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4年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研究报告_基于行为规范量表的分析_路琦

2014年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研究报告_基于行为规范量表的分析_路琦

2014年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研究报告_基于行为规范量表的分析_路琦
2014年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研究报告_基于行为规范量表的分析_路琦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5年第3期社会调查第34卷(总第178期)

2014年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研究报告

———基于行为规范量表的分析

■路琦牛凯刘慧娟王志超

(共青团中央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北京100005)

【摘要】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总数、未成年罪犯占刑事罪犯总数的比例

都在逐年下降,但网络成瘾和网络犯罪、女性犯罪、毒品犯罪等问题亟需重视。

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人、家庭、学校教育、社会等方面,在这些维度

上使用行为规范量表对比分析未成年犯与成年犯、

普通大学生和中学生,可以发现未成年犯的得分最低,人身危险性最大。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需要建立

和完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风险评估模式和预警机制。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行为规范预警机制风险评估测量模式

收稿日期:2015-03-17

作者简介:路琦,共青团中央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秘书长,主要研究青少年犯罪预防与矫正;

牛凯,共青团中央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青少年犯罪预防与矫正;

刘慧娟,共青团中央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理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学学院教师,主要研究青少年犯罪预

防与矫正

;王志超,共青团中央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研究部干部,主要研究青少年犯罪预防与矫正。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专项组重大课题研究委托项目“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

(课题编号:CSJDPR002)的研究成果。

为对比分析不同未成年人群体、未成年人群体和成年人群体,探讨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

因和一般规律,

印证和完善未成年人犯罪风险评估测量模式,推动建立和完善青少年违法犯罪预警机制,

课题组先后抽样选取了广东、河南、湖南、重庆、内蒙古、山西、辽宁、宁夏、甘肃和天津等1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深入普通初级中学、工读学校、普通高校、监狱、未成年犯管教所等场所,通过实地考察、座谈会、问卷调查、个案访谈等方式,获得大量一手数据和资料。本调查共发放问卷322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2944份,有效率91.5%。

一、未成年人犯罪基本情况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总体趋势

第一,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总数逐年下降。最高人民法院最新统计数据显示,

2009-2013年,全国法院判处的未成年被告人总数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这一方面反映了预防犯罪的工作取得实效,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和“预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得到了贯彻落实。

第二,未成年罪犯占当年刑事罪犯总数的比例逐年下降。2009-2013年,全国法院判处的DOI:10.16034/https://www.doczj.com/doc/f211472461.html,ki.10-1318/c.2015.03.002

未成年罪犯人数占刑事罪犯总人数的6.18%,历年的比例分别为7.79%、6.78%、6.40%、5.44%和4.82%,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特点

(1)犯罪年龄。数据显示,未成年人犯罪年龄结构中,17岁所占比例最大,达到34.43%。(2)犯罪罪行。未成年人犯罪的对象主要是他人的金钱和人身,且暴力犯罪超过单纯财产型犯罪,暴力犯罪倾向严重。未成年犯的主要罪行分布为:抢劫(夺)罪占36%、故意伤害罪占33.3%、盗窃罪占17.8%、强奸罪占8.5%、杀人罪占8.5%、贩卖毒品罪占2.7%。(3)犯罪动机。未成年人犯罪的前三位动机是一时冲动、哥们义气和好奇心,所占比例分别为30%、19.5%、11.7%。(4)犯罪目的。未成年犯的犯罪目的排前三位的是“为了钱财”、“为了哥们出气”、“为了恶作剧或好玩”,分别占28%、27%、16%。(5)共同犯罪。未成年人犯罪中共同犯罪居多。62.9%的未成年犯与他人一同犯罪,而在未成年人参与的共同犯罪中,同伙为未成年人的占44%。

(三)未成年人犯罪的突出问题

调研发现,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和特点,网络成瘾和网络犯罪问题、女性犯罪问题、毒品犯罪问题、暴恐犯罪问题、未成年被害人问题和富二代、官二代、星二代违法犯罪问题等需要引起重视并有针对性地做好预防工作。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因素

(一)个人维度

第一,未成年人生理与心理的成熟不同步。未成年人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在认知上,自我意识增强,但缺乏正确的是非观、法制观和审美观;在情感上,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低;在意志上,渴望自尊自立、独立自主,但从众心理明显。当追求的价值因素如良好的学习成绩、稳定的恋爱关系等未能实现时,未成年人往往会产生恼怒、失落或紧张等负面情绪,出现越轨行为。问卷显示,在未成年犯的性格特点中,暴躁、自卑、乐观、孤独、懦弱、偏执、冷酷排名靠前(见表1)。同时,由于性激素分泌的增多,性机能迅速发展,青春期的性冲动如得不到正确引导,就可能转变为邪恶的欲念。

表1未成年犯的性格特点性格特征人数百分比

暴躁18037.1

自卑17135.3

乐观16734.4

孤独14830.5

懦弱13026.8

偏执11623.9

冷酷10922.5

抑郁8116.7

敢作敢为7014.4

温和326.6

第二,人生理想、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存在偏差。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漠视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法制教育,没有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未成年犯群体中,因为追求好吃好喝走向犯罪的占25.7%;崇拜有权有势者、体育明星和大款的人分别占25.9%、22.8%和21.4%;21.4%的人认为运气带来成功,20.8%的人认为成功依赖于父母的社会关系。

第三,文化水平低,法律意识淡薄。数据显示,34.4%的未成年犯学习成绩中下等。同时,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往往忽视法制教育,法制观念淡薄,未成年犯中了解《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分别仅有2.5%和6%。

第四,人格不健全,缺乏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人格障碍与犯罪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具有严重人格障碍的人会有犯罪的倾向。未成年犯描述自身性格时,选择暴躁和自卑的所

占比例最大,分别为37.1%和35.3%。本次调查显示,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居前几位的是逃学、玩网络暴力游戏、打架斗殴、吸烟(有瘾)、夜不归宿、和社会不良青少年交往等。逃学的平均年龄为11岁,和社会不良青少年交往的平均年龄为12岁。违法犯罪未成年人往往缺乏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缺乏良好行为习惯的熏陶,导致其易沾染抽烟、酗酒、赌博、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习惯,且无法控制自身行为习惯的进一步恶化,最终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家庭、学校和社会对未成年人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重视不够,未能将文化知识教育与陶冶情操、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相结合,做到防微杜渐,从而导致未成年人逐步堕落。

(二)家庭维度

第一,家庭结构不完整和家庭环境不和谐。当前社会急剧变化,离婚、单亲家庭、重组家庭和未成年人怀孕等现象较普遍。在各群体中,未成年犯的单亲家庭比例最高,为14.3%;未成年犯与祖辈或亲戚等其他家庭成员在一起生活的比例也最高,接近50%;未成年犯与双亲在一起生活的比例仅为37.9%,而成年犯与双亲在一起生活的比例为81.2%,普通中学生与普通大学生的这一比例高达90%。大多数未成年犯的家庭存在问题,35%的未成年犯认为人生最大的幸福是有温暖的家庭。第二,家庭教育方式不当。针对学习成绩不好、网瘾等问题,22.5%的未成年犯的父母选择打骂等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14.3%的父母采取不管不问的方式。第三,留守儿童现象和隔代抚养情况比较常见。留守儿童缺少监护,缺少家庭教育,缺少感情寄托和父母关爱,极易产生价值观偏离和心理异常。仅36.3%的未成年犯在入监前和亲生父母长期生活。第四,家庭成员不良行为和犯罪记录的影响较大。统计显示,19.2%的未成年犯的家庭成员有犯罪记录。家长及其他家庭成员的不良习惯和违法行为对未成年子女会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

