面积也扩大2倍。() 3、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 4、6平方米=60平方分米。() 5、用8厘米铁丝围成的正方形要比围成的长方形面积大()。 6、一个长方形,长5分米,宽4分米,它的面积是20分米。()

7、面积相等的两个长方形,它们的周长不一定相等。( ) 8、一个正方形,它的边长增加2厘米,面积也就增加2平方厘米。( ) 三、在 里填上“>”“<”或“=”。(8分) 2公顷 ○ 1900平方米 3平方千米 ○ 30公顷 500平方分米 ○ 5平方米 4000平方米 ○ 4公顷 70平方分米 ○ 7米 500平方厘米 ○ 60平方分米 80平方分米 ○ 1平方米 4平方米 ○ 400公顷 四、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12分) 周 面积: 面积: 五、解决问题。(42分) 1、一个长方形菜地,长60米,宽是长的一半。这块菜地的周长是多少?它的面积是多少? 2、有一块正方形地砖,周长是24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认识面积》评课稿1

《认识面积》评课稿 海宁路小学杨宝华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海宁路小学的杨宝华,首先感谢北戴河区进修学校给我们搭建这样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我校闫强军老师所执教的《认识面积》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1——72页内容。 “面积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几何概念教学课,从长度到面积,是空间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为面积单位教学及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提供了思维基础。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感受到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有大有小,但是要上升到数学的认识,尚需要丰富大量的表象和大量的实践操作,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的目的。为此,闫老师较准确的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通过探索、交流、比较、评价等学习过程,得到用估测解决问题的经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面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合作交流中,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兴趣。 本节课闫老师准确地把握了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内涵,充分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新课程理念,根据学生的实际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环节。将枯燥的几何概念课上的得生动、有趣。课堂教学呈现如下几个亮点: 亮点一:注重知识性和情趣性的统一

课堂教学必须要传授知识。有的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学生被动接受,而有的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其间的奥妙全在一个“趣”字。为此,我们呼唤“知情”统一的课堂,要尽可能选取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学习材料,组织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教学活动。本节课,闫老师在导入环节创造性使用教材,通过生生击掌,师生击掌引入教学,学生兴趣高涨。加上闫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课堂上不时发出阵阵笑声,这样的课堂气氛令人感觉轻松愉快,课堂成为一条充满活力、涌动灵性的溪流。 亮点二:注重“生活味”和“数学味”的统一 如果说生活的“味”是亲切自然、丰富多彩的,那么数学的“味”则是抽象严谨、精炼深刻的。数学教学应使“生活味”与“数学味”有机融合。本节课,闫老师选取了大量生活中的物体(树叶、水立方、天池等),并以学生的学习环境为主阵地,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物体,如:黑板,课桌,课本等物体,通过摸一摸这些物体的面感受物体面的存在等活动,把间接的数学知识与直接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起来,初步建立“面”的概念。在这里,生活是形式,数学是本质。 亮点三:注重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统一 对小学生而言,概念教学可以适当地淡化它的定义,而要注重感知和体验,在丰富和坚实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本节课,闫老师首先通过若干个大小区别明显的物体的面,给学生的感官以强烈的刺激,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面的大小上来。在学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后引入面积概念,然后通过说一说、找一找、摸一摸、涂一涂等学习活动让学生领悟概念的内涵,拓展概念的外延。闫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运用小组合作、同桌合作讨论、比较的方法,然后通过动手实践、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测,在相互启发、相互碰撞中形成多样化的比

人教版 小学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第一课时)

人教版小学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 (第一课时) 二、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主题——探究——展示 方法:倾听——串联——反刍 二、教学材料 1.学具:各个小组准备边长1厘米正方形纸片50个、边长1分米正方形纸片2个、长方形:3厘米×4厘米、6厘米×2厘米 2.教具:边长1厘米正方形纸片若干、边长1分米正方形纸片若干、边长1米正方形纸1张 三、教学目标: 1.通过主题活动,使学生探索面积的意义。 (1)在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2)各个小组在主题活动中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注意引导学生倾听其他同学发言,确定学生已有经验和程度) (4)学生能够有条理地表述在具体实际中面积选择的原因。(注意引导学生倾听其他同学发言,串联学生回答进行追问)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教学难点:使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五、教学过程 (一)主题活动一:长方形大小比较 1.课件出示黑板面和电子白板屏幕,教师提问:黑板面和电子白板屏幕的面哪个大?(初步感知面的大小) 2.请同学们动手摸一摸你的课桌面,数学书封面,作业本的封面。(感知物体的表面) 3.让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还有那些类似的物品(认知的初步迁移)。 (二)主题活动二:认识面积 1.课件出示两组图形:封闭和不封闭

