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评曹植诗歌的文学价值

评曹植诗歌的文学价值

评曹植诗歌的文学价值
评曹植诗歌的文学价值

评曹植诗歌的文学价值

作者:杨杰学号:7010120155

摘要:曹植字子建,曹丕胞弟,曹操的第三个儿子,死后谥思,故称陈思王。曹植是建安时期最杰出的诗人,曹植少有才华,好文学,深受曹操宠爱,曾几次要立他为太子,由于“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4]终于失宠。曹丕称帝后,对他压抑迫害,屡次贬爵徒封。曹睿继位,他多次上疏请求任用,终不可得,41岁抑郁而死去。著有《曹子建集》。曹植在他短短的四十年的人生中创作了90多首诗,60篇赋,还有120余篇章表书信等散文,被钟嵘誉为建安之杰。沈德潜曾赞美曹植的诗歌“子建诗五色相宜,八音朗畅,史才而不预才,用博而不逞博。”钟嵘称曹植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2]可见他的诗文创作成就之高。同时曹植凭借着“出言为论、下笔成章”的才华,用其敏锐的才思写出一首首映照千古的诗歌。无论是对文学遗产的继承,还是对后代思想文化的影响。曹植的诗歌作品所体现出来的价值都是巨大的,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他的创作风格。同时对我们研究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和当时诗人的思想有重要的借鉴

作用。

关键词:曹植诗歌文学价值

正文:

曹植的诗歌创作,以曹丕称帝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诗歌情调昂扬奋进,多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后期诗歌情调沉郁顿挫,多申诉他遭受压抑时的通亲用世感情。前期诗歌以《赠白马王彪》、《野田黄雀行》、《箜篌引》为代表。曹

植诗以五言诗名震诗坛,他的诗汲取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加以发展创造,表现出了独特的风格。

第一.强烈的个性化、抒情化。曹植诗歌不论表现何种内容,都能在诗中

看到诗人的独特形象和深厚感情。例如《野田黄雀行》[1]中,诗人采用寓言寄托情志,幻想手握利剑挑破落网,救出自己的友人。如“高数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节友何须多!”即使是描写景物,其中也蕴含着诗人的无限情怀,这是曹植诗的一个鲜明特色。

第二.骨气奇高,凄凉慷慨。曹植前期诗歌多反映出一种壮怀情绪。如《白

马篇》[1]中的勇剽若螭,弃身锋刃,显示出豪迈的雄心壮志,有一番远大理想和抱负。曹植生逢乱世,为国家的统一、安定而献身,他的诗歌始终是这一时代的最强音。曹植在《与杨德祖书》[2]云:“吾虽德薄,位为藩侯,犹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颂为君子哉!"诗中“幽并游侠儿”忠勇为国,捐躯靡身的英雄形象,正是作者为国展力的政治理想的生动体现。又如《杂诗》“飞观百余尺,临牗御棂轩。远望周千里,朝夕见平原。烈士多悲心,小人渝自闲。国仇亮不塞,甘心思丧元。”体现了激昂悲壮的情调。再如(《杂诗》其五)[1]中,“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愿欲一轻济,甘心赴国忧。”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壮志情怀。“骨气”当时他的一种为实现雄心壮志而奋斗不息的精神,“慷慨”是他诗歌的昂扬凄越的情调。[3]这是曹植特定的生活道路和时代环境为他孕育的风格。

第三.反映下层人民生活,呼吁民生疾苦。如《泰山梁甫行》[1]中“剧

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写出了“边海民”的悲惨生活,他们居住在“草野”,过着非人的生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是全诗的精华所在。逃民们每日出没在山林之中与狐兔争食争住,而自己原来的家园却因为无人居住,反而变成狐兔们的自由跳踉、纵情嬉戏的王国,多么可悲的现实。但造成这一切后果的原因都是因为战事的频繁发生、国家的动荡不安、百姓的徭役赋税沉重,从而导致了百姓不得不离开世世代代生活的地方逃到外面去,不得不跟狐兔争食争住。写出了诗人对百姓强烈的同情之情,反映了下层人民生活的疾苦。诗人曾在《谏伐辽东表》[2]中劝曹叡“省徭役薄赋敛勤农桑。”这首是直接为民生疾苦而呼吁,是魏晋南北朝诗歌中反映民生的代表作之一。对我们制定正确农业政策有着借鉴作用。从而有利于政府更好地处理好民生问题、维护好农民利益,进而更好的维系好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第四.借鉴秦汉散文类比推理方法,使说理形象化。如《当欲游南山》

[1]中,“东海户且深,由卑下自川。五岳虽高大,不腻垢与沉。良木不十围,洪条无所固。”这六句诗人用类比的方法,以形象的比喻说明帝王应任用天下有才之士,不使有才者被遗弃。最后以“长着能博爱,天下奇其身。”概括三个比喻所推出的道理。那就是以长者的姿态,泛爱天下之众,天下人臣就会归附明君。“大臣无弃材,船车用不均。”以优秀的木匠比喻贤明的君主。好木匠不会遗弃和浪费木材,而是将不同的材料安排在或造车、或造船的不同用途上。说明了君主会根据臣子的大小合理录用,无使天下有不用之才。借鉴秦汉散文这些类比推理的方法使曹植的诗歌更加形象化,对人更有说服力。秦汉的文化的一些精粹得

到了进一步的繁荣与发展。这些也说明了曹植的才华非常的出众。

第五.精于熔裁,巧于布局,为唐代因事立体的新乐府诗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如《名都篇》[1]中,“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两句不只是用妖

女衬托少年的风流英俊,且烘托出了京都的豪华奢靡,为叙写少年的放诞生活勾勒出了一幅广阔的社会背景。再如“观者戌称善,众工归我妍”两句即陪衬烘托了少年超人的射技,又渲染了遨游者之众,显示了京洛的繁华和游乐之风的盛行。诗篇在叙事上简约、明快、首尾圆合。《名都篇》以塑造艺术形象为中心,叙事为刻画形象服务,摒弃杂错以炫博的做法。前人曾说:“寻常人作名都诗,以插求名都一切事物杂错以炫博。而子建只推出一少年,以例其合。于少年中只出的两事,一日驰骋,一日饮宴。却说得一事不了又一事,一日不了有一日、、、、、、、”(吴淇语)。这话指出了《名都篇》谋篇布局上的特点。诗人采用刻画典型的方法,以一斑而见全豹。这样的布局结构,不但主脑分明,线索单纯,结构完整。反映了生活的内在逻辑.《名都篇》熔裁、布局的纯熟技巧。因此为唐代因亊立体的新乐府诗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也是曹植诗歌突出的文学价值之一。

第六.语言清丽流转,富于表现力。诗人从汉乐府古诗汲取丰富的营养,

创造出自然平易、清丽流转,适于叙事、描写和抒情的事的语言。例如《名都篇》[1]中,“宝剑直千金,被服丽且鲜、”“观者咸称善,众工归我妍”。这几句就明显的表现出受到汉乐府古诗的影响。《名都篇》全诗两句一意,句式采用对仗句式。如“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闻,”这些诗句对仗工整、节奏和谐、富于变化,点缀于自然平易的诗行中,增强了语言清理流转之美。曹植通过汲取乐府诗的一些优秀的艺术营养,并把这些优秀元素熔铸于他的诗歌中。从而创作了新题乐府,称得起是乐府诗中的一朵奇葩,对于研究乐府诗专家、学者等人士来说是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第七.其诗体现了对无辜妇女婚姻的同情之情,揭露了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以及对婚姻不合理现象的感叹引起人们的深思。例