(三)学校维度

第一,应试教育顽疾较多。一些学校单纯追求升学率,未开设法制教育课程或法制教育课程流于形式,造成学生法制观念淡薄。受访未成年犯中,仅10.3%的人所在学校长期开设法制教育课程。同时,一些学校和老师对后进生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32.8%的未成犯表示,当出现不良行为时未受到教育和引导。当他们有犯罪冲动时,选择想和家长、老师、法律专业人士交流的人较多,分别占27.2%、14%和13.8%。第二,学校管理漏洞较大。部分学校管理不善,对校园周边环境的净化力度不足。未成年犯经常出入的娱乐场所排名前五位的是网吧、游戏厅、台球厅、歌舞厅和洗浴中心,分别占62.1%、41%、36.3%、34.6%和30.5%。近60%的未成年犯表示自己的业余生活主要是与朋友玩,近40%的人业余生活主要是闲逛,近67%的未成年犯入监前以上网聊天与玩游戏为主要业余活动,21.4%的人主要业余活动是赌博。第三,专门教育和工读学校面临多重困境。多年来,缺乏法律政策保障、职能定位不准、专业力量薄弱、招生困难和交叉感染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专门教育、制约着专门教育的发展和作用的发挥。86%的未成年犯有辍学情况,其中79.6%的人辍学时间超过三个月。他们过早步入社会,文化和技能水平无法满足就业要求,成为社会闲散人员,容易沾染不良习气。

(四)社会维度

第一,社会转型期的不良风气严重、贫富差距较大。我国目前社会发展不均衡,贫富差距较大。24.7%的未成年犯表示曾经受到歧视,受歧视原因排名前三位的是家庭贫困、学习成绩不好和父母离异,分别占37.1%、28.3%和20.1%。第二,社区环境形成恶性循环。贫困家庭较多、居民频繁迁徙的社区,社区组织往往比较松散,对青少年缺乏监督和控制力,导致犯罪和暴力行为频发,反过来又促使更多的居民迁出,加速社区瓦解,形成恶性循环。同时,由于立法缺失、体制落后、人才与经费不足等因素,社区教育矫正缺乏有针对性的矫正计划和适合未成年人

特点的矫正项目。第三,非主流文化影响明显,媒体社会责任感缺失。当前,社会文化良莠不齐,暴力、黄色等不良文化对未成年人毒害严重。从未成年犯的上网时长来看,近45%的人每天上网3个小时以上,近15%的人每天在网时间超过6小时。将上网目的分为“浏览色情网页”、“玩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网上邀约犯罪”、“与网友交流信息”,选择其中4项以上的未成年犯占47.5%。值得注意的是,近75%的人是为打发时间而选择上网聊天。第四,少年司法制度不完善。我国未成年人司法制度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未成年人利益优先的理念未得到普及,司法程序尚不完善。

三、未成年人犯罪行为规范量表统计与分析

(一)未成年犯行为规范量表统计与分析

1.未成年犯行为规范维度统计

第一维度:家庭情况。(1)父亲的学历。将被调查者的父亲的学历分为“文盲”、“小学及小学以下”、“初中”、“高中”、“大专及其他”,得分分别为4、3、2、1、0。据统计,各学历的占比分别为3.3%、37.7%、42.3%、10.7%、6%。(2)母亲的学历。将被调查者的母亲的学历分为“文盲”、“小学及小学以下”、“初中”、“高中”、“大专及其他”,得分分别为0、1、2、3、4。据统计,各学历的占比分别为4.3%、36.9%、41.6%、12.6%、4.5%。(3)家庭成员。家庭成员得分设计为:家庭完整得分为4,单亲家庭得分为3,由父母以外的其他家庭成员抚养长大得分为2,在孤儿院长大或被人领养得分为1。其中,由其他家庭成员抚养长大的占29.3%,由祖辈抚养长大的占18.4%,由单亲抚养长大的占16.1%,由双亲抚养长大的占36.3%。(4)教育方式。将父母对被调查者的教育方式分为“赶出家门或对我不管不问”、“经常打骂或不给足够的生活保障”、“要求非常严格,事事都管”、“很疼爱我或大部分事情都顺着我”,得分分别为0、1、2、3。据统计,各种情况的占比分别为14%、9.9%、10.9%、65.2%。

第二维度:学校生活。(1)学习成绩。将被调查者的学习成绩分为“根本跟不上”、“中下等”、“中等”、“中上等”、“上等”,得分分别为0、1、2、3、4。其中,跟不上的占14.7%,中下等占19.7%,中等占45.2%,中上等占18.3%,上等占2.2%。(2)教师表扬。将被调查者在学校里受过老师表扬的情况分为“没有”、“很少”、“有时”、“经常”,得分分别为0、1、2、3。据统计,各情况的占比分别为7.5%、21.3%、49.2%、22.1%。(3)法制教育课。将被调查者所在学校开设法制教育课程的情况分为“没有开设”、“开设,但没有坚持”、“长期开设”,得分分别为1、2、3,据统计,各情况的占比分别为71.3%、18.2%、10.5%。(4)离校时间。将被调查者犯罪之前离开学校、不在学校上学的时间分为“3个月以上”、“3个月以内”、“没有”,得分分别为1、2、3。其中,离校三个月以上的占78.5%,离校三个月以内的占10.4%,“没有”的占11.1%。

第三维度:社区情况。(1)居住地区。将被调查者常去的类型分为“乡村”、“城乡结合部、集镇以及其他居民区”、“机关、学校、商业及工业居民区”,得分分别为1、2、3。据统计,三种情况的占比分别为33.2%、29.7%、37.1%。(2)法制宣传。将被调查者所在的居民区或乡村进行法制教育的情况分为“不清楚或不宣传教育”、“有时宣传教育”、“经常宣传教育”,得分分别为1、2、3。据统计,三种情况的占比分别为80.3%、19.4%、0.3%。(3)常去场所。将被调查者常去的活动场所分为“歌舞厅”、“游戏厅”、“网吧”、“台球馆”、“电影院”、“洗浴中心”、“青少年宫”、“文化馆”、“图书馆”,对应得分均为1分,计算方法为加总,每项1分,多1项加1分,只有1项得3分,有2-3项得2分,4项以上得1分。据统计,常去场所4项以上的占31.8%,2-3项的占41%,1项的占27.1%。

第四维度:网络。(1)业余生活内容。将被调查者进入未管所之前业余生活的主要内容分为“赌博、上网玩游戏或其他”、“闲逛或上网聊天”、“挣钱或和朋友玩”、“干家务或看书报、电视”,得分分别为1、2、3。其中,业余生活内容4项以上的占20.3%,业余生活内容2-3项的占42.9%,业余生活内容1项的占36.8%。(2)触网年龄。将被调查者首次触网年龄分为9岁及9岁以下、10-11岁、12岁及12岁以上,得分分别为4、3、2、1、0。据统计,三种情况的占比分别为30.6%、35.3%、34.2%。(3)上网时间。将被调查者通常每天上网的时间分为“不到1小时”、“1至2小时”、“3至4小时”、“5至6小时”、“超过6小时”,得分分别为0、1、2、3、4。其中,每天上网时间不到1小时的占0.8%,1-2小时的占20.7%,3-4小时的占28.5%,6小时以上的占19.9%。(4)上网目的。将被调查者的上网目的分为“浏览色情网页”、“玩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网上邀约犯罪”、“与网友交流信息”,对应得分均为1分,计算方法为加总,每项1分,多1项加1分,只有1项得3分,有2-3项得2分,4项以上得1分。其中,上网目的4项以上的占47.5%,有2-3项的占41.4%,有1项的占11.1%。