2.小组讨论:分组给出三个长方形比较,让学生说说比较长方形的大小的方法。 预设:(1)重叠法比较、(2)观察法比较、(3)摆1厘米正方形若干(基准单位1)、(4)直尺测量(部分学生可能使用) 发现问题:有些情况下利用不同办法是无法比较大小的引出矛盾,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若此时出现了(3)或(4)的方法,肯定学生,串联进入下一环节。若未出现,进行讨论,什么方法可以更好第明确图形的实际大小? 3.小组合作:单位的概念的建立 (1)让学生动手操作:在6厘米×2厘米和3厘米×4厘米的正方形上摆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通过摆一摆的方法比较出这两个图形的大小。 (2)让不同小组用不同方法摆一摆的如:小圆片、小长方形、小正方形,比较出哪一种方法更好。 (3)小组选取一种最好的方法并说明理由、不同方法间小组间展开辩论。 4.猜一猜哪个图形面积大:遮住两个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将较小的正方形平均分成8份较大的分成4分,学生会从数量上判断8份较大,由此引出结论: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2018年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测试题

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测试题 一、填空(31分) 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和()。 2、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周长是()。面积 是1平方米的正方形,边长是()。 3、1米=()分米 1分米=()厘米 1平方米=()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我发现了:每相邻的两个常用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每相邻的两个常用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 3、 4平方米=( )平方分米 8公顷=( )平方米 500公顷=( )平方千米 3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2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9平方千米=( )公顷 4、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 小明身高132 ( )。一张邮票的面积是6 ( )。 教室地面的面积是56 ( )。课桌面的面积约是42 ( )。 一张课桌高7()。一台电视机的屏幕是20()。 黑板面的大小是4()。中国的领土面积大约是960万( )。 5、一个长方形的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它的面积是( ),周长是()。一个边长是8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周长是()。 6、在一个面积是60平方米的墙上有3 个窗户,每个窗户的面积都是4平方米, 如果要粉刷这面墙,粉刷的面积是( )平方米。 二、判断题(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7分) 1.周长是4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 2.常用的长度单位的进率是10,常用的面积单位的进率是100.( ) 3.8平方分米+4平方厘米=12平方厘米.( ) 4.长50厘米、宽40厘米的长方形,面积是20平方分米.( ) 5.用两根同样长的铁丝围成两个不同形状的长方形,它们的面积相等. ( ) 6.用两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与两个正方形的面积之和相等.( ) 7.边长是1厘米的两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周长是8厘米.( ) 三、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2分) (1)教室的面积约是()。 A、60平方厘米 B、60平方分米 C、60平方米 (2)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4厘米,它的面积是()。 A、4厘米 B、4平方厘米 C、1平方厘米 (3)5个面积是1平方米的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周长是()。 1

西师版三年级下册数学2.1 面积和面积单位(一)教案

西师版三年级下册数学2.1 面积和面积单位(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24-26的例1、例2、例3和“课堂活动”、练习五的1-3题 ?教学提示 作为单元的第一课时,面积和面积单位(一)是在学生初步掌握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空间形式上经历了“从线到面”的飞跃、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更是后面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是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面积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起始概念。从教材内容的整体安排看,其顺序是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再归纳面积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学时要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及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进而形成表象。本课时适宜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自主探索式学习、小组合作式学习、实践活动式学习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关于面 积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3.通过观察、操作,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在熟悉的事物中由初步感知到抽象概括出面积的意义,体验面积知识建立形成的过程。 2.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数学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 活,体验自主学习知识的乐趣。 ?重点、难点 重点能结合实物或平面图形,理解物体的面、物体表面的面积含义。 难点能用多种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理解面积的意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直尺、方格纸、形状不同的两片树叶、钉子板等 学生准备:直尺、方格纸、形状不同的两片树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建议:可以预设几个情景来进行导入。如:故事描述法、游戏体验法等。) 一、读图谈话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教材24页主题图) 师:读“教室”情境图,仔细观察,找出情境中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先小组交流,再全班汇报。 (预设) 生1:课桌的面是指哪一部分? 生2:数学书和语文书的封面一样大吗? 生3:地面上一个格子有多大?

