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城际轨道交通功能定位与建设标准
- 格式:pdf
- 大小:409.34 KB
- 文档页数:7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运营指挥中心功能定位和发展趋势分析摘要:目前国内外的一些大城市,城市轨道交通已经形成网络化运营,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运营管理模式,尤其在国内,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开通轨道交通的城市已经达到了54座,很多城市都已建、在建和规划建设线网级的运营指挥中心,本文将梳理线网运营指挥中心的功能定位,并对发展趋势展开分析。
关键词:运营指挥中心;轨道交通;发展趋势;功能定位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指挥的方式主要有:分散式的区域(或线路)控制中心,不设线网指挥中心等形式;以及集中式的控制中心作为线网和线路的指挥中心。
1.线网运营指挥中心功能定位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指挥中心的总体功能定位是:平战结合,对线网的运行进行总体的组织、指挥、协调和指导,对线网内、外信息进行协调和管理。
负责对各区域控制中心协调和管理,进行线网正常运营组织的协调和管理,跨线生产作业组织的协调和管理、维修管理、技术管理,运营安全和应急指挥等工作。
线网指挥中心能获得各区域控制中心的运输状况、客流状况、设备运行状况等实时及必要的信息,并可获得当地的相关气象信息、地面交通状况信息、大型活动等信息,结合相关城市轨道交通应急事件处理预案等对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进行协调、调度和管理,并将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相关运营服务信息向乘客及公众发布,实现调度指挥工作的自动化和现代化的管理。
对大型故障、事件和事故状态下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运营进行组织和指挥,及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服务信息的发布;与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外部各相关单位和部门,如医疗救助、消防局、供电局、公安局、安全局、气象局、地震局等联系。
可通过系统设备对整个线网乘客服务区域、列车及设备设施进行监视;对属于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层面的、跨线使用的、资源共享、以及涉及安全的系统和设备设施应进行重点监视;通过设置在线网指挥中心的线网AFC清分中心系统工作站,进行线网AFC客流的监视,系统运营模式的监视,及降级运营模式的监视。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104-2008)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104-2008)2008北京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104-2008)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施行日期:2008年7月1日2008北京建设部、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准发布《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的通知建标〔2008〕57号国务院有关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建设厅(委、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根据建设部《二○○三年工程项目建设标准、投资估算指标、建设项目评价方法与参数编制项目计划》(建标函〔2004〕43号)的要求,由建设部负责编制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发布,自2008年7月1日起施行。
在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审批、设计和建设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国家关于严格控制建设标准,进一步降低工程造价的相关要求,认真执行本建设标准,坚决控制工程造价。
本建设标准的管理由建设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具体解释工作由建设部负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八年三月四日前言《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是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达任务,由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会同全国城市轨道交通领域部分设计、研究、建设、运营方面的单位共同编制的。
原《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试行本)是由建设部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的,自1999年5月1日开始施行,至今已经过去八年。
实践证明,在国内城市中轨道交通建设得到良好的贯彻和运用。
近几年来,在轨道交通制式方面,直线电机、低地板(70%)车、跨座式单轨等轮轨系统已建成运营。
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迅速发展,各城市在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中也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理念在不断更新和发展,需要及时吸收到标准中来,对标准中的一些参数需要及时更新和完善。
