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第二号)

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第二号)

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第二号)
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第二号)

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第二号)

——单位基本情况

国家统计局

国务院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9年11月20日

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现将我国单位的基本情况、从业人员、资产负债状况和营业收入公布如下:

一、单位基本情况

2018年末,全国共有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活动的法人单位2178.9万个,比2013年末(2013年是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年份,下同)增加1093.2万个,增长100.7%;产业活动单位2455.0万个,增加1151.5万个,增长88.3%;个体经营户6295.9万个(详见表2-1)。

表2-1单位数与个体经营户数

2018年末,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中,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批发和零售业649.9万个,占29.8%;制造业327.0万个,占15.0%;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55.1万个,占11.7%。在个体经营户中,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批发和零售业3184.6万个,占50.6%;住宿和餐饮业759.1万个,占12.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580.4万个,占9.2%(详见表2-2)。

表2-2按行业门类分组的法人单位与个体经营户

活动的农、林、牧、渔业法人单位与个体经营户。

2018年末,全国共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企业法人单位1857.0万个,比2013年末增加1036.2万个,增长126.2%。其中,内资企业占98.8%,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0.6%,外商投资企业占0.6%。内资企业中,国有企业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的0.4%,私营企业占84.1%(详见表2-3)。

表2-3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组的企业法人单位

二、从业人员

2018年末,全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38323.6万人,比2013年末增加2721.3万人,增长7.6%,其中女性从业人员14446.7万人。第二产业的从业人员为17255.8万人,减少2005.0万人,下降10.4%;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为21067.7万人,增加4726.2万人,增长28.9%。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14931.2万人,其中女性从业人员6900.9万人。

在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制造业10471.3万人,占27.3%;建筑业5809.1万人,占15.2%;批发和零售业4008.5万人,占10.5%。在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中,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批发和零售业6443.2万人,占43.2%;住宿和餐饮业2235.3万人,占15.0%;制造业1637.4万人,占11.0%(详见表2-4)。

表2-4按行业门类分组的法人单位与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

营户从业人员。

三、资产负债状况和营业收入

2018年末,全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914.2万亿元。其中,第二产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占比为19.0%,第三产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占比为81.0%。法人单位负债合计624.0万亿元。其中,第二产业法人单位负债合计占

比为16.1%,第三产业法人单位负债合计占比为83.9%。

2018年,全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实现营业收入294.6万亿元。其中,第二产业营业收入占比为48.8%,第三产业营业收入占比为51.2%(详见表2-5)。

表2-5按行业门类分组的单位资产负债状况和营业收入

业法人单位,包括机构类型为企业的法人单位,以及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事业法人单位、民办非企业法人单位和基金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除宗教活动场所以外的机构类型为其他组织机构的法人单位。

注释:

[1]三次产业的划分:

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不含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制造业(不含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第三产业包括: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以及农、林、牧、渔业中的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采矿业中的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制造业中的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

[2]单位的划分:

法人单位是指有权拥有资产、承担负债,并独立从事社会经济活动(或与其他单位进行交易)的组织。法人单位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依法成立,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负债和其他民事责任;

(2)独立拥有和使用(或受权使用)资产,有权与其他单位签订合同;

(3)会计上独立核算,能够编制资产负债表等会计报表。

法人单位包括企业法人、事业单位法人、机关法人、社会团体法人、其他法人等。

产业活动单位是指位于一个地点,从事一种或主要从事一种社会经济活动的组织或组织的一部分。产业活动单位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在一个场所从事一种或主要从事一种社会经济活动;

(2)相对独立地组织生产活动或经营活动;