面积和面积单位专项练习

“面积和面积单位”专项练习 1、填空: (1)物体的( )或( )的大小,叫做它们的( )。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 )、( )、( ),它们是用来度量物体的 ( )。 (3)常用的长度单位有( )、( )、(),它们是用来度量物体的( )。 2、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周长是( )。边长是( )的正 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周长是( )。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 周长是( )。 3、下图每个格是1平方厘米。数一数,下面图形的面积各是多少? ()( ) ()() 4、用红色描出图形周长,用黄色涂出它们的面积。 5、下面六个图形中,先数一数,再给面积最大的涂上绿色,面积最小的涂上红色。 6、根据下面的测量要求,说出用长度单位还是用面积单位? 课桌面的大小______操场的大小_________ 讲台的高_______ 教室的长__ ______黑板面的大小______ 门的大小________ 绳子的长短_______ 瓷砖的面 ______ 7、填上适当的单位。 黑板长4 足球场的占地面积是7200_______ 一台电视机的屏幕是 20______ 5角硬币面积大约15_______ 课桌高7 教室的面 积是56 小兰的腰围6课桌的面积是40 东方明珠电视塔高463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

商场的面积是4000 果园的面积是4长江长约6000 珠穆朗玛峰高约8000 课本的封面有250 汽车每小时行120 北京天安门广场约440000 学校操场面积约1000 学校占地9000 铅笔盒宽10________ 一个钮扣的面积大约是1_____ 一支钢笔长13___ ____ 大楼高20_______ 橡皮的面积是8_______一格火柴盒表面15_______ 8、比大小 甲周长()乙周长甲周长( )乙周长甲周长( )乙周长 甲面积( )乙面积甲面积( )乙面积甲面积( )乙面积 甲周长()乙周长甲周长( )乙周长甲周长()乙周长 甲面积()乙面积甲面积()乙面积甲面积( )乙面 积 9、.先数出下面每个图形各占几个方格,再画一个和图②一样大的图形。 10、在方格纸上中画出所有面积是20平方厘米的长方形。(每个小格表示1平方厘米)

面积和面积单位说课稿

《面积和面积单位》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们,上午好!我说的课题是《面积和面积单位》。下面我将从教材、前测、教学目标等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0~74页。 教材简析:《面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被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具体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学好本课,不仅是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更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教材按照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及认识常用页 1 第 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二、说前测: 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学生知道些什么呢?对三年级两个班学生的前测结果统计表明: 关于面积,87%的学生通过其他渠道或自学课本知道“面积”一词,13%的学生表示从未听说;15%的学生对“面积”的含义有错误认识,56%的学生认为“面积”和物体的大小有关,29%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 关于面积单位,69%的学生表示通过其他渠道或自学课本知道“面积单位一词”,31%的学生表示从未听说;10%的学生对面积单位的含义有错误认识,47%的学生认为面积单位和物体的大小有关,43%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 据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

面积的意义及单位

课题:面积的意义及单位 主备人主讲人第五单元第 1 课时总第 1 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50页--52页。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初步学会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2.通过观察、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 3.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理解面积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50×40 36÷3 20×9 210÷7 13×3 14×2 300÷5 240÷8 2×60 2×24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感知面积:看看数学课本的封面和铅笔盒盖的面,说出哪一个比较大,哪一个比较小。认识平面:封闭的平面图形叫平面。认识表面和围成平面的大小。出示情境图,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出问题:“餐厅和厨房的面积谁大?”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面积的意义及单位。”(板书课题)。重点要理解和掌握面积的意义和常用的面积单位。 三、自学探究,尝试反馈 (一)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50-52页,思考:1、什么是面积?用自己的话概括。2、怎样比较面积的大小?3、什么是面积单位?为什么要统一面积单位?(二)自学。学生认真看书思考。(教师要保证学生看够5分钟,看完了可以重复看。) (三)尝试。讨论上面的三个思考题。同学们看完了吗?下面就来考考大家,看谁自学的效果好。谁来说一说…… 四、讨论交流总结提升 (一)交流。用自己的话概括面积的意义。餐厅和地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二)讨论。1、比较餐厅和厨房的面积可以借助平面图形研究。小组合作,探

