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曹植前后期诗歌
- 格式:pdf
- 大小:217.38 KB
- 文档页数:9
七步诗曹植原文赏析七步诗曹植原文赏析七步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是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
下面整理的是七步诗曹植原文赏析,希望对您有帮助~《七步诗》曹植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注释>1.羹: (gēng)2.漉: (lù)3.萁: (qí)<韵译>煮豆子正燃着豆秸,因煮熟豆子来做豆豉而使豆子渗出汁水。
豆秸在锅下燃烧着,豆子正在锅里哭泣。
本来我们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你为何要这样紧紧逼迫呢?<评析>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担心弟弟曹植与他争夺皇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成就杀头。
结果曹植应声咏出这首《七步诗》。
作者以箕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兄弟的残酷迫害。
前两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写出“萁”“豆”的尖锐矛盾,及豆萁对豆子的残酷迫害。
最后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画龙点睛提示诗歌主题。
“同根”一语双关,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长起来的,实际上是说自己与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责问曹丕为何要对同胞兄弟逼迫得这样急。
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
诗的比喻十分贴切,浅显生动。
虽然诗歌本身是否真为曹植所作,还难以确定,但这首诗反映曹魏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倒是十分形象真切的,确实是一首好诗。
<文学常识>体裁:诗年代:三国作者:曹植作者小传:曹植(192~232),三国时魏国作者。
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字子建。
他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第三子。
曹植自幼颖慧,年10岁余,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深得曹操的宠信。
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要立他为太子。
曹植后期诗歌的内容及艺术特色如下是有关曹植后期诗歌的内容及艺术特色:曹植诗歌创作以曹丕称帝为界,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
曹植在曹丕称帝后,备受迫害和压抑,这种生活遭遇,对他的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
其后期诗歌也主要是反映此种心境。
(1)曹植后期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①忧生之嗟。
曹植后期诗歌创作往往通过叙事、写景来抒写内心悲愤的感情,充满了悲苦之词,愤慨之音,笼罩着悲愤抑郁的气氛。
《赠白马王彪》全诗共七章,表现了复杂的感情。
诗中痛斥迫使他与白马王分行的有司,表达出对任城王暴亡的哀悼,吐露了诗人在岌岌可危的处境中惴惴不安的心境。
此诗虽然只是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客观上却深刻地暴露了统治内部萁豆相煎的残酷,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
②想见曹丕而不得。
如《洛神赋》、《七哀》、《浮萍篇》、《闺情》。
这些诗篇中塑造了一系列的思妇及弃妇形象,或丈夫从军未还,或离家远去,或另觅新欢,但不论何种情况,主人公都痴心不改,执着而痛苦地守候或幻想着丈夫归来。
这一系列作品作于黄初三年至五年之间,曹植想见曹丕而不得见,见到曹丕又无机会陈己之冤情,因而一直心意难平。
(2)曹植后期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曹植的诗歌成就除了表现在它具有深广的思想内容以外,还表现在它具有与其内容相适应的完美的艺术形式上。
曹植在艺术形式上的卓越成就同样是他得以成为“建安之杰”的重要标志。
①沉雄古朴、气势豪放的诗风。
《杂诗•飞观百尺余》抒发了作者甘心赴难、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同时,也表达了壮志被压抑的愤激之情。
曹植诗歌风格是和他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的。
那昂扬激奋的豪情、建功立业的壮志、怀才不遇的怨愤,形诸笔端,就使他的诗具有一种富有气势的慷慨情调和骨气奇横的艺术风格。
②语言洗练,辞采华美。
“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音调明朗,声韵谐和,读来自有意趣。
曹植非常讲究诗歌语言的韵味,因此,他十分注重语言的音乐美。
他喜用对仗这种整齐匀称的形式使诗歌具有优美的节奏和韵律。
淺析曹植前後期詩歌[內容摘要]曹植是建安時期最為傑出的作家之一。
他在散文、辭賦、詩歌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尤其是他的詩歌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特殊地位。