如《弃妇诗》[1]中,诗人通过描写建安末年平虏将军刘勋的妻子王宋,她因婚后无子而被遗弃。如“石榴植前庭,绿叶摇缥青。丹华灼烈烈,璀采有光荣,”诗人用比喻的手法来写出弃妇的美丽,并且能够配上任何高贵男子,但是“有鸟飞来集,拊翼以悲鸣。悲鸣夫何为?丹华实不成。拊心长叹息,无子当归宁。”写出了弃妇的无子的不幸被弃返回家,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有子月经天,无子思流国,天月相终结,流星没无精。”妇女有了儿子就可以像明月经天一样和自己的丈夫白头到老,而没有儿子就像流星一样从天上一闪而过,也就是说免不了要被自己的丈夫休掉。这揭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引起了我们对封建社会不合理现象的感叹。对我们当今社会一些婚姻法规的制定有着警惕的作用,对于我们如何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八.其词辞藻隽美,风格豪迈,对仗工整。对南朝诗人探索近体诗的实践有一定影响。例如《白马篇》[1]中,如“白马饰金羁,连篇西北

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这四句描写了少年英雄高大形象。高屋建瓴,狂澜骤起。起首两句,就既“警”且“奇”了。接着从容裕如的介绍勇士的来历“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又是既“奇”且“警”。再接着诗人采用铺陈排比的手法,一连写了游侠少年四个令人惊奇的动作“空闲破左的”,一拉开弓箭就准确地射中了左方的目标;“扬手接飞揉”,一俯身再把下方的箭靶摧毁。从各个侧面描绘了少年射骑技术的精湛。“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用两个形象的比喻,着力渲染出游侠少年非凡的身手。真是又“奇”又警。作者把个人的激情素志和当时大多数人的愿望、理想,都凝聚在完美的白马英雄身上,倾其才力来塑造这一高大的英雄形象。因此它以“奇警”为特色,“慷慨任气”、“词采华茂”,是建安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谢榛《四溟诗话》认为此诗开头四句“类盛唐绝”,对南朝诗人探索近体诗的实践有一定影响。

第九.其诗从楚辞中汲取了“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作诗注意环境气氛的渲染,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又为唐初陈子昂倡言“兴寄”,提供了艺术借鉴。[3]使曹植的诗歌内容更加的丰富。例如《美

女篇》[1]中,如“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美女正当青春年华而独居闺阁,长夜难眠徘徊叹息。诗人用以比喻自己有抱负、有才华、愿经世治国而无法施展之情。点明了“怀才不遇”的主旨,发出了深沉的慨叹。以美人、美女比喻君子。作者以美女自喻,抒发出自己受曹丕父子的压抑与冷落而报国无门的深情。清王尧衢《古唐诗合解》卷三说:“子建求自试而不见用,如美女之不见售,古以为此。”又如《野田黄雀行》[1]中,如“高树多悲风,海水扬起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这四句以比兴手法开端,隐写当时险恶的政治形势,抒发自己无力援助友人的悲慨。“高树多悲风”隐喻在高位者制造血雨腥风;“海水扬起波”隐喻天下骚动不安。“利剑”象征权势。比喻生动贴切,与后面少年“拔剑捎罗网”呼应衬托。而在《浮萍篇》[1]中,“浮萍寄清水,随风东西流。何意今摧颓,旷若高与参。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诗人以“浮萍”比女子的命运,以“高参”比夫妻爱情相隔,以“茱萸”、“兰桂”比新人和故人。以“行云有返期”比旧爱的恢复,都很贴切自然、富于表现力。这一些都体现出了曹植汲取了楚辞的一些写作风格,在诗歌中融入了比兴的写作手法。从而使曹植的诗歌内容更加丰富,在建安诗坛的影响力扩大了。

第十.雄健豪迈的风格及炼意铸词的技巧对后代诗人有深远的影响。例如《蝦鱼旦篇》[1]中,如“蝦鱼旦游潢潦,不知江海流。燕雀戏藩柴,

安知鸿鹄游。”这四句用比蝦觛不同于鲸鲟浅水泥潭足以容身,它们不知巡游江海的乐趣,燕雀也非鸿鹄可比,篱笆短堵便可遨游栖息。四句中两重比喻,比喻中有作对比,两两映衬,意思十分显豁。“燕雀、鸿鹄”之比,又暗用陈涉的典故更坦露了壮志的志向和气概。“抚剑”两句化用典故抒发情志。《庄子·说剑》曰:“诸侯之剑,以智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铠,以贤良士为脊、、、、、此剑一用,如雷霆之震也,四封之内无不实服而听君命矣。”[5]他把自己比况为发出雷鸣般吼声的利剑其报国之心的急切,其勇猛刚烈之气的叱咤风云。如见如闻,震慑人心。诗篇着力书写昂扬分发的报国之志,在诗句中注意炼意铸词。每一词组在他

的笔下都有生命力,都能体现诗人的内心情感。诗篇刚强遒劲、雄浑豪迈。“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体现出了建安风骨的特征。因此曹植诗歌中的雄健豪迈的风格及炼意铸词的技巧对后代诗人有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中体现出来的文学价值是巨大的。

第十一.其诗内容由富于社会性到有鲜明的个性,由叙事到抒情。是诗歌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五言诗在曹植的创作中走向成熟。例如

《种葛篇》[1]中,“种葛南山下,葛苗自成阴。”诗歌以葛藤做比兴,因为葛藤萦绕,可以比喻爱情的缠绵,接着写初婚时的夫妻思爱。“与君初婚时,结发思议深,欢爱在枕席,宿昔同衣食,切慕《棠椂》篇,好乐和瑟琴。”都是写发生在妇女身上的事情。这里写出了两人关系的和美。“行年将晚暮,家人怀异心,思纪旷不接,我情遂抑沉。”写丈夫变心,妻子遭受遗弃。接下去“下有交颈兽”、“双栖禽”、“同池鱼”进行对比衬托了弃妇的不幸遭遇,同时也可以看出诗人对弃妇的同情之情。“弃置委天命,悠悠安可任。”这里存委曲求全之思,而归之于天命,缠绵悱恻,情辞委婉。作者对当时社会那种委天任命的态度,对上天的绝对权威提出了怀疑和否定,这无疑是一大飞跃。这篇诗中作者描写出来的是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是写《种葛篇》中的弃妇,诗人写出了弃妇不相信上天的任托不听天由命。也说明了诗人否定和怀疑上天的绝对权威。因此《种葛篇》中由之前写葛藤等植物到弃妇遗弃,抒发弃妇的感伤情怀。内容的描写由普遍性写到了特殊性,有富于社会性到鲜明的个性。该诗篇中体现出了这点。

第十二.描摹物态的生动,选词炼句的精工,对六朝及隋唐文学的演进有深远的影响。例如《斗鸡篇》[1]中,如“游目极妙伎,清听厌官商。”