(3)能提供收入或者支出等相关资料。

[3]表中的合计数和部分计算数据因小数取舍而产生的误差,均未作机械调整。

第五次人口普查公报——天津

第五次人口普查公报——天津 来源:国家统计局发布时间:2001-05-15 10:58 (天津市统计局 2001年4月2日发布)根据国务院《关于进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和市政府《关于认真做好我市第五次人口普查工作的通知》精神,我市于2000年进行了第五次人口普查,普查登记的标准时间为2000年11月1日零时。我市第五次人口普查工作,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各有关部门及全市人 民的紧密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团结奋战、辛勤工作,认真落实《天津市第五次人口普查实施办法》的各项规定,胜利完成了第五次人口普查现场登记任务。经过全面复查和事后质量抽样调查,普查登 记质量全面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标准,获取了大量的人口信息。目前,主要数据的快速汇总工作已经结束, 全部资料的光电录入和计算机处理正在紧张进行。现将我市第五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的快速汇总结果公布 如下:一、总人口 2000年11月1日零时,在我市常住、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口总数为1000.88万人,与1990年7月1日第四次人口普查时的878.54万人相比,十年零四个月增加122.34万人,增长13.93%;平均每年增加11.84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27%。二、家庭户人口全市共有家庭户303.17万户,人口为937.12万人,占总人口的93.63%,家庭户平均户规模为3.09人;与1990年我市第四次人口 普查相比,家庭户平均户规模减少0.25人。三、年龄构成在全市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167.62万人,占总人口的16.75%;15-64岁的人口为749.93万人,占总人口的74.93%;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83.33万人,占总人口的8.33%。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5.96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87个百分点。四、性别构成全市总人口中,男性为510.24万人,占总人口的50.98%;女性为490.64 万人,占总人口的49.02%。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 为103.99 。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的103.63相比,性别比提高了0.36。五、民族构成全市总人 口中,汉族人口为974.50万人,各少数民族人口为26.38 万人,与1990年我市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97.72%下降为97.36%;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2.28%上升到2.64%。六、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全市总人口中,具有大学专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为90.15万人,占总人口的9.01%;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208.69 万人,占总人口的20.85%;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346.20 万人, 占总人口的34.59%;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250.53 万人,占总人口的25.03%。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数据相比,平均每十万人口中:具有大学专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由4668人上升到9007人;具有高中(含 中专)文化程度的由15908人上升到20851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29379人上升到34590人;具有小 学文化程度的由29635人下降到25031人。全市总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15岁以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为49.31 万人,文盲率为5.92%。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文盲率下降了5.68个百分点。 七、人口的地区分布 1.全市总人口在各区县的分布:和平区 32.23万人东丽区 45.13万人河东区 73.23万人西青区 44.26万人河西区 79.14万人津南区 42.61万人南开区 87.21万人北辰区 45.38万人河北区 64.56万人武清区 82.38万人红桥区 53.91万人宁河县 36.42万人塘沽区 56.16万人 静海县 54.75万人汉沽区 17.88万人宝坻县 65.19万人大港区 39.87万人蓟县 80.57万人部分区、县的人口规模发生了明显变化。与1990年的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人口总量增长较多的区县有:南开区(+16.55万人)、东丽区(+15.53万人)、西青区(+14.27万人)、北辰区(+13.85万人)、河西区(+13.14

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

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 来源:国家统计局发布时间:2005-12-06 13:54 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第一号) 国务院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05年12月6日 为了全面掌握我国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的发展规模、结构和效益等情况,建立健全基本单位名录库及其数据库系统,为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高决策和管理水平奠定基础,我国于2004年进行了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这次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04年12月31日,时期资料为2004年度。普查对象是在我国境内从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2]。普查主要内容包括单位基本属性、就业人员、财务状况、生产经营情况、生产能力、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科技活动情况等。 经过各地区和有关部门及全体普查人员一年多的共同努力,全国经济普查的登记填报及数据审核汇总工作基本完成。国务院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国家统计局将分三次向社会发布普查公报。现将第一号公报发布如下。 一、单位基本情况 2004年末,全国共有从事第二、三产业的法人单位516.9万个。其中,企 业法人单位325.0万个,机关、事业法人单位90.0万个,社会团体法人单位10.5万个,其他法人单位91.4万个。产业活动单位682.4万个,其中,第二产业167.5万个,第三产业514.9万个。个体经营户3921.6万户,其中,第二产业588.7 万户,第三产业3332.9万户(详见表1)。

与2001年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的同口径数据比较,企业法人单位数增加了22.3万个,增长了7.4%。其中,国有企业、国有联营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共19.2万个,减少17.7万个,下降48.2%;集体企业、集体联营企业、股份合作企业共45.6万个,减少40.2万个,下降46.9%;其他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共40.6万个,增加10.6万个,增长35.2%;私营企业198.2万个,增加65.8万个,增长49.7%;其他内资企业6.2万个,增加2.5万个,增长66.5%,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15.2万个,增加1.3万个,增长9.6%(详见表2)。

广东省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

广东省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 事后质量抽查方案 为做好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事后质量抽查工作,根据《全国经济普查条例》《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方案》和《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事后质量抽查方案》,制定本方案。 一、抽查目的 经济普查事后质量抽查作为整个普查工作的一部分,是普查登记后进行的独立调查,目的是通过抽样核查部分单位,了解普查登记中发生的单位和主要指标的差错情况,对全省及市级经济普查数据质量进行评价,为合理应用普查结果提供科学依据。 二、抽查时间和范围 事后质量抽查现场抽查时间为6月15日-21日。6月13日左右省召开视频培训会议,直接培训到各区县,对参加检查人员进行业务技术培训学习,并提出工作纪律要求,6月17日起正式进入抽查区县进行现场抽查。 抽查范围为除广州市以外的各地级以上市(广州市另行检查)。 三、抽查对象 抽中普查小区的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

四、抽查内容 (一)普查登记的规范性。 抽查各地区普查登记工作的规范性。具体表式见附件1中《普查登记受访情况调查问卷》。 (二)单位的调查质量。 抽查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的单位存续情况。具体表式见附件1中《单位情况抽查表》。 (三)主要指标数据的填报质量。 抽查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的单位基本情况、从业人员情况和财务状况等主要指标。具体表式见附件1中《一套表单位主要指标情况抽查表》《非一套表单位主要指标情况抽查表》《个体经营户主要指标情况抽查表》。 主要指标包括: 1.法人单位的单位类型、行业类别、从业人员期末人数、资产总计、负债合计、营业收入(本年支出合计、本年费用合计)等; 2.产业活动单位的单位类型、行业类别、从业人员期末人数、经营性单位收入、非经营性单位支出(费用)等; 3.个体经营户的行业类别、从业人员期末人数、营业收入等。 五、抽查方法 省经普办按照随机抽样原则,以各市为抽查总体,统一抽取