他的詩歌以曹丕即位為界,明顯的分為前後兩個時期。
前期詩歌反映悠閒愜意的生活及對功名事業的追求,主要以遊宴詩、建功詩、贈答詩為主。
後期反映悽楚人生及懷才不遇的痛苦,以悲憤詩、建功詩、閨怨詩、遊仙詩為主。
[關鍵字]曹植詩歌風格被譽為“建安之傑”的曹植,在我國建安詩壇上成就突出,影響深遠。
他的詩不僅數量眾多,內容豐富,題材廣泛,而且風格多樣。
鍾嶸在《詩品》中評價曹植詩歌曰:“其源出於《國風》。
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粲溢今古,卓爾不群”。
這些“骨氣奇高”的詩篇成就了曹植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曹植不僅是一個具有濃重詩人氣質的才子,而且還是一個頗具雄心的政治家。
他的一生是悲劇的一生。
他的生活和創作以曹丕即位為界,明顯的分為前後兩個時期。
由於前期的立嗣之爭埋下了曹丕對他的忌恨,使得曹植後期政治上受壓抑,經濟上陷困頓,精神上遭折磨,一直在曹丕父子的壓迫欺淩下痛苦地生活著。
由於他前後期生活境遇的截然不同,導致他前後期的創作出現明顯的差異。
建安時期他的詩歌較多地表現他的政治雄心,對功名事業的追求。
但到黃初年間,作品呈現出新的面貌。
政治上的悲怨加上憂生之恐懼,使他寫出了許多情兼雅怨、詞采華茂的詩賦文章。
他的後期作品主要反映其受迫害的悽楚、憤慨心情和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痛苦。
一、建安時期曹植出生在董卓之亂後的第三年,他“生於亂,長於軍”,自幼跟隨曹操南征北戰,有相當豐富的經歷,同時又深受曹操影響,從小就胸懷大志。
再加上他自幼就有很好的文學修養,年幼即已顯露出出眾的才華,“年十餘歲,誦讀書、論及辭賦數十萬言”。
他才思敏捷,下筆成章,在建安十七年銅雀臺建成之際,曹操當面出題令其作文,他揮筆而作《銅雀臺賦》,其才思令曹操大為詫異,並從此對他刮目相看。
曹植的诗歌创作及其艺术成就曹植的诗歌今存八十余首,辞赋、散文四十余篇,就其创作经历来看,大致以建安二十五年曹丕即位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的曹植由于受到曹操的宠爱,显得志满意得,昂扬乐观,充满自信,富于浪漫情调。
《白马篇》可说是前期作品的代表,诗中所写慷慨赴国难的侠少年,实际上是作者的自我化身。
后期的创作,由于是在曹丕父子的猜忌、迫害下忍辱求生,心情极为悲愤苦闷,所以其内容与风格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作品中那种豪迈自信、昂扬乐观的情调没有了,代之出现的则是深沉的愤激与悲凉,作品集中抒写的是对个人命运、前途的失望,对曹丕集团的怨恨,对自己在碌碌无为中空耗生命的哀伤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赠白马王彪》可说后期作品的代表。
曹植后期诗歌,主要是表达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其内容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对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懑,如《野田黄雀行》;第二类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如《浮萍篇》、《美女篇》、《七哀诗》、《种葛篇》、《杂诗》(西北有织妇、南国有佳人)等;第三类是述志诗,如《杂诗》(仆夫早严驾)等;第四类是游仙诗,如《仙人篇》、《五游咏》、《游仙诗》、《远游篇》、《升天行》等。
曹植诗歌的价值,除了内容上的充实外,对后代影响最大是他的诗歌艺术。
他的诗歌做到了气骨与丹彩的完美结合,故钟嵘说他是“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他诗歌上的创造性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他的诗歌抒情性增强,个性更加鲜明。
就诗歌体裁来看,曹植诗作中有不少乐府诗,但是他运用乐府体裁,不是简单地模仿,而是在诗中更多地注入了个人的感情,从而将乐府诗的以叙事为主,改变为以抒情为主。
所以王瑶先生说:“他诗中的抒情成份加多了,有了鲜明的个性,因此独成大家”。
比如他的《美女篇》,从形工上看是模仿汉乐府《陌上桑》。
但汉乐府叙述的是彩桑女巧妙地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以叙事为主,而《美女篇》主要表现是美女盛年未嫁的苦闷,他以此美人迟暮的苦恼,寓托他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这样就注入了诗的感情,具有了诗人自己的个性。
简述曹植诗歌前后期的变化举出代表作品
肖旭
1、曹植前期的诗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具有昂扬的战斗热情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代表作有《白马篇》、《赠徐干》等。
2、曹植后期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受到残酷的排挤和打击,他在诗歌中主要表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代表作品有《赠白马王彪》、《野田黄雀行》等。
曹植后期诗作,也有个别诗篇反映了人民的疾苦,如《泰山梁甫吟》。
这是简答题答法,但作论述题就不同了。
作论述题不仅要全面的论述要点,又要有典型作品举例,还要有适当的分析阐述。
总之,要有血有肉,具体全面。
上述题改为论述题,那就要在提出要点后,举出《白马篇》、《赠白马王彪》、《野田黄雀行》等重点作品,如果这重点作品有属于背诵范围的,最好能引出原文。
如果不是背诵,要理解复述原句意思,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原句内容。