第一章1.1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概念、构成及基本形式(重点)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主要服务于城市的市内和郊区,在固定轨道上运行,通常以电力为动力的客运交通系统。
构成:车站建筑、结构工程、线路、车辆、车辆段、供电系统、通信系统、信号系统、环控系统、给排水系统等。
基本形式:地铁、轻轨、单轨系统、市郊铁路、有轨电车、自动导向系统、线性地铁、磁悬浮系统。
(1)地铁:①单方向输送能力在3万人次/h以上。
②了解其优缺点;③掌握地铁系统的技术经济参数。
(2)轻轨(LRT):①在有轨电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电气牵引、轮轨导向、车辆编组运行在专用行车道上的中运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单方向输送能力在1.5万~3万人次/h。
②掌握轻轨系统(LRT)的技术经济参数。
(3)单轨系统(独轨系统):①由电气牵引、具有特殊导向和转折装置、车辆编组运行在专用轨道梁上的中运量轨道交通系统。
②分为悬挂式、跨坐式。
③掌握单轨系统的技术经济参数。
(4)市郊铁路:①由电气或内燃机车牵引,轮轨导向、车辆编组运行在城市中心与市郊、市郊与市郊、市郊与新建城镇间,以地面专用铁路为主的大运量快速轨道交通系统。
②所有权归属铁路部门。
(5)有轨电车:由电气牵引、轮轨导向、单车或两辆编组运行在城市路面线路上的低运量轨道交通系统。
(6)自动导向系统(AGT系统):①掌握线性地铁的技术经济指标;(8)磁悬浮系统(了解)1.2城市轨道交通的地位与作用(次重点)1、掌握其优势;2、了解其地位;3、了解其作用。
1.3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发展1、了解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历史;2、了解国外发展概况;3、了解国内发展概况;4、当前世界大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趋势:① 交通类型多样化; ② 交通布局网络化; ③ 资金来源多元化; ④ 经营市场化; ⑤ 管理法制化; ⑥ 服务与管理信息化。
5、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未来发展趋势:在大城市实现以地面常规公交为主体向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城市交通体系过渡。
第二章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第十四条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应根据线网规划,依据建设线路的客流特征、运量等级和速度趴标等进行功能定位,确定工程规模、运营规模和效益规模。
其项目构成应满足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模式和客运需求。
第十五条城市轨道交通新线建设的运营规模,按线路远期单向高峰小时客运能力,划分为四个类别、三个量级。
各级线路相关技术特征宜按表1的规定确定。
第十六条建设项目的设计年限按项目建成通车年为基准年,可分为初期、近期和远期。
初期为建成通车后第3年;近期为第10年;远期为第25年。
建设项目的设计运能,应根据各设计年限的客流预测,对客流特征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后合理确定。
第十七条每条线路的客流预测应按初期、近期和远期设计年限,对相应建成范围,分别测试;若一条线路分段建设,每段通车时间相距3年以上,应按不同项目实施。
后期实施的项目,设计年限应按后期项目建成通车年为基准年,重新推定初期、近期和远期设计年限,进行全线客流预测。
第十八条客流预测应以居民出行和相关交通调查的成果为基础,并应保证其成果的时效性和可用性,不宜大于5年,否则应补充其他有效措施。
客流预测的方法、计算模型以及采用的相关参数,应预先经过实例验证其可用性。
第十九条客流预测应按不同研究阶段分别测试,并应符合下列规定:一、线网规划阶段客流预测。
(一)线网总量预测: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综合交通规划,分析城市现状和规划区域OD客流;分析和确定远景线网规划承担的客运总量及在公交总量中分担的比例、平均运距、客流负荷强度等相关指标,并在全线网范围内按总量控制原则,进行各线客流总量预测。
(二)线路客流预测:以远景线网客流总量为基础,预测各条线路的全日客流(双向)总量、分段断面流量(图),全日平均运距和客流负荷强度等相关指标进行总量控制分析。
并估测各线高峰小时单向最大断面流量。
二、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应按每一条线路项目的设计年限进行初期、近期和远期的客流预测,预测内容应符合下列规定。
第二章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第十四条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应根据线网规划,依据建设线路的客流特征、运量等级和速度趴标等进行功能定位,确定工程规模、运营规模和效益规模。
其项目构成应满足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模式和客运需求。
第十五条城市轨道交通新线建设的运营规模,按线路远期单向高峰小时客运能力,划分为四个类别、三个量级。
各级线路相关技术特征宜按表1的规定确定。
第十六条建设项目的设计年限按项目建成通车年为基准年,可分为初期、近期和远期。
初期为建成通车后第3年;近期为第10年;远期为第25年。
建设项目的设计运能,应根据各设计年限的客流预测,对客流特征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后合理确定。