第五次人口普查公报——安徽

第五次人口普查公报——安徽 来源:国家统计局发布时间:2001-05-15 10:48 (安徽省统计局 2001年4月2日发布) 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于2000年11月1日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登记工作。在国务院、省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省各族人民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全省50万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的登记任务。目前,普查的全部资料正在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主要数据的快速汇总工作已经结束,现公布如下: 一、全省常住人口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以2000年11月1日0时为标准时间,普查登记的对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常住的人。 人口普查,采用按常住人口登记的原则。每个人都在常住地进行登记。在本地居住,户籍不在本乡、镇、街道,但离开户籍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计入本乡、镇、街道的常住人口数;户籍在本乡、镇、街道,但已离开本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不计入本乡、镇、街道的常住人口数内。 全省普查常住人口为5986.0万人(包括具有外省户籍且离开其户籍地半年以上的在皖人口,不包括本省户籍人口中流向省外半年以上的人口)。与第四次人口普查1990年7月1日0时的5618.1万人相比,十年零四个月常住人口共增加了367.9万人,增长6.55%。十年来,全省人口控制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流向省外的人口规模扩大。 二、家庭户人口 全省共有家庭户1666.6 万户,家庭户人口为5852.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97.78 %,平均家庭户规模为3.51人,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4.14人减少了0.63人。

三、年龄构成 全省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1527.8万人,占25.52 %;15-64岁的人口为4012.5万人,占67.03%;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445.7万人,占7.45 %。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2.8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04个百分点。 四、性别构成 全省常住人口中,男性为3088.7万人,占51.60%;女性为2897.3万人,占48.40%。性别比(以女性人口为100)为106.61。 五、民族构成 全省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5948.4万人,占99.37%;各少数民族人口为37.6万人,占0.63%。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362.8万人,增长了6.49%;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5.17万人,增长了15.94 %,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05个百分点。 六、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省常住人口中,接受大学(指大专以上)教育的137.5万人;接受高中(含中专)教育的456.4万人;接受初中教育的1962.2万人;接受小学教育的2235.3万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拥有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数有如下变化:具有大学受教育程度的由883人上升为2297人;具有高中受教育程度的由5037人上升为7625人;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由19970人上升为32780人;具有小学受教育程度的由34701人上升为37342人。

全国经济普查知识竞赛试题2

全国经济普查知识竞赛试题2 多项选择题: 1、在我国常用的统计调查组织方式主要有()。 A、定期统计报表 B、普查 C、重点调查 D、抽样调查 E、典型调查 2、我国现行周期性普查制度规定的普查项目包括()。 A、人口普查 B、基本单位普查 C、经济普查 D、第三产业普查 E、农业普查 3、《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办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 )普查表,不得伪造和篡改普查资料。 A、虚报 B、瞒报 C、拒报 D、迟报 4、大型普查登记通常采用的方法有()。 A、入户逐个进行登记 B、设立登记点(站)集中进行登记 C、直接向普查对象发放登记表 D、通过电话或电子邮件获取普查资料等等。 5、填表人员在普查表填报过程中必须进行”四核对”,即()。 A、各项属性指标与营业执照或证书、行政登记或审批手续进行核对 B、经济指标与单位相应的会计和业务核算资料核对,计量单位准确无误 C、主要指标与以往统计资料核对,有差异或变动较大的要找出原因 D、正式表与草表的项目一一核对,正式表必须与审查合格的草表完全一致

6、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的组织实施原则是按照()。 A、全国统一领导 B、部门分工协作 C、地方分级负责 D、各方共同参与 7、经济普查工作分为哪四个阶段进行。() A、准备阶段 B、普查登记阶段 C、数据处理阶段 D、资料开发应用及总结阶段 8、复查工作主要是查()等几个方面。 A、是否遗漏单位 B、逻辑关系是否合理 C、数据质量是否可靠 D、计量单位是否准确 E、指标填写是否完整 9、普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A、单位基本属性、从业人员、财务状况 B、生产经营情况、生产能力 C、原材料和能源消耗 D、科技活动情况 10、对在普查工作中()普查资料的单位和个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及其实施细则予以处罚。 A、虚报 B、瞒报 C、迟报 D、拒报 11、单位清查的目的是查清辖区内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的()。 A、名称 B、地址 C、联系人 D、主营业务活动 12、《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办法》中的法人单位,应具备的条件()。 A、依法成立,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B、独立拥有和使用(或授权使用)资产,承担债务,有权与其他单位签

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第五号)