究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由组长带领,专人记录。等全部同学完成后,交流方法和结果,感受面积单位出现的必要性。2、介绍面积单位。通过观察、比较,逐步认识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多大。 (三)总结。1、物体的表面或围成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巩固运用达标测试 下面我们应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完成达标测试题,比一比看哪位同学又对又快。自主练习1、3、5题。 板书: 面积的意义及单位 1平方厘米写作:1cm2 1平方分米写作:1dm2 1平方米写作:1m2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70~7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拼一拼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形成正确的表象,并会应用这些常用的面积单位。 3.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估测能力。 4.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 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确表象。 教具、学具准备: 1.课件,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纸片。 2.每组一套(学具袋1:三张不同颜色的图形纸片;学具袋2:若干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纸片;学具袋3:若干1平方厘米、平方分米的纸片)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今天能和大家一起上一节课,老师真开心!老师非常愿意和大家成为好朋友,你们愿意吗?愿意的和老师击一下掌!这么多同学都愿意啊,老师真荣幸!就让这位同学当代表吧!(击掌) 在老师和这位同学击掌时,你发现了什么?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1、什么是面积 (1)物体的面积 (同时举起老师和同学的手)老师的手大其实是指手掌的表面大,这个同学的手小其实是指手掌的表面小。那老师手掌的表面跟黑板表面比,谁大谁小? 请你摸一下课本的封面和桌面,感觉一下谁大谁小? 刚才我们通过摸和看知道物体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我们就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出示课件:课本封面的大小就是封面的面

2020年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测试题

一、填空(31分) 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和()。 2、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周长是()。面积 是1平方米的正方形,边长是()。 3、1米=()分米 1分米=()厘米 1平方米=()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我发现了:每相邻的两个常用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每相邻的两个常用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 3、 4平方米=( )平方分米 8公顷=( )平方米 500公顷=( )平方千米 3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2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9平方千米=( )公顷 4、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 小明身高132 ( )。一张邮票的面积是6 ( )。 教室地面的面积是56 ( )。课桌面的面积约是42 ( )。 一张课桌高7()。一台电视机的屏幕是20()。 黑板面的大小是4()。中国的领土面积大约是960万( )。 5、一个长方形的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它的面积是( ),周长是()。一个边长是8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周长是()。 6、在一个面积是60平方米的墙上有3 个窗户,每个窗户的面积都是4平方米, 如果要粉刷这面墙,粉刷的面积是( )平方米。二、判断题(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7分) 1.周长是4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 2.常用的长度单位的进率是10,常用的面积单位的进率是100.( ) 3.8平方分米+4平方厘米=12平方厘米.( ) 4.长50厘米、宽40厘米的长方形,面积是20平方分米.( ) 5.用两根同样长的铁丝围成两个不同形状的长方形,它们的面积相等. ( ) 6.用两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与两个正方形的面积之和相等.( ) 7.边长是1厘米的两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周长是8厘米.( ) 三、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2分) (1)教室的面积约是()。 A、60平方厘米 B、60平方分米 C、60平方米 (2)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4厘米,它的面积是()。 A、4厘米 B、4平方厘米 C、1平方厘米 (3)5个面积是1平方米的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周长是()。 A、5平方米 B、12米 C、12平方米 D、6米 (4)一台电视机显示屏的面积大约是2400()。 A、平方米 B、平方分米 C、平方厘米 (5)一棵大树高15()。 A、米 B、分米 C、厘米