但要注意引用作品时不要张冠李戴,要准确,引完作品后,一定要对作品具体分析,以此来说明观点。
切忌像答简答题那样,举出观点,列出作品或某些例句,不加分析就算完事。
答论述题没有具体分析是不行的。
具体分析要扣具体观点来谈,切忌离题万里,不着边际。
文/肖旭。
论曹植诗歌思想内涵东汉末期朝纲昏暗,天下大乱,平民百姓生活在腥风血雨的苦难之中。
中国历史拉开了三国时代的序幕。
当时有一大批文人志士聚集在曹操旗下,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邺下文人”集团。
他们的诗歌体现了浓厚的现实主义精神和自我意识的强烈觉醒,有着悲伤离乱的现实主义内容和慷慨悲凉的诗歌风格,形成了后人所说的“建安风骨”。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黄初元年,曹植二十九岁。
这一年,曹操逝世,曹丕即位。
这一年是曹植人生命运的转折点,其诗歌也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而前后两期的诗歌都是他人生境遇真实的写照。
一、前期(建安时期)诗歌建安时期,曹植受到父亲曹操的呵护,过着锦衣玉食的贵族公子生活。
这一时期,他的诗歌多描写“但美遨游”的贵族游乐宴享生活和对战乱的感受、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曹植在这一时期的诗歌是他的前期作品,主要有建功诗、游宴诗和酬赠诗。
1.建功诗曹植,字子建,于东汉末期出生。
当时社会动荡不定,战乱连年。
诸侯军阀割据势力之间战争不断,纷纷想要逐鹿中原或独霸一方,那是一个社会大动荡的时代。
从小就耳濡目染的曹植很早就有了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一心想要有一番自己的政治作为。
建功诗中最著名的非《白马篇》莫属。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游侠儿”形象。
他立志为国捐躯,武艺高强,英姿飒爽。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四句采用铺陈排比的方法,表现出了游侠儿身手敏捷,而“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则写出了游侠儿勇猛向前的无所畏惧精神。
从游侠儿身上不难看出曹植内心所饱含的队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激情。
又如在《薤露行》中,曹植曾写下“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
怀此王佐才,慷慨独不群”这四句诗,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年少气盛的曹植对政治抱有着高度的热情,而对自己能否在政治舞台上有所作为则表现出了相当大的自信。
2.游宴诗在大败袁绍之后,邺城成为了曹师父子和各路文人施展才华的大本营。
他们在此吟诗作对,施展文韬武略,畅谈过去未来……而那时,作为贵族公子的曹植也用自己的才华书写着美好烂漫的年少生活,关于游乐,关于宴席……名都篇名都多妖女。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马篇》赏析⽩马篇曹植⽩马饰⾦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幽并游侠⼉。
少⼩去乡⾢,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楛⽮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
仰⼿接飞猱,俯⾝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檄从北来,厉马登⾼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锋刃端,性命安可怀?⽗母且不顾,何⾔⼦与妻!名编壮⼠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译⽂】驾驭着⽩马向西北驰去,马上佩带着⾦⾊的马具。
有⼈问他是谁家的孩⼦,边塞的好男⼉游侠骑⼠。
年纪轻轻就离别了家乡,到边塞显⾝⼿建⽴功勋。
楛⽊箭和强⼸从不离⾝,下苦功练就了⼀⾝武艺。
拉开⼸如满⽉左右射击,⼀箭箭中靶⼼不差毫厘。
飞骑射裂了箭靶“⽉⽀”,转⾝⼜射碎箭靶“马蹄”。
他灵巧敏捷赛过猿猴,⼜勇猛轻疾如同豹螭。
听说国家边境军情紧急,侵略者⼀次⼜⼀次进犯内陆。
告急信从北⽅频频传来,游侠⼉催战马跃上⾼堤。
随⼤军平匈奴直捣敌巢,再回师扫鲜卑驱逐敌骑。
上战场⾯对着⼑⼭剑树,从不将安和危放在⼼⾥。
连⽗母也不能孝顺服侍,更不能顾念那⼉⼥妻⼦。
名和姓既列上战⼠名册,早已经忘掉了个⼈私利。
为国家解危难奋勇献⾝,看死亡就好像回归故⾥。
【注释】[1]⽩马篇:⼜名“游侠篇”,是曹植创作的乐府新题,属《杂曲歌·齐瑟⾏》,以开头⼆字名篇。
[2]⾦羁(jī):⾦饰的马笼头。
[3]连翩(piān):连续不断,原指鸟飞的样⼦,这⾥⽤来形容⽩马奔驰的俊逸形象。
[4]幽并:幽州和并州。
在今河北、⼭西、陕西⼀带。
[5]去乡⾢:离开家乡。
[6]扬声:扬名。
垂:同“陲”,边境。
[7]宿昔:早晚。
秉:执、持。
[8]楛(hù)⽮:⽤楛⽊做成的箭。
何:多么。
参差(cēncī):长短不齐的样⼦。
[9]控弦:开⼸。
的:箭靶。
[10]摧:毁坏。
⽉⽀:箭靶的名称。
左、右是互⽂见义。
[11]接:接射。
飞猱(náo):飞奔的猿猴。
猱,猿的⼀种,⾏动轻捷,攀缘树⽊,上下如飞。
曹植前后期弃妇诗赋比较研究作者:王鹏云来源:《文学教育》 2016年第7期王鹏云内容摘要:曹植的弃妇诗,其前后期既有共同特点,如善于将抒情与叙事、写景相结合显得词采华茂;同时不同点也是很明显的,如所站的立场不同,前期的曹植是站在旁观者的立场而后期则自拟身份展现其“臣妾意识”,还有曹植前后诗风也呈现出相异的风貌。
关键词:曹植弃妇诗前后期比较弃妇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传统品类。