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第五号) ——第三产业基本情况之二 国家统计局 国务院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9年11月20日 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现将我国第三产业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一)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2018年末,全国共有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法人单位127.6万个,从业人员1182.9万人。其中,企业法人单位119.5万个,从业人员1029.0万人,分别比2013年末增长246.2%和70.6%(详见表5-1)。 表5-1按行业大类分组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和从业人员 在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中,内资企业占98.8%,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0.6%,外商投资企业占0.6%。 在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内资企业占96.4%,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1.5%,外商投资企业占2.1%(详见表5-2)。 表5-2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组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和从业人 员

(二)主要经济指标。 2018年末,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152124.0亿元,比2013年末增长125.5%。负债合计81967.0亿元。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4695.7亿元(详见表5-3)。 表5-3按行业大类分组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主要经济指标 二、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一)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2018年末,全国共有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法人单位14.9万个,从业人员353.2万人,分别比2013年末增长75.1%和18.5%。其中,行政事业及非企业法人单位3.3万个,从业人员113.8万人,分别比2013年末下降16.1%和32.6%。 (二)主要经济指标。 2018年末,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166617.2亿元,比2013年末增长390.1%。负债合计95689.4亿元。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0066.5亿元。 行政事业及非企业法人单位年末资产14076.2亿元,比2013年末增长78.6%。本年支出(费用)合计4181.2亿元。 三、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第五次人口普查公报——四川

第五次人口普查公报——四川 来源:国家统计局发布时间:2002-03-13 15:47 四川省统计局 关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主要数据公报 (第一号) 2001年4月6日 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于2000年11月1日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国务院、省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省各族人民的支持配合下,经过全省90万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我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查难度相当大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任务。目前,普查的全部资料正在编码和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主要数据的快速汇总工作已经结束。现公布如下: 一、全省普查登记人口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以2000年11月1日0时为标准时间,普查登记的对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常住的人。全省2000年11月1日0时普查登记人口为83290935人(包括外来人口,不包括外出人口)。 二、家庭户人口 2000年11月1日O时,在全省登记人口中,有家庭户24043795户,家庭户人口为79755773人,占登记人口的95.76%;平均家庭户规模为3.32人,比1990年的3.67人下降0.35人。 三、性别构成 全省登记人口中:男性为43049340人,占51.69%;女性为40241595人,占48.31%。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6.98。 四、年龄构成 全省登记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18865397人,占登记人口的22.65%;15-64岁的人口为58220363人,占登记人口的69.90%;65岁以上的人口为6205175人,占登记人口的7.45%。 五、民族构成 在全省登记人口中,汉族人口为79142643人,占登记人口的比重为95.02%;少数民族人口为4148292人,占登记人口的比重为4.98%。同1990年人口普查数相比,汉族人口比重减少了0.64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增加了0.64个百分点。 六、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在全省登记人口中,接受大学(指大专以上)教育的2057647人;接受高中(含中专)教育的6319366人;接受初中教育的24452863人;接受小学教育的35781483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2018年市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汇报

2018年市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汇报 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正在各个省、各个市、各个县区展开,我们要写好工作报告,将当时的情况记录下来。下面小编带来的是2018年市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汇报。 在省、九江市经普办的指导下,**市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进展顺利,主要从8个方面作了努力。 一、加强了保障 一是加强了组织保障。6月26日,**市成立了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担任组长,政府办副主任、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发改委主任、财政局局长和统计局局长担任副组长,市综治办、编办、工信委、商管办、民政局、市监局、税务局、国土局、房管局、建设局、人民银行、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调查队副职担任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统计局,安排3名年轻干部负责日常工作。8月25日,21个乡镇场街道经济普查机构全部组建到位。 二是加强了经费保障。7月初,**市经普办提交了万元工作经费报告,建议分3年支出,主要包括经济普查开支和“两员”工作补贴等。当天,市政府决定全额批准、不打折扣、全力保障。今年安排的万元已足额拨付到位。21个乡镇场街道按照“分级负担”的原则,采取列入预算或实报实销

的方式,充分保障经济普查工作经费。 三是加强了“两员”保障。**市157个行政村,44个居委会,万人,普查底册单位11626个、个体户10924户。为了做好此次经济普查工作,我市要求各地在物色“两员”时,注重将“情况熟悉、责任心强、具备良好沟通能力、能熟练操作PAD”的同志选调上来。乡村两级共选调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310名。 二、承担了试点 根据九江市经普办安排,**市承担了市级综合试点任务。8月10-11日,九江市经普办在**召开综合试点动员会和业务培训会,8月23-25日,在桂林街道召开市级综合试点现场会。桂林街道办事处地处城乡结合部,下辖9个居委会、12个行政村,万人,既有大企业,也有小企业,既有个体工商户,也有外来租住经营户,一产、二产、三产行业丰富,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8月24日,17个县(市、区)普查办主任、业务骨干120余人分成16组,实地练习了单位清查、入户登记。试点期间,九江市统计局胡升平局长、周腊秀副局长、吴耀华书记数次来到**,深入社区、深入企业,看望一线人员、调研试点进度、现场解疑释惑、总结工作经验,为全市经济普查工作打下基础。 三、强化了宣传 一是抓好社会宣传。我们在街道、路口、社区、园区、