第十七条每条线路的客流预测应按初期、近期和远期设计年限,对相应建成范围,分别测试;若一条线路分段建设,每段通车时间相距3年以上,应按不同项目实施。
后期实施的项目,设计年限应按后期项目建成通车年为基准年,重新推定初期、近期和远期设计年限,进行全线客流预测。
第十八条客流预测应以居民出行和相关交通调查的成果为基础,并应保证其成果的时效性和可用性,不宜大于5年,否则应补充其他有效措施。
客流预测的方法、计算模型以及采用的相关参数,应预先经过实例验证其可用性。
第十九条客流预测应按不同研究阶段分别测试,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线网规划阶段客流预测。
(一)线网总量预测: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综合交通规划,分析城市现状和规划区域OD客流;分析和确定远景线网规划承担的客运总量及在公交总量中分担的比例、平均运距、客流负荷强度等相关指标,并在全线网范围内按总量控制原则,进行各线客流总量预测。
(二)线路客流预测:以远景线网客流总量为基础,预测各条线路的全日客流(双向)总量、分段断面流量(图),全日平均运距和客流负荷强度等相关指标进行总量控制分析。
并估测各线高峰小时单向最大断面流量.二、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应按每一条线路项目的设计年限进行初期、近期和远期的客流预测,预测内容应符合下列规定.预可行性研究阶段客流预测可参照执行。
第二章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第十四条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应根据线网规划,依据建设线路的客流特征、运量等级和速度趴标等进行功能定位,确定工程规模、运营规模和效益规模。
其项目构成应满足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模式和客运需求。
第十五条城市轨道交通新线建设的运营规模,按线路远期单向高峰小时客运能力,确定。
第十九条客流预测应按不同研究阶段分别测试,并应符合下列规定:一、线网规划阶段客流预测。
(一)线网总量预测: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综合交通规划,分析城市现状和规划区域OD客流;分析和确定远景线网规划承担的客运总量及在公交总量中分担的比例、平均运距、客流负荷强度等相关指标,并在全线网范围内按总量控制原则,进行各线客流总量预测。
(二)线路客流预测:以远景线网客流总量为基础,预测各条线路的全日客流(双向)总量、分段断面流量(图),全日平均运距和客流负荷强度等相关指标进行总量控制分析。
并估测各线高峰小时单向最大断面流量。
二、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应按每一条线路项目的设计年限进行初期、近期和远期的客流预测,预测内容应符合下列规定。
预可行性研究阶段客流预测可参照执行。
向的换乘客流。
(六)出入口分向客流预测:对各个车站出入口高峰时段的分担客流进行预测(可在初步设计阶段补充)。
(七)客流特征分析:绘制客流年递增曲线,进行敏感性分析、客流特征分析和风险评价,合理确定需求规模,推荐设计采用数值。
指导运营组织、票价研究、国民经济和财务效益评价。
第二十条线路建设规模应按不同设计年限的设计运量,分别合理确定。
初期建设规模宜符合下列规定:一、初期建设线路正线长度不宜小于15km。
二、地下车站及区间的桥梁、隧道、路基、轨道等土建工程宜按远期规模一次建成。
在不影响正常运营的条件下,地面车站、高架车站及地面建筑可分期建设。
部分:一、工程基本设施,包括线路运营总图和土建工程设施。
(一)线路运营总图,属工程设施的基础项目,包括线路、客流预测、运营组织、限界。
(二)土建工程设施,包括轨道、路基、桥梁、隧道、车站以及主变电所、集中冷站、控制中心及车辆基地的土建工程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GB 50490—2009条文说明1目录1 总则 (1)3 基本规定 (2)4 运营 (5)4.1行车管理 (5)4.2客运服务 (6)4.3维修 (6)4.4车辆基地 (6)5 车辆 (7)5.1一般要求 (7)5.2车体 (7)5.3牵引和制动 (7)5.4车载设备和设施 (8)6 限界 (9)7 土建工程 (11)7.1线路工程 (11)7.2轨道工程 (11)7.3建筑 (13)7.4结构工程 (15)8 机电设备 (17)8.1供电系统 (17)8.2通信系统 (17)8.3信号系统 (18)8.4通风、空调与采暖系统 (18)8.5给水、排水与消防系统 (20)8.6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21)8.7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 (22)8.8自动售检票系统 (23)8.9自动扶梯、电梯 (24)8.10站台屏蔽门 (24)11 总则1.0.1 阐述制订本规范的目的。
我国在城市轨道交通标准化方面,还没有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标准体系,特别是在涉及安全、卫生、环境保护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等方面需要政府进行控制的关键技术要求,还没有系统的强制性规定,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健康发展。
快速发展的城市轨道交通事业迫切需要标准体系的形成和完善,政府也需要加强对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技术监督,保证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建设质量和运营安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1.0.2 阐述本规范的适用范围。
本规范的适用范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1.城市轨道交通根据城镇建设行业标准《城市公共交通分类标准》CJJ 114—2007,城市轨道交通分为地铁系统、轻轨系统、单轨系统、有轨电车、磁浮系统、自动导向轨道系统、市域快速轨道系统七个类别。