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此类的诗词,如《诗经·卫风· 氓》。
曹植身处汉魏之际,因其特殊的人生际遇,也写下了不少弃妇诗。
仔细比较,他的前期与后期的弃妇诗,既有一贯的特点,又有相异的特征。
一.曹植前后期弃妇诗赋的共同特点著名的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曾在《诗品》中称赞其作品“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益今古,卓尔不群。
”其中“词采华茂,情兼雅怨”在其弃妇诗赋中有着很鲜明的体现。
1.抒情与叙事的巧妙结合汉乐府诗歌都以叙事见长,语言质朴。
曹植则在继承了乐府诗歌叙事的长处基础上,又加上了抒情的色彩,使作品显得声情并茂,这一特点在他的前后期弃妇诗中都有着很明显的体现。
如其前期作品《出妇赋》一篇中有句:“遂摧颓而失望,退幽屏于下庭。
痛一见而见弃,心忉忉以悲惊。
”一面叙述自己被丈夫厌弃,退于下庭的事,同时写出了自己对丈夫始乱终弃的痛恨。
将叙事与抒情完美的结合起来,不落痕迹。
同样的,在曹植后期创作的弃妇诗也有这样的特点,如著名诗篇《七哀》中写道:“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1]写出了丈夫在外十年,自己孤苦无依的事,“孤妾”、“独栖”将妻子的孤独、寂寞表现地淋漓尽致,由此可以看出古代弃妇的悲惨命运,文赋全文在叙事中抒情,自然朴质又不乏真情实意。
2.借景抒情通过对景物刻画来表现抒情主人公的内心情感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特征。
《诗经·召南·摽有梅》中通过写“其实七兮”、“其实三兮”、“顷筐塈之”成熟梅子的掉落,大胆的表达了自己的恨嫁之情。
曹植诗歌简介曹植自幼聪明,才华出众,一度受到曹操的偏爱,因此引起他和曹丕围绕继承权的一场明争暗夺。
最终,由于曹植放纵不羁,缺乏政治家所需的成熟与老练,而归于失败。
曹操死后,曹植受到曹丕的严厉迫害,他名为王侯,行动却不得自由,动辄获咎,如同囚徒。
明帝曹叡继位后,曹植的处境有所改善,但仍然得不到信任,空怀壮志,无从施展,终于郁郁而死。
曹植的生活和创作,可以公元二二○年曹丕称帝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其前后期的作品,内容与风格均有明显不同。
在曹植前期作品中,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志趣与抱负。
如《白马篇》,虽是游侠题材,诗中那一位英勇少年,实际也是作者自我的化身。
“名在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表达了作者对壮丽人生的追求。
《鰕鲌篇》则直抒胸臆:“驾言登五岳,然后小陵丘。
俯视上路人,势利唯是谋。
”“抚剑而雷音,猛气纵横浮。
泛泊徒嗷嗷,谁知壮士忧!”呈现出一片豪迈气概。
这些诗大多情调开朗,富于进取精神,同时洋溢着自信自负的少年意气。
此外,因为曹植前期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与曹丕一起,以贵公子的身份与曹操属下的文人交往,所以也写下不少记叙宴游及唱和赠答之作,如《公宴》、《侍太子坐》、《斗鸡》等,大抵情调平和,辞采华丽,很有些贵气。
这里有的作品是用比兴、象征的手法写成的,曲折地反映了内心的不平与哀怨。
如《美女篇》,形式模仿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但主旨改变了。
诗中逐一铺写女主人公的美丽、高贵之后,这样结束:“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
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
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透露了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痛苦。
又如《吁嗟篇》,以蓬草为风所吹,四处飘荡的形象,象征自己屡被迁徙,不能与亲人相聚的命运,表达“愿与根荄连”的愿望。
另有一些作品,则用激切的语言表现内心的愤慨。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赠白马王彪》。
这首诗作于黄初四年(223),当时诸王循例入朝,曹彰暴死京城,曹植与曹彪返回封地,途中又被强令分道而行。
曹植前后期诗歌特点_曹植后期诗歌代表作曹植是三国魏晋时期著名的才子,他在诗作、散文等各方面都有着很高的成就,他的诗歌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间段,那曹植前后期诗歌特点有什么不同?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曹植前后期诗歌特点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曹植前后期诗歌特点曹植是三国魏晋时期著名的才子,他在诗作、散文等各方面都有着很高的成就,对于后世的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曹丕继位来划分,他的诗歌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间段,首先前期的时候他是曹操的儿子,是一个可以自由自在的畅所欲言的贵公子,但是到了后期曹丕继位之后,因为当时和曹丕之间地位的争斗,曹植受到了很大的压迫,又多次曹丕都对他动了杀心,因此曹植的生活远远不像前期的时候那么潇洒自在。
曹植打小起就展露出了惊人的才华,从小就跟着曹操一起到处打仗,而且因为跟在曹操身边所以常常受到曹操的教诲,有着广大的志向。
因为才干出众,所以深受曹操喜爱,曹操还曾经考虑立他为嗣,所以在那段时间他的生活是悠然自在的,他的诗歌风格也受到生活的影响,多是描述悠闲的生活和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诗歌整体散发着一股甜蜜的氛围,有着一张豪爽大方的气势。