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划分规定

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 划分规定 第一条根据《全国经济普查办法》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为科学界定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中的法人单位,指具备以下条件的单位: (一)依法成立,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二)独立拥有和使用(或授权使用)资产,承担负债,有权与其他单位签订合同; (三)会计上独立核算,能够编制资产负债表。 法人单位包括企业法人、事业单位法人、机关法人、社会团体法人和其他法人。 第三条企业法人,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等,经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注册,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取得法人资格的企业。 企业法人包括: (一)公司; (二)非公司制企业法人。 依据《个人独资企业法》及《合伙企业法》,经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注册、领取《营业执照》的不具有法人资格的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视同非公司制企业法人。 第四条事业单位法人,指经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部门批准、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部门登记或备案;或经地方县级以上机构编制管理部门批准、地方县级以上事业单位登记管理部门登记或备案,领取《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取得法人资格的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法人包括: (一)各级党委、政府直属事业单位; (二)党中央、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举办的事业单位;

(三)各级人大、政协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各民主党派机关举办的事业单位; (四)各级党委部门和政府部门举办的事业单位; (五)使用财政性经费的社会团体举办的事业单位; (六)国有企业及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事业单位; (七)依照法律或有关规定,应当由各级登记管理机关登记的其他事业单位。 第五条机关法人,指各级政党机关和国家机关。 机关法人包括: (一)县级以上各级中国共产党委员会及其所属各工作部门; (二)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机关; (三)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各工作部门,以及地区行政行署; (四)县级以上各级政治协商会议机关; (五)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法院、检察院机关; (六)县级以上各民主党派机关; (七)乡、镇中国共产党委员会和人民政府。 第六条社会团体法人,指依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经国务院民政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注册或备案、领取《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的各类社会团体;以及依法不需要办理法人登记、由机构编制管理部门管理其机关机构编制的群众团体。 社会团体法人包括: (一)学术性社团:各类学会、研究会等; (二)行业性社团:各类协会、商会等; (三)专业性社团:各类从事专业业务的促进会等; (四)联合性社团:各类联合会、联谊会(同学会、校友会)等;

第五次人口普查公报.doc

第五次人口普查公报 我国政府于20xx年11月1 日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登记工作。下面我给大家带来第五次人口普查公报范文,供大家参考! 第五次人口普查公报范文一(陕西) 我国以20xx年11月1日0时为普查登记的标准时间,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普查的对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常住的人。在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及地方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省各族人民的支持配合下,经过全省近30万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地完成了人口普查的现场登记、复查、事后质量抽查和手工汇总任务。目前,人口普查的全部资料正在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处理。主要数据的快速汇总工作已经结束,现公布如下: 一、全省常住人口 全省20xx年11月1日0时的常住人口为3605万人(包括外来人口,不包括外出人口),同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990年7月1日0时的3288 万人相比,十年零四个月共增加317万人,增长9.6%,平均每年增加31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89%。 二、全省常住人口分布情况如下: 西安市 741万人 铜川市 81万人 宝鸡市 367万人 咸阳市 483万人

渭南市 539万人 汉中市 348万人 安康市 267万人 商洛地区 239万人 延安市 206万人 榆林市 320万人 杨凌示范区 14万人 三、家庭户人口 全省共有家庭户959万户,家庭户人口为3421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6人,比第四次人口普查的4.1人减少0.5人。 四、年龄构成 全省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90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5.0%;15—64岁的人口为248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69.1%;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214万人,占常住人口的5.9%。同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3.9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0.7个百分点。 五、性别构成 全省常住人口中,男性为187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52.02%,女性为1730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7.98%,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8.42。 六、民族构成 全省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3587万人,占常住人口的99.5%;各

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清查阶段先进个人事迹

写事迹材料事实必须真实、可靠。先进典型材料的先进事迹是否真实,直接关系到先进典型的生命力。只有绝对真实才能使先进典型真正具有教育人、鼓舞人的作用。本站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清查阶段先进个人事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清查阶段先进个人事迹 池英洒同志是中仙乡政府一名老会计,本次经济普查的普查员,在这次经济普查期间,该同志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到了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以出色的工作业绩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为中仙乡第二次经济普查树立了良好的学习榜样。 一、积极主动,勤勤恳恳普查工作是一项相对枯燥且要求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求普查员天天和数字打交道,池英洒同志为了更好的做好本职工作,在工作中结合实际,努力钻研业务知识,为了熟练的掌握普查业务知识,他废寝忘食,在县培训的基础上,他还点灯熬夜的学习这次经普的有关知识,把这项别人看来很烦琐的工作干的有条不紊。他为中仙乡的经济普查带了一个好头,树立了一个好的榜样。 二,任劳任怨,兢兢业业他为了能确保工作任务和工作质量,他早出晚归