最新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复习课评课稿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复习课》的评课稿 今天由我来评池老师这节《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复习课》,很多人喜欢把复习课比喻成一碗冷掉的饭,如何将一碗冷掉的饭炒得香气十足,又有滋有味确实需要花很多心思。所以我对于池老师的勇气致上无比的钦佩:池老师您辛苦了。现在我们就来看看池老师是如何把一碗冷饭炒得这么香的。 一、以练带理,梳理知识——“将冷饭闷热” 池老师出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问这两个图形是什么?(长方形、正方形)你能估一估它们面积吗?一个任务指示,学生就展开积极的估算之旅,孩子们永远能带给我们惊喜,我们看孩子们想出来很多办法:有估边长的,有画格子或短线的等等,在这基础上池老师要求学生计算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对面积公式进行了复习,之后池老师追问的:除了平方厘米,我们还学过哪些面积单位?接着让孩子们对于面积单位的大小进行排序很好的复习了面积单位,面积进率。从最简单的两个几何图形出发,唤醒学生的相关知识储备,在池老师循循善诱的引导下,一步步梳理所学知识,一环扣一环,有效、自然地把本单元的知识点沟通起来,脉络清晰,在边练边理中,形成了面积知识的系统化和条理化,完成知识的自我构建。 第二步 二、 三、紧抓重难点,有的放矢——“将冷饭炒透”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虽然不是本册的知识,但是周长和面积的区别却是这个单元的重点也是难点。我们看看池老师是怎么突破重难点教学的。池老师在孩子们算出面积的基础上又提出另一个任务你能分别算算它们的周长是多少?好,学生算出来长方形周长是20厘米,正方形是16厘米,这时池老师问的好啊,算式4×4=16厘米与前面的面积算式(4×4=16平方厘米)一样吗?4和4有什么不一样?一石惊起千层浪,孩子们马上进行积极的讨论,课堂活跃了,孩子们的思维有了新的生命力。课堂教学显得有意义。但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复习课评课稿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复习 课评课稿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复习课》的评课稿 今天由我来评池老师这节《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复习课》,很多人喜欢把复习课比喻成一碗冷掉的饭,如何将一碗冷掉的饭炒得香气十足,又有滋有味确实需要花很多心思。所以我对于池老师的勇气致上无比的钦佩:池老师您辛苦了。现在我们就来看看池老师是如何把一碗冷饭炒得这么香的。 一、以练带理,梳理知识——“将冷饭闷热” 池老师出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问这两个图形是什么(长方形、正方形)你能估一估它们面积吗一个任务指示,学生就展开积极的估算之旅,孩子们永远能带给我们惊喜,我们看孩子们想出来很多办法:有估边长的,有画格子或短线的等等,在这基础上池老师要求学生计算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对面积公式进行了复习,之后池老师追问的:除了平方厘米,我们还学过哪些面积单位接着让孩子们对于面积单位的大小进行排序很好的复习了面积单位,面积进率。从最简单的两个几何图形出发,唤醒学生的相关知识储备,在池老师循循善诱的引导下,一步步梳理所学知识,一环扣一环,有效、自然地把本单元的知识点沟通起来,脉络清晰,在边练边理中,形成了面积知识的系统化和条理化,完成知识的自我构建。 第二步 二、紧抓重难点,有的放矢——“将冷饭炒透”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虽然不是本册的知识,但是周长和面积的区别却是这个单元的重点也是难点。我们看看池老师是怎么突破重难

