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演变

第一节先秦时期的管理思想

先秦管理思想是管理思想之根

一、管子的管理思想

1、管子约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期的大政治家。年轻时曾经商,后来由鲍叔牙推荐,当了齐桓公的卿,从政四十年。他辅助齐桓公在“尊王攘夷”的口号下成为春秋的第一个霸主。

2、管理思想注重疏导、调节,综合运用经济、教育、行政、法律手段进行管理。

二、孙子的管理思想

1、孙子:约生活在公元前5世纪初,春秋末期齐国人,大概与孔子同时。曾辅助吴王阖庐崛起东部,显明诸侯。有《孙子兵法》流传后世。

2、孙子的指挥观点:指挥的艺术在于造成一往无前、不可阻挡之势。

3、战略目标:“不战而胜”和“全胜而取”。

4、孙子最基本的哲学信条是,如果你能够仔细规划好你的战略,那么你就能够获胜;而且,如果你能够拥有一个真正伟大的战略,你甚至不战而胜。这种东方的侧重于用战略智慧来击垮对手的战略思想与西方的大不相同,后者强调行动(比如说发动大的战役)来取得胜利。--(美)迈克尔森

三、孔子的管理思想

1、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被尊奉为“万世师表”,“大成至圣先师”。

2、注重礼治,注重人的自我修养。统治者只要重视“礼”、“义”、“信”,就能领导好国家。

四、老子的管理思想

1、老子:生平不详。一种说法认为是春秋时期老聃,名李耳,楚国人。另一种说法认为老子是孔子死后120多年的太史儋。

2、动合无形、无为而治n老子的管理辩证观:福祸相依n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五、墨子的管理思想

1、墨子: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所领导的墨家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生活清苦,纪律严明。为安定社会,墨家学派的弟子既能出世,又能参加防御战斗。

2、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尚贤”、“尚同”

六、韩非子的管理思想

1、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主张“崇君尚法”,提倡“法、术、势”相统一的管理思想体系。n韩非子论“大舜事必躬亲”

第二节秦汉时期的管理思想

一、秦始皇的集权管理思想

1、秦皇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求臣下为自己制定尊号,以“皇帝”并称,且自称为“始皇帝”。这一做法体现了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威。与专制皇权相适应的是中央集权的管理制度。他还推行了一套全国统一的行政管理措施。包括统一货币制度;统一度量衡;统一交通设施;统一文字。此外,他还大力开疆拓土。在北方,修筑“万里长城”,在南方,进取岭南,开凿“灵渠”,使长江水系汇合。向关中地区移民,开发巴蜀地区。

2、管理的主导思想:秦始皇推崇法家,其所采取的各项管理措施,均为秦后历代王朝所沿袭。a严刑峻法奉行秦孝公采用的用“法”治国的建制;焚书坑儒:丞相李斯提出“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都烧了。秦始皇准许。侦察儒生方士,把其中认为犯禁者460多坑死。b设立郡县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分为36郡,后来又陆续增设至40余郡。集中所有权力在皇帝手中,皇位由子孙继承。在地方废除诸侯分封,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在全国形成一套中央、郡、县、乡、亭多级组织的行政体系,从而形成一个组织严密、政令通达、权力高度集中的管理体系。

二、汉初无为而治管理思想

1、汉高祖刘邦的无为而治n汉文帝刘恒被誉为宽厚、仁慈、节俭的好皇帝。n汉文帝得力于母教,以黄老之道的学术思想治理天下。奉行老子的“三宝”原则:“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n登基时命令:“大赦天下”“刑罚大省”:1.废除连坐法,对犯人全家不再一同问罪,对犯人妻、子不再罚作奴婢。2.废除肉刑。景帝时又减轻了刑罚。此即所谓“刑罚大省”。“定振穷,养老”“轻徭薄赋”:十五税一减成三十而税一“令四方毋来献”以书信平定安抚北方匈奴、长江以南的南越。

文景之治

西汉文、景二帝时期,出现政治安定,国家繁荣的局面,史称文景之治。文景两帝在位期间推行汉高祖刘邦制定的休养生息政策。历史评价:“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帝位二十二三年间,车骑服御,无所增益。”

三、汉武帝的经济管理思想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汉代“霸王道杂之”,任酷吏,严刑法。任用桑弘羊主持经济工作,开始控制全国的经济命脉:统一货币——五铢钱盐铁专卖均输:由官府直接经营工商业平准:由官府来平抑物价公元前81年召开“盐铁会议”,民间有声望的儒者60多人对汉武帝时期的一系列经济政策进行了检查与批判。

第三节盛唐时期的管理思想

一、唐太宗的管理思想

n大力提倡道教,佛教兴盛,使儒、佛、道三家汇合为中国文化的三大主流。n公元637年颁布《唐律》n科举制n均田制:根据不同情况授予农民土地,其中分世业田和口分田,世业田(20%),永远归本人所有;口分田(80%),待农民死后归还政府。n实物税代替劳役地租:受田的男丁,必须交纳租赋和服徭役,不服徭役要交纳实物税。每丁每年20日,不服役者折收绢三尺。n和籴:除法定的强制征课外,所有官府与人民之间的交换一律按市场价格以买卖方式进行。

二、武则天的管理思想

n科举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巩固,平均每年录取的进士人数较贞观时期增加一倍以上。进士考诗赋杂文的制度在681年确定下来。n在用人方面,打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专制,不以等级为限,提拔重用了一大批能臣。n开辟了武举考试