第五维度:个人性格。将被调查者性格特点分为“偏执”、“自卑”、“抑郁”、“冷酷”、“暴躁”、“懦弱”、“敢做敢为”、“孤独”,对应分数均为1分,计算方法为加总,每项1分,多1项加1分,只有1项得3分,有2-3项得2分,4项以上得1分。其中具有4项以上性格特点的占28.6%,拥有2-3项性格特点的占41.2%,具有1项性格特点的占30.2%。

2.未成年犯行为规范维度综合分析

把每个维度中各项目得分逐项相加,得到各维度总分,然后将总分转换为百分制,得到个体在各维度的基本分值,再对这一群体的得分进行平均,就可以得到该群体的基本数据。具体的评价模型如下:

A i=∑a

ij

F

i =A

i

/M

i

*100

i=1,2,3,4,

{5

其中,a ij表示第i维的第j个指标的得分,A i表示第i维的得分,M i指第i维所有指标的和可能的最大值,F i指第i维度的百分制得分。各维度得分加总平均如表2所示。

表2未成年犯行为规范维度综合分析得分

维度家庭情况学校生活社区情况网络个人性格平均得分9.44236.28007.46846.07766.5753百分制得分72.633248.302062.237060.775654.7939

将该模型以图形的形式直观呈现,各维度得分及各变量得分如图1及图2所示(见下页)。

(二)成年罪犯未成年时期行为规范量表统计与分析

课题组挑选成年罪犯问卷中涉及未成年时期行为规范的问题,以量表形式分四个维度来说明:未成年时期的家庭依附程度,未成年时期的学校认可程度、未成年时期的社会环境、未成年时期的隐性行为。

1.成年罪犯未成年时期行为规范维度统计

第一维度:未成年时期的家庭依附程度。(1)家庭基本情况。家庭基本情况得分设计与前述未成年犯第一维度的“家庭成员”项目相同。其中,在完整的家庭中长大的成年犯占81.2%。(2)学业关注度。被调查者希望家人关心其学业,得分为3;“无所谓”,得分为2;“不希望”,得分为1。其中,选择“希望”的占71.9%,选择“不希望”的最少,占5.3%。(3)和父母的感情。把被调查者和父母的感情分为“没什么感情”、“有点感情”、“感情一般”、“感情比较深”和“感

情非常好”,得分分别为1、2、3、4、5。其中,和父母感情比较深和非常好的占76.7%。(4)家长

的教育方式。根据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把家长的教育方式分为优、良、中、差,得分分别是4、

3、2、1。其中,选择“优”的人最多,占43.8%。(5)父母感情。若被调查者的父母不在一起生活,

得分为0,在一起生活的则分为感情很好、较好、一般、不好四种情况,得分分别为4、

3、2、1。其中,父母不在一起生活和感情不好的占56.8%。(6)家庭温馨程度。若被调查者未成年时期未

与家人一起生活,

得分为0,在一起生活的则按温馨程度由高到低,得分依次为4、3、2、1。其中,选择家庭温馨的占46.2%。

图1未成年犯行为规范维度综合分析得分图2未成年犯行为规范维度综合分析变量

统计显示,第一维度总得分在4-24之间,均值为18.125,偏度系数为2。25%的分位数为16,即有25%的被调查者得分小于16,75%的分位数为20,即有25%的被调查者得分大于20,可见有一半的人得分在16-20之间。

第二维度:未成年时期的学校认可程度。(1)不在学校上学的情况。没有这种情况的得分

为4,不在学校上学“三个月以内”的得分为2,不在学校上学“3个月以上”的得分为0。其中第

一种情况最多,占40.5%。(2)对新知识的兴趣。认为自己在未成年时期对新知识有兴趣的得分为3,无法肯定的得分为2,没兴趣的得分为1。选择“有兴趣”的最多,占65.7%。(3)学习

状态。将被调查者未成年时期的学习状态和积极性分为“很好,

成绩优秀”、“一般”、“不太好,但我会努力”、“不太好,但我已无所谓了”,得分分别为4、3、2、1。选择最多的是“一般”,占50.8%。(4)学习兴趣。将被调查者的学习兴趣分为“很感兴趣”、“较感兴趣”、“一般”、“较没

兴趣”、“很没兴趣”,得分分别为5、4、3、2、1。其中选择“一般”的最多,占50.2%。(5)学习氛

围。将被调查者未成年时期所在学校的学习氛围分为“很好”

、“较好”、“一般”、“较差”、“很差”,得分分别为5、4、3、2、1。其中选择“一般”的最多,占50.8%。(6)学习压力。将被调查者

未成年时期感觉到的学习压力分为“很轻”、“轻”、“一般”、“较大”、“很大”,得分分别为5、

4、3、2、1。其中选择“一般”的最多,占59.8%。(7)师生关系。将被调查者在未成年时期对师生

关系的满意程度分为“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得分分别是4、

3、2、1。其中选择“一般”的最多,占51.2%。

将上述所有指标值相加,可得到未成年时期学校认可度的总分。根据统计,可以把第一四

分位数到第三四分位数的区间即[16,22]作为重点监测区间,把小于第一四分位数的区间即

(10,16)作为危险区间,需特别注意,把大于第三四分位数的区间即(23,

30)作为安全区间。第三维度:未成年时期的成长环境与基本认知。(1)朋友背景。将被调查者未成年时期经

常一起玩的朋友分为在校学生、学历初中以下的社会闲散人员、学历高中及以上的社会闲散人员和已经工作的人员,得分分别为4、1、2、3。其中选择在校学生的最多,占64.7%。(2)朋友关系。将被调查者未成年时期对和朋友的关系的满意程度分为“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得分分别为4、3、2、1。其中选择“一般”的最多,占44.9%。(3)恋爱认知。将被调查者未成年时期谈恋爱的目的分为“找个情投意合的伴侣”、“成家过日子,抚育儿女”、“满足性需求”和“没有明确的想法”,得分分别为4、3、1、2。其中选择“没有明确想法”的最多,占32.9%。(4)个性认知。将被调查者未成年时期对个性前卫的认知分为“赞成,我也想成为这样”、“赞成,与他们打扮得一样”、“不反对,也不赞成”和“不赞成”,得分分别为2、1、3、4。其中选择“不反对,也不赞成”的最多,占52.6%。

据统计,第三维度的总得分在6-16之间,平均值为11.61,第一四分位数为10,第三四分位数为13。因此,可以把小于10的区间作为危险区间,需特别注意,把[10,13]作为重点监测区间,把[13,16]作为安全区间。

第四维度:未成年时期的隐性行为。(1)是否发生过性关系及年龄。被调查者未成年时期未发生过性关系的得分为4;如果发生过,第一次的年龄在10周岁以下,得分为0,在11-14岁之间,得分为1,在15-18岁之间,得分为2。其中得分为4的人最多,占58.3%,其次是得分为2的人,占34.7%。(2)在学校违规的情况。我们列出了4种在学校的违规行为,被调查者未成年时期若没有这4种行为,得分为4,有1种行为得分为3,有2种得分为2,有3种或4种得分为1。其中有1种的最多,占65%。(3)违反道德和法律的情况。我们列出了12种违反道德和法律的行为,被调查者未成年时期若没有或只有1种行为,得分为4,有2种得分为3,有3种得分为2,4种或4种以上得分为1。其中得分为4的人最多,占58.8%。(4)反主流文化接触情况。将被调查者未成年时期与反主流文化的接触情况分为“接触过,而且还十分想去尝试”、“接触过”、“从没接触过”和“从没接触过,反感非主流文化”4种,得分分别为1、2、3、4。其中得分为3的人最多,占71.7%。

据统计,该维度总得分在3-16之间,均值为11.629,第一四分位数为8,第三四分位数为13。因此,可以把[3,8)作为危险区间,需特别注意,把[8,13]作为重点监测区间,把(13,16]作为安全区间。

