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 格式:ppt
  • 大小:77.00 KB
  • 文档页数:1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aidu Nhomakorabea
秦朝时期的赋税 (1)土地税:主要是征收粮 土地税: 食等。 食等。 人头税: 头会箕敛” (2)人头税:“头会箕敛” (3)徭役 (4)兵役
汉朝时期的赋税
(1)土地税:即田租,十五税一、三 土地税:即田租,十五税一、 十税一等 人头税:口赋: 14岁年纳20钱 岁年纳20 (2)人头税:口赋:7-14岁年纳20钱; 算赋:15-56岁年纳120钱 岁年纳120 算赋:15-56岁年纳120钱。 (3)徭役和兵役 更赋:代役税,23至56岁丁男为 (4)更赋:代役税,23至56岁丁男为 中央服兵役1 为郡县服兵役1 中央服兵役1年,为郡县服兵役1月(2 千),戍边3天(3百)。 ),戍边3 戍边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一)
隋唐前期在均田制基础上, 隋唐前期在均田制基础上,沿用北魏租 调制,并发展、完善为租庸调制。 调制,并发展、完善为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 每丁年纳粟二石, 租庸调制:租,每丁年纳粟二石,调, 绢二丈或布二丈五尺,绵三两, 绢二丈或布二丈五尺,绵三两,庸,每 丁年服役二十天,无事则输庸代役, 丁年服役二十天,无事则输庸代役,每 日绢( 三尺。 日绢(布)三尺。 户税:根据财产多少而确定的户等征收。 户税:根据财产多少而确定的户等征收。 地税:属于义仓性质,垦田者亩纳二升。 地税:属于义仓性质,垦田者亩纳二升。
中国古代赋税及主要演变趋势
劳役地租、 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 主要趋势: 主要趋势: (1)由劳役地租和实物地租到货 币地租 (2)由以人丁为主到以土地为主 (3)由赋役分征到赋役合征
奴隶社会的赋税改革
井田制下, 井田制下,诸侯向国君按期贡献财物 公元前7世纪前期,管仲“ 公元前7世纪前期,管仲“相地而衰 征”,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 赋税。 赋税。 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 594年鲁国 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开始 按亩收税
明朝时期( 明朝时期(五)
弊病: 弊病: 1.力役折成丁银 力役折成丁银, 1.力役折成丁银,仍然属于人头税性 丁银数字不固定, 质,丁银数字不固定,给国家和农民 带来繁重的负担. 带来繁重的负担. 2.把原来正赋以外的加征和摊派都 2.把原来正赋以外的加征和摊派都 变成正税. 变成正税. 3.纳银代役 变相加重农民的负担. 纳银代役, 3.纳银代役,变相加重农民的负担.
清朝时期
停止圈地, 停止圈地,奖励垦荒 1669年实行 更名田” 年实行“ 1669年实行“更名田”,部分承认农民 土地所有. 土地所有. 1712年宣布以1711年人丁数为主 年宣布以1711年人丁数为主, 1712年宣布以1711年人丁数为主,以后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 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 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二)
郑樵在《通志 货一 货一》 郑樵在《通志·货一》中评价租庸 调说: 有田则有租 有家则有调, 有田则有租, 调说:“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 身则有庸,租者,十一之税也,调者, 身则有庸,租者,十一之税也,调者, 调发兵车井田之赋也,庸者, 调发兵车井田之赋也,庸者,岁役二 不役则收其资.役多则免调. 旬,不役则收其资.役多则免调.过 役则租调俱免,无伤于民矣! 役则租调俱免,无伤于民矣!”
