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国际友好城市的作用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5
友好城市建设与国际交流合作的机制研究友好城市建设是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一环。
在全球化进程中,城市间的友好合作已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对于国际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研究友好城市建设与国际交流合作的机制,探讨如何通过机制构建和加强友好城市关系,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深入发展。
友好城市建设是指两个或多个城市之间建立起长期的、全面的合作关系,通过经济、文化、教育、旅游等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友好城市关系的建立需要有明确的机制来规范和推动双方合作的深入发展。
首先,在友好城市建设与国际交流合作的机制研究中,政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政府作为友好城市合作的主导者,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建立涉外部门,负责友好城市的对接与合作。
政府需要积极参与友好城市合作的决策和策划,为友好城市合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之间的对接与沟通,推动友好城市合作的拓展和深入。
其次,在友好城市建设与国际交流合作的机制中,非政府机构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各国的友好城市合作可以通过非政府组织、企业协会、文化机构等渠道进行,加强友好城市关系的交流与合作。
非政府机构可以在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领域开展合作项目,推动友好城市建设的深入发展。
此外,非政府机构还可以组织各种友好城市交流活动,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员交流与互动,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
第三,建立友好城市建设与国际交流合作的机制还需要加强法律法规的保障。
在友好城市合作中存在着不同法律体系和法规的差异,因此,国际交流合作中的机制需要明确各国之间的互惠互利原则,并在法律层面上加以规范。
各国政府可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友好城市合作提供法治保障。
此外,建立友好城市合作的机制还需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合同履约等方面的法律保护,为友好城市合作提供良好的环境。
友好城市建设与国际交流合作的机制研究还需注意加强信息共享与合作。
在全球化时代,信息共享和合作成为友好城市建设和国际交流不可或缺的环节。
我国国际友好城市建设沿革
我国国际友好城市建设沿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期。
当时,中国新中国成立后,迫切需要国际社会的支持和帮助以推动国家建设。
中国政府积极展开了对外友好交往,积
极寻求国际友好城市。
上世纪50年代,中国同美国、苏联等国建立起友好关系,并与这些国家的一些城市开展了友好交流。
这些城市包括美国纽约市、洛杉矶市,苏联莫斯科市、列宁格勒市等。
在
同这些城市的友好交流中,双方都致力于促进经济、科技、文化等多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上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国际友好城市建设进一步拓展。
中国同更多的国际友好城市建立了友好关系,包括加拿大温哥华市、新加坡市、韩国首尔市等。
这些城市在推动中外
友好合作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成为中国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国际友好城市建设也逐渐趋于多元化和多层次化。
除了与国际
大城市建立友好关系外,中国还与一些中小城市开展了友好交流。
这些城市包括日本福岛市、荷兰埃因霍温市等。
这一举措为中国与这些城市开展更广泛、更深入的交流提供了平台。
国际友好城市建设的进展离不开中国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推动,同时也得到了国际
友好城市和地方政府的热情响应和支持。
双方的共同努力推动了国际友好城市建设的发展,为中外友好合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国际友好城市建设沿革可以概括为从上世纪50年代初期起开始逐步发展和拓展,到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国际友好城市网络。
这一网络为中国同世界各国城市的交流
与合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为推动中外友好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国际友城交流作文国际友城交流是指两个或多个城市之间建立起友好合作关系,通过交流与合作,促进彼此的发展与进步。
这种交流不仅可以加深城市之间的了解,还可以促进文化、经济、教育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国际友城交流既是一种国际交往方式,也是一种城市外交手段。
首先,国际友城交流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
通过与其他城市的交流,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特点、传统习俗以及历史背景,从而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和认知。
这种文化交流不仅可以促进文化的多样性与繁荣,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传播自己的文化,增强国际影响力。
其次,国际友城交流有助于促进经济合作与发展。
通过与友城的交流与合作,可以开展经贸洽谈、招商引资等活动,促进双方的经济合作与发展。
友城之间可以共享资源、互利共赢,实现经济互补,推动双方的经济发展。
同时,友城交流还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增加人员流动与交流,为两地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此外,国际友城交流还有助于促进教育与学术合作。
通过与友城的交流,可以开展学术研究、教育交流、师生互访等活动,促进双方的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提升。
友城之间可以共同开展学术研究项目,分享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与水平。