走访调查,发放宣传资料,做耐心细致的讲解和说服工作,使被调查对象消除顾虑,积极配合,保证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为了保证数据质量,他逐一审查普查中的资料,他发现个别普查对象有与实际不符的现象,于是,他就一次次的深入普查对象,认真细致的宣传普查的目的和意义消除心中的顾虑,使普查工作得以顺利完成。池英洒同志是一个立足岗位,脚踏实地,一心一意努力工作的人,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普查中起了模范带头作用,为这次经济普查工作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清查阶段先进个人事迹 2004年10月,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工作在**镇全面启动。身为工贸办统计员的**自然就成了镇经济普查办公室的一名普查员。那时正值月报的忙碌阶段,手上有很多工作要做,但在接到任务后,她义不容辞地将经济普查工作作为自己份内的事,自觉挑起各项工作的重担。 **镇作为一个经济重镇,工业发达,行业众多。此次普查所涉及的范围广,情况复杂,再加上个体摊位的流动性大,普查任务难度大而繁重。 为了保证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同志在接到任务后,首先对照上级要求,结合全镇实际,以村为单位,将全镇分为22个普查区。随后分别召开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普查业务培训会议、村级业务培训会议,针对普查表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会上对各指标的填报要求作了详细的讲解,还强调了表内、表间的

成都市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

附件: 成都市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 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名单 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先进集体名单(130个): 成都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成都市新都区新繁镇人民政府成都市国家税务局成都市新都区三河街道办事处成都市民政局成都市新都区教育局 成都市建设委员会成都市新都区建设局 成都市教育局中共金堂县委宣传部 成都市地方税务局金堂县教育局 成都市广播电视局金堂县统计局 成都日报报业集团金堂县淮口镇人民政府 成都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金堂县清江镇人民政府 成都市信息化办公室成都市温江区财政局 成都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成都市温江区委宣传部 成都市文化局成都市温江区经济局 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市分行营管部成都市温江区柳城街道办事处成都市计划委员会成都市温江区公平街道办事处成都市锦江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双流县统计局 成都市锦江区财政局中共双流县委宣传部 成都市锦江区牛市口街道办事处双流县九江镇人民政府 成都市锦江区春熙路街道办事处双流县籍田镇人民政府 成都市锦江区合江亭街道办事处双流县华阳镇人民政府 成都市锦江区双桂街道办事处双流县公兴镇人民政府 成都市锦江区莲新街道办事处双流县中和镇人民政府 成都市青羊区新华西街道办事处郫县统计局 成都市青羊区苏坡街道办事处郫县财政局 成都市青羊区草堂街道办事处郫县红光镇人民政府 成都市青羊区汪家拐街道办事处郫县安德镇人民政府 成都市青羊区府南街道办事处郫县三道堰镇人民政府 成都市青羊区西御河街道办事处大邑县统计局 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32厂)大邑县西岭镇人民政府 成都市金牛区统计局大邑县青霞镇人民政府 成都市金牛区五块石街道办事处大邑县沙渠镇人民政府 成都市金牛区茶店子街道办事处大邑县王泗镇人民政府 成都市金牛区抚琴街道办事处蒲江县寿安镇人民政府 成都市金牛区营门口街道办事处蒲江县大塘镇人民政府 成都市金牛区黄忠街道办事处蒲江县西来镇人民政府

第五次人口普查公报——江苏

第五次人口普查公报——江苏 来源:国家统计局发布时间:2001-05-15 10:50 (江苏省统计局 2001年4月12日发布) 国务院决定,在2000年11月进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我省的人口普查工作在全省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各族人民的支持配合下,经过近60万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的登记和复查任务。目前,普查的全部资料正在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处理。主要数据的快速汇总工作已经结束,现公布如下: 一、全省总人口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以2000年11月1日0时为标准时间,普查登记的对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常住的人。全省总人口为7438万人。 二、人口增长 全省人口,同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990年7月1日0时的6706万人相比,十年零四个月共增加了732万人,增长10.92%。平均每年增加71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01%。 三、家庭户人口 2000年11月1日0时,全省共有家庭户2184万户,家庭户人口为7065万人,占总人口的94.98%,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23人,比1990年的3.66人下降了0.43人。 四、性别构成

全省的人口中,男性为3766万人,占50.64%;女性为3672万人,占49.36%。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2.58。 五、年龄构成 全省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462万人,占19.65%;15-64岁人口为5325万人,占71.59%;65岁及以上人口为651万人,占8.76%。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4.10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97个百分点。 六、民族构成 全省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7413万人,占99.67%;各少数民族人口为25万人,占0.33 %。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722万人,增长了10.8 0%;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10万人,增长了62.37%。 七、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省人口中,接受大学(指大专以上)教育的291万人,占3.92%;接受高中(含中专)教育的 970万人,占13.04 %;接受初中教育的 2705万人,占 36.37%;接受小学教育的 2446万人,占32.88%。 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拥有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数有如下变化:具有大学程度的由1474人上升为3917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8670人上升为13039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26426人上升为36372人;具有小学程度的由34791人下降为32881人。 全省的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为469万人,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粗文盲率由17.23%下降为 6.31%,下降了10.92个百分点。