点教学的。池老师在孩子们算出面积的基础上又提出另一个任务你能分别算算它们的周长是多少好,学生算出来长方形周长是20厘米,正方形是16厘米,这时池老师问的好啊,算式4×4=16厘米与前面的面积算式(4×4=16平方厘米)一样吗4和4有什么不一样一石惊起千层浪,孩子们马上进行积极的讨论,课堂活跃了,孩子们的思维有了新的生命力。课堂教学显得有意义。但是有效的教学不应停于此,池老师继续引导:长、宽是整厘米数,面积是16平方厘米的所有长方形中,周长最短的,长方形是怎么样的周长最长呢你能想象出它们长宽分别是多少吗多好的问题啊,在这些有目的的引导下学生长出想像的翅膀,学生的空间能力的等到了发展,也使得这节复习课富有深度,也富有生命力。 三、练习层次性强,富有深度——“将冷饭炒香” 练习的目的是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池老师在练习设计上肯定花了不少功夫,练习的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层次设计,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参与,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新的提高。我们先来看第一个练习和第二个:填写合适单位和填写单位之间的进率,这两个练习既帮助大部分学生复习本单元的重点知识,同时也是保证本单元的考点的一个加强练习。之后的综合练习和拓展练习中,池老师在一根铁丝上做足了功夫,先是求用一根铁丝围成的长方形面积,咱们心细如发的池老师,在这根铁丝的长和宽的长度上做了一点点小文章,第一是长和宽的的长度单位不统一,第二没有直接告诉孩子宽是多少,这不仅增加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 一、教学内容:《面积和面积单位》是课程标准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面积》第70至74页的内容。 二、教学设计理念:《面积和面积单位》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是三下第六单元《面积》的教学内容。这一单元主要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作为单元的第一课时,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在学生初步掌握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空间形式上经历了“从线到面”的飞跃、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更是后面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面积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起始概念。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及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进而形成表象。从教材内容的整体安排看,其顺序是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再归纳面积的概念。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三、教学目标: 1. 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3. 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四、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五、教学难点: 1. 使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2. 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六、教学方法 1、自主探索式学习。 2、小组合作式学习 3、实践活动式学习 七、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教具。 学具:两生一份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正三角形纸片若干,平方厘米、平方分米的学具。 八、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1)出示米尺和学生尺。比一比,有什么不同?从而提炼出比的结果:长短不同,大小不同。你们所比的长短指尺子的什么?(长度)大小又指的什么?(尺子的面) (2)小结: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有关物体表面的知识。(板书:物体表面)[设计意图:《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从两根尺子的比较中,引发学生已有的旧知“长度”和相关“物体表面”的经验,自然体验由“线”到“面”的空间飞跃,引出对“物体表面”的研究。观察比较中,学生也初步感知了“长度与面”的区别,为下节学习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埋下伏笔。] (二)充分感知,引导建构。 (1)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 1. 指一指: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比如黑板,幕布、书本、课桌等等,它们的表面在哪? 2. 摸一摸:摸一摸这些物体的表面,有什么感觉? 3. 比一比:这些物体的表面,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呢?指出: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新华中心学校普会金教学目标: 1、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通过观察、重叠、数格子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通过比较、观察、动手围一围实际感知这些面积单位的大小。 3、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认识常用面积单位。 教学资源准备:学生每小组一套学具,课件,长方形卡纸若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出示一大一小两张白纸)我们要组织一次涂色比赛,老师要请同学在这两张纸上涂上颜色,比一比谁的速度快,你会选择哪张纸?(生:小的那张。) 师:为什么选择小的那张?(因为这张纸的面小。) 师:也就是说这两张纸一张的面大,一张的面小。(教师把两张纸重叠。)二、摸一摸、看一看,初步形成面积的概念。通过重叠、观察比较面积的大小。

1、老师让学生摸一摸教科书、文具盒的面,感知物体的表面,接着比一比教科书、文具盒的面的大小。教师强调:现在我们摸的是数学书和文具盒的表面,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数学书的表面要比文具盒的表面大。 2、师:现在我们来观察教室里这些物体的表面,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先观察,小组交流,进行汇报。黑板的表面比课桌的大,黑板的表面比窗户的大。。。。。)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有的大有的小,我们就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 3、强化概念。师:刚才我们说的黑板的表面比课桌大,现在要说黑板的面积比课桌的面积大。引导学生多说一说。 4、师:现在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物体的面积,知道有的面积大有的面积小,那我们学过的很多图形,它们也是有的大有的小吗?(多媒体出示几何图形,学生观察。) 5、学生交流,哪个图形大、哪个图形小。 6、之后出示一个不封闭图形,教师引导和不封闭图形比较,发现无法比较。师:这个图形它没有一个固定的大小,因为它不是一个封闭图形。而我们其它的图形,它们是封闭图形,它们有大小,所以说,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 7、引导学生再说一说这些几何图形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 8、教师要求学生拿出学具中的红色和黄色的长方形,比较它们的面积大小。师:让我们来比一比这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 学生分组操作。通过重叠两两相比,比出大小。

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同步练习1

《面积和面积单位》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一间教室底面的面积约是( ) 。 A.60平方厘米 B.60平方分米 C.60平方米2.边长是()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A.1米 B.1厘米C.1分米 3.讲台桌的桌面的面积约是80()。 A.平方米B.平方分米C.平方厘米 4.()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 A.手指甲面B.手机面 C.房间地砖面 D.电视屏幕面二.填空题。 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 2. 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3.测量教室地面面积的大小要用()做单位。 4.用2个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平方分米。 三.判断题。 1.黑板的面积大约是6平方分米。() 2.一张邮票的面积大约是15平方厘米。() 3.一块手帕的面积大约是4分米。 4.学校操场的面积大约是720平方米。() 四.解答题。 1、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4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2、把两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周长是多少?