第四节宋元时期的管理思想

宋代鉴于唐末皇权衰微、天下分崩离析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强化中央集权,形成了皇帝高度专权,中央严密控制地方的政治管理体制。行政权力的过分集中,导致机构庞大,职官重叠,效率降低;兵权过分集中,导致将兵分离,指挥失当,战斗力削弱;财权过分集中,导致竭泽而渔,加上朝廷大量养兵、养官的费用,财政入不敷出。为此,北宋中期兴起改革浪潮,其中,“庆历新政”和“熙宁新法”最著名。

1、庆历新政宋仁宗在庆历二三年间任用范仲淹、韩琦等人进行变法。范仲淹等人认为当时根本的问题吏治问题,只要培养和选拔出贤明能干的官吏,即可化解社会矛盾。

2、熙宁新法(王安石变法)a王安石认为北宋贫困的症结在生产过少,而农民生产少的原因在于兼并之家的侵蚀和政府徭役过多、没有发展水利。b途径:理财,催抑兼并c新法的内容有:1、均输法(防止奸商从中渔利);2、青苗法(青黄不接的时候,由政府贷农民钱谷);

3、农田水利法;

4、募役法;

5、市易法(防止垄断);

6、方田均税法(抑制土地兼并)。n苏东坡谓宋神宗:“陛下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镇以安静。”

政治思维的哲理化

n两宋理学:是佛教哲学和道家思想渗透到儒家哲学后出现的一个新儒家学派。关注内省功夫,维护历代儒家所提倡的纲常名教,使儒家的政治思维进一步哲理化和精致化。n张载和程朱理学。“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子语录中》)n程朱理学“理”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同时也是理想的社会规范和政治模式。在确立了“三纲五常(伦)”(三纲即君臣、父子和夫妇;五常加上兄弟和朋友)的先天合理性的同时,也确立了君主权威的先天至上性和绝对性地位。n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和政治管理哲学,统治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思想界500-600年。

3、耶律楚材的管理思想n13世纪辅助蒙古统治者进行改革的先驱者n提倡采用汉族制度,以儒治国清查户口,采行汉人的赋税制度确立礼仪制度,使蒙古政权有章可循科举取士

第五节晚明时期的管理思想

n明末清初,一大批知识分子进行了深刻反思,他们从反省传统社会的政治管理制度入手,批判君主专制制度,高扬民本精神,形成了一股启蒙思潮。也有学者称之为“实学思潮”(台湾学者陈鼓应)。

1、黄宗羲的管理思想——讲究实学提倡限制君权提倡工商皆本复井田减轻税赋追求思想自由

2、顾炎武的管理思想在以法制治理国家的同时要加强教化改革行政管理制度,“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

第六节前清时期的管理思想

一、康熙皇帝的管理思想主导思想:外示儒术,内用佛老

n安定统一国内局势n推行“摊丁入亩”n开科取士,开设“博学鸿词科”n令地方官每月聚集公所宣讲训谕十六条,作为百姓生活教育的指标。以儒学作为政治思想的中心。

二、雍正皇帝的管理思想n整顿吏治,肃清贪污n清查国库亏空n实行养廉银制度

三、乾隆帝的管理思想n编纂《四库全书》n恪守“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家法

康乾盛世

n国家大一统局面实现n人口突破3亿,达到历史上的最高峰值n经济发展、城镇繁荣,在世界经济格局中中国经济总量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中国GDP达到世界总份额中的近1/3。n国家财政储备雄厚。n《四库全书》等大型文化工程完成n中国在周边各国以致整个世界都享有很高的地位。

简短的总结

1、中国封建社会的管理思想由于特定的地理环境、农耕社会的传统,以及伦理型文化的特点,加之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的深厚影响,使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侧重于宏观的政治和国家管理的治国学。适应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需要,包括财政赋税管理、人口田制管理、市场管理、货币管理、漕运驿递、国家行政管理等方面。

2、历朝历代留下了大量的政治管理的智慧和经验,其基本特点是:中国文化虽然在西汉武帝时期开始独尊儒术,后期表现为儒释道三者的合而为一,但在统治阶级的实际统治中,还是杂揉百家思想。

3、主要的治国思想n以人为本,重人心向背,重人才归离。n民生为基n法治安邦n德治兴邦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习提纲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1.先秦时期的王朝变迁 ⑴变迁:夏(前2070--前1600)→商 (前1600--前1046)→周(分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合称三代。 ⑵周朝:①西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经牧野之战击溃商朝军队主力,西周建立,定都镐京。 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②东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分为春秋(BC770—BC476,奴隶社会走向崩溃)和战国(BC475—BC221,封建制度逐步形成)两个时期。 2.西周分封制——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分封者:周武王) (1)含义:又称封邦建国,封建制(≠封建社会)。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赐予臣下,让他们建立诸侯国,以拱卫周王室。 (2)目的:扩大疆域,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3)对象:王族[有血缘关系](主体)、功臣和先代贵族[无血缘关系]。 (4)诸侯权利与义务: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实行再分封(设置文武官员、建立武装和征派赋役,拥有铸币权。地方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后期易造成分裂割据)。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5)主要诸侯国:燕[召公之子]、鲁[周公之子伯禽]、齐[姜尚]、宋[亲周旧贵族微子]。 (6)局限性:地方权力过大,容易形成地方分裂割据。 (7)评价: ①积极影响(西周初期):分封制有利于扩大周朝疆域,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有利于巩固周王朝统治,加强境内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②消极影响(西周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诸侯国实力增强,周王室地位削弱(王室衰微),出现了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分封制逐渐瓦解(春秋时,楚王问鼎,公开挑战周天子权威;战国时,被郡县制取代)。 3.西周宗法制 (1)概念: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是西周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2)目的:a.保证统治集团内部稳定,防止内部纷争; b.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土地、财产和权力继承上的矛盾; c.强化稳定王权,巩固周王朝统治。 (3)特点(或内容): a.嫡长子继承制(最大特点/核心内容);(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周王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权,为大宗,次子、庶子为小宗;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诸侯和大夫以此类推。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小宗须服从大宗(天子是绝对大宗,士是绝对小宗)) b.等级森严,按血缘亲疏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宗法等级; c.宗族血缘关系与政治隶属关系合二为一(家、国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护政治联系。(4)实质: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5)与分封制的关系: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是分封制(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又是分封制的连接纽带和基础(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6)影响:a.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b.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防止内部纷争; c.有利于巩固分封制,强化稳定王权,维护周王朝统治; d.对后世社会影响深远。(利:形成的尊宗敬祖、尊老爱幼的浓厚亲情观(重视修家谱,建宗祠,寻根问祖,互相帮助)有益于社会安定和民族的凝聚力的形成。也对中国现在的民间继承方法有较大的影响。家国情怀。弊:导致特权思想严重,