2.成年犯罪未成年时期行为规范维度综合分析

使用与上述未成年犯行为规范维度综合分析相同的计分方法与评价模型进行计算分析后,得到成年罪犯未成年时期行为规范各维度的得分加总平均值(见表3)。

表3成年罪犯未成年时期行为规范维度综合分析得分

维度家庭依附程度学校认可程度成长环境与基本认知隐性行为

平均得分18.1319.7312.6111.67

百分制得分75.5265.7572.5472.93

将该模型以图形的形式直观呈现,各维度得分及各变量得分如图3及图4所示(见下页)。

(三)普通中学生与普通大学生未成年时期行为规范维度统计

本研究选取了广东、天津、重庆、辽宁、内蒙古、山西、河南、湖南、甘肃等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125名普通中学生(有效问卷率为97.9%)和682名普通高校大学生(有效问卷率为98.4%)进行调查统计,各维度的数据见表4(见下页)。

图3成年罪犯未成年时期行为规范维度综合分析得分

图4成年罪犯未成年时期行为规范维度综合分析变量表4

普通中学生与普通大学生未成年时期行为规范维度得分项目

家庭依附程度(百分制得分)学校认可程度(百分制得分)成长环境与基本认知(百分制得分)隐性行为(百分制得分)普通中学生平均数

22.86(95.25)24.58(81.94)10.03(83.62)13.21(82.59)标准差

1.42(5.91)3.39(11.31)1.28(10.67)1.32(8.25)普通大学生

平均数

22.59(94.14)24.84(82.79)9.99(83.22)12.82(80.11)标准差1.70(7.09)3.33(11.11)1.26(10.52)1.42(8.91)(四)对比研究的讨论和评估量表的印证

未成年犯、成年犯、普通中学生与普通大学生等4个群体各维度的得分见表5。未成年犯

各维度的得分在4个群体中均为最低,

学校认可程度不足50分,隐性行为略高于50分。成年犯的总体得分高于未成年犯,普通中学生与普通大学生2个群体在各维度的得分接近。

表54个群体各维度百分制得分

群体

家庭依附程度学校认可程度成长环境与基本认知隐性行为未成年犯

72.6348.3062.2454.79成年犯

75.5265.7572.5472.93普通中学生

95.2581.9483.6282.59普通大学生94.1482.7983.2280.11

未成年犯的行为与成年犯未成年时期的行为相比,前者的得分低于后者的得分。2个群体

的差异见图5(见下页)。另外,对2014年未成年犯的得分、

2014年成年犯的得分和2013年成年犯的得分进行对比,

可以看出,成年犯2014年与2013年的得分接近(见下页图6)。4个群体各维度的得分如下页图7所示,其中未成年犯得分最低,最接近中心区域,人身危险性最大。在学校认可程度与隐性行为上未成年犯与普通大学生、普通中学生差异较大,未成年犯与成年犯的隐性行为多于普通大学生与普通中学生。在家庭依附程度上未成年犯与成年犯接近,与普通大学生、普通中学生差异较明显,这说明了家庭影响的重要性。

图5

未成年犯与成年犯得分对比图62014年未成年犯得分、2014年成年

犯得分和2013

年成年犯得分对比图74个群体各维度得分

四、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建议

1.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弘扬主流文化

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相互叠加、集

中呈现,不同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亟需主旋律

的进一步弘扬。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外在地对

青少年进行引导的同时,需要激活青少年的内在认

同。这就要求教育者全面准确地领会核心价值观,

运用科学教育手段引导未成年人建构和修正自己的

价值观,最终把核心价值观“内化”至自身认知结构

中,引起内在认同,唤起内在自觉,激起内在修正。

2.建立健全预防体系,完善未成年人司法制度

要建立健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组织网络和制度体系,加大资金投入和支持力度。要充分发挥综治委和预防办的作用,同时鼓励相关社会组织、非营利机构和其他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要坚持对未成年犯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严格执行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第一,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形成有效互动。第二,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为相关工作提供法律保障。第三,建立健全未成年刑事被告人“司法一条龙”工作体系,推动司法保护的无缝衔接。第四,建立“司法一条龙”和“社会一条龙”的衔接机制,推动预防工作形成合力。第五,加强执法监督力度,确保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护。此外,还应进一步健全机构,加强专业队伍建设。

3.构建和谐家庭,加强亲职教育

家庭和谐对于未成年人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要树立家庭预防理念,加强与子女的交流,发扬家庭民主,避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法律应明确家长的责任,对监护权的剥夺、转移做出规定,并对忽视教养、未尽职责的监护人采取制裁措施。同时,国家应推广家长学校,强制父母接受亲职教育。

4.加强对重点青少年群体的调查研究和犯罪预防,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重点青少年群体更多地暴露在不良社会环境中,更易出现心理和性格障碍,学业更易受阻,行为也更易越轨。应进一步摸清底数,强化正面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管理和教育引导。应成立专项基金,提升儿童福利,确保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应发挥公检法司、政府各职能部门和专业社工的作用,同时积极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的参与,统筹协调各种资源,形成合力。

5.落实法制教育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加强师德培育

教师除教授学科知识外,还负有加强德育、预防犯罪、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进行矫治的责任。应有计划地开展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师群体的素质。要切实将法制教育纳入基础教育必修课程和国民教育体系,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制意识。同时,要加强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培养未成年人的良好行为习惯,提高其道德水平,促进人格健康发展。要完善心理咨询相关机构的设置,针对未成年人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生理、心理特征,及时教育和疏导。

6.探索矫治不良行为的有效途径,发挥专门教育的积极作用

切实加强对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等重点群体的教育、转化工作,应坚持办好专门教育。应积极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和体制机制,尽快增加工读学校的资源以满足现实需求,确保实现专门教育与义务教育的有效衔接。应加强个案研究,有针对性地教育、引导、转化问题青少年。应进一步采取措施避免亚文化群体的形成和不良行为的交叉感染,防止一般不良行为向严重不良行为、违法犯罪的转化。同时,应完善专门教育与社区矫正教育等专业力量相互衔接配合的工作机制,开发政府购买服务的新项目。

7.加强社会娱乐场所的管理,努力构建零犯罪社区

要加强对社会娱乐场所的监管,避免不良活动对未成年人产生潜移默化的犯罪诱导。加快建设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文化活动场所,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进一步统筹协调社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所涉及的相关工作,明确职责,落实任务,构建较为完善的社区预防体系。第一,重视帮教机构和人员队伍的建设,配备高素质的专业人员。第二,注重个性化帮教,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教方案。第三,积极干预未成年人和不良团伙之间的联系,引导未成年人改变原来的活动范围和接触对象。

8.树立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传递正能量

新闻媒介应承担起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责任,正确处理未成年人犯罪的报道问题。应完善对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等的准入监管,抑制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对未成年人的侵害。加快建设未成年人专属网站,制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开发适合未成年人的游戏和影视作品,通过微电影等创新形式传递正能量。

9.建立和完善预警机制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风险评估模式,以更好地指导与服务实践

应建立和完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预警机制,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构筑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防护网。未来应建立一个常态化的数据库,全面及时地记录未成年人行为规范各维度的情况,深入把握未成年人犯罪的个案特征和影响因素。

结语:本研究从未成年时期行为规范的角度探讨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影响因素和预防对策,目标是建立和完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风险评估模式和预警机制。本研究提供的未成年人犯罪风险评估测量模式具有明确的对比度和一定的科学性,但该模式仍有完善的空间,应进一步增加样本量,完善维度的设定,明确变量的选取标准,以更准确地反映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新变化和新特点。

(责任编辑:刘向宁)