这种教育与学术合作不仅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还可以促进科技创新与进步。
总的来说,国际友城交流是一种有益的国际交往方式,可以促进城市之间的合作与发展。
通过友城交流,可以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促进经济合作与发展,促进教育与学术合作。
友城交流不仅有助于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与认知,还可以推动城市的发展与进步。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国际友城交流,加强与其他城市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我国国际友好城市建设沿革我国国际友好城市建设始于1950年代,是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国际友好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
在上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开始与其他国家建立国际友好城市关系。
当时,中国正处于国际孤立状态,急需与其他国家建立联系。
此时与中国建立友好城市关系的主要是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如苏联、朝鲜等。
这些友好城市关系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1990年代以后,中国国际友好城市建设进一步扩大。
中国政府提出了“走出去”战略,鼓励中国企业和地方政府与国外城市建立合作关系。
中国国际友好城市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中国的友好城市关系不再局限于政府间的交流,而是更多地涉及到企业、学校、文化机构等各个领域。
这不仅扩大了友好城市建设的范围,也为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渠道。
目前,中国已经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
这些友好城市关系涵盖了各个领域,如经济、教育、文化、科技等。
友好城市关系在推动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城市开展合作,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形象得到了提升,同时也为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中国国际友好城市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友好城市关系仍然停留在表面上,缺乏深入的合作。
一些友好城市关系没有形成持续、稳定的合作机制。
一些友好城市建设缺乏有效的评估和监管机制。
对于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并且开始采取一些措施加以解决。
中国国际友好城市建设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
友好城市关系为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提升,我相信中国国际友好城市建设将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我国国际友好城市建设沿革我国国际友好城市建设是指与其他国家或地区建立友好关系的城市之间开展多领域合作与交流,促进双方的互利共赢和友好合作。
下面是对我国国际友好城市建设沿革的简要介绍。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合作日益密切,国际友好城市建设逐渐成为重要的合作方式之一。
最早的国际友好城市关系始于1980年代初,当时中国国内对外开放刚刚起步,经济技术水平相对较低,许多城市通过与外国城市建立友好关系,以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知识来推动城市发展。
1980年,天津市与美国亚特兰大市建立了第一对国际友好城市关系,随后又先后与加拿大温哥华市、德国杜塞尔多夫市、日本神户市等城市签署了友好关系协议。
这些友好城市关系的形成,也标志着我国国际友好城市建设的开始。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推进和对外交往的不断拓展,国际友好城市建设不断得到重视和发展。
199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对外开放政策的全面推进,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国际友好城市建设迅速发展。
许多城市在国际友好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不仅意识到了城市不仅是单纯的经济单元,还是一个开放、多元化的文化载体,通过深入合作,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旅游推广等活动,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好感情。
到了21世纪以来,国际友好城市建设的领域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和丰富。
除了经济、文化领域的交流外,教育、科技、医疗、旅游等领域也逐渐成为了合作的重点。
上海市与伦敦市建立了科技创新合作,北京市与莫斯科市合作推进了高等教育交流,广州市与悉尼市加强了医疗合作,成都市与奥克兰市开展了旅游合作等。
国际友好城市建设不仅加强了我国城市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联系,也推动了中国城市的发展和国际化进程。
通过与国际友好城市的经验交流和合作,中国城市在城市规划、市政建设、文化传媒、体育休闲等领域获得了许多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提高了国际竞争力。
我国国际友好城市建设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促进了我国与其他国家间的合作与交流,同时也推动了我国城市的发展。
国际友好城市:公共外交的新平台杨娟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通226019摘要: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国际友好城市在中国对外关系中的作用日益增大。
然而,国际友好城市在公共外交中的作用在我国至今还未得到广泛的重视。
本文从公共外交的主体、客体、内容、方式四个方面论述国际友好城市在公共外交中所起的新帄台作用。
国际友好城市公共外交的主体包括半官方城市政府主体,非政府组织、友好人士和互派人员等社会力量。
国际友好城市之间的公共外交客体具有广泛性和双重性。
公共外交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交流、跨文化交流和经贸领域交流。
国际友好城市之间的交往真实、真诚、帄等、双向、稳定,是中国公共外交争取国内外民心的新帄台。