(完整版)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化---归纳相当完整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 (1)赋税制度的沿革 ①春秋初税亩 从春秋末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征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它承认私田合法,这就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②秦汉赋税:编户制度 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是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兵役的依据。编户齐民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农民的负担有四项:田租(土地税)、算赋和口赋(人头税)、徭役、兵役。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但汉朝田租轻而人头税重。两汉赋税制的主要内容是“租”和“赋”两项。租是土地征收的税额,赋以丁计,包括算赋、口赋。算赋是对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口赋是专对儿童征收的人头税。 影响:A汉代统治者轻徭薄赋,迅速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B加剧了土地兼并,引发了阶级矛盾和社会危机;C少地或无地的农民为逃避难以负担的赋役,或托庇豪门,加强了豪强地主的势力,或沦为流民,成为社会动荡不安的重要因素。D大量的编户齐民从政府的户籍中消失。加剧了国家的财政危机。 ③隋唐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开始实行于隋朝,唐朝进一步加以完善。 目的:缓和阶级矛盾,保证封建剥削,巩固封建统治 指导思想:轻徭薄赋 内容:租是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调是人头税(交纳定量的绢或布);庸是纳绢代役(指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隋有年龄限制,唐无年龄限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特征:“庸”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作用:A以庸代役,一方面农业生产时间较有保证,另一方面劳动者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劳动积极性也相应提高。B农民负担相对减轻,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唐前期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历时一百年繁荣局面的出现,正是实行租庸调制和均田制的结果。同时也促使开垦荒地;C保障了政府赋税收入,巩固了府兵制。D由租调制到租庸调制的转变,标志着对劳役地租这种最落后的赋税形式的否定,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④唐中后期两税法。 原因:唐朝后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手里无地可分,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唐德宗即位后,宰相杨炎建议改革赋税制度。建中元年(780年)唐朝政府颁布两税令,实施两税法。 目的: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增加税收,改行两税法。 内容:A课税对象:由过去的主户扩大到客户,并对商人重新规定税率。客户纳税,反映了其地位由非法到合法的变化及其人身依附关系的相对减轻。 B征课内容:将各种名目的赋税统一并到户税和地税这两税中。 C课税标准: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杂税、杂役。D征课时间:分为夏秋两季,相对集中并节省了征收时间。 F征课原则:“量出以制入。”两税法提出,国家根据财政支出确立每年全国总税额,然后摊派各地征收。这种量出为入的原则可以说是创我国预算原则之先。特点:以资产和土地的多少作为纳税标准,即以资产税取代自战国以来的人丁税。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篇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历程的特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历程的特点: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不断被加强。对中国努力实现现代化的认识:中华民族为实现现代化付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中国历史发展主旋律:追求大一统(文化思想) 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的积极作用:利于多民族统一的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认识:是培养封建官吏的。 对民主法制建设的认识:民主与法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民主需与法制相辅相成。 宰相:秦汉开始设立,历代逐渐削弱宰相权力,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本质是君主专制的加强。 秦汉清采取文化措施的根本目的:加强思想控制,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和社会稳定。影响:形成文化专制,禁锢人们思想,不利于社会发展。 中国近代政治体制变化趋势:从专制走向民主/从资产