但是到了后期的时候,曹丕登位,曹植因为早年的事情受到曹丕的忌惮,如果说早年的时候曹植是一个可以到处游山玩水的富二代,那么后期的曹植就一直生活在怀才不遇、忧愁怕死的生活状态中,他多次被曹植找机会治罪,不断变更领地,可以说后期的生活史一片愁云惨淡。
所以在后期曹植的作品多是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悲凉之情,整个文章的基调也从乐观向上的态度变得悲凉愤慨。
曹植后期诗歌代表作在曹植的生涯后期,他过着担惊受怕的日子,就连自己的生命安全都很难保障更何况建功立业的大事,而且因为当时受到曹丕的影响,曹植的言论等多方面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所以比起早年的畅所欲言,后期的时候曹植多用借代隐喻的方式,再这样不如意的生活状态下,曹植留下了不少的经典名篇。
曹植后期的诗作多是以悲愤哀怨为主,《赠白马王彪》这首诗是其中的经典之作,写这首诗之前,曹植和曹彰、曹彪一起前去洛阳报告,但是这期间曹彰突然去世,在返程的路上曹植还不得已和曹彪分道扬镳,在面对着这样悲惨的现实之下,曹植悲愤难耐做出了这样一首著名的诗作,一字一句都透露出曹植的愤懑之情。
浅析曹植前后期诗歌[内容摘要]曹植是建安时期最为杰出的作家之一。
他在散文、辞赋、诗歌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尤其是他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特殊地位。
他的诗歌以曹丕即位为界,明显的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诗歌反映悠闲惬意的生活及对功名事业的追求,主要以游宴诗、建功诗、赠答诗为主。
后期反映凄楚人生及怀才不遇的痛苦,以悲愤诗、建功诗、闺怨诗、游仙诗为主。
[关键词]曹植诗歌风格被誉为“建安之杰”的曹植,在我国建安诗坛上成就突出,影响深远。
他的诗不仅数量众多,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而且风格多样。
锺嵘在《诗品》中评价曹植诗歌曰:“其源出于《国风》。
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这些“骨气奇高”的诗篇成就了曹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曹植不仅是一个具有浓重诗人气质的才子,而且还是一个颇具雄心的政治家。
他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
他的生活和创作以曹丕即位为界,明显的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由于前期的立嗣之争埋下了曹丕对他的忌恨,使得曹植后期政治上受压抑,经济上陷困顿,精神上遭折磨,一直在曹丕父子的压迫欺凌下痛苦地生活着。
由于他前后期生活境遇的截然不同,导致他前后期的创作出现明显的差异。
建安时期他的诗歌较多地表现他的政治雄心,对功名事业的追求。
但到黄初年间,作品呈现出新的面貌。
政治上的悲怨加上忧生之恐惧,使他写出了许多情兼雅怨、词采华茂的诗赋文章。
他的后期作品主要反映其受迫害的凄楚、愤慨心情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痛苦。
一、建安时期曹植出生在董卓之乱后的第三年,他“生于乱,长于军”,自幼跟随曹操南征北战,有相当丰富的经历,同时又深受曹操影响,从小就胸怀大志。
再加上他自幼就有很好的文学修养,年幼即已显露出出众的才华,“年十余岁,诵读书、论及辞赋数十万言”。
他才思敏捷,下笔成章,在建安十七年铜雀台建成之际,曹操当面出题令其作文,他挥笔而作《铜雀台赋》,其才思令曹操大为诧异,并从此对他刮目相看。
建安风骨之曹植一、曹植创作以建安25年为界,分为前后期。
(一)前期主要歌唱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
如《白马篇》:(二)后期诗歌主要表达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
内容分为4类:1、是对自己和朋友遭迫害的愤懑。
如《野田黄雀行》,《赠白马王彪》分7章,以感情活动为线索,集中抒发诗人屡受迫害而积压在心头的愤慨。
2、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
如《美女篇》、《七哀诗》、《杂诗》(“西北有织妇”、“南国有佳人”)等。
这类诗歌或叹盛年无偶,或自述无辜被弃,其主旨在于抒发自己的失意。
3、述志诗。
用世黄初后诉诸诗赋,《杂诗》(“仆夫早严驾”)是代表作。
4、游仙诗。
如《仙人篇》、《五游咏》、《游仙诗》、《远游篇》、《升天行》等。
诗中描绘的神仙境界明净、高洁,是诗人理想世界的象征;《赠白马王彪》:“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
”游仙诗实际是其忧生之心、忧患之词。
二、“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钟嵘《诗品》)兼父兄之长,风骨与文采完美结合。
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现存诗90馀首,其中60多首是五言诗。
既体现《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奇谲;既继承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完成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三、对后世影响:胡应鳞:子建“《虾旦篇》、太冲《咏史》所自出也;《远游篇》,景纯《游仙》所自出也;‘南国有佳人’等篇,嗣宗诸作之祖;‘公子敬爱客’等篇,士衡群制之宗。
诸子皆六朝巨擘,无能出其范围。