关键词:国际友好城市;公共外交;帄台中图分类号:D802.5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受到国际瞩目。
然而,出于偏见或敌意,世界上一些政治家不尊重事实,极力散布“中国威胁论”或“中国崩溃论”,企图压制和破坏中国的发展。
历史事实表明,一个大国的崛起往往引起别国的担忧,因此,中国必须努力塑造和帄发展、秉持公道、合作共赢的大国形象,以便减少乃至消除其他国家的不安。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之一,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公共外交则构建国家形象的重要帄台。
中国公共外交旨在积极影响其他国家对中国的政策,影响的措施就是进行友好外交。
国际友好城市是开展友好活动极为重要的阵地。
国际友好城市之间的关系是双方建立的友好交往的官方关系,这种关系是友好交往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同时是开展实质性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桥梁。
我国开展友好城市活动始自1973 年,友城政府和社会力量向对方政府和社会各界传达中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介绍中国和帄发展的政策和实践,从而取得他国民众的理解和支持,在我国对外开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城市已成为跨国公司和非政府组织的所在地,网络信息聚合和扩散的节点,国际友好城市在公共外交中作用将日益增大。
我国国际友好城市建设沿革
国际友好城市建设是一种重要的外交交流活动,可以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
友好交往,增进了解和了解。
在我国,国际友好城市建设也是一项重要的外交活动,通过
与其他国家城市的友好交流,促进了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与交流。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
下我国国际友好城市建设的沿革历程。
我国国际友好城市建设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当时我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也刚刚开始。
那时,我国大部分城市都处于落后的状态,对外交流合作也非
常匮乏。
1980年代初,我国开始率先与世界各国建立国际友好城市关系,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城市开始与国外城市开展友好交流。
这些城市在国际友好城市建设中起到了先
锋作用,为我国其他城市的国际友好城市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际友好城市建设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1990年代以来,我国国际友好城市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我国与世界各国城市的友好交流合作进入了一
个新的阶段,许多城市开始与国外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促进了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
流与合作。
国际友好城市建设的沿革历程表明,我国国际友好城市建设不断发展壮大,取得了许
多成绩。
但与此我国在国际友好城市建设中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我国国际友好城市建设在
国际上知名度不高,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城市建设相比还有差距,我国国际友好城市建设在
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还不够凸显。
我国在国际友好城市建设中的专业人才储备还不足,我
国国际友好城市建设的规划与管理还有待提高。
我国国际友好城市建设的发展仍然面临着
诸多挑战。
我国国际友好城市建设沿革我国的国际友好城市建设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不断加快,加强国际友好城市建设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一环。
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我国国际友好城市建设的主要形式是缔结友好城市关系。
这一时期,我国与许多国家的城市开展了友好交流,例如我国与法国的马赛市、与俄罗斯的列宁格勒市(现圣彼得堡市)等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
与此我国还积极参与国际友好城市组织,成为姐妹城市、友好城市等国际组织的一员。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我国国际友好城市建设进一步拓展,形式多样化。
我国在建立友好城市的基础上,加强了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我国与美国的洛杉矶市、与法国的巴黎市等友好城市之间,不仅定期举行市长级别的互访和会晤,还展开了经贸合作、文化交流等多层次的合作项目。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国际友好城市建设进一步深化,内容更加丰富多样。
除了与一些国家的首都或重要城市建立友好关系外,我国还开展了更加广泛的友好城市交流活动。
我国的一些省、市、县级城市与国外的城市、地区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通过多层次、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了地方之间的友好往来。
与此我国还积极参与国际友好城市组织,提升了国际友好城市建设的影响力。
我国成为了国际友好城市委员会的重要成员,并积极参与城市间的交流和合作。
我国还举办了一系列的国际友好城市交流活动,例如主办亚洲友城交流合作大会、举办友好城市文化交流展览等,为国际友好城市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国际友好城市建设的发展,为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合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
通过友好城市建设,不仅可以促进我国与国外城市和地区的互利合作,还可以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加深中外人民之间的友谊,推动了我国的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
国际友好城市建设也为我国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学习的机会,促进了城市的现代化建设。