阶级民主逐渐走向人民民主。由二战的提高国家地位的因素:为世界多做共享/承担国际责任。 促进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因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政策适当;人口迁移美国发展之路对我国的启示:要坚持民族独立;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维护国家统一1894—1919 年间中国社会发展的认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的历程。 新中国建设与发展历程的认识:是曲折艰难的。党和政府一直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影响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殖民掠夺;资产阶级革命;科技革命;工业革命;政府对经济的调控。 15世纪至19世纪英国发展过程中折射出的实际历史发 展趋势:资本主义的诞生与确立。 造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原因:西方先确立了民主的政治制度;率先丰富了自然科学知识;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影响英美发展的共同因素:先进的政治制度;先进的科 学技术的应用;和平的环境;适当的经济政策和改革。 近代欧洲发展的历程带给我们的启示:我们应该解放思想;完善法制;变革制度;科技创新;加强合作。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概论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教学目的:树立公民的国防意识,同时也为大家提供理解当前政治军事问题的一个角度。(《司马法》:“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孔夫子曰:“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北宋何去非的《何博士备论·汉武帝论》:“兵有所用……有所不用。”) 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本内涵 1.定义: 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的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军事思想研究的是武装力量建设和使用的原则和原理。大致包括:战争观(对战争的基本看法);国防思想;作战思想;建军思想;军事哲学(对军事和战争研究的方法论问题)等。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中国古代各阶级、各政治集团及其军事家、军事理论家关于战争、军队等一系列军事问题的理性认识,是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军事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拥有自己独特文化的文明古国,我国传统的军事文化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自己的特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积累了大量的的战争经验,出现了许多杰出的军事家和军事思想家,这就为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必要的主客观条件。同时,我国大一统、中央集权的政治传统,以农耕为主的经济生活,以及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道德理念等都对我国的军事思想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和鲜明的特点。 时间: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建立到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古代军事思想,萌芽于夏商,形成于西周,成熟于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丰富发展于秦汉至明清时期。作为观念形态的军事思想,它的起源和发展至少有三个前提条件:一是一定数量战争经验的积累;二是人类思维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平;三是文字的产生。思想只有以文字作为载体才能流传下来,有了文字之后,人类才进入了历史时期。中国现存最早的文字是商代的甲骨文。目前还没有发现系统的商代军事著作,我们对这一时期军事思想的了解主要源于甲骨文的记载,可以说它们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开始。 载体: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载体主要是兵书,也包括其他典籍中大量的论兵篇章,史书中关于军事人物、战争、军事制度等方面的记载。在古代,“兵”字的意思非常宽泛。它有兵器、军队、士卒、战争、军事、战斗、战法等含义,“武事之总名也”,中国古代常常将与军事相关的知识称之为兵法等,包括治兵、用兵的基本原理、原则和方法等,所以人们很早就把记录有关军事和战争内容的图书称为兵书。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历代兵书多达3380部,23500卷;目前尚存兵书2308部,18567卷。代表作:《武经七书》。最早的兵书有西周时期的《军志》、《军政》等,现存最早的是《孙子兵法》。 2.研究古代军事思想的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税收制度

中国古代税收制度 1

中国古代税收制度 中国古代长期实行以土地税(包括依附于土地的户税与丁税)为主,以商税(包括关税与市税)为辅的税收制度。这一税制,初步形成于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已渐趋完备;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在均田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完善。到了宋、元、明、清时期,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土地兼并之风日盛,在不断清丈田亩、整理地籍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地、户、丁税的合并征收,并加强商税和盐、茶、酒等货物税的征收制度,从而使商税与货物课税成为中国封建 末期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先秦 <周礼·大宰>有”以九赋敛财贿”的记载。九赋即指邦中、四郊、邦甸、家削、邦县、邦都、关市、山泽、币余等九种赋税。春秋时期,随着奴隶制的崩溃,各诸侯国相继实行”履亩而税”的田赋制度。如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即根据土地的 好坏或远近分等级征收田赋;鲁国的初税亩,即不分公田、私田,均 按亩缴纳租税;楚国的”量入修赋”,即根据收入的多少征集军赋; 郑国的”作丘赋”,即按田亩征发军赋。公元前5世纪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应付战争支出需要,争相进行赋税制度的改革。例如秦国商 鞅变法,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按土地多少征收田赋,按人丁征户赋。鼓励耕织和分户,对耕织收入多的,免其徭役;一户有 两个以上成年男丁而不分家的,要加倍征收其赋税。这些改革,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增加了财政收入,为以后秦政权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秦汉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颁布”使黔首自 实田”的法令,令所有地主和有田的农民自报所占有土地的数额,规定每顷土地缴纳饲草3石,禾秆2石。如隐报土地,少缴或不缴租税,要受到惩处。乡佐已向农民征收田租而不上报,也以隐匿田亩论处。除田赋外,秦王朝还征收包括户赋和口赋在内的人头税;并征用大批劳动力,如服役于郡县的”更卒”,服役于中都官的”正卒”, 以及屯戍边境的戍卒。人民赋税徭役负担沉重。 汉朝初期的赋税承袭秦制。但鉴于秦王朝灭亡的 教训,减低了田赋的税率,先规定十五税一,以后又减为三十税一。 除田赋外,还另有”算赋”、”口赋”、”更赋”等人头税。算赋 开始于汉高祖刘邦四年(前203)、民 15岁至56岁每人均出算赋钱, 120钱为一算,贾人及奴婢加倍,出二算。惠帝六年(前189)减 轻算赋三分之一。口赋是未成丁的人口税。汉武帝在位期间(前140~前87)用兵,国库匮乏,令民3岁至14岁,出口赋每人23钱。 2