”(《诗薮》)四、植诗受后人推崇的原因:(一)文采富艳;(二)对五言诗发展的重大影响;(三)作为失意文人的典型,不幸的身世引起后世文人的认同。
“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文心雕龙·才略》)。
浅谈曹植诗歌的创作风格摘要每一位作者的创作和其生活、理想的背景都是息息相关的。
曹植的诗歌因其生活境遇的改变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诗歌主要表现他的政治抱负和向往建功立业,同时也写了一些反映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的诗篇;后期的诗篇是深刻揭露了曹丕等人的残酷,也表现了渴望自由、反对压迫的思想感情,表现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情绪。
关键词:曹植诗歌风格目录引言 (5)一曹植前期诗歌创作风格 (5)1.1贵公子的优游生活 (5)1.2生于乱世的时代感受 (6)二、曹植后期诗歌创作风格 (7)2.1于义,不能救朋友 (7)2.2于情,不能亲兄弟 (8)2.3于志,不能展宏图 (8)2.4只能依靠幻想求解脱 (9)结论 (9)参考文献 (9)引言汉末时期的三国混战和黄巾起义等多重战役,导致了战火不断,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常常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更是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残酷的现实生活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文人。
他们大都亲身经历了长期的战乱,对人民的灾难有着深切的同情和无尽的感慨,有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济世救人的雄心,他们希望为祖国统一和人民安定做出贡献。
他们的创作,真切体现人民生活,有表达景象苍凉,有体现家破人亡,有表达建功立业,形成了悲凉中有慷慨,清新中有刚健的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
建安诗歌,是中国诗歌史上掀起第一次文人诗的标志,开创了我国五言诗的黄金时代。
建安风骨,以“三曹、七子”为代表,而曹植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位。
曹植,从小就非常聪明,十岁多点就能朗读诗词无数,才华出众,因此很受曹操宠爱。
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几个孩子中最能成大事的,几次想要立他为世子。
然而曹植性格放荡不羁,不拘泥于礼法,多次犯了法律禁忌,触碰曹操的底线,引起曹操的震怒。
而他的兄长曹丕则是处事圆滑的人,终于在立储斗争中逐渐占上风,终在建安二十二年被立为世子。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因病去世,曹丕继魏王位。
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从一个过着优游生活的贵族王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被打击的对象。
【诗歌鉴赏】曹植的诗句曹植的诗词全集
曹植的诗句简介
曹植的诗以220年(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前后两期。
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后期的诗歌则主要表达由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
他的诗歌,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窕深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反应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
曹植的诗又有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曹植的诗词作品收录在《曹子建集》中。
《曹子建集》共0卷,收录了曹植的诗文辞赋。
其中收录较完整的诗歌有80余首,一半以上为乐府诗体。
其代表作有《七哀诗》、《白马篇》、《赠白马王彪》、《门有万里客》等。
其中《洛神赋》写洛川女神的仙姿美态,是文苑奇葩。
曹植的诗词全集
曹植的赋
洛神赋幽思赋迷迭香赋释愁文髑髅说归思赋九愁赋闲居赋登台赋神龟赋(并序)酒赋芙蓉赋曹植的诗
七哀诗杂诗(六首)公宴诗侍太子坐送应氏(二首)闺情(二首)赠徐干应诏赠白马王彪情诗朔风诗七步诗曹植的乐府
箜篌引升天行(二首)仙人篇妾薄命(二首)白马篇薤露行丹霞蔽日行种葛篇名都篇美女篇飞龙篇惟汉行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浅析曹植前后期诗歌李建利[内容摘要]曹植是建安时期最为杰出的作家之一。
他在散文、辞赋、诗歌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尤其是他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特殊地位。
他的诗歌以曹丕即位为界,明显的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诗歌反映悠闲惬意的生活及对功名事业的追求,主要以游宴诗、建功诗、赠答诗为主。
后期反映凄楚人生及怀才不遇的痛苦,以悲愤诗、建功诗、闺怨诗、游仙诗为主。
[关键词]曹植 诗歌 风格被誉为“建安之杰”的曹植,在我国建安诗坛上成就突出,影响深远。
他的诗不仅数量众多,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而且风格多样。
锺嵘在《诗品》中评价曹植诗歌曰:“其源出于《国风》。