写终日饱览优美的舞技,欣赏悦耳的乐曲,已感到厌倦乏味。一个“极”字,一个“厌”字,写出了贵族子弟沉溺声色的情形。“主人寂无为,众宾进乐方。”叙事渐渐引向斗鸡上来。“长筳坐戏客,斗鸡观闲房。”写主人宾客宴以游戏,最后到闲房观看斗鸡。以上六句直叙是人的生活和情趣,叙事内容生动形象。“群雄正翕赫,双翘自飞扬。挥羽邀清风,悍目发朱光,嘴落轻毛散,严距往往伤。长鸣入青云,扇翼独翱翔。”这八句诗描写了斗鸡的场景。以上那个八句描写相当生动精彩。“挥羽”六句生动把斗鸡的过程和场景,以及鸡那种即将开展的场景和得胜者的那种气盛的神态、得胜者胜利后的动作表现等写得非常的生动有趣。陈祚明曰:“挥羽”六句生动、咏小物须如此生动始佳。”“嘴落轻毛散”形容斗鸡之势。“落”字有力,“散”字相应。以上这些可以看到曹植描摹物态的生动,选词造句的精工,对六朝及隋朝唐文学的演进有深远影响。

第十三.结构手法采用虚实结合,由大到小,产生出一种感情和逻辑相融汇的强大力量,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例如《赠徐干》[1]中,“惊

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圆景光未满,众星粲以繁”。作者以比喻的手法,把天下的大事告诉了徐干。“圆景”指月亮,比喻曹家王朝。诗人以“虚”也就是隐喻的手法描述天下大势和曹家代汉而立的功业,这往往不会使人反感,而能心悦诚服的认同。“志士营世业,小人亦不闲。聊且夜行游,游彼双阙问,文昌郁云

兴,迎风高中天。春鸠鸣飞栋,流猋激棂轩,顾念蓬室士,贫贱诚足怜。薇藿弗充虚,皮褐犹不全。”以上这十二句,作者首先肯定徐干著书是慷慨有大志,有拯物济世的怀抱,接着又慨然直陈他的才华、怀抱之所以没有得到充分施展,责任恰恰在徐干自己。徐干避世隐居,不慕仕途,曹植认为他是害怕获罪,像卞和那样被砍掉双脚。诗人以“实”指出了对方的处境和内心隐情,表达作者自己的感情和立场,能使对方受到较强的触动。而“大”是天下大势,曹家代汉立的功业,当前的局势。“小”是对方的处境、内心思想。诗人采用这一“大”一“小”,巧妙组合,灵活生动,产生出一种感情和逻辑想融汇的强大力量,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后记:

时光茬蔣,进入江西是大学鹰潭学院教育系学习三年来,不敢说学业有成,至少是追求不懈,回首往事,不禁感慨、感动和感激。凡事求无愧于父母的养育。恩师的教诲和自己的努力,所幸的是我坚持下来了,从一个起点走到了一个终点,今天我又开始了新的征程。

决定将《评曹植诗歌的文学价值》作为毕业论文选题,是我经过几番的思考而确定下来的。因为我是一名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与爱好,于是我选择《评曹植诗歌的文学价值》作为我毕业论文的题目,希望他为我的大学生活画上一个完整的句号。曹植诗歌的文学价值是非常巨大的,虽然曹植一生写的诗歌不多,但是他的诗歌体现出来的内容却是非常的丰富,给人留下的印象非常的深刻。他的诗歌有描写战争的、有渴望建功立业的、有描写诗人自己渴望得到重用的,也有描写妇女婚姻不幸的以及反映民生疾苦的等等。但他的诗歌中无不体现刚强遒劲、雄浑豪迈的建安风格。因此曹植不愧被钟嵘称为“建安之杰”。在写这篇论文之前,我也阅读了一些曹植诗歌,也查阅了一些资料,以及国内外一些人研究曹植的文章,使我受益匪浅。

真诚的希望指导老师对我的论文提出相关的意见与建议,这样我才能更快地意识到在自己的不足,加以改正得以提高。在此我先向指导老师表示感谢。此外,

我还要感谢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审稿和参加论文答辩的专家们、老师们,跟你们道一声“谢谢您们,您们辛苦了”。

参考文献:

[1](贺新辉-----《古诗鉴赏辞典》第四卷.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

[2]《曹子建集》

[3](于菲-------《中国古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4](庄子-------《庄子·说剑》

[5](陈寿------《三国志·陈思王传》

[6](徐柏青------曹植诗歌的审美价值-----湖北师范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6卷.第六期)

建安风骨和曹植诗歌的艺术特征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应、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这种骏爽刚健的风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关的。 风骨一词最早大量应用于魏、晋、南朝的人物评论,后引用到书画理论和文学评论之中。至于文学评论,当以南唐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最为精到: “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意思是端直的言辞结合骏爽的意气,形成格调劲健和艺术感染力强的“风骨”。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和内在的感染力,而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 汉献帝最后的年号为“建安”(公元196年~220年),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是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时间。这一时代的作家,逐步摆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注重作品本身的抒情性,加上当时处于战乱动荡的年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更为慷慨激昂,他们创作了一大批文学巨著,形成了文学作品内容充实、感情丰富的特点,即人们常说的“建安风骨”。 建安文学的特征: 首先是现实性。如曹操在《薤露行》中写道: “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疆。”“贼臣持国炳,杀主灭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痛斥了何进误国,董卓殃民。《蒿里行》则叙述了群雄私争,自相残戕,致使兵祸连绵,民不聊生。诗歌形象描绘兵祸惨状: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植在《送应氏》中具体描写了当时洛阳毁败的情景也令人惨不忍睹: “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在这破败的景象中,传达出一种悲凉感,在时直抒作者的惨伤,悲愤情绪:

曹植诗歌研究 毕业论文

曹植诗歌研究 ——创意是手段,创“益”是目的 The study of Cao Zhi's poems 摘要 曹植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之一,也是建安文人中最杰出的人物,其诗歌艺术成就非常高。从东汉时期开始逐渐发展起来的五言诗,经过他多数量、高质量的努力创作,不仅诗歌艺术更加觉醒、独立,题材范围扩大,而且诗歌艺术风格、形式也取得了空前的大发展,对于建安时期开拓出文人诗歌艺术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和形成彪炳千古的“汉魏风骨”作出了突出贡献。具体来说其诗歌创作的影响在三方面:曹植长于五言古体,对五言诗在中国诗坛上的牢固地位影响深远;曹植诗歌抒情味浓厚,对中国文人诗歌的抒情传统影响深远;曹植诗歌“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对中国诗歌壮美的美学风格和文质彬彬的发展道路影响深远。同时给诗歌艺术的发展指出了新的方向,嘉惠后代文人诗歌创作。 关键词:曹植;诗歌研究;五言诗 Abstract Cao Zhi is one of our history's great poets and the most prominent Jian’an scholar, whose poems also have very high artistic achievements. With his multi-volume and high-quality creative efforts, the Five-character poetry, which begun to rise up from Eastern Han Dynasty, was developed more awareness and independent in poetry art, expanded the scope of the subject matter, made an 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 in the poetry artistic style and form, even made an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to open up the scholar-poetry-art’s unparalleled prosperity and form the vigorous style of Han-Wei Dynasty shined through the ages during Jian’an period. Specifically, Cao Zhi’s contribution to the Chinese-poetry is mainly in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First, he is expert in Five-character-ancient-verse poetry, which established the firm status in Chinese poetry. Second, his poems have a strong lyric taste, which formally established the Chinese-literati-poetry’s lyric tradition. Third, his poems have the character of high strength, wonderful spirit and gorgeous expressions, which established Chinese-poetry’s aesthetic splendor style and gentle path of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his poems pointed out a new direction to the poetry art, which had a far-reaching impact to the future generations’ poetry. Key words: Cao Zhi ; Poetry study; Five-character poetry