文化素材---中国古代四大发明-word文档资料

The Four Great Inventions(1) 四大发明(1) During the Song Dynasty, the Chinese people furtherdeveloped the making of the compass, paper, gunpowder, and the art of printing. 宋朝时期,中国人进一步发展了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和印刷术。 Together, they are called the four great inventionsthat China contributed to the world. 这些被称为“四大发明”,是中国对世界作出的贡献。 As early as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he magnetic force of magnetite was discovered, and asort of instrument was made of magnetite to show directions. 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就发现了磁力,并用磁石制造了一种仪器,用它来辨别方向。 This was certainly the earliest compass in the world. 这无疑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针。 During the Han Dynasty, people made a spoon-like compass. 汉朝时期,人们制造了一种形如勺子的指南针。 A small spoon, made of magnetite, with a very smooth bottom, was placed on a square copperplate. 这是一个磁石制的勺子,勺子底很平滑,置于一个四方形的铜盘上。 The center of the plate was ground smooth to make it easy for the spoon to move. 盘子中心很光滑,因此勺子可以很容易地转动。 When the spoon, after it was turned, came to a stop, its handle would point to the south. 勺子停止转动后,勺柄所指的方向就是南方。 指南针.jpg This form of compass was further improved during the Song Dynasty. 这种指南针在宋朝时期得到了改进。 People made iron needles and rubbed them on a piece of magnetite, so that they would becomemagnetic. 人们制造了铁针,把这些铁针在一块磁石上摩擦,使它们具有磁性。 Then one such needle was hung with a thin thread, or put on something light that floated onthe water in a bowl. 然后将它们用一根细线吊起来,或是将它们置于一些可以漂浮在一碗水上的轻物体。 The latter was the compass that was first used in navigation. 后来这种用法首先在航海中使用。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大家好,今天我汇报的课题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也就是从公元前21世纪到1840年这一时期人们对于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内容极为丰富,椐不完全统计,我国历代兵书多达3380部,23500卷。目前尚存兵书仍然多达2308部,18567卷。比较有价值的100多部,被选入百科全书的有39部。为了使大家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我想介绍讲两个问题, 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概况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历史沿革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初步形成:(前21世纪—前8世纪) 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中国为奴隶社会时期。在这时国家建立了军队,出现真正的战争及其相适应的军事思想;但此时军事思想不完善、认识不深刻,军事论著非常之少。 军事思想的特点: (一)把军事视为对内统治的特殊手段。由于所受外部侵略少,当时的军队是对内统治的工具;其军事思想的出发点都探求如何治理诸侯和镇压奴隶的反抗的问题。 (二)以“礼”和“刑”为治军的基础。在今天,为了保持部队的士气和战斗力,通常采取的办法是提高物质待遇,进行政治教育和强调军法军纪等等。而在那时则很简单,主要是进行处罚,对奴隶士兵的处罚是相当详细而又严酷的,如周朝的五刑之律竞达3千多条:墨(黥面,在脸上刺字)1000条、劓(割鼻)1000条、非(断足)500条、宫(去势)300条、大辟(杀头)300条;如若士兵集合迟到,就要被砍去脑袋,可见当时刑法之严酷。如果是士兵立功受赏,也只是将他们变为平民,使其获得人身自由而已,想升官是不可能的。另外“礼”主要是针对奴隶主的,以赏为主。如果对其处罚,也只是剥夺其奴隶、土地数量。可见刑不上大夫,礼不下遮人。 (三)迷信色彩重。这时候的战争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每次作战之前都要到庙里烧香拜祖,乞求祖宗和神仙的保佑。因为我们的祖先相信战争的起源和胜负都是由神决定的。一些军事行动的决策如出兵的时间,攻击方向等也必须事先占卜,而后才能确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老师,请详细介绍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过程 答:一、中国古代主要赋税制度 1.夏商周时期:主要是贡赋制,它是我国赋税制度的雏形。周王将土地分封给诸侯,各诸侯必须向周王交纳一定的财物作为贡赋。 2.春秋时期: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它是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公元前6世纪初,鲁国实行的“初税亩”开始按亩收税。 3.汉朝时期:编户齐民制度。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对封建国家的主要赋役负担有田租、人口税、更赋、徭役、兵役等,另外统治者还征收各种田亩附加税和征发杂税等。汉代的田租税较轻,但人口税和更赋很重。 4.魏晋南北朝时期:租调制。北魏孝文帝时开始实行,受田者每年必须向国家缴纳定量的租调和服徭役兵役等。 5.隋唐时期:(1)隋朝和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租”是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定量的谷物;“调”是缴纳定量的绢或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徭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庸”。隋朝的庸有年龄限制(50以上),唐朝的庸不再有年龄限制。它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2)唐朝后期实行“两税法”。主要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一年分夏、秋两季征税,它开始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 6.北宋时期: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募役法指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愿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方田均税法指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土地多少和贫瘠收赋税,官僚地主不例外,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 7.明朝时期:一条鞭法。把田赋、徭役和杂税合一,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多少收税。它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8.清朝时期:地丁银。雍正帝时实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它废除了人头税,有利于当时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内容特征分类 1.以人丁为主征收标准的赋税制有编户齐民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 2.以土地和财产为主征收标准的赋税制有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 3.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有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三、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趋势(或规律) 向国王纳贡到国家征收土地税,以初税亩为标志;收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度,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来少,以两税法为标志;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在征役上,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以“庸”制为标志;赋税种类由繁到简,以一条鞭法为标志;赋税形式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发展,以一条鞭法为标志;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 以上赋税制度演变规律主要反映了:随着历史的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驰;用银两收税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反映;对商品收重税说明封建制度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四、中国古代赋税调整的几种情况 1.新王朝建立之初,经济凋敝或荒歉之年,减免纳税额。如汉高祖把田租降为十五税一。 2.在政府掌握大量无主土地而农民没有土地的情况下,政府授田给农民,规定授田者定额交纳租税。如租庸调制。 3.当政府直接控的农业人口少,影响政府收入时,政府规定按照土地财产的多少纳税,使土地多者多纳税。如两税法。 4.封建政府为掠夺更多的财富,增加农民的赋税。如明末加派的“三饷”。 五、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作用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依附关系松驰,为商品经济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促进了明朝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2007年,英国《独立报》评出了改变世界的101个发明。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及另一发明算盘赫然在列。本文着重介绍中国古 代四大发明。 造纸术 西汉初年我国发明了造纸术。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汉景帝时的纸,是迄今所知最早的纸。公元105年,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称“蔡侯纸”。造 纸术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伦有才学,尽心敦慎,数犯严颜,匡弼得失。…… 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 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汉代造纸工艺示意图西汉早期麻纸(甘肃放马滩出土) 蔡伦蔡伦墓(陕西洋县) 据说,欧洲写一部《圣经》要用300张羊皮。……造纸术的西传大大降低了书籍的成本造价,加速了文化教育的社会化和平民化进程。……因此,一位西方 哲人曾说过:“造纸一事,尤为重要,即谓欧洲文艺复兴之得力于纸亦不为过”。 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 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纸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的记录、传播和 继承都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印刷术