江苏省镇江市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第六号)

镇江市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第六号)——部分新兴产业基本情况 镇江市统计局 镇江市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0年3月24日 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现将我市部分新兴产业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8年末,全市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439个,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的21.7%。其中,新材料产业98个,占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法人单位的22.3%;节能环保产业53个,占12.1%;高端装备产业81个,占18.5%。 二、高技术制造业 2018年末,全市共有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193个,占规模以上制造业的比重为9.5%。 2018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R&D(全称研究与试验发展,以下简称R&D)经费支出11.17亿元,比2013年下降1.6%;占规模以上制造业的比重为16.9%,比2013年下降1.7个百分点;R&D经费与营业收入之比为2.6%,比规模以上制造业平均水平高0.9个百分点。

2018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全年专利申请量154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671件,分别比2013年增长21.0%和55.7%;发明专利申请所占比重为43.6%,比规模以上制造业平均水平高7.5个百分点。 三、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 2018年,开展R&D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727个,比2013年增长66.0%,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的36.0%。 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1.54万人年。 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R&D经费支出67.15亿元,比2013年增长7.5%;R&D经费与营业收入之比为1.6%,比2013年提高0.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分行业R&D经费支出及R&D经费与营业收入之比(详见表6-1)。 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全年专利申请量8516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3080件,分别比2013年增长60.0%和60.0%;发明专利申请所占比重为36.2%,与2013年持平。 表6-1按行业大类分组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R&D经费支出及

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处理工作方案

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处理工作方案 一、总则 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处理工作,在国务院经济普查办公室统一组织领导下,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采取县、地、省、国家四级数据处理的方式组织实施。 数据处理以普查基层表数据为直接处理对象。各级普查机构要按照“统一组织、分专业处理”的技术路线,严格执行国务院经济普查办公室统一规定的数据处理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直接对普查基层表数据进行汇总,并按统一规定的时间、数据格式和要求上报普查数据。 二、数据处理工作的任务及步骤 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处理工作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在2004年底前完成。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做好普查数据处理前期的各项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制订有关数据处理的各类标准,数据处理软件编制,数据处理工作试点,各级数据处理人员的培训,各级数据处理软硬件环境的准备,完成基本单位清查的资料录入和基本单位名录库的修订等。 第二阶段为数据处理和上报阶段,在2005年1月至6月完成。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各级普查机构按照数据处理工作流程按时、按质、按量组织完成经济普查数据的录入、编辑、审核、汇总和上报工作。在此阶段,国务院经济普查办公室数据处理组还要完善经济普查数据库的应用功能和管理功能,使其适应对经

济普查数据深入开发利用与分析研究的需要。 第三阶段为数据加工汇总阶段,在2005年底前完成。本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是:根据各级普查机构制订的普查资料加工汇总计划,完成普查数据的分类汇总和排版制表工作。在此阶段,同时要完成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处理工作的表彰总结。 三、数据处理工作的组织实施 国务院经济普查办公室下设数据处理组,负责组织指导数据处理工作。各省、地市和县级经济普查办公室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设立本级的经济普查数据处理组。下级数据处理组在上级数据处理组的指导下,在本级经济普查办公室的统一领导下,负责组织实施本级数据处理工作。各级数据处理组要建立岗位责任制,确保数据处理工作各项任务责任到人。 (四)国务院经济普查办公室数据处理组的具体任务包括: 1、制订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处理工作方案和实施细则;制订数据处理标准和计算机软硬件环境技术标准;统一组织国家、省、地和县四级数据处理软件的研制开发并编写数据处理工作手册;组织数据处理试点;组织对省级普查办和国务院有关部门数据处理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 2、负责对省级和有关部门经济普查数据处理过程中的技术指导工作;负责对各省和有关部门上报的原始数据和综合汇总数据进行验收检查。 3、建立国家基本单位名录库和经济普查数据库;完成国家级

第五次人口普查公报——福建

第五次人口普查公报——福建 来源:陕西省统计局发布时间:2001-05-15 10:47 (福建省统计局 2001年4月28日发布) 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于2000年11月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国务院、省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省人民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全省近20万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的现场登记和复查任务。目前,普查的全部资料正在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主要数据的快速汇总工作已经结束,现公布如下: 一、全省总人口 全省总人口为3471万人(包括外来人口,不包括外出人口),与1990年7月1日0时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005万人相比,十年零四个月共增加了466万人,增长15.51%。平均每年增加45.11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41%。 二、人口地区分布 全省人口地区分布如下: 福州市 639.42万人 厦门市 205.31万人 莆田市 272.87万人 三明市 257.28万人 泉州市 728.07万人