浅析曹操诗歌艺术特色及影响

. 写作提纲…………………………………… . 开题报告…………………………………… . 内容提要…………………………………… . 关键词……………………………………… . 正文………………………………………… . 参考书目…………………………………… 写作提纲 一、序论 在中国文学史上,能同时以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身份占一席之地者)地寥若畏星,曹操以其仅存地余首诗歌、余篇文章,形成独特地节术风格,构成“建安风骨”,对后代诗人诗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是非常难得地.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二、正文 、曹操诗歌三大艺术特色 ①悲凉慷慨地艺术特征;②雄劲奋发地艺术风格;③质朴明快地诗歌语言. 、曹操诗歌艺术风格形成原因 ①所处时代地重大影响;②与作者经历、地位、世界观息息相关;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风格; ④与戎马生涯急促写就有关.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曹操诗歌风格地重大影响 ①对“建安风骨”地形成起显著作用; ②对后代诗歌评论与创作影响深远. 三、结论 曹操独特地诗歌艺术风格值得学习,其风格影响重大深远,不可泯灭. 开题报告 、作者姓名 、学科门类、研究方向及年级、汉语言文学、中国古典文学,秋,汉语言本科 、导师姓名与职称;郑乐农中教高级 、研究题词;曹操诗歌风格及影响 、选题缘由、目地和意义 中国文学史上,能同时被称之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地人物为数寥寥,而曹操凭其仅存地四十余篇散文,十十余首诗歌,及其卓越地军事、政治才能,同时拥有这三顶桂冠,年少时曾读其《短歌行》,感受颇深,故对其诗歌甚感兴趣,特撰本文对其诗歌风格及影响聊发一孔之见.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选题及研究背景 诗言志.诗风即人风.研究曹操不多地诗作,或许更好把握、分析曹操地志向、胸怀及抱负,也更加清楚诗作文章均不多地曹操,能被后人赞称为文学家地原因究竟是什么.曹操地文章实在难找,而手头却有不少曹操诗作.于是,且走进曹操诗中,去品读诗作,咀嚼体味,鉴赏诗风,窥视这一枭雄地内心世界吧!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研究方法、措施和步骤 收集、查找有关曹操及其诗歌、文章有关资料进行仔细阅读分析,然后进行归纳总结. 、准备情况 本人查阅《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文学品》《诗品论》《唐诗三百首》《文心雕龙》等资料. 、预期目标 撰写此文,意在让人们了解到,曹操确实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其诗歌风格及影

曹植《七哀》诗词赏析

七哀 魏晋:曹植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译文 明月照在高楼之上,洒下的光芒在楼上游移不定。 楼上有一位哀愁的妇人,正在悲哀的叹息。 请问楼上唉声叹气的是谁?回答说是异地客旅者的妻子。 丈夫离开超过了十年,妾身常常一个人。 夫君像是路上的清尘般飘忽,妾身像是污浊的水中的淤泥。 浮尘和沉泥各自相异,什么时候才能相互汇合相互和谐? 可以的话,我愿意化作西南风,在人间消失而进入夫君的怀抱中! 夫君的胸怀早已不向我开放了,我还有什么可依靠的呢? 注释 七哀:该篇是闺怨诗,也可能借此“讽君”。七哀作为一种乐府新题,起于汉末。 流光:洒下的月光。 余哀:不尽的忧伤。 宕(dàng)子:荡子。指离乡外游,久而不归之人。 逾:超过。 独栖(qī):孤独一个人居住。 清:形容路上尘。浊(zhuó):形容水中泥。“清”、“浊”二者本是一物。 浮:就清了。沉:就浊了。比喻夫妇(或兄弟骨肉)本是一体,如今地位(势)不同了。 逝:往。 君怀:指宕子的心。良:很久,早已。 赏析 诗人自比“宕子妻”,以思妇被遗弃的不幸遭遇来比喻自己在政治上被排挤的境况,以思妇与丈夫的离异来比喻他和身为皇帝的曹丕之间的生疏“甚于路人”、“殊于胡越”。诗人有感于兄弟之间“浮沉异势,不相亲与”,进一步以“清路尘”与“浊水泥”来比喻二人境况悬殊。“愿为西南风,长逝人君怀”,暗吐出思君报国的衷肠;而“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则对曹丕的绝情寡义表示愤慨,流露出无限凄惶之感。全诗处处从思妇的哀怨着笔,句句暗寓诗人的遭际,诗情与寓意浑然无间,意旨含蓄,笔致深婉,确有“情兼雅怨”的特点。 这首诗的起句与结尾都相当精妙。起句既写实景,又渲染出凄清冷寂的气氛,笼罩全诗。月照高楼之时,正是相思最切之际,那徘徊徜徉的月光勾起思妇的缕缕哀思——曹植所创造的“明月”、“高楼”、“思妇”这一组意象,被后代诗人反

曹操和曹植诗歌风格的比较

曹操和曹植诗歌的比较 摘要:曹操、曹植父子二人是“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们的诗歌具有共同的“建安风骨”特色,但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曹操的诗慷慨悲凉、雄劲、质朴和古直,有一种雄浑壮阔的悲壮美;曹植前期的诗歌乐观开朗,昂扬豪迈,清刚健美,而后期隐曲深沉甚至哀伤忧愤,情绪低徊。 关键词:曹操曹植诗歌风格 一、从诗歌内容上比较 曹操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终生所追求的是打击豪强和统一中国,这是符合历史发展要求的。所以他的二十余首诗大都是表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描写汉末战乱的现实和人民苦难的乐府歌辞。他的另一部分诗中表现了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充满积极进取精神。 曹植“生乎乱,长乎军”(《陈审举表》),在时代的熏陶和曹操的影响下,从少年时起,就抱着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与杨德祖书》)。但他又受时代风气的熏陶,养成了一种旷达和放纵不羁的性格,蔑视世俗礼教的态度。这种安邦济世的理想和恃才傲物的性格,支配着他一生的思想和行动,也成为他诗歌的基本精神。 曹植前期的诗歌乐观开朗,昂扬豪迈,清刚健美,很有曹操的雄风,但不及曹操的“沉雄”。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强调,对前途充满信心。正如《诗薮》所说的“纵逸”,或如曹植自己所说的“猛气纵横浮”。 他后期的诗歌主要是表达由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所激发的悲愤。共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对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懑;第二类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第三类是述志诗;第四类是游仙诗。其后期诗歌在强烈抒发自己渴望为国建功立业这一点上,同前期精神是一致的,但由于他的生活背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诗歌风格也变得隐曲深沉甚至哀伤忧愤,情绪低回。但曹操的慷慨悲凉使人振作,而曹植的悲凉令人感伤。 二、从诗歌风格上比较 曹操诗歌的主要风格是慷慨悲凉、雄劲、质朴和古直。以慷慨、雄劲为主,出以深沉,偏胜于阳刚,在诗中直陈其慨、直抒胸臆,有一种雄浑壮阔的悲壮美。钟嵘《诗品》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曹操于鞍马间为诗为文,用语简捷,指事写意,直达所怀,格调劲健。这种风格从实质上讲,正反映了整个建安时期的时代精神……《观沧海》中就寄托了诗人很深的感慨,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汇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深苍劲的风格。《短歌行》是最能代表曹操思想感情和体现其慷慨悲凉风格的诗作之一,它鲜明地表现了诗人为建功立业而求贤若渴的迫切愿望。 曹植更富有诗人的气质,他既有乃父的苍劲,又更为华丽多姿。其诗既有刚烈之风,又有儒雅之调;既有曹操的阳刚之气,又有曹植的阴柔之美;既有慷慨昂扬,也有凄凉悲伤。正如钟嵘《诗品》中所说的“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他既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悲凉,又不同于曹丕的便娟婉约,而能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一、诗歌风格存在差异的原因 (一)所处时代特点和其地位、经历及世界观的不同 曹操诗歌慷慨悲凉风格的形成,首先与他所处的时代有密切关系。曹操以宦