本规范不适用于磁浮系统中的高速磁浮系统。
不同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各具技术特点,在本规范的条款中,针对不同类型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异同点,分别规定其技术要求。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规范Code for urban railway network planning(2017)目次1 总则 (1)2 术语 (2)3 基本规定 (4)4 交通需求分析 (6)5 服务水平与线网层次 (9)5.1服务水平 (9)5.2线网层次 (10)6 线网组织与布局 (13)6.1一般规定 (13)6.2线网组织 (13)6.3线网布局 (14)6.4运能配置 (17)7 线路规划 (18)7.1一般规定 (18)7.2线路 (18)7.3车站 (19)7.4敷设方式 (19)7.5交通衔接 (20)8 综合评价 (22)9 车辆基地规划 (23)10 用地控制规划 (24)10.1一般规定 (24)10.2线路区间 (24)10.3车站 (24)10.4车辆基地 (25)10.5其他设施 (25)本规范用词说明 (26)引用标准名录 (27)附:条文说明 (28)Contents1GENERAL PRINCIPLES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TERMS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BASIC REGULATION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TRA VEL DEMAND ANALYSIS (6)5 SERVICE LEVEL AND CLASSCIFICATION OF RAILWAY NETWORK (9)5.1SERVICE LENEL OF RAILWAY NETWORK (9)5.2CLASSIFICATION OF RAILWAY NETWORK (10)6 NETWORK PLANNING (13)6.1GENERAL REQUIREMENTS (13)6.2NETWORK ORGANIZATION (13)6.3NETWORK LAYOUT (14)6.4TRANSPORT CAPACITY ARRANGEMENT (17)7 NETWORK PLANNING (18)7.1GENERAL REQUIREMENTS (18)7.2LINE (18)7.3STOP (19)7.4LAYING MODE (19)7.5TRANSPORT CONNECTION (20)8 COMPREHENSIVE EV ALUATION (22)9 DEPOT AND MAINTENANCE BASE PLANNING (23)10 LAND USE CONTROL PLANNING (24)10.1GENERAL REQUIREMENTS (24)10.2SECTION BETWEEN STOPS (24)10.3STOP (24)10.4DEPOT AND MAINTENANCE BASE (25)10.5OTHER FACILITIES (25)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CODE (26)LIST OF QUOTED STANDARDS (27)EXPLANATION OF PROVISION (28)1总则1.0.1为满足城市客运交通需求,引导优化城市空间与功能布局,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科学性,促进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健康发展,制定本规范。
(建筑工程标准法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第二章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第十四条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应根据线网规划,依据建设线路的客流特征、运量等级和速度趴标等进行功能定位,确定工程规模、运营规模和效益规模。
其项目构成应满足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模式和客运需求。
第十五条城市轨道交通新线建设的运营规模,按线路远期单向高峰小时客运能力,划分为四个类别、三个量级。
各级线路相关技术特征宜按表1的规定确定。
第十六条建设项目的设计年限按项目建成通车年为基准年,可分为初期、近期和远期。
初期为建成通车后第3年;近期为第10年;远期为第25年。
建设项目的设计运能,应根据各设计年限的客流预测,对客流特征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后合理确定。
第十七条每条线路的客流预测应按初期、近期和远期设计年限,对相应建成范围,分别测试;若一条线路分段建设,每段通车时间相距3年以上,应按不同项目实施。
后期实施的项目,设计年限应按后期项目建成通车年为基准年,重新推定初期、近期和远期设计年限,进行全线客流预测。
第十八条客流预测应以居民出行和相关交通调查的成果为基础,并应保证其成果的时效性和可用性,不宜大于5年,否则应补充其他有效措施。
客流预测的方法、计算模型以及采用的相关参数,应预先经过实例验证其可用性。
第十九条客流预测应按不同研究阶段分别测试,并应符合下列规定:一、线网规划阶段客流预测。
(一)线网总量预测: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综合交通规划,分析城市现状和规划区域OD客流;分析和确定远景线网规划承担的客运总量及在公交总量中分担的比例、平均运距、客流负荷强度等相关指标,并在全线网范围内按总量控制原则,进行各线客流总量预测。
(二)线路客流预测:以远景线网客流总量为基础,预测各条线路的全日客流(双向)总量、分段断面流量(图),全日平均运距和客流负荷强度等相关指标进行总量控制分析。
并估测各线高峰小时单向最大断面流量。
二、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应按每一条线路项目的设计年限进行初期、近期和远期的客流预测,预测内容应符合下列规定。