隋唐时出现了雕版印刷。868年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11世纪初,北宋平民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发明早四个多世纪。东传朝鲜、日本,西传埃及、欧洲,印刷术的发明,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保存,是一个重大贡献。 宋元时期,我国已有套色印刷技术。山西应县木塔内,发现了辽代的红、黄、蓝三色佛像版画,这是目前发现的我国最早的雕版彩色套印印刷品。 雕版印刷的《金刚经》(局部)泥活字模型毕升 《梦溪笔谈》中关于毕升的记载 转轮排字(元朝科学家王桢发明转轮排字盘。排版时,只要转动放活字的轮盘,就可以拣出要用的字) (毕升的活字印刷)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如果没有从中国引进造纸术和印刷术,欧洲可能要长期停留在手抄本的状况,书面文献不可能如此广泛流传。 中国印刷术经由波斯传到西方。14世纪末,欧洲出现木板雕印的印刷品……1450年前后,德国出现了受中国活字印刷术影响而制成的金属活字,用以印制书籍。印刷术传到欧洲后,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印刷术还同宗教改革有着密切联系。……它有力地支持了思想文化领域中的革新运动。……正如西方学者所言“西方世界现代文明进程中的几乎每一项成就都以不同方式与印刷术的引进与发展有联系” 火药 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唐中期书籍记载了制成火药的方法。唐末运用于军事。南宋时发明“突火枪”,13世纪传入阿拉伯和欧洲。火药的发明和传播,改变了中世纪的战争模式,是军事上划时代的一件大事。 (火药和火器的使用)是一种工业的,也就是经济的进步。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革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革 ★教学目标: 、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 2、归纳封建社会中央和地方政治体制的演变的基本史实,理解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3、了解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沿革。 4、了解古代官员监察制度的发展演变。 ★学法指导: 复习时,要求学生必须以政治制度为中心,扩展到对各类制度的沿革的了解。对不同的制度进行适当的比较,同时与当今的社会热点联系思考,拓展思维。 ★高考展望: 、从政治文明的角度,注意重要的政治制度利弊概括和总结。 2、从全球史观的角度,注意重要的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规律,其与近现代政治民主化的联系,并与热点问题结合,加强认识和理解。 ★知识整合: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体)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涵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专制