论曹植诗歌之“骨气奇高”

论曹植诗歌之“骨气奇高” ——从曹植诗歌的思想中轴和原象之“势”分析 曹植是一个备受古今人士推崇的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很高的成就,对五言诗的兴起、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绩,是屈原之后、六代以前最伟大的诗人。①李宝均在《曹氏父子和建安文学》一书中也高度评论了曹植:“曹植是建安时代最杰出、最有代表性、对后代影响最大的一位作家。他在文学上,无论散文、辞赋或诗歌,所达到的成就都要高出同时代的人。”②王世懋在《艺圃撷馀》评曰:“曹子建出而始为宏肆”。谢灵运云:“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同用一斗,奇才敏捷,安有继之。”(李瀚《蒙求集注》)。 而他在诗歌上的成就最高,李重华评曰:“五言自汉迄魏,得思王始称大成”(《贞一斋话》);钟嵘在《诗品·序》中言:“陈思为建安之杰。”唐朝诗僧皎然在《诗式》中也言:“邺中诸子,陈思最高。”钟嵘曰:“其源出国风,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张戒在《岁寒堂诗话》里言:“铿锵音节,抑扬态度,湿润清和,金声而玉振之,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钟惺在《古诗归卷七》中评曰:“子建柔情丽质,不文帝,而肝胆气骨,时有魄磊,似为过之。”方东朔在《昭昧詹言·卷二》中也评曰:“意原词瞻,气骨浑雄。”等等。 其中“骨气奇高”这一点对于“建安风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也是曹植诗歌的一大风格和精神实质。何谓“风骨”?“风”即“意气骏爽”之文意,“骨”即“结言端直”之文辞。“风骨”即作品中表现的刚健之力(参考孙明君的《三曹与中国诗史》第73页)。针对曹植诗歌的这一风格,笔者想从他的诗歌思想的中轴和诗歌原始意象(即内容和形式)作一点诠释,便于理解。 一、主体性在艺术作品中显现的需要性。 1、文学是主体心灵的社会性反应。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应,是创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社会生活的交融,创作是主体按照“物种的尺度”和“内在尺度”来反应社会生活,从而实现目的性与规律性、人与自然、作家主观感情和社会生活的和谐统一。因此作品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溶入了主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理想,溶入了

曹操诗歌赏析

曹操诗歌赏析 曹操生平简介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魏武帝。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 曹操是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一生征战,为全国尽快统一,在北方广泛屯田,兴修水利,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抑制豪强,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此外,他还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作为一代枭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慷慨悲凉。 曹操对文学、书法、音乐等都有深湛的修养。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上,散文也很有特点。曹操的诗歌,今存不足20篇,全部是乐府诗体。内容大体上可分三类。一类是关涉时事的,一类是以表述理想为主的,一类是游仙诗。 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魏书》) 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每每定省,从容常言:人少好学,则思专,长则善忘;长大而能勤学者,唯吾与袁伯业耳。(《典论自叙》,袁伯业名遗,袁绍从兄。)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钟嵘《诗品》) 与时事有某种关联的作品有《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步出夏门行》等。《薤露行》、《蒿里行》二诗,作于建安初年。前一篇反映何进谋诛宦官事败,董卓入洛阳作乱;后一篇写关东各州郡兴兵讨卓,又各怀野心,互相杀伐,在内容上紧相承接。诗篇以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地写出了这一段历史过程,因此被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钟惺《古诗归》)。尤其可贵的是,在《蒿里行》诗中他以同情的笔调,写出了广大人民在战乱中所罹的深重苦难:“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苦寒行》作于建安十一年,诗篇描写冬日太行山区的酷寒、荒芜、险峻,形象生动,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感受。《步出夏门行》作于建安十二年征三郡乌桓时。该诗包括“艳”(前奏)及四解。“艳”着重写了诗人出征时的复杂心情。一解“观沧海”,写进军途经碣石时的观感;二解“冬十月”、三解“土不同”,写归途中见闻;四解“龟虽寿”,写取得了这场重要战役胜利后的思想活动。其中“观沧海”描写大海景象,“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气势磅礴,格调雄放,映衬出诗人包容宇宙、吞吐日月的阔大胸怀。“龟虽寿”以一系列生动的比喻,表达诗人对人生及事业的看法:“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是诗人贯彻终生的积极进取精神的真实表白。 以表述理想为主的诗歌有《度关山》、《对酒》、《短歌行》等。前两篇写诗人的政治理想。他设想的太平盛世是儒法兼采、恩威并用的贤君良臣政治。这在汉末社会大破坏的现实背景下,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曹植作品精选精练

曹植作品精选精练 杂诗曹植 仆夫早严驾,吾行将远游。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 将骋万里途,东路[注]安足由?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 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注]东路,指曹植从洛阳回自己封地鄄城(在今山东省)的路。 1.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三、四句自问自答,强调诗人心中的远游是要远征东吴,为国杀敌。 B.诗人远游时遇到了长江的悲风、淮泗的急流,暗示理想受阻的现实。 C.“惜哉无方舟”一句语义双关,抒发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悲愤与无奈。 D.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不愿闲居封地、甘心替国分忧的情感。 2. 曹植的诗歌具有“刚健之美”,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6分) 1、B 2、诗共十二句。前六句表明自己愿意渡江征吴,而不愿东归封国,中间四句言道路险阻,惋惜自己不被朝廷所用,不能率舟师南渡;后二句点明自己渴望报国立功而不愿虚度岁月的壮志。抒发了作者甘心赴难为国建功的壮志,但又不能实现的苦闷。全诗语言明白自然,风格俊爽豪健。 杂诗 曹植 微阴翳阳景,清风飘我衣。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 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 游者叹黍离,处者歌式微.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 【注】阳景:太阳光。黍离:出自《诗经》,是周人缅怀故都之作,表达亡国之痛。这里取其感伤乱离、行役不已之意。处者:指役夫的家人。式微:出自《诗经》“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此处有盼役夫早归之意。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秋天到来,薄云蔽日,清风吹衣,鸟飞鱼游,自然物象的变幻,触动诗人敏感的心灵,引发他无尽的感怀。 B.时处乱世,徭役繁重,服役之人长期不得归家,诗以“眇眇”状服役之地荒