1.0.1 为贯彻执行国家技术经济政策,规范城市轨道交通的基本功能和技术要求,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
本规范不适用于高速磁浮系统的建设和运营。
1.0.3 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应满足安全、卫生、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要求,并应做到以人为本、技术成熟、经济适用。
1.0.4 城市轨道交通应经验收合格后,才可投入使用。
1.0.5 本规范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的基本要求,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尚应符合法律、法规和有关标准的规定。
2.0.1 城市轨道交通urban rail transit采用专用轨道导向运行的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系统,包括地铁系统、轻轨系统、单轨系统、有轨电车、磁浮系统、自动导向轨道系统、市域快速轨道系统。
2.0.2 建设constru ction新建、改建和扩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的规划、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施工安装、调试验收和试运行,包括车辆和机电设备的采购、制造。
2.0.3 运营opera tion为实现安全有效运送乘客而有组织开展的各种活动的总称。
3.0.1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3.0.2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应明确城市轨道交通的功能定位、与其他交通方式的关系、发展模式和不同规划期的发展目标,提出网络规划布局以及线路和设施等用地的规划控制要求。
3.0.3 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应以乘客需求为目标,应做到资源共享和方便乘客使用。
3.0.4 城市轨道交通在设计使用年限内,应确保正常使用时的安全性、可靠性、可用性、可维护性的要求。
3.0.5 城市轨道交通应采用质量合格并符合要求的材料与设备。
3.0.6 城市轨道交通应具有消防安全性能,应配备必要的消防设施,应具备乘客和相关人员安全疏散及方便救援的条件。
3.0.7 城市轨道交通应采取有效的防淹、防雪、防滑、防风雨、防雷等防止自然灾害侵害的措施。
3.0.8 车辆和机电设备应满足电磁兼容要求,投入使用前,应经过电磁兼容测试并验收合格。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Technical code of urban rail transitGB 50490-2009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施行日期:2 0 0 9 年 1 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第250号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的公告现批准《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 50490-2009,自2009年10月1日起实施。
本规范全部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09年2月23日前言本规范是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二〇〇一~二〇〇二年度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02]85号)和原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关于同意将<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市建设部分)-城市轨道交通篇>调整为<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的函》(建标标函[2007]39号)的要求编制的。
本规范是以功能和性能要求为基础的全文强制标准,条款以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为主线,统筹考虑了卫生、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维护社会公众利益等方面的技术要求,本规范并未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提出全面、具体的要求。
本规范共分8章,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运营、车辆、限界、土建工程和机电设备。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解释,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地铁与轻轨研究中心(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请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总结实践经验,积累资料,随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给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地铁与轻轨研究中心(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号建设部北配楼;邮政编码:100037;E-mail:qingd@caupd.com)。