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
这些“骨气奇高”的诗篇成就了曹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曹植不仅是一个具有浓重诗人气质的才子,而且还是一个颇具雄心的政治家。
他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
他的生活和创作以曹丕即位为界,明显的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由于前期的立嗣之争埋下了曹丕对他的忌恨,使得曹植后期政治上受压抑,经济上陷困顿,精神上遭折磨,一直在曹丕父子的压迫欺凌下痛苦地生活着。
由于他前后期生活境遇的截然不同,导致他前后期的创作出现明显的差异。
建安时期他的诗歌较多地表现他的政治雄心,对功名事业的追求。
但到黄初年间,作品呈现出新的面貌。
政治上的悲怨加上忧生之恐惧,使他写出了许多情兼雅怨、词采华茂的诗赋文章。
他的后期作品主要反映其受迫害的凄楚、愤慨心情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痛苦。
一、建安时期曹植出生在董卓之乱后的第三年,他“生于乱,长于军”,自幼跟随曹操南征北战,有相当丰富的经历,同时又深受曹操影响,从小就胸怀大志。
再加上他自幼就有很好的文学修养,年幼即已显露出出众的才华,“年十余岁,诵读书、论及辞赋数十万言”。
他才思敏捷,下笔成章,在建安十七年铜雀台建成之际,曹操当面出题令其作文,他挥笔而作《铜雀台赋》,其才思令曹操大为诧异,并从此对他刮目相看。
谢灵运对曹植的才能极为推崇,他称:“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同用一斗,奇才敏捷,安有继之。
”曹植在《前录自序》中也自称:“余少而好赋,其所尚也,雅好慷慨,所著繁多。
”曹植因其才华,深受曹操宠爱,再加上曹氏的僚属中丁仪、丁翼兄弟对他的拥护,曹操认定他“最可定大事”,曾考虑立他做太子。
所以,建安时期曹植在其父曹操的庇荫下过着优游裕闲、风流自赏的贵族生活。
他的诗歌反映的大多是优游裕闲的生活以及对建功立业的向往 ,诗歌中散发着欢愉的气息,也充满了开朗豪迈的情调。
(一) 游宴诗公元204年,曹操打倒袁绍,取得邺城做根据地。
从此,邺城成了曹丕、曹植兄弟以及文士游宴的乐园。
在当时的邺城,聚集了一大批文人学士,他们朝夕游宴,诗酒唱和。
他们的诗作大凡“ 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
诗中虽不无建功立业的期望,但更多的是对游乐宴饮的吟咏。
对于年轻的曹氏兄弟来说,这种风气深深地影响着他们。
尤其是曹植,他“不及世事,但美遨游”, 在其父曹操的宠爱之下,以贵公子的身份过着斗鸡走马的生活。
所以,在这一时期的诗歌中,曹植写的大多是自己青少年时代的豪华生活,反映的是贵族阶级的生活情趣。
如《斗鸡》、《公宴》、《箜篌引》、《名都篇》等作品,作者都不加掩饰的宣扬了豪华放诞的生活与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如《斗鸡》中,曹植叙说了玩斗鸡的原因,并生动地描写了斗鸡的场面:“游目极妙伎,清听厌宫商。
主人寂无为,众宾进乐方。
长筵坐戏客,斗鸡观闲房。
”在《公宴》中“公子敬爱客,终宴不知疲。
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
《箜篌引》中的“置酒高殿上,亲友从我游。
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
[1](p12)这些都是描写宴会豪华奢靡的,也是诗人放纵生活的自我写照。
在《名都篇》中的“宝剑直千金,被服丽且鲜。
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我归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云散还城邑,清晨复还来。
”诗中刻画的京都少年是一位气爽才丽、英姿勃勃的贵族子弟的形象。
他身着丽服,腰佩宝剑,走马于东郊,饮宴于平乐,日复一日,优游卒岁,惟恐白日西驰,寿命有限,一心汲汲于及时行乐。
这与诗人当时的生活和思想很接近。
这一时期的诗歌无论是《斗鸡》、《公宴》、《箜篌引》,还是《名都篇》,都有一种从容不迫、无繁弦的情调。
(二)建功诗建安时期是一个崇尚功业的时代。
汉末大一统的社会结构受到猛烈冲击,似乎给每一个有识之士都提供了角逐天下的机会,而各种政治集团军事力量之间的兴衰变化使这种角逐成为可能。
当时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也使有识之士“为天下除暴乱”成为历史和社会的需要。
于是,建安诗人发出的多是踌躇满志的慷慨之音。
对于“生乎乱,长乎军”,深受其父影响的曹植来说更加如此。
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抱着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另外,他又深受社会风气的感染,养成了放纵不羁、蔑视世俗礼教的性格 。
曹植的这种拯世济物的理想和恃才傲物的性格贯穿在他的思想和行动中,并成为他人生的基本精神。
在《与杨德祖书》中,曹植充分阐发了自己的生活理想和抱负:“吾虽薄德,位为藩侯,犹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可见曹植的最高理想是为国为民建功立业,名垂后世。
最能体现这种精神的当属《白马篇》,诗中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渴望卫国立功,甚至不惜壮烈牺牲自己的游侠儿的英雄形象。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诗歌一开头就勾勒了一个英姿飒爽的游侠儿形象,然后采用铺陈排比的手法,连写了游侠少年的四个令人惊奇的动作:“空弦破左的,右发催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紧接着作者通过两个形象的比喻“矫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将一位叱咤风云、气吞山河的英俊少年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这首诗是诗人远大理想的写照,也是他决胜于疆场、效力于军中的豪壮自白。