古代文论论文题目

中国古代文论论文选题 一、先秦部分 1.略论中国古代神话的特点 2.月中蟾蜍嫦娥形象 3.共工形象两面性之我见 4.治水神话的蕴含 5.神话中的女性形象 6.《诗经》中的民族史诗 7.《诗经》是怎样反映二周时期的劳动生活的 8.《诗经》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几种手法 9.漫谈《诗经》对农村生活面貌的表现 10.《诗经》与妇女问题 11.试论“黍离之悲”的美学价值 12.“思无邪”辨 13.《诗经》对隋以前文学的影响 14.《诗经》与行役问题 15.《论语》写人技法初探 16.从《论语》看孔子其人 17.简论孟子散文的浩然之气 18.试析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 19.孟子“仁政”说评议 20.《庄子》浪漫主义特色评述 21.试论《庄子》的人生观 22.谈谈《劝学》的比喻和铺陈 23.浅议《左传》的行人辞令 24.《左传》塑造人物的几种手法 25.《左传》战争描写的艺术成就 26.《左传》叙事的艺术成就 27.《左传》所写的女性 28.《左传》所写的正面女性 29.《左传》所写的反面女性 30.《左传》人物传记文学成就 31.从《战国策》看说话的技巧 32.从《离骚》看屈原的人格 33.《离骚》象征手法探微 34.《离骚》兼《国风》《小雅》诗旨说 35.屈赋“兮”字解 36.屈赋对汉赋的影响 37.中国最早的咏物诗——《橘颂》 38.屈原《九歌》的浪漫主义 39.屈庄浪漫主义的异同 40.宋玉“悲秋”的主题与影响 41.浅谈《战国策》中策士的功利思想 42.荆楚文王考

43.“庄周梦蝶”的悲剧内涵与哲学指归 二、汉魏六朝文学 44.试论贾谊的政论散文 45.贾谊骚体赋对屈赋的继承与发展 46.司马相如大赋的艺术特点与成就 47.司马迁是怎样塑造项羽和刘邦的 48.司马迁是怎样处理史实与文学手法的关系的 49.从《史记》看司马迁的政治态度 50.《史记》塑造正面人物的艺术方法 51.司马迁笔下的反面人物 52.《史记》为“无韵之《离骚》”说 53.从《淮阴侯列传》看《史记》人物传记的叙事艺术 54.汉乐府民歌对《国风》的继承与发展 55.《古诗十九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56.从汉乐府民歌看汉代的妇女问题 57.汉代女性的文学创作 58.汉代的宫怨文学创作 59.《毛诗大序》的主要思想 60.《神记》故事情节的几个特点 61.《世说新语》对中古文人心态的描写 62.谈谈中古时期的几篇书信体抒情散文 63.三曹诗歌比较举偶 64.曹丕《典论·论文》的时代意义 65.曹操在建安文学中的地位 66.曹操乐府诗评说 67.曹操其人与其诗 68.评曹植诗歌的文学价值 69.曹植诗歌艺术性初探 70.略论曹植的《洛神赋》 71.论曹植乐府诗歌的创新性 72.《西洲曲》抒情主人公情感分析 73.自然、真淳、和谐——陶渊明田园诗的审美追求 74.论《桃花源记》与陶渊明的归隐体验 75.从陶渊明生命历程看桃花源思想的形成 76.陶渊明笔下的农村生活风貌 77.说陶诗的平淡与醇美 78.陶诗抒情手法管窥 79.从陶渊明的田园诗到谢灵运的山水诗 80.隋以前骈体文的发生与发展 81.以礼闲情的爱情佳作——评陶渊明的《闲情赋》 82.士与仕的夹缝里——从西方心理学看魏晋风度 83.钟嵘“建安风骨”的主要内容 84.阮籍的身世及其《咏怀》诗

曹植对五言诗发展的贡献

曹植对五言诗发展的贡献 文学院1202班 曾晓瑜 121040064 摘要:曹植(公元192年-232年)是我国魏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他的诗、赋、散文成就均高于同时代人,其中对五言诗的发展贡献更是卓有成就。他的五言诗不但继承了乐府民清新流丽的特点,而且将其改造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钟嵘在《诗品》中评价其诗骨气奇高,词彩华茂。刘勰曾说,“古诗”是 “五言之冠冕”。本文将从数量上,形式上,表现上具体分析曹植对五言诗的发展贡献。 关键词:曹植五言诗发展历程艺术特色 五言诗的发展历程 1.1五言诗发展的阶段 五言诗的成立期——东汉,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当数东汉班固的《咏史》。 五言诗自班固开始成立起,作家们便不断吸收汉东府民歌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手法的营养,用他们自己的努力,写现实的生活,抒发真实是感情,至东汉末年,把这种新型的诗歌形式推向了一个更高的阶段。 五言诗的成熟期——东汉末年。五言诗的兴起,为叙事诗的崛起奠定了基础,随着五言体式的成熟,叙事诗在这一时期也得到相应的发展。另外,这个时期,真正称得上普遍意义上的成熟的作品是《古诗十九首》。 五言诗的发展巩固期——魏晋。建安这一时期,以“三曹”“七子”和蔡琰为代表的作家打破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掀起了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次文人诗歌高潮。他们的创作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一方面表现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另一方面突破《古诗十九首》的局限,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悲凉慷慨,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正如《文心雕龙》时序所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哀俗怨,并志保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建安诗歌这种杰出成就形成了后来的“建安风骨”。同时,他们普遍采用新兴的五言形式,奠定了五言诗在文坛上的坚固地位。从此以后,五言诗成为占领诗坛的文学形式。 1.2五言诗在建安时期数量跃居第一 钟嵘《诗品?序》说:“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历史上的诗作总量,以五言诗为最多。唐人写有大量的五言古风及五言律绝,如李白、杜甫等人的作品。五言诗的出现最早源于民间歌谣。大约在春秋未、战国初,民歌中就已经有了较之“文繁而意少”的四言体更便于容纳双音词,以表现愈来愈丰富的社会现实生活和人们内心世界的五言体雏形。在建安时代,“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曹植《与杨德祖书》)出现诗人众多,作品繁盛,特别是五言诗数量比例跃居第一的局面。这是中国诗坛前所未有的。1.3曹植对五言诗的影响 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他现存诗歌九十余首,其中有六十多首是五言诗。他的诗歌,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窕深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曹植的诗又有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这是一个时代的事业,却通过了曹植才获得完成”。 但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并不是曹植一人的功劳,建安时期是文学走向自觉的时代。诗人们不