主义属于决策方式,中央集权是政治体制,两者结合构成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皇权的至高无上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特征。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两对矛盾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建立的那一天起,就存在着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 萌芽于战国,建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和元,强化于明清,结束于1912年。 4、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①加强君主权力;②加强思想控制;③变更中央机构; ④注意选拔官吏;⑤加强地方控制。 5、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原因 ①经济——封建经济基础所决定;②政治——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6、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①皇权的至高无上;②王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③中央及地方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④文化专制为政治专制服务。 7、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 ①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②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 ③不断加强思想控制 8、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中国社会各个历史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着者对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包括战争观、国防观、作战思想、建军思想、谋略思想、军事发哲学等,是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战争和军事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它大约萌芽于夏商,形成于西周,成熟于春秋战国,发展于秦至清(1840年鸦片战争前)漫长的历史时期。它是中国古代千百次王朝战争和大规模农民起义战争的经验总结。它的丰富内容,是前人留下的宝贵军事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国近代的直至现代的军事思想,都从中批判地继承和吸取了许多有价值的内容。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主要具备以下几点: 一、哲理深刻,影响深远 中国军事思想对战争与军事问题的观察分析,宏观上具有一览群山的博大气概纵横联络的系统思想,言兵而不限于兵,而是将军事与政治、经济、人文、自然、心理、艺术等有关因素融合在一起,通血考虑。微观上的分析往往入木三分,深刻独到,发人深省。在战争观、安全观、建军思想、作战准则、方法与谋略等方面都有充满哲理与智慧的真知灼见。例如,《孙子兵法》归纳的: “道、天、地、将、法”战争五个取胜因素; “智、信、仁、勇、严”的将帅五项素质指标;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目标; “先胜后战”的战争原则;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着名论断; “水无常形,兵无常势”的精妙见解;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谋略思想; 对计与战、力与智、利与害、全与破、数与胜、奇与正、形与隐、虚与实、动与静、迂与直、势与能等范畴的深刻分析,像金子虽历经千载而光彩依旧,被无数古今中外兵家名将作为座右铭。中国军事思想对当今世界军事领域产生的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可以从以下三点窥见一斑:美国根据“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建立’确保摧毁、确保生存”的核威慑战略;2400多年前的《孙子兵法》在1991年举世瞩目的海湾战争中成了美军指挥官的必备之物;《毛泽东军事思想》成了西方一些中高级军事指挥院校的常设课程,尽管他们开设此课的指导思想与我们不同。 二、崇尚道义,追求和平 日本历史学家浅野先生在深入研究了中国军事历史之后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军事思想的“第一个特点是以非战主义为原则,尽量通过外交和谋略活动,求得政治解决。第二个特点是在军事上力争把战争控制在局部并在短时间内结束”。“中国的兵学的价值是以政略性和道义性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兵家的得意之处在于外交和谋略,其着眼点是极力避免诉诸武力”,“他们主要是以用兵的方略和讲究道义而闻名于世的”。也许是旁观者清,浅野先生对中国军事思想特点的概括,确有翔实的历史根据。以中国古今最具代表性、也是最伟大的三位军事思想家孙武、孙明和毛泽东为例,我们确实可以发现中国军事思想中的崇尚道义、追求和平的可贵之处。孙子把“道”也就是道义作为战争取胜的头一条因素,并告诫人们一定要慎重对待战争,战争关系到国家的“死生”、“存亡”,“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战国初期的《司马法·仁本》也提出“好战必亡”的着名论断。三国时期足智多谋的孔明,在他运筹帷幄的戎马生涯中,始终以“据道讨淫”为宗旨,并指出,“兵者凶器,不得已而用之”。他的“七擒七纵”的杰作,充分表现出他那不图杀戮,只求安邦的思想。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段军事家、军事思想家毛泽东,始终把战争分为正义与非正义两种,坚持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始终把战争作为消灭战争、实现和平的一种手段。 三、注重谋略,力求智取 革命导师列宁指出:“没有不用计谋的战争。”而谋略思想在中国出现之早,受到重视的程度之高,施计用谋的着名战例之多,变谋论略的不朽着作之丰,足智多谋的古今将帅之众,却是其他国家所难以比拟的。中国军事谋略思想的产生与运用,可以溯源到远古的战争。黄帝、炎帝联盟与蚩尤的涿鹿之战,炎帝与黄帝的阪泉之战,已经孕育着军事谋略思想的萌芽。商朝着名的鸣条之战,就已运用了离间计。周朝着名的牧野之战,是“兵家之祖”、“军事谋略的奠基人”吕望奇计良谋的杰作。此后,从孙膑首创的“围魏救赵”,到毛泽东指挥的“四渡赤水”,中国军事历史上运用奇妙方略的经典战例举不胜举。最早的战略名着《孙子兵法》首篇就言计,它明确指出:“兵者,诡道也”,“上兵伐谋”,主张先计而后战。还在书中提出了旨在“全胜”、速胜、巧胜、“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一系列至今还被反复引用的不朽的谋略思想。毛泽东军事谋略思想,在军事谋略思想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四、强调思危,未雨绸缪 进入中国军事思想宝库,人们会发现,居安思危的意识是这一宝库中古今皆具的“通宝”。古代中国的战争相当频繁,因此,做好战争准备,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中之重。几乎所有的军事家、军事思想家和政治家都有极强的思危意识,都反复强调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考试题分类汇总)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考题组) 一、单项选择题 1 .(2011 广东文综,4分)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 2.(2010新课标全国文综,4分)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白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3.(2010山东文综,4分)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4.(2009山东文综,4分)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这反映出贾母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 5.(2009浙江文综,4分)下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 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6.(2008天津文综,4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先 后出现了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 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A.专制皇权 B.中央集权 C.监察权力 D.对农民的控制 7.(2012高考文综全国新课标卷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出当时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 8.(2012高考文综全国新课标卷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9.(2012高考文综山东卷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10.(2012高考文综安徽卷13)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B.选官须注重才学网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D.选官应注重品行 11.(2012高考文综广东A卷13)“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发映了 A.君主专制的削弱B.宗法制的消亡 C.中央集权的加强D.分封制的巩固 12.(2012高考历史江苏卷4)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全军学生军训教学协调中心 同学们好。今天由我与大家一起,共同学习研究我国古代军事思想。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历代兵书多达3380部,23500卷;目前尚存兵书2308部,18567卷。这些在战争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期军事的一般规律。俗话说: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今天,我们学习古代军事思想,其目的就是让同学们了解历史,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以便古为今用。 下面,我仅从宏观上,对古代军事思想的四个基本问题做一讲解: 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本含义 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过程 三、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本内容 四、研究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现实意义 先讲第一个问题: 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本含义 (一)什么是军事思想 军事思想就基本含义来讲,主要是关于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军事思想是军事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战争的本质、战争的基本规律、武装力量建设及其使用的一般原则,从整体上反映军事研究的成果。这个完整的军事思想体系,也称为军事理论。 军事思想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很多,概括地说,就是武装力量建设和使用的原则和原理。大致包括:战争观(对战争的基本看法);国防思想;作战思想;建军思想;军事哲学(对军事和战争研究的方法论问题)等。 (二)什么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指我国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著者对于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它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基本上同军事思想,只是在时间上做了限定。 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过程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用四句话来表述: 第一阶段:初见蓓蕾夏商周(形成阶段) 第二阶段:春秋战国渐成熟(成熟阶段) 第三阶段:发展时逢秦五代(发展阶段) 第四阶段:自成体系宋嘉佑(体系阶段) (一)初见蓓蕾夏商周 1、时间: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8世纪,中国为奴隶社会时期。 2、战争的主要特点是:兵器以木器、石器为主,作战方式基本上是以密集队形进行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编辑词条分享 目录 1 产生时期 2 迅速发展时期 3 丰富和提高时期 4 在革新与守旧的矛盾中继续前进的时期 5 基本内容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异彩绚烂,在世界军事思想发张史上具有杰出地位,这是战争经验的总结,血染的理论财富,智慧的结晶。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中国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著者对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它随着社会的前进、战争的发展而不断深化。正文 公元前21世纪(一说公元前22世纪),中国建立了奴隶制的夏王朝,从此战争成为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此时,尽管人们对于战争的认识处于低级阶段,还是产生了以靠天命观指导战争为中心内容的军事思想。奴隶主对外族发动掠夺战争,或用武力镇压本族奴隶的反抗,都是以征讨“违天命者”、“吊民伐罪”、“敬天保民”相号召,并用占卜手段,假借神的旨意和严刑厚赏驱使士卒作战。作战方式是集团列阵正面冲杀。到商代以后,作战逐渐以车兵为主。对军队指挥,要求行动统一,严厉管理。这种思想,指导着夏、商、西周几个王朝的军事斗争。通过这一时期的战争实践,人们已初步认识到审势而动,量力而行,众可以胜寡,强可以胜弱,反映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念。传在西周时期,已出现《军志》、《军政》等军事著作,虽早失传,但在后来问世的《左传》、《孙子兵法》等书中,还保留着一些片断的引文。 约从公元前8世纪初至前3世纪末,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逐渐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引起了士兵成分的变化和兵器的改进,军事制度和作战方式也随之变化。为适应这些新情况的需要,产生了统率军队的专职将帅,涌现了许多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军事家和兵书著作。著名的《孙子兵法》,标志着封建统治阶级军事思想的成熟。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统而全面的军事理论著作,揭示了一系列指导战争的规律,并奠定了中国军事思想的基础,指导着后代的战争实践和军事理论的研究,在国际上也享有极高的声誉。