(三)赠答诗曹植生活在邺城时,周围就聚集了许多文人学士,如王粲、徐幹 、丁仪、丁翼等等。
这些文人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因而常常会发出一些不甚得志之叹。
曹植明白他们的心志,却无力帮助朋友。
对于政治上没有权利的曹植来说,只能用一些赠答诗来慰勉朋友,希望朋友们采取中和态度,等待机会。
[2](p45)在《赠徐幹》中诗人写到徐幹贫贱著书,沉沦不仕,犹如瑰宝被弃,十分可惜。
他虽贵为公子,但手中却没有权利帮不上徐幹的忙。
他只能劝勉徐幹,只要胸怀德义,终会有出头之日。
二、黄初、太和时期由于曹植早年就胸怀大志,风流俊赏,深得曹操宠爱,所以常被其兄曹丕所猜忌。
如果说,曹植是在“美遨游”中度过他青年时光的话,那么,曹操去世后,曹植的后半生则是在“忧生”中艰难捱过的。
建安二十五年,曹丕称帝,成为曹植人生的转折,曹植的厄运从此开始,先是一向拥护他的丁仪、丁翼兄弟被杀,然后是爵位被贬,自由被剥夺。
从此,朝廷频繁的变更他的封地,在短短的二、三年时间内,他曾被两次制罪,从封地召到洛阳,受“三台九府”审议,议成“三千首戾”,要行“大辟”,若非生母极力回护,他早已刑戮。
而在封地,他也受着曹丕派出的“监国使者”的严厉督责,在一片忧惧惶恐的气氛中讨生活,他将这不幸的生活遭遇融入到了创作中。
因而,在黄初、太和时期,诗人抒写的大多是他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激之情,他的创作情调也由以前的豪迈乐观转为愤懑悲凉。
(一)建功诗曹植从小就有宏伟的政治抱负,他认为建功立业才是人生的最高理想。
由于曹操生前曾一度想立他为太子,危害到了曹丕的地位,在曹操死后,曹丕对曹植倍加疑忌压制,屡迁封地,严加防范。
曹丕死后,其子曹睿即位,仍然疑忌压制曹植。
在这一时期,曹植经常处于迁徙无常,郁郁寡欢的境遇中,但是,追求功名的念头他从来没有中断过。
即使在黄初太和年间的逆境中,他也遭挫折而志不衰,坚持不懈地追求着。
尤其是在曹睿即位后,曹植对新皇帝寄予希望,以为自己建功立业的机会来到了,于是他再三上表陈情,希望得到朝廷的任用。
在《杂诗》第四首中,诗人以佳人自比,用“荣华若桃李”来形容佳人的容貌艳若桃李之花,从而来比喻自己杰出的才能。
然后用“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来说明佳人的美貌和唱歌才能都不为世人所欣赏。
最后诗人云:“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持”来说明时光流逝佳人的容貌难久持,从而寄寓了自己盛年时无法施展抱负的深沉慨叹之情。
在《杂诗》第五首中:“仆夫早严驾,吾行将远游。
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愁……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3](p78)诗中作者直接陈说自己不愿东归封国,愿为伐吴效力,怎奈“方舟”也无,报国无门,诗中洋溢着诗人捐躯卫国,壮志难酬的悲愤情怀。
全诗以慷慨之语发之,以寄其愤激之情。
(二)悲愤诗黄初年间,曹植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发生急剧变化,他写了很多悲叹自己凄楚的人生的诗歌。
如在《吁嗟篇》中,诗人以飞蓬比喻自己迁徙飘荡的生活,诗中饱含了诗人在困难深渊中的辛酸和痛楚。
在《七步诗》中,用豆萁来比喻其兄曹丕对自己的迫害,兄弟间的骨肉相残。
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诗歌为《赠白马王彪》。
这首诗作于黄初四年(223年)。
在这年的五月,曹植和任城王曹彰、白马王曹彪同回洛阳朝会。
任城王曹彰到洛阳后就不明不白的死了,曹植和曹彪在七月初回封地,本打算同路东行,但朝廷强迫他们分道,在曹丕的猜忌压迫之下,他们被迫分手。
面对着骨肉相残、生离死别,曹植愤恨之极,在悲痛之下写了这首五言杰作。
诗中流露出作者那种深沉而又强烈的悲痛之情,这种悲痛之情具有强大的震撼力量。
刘克庄曰:“子建此诗忧伤慷慨,有不可胜言之悲”。
所以,《赠白马王彪》这首诗从诗序到各章字字句句都渗透着诗人的满腔悲愤之情。
(三)闺怨诗曹植后期作品除了悲叹自己的不幸,宣泄胸中愤懑外,还采用委婉曲折的手法,通过写怨女弃妇的哀怨来吐露自己壮志难酬的情怀。
这也是他前期作品中未曾出现过的。
我们读他的《七哀诗》、《美女篇》等作品都可体会到作者的深刻用心。
如《美女篇》“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柔条紛冉冉,落叶何翩翩……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
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
”此诗写于曹植、曹丕争夺继承权之后,在诗中,诗人分明借美女自喻,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又绝不屈从于外界的压迫情愿像美女一样“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 ”的苦闷心情。
这是他政治上失败后的心理写照,全诗充满了报国无门,无所建树的悲凉哀怨之情。
《乐府》中云:“美女者、以喻君子。
言君子有美行,愿得明君而事之。
如不遇时,虽见征求,终不屈也。
”[4](p67)《七哀诗》也是闺怨诗的代表作。
全诗通过写思妇对丈夫的思念和被遗弃的哀怨 ,来抒发自己政治上遭遗弃迫害而产生的怨愤之情。
全诗流露出无限的凄惶之感。
(四)游仙诗曹植的游仙诗中,有着丰富的思想情感,精神寄托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