《梁甫行》曹植赏析习题及答案

《梁甫行》曹植赏析习题及答案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主题思想】【赏析】 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 【原诗】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墅。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翻译】 八方的气候各不相同,千里之内的风雨形态不一。海边的贫民多么艰苦啊,平时就住在野外的草棚里。妻子和儿女像禽兽一样生活,盘桓在险阻的山林里。简陋的柴门如此冷清,狐兔在周围自在地行走毫无顾忌。 【作者】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主旨】 以白描的手法,言简意赅地全方位展现了边海人们的痛苦生活,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现了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赏析】 《梁甫行》中,以白描的手法,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现了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是说天下的自然环境不一样,所遭受的风雨灾害也不一样。言外之意是说,海边气候潮湿,风雨狂暴,海啸龙卷风也时有发生,是不适合人生存的地方。这两句突出边海人民生存环境的恶劣。“剧哉边海民,寄身於草野。”痛苦啊,海边的人民,他们生活在荒野草丛林木中,多么荒凉,多么凄惨。这本是野兽出入的地方,可他们却长期的与野兽同居。所以“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这是对妻子以及孩子的整体形象描写,从中我们不但

看到海民衣不蔽体蓬头垢面的野人一样的粗俗艰苦的生活方式,也可以想见他们与世隔绝的愚钝颓废形象。他们依靠自然环境的险阻,和野兽争夺相间生存,他们不但经受生活的艰难困苦,而且还有随时被野兽吃掉的生存忧惧。“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柴门简陋凄清,在海风中嗦嗦摇荡,狐狸兔子好象从天上飞来一样从屋檐下飞来窜去。这里通过狐狸、兔子的侧面描写,反衬出边海人们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边海人们的恐惧与凄楚。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梁甫行》一诗中突出边海人民生存环境的恶劣的句子是: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2、《梁甫行》中描述海边的人民在荒野草丛林木中生活,表现自己对下层人民的同情的句子: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3、《梁甫行》写出了边海人民衣不遮体、粗俗艰苦的生活方式的句子是:妻子象 二、选择题: 1、下列对《梁甫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梁甫行》中,以白描的手法,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B、“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是说天下的自然环境不一样,所遭受的风雨灾害也不一样。言外之意是说,海边气候潮湿,风雨狂暴,海啸龙卷风也时有发生,是不适合人生存的地方。这两句突出边海人民生存环境的恶劣。 C、“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痛苦啊,海边的人民,他们生活在荒野草丛林木中,多么荒凉,多么凄惨。 D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这里通过狐狸、兔子的正面描写,反映出边海人们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边海人们的恐惧与凄楚。 【解析】D 是侧面描写,反衬……。 2、下列《梁甫行》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

论述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库:论述题大汇总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论述题1.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2.试论《左传》的文学特色。 3.试论《孟子》文章的主要特点。 4.试论《庄子》的寓言特点。 5.分析《离骚》的思想内容。 6.试论《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特点。 7.结合作品,说明东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 8.论《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点。 9.试论曹植诗歌的思想内容。 10.分析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 11.试论阮籍《咏怀诗》的艺术成就。 12.试论左思《咏史》的艺术成就。 13.说明鲍照诗歌的艺术成就。 14.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境界。 15.试述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点。 16.分析孟浩然与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不同。 17.试述杜诗的“集大成”。 18.说明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及其在诗歌上的创新。 19.试论韩柳古文理论对散文革新运动的推动作用。 20.分析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21.试论李煜前期词与后期词的不同。 22.试论欧阳修在诗文革新运动中的贡献。 23.试论苏轼对宋词的贡献。 24.试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25.试论陆游爱国主义诗歌创作的成就。 26.试论辛弃疾词作的艺术成就。 27.试论《西厢记》的艺术特色。 28.试论《窦娥冤》中窦娥的形象以及此剧的悲剧艺术特色。 29.试论《三国演义》艺术构思的特点以及人物塑造的方法。 30.试论《水浒传》人物塑造的特点以及小说语言的特色。 31.试论《牡丹亭》的浪漫主义特色。 32.试论《长生殿》中爱情描写与政治批判之关系。 33.论《桃花扇》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 34.试论曹雪芹《红楼梦》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的悲剧命运的揭示。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论述题答案 1.(1)写实和抒情的融合。 ①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 ②作者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的。 ③叙事性的诗作中也饱含着作者的感情。

平红——曹丕、曹植诗歌风格之比较

曹丕、曹植诗歌风格之比较 甘肃省岷县梅川初级中学卢平红 内容摘要:曹丕、曹植是“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苦短的感慨,使曹植、曹丕诗歌具有一脉相承的共同风格。但人生际遇的迥异,又使曹植、曹丕诗歌在风格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曹丕的诗婉约哀怨,具有柔和秀丽之美;曹植前期的诗乐观开朗,昂扬豪迈,而后期却哀伤忧愤,情绪低落。本文从建安时代的社会环境,“曹丕、曹植”的人生际遇等角度出发,对曹植、曹丕诗歌风格进行论述。 关键词:曹丕曹植诗歌风格异同 建安时代,“曹丕、曹植”为中国诗歌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的典范。他们的创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曹植、曹丕”由于都经历了汉末建安这个极其动乱的历史时期,在文学上所受的熏陶和接受的文化教育有着诸多共同之处,这使得他们的诗歌有共同的建安特色。东汉末年的动乱,激起了“曹植、曹丕”的政治热情,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成为他们共同的追求。曹氏家族“内兴文学”,以“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奠定了建安风骨的基调,为建安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曹操被称为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据《三国志》记载,曹操“御军三十余年……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这些作品深刻地反映了现实,推动了其他作家的文学创作活动。曹氏家族还凭借政治上的领导地位,广泛网罗文士,曹操的文学路线和创作态度对于当时文坛起着具体的领导和倡引作用;曹丕秉承曹操粗犷高昂的诗风,推陈出新,开创了文学批评的风气;曹植自幼长在这个具有特殊社会政治地位和充满文学气氛的家族里,家庭的熏陶,对于其建功立业思想和文学创作思想的形成影响深远。他在自己的诗歌中抒发的“人居一世间,忽如风吹尘。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与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两者所反映出的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和慷慨多气的诗歌风格,完全是一脉相承的。这种思想既感于社会的丧乱现实,同时又反映了新时代文人可贵的进取精神。 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苦短的感慨,成为了曹植、曹丕诗歌风格的共同之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天下为己任,其政治理想最具代表性,对同时代的文人有很大影响;曹丕博通经史百家,又善骑射,好击剑,颇有“救民涂炭”之志;

论曹植诗歌的建功立业思想

论曹植诗歌的建功立业思想 摘要: 曹植出生于军阀混战的年代,深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加之此时代的很多有识之士都渴望建功立业,而且当时的文学发展方向也是有建功立业倾向的。曹植作为当时文学创作名人,并且还是建安文学的重要代表。曹植对建安文学的发展 有突出贡献,尤其是以诗歌的成就为代表。曹植的诗歌保存下来的大约八十多首诗,在不同种类的诗歌中都有对自己人生理想追求的抒发,尤其是建功立业思想的抒发在诗歌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曹植的生活是波澜曲折 的,他不能把自己的远大政治抱负实现,寄托于诗歌的创作,在他诗歌中展现他的建功立业思想。这篇文章就是通过对曹植诗歌的分析,从诗人的时代背景、诗歌作品、思想倾向变化、意象、建功立业思想产生的原因方面来论述诗人曹植诗歌中所反映的建功立业思想。 关键词:曹植诗歌建功立业思想 Abstract:Cao Zhi was born in the warlord era, by the time the social environment influence, coupled with the many times a person with breadth of vision are eager to build up establish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is a tendency to build up establishment. Cao Zhi was as literary celebrity, and was the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 of Jian'an literature. Cao Zhi of Jian'an literature development to hav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especially in the achievement of the poem as the representative. Cao Zhi's poetry preserved approximately80poem, in different kind of poetry has on their life ideal pursuit of the express, especially build up establishment thought expression in poetry occupie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Cao Zhi's life is tortuous climax, he cannot put their lofty political aspirations, hopes in poetry creation in his