魏晋时期
曹魏:租调制,租是“亩税四升” 曹魏:租调制,租是“亩税四升”。 调是按户征收“绢二匹,绵二斤” 调是按户征收“绢二匹,绵二斤”, 这是我国首次按户征收赋税。 这是我国首次按户征收赋税。 北魏:均田制基础上的租调制。 北魏:均田制基础上的租调制。标准 是一夫一妇作为一个征收单位, 是一夫一妇作为一个征收单位,租: 粟二石, 帛一匹,此外, 粟二石,调:帛一匹,此外,还有徭 役和兵役。 役和兵役。
明朝时期( 明朝时期(四)
影响:1.一条鞭法是我国赋役制度的重大 影响:1.一条鞭法是我国赋役制度的重大 :1. 改革,改变了历代赋和役并行的征收制度, 改革,改变了历代赋和役并行的征收制度, 统一了役法,使赋税负担趋于合理.2. .2.纳 统一了役法,使赋税负担趋于合理.2.纳 银代役规定,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银代役规定,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无 田者免差力役), ),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 田者免差力役),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 俯关系松弛,一定程度抑制了地主的势力. 俯关系松弛,一定程度抑制了地主的势力. 3.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3.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 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明朝时期( 明朝时期(三)
背景:明朝中期政治腐败,经济衰退, 背景:明朝中期政治腐败,经济衰退,宦官 专权,阶级矛盾、 专权,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中外矛盾尖 锐 前提:1578年开始清丈全国土地, :1578年开始清丈全国土地 前提:1578年开始清丈全国土地,明确土 地产权和应负担的差粮税额. 地产权和应负担的差粮税额. 特点:1.改革役法为主,把赋、役合并,摊 :1.改革役法为主 特点:1.改革役法为主,把赋、役合并 摊 力役于田亩; 2.合并了各种役项 合并了各种役项, 力役于田亩 2.合并了各种役项,完全以 雇役为主; 3.一律按田亩征银 官收官解. 一律按田亩征银, 雇役为主; 3.一律按田亩征银,官收官解.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三)
两税法 背景:唐中期,封建经济发展,均田制破坏, 背景:唐中期,封建经济发展,均田制破坏,租庸调 无法实施,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无法实施,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内容:780年杨炎主持实施:量出制入;户无主客, :780年杨炎主持实施 内容:780年杨炎主持实施:量出制入;户无主客, 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租庸杂徭悉 夏秋两征之. 省;夏秋两征之. 特点: 特点:以资产和土地的多少作为纳税标准 影响:改变了战国以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 影响:改变了战国以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扩大 了税源,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了税源,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百姓负 担.
北宋时期
1069年王安石变法: 1069年王安石变法:实施募役 年王安石变法 法和方田均税法 特点:募役法以雇役代替力役, 特点:募役法以雇役代替力役, 并且开始征收货币. 并且开始征收货币.方田均税 法以土地为主,按亩收税. 法以土地为主,按亩收税.
明朝时期( 明朝时期(一)
明初土地主要分为两大类:官田和民田. 明初土地主要分为两大类:官田和民田.官 田包括籍没田、还官田、抛荒田等. 田包括籍没田、还官田、抛荒田等.民田主 要包括皇室、官僚、 要包括皇室、官僚、地主和小自耕农占有 的土地. 的土地. 赋税:编造鱼鳞图册,随粮定区,按亩纳税. 赋税:编造鱼鳞图册,随粮定区,按亩纳税. 徭役:农民主要负担均工夫役、 徭役:农民主要负担均工夫役、里甲正役和 杂役 特点: 役分别征收. 特点:赋、役分别征收.
中国封建赋税制度的演变
太原五中
岳占斌
定义和概念
赋税是中国古代国家宏观管理经济的主 要手段之一, 要手段之一,是统治者为维护国家机器 运转而强制征收的. 运转而强制征收的.赋税制度是随土地 制度变化而变化的.主要包括税和役. 制度变化而变化的.主要包括税和役. 税又分以人丁为主的人头税(丁税), ),以 税又分以人丁为主的人头税(丁税),以 户为依据的财产税( ),以田亩为依据 户为依据的财产税(调),以田亩为依据 的土地税( ),以及其它杂税 以及其它杂税. 的土地税(租),以及其它杂税.役主要是 以丁男为主的徭役和兵役等
明朝时期( 明朝时期(二)
一条鞭法:1581年内阁首辅张居正主持实 一条鞭法:1581年内阁首辅张居正主持实 :1581 施 内容: 食货志》 一条鞭法者, 内容:《明史 ·食货志》:一条鞭法者, 总 食货志 括一州之赋役, 量地计丁, 括一州之赋役, 量地计丁, 丁粮毕输于 一岁之役, 官为佥募, 官, 一岁之役, 官为佥募, 力差则计其工食 之货, 量为增减, 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 之货, 量为增减, 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 加 以增枆。 凡额办、派办、 以增枆。 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 供亿诸费, 以及土贡方物, 悉并一条。 供亿诸费, 以及土贡方物, 悉并一条。皆 计亩征银折办于官, 计亩征银折办于官, 故谓之一条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