浅析青少年犯罪及预防开题报告

(一)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建国以来,政治、经济、文化蓬勃发展,社会各项事业日新月异。与此同时,社会治安形势不容乐观,其中,青少年人犯罪突出。青少年犯罪不仅意味着个人与社会的严重冲突,而且更意味着社会化、文明化的挫败;不仅危害了社会治安秩序,干扰了经济建设和发展,也严重影响的青少年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品德不良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有效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1、理论意义 其一,刑事法学领域:(1)青少年犯罪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以思想道德建设为视角开展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研究,可以为犯罪问题的研究拓展新的思路。我国当前对青少年犯罪预防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从犯罪学和刑法学两个学科内进行探讨。其中,犯罪学领域侧重于事前的社会预防和事中的治安预防;刑法学领域侧重于事后的刑罚预防。这些预防措施主要是通过外在的手段实现对青少年越轨行为的规制,而犯罪预防内在手段的运用,即借助思想道德意识的作用引导青少年的行为,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以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为视角,对青少年犯罪预防问题展开分析,试图为犯罪预防问题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2)冲破思辨研究一统天下的局面。科学的研究方法是任何科学赖以建立和发展的工具。犯罪是一“综合病症”,必须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对犯罪问题进行剖析。刑事法学并非书斋里的学问,其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我国的学者长期以来惯于思辨式的理论研究,缺少对犯罪问题进行实证考察。本文拟通过实证调查、个别访谈的方法,了解青少年犯罪的实际态势、分析犯罪发生的原因,为犯罪预防的研究提供实证资料。 其二,政治学领域:本研究除了在刑事法学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外,还具有非常重要的政治学价值。我国青少年人有3亿多(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犯罪的发生,影响国家的未来发展。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从思想道德建设的角度出发,结合青少年犯罪的现实,有针对性地提出犯罪预防对策,对于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持续进步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需的。 2、实践意义 青少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关注青少年就是关心祖国的未来。从思想道德建设的视角出发,对青少年犯罪预防问题作系统解读,可以为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献计献策。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重要的战略选择。我们要建设的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犯罪破坏社会和谐,尤其是青少年犯罪,不仅影响社会治安,更是关系到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和未来国民的素质,这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意义非常。因此,关注青少年犯罪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还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安居乐业,促进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本文根据调查收集的资料,有针对性地从思想道德建设的角度提出青少年个人预防措施和社会治理对策。这些建议和对策,立足于我国实际,更加突出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将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益参考。 二)研究现状 自建国以来,党和国家非常关心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对青少年犯罪问题保持高度重视。1979年8月中共中央批转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共青团中央等八部委所写的《关于提请全党重视解决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报告》,这为青少年犯罪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思想,我国青少年犯罪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更为深入。尤其是近几年,青少年犯罪越来越严重,其数量递增,而年龄递减,这一态势引起理论界的密切关注,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研究不断升温。经过学者们多年的努力,未成年人犯罪研究成果显著,相继有多部著作出版和多篇文章发表。

未成年人犯罪案例

未成年人犯罪案例分析 【案情简介】 案件一 刘某,17岁,因犯盗窃罪、抢劫罪和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刘某小的时候,父亲很疼爱他,随着刘某的长大,父亲对他的爱就越来越少,甚至讨厌他。只要刘某稍不听话,父亲就打他、骂他。上初中以后,父亲打得越来越凶,常常把他打得浑身青一块、紫一块的。每想到要挨打,就不敢回家,只好在大街上游荡,肚子饿了就去食品店里偷。这样,渐渐认识了社会上一些不良青年,跟着他们到公共汽车上扒窃、去居民区里撬门拧锁、在学校门口拦路抢劫。以至多次被警察抓进派出所里进行教育,每次父亲从派出所将他领回家后,对他又踢又打。父亲打得越厉害,刘某越不敢回家,作案的次数也就越来越多。最后一次是父亲用铁链子把他锁住,下班回就打他。一次,父亲用细铁条狠狠地打他时,不论他怎么求饶,父亲都不肯放手,他突然发现身边有一个小方凳,就提起来朝父亲砸去,正好砸在父亲的额头上,加之用力过猛,致使父亲昏倒在地,经检查,为严重脑外伤,至今还留有严重的后遗症。案发后,刘某说:当初父亲如果能好好地教育我,不要动不动就打就骂,更不要把我往死里打,也许就不会有今天的悲剧。 案件二 陈某,17岁,因故意杀人罪被判有期徒刑。陈某因怀疑同学张某在背后说自己的坏话,还向老师告“黑状”,便趁张某值日时,拿

刀朝张某乱戳,致使张某死亡。案发后,陈某很后悔,说自己犯罪的原因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从小被父亲母亲宠爱过度。由于从小被娇宠惯了,陈某一直惟我独尊,无论是在学校里还是在社会上,都吃不得半点亏、受不得半点气,动不动就跟同学吵架打架。父母还经常教他:谁欺负你了你就和他拼,拼不嬴有我们呢!于是,陈某慢慢在学校里成了出名的打架大王,还与校内外的一些人结成团伙,只要觉得谁不顺眼,就借端生事找他的麻烦,然后狠狠地收拾他一顿。陈某说:如果从小父母不是这样娇惯溺爱我,我也许就不会有今天的下场。 案件三 张某,16 岁,因盗窃罪被判有期徒刑。张某在上小学的时候,父亲经常从工厂里偷偷往家里拿些东西,还常常把张某叫到工厂,把一些东西悄悄装在他的书包里让他带回家。慢慢地,受父亲的影响,张某养成了一个坏习惯,经常把别人的东西“拣”回家。父母总是夸奖他有本事,“顾家”。上初中以后,张某迷上了网吧,为了有钱进网吧,张某把“拣”到的东西拿去卖,后来又伙同网友去盗窃,把盗窃来的钱拿去上网、大吃大喝、进高档舞厅。渐渐地,胆子越来越大,仅两年时间,就和同伙作案共二十多次,盗窃过的东西有钱包、手机、自行车和摩托车,价值二万七千多元,最终被追究刑事责任。 【法律分析】 不良家庭教育是导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看了以上这些沉重的案件,我想,类似这样的案件数不胜数。随着社会的进步,家庭教育越来越呈现出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

文明行为规范主题班会教案

励志主题班会: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主题班会教案【活动主题】 以“文明礼貌,和谐校园”为主题组织班会活动. 【活动目的】 1.加强养成教育,提高文明素质,养成文明习惯. 2.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能力. 【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活动过程】 一、班主任宣布班会开始. 二、情境导入主题 1.观看程门立雪的视频 思考: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给文明下定义: 文明指一种社会进步状态,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逐步形成的思想观念以及不断进化的人类本性的具体体现.它与“野蛮”一词相对立.【励志主题班会: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主题班会教案】.