曹操诗歌

曹操的大半生处在东汉末年的动乱时期,可谓乱世英雄。曹操的诗歌,极受乐府影响,现存诗歌全是乐府歌辞。这些诗歌虽用乐府旧题,却不因袭古人诗意,自辟新蹊﹐不受束缚,又继承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1]的精神。曹操诗歌最大的特色体现在其体式上的“突破”与“创新”。内容上将“小我”之壮志与悲“大我”之情怀有机地融为一体。艺术风格上的“慷慨悲凉”,文学史上所说的“建安风骨”,其精神实质凸显无遗。具体地说,“曹公古直”[2],其诗绝少华美的辞藻,喜从大处着墨,内涵厚重而气势恢弘,抒发感情往往跌宕起伏,个性色彩极为鲜明。从他开始,乐府诗实实在在地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例如《薤露行》、《蒿里行》原是挽歌,曹操却用其悲凉苦恨之调,以写汉末动乱。《步出东门行》原是感叹人生无常,须及时行乐的曲调,曹操却以之抒述一统天下的抱负及北征归来所见的壮景。可见曹操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歌,开启了建安文学的新风,亦影响了后来杜甫白居易等文风。 一、诗歌形式的大胆创新 曹操文学上的成就主要是诗歌,现存的二十多首诗,全部都是乐府歌辞。《魏书》说“太祖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3],确是实录。这些乐府歌辞虽沿用汉乐府古题,却并不因袭古辞古意,而是继承了乐府民歌“缘事而发”[4](《汉书·艺文志》)的精神,“用乐府题目自作诗”(清方东树语),反映了新的现实,表现出新的面貌。曹操首开以乐府古题自作诗的风气,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的全盛局面。“乐府自东汉以来,文士始多仿制,然

大都不过一二篇,其风未盛也。乐府既不采诗,民歌来源,根本断绝。而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人乐府,斯为极盛。”[5]究其原因,缘于曹操喜爱并精通乐府音乐,他今传诗作皆为乐府诗。“以乐府题叙汉末事”,曹操多用乐府旧题,叙汉末实事,也有少数自拟新题之作,如《对酒》等。借古题以写新事的,如《薤露行》、《篙里行》,以写汉末动乱,自曹操“旧瓶装新酒”以乐府古题自作诗之后,建安诗人遂风气仿效。而且启发了后人,如杜甫“即事名篇”的新题乐府,白居易的“新乐府”等,都是沿着曹操直面现实人生的写实方向发展起来的。 沈德潜《古诗源》说:“孟德诗犹是汉音,子桓以下,纯乎魏响。” [6]先秦两汉是四言诗为主体的杂言诗时代,魏晋南北朝是渐次走向格律的五言诗为主体的时代,两汉诗歌中的文人诗与民间乐府民歌是泾渭分明的,建安魏晋时代,则出现大规模的文人效仿乐府民歌的拟乐府诗。曹操的诗歌以四言为主,保留着《诗经》中二句一行、四句一节的章法。同时还借用了《诗经》中的成句,化句为用,亦多用比兴。《步出夏门行》中比兴亦多,如《龟虽寿》,总共十四句,前六句全是比兴,且以比兴开篇。比兴既多且生动,使全诗韵味深长。曹操的四言诗还有自己的新创,以平易的当代口语组织语汇,有着强烈的抒情性,融人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抒发了一个政治家的情怀。如《观沧海》中通过对渤海雄伟景象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壮阔的胸怀;《冬十月》中通过对北地风土民情的描写,表现了诗人的民生优患意识;《短歌行》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现了诗人宏大的政治抱负;《龟

古代诗歌赏析曹植《情诗》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l4~15题。 情诗 曹植 微阴翳阳景,清风飘我衣。 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 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 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 游者叹黍离①,处者②歌式微③。 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 (注)①黍离:出自《诗经》。是缅怀故都之作,后借指故国之思。这里取其感伤离乱,行役不已之意。②处者:指役夫的家人。③式微:出自《诗经》,意为家人期盼役夫早归。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造语自然精妙,音节流美铿锵,意象生动传神,触目所感,情与景会。 B.本诗属于古体诗,开篇两句写景,薄云遮蔽了阳光,清风吹动着衣裳,景中含情。 C.三、四两句俯仰有致,意境开阔,运用了“乐景写哀情”的手法,与“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所用手法一致。 D.九、十两句运用典故,委婉含蓄地传达出“游者”和“处者”思亲盼归的情感。 15.这首诗与曹操的《短歌行)都体现了建安文学“悲歌慷慨”的特点,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花草”是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常被作者借来抒情。《望海潮》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把西湖最美的景致概况出来;《声声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花儿凋零满地的景象。 (2)《荀子·劝学》指出,蟹虽然身强体壮,但却“_____________”,其原因是它心浮气躁,不能专心致志。 (3)叠词的运用,使景物特征更加鲜明,且富于音乐美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连用叠词,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14.C 15.《情诗》:①抒发了游子行役不得归的思乡怀亲的情感; ②表达了作者对身处乱离中的人们的深切同情; ③寄寓了曹植有志不得伸展的凄怆伤悲之感。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论述题 1.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2.试论《左传》的文学特色。 3.试论《孟子》文章的主要特点。 4.试论《庄子》的寓言特点。 5.分析《离骚》的思想内容。 6.试论《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特点。 7.结合作品,说明东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 8.论《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点。 9.试论曹植诗歌的思想内容。 10.分析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 11.试论阮籍《咏怀诗》的艺术成就。 12.试论左思《咏史》的艺术成就。 13.说明鲍照诗歌的艺术成就。 14.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境界。 15.试述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点。 16.分析孟浩然与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不同。 17.试述杜诗的“集大成”。 18.说明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及其在诗歌上的创新。 19.试论韩柳古文理论对散文革新运动的推动作用。 20.分析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21.试论李煜前期词与后期词的不同。 22.试论欧阳修在诗文革新运动中的贡献。 23.试论苏轼对宋词的贡献。 24.试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25.试论陆游爱国主义诗歌创作的成就。 26.试论辛弃疾词作的艺术成就。 27.试论《西厢记》的艺术特色。 28.试论《窦娥冤》中窦娥的形象以及此剧的悲剧艺术特色。 29.试论《三国演义》艺术构思的特点以及人物塑造的方法。 30.试论《水浒传》人物塑造的特点以及小说语言的特色。 31.试论《牡丹亭》的浪漫主义特色。 32.试论《长生殿》中爱情描写与政治批判之关系。 33.论《桃花扇》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 34.试论曹雪芹《红楼梦》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的悲剧命运的揭示。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论述题答案 1.(1)写实和抒情的融合。 ①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 ②作者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的。 ③叙事性的诗作中也饱含着作者的感情。 (2)赋、比、兴的艺术手段。 ①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它可以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