漳州市 458.25万人 南平市 281.57万人 龙岩市 268.31万人 宁德市 298.99万人 三、家庭户人口 全省共有家庭户885万户,家庭户人口为3124万人,平均家庭户规模为3.53人,比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的4.43人减少了0.90人。 四、性别构成 全省人口中,男性为1789万人,占总人口的51.54%;女性为1682万人,占总人口的48.46%。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6.36。 五、年龄构成 全省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799万人,占总人口的23.02%;15—64岁的人口为2445万人,占总人口的70.44%;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227万人,占总人口的6.54%。与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8.4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47个百分点。 六、民族构成 全省人口中,汉族人口为3413万人,占总人口的98.33%;各少数民族人口为58万人,占总人口的1.67%。与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455万人,增长了15.38%;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

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业务流程

普查业务流程 普查的业务流程主要包括:制定普查方案,普查区划分及绘图,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选聘及培训,编制清查底册,实施单位清查,登记准备,普查登记,普查数据检查、审核与验收,普查数据汇总,普查数据质量抽查,普查数据评估与发布,普查资料开发及普查总结等13个环节。 (一)制定普查方案(2018年1-9月)。 1.国家统计局、国务院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务院经普办”)制定《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方案》(7月底前)。 2.省级普查机构制定普查实施方案,并进行试点(8月底前)。 3.国家统计局、国务院经普办公布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项目及《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方案》的主要内容(9月底前)。 各地原则上不得增加普查内容,如省级确需增加的,由省统计局和省级普查办公室报请国家统计局和国务院经普办审批。 (二)普查区划分及绘图(2018年7-8月)。 1.工作准备。国务院经普办统一选定电子底图,下发普查区绘图与管理软件。普查机构开展相关培训。 2.划分普查区。省市县三级普查机构对本地管辖区域及边界进行确认,县级普查机构划分普查区和普查小区,形成普查区地图。 3.核实和验收普查区地图。县级普查机构核实并修改普查区

和普查小区边界。整理、审核、修改本级普查区地图。县级以上各级普查机构逐级验收下一级普查区地图。 具体按照《普查区划分及绘图工作细则》组织实施。 (三)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选聘及培训(2018年7-8月,11-12月)。 1.人员选聘。县级普查机构负责指导、乡级普查机构负责具体组织实施普查指导员、普查员选聘工作。 2.业务培训。对选聘的普查指导员、普查员进行业务培训,明确人员职权、职责和工作任务。 具体按照《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选聘及管理工作细则》组织实施。 (四)编制清查底册(2018年7-8月)。 1.收集整理部门数据。各级普查机构按规定的部门职责分工,向相关部门收集单位名录和相关资料。资料整理后,逐级分解至县级普查机构。 2.进行单位比对。省级或省以下普查机构将基本单位名录库与相关部门数据(不包括个体经营户数据)进行比对、合并,建立单位比对数据库。 3.生成清查底册。省级或省以下普查机构从单位比对数据库中选取部分字段,生成法人和产业活动单位清查底册。有条件的地区可生成个体经营户清查底册。

第五次人口普查公报——广东(第2号)

来源:国家统计局发布时间:2001-05-15 10:41 (广东省统计局2001年4月16日发布)现将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快速汇总的各市普查总人口、人口密度、城镇人口比重数据公布如下:一、各市普查总人口广州市 994.30万人 梅州市 380.20万人韶关市 273.51万人汕尾市 245.31万人深圳市 700.84万人河源市 226.52万人珠海市 123.56万人阳江市 217.04万人汕头市 467.11万人清远市 314.77万人佛山市 533.79万人东莞市 644.57万人江门市 395.03万人中山市 236.35万人湛江市 607.29万人潮州市 240.22万人茂名市 523.97万人揭阳市 523.74万人肇庆市 337.14万人云浮市 215.29万人惠州市 321.63万人二、人口密度全省人口密度为486人/平方公里,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353人增加了133人。各市人口密度如下:广州市 1337人/平方公里梅州市 240人/平方公里韶关市149人/平方公里汕尾市 465人/平方公里深圳市 3596人/平方公里河源市143人/平方公里珠海市 758人/平方公里阳江市 278人/平方公里汕头市 2263人/平方公里清远市 164人/平方公里佛山市 1400人/平方公里东莞市 2615人/平方公里江门市 414人/平方公里中山市 1313人/平方公里湛江市 487人/平方公里潮州市 780人/平方公里茂名市 457人/平方公里揭阳市 999人/平方公里肇庆市 227人/平方公里云浮市 277人/平方公里惠州市 288人/平方公里三、各市城镇人口比重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有深圳、珠海、广州、佛山、汕头、中山及东莞7个市,其它14个市城镇人口的比重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各市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如下:广州市 83.79%梅州市 37.21%韶关市 51.13% 汕尾市 52.58%深圳市 92.46%河源市 26.53%珠海市 85.48%阳江市41.92%汕头市 67.00%清远市 32.60%佛山市 75.06%东莞市 60.04%江门市 47.08%中山市 60.67%湛江市 38.47%潮州市 43.41%茂名市37.45%揭阳市 37.91%肇庆市 32.52%云浮市 35.86%惠州市 51.66%注—— 1、各市的普查总人口,是普查登记的2000年11月1日0时的数据(包括外来人口,不包括外出人口)。2、各市的普查总人口合计与全省普查总人口之差,为常住地待定的人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