三、展开主题 1、说说你都知道哪些文明礼仪? (1)早晨进校遇见老师要主动打招呼,喊声“老师早,”“老师好”. (2)向别人询问应主动讲“请问”. (3)见到长辈的时候,我们应该主动说:“叔叔(阿姨),早上好(中午好等)”. 2、你能说说我们都是在哪些场合要讲究文明礼仪吗? 学校、家里、街上…… 3、展示图片:(1)在巴黎圣母院,“请保持安静”这句话只写给中国人看 (2)在美国珍珠港,“垃圾桶在此”这句话只写给中国人看 (3)在泰国皇宫,“请便后冲水” 这句话只写给中国人看 4、阅读故事:一位年轻人因为小小的一个不文明动作而失去了工作 5、过渡:在我们身边也同样存在这些不文明现象 展示校园不文明行为图片 (1)这样的脚印并不好看

(2)举手之劳,校园可以更美好 (3)水在滴,资源正流走 (4)这不是展示雕刻技艺的地方 (5)墙壁涂鸦,这不是艺术 (6)“文化长廊”需要呵护 (7) 角落的那个柜子…… 思考: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感受? 6、展示13条日常行为规范 生齐读 7、“文明人”自测:你是一个文明的人吗? 8、总结学生文明用语 您好(你好)、再见 、对不起、没关系、麻烦你、不客气、谢谢、不用谢、请问……、请稍等9、练习文明你拍一,我拍一

未成年人犯罪情况分析

未成年人犯罪情况分析 [摘要]近年来,未成年人拦路抢劫、入室盗窃、打架斗殴等犯罪案件时有发生,这不仅危害到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而且给社会和谐稳定带来重要影响。为改善此种情况,文章以海南省西部中心城市儋州为例,对2010年至2012年度儋州市检察院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字]未成年人犯罪;情况分析;儋州市 一、儋州市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情况及特点 (一)儋州市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情况 当前,儋州市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罪名有抢劫、盗窃、故意伤害、诈骗罪等四种,其中这四种罪名的案件数为195件,约占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数的87.84%;人数366人,占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总人数的92.42%。另外还有强制猥亵妇女罪3件3人,寻衅滋事罪3件4人,抢夺罪3件5人,贩卖毒品罪9件9人,故意毁坏财物罪2件2人,强奸罪3件3人,故意杀人罪1件1人,妨害公务罪1件1人,体现涉案罪名不断增多的趋势。 从2010年至2012年度儋州市检察院办理未成年人犯罪的情况来看,儋州市未成年人犯罪主要有以下特点: 1.犯罪年龄低龄化、文化程度较低。2010年,儋州市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有21人,2011年提起公诉的不满16周岁的有44人,同比增长高达109.5%,犯罪年龄呈现低龄化的趋势。从文化程度来看,儋州市未成年人犯罪的文化程度主要集中在小学、初中两个层次,其中初中文化程度有213人,约占未成年人犯罪总人数的58.1%;小学文化程度有114人,约占未成年人犯罪总人数的31.1%;文盲、高中、中专、大专等文化程度共有39人,占未成年人犯罪总人数的10.8%。 2.无业未成年人日益成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主要群体。在2010年度未成年犯罪总人数中,无业未成年人有44人,比例高达42.7%;2011年度未成年犯罪总人数中,无业未成年人则有91人,比例达到51.1%;而在2012年度未成年犯罪总人数中,无业未成年人就有83人,比例更高达72.1%。大量的无业未成年人因失学或辍学流入社会,他们因无人监管或者无事可做而滑向犯罪,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群体。 3.未成年人犯罪的犯罪类型相对集中。据收集到的案卷材料看,当前儋州市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类型是集中在抢劫、盗窃、故意伤害等四类犯罪,其中,涉嫌抢劫罪88件184人,约占未成年犯罪总人数的50.3%;涉嫌盗窃罪的有59件100人,占未成年犯罪总人数的27.3%;涉嫌故意伤害罪的有34件61人,占未

浅谈未成年人犯罪原因(一)

浅谈未成年人犯罪原因(一) 内容摘要: 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程度最高的问题之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和特点.制约和决定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错综复杂。本文试结合心理学、社会学的有关知识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心理学分析社会学分析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2001年“四五”普法启动时,中央电视台和司法部在网上做过一个调查,以了解社会对一些法律问题的关注情况。后来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所列出的10个法律问题中最为人们所关心的就是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从这项调查看,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程度最高的问题之一。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和特点 (一)从犯罪主体来说,未成年人犯罪日益向低龄化方向发展。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不良文化影响等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初始年龄比20世纪70年代提前了2至3岁。近年来,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杀人、强奸、抢劫等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日益增多。 (二)从犯罪手段来说未成年人罪犯作案的手段呈现凶残化和智能化。所谓凶残化是指未成年人在作案时,不计后果、残无人道,在犯罪过程中,对被害人没有丝毫同情怜悯之心,有的残害被害人肢体,有的为消灭证据而灭口。所谓智能化,一是指未成年人在犯罪中使用的工具越来越先进。例如在通讯工具上使用手机、对讲机等,在代步工具上使用摩托车甚至小轿车。二是实施高科技犯罪未成年人越来越多的采用一些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进行犯罪,例如网络犯罪等。三是未成年人反侦察能力不断增强,实施犯罪之前精心部署,作案后伪造现场,毁灭、转移证据。 (三)从犯罪类型来说,暴力犯罪、财产犯罪和性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形式。并且暴力犯罪日益突出,不断向着严重化达到方向发展。根据公安部相关统计数字,1997年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类型比例如下:抢劫占46.3%;抢夺占23%;盗窃占6.6%;强奸占4.8%。(四)从犯罪的组织形式来说,团伙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形式。目前,未成年人犯罪中已有70%是团伙犯罪。由于未成年人缺乏足够的体力、智力、胆量和经验,单独作案往往难以成功,结成团伙可以互相壮胆,减少作案阻力,使犯罪易于得逞。当前,有的未成年人犯罪团伙拥有严密的组织系统、作案纪律和防侦破措施,已经形成黑社会组织的雏形。这种团伙如果被不法人员掌握和控制或随着团伙骨干成员年龄的增长,将会演化为带有黑社会性质的有组织的专业化犯罪集团,对社会危害性具有倍乘效应。 二、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分析 任何现象的产生和存在都有其特定的原因和条件。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未成年人犯罪也不例外。制约和决定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错综复杂。因此为了探究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有必要运用多种学科作为工具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下面是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进行的分析。 (一)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心理学分析 一切犯罪行为都是在一定的心理支配下进行的。未成年人虽然心理尚未成熟,但他们的犯罪行为也是受心理支配的。为什么未成年人犯罪具有显著区别于成年人犯罪的特点?这是与作为犯罪主体的未成年人在这一特定年龄阶段下所固有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分不开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未成年时期的年龄特点所形成的矛盾也是贯穿未成年人成长的全过程的,虽然这些矛盾与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产生并无必然的联系,

未成年人犯罪案例分析

1、2010年4月25日,赖某、吴某、王某三人在某中学门口强行将读初中的李某带进一废弃的房屋内,并打电话给李某的父母要求他们将20000元打进其指定的账户,否则便“撕票”。由于李某在屋内表现“不老实”,赖某等3人殴打了李某,并造成李某轻伤损害。后在李某父母的配合下,赖某等3人被警察抓获。经查,赖某出生于1994年8月6日,吴某出生于1994年12月8日,王某出生于1995年3月9日 对赖某等3人如何定罪存在分歧。 第一种意见认为,赖某等3人应定绑架罪:赖某等3人以勒索财物为目的,客观上绑架了李某,符合绑架罪的构成要件。虽然在绑架过程中造成李某轻伤损害,但该伤害行为能被绑架行为所吸收,不应单独定罪。所以赖某等3人应以绑架罪定罪。 第二种意见认为,赖某等3人不构成犯罪。 【评析】 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理由如下: 本案中,赖某等3人在犯罪时均未满16周岁。从客观上看,赖某等3人的所为构成绑架行为,但是依据《刑法》第十七条的规定,未满16周岁的人对绑架行为不负刑事责任,也就是说不构成犯罪。可能有人会认为,“尽管赖某等3人的绑架行为不构成犯罪,但其殴打李某的行为应该分出来单独定性。”当然,如一个“犯罪”下存在两个违法行为,但该“犯罪”整体行为不构成一个单独的犯罪(以主行为触犯的罪名)的,则应考察该“犯罪”下的其他违法行为是否构成