我国国际友好城市建设沿革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际友好城市建设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政府开始积极开展国际友好城市建设工作。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国际环境的特殊性和中国内外政治、经济等一系列因素,国际友好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集中在政治外交、经济贸易和文化教育交流方面。
中国政府积极开展与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城市建设工作,推动了我国与其他国家在政治外交和经济贸易以及文化教育交流等方面的合作。
1957年,中国政府正式同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建立了国际友好城市关系。
此后,中国政府陆续同其他国家和城市建立了多项友好城市关系,如苏联的乌克兰基辅、日本的大阪、越南的岘港等。
这些友好城市建立的初衷是为了促进中外各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推动全球和平与发展。
二、改革开放以后的国际友好城市建设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国际友好城市建设工作得到了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发展。
中国政府提出了“走出去”和“引进来”政策,积极地参与国际合作和交流,同时也大力推动国际友好城市建设的工作。
特别是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城市的合作步伐更加频繁和深入。
中国政府不断加大在国际友好城市建设领域的力度,积极扩大国际友好城市的范围和内涵。
1986年,中国首次同英国伦敦市签订了友好城市合作协议。
从此中国与欧洲各国及世界各地的友好城市建设事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中国政府同美国、日本、德国等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的友好城市建设工作也得到了大力推动。
在文化、教育等领域,国际友好城市建设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中国与其他国家在文化、教育交流和合作方面签署了一大批合作协议,积极开展了文化、艺术、体育、教育等方面的交流活动。
国际友好城市建设工作的范围和内涵越来越广泛,不断促进了世界各国的合作与交流。
三、当前国际友好城市建设的发展现状当前,我国国际友好城市建设工作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政府提出了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了国际友好城市的建设步伐。
中国发展国际友好城市的经验与启示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国家之间
交往的范围、层次和领域不断扩大。
一国的外交也从单一的中央政府的外交向次国家政府外交和民间外交等多种外交主体参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方向发展。
其中,城市作为次国家行为体在外交中的作用
日益凸显。
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主体也在国家层面扩展到次国家层面,城市外交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友好城市是城市外交最基本的表现形式。
我国自1973年建立首对友好城市,至今已建立2000多对友好城市,历经不同发展阶段,友好城市关系积极促进了城市间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然而,在已建立的友好城市关系中,一部分交往密切,成效显著,另一部分由于政府官员更换、找不到合适项目等原因,无实质性交往,进入“休眠”状态。
为激活“休眠”友城,并
为未来友城提供参考,本文针对中国友好城市中五对优秀案例总结成
功经验,分析友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因素,并从管理学的角度,探
讨如何挖掘、整合、保持促使友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制定友好
城市发展指导意见和定期评估机制,希望为国际友好城市的未来发展
提供参考。
浅谈发展国际友好城市的作用
广东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副主任王世彤
各国都十分重视发展国际友好城市,把国际友好城市的数量和交往质量,作为对外开放程度和国际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总体来说,建立国际友好城市、开展国际友城交往,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一、政治上的作用
有利于推动双方在政治上增强互信。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世界上各种文明、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应彼此尊重,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发展国际友好城市有利于以地方促中央,推动两国中央政府之间、地方政府之间在政治上相互尊重、求同存异、扩大共识。
有利于密切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在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中国积极倡导和大力实行安邻、睦邻、富邻政策,与邻为善、以邻为伴。
“与邻为善”,是希望邻国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幸福;“以邻为伴”,是希望和邻国做好邻居、好伙伴,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积极同周边国家发展国际友好城市关系,通过友好城市之间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互相访问、举行纪念会、座谈会、报告会、参加双边会议、交换资料等,能够增进相互了解,
发展人民友谊。
有利于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国际友好城市数量的多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的对外开放水平和国际化程度。
特别是我国的改革已经到了进一步深化的阶段,需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在总结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国家制定了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大力支持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通过发展国际友好城市,开展与国外的交往,走向世界,能够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也使中国能够更多地了解世界,进一步扩大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形成全方位、高水平、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有利于扩大对外宣传。