主编单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地铁与轻轨研究中心(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参编单位: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广州市地下铁道总公司广州市地下铁道设计研究院中国北车集团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地铁运营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市地下铁道设计研究所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上海申通轨道交通研究咨询有限公司成都地铁总公司上海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设计院湘潭电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南车集团南京浦镇车辆厂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秦国栋沈景炎申大川俞加康周建李国庆陈韶章徐明杰毛励良沈洪王旭东倪昌马丽兰靳玉广牛英明陆缙华王曰凡薛克仲蔡顺利张索燕赵明花于波周勇朱宏刘扬娄咏梅汪松滋周新六马安泉于松伟林镇鉴李昌义郑生全主要审查人:焦桐善高毓才朱军沈纹杨家齐全永燊丁树奎褚敬止李耀宗卜长堃宋键陈凤敏莫庭斌陈穗九冯伯欣孔繁达郭建国秦长利金淮1.0.1 为贯彻执行国家技术经济政策,规范城市轨道交通的基本功能和技术要求,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第一章1.城市轨道交通及其分类定义:城市轨道交通是指列车或车辆以电力为动力,在钢轨上或沿导轨运行的城市公共交通方式。
常见类型:地铁系统、轻轨系统、市郊铁路、单轨系统、有轨电车等。
特点:多方式、不局限于钢轨钢轮系统2.城市轨道交通作用及发展作用:满足交通需求;支撑与引导城市发展;促进城市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发挥城市的辐射作用);轨道交通建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第二章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构成:1、车辆2、车辆段3、限界4、车站5、供电系统6、信号系统7、环控系统1.车辆特点要求:可靠、舒适、安全、美观、技术含量高、加速快、电力驱动。
1.车辆种类:地铁车辆基本车型为A型车、B型车,A型车车辆基本宽度3000mm,B型车2800mm,每种车型有带司机室和不带司机室、动车和拖车的区分。
2.车辆段车辆段是对车辆进行运用管理、停放及维修保养的场所。
主要设施:出入段线、停车库线、试车线、联络线、洗车库、维修线、办公用地作用:列车运用、定期检修。
布局:尽端式、贯通式修程:厂修、架修、定修、月修3.限界种类:车辆限界、设备限界、建筑限界曲线地段限界加宽理由:内加宽、外加宽计算方法:内加宽、外加宽4.车站分类:按敷设方式、运营性质、站台形式划分运营性质:中间站、换乘站、中间折返站、尽端折返站站台形式:岛式站台、侧式站台、岛侧混合站组成:主体、出入口及通道、通风设备及风亭和附属建筑。
主体由乘客使用空间、车站用房组成。
乘客使用空间又分为付费区和非付费区。
5.车站设置要求:1)处理好选址与城市规划、交通、地面(地下)建筑、管线的关系。
2)站间距依据具体条件和主要功能确定。
3)规模、形式、通道应优化设计,满足6min内疏散的需要。
4)规模考虑近期客流量和远期预测需求规模(很重要)。
5.供电系统电源方式:集中式:城市电网(100kv级)-主变电所-牵引变电所-接触网;分散式:沿途城市电网(10kv级)-牵引变电所-接触网混合式:两种方式相结合,合理利用电网资源。
第二章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第十四条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应根据线网规划,依据建设线路的客流特征、运量等级和速度趴标等进行功能定位,确定工程规模、运营规模和效益规模。
其项目构成应满足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模式和客运需求。
第十五条城市轨道交通新线建设的运营规模,按线路远期单向高峰小时客运能力,划分为四个类别、三个量级。
各级线路相关技术特征宜按表1的规定确定。
第十六条建设项目的设计年限按项目建成通车年为基准年,可分为初期、近期和远期。
初期为建成通车后第3年;近期为第10年;远期为第25年。
建设项目的设计运能,应根据各设计年限的客流预测,对客流特征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后合理确定。
第十七条每条线路的客流预测应按初期、近期和远期设计年限,对相应建成范围,分别测试;若一条线路分段建设,每段通车时间相距3年以上,应按不同项目实施。
后期实施的项目,设计年限应按后期项目建成通车年为基准年,重新推定初期、近期和远期设计年限,进行全线客流预测。
第十八条客流预测应以居民出行和相关交通调查的成果为基础,并应保证其成果的时效性和可用性,不宜大于5年,否则应补充其他有效措施。
客流预测的方法、计算模型以及采用的相关参数,应预先经过实例验证其可用性。
第十九条客流预测应按不同研究阶段分别测试,并应符合下列规定:一、线网规划阶段客流预测。
(一)线网总量预测: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综合交通规划,分析城市现状和规划区域OD客流;分析和确定远景线网规划承担的客运总量及在公交总量中分担的比例、平均运距、客流负荷强度等相关指标,并在全线网范围内按总量控制原则,进行各线客流总量预测。
(二)线路客流预测:以远景线网客流总量为基础,预测各条线路的全日客流(双向)总量、分段断面流量(图),全日平均运距和客流负荷强度等相关指标进行总量控制分析。
并估测各线高峰小时单向最大断面流量。
二、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应按每一条线路项目的设计年限进行初期、近期和远期的客流预测,预测内容应符合下列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