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分封制,以西周为代表,秦汉虽有分封(汉朝)但是自武帝起逐渐加强中央集权,唐宋继续加强中央集权,改革中央地方的沟通,如唐朝的都护府和宋的节度使,明清干脆废除宰相,藩王侯爵无兵权,但是明朝为了加强内廷势力,大力发展宦官势力,导致阉祸不断。总之中央集权是越来越大 禅让制、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1.世袭制:夏——王位世袭制的确立 商——兄终弟及,父死子继 西周——嫡长子继承制 2.分封制:夏商——逐步形成 西周——发展完备 春秋战国——逐渐解题 3.宗法制:夏商——逐步形成 西周——发展完备 春秋战国——动摇破坏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过程中的发展趋势 原始社会制度(远古---夏朝的建立)------奴隶制度(春秋末期)---------封建社会制度(战国的正式确立----清亡) 简述;民族是从原始部落民族上万年的发展直至夏朝建国前是原始社会制度。而随着夏启建立中国第一个朝代时,奴隶制度也随之登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并表示确立直到春秋木末期封建奴隶制度的逐步瓦解。而封建社会制度在春秋末期的缓慢建立以及在战国制度确立直到清朝的覆灭,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封建社会制度对中国历史有着重大的影响,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几乎都是在封建经济最高峰时所创造出来的。封建社会制度所一直伴随的君主集权制度在封建社会达到了最高峰,同时也对中国的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 1.发展历程: 战国时期初步形成: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商鞅变法建立县制,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秦朝正式建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地方实行郡县制。 西汉巩固:汉武帝解决了王国问题,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 隋唐完善:创立科举制,有利于选拔人才,提高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北宋加强:北宋初年,“杯酒释兵权”解决兵权的问题;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和军权收归中央。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 元朝新发展: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 明清达到顶峰(衰落):明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清朝沿用明制,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

浅析中国税收制度演变及启示

浅析中国税收制度演变及启示 经济084班前言:我国有四千多年的赋税发展史,古代先人积累了丰富的治税思想。中国税收原则从古至今的演变对税制的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古代税收原则遵从“轻徭薄赋和公平税负”,随着历史的进一步发展,西方财政思想引入,为中国确立新的税收原则提供借鉴。新中国成立后,结合社会主义特点,在不同时期税收原则有不同特点。文章通过介绍中国税收原则从古至今的演变,得出了其对中国税制改革方向的启示。这些历史启示对于探寻建立健全和完善适应新时期发展的税收制度,对当代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民生的不断改善,社会稳定安康及国家政权稳固强盛,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税收税收原则税收制度税收改革 一.税收的产生 税收是一个古老的经济范畴。从人类发展的历史看,税收是与国家有本质联系的一个分配范畴。它是随着国家的形成而产生的。在国家产生的同时,也就出现了保证国家实现其职能的财政。税收是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公共权力,按照法律所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 二.我国税收的发展以及税收原则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情况的变化,税收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税收作为一种经济现象,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发展,形成了一部税收史。在这一部分,将通过税收原则的演变,叙述我国税收的发展。其中,税收原则,是政府征税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 1.古代:在我国古代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最早出现的财政征收方式是“贡”,即臣属将物品进献给君王。当时,虽然臣属必须履行这一义务,但由于贡的数量,时间尚不确定,所以,“贡”只是税的雏形。而后出现的“赋”与“贡”不同。西周,征收军事物资称“赋”;征收土产物资称“税”。春秋后期,赋与税统一按田亩征收。"赋"远指军赋,即君主向臣属征集的军役和军用品。但事实上,国家征集的收入不仅限于军赋,还包括用于国家其他方面支出的产品。此外,国家对关口、集市、山地、水面等征集的收入也称"赋"。所以,"赋"已不仅指国家征集的军用品,而且具有了“税”的涵义。有历史典籍可查的对土地产物的直接征税,始于公元前594年(鲁宣公十五年)鲁国实行了"初税亩",按平均产量对土地征税.后来,"赋"和"税"就往往并用了,统称赋税。秦汉时,分别征收土地税、壮丁税和户口税。唐代以前,我国实行的是“以人丁为本”的税收制度。唐玄宗时,,为了弥补国家财政不足,在租庸调制以外,又将地税和户税定为常税。赋税制度开始由“以人丁为本”向“以资产为宗”过渡,开创了我国赋税改革的新思路。唐德宗时,实行两税法,确立了我国“以资产为宗”的赋税制度。 因此,西周、春秋战国、汉、唐这四个阶段的赋税制度体现“轻徭薄赋”和“税负公平”的原则。 2.近代:清末时期,内官场腐败,外强国入侵,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两难境地。割地赔款、官员腐败需要征收大量的税收以保证支出,所以实行重税负原则。北洋政府时期期处于军阀割据时代,战乱频繁,政府并没有处理好计划中的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