3、用两个相同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和这两个正方形的面积相同吗?周长呢?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C 解析:教室地面的面积比较大,要选用平方米做单位。 2.答案:A 3. 答案:B 解析:讲台桌的面积比较大,不可能用平方厘米做单位。如果用平方米做单位,80平方米,应该相当于一间教室的大小了,所以应选择平方分米做单位最合适。 4. 答案:A 二.填空题。 1.答案: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2.答案:1平方厘米 3.答案:平方米 4. 答案:2平方分米 解析: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2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面积不变,还是2平方分米。 三.判断题。 1.答案:× 解析:黑板的面积大约是6平方米。 2.答案:√ 3.答案:× 解析:手帕的面积大约是4平方分米。应该用面积单位,而不能用长度单位。 4.答案:√ 四.解答题。 1.答案:边长:4÷4=1(分米) 答:它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 解析: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4分米,可以求出这个正方形的边长。用4÷4=1分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

《面积和面积单位》说课及反思

《面积和面积单位》说课及反思 一、说教材: 本课是在义务教教科书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60——65页。本课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学好本课,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还为以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从教材内容的整体安排看,先认识面积,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基于对教材的以上认识,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我从知识、技能、情感三方面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的实例和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2、使学生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化,丰富自己的经验。3、使学生通过“摸一摸”、“比一比”、“摆一摆”等多种操作活动理解面积的含义,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我确定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教学难点是,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使学生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二、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思想,

主要选择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在导入环节采用情景教学法,也就是结合学生活动体验,创设比赛涂色数学情景,从而提出数学问题,为什么小的图案涂色较快,建立正确的表象。 在新知识探究环节采用教师直观演示、学生动手操作法。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是认知的起点。我注重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相结合,让学生感受眼、耳、手、脑多重感官刺激,在运用学具、直观操作、合作探究中学习,在真实的感受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 在学习常用的面积单位时采用自学辅导法。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知识,通过自学,学生能迅速了解面积单位的含义,建立正确的表象,对形成常用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教学评价有效性回顾 1.采用实物奖牌激励的评价方式。在课前谈话时,我给学生介绍了汉滨小学的吉祥物“涵涵和彬彬”,并带来吉祥物奖牌奖励给学生,但是想要得到奖牌就必须做到“勤学、善思、好问、会做”。这种方式对学生无形中是最大的激励,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度非常高。 2.评价主体多元化。在课后的全课回顾中,我采用了多元化的评价,首先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本节课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学生有的对自己的发言情况进行回顾,有的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做以总

面积的意义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面积的意义和面积单位教 学设计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面积的意义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学习平面图形面积知识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基础。教材以看“我”的新房子情境引入,计算各房间面积等一系列活动为素材,将与长方形面积有关的知识巧妙地串在一起,使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识的兴趣。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面积的意义。 2、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探索物体表面和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发展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课件 1平方厘米 1平方分米学生学习卡长方形每组一份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你们会拍手吗 今天你可不一定会。不信,咱就试试看。把你的左手背过去,伸出右手,预备,拍!这就想起一句话:“一个巴掌拍不响。” 下面请出我们的合作伙伴——右手。预备,拍! 拍手这个简单动作,没有合作是完成不了的。这节课,我们也需要合作。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预祝本次合作成功。

二、理解面积的含义 1、创设情境。 这几天,老师心里特别高兴,知道为什么吗老师告诉你们呀,因为我家买新房子了。”大家想不想去看看呀(播放课件) 今天,我们就在我家的新房子中来研究一个数学问题。 为了更好的看出布局,老师带来了我家新房子的平面图。(播放课件) 观察画面,看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学生根据画面可能提出:餐厅有多大他们家房子的面积有多大哪个房间最大厨房和餐厅哪个大……筛选与本节课有关的问题) [设计意图]新课标明确指出:要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教学之初我做了这样的设计,同时鼓励学生从图中发现问题,并且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2、谈话:我们先来看“客厅和书房哪个大” (学生很容易就看出是客厅大) 继续追问,你是怎样判断出来的(直接看出来的)对,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就用观察法来判断。 3、那“大卧室和客厅哪个大呀” 学生一时观察不出来,这时,让学生用提前发下的学具(客厅和大卧室的纸片)来比较。学生就很自然地就想到用重叠的方法来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这两个问题,自然地引出两种直接比较物体表面或平面封闭图形大小的方法,一是观察比较,二是重叠比较。这一安排,为下一步引入面积单位作了铺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