通过国际友好城市之间的交往,能够宣传推介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中国所倡导的和谐世界理念。
使中国走向世界,让更多的国家和人民了解中国,塑造中国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树立中国人民勤劳勇敢、爱好和平、伸张正义的形象。
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事业。
发展国际友好城市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增进人民之间的友谊,维护世界和平。
虽然世界各国城市大小不同、历史文化各异,但通过建立国际友好城市关系,加强地方政府和人民之间的交往,体现了平等相处、真诚相待的原则,倡导了彼此尊重、互信包容、相互理解的精神,增进了人民间的友谊和感情,从而为实现世界持久和平能够发挥重要的桥梁和纽
带作用。
二、经济上的作用
胡锦涛主席指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仅需要十分关注国内经济的发展情况,也需要十分关注世界经济的形势。
这是因为,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世界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
”“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
“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前副总理钱其琛在谈到国际友好城市工作时说:“友好城市活动是对外友协重要的工作领域,就是直接为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他在这里阐明了国际友好城市在经济上的作用,也就是能够直接促进地方的经济发展。
世界各国城市发展水平不一,但各有优势。
国际友好城市之间通过相互学习、取长补短,通过互利互惠的合作,可为实现双方共同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能够促进对外经贸合作。
通过国际友好城市的高层领导人互访等各个层次的交流,为两地之间的经贸合作奠定基础。
也就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
能够引进资金、知识、技术、管理经验和人才。
国际友好城市特别是经济较发达的城市,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强、教育水平
和人员素质高。
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聚集了大量优秀人才。
通过交流与合作,能够吸引外资、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吸纳优秀的人才。
能够为企业走出去服务。
通过国际友好城市能够为企业走出去搭建平台、开辟渠道,提供咨询服务,协助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保护企业在国外的合法利益。
三、文化上的作用
世界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基本特征,也是当今世界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重要条件。
各国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和优秀传统都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
每个民族、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只有相互尊重,取长补短,才能共同进步。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中国要更加重视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同各国人民加强文化交流,共同促进人类文化的发展繁荣。
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
在全球化背景下,以国际友好城市为载体开展文化交流,越来越受到各国地方政府的重视和青睐,它是增进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开展交流与合作,促进世界和平的最有效方式。
通过国际友好城市这一重要渠道加强双方在文化上的交流与合作,可以起到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外国文化请进来。
不但可以繁荣中国文化市场,丰富老百姓的文化生活,而且可以吸收借鉴外国优秀的文化,丰富和发展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走出去。
可以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宣传推广中国的优秀文化,进一步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扩大对世界的影响。
维护文化多样性。
有利于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发展,从而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有利于各国人民之间通过文化相互了解、相互理解,增进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建立一个和平、发展、合作的和谐世界。
四、外交上的作用
配合中央总体外交。
民间外交是官方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官方外交的补充。
官方外交做不到的,民间外交往往会有出其不意的效果。
国际友好城市之间的交往实际上是半官方交往,能够根据中央的总体外交布局,发挥其交往渠道广、形式多样、方法灵活和民间参与性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与某些国家的友好城市交往,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能够促进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为中央的总体外交服务。
巩固和促进国家关系。
两国地方政府之间的交往和民间交往,能够起到以民促官、以地方促中央的重要作用,从而为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奠定广泛的群众基础。
特别是当国家关系出现困难和障碍的时候,这种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开展与国际友好城市的交流与合作,能够巩固和促进国家关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