犯罪,如果该违法行为符合犯罪构成要件,则整体行为以该违法行为触犯的罪名定罪。本案中,赖某等3人对李某的殴打行为就是上述所说的该“犯罪”下的其他违法行为。 既然如此,我们就有必要分析一下赖某等3人对李某的殴打行为是否构成犯罪,该行为客观上是一个故意伤害行为,但赖某等3人在犯罪时均未满16周岁,《刑法》第十七条的规定,未满16周岁的人对故意伤害致人轻伤的行为不负刑事责任,即主体要件不符,所以赖某等3人对李某的殴打行为不构成犯罪。综合以上分析,赖某等3人不构成犯罪。 2、案情:1996年2月5日出生的中学生吴某某因涉嫌抢劫罪,于2011年12月31日被逮捕。经审理查明:2011年11月27日22时许,吴某某伙同戴某在常州市开发区一浴室旁的巷子里,拦住下晚自习的中学生刘某,采用言语威胁、殴打等手段,劫得30元及电动自行车一辆(价值1140元)。后两人将电动自行车典当,得款300元。2012年3月15日,某区法院一审对吴某某作出判决,认定吴某某犯抢劫罪,依法应当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鉴于被告人吴某某犯罪时不满18周岁,应减轻处罚,在三年以下判处徒刑。 分歧意见:法院进行判决时,对于可否对被告人吴某某在减轻处罚时单处罚金存在分歧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可以单独适用罚金刑。刑法第263条规定,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

文明行为规范和服务规范

文明行为规范和服务规范 文明行为规范和服务规范为进一步范例工作人员的语言、行为和服务,提高“三服务”水平,特制定本规范。 一、招商局全体工作人员都要牢固树立办事至上的看法,自发范例办事言行,热情为上级领导、同级领导、基层单位和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服务。坚持做到不让领导布置的事变在我手里延误,不让正在办理的事变在我这里积存,不让种种不对在我这里产生,不让开发区管委的形象在我这里受到影响。 二、语言服务标准 1、向上级领导请示汇报工作,坚持抓住中心,条理清晰,简明扼要。 2、向上级部门汇报和向辖区单元摆设工作、管理德律风 关照等事变,态度要谦和,不克不及不可一世搭架子,通话要口语化、简洁明了,通话完毕要记清接话人的姓名,以备存查。 3、打出和接收电话要坚持“请”字带头,“您”字领先,“谢谢”结尾,首先主动转达本身的单元和姓名,并使用“您好”、“请问贵姓”、“您找哪一位”、“麻烦您再重复一遍”、“请稍等”、“谢谢”等文明用语。 三、职工行为和服务标准 1、全体职员都要注意仪容仪表,着装整洁,语言文明; 不得穿拖鞋,男士不得赤膊。 2、做到热情友好、谨慎细致、谦虚有礼、稳重大方、行 为文明、待人礼貌。 3、工作时间要自发维护工作秩序,禁止喧哗,不得戏耍、打闹、说粗话、脏话,不得串岗闲聊,不煲电话粥。 4、工作日中午非因公必要同等禁绝饮酒。

5、公务接待和办事要服从热情有礼、谨慎细致的原则, 根据有关办事尺度服务;外事接待服务要严格实行外事欢迎有关划定。 6、县区、市直部门和辖区单位来招商局管理其他公事, 要热情接待,坚持做到起身、让座、倒茶、办事、送客五步曲,并实时向分管领导报告请示。 7、下辖区企业或农村引导工作和观察研究,要提前一天 将时间、人员、内容等事变关照有关部分,要轻车简从,按规定食宿。 四、对不实行文明范例办事尺度,影响机关形象者,要酌情给予处分。

未成年人犯罪的状况及原因分析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题目: 未成年人犯罪的状况及原因分析 社会实践主要内容: 摘要:未成年人是我们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在我国,人们历来十分关心未成年人是否健康成长,对预防未成年人或青少年犯罪也是十分关注,而能否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青少年,关系到我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中华民族兴衰的大事上。青少年犯罪被视为当代三大公害之一。近几年来,我国对未成年人犯罪实行了一系列的预防措施,控制了青少年犯罪增长的势头。但是,在一些方面仍很突出。例如:犯罪低龄化、犯罪数量递增、犯罪手段智能化、成人化、团伙犯罪日趋增多、暴力性案件增多。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研究预防措施以减少青少年犯罪是刻不容缓的。从青少年犯罪原因上看是复杂的,不仅有社会环境的因素,而且家庭教育方式和学校教育方式的不当也是滋生青少年犯罪的主要根源,如何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就成为我国人民当今尤为关注的话题。而现有的预防措施的根本是坚持以学校为主,学校、家庭、社会紧密结合,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针对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及思想品德的教育,提升她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教育中讲究方式、方法和策略。 一个人原因 抵制各种不良影响的能力不强,思维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他们不能客观的、理智的对待各种事物和现象,对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难以正确认识,对自已的行为不能作出正确的估价和评断。加上模仿能力极强,容易受同伴、周围社会环境的影响,极易被引上邪路。其次,从生理因素分析,由于未成年人正处于身体发育期,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占优势,情绪、情感的社会化还很不完善,行为易受情绪的影响和左右,难以有效的控制自已的心理冲动。再次,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程度较低,世界观尚未成型,对外来的不良侵蚀缺乏抵抗能力,容易沾染不良嗜好。许多少年犯案发前都有吸烟、酗酒、赌博等不良嗜好,游手好闲,无事生非,导致非道德意识增长,支配其产生违法行为。青少年自身素质不高,抵御能力差。由于文化素质较低,分辨事非能力较差,其涉世的无知性、盲目性就很难应付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经不起诱惑,很容易被别人拉拢、利用,或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义气用事,不计后果等,从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2.家庭原因。 现在的学生普遍是独生子女,受到家庭的宠爱较多。而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如果把这种关爱变成溺爱,对孩子明知有缺点也不纠正,就会培养子女的任性、骄横等不健康的心理。有的家庭则采取打骂等不正确教育方法,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从而脱离家庭的监管,有的夜不归宿到处游荡,有的寻衅滋事打架斗殴。还有的家庭父母离异后,孩子得不到家庭的温暖,走向堕落。我区少管所调查统计该所全部在押犯家庭教育情况,其中管教不严型占46.45%,粗暴打 骂型占12..43%,溺爱娇惯型占 6.8%,不教不管型占17.7%。以上四种类型占总数的83.385%。 3.学校原因。 学校是未成年人除家庭以外的最主要的生活、学习场所。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老师

浅谈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及法律对策开题报告

浅谈危险驾驶的危害性及法律对策开题报告 一、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1、研究目的:我国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居世界前列,为是人为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危险驾驶行为已经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及社会治安管理秩序造成严重威胁。这种社会现象,应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从而去解决该问题。 2、研究意义:危险驾驶行为关系到社会安稳局面的形成,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必须加强政府部门和人民群众的沟通,加强安全部门和人民群众的沟通,加强安全意识,从根本上预防危险驾驶的发生。通过对危险驾驶的成因进行了分析,从而制定出防范危险驾驶的对策。 二、研究现状 1、近年来,危险驾驶违法犯罪案件呈明显上升趋势,给人民群众的生命,社会治安构成了极大的隐患。危险驾驶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因而有必要对危险驾驶违法犯罪的原因进行探析,以找出症结所在。从而加强防范,减少危险驾驶违法犯罪的发生。 2、从正在南京举行的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获悉,2011年全省全年一审审结危险驾驶犯罪案件2823件,我国的危险驾驶犯罪问题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三、研究内容、方案 1、内容:危险驾驶违法犯罪案件已成为现代社会犯罪中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通过对危险驾驶违法犯罪案件研究,包括自身因素、政府部门因素等方面的研究探讨。因而对危险驾驶违法犯罪案件犯罪原因进行分析,有益于帮助和保护社会安稳局面的形成,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制定出应对方案从而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并提出可行的法律方法减低该问题的产生。 2、方案:通过调查法(如抽样问卷调查)、个案法(如举几个案例)、比较研究法(如对比某些城市的发生率)、文献资料来完成本篇论文。 四、参考 [2]我国刑法增设"危险驾驶罪"的法理探析-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0, 22(4) [3] 预防和控制危险驾驶行为的立法建议-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11, 26(1) [4] 周光权有必要在我国增设危险驾驶罪2009 [5] 危险驾驶的刑法分析- 商业文化(下半月)- 2011(4)

针对未成年人犯罪情况调研报告

针对未成年人犯罪情况调研报告 当今,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越来越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为了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必须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状况有详尽的了解,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进行认真的调查。最近,笔者对XX年**区人民法院审结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进行了调研,希望能为**区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政策提供基础资料。 一、犯罪概况和特点 XX年,**区人民法院共计审结未成年人犯罪案件88件,未成年人犯罪人数130人,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占全院审结案件数量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现以下特点: 从犯罪类型看,种类呈现多元化 未成年人犯罪涉及刑法四大类10个罪名。抢劫案件32件,盗窃案件23件,敲诈勒索案件6件,诈骗案件1件,故意伤害案件15件,强奸案件2件,寻衅滋事案件13件,聚众斗殴案件2件,交通肇事案件1件,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1件。 从犯罪形式看,共同犯罪较多 未成年人共同作案的犯罪案件43件,占全部案件的%。未成年共同犯罪案件中多数是偶合性的共同犯罪,未成年人犯罪人之间往往是邻居、同学、朋友的关系,相互感染,在人多势众的心理影响下,相互纠合在一起实行犯罪;少数是

结伙共同犯罪,不少未成年人,在他人的纠集下,结成团伙,连续作案,流窜作案,犯罪目的明确,暴力倾向明显。 从犯罪手段看,成人化特征明显 未成年人有意识地模仿媒体上的犯罪方法现象较多,作案前精心策划,作案时手段老练,作案后毁灭证据,伪造现场。有的未成年人利用网络、通讯工具和电子设备作为作案工具,犯罪手段现代化。 从身份性别看,男性居多,在校生数量较大 130个未成年犯罪人中,女性仅6人,在校生31人。男性犯罪人中,闲散人员较多。在校生多为职业中学和民办学校的学生。 从犯罪年龄看,低龄化趋势明显 130个未成年犯罪人中,14至16周岁的占到18人,且有数个犯罪人刚满14周岁。 从犯罪结果看,社会危害严重 15件故意伤害案件中,致人死亡的案件为3件。抢劫犯罪案件中,将被害人殴打致伤的案件较多,且不少人实施了多次抢劫行为。 二、犯罪原因分析 未成人本身的原因 未成人认知能力低,受暗示性强,情绪不稳定,易受情景感染。缺乏独立评价能力,行为方式具有模仿性,未成年

工作人员文明守则及文明行为规范

工作人员文明守则 坚持理想信念,反对颓废堕落坚持弘扬新风,反对封建迷信坚持爱国守法,反对违法乱纪坚持爱岗敬业,反对消极应付坚持环境整洁,反对不良陋习坚持文明办公,反对随意生硬坚持穿着大方,反对奇装异服坚持高效开拓,反对拖沓守旧坚持优质服务,反对吃拿卡要坚持严守纪律,反对自由散漫坚持廉洁自律,反对不正之风坚持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

工作人员行为规范 第一条为加强效能建设,规范工作人员行为,文明办公,提高效率,树立良好的人员形象,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待人接物 (一)对来办事的人,要一视同仁,热情服务,不以衣貌取人,不生熟有别。 (二)说话要语气和蔼、态度谦恭,即使对方急躁,也要文明相待,不与其争吵。 (三)凡在职责范围内能办的事立即办,不能办的耐心解释;不属职责范围的事,说明情况,主动引见,并帮助联系。 第三条接打电话 (一)接电话要先说“您好”,再问事由,答复问题要认真,帮助找人热情及时。 (二)打电话时,电话接通后主动说出自己的姓名、单位,再询问对方情况,说话要客气,询问和交待事情要清楚,对方不明白要耐心解释。 (三)对上级的通知和下级的重要情况报告,要认真做好电话记录,并记清发话人单位、姓名、时间和受话人姓名,记完后与对方复述核对一遍,并及时向领导汇报。 第四条外出办事

(一)到目的单位要主动自我介绍,说明来意,态度要谦虚,说话要和气,并自觉遵守该单位办事程序、规则。 (二)外出办理事务。要公事公办,不掺杂个人情绪,不办不合政策、不合原则的事,更不准假公济私、以权谋私、搞特殊化。 (三)严格自律。下基层外出办事,吃住不搞特殊化,办事要认真迅速,尽量减少在外停留时间。 第五条个人形象 (一)衣冠整洁,仪表大方,不穿奇装异服,不浓妆艳抹,不衣着暴露,上班时间不穿短裤、背心、拖鞋,男同志不蓄长发长须。 (二)谈吐文雅,谦逊礼让;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平易近人,诚实处事;尊老敬贤,礼貌待人。 第六条文明用语 接待交往中讲究文明用语。如用“请”、“您”、“谢谢”、“对不起”、“再见”等。对他人的帮助要道声“谢谢”,不能满足对方要求说声“对不起”、“很抱歉”。 第七条工作纪律 (一)处理公务,要严格按程序办,职权范围以内的事认真办理,职权范围以外的事要请示汇报。该请示的问题,一般不越级请示,该处理的问题,一般不越级处理,对职权范围外的急办事项要及时与有关领导和同事联系,不耽搁。

未成年人保护法案例分析

未成年人保护法案例分析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未成年人保护法》案例分析1、婷婷与其双胞胎的弟弟都刚刚小学毕业,其父母生意繁忙,于是不让婷婷继续上学而让她留在家中帮父母做家务,让其弟弟继续上学。她父母实施了哪些违法行为 【案例分析要点】未成年人保护法10条中,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禁止虐待,遗弃未成年人,禁止溺婴和其他残骸婴儿的行为,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或者由残未成年人。 13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必须使适龄未成年人依法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不得使在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 2、小刚为某校八年级的学生,今年14岁,很调皮,不爱学习,让班主任伤透了脑筋。“要不要小刚继续在校读书”问题在全班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给小带刚来很大的精神压力,他再也不肯到学校读书了。小刚的父母觉得他继续上学也不会有前途,就送他到一家商场当服务员。小刚在当服务员期间,结识了一些不良青年,学会了吸烟、喝酒、赌博,而且小偷小摸,曾偷了同事少量钱财,受到了商场的警告。9月份的某天晚上,他竟入户盗窃,因数额较大,触犯了刑法,在逮捕归案时,公安人员不开警车,不穿警服,不扩大知情面,并对小刚进行了不公开的审问。回答问题: (1)材料中哪些人的行为分别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哪些规定 (2)材料中哪些人的行为符合《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哪些规定 (3)小刚的变化给我们什么启示 【案例分析要点】 (1)小刚和他的父母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有关“家庭保护”中“必须让适龄未成年人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的规定;商场负责人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有关“社会保护”中“38条中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的规定;小刚的班主

浅谈青少年犯罪原因及预防

浅谈青少年犯罪原因及预防 论文摘要:青少年犯罪预防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未成年人犯罪也不例 外。制约和决定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错综复杂。因此 为了探究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有必要运用多种学科作为工具进 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对待青少年犯罪,要以预防、教育为 主、惩戒为辅。针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做好青少年 犯罪的预防。 论文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原因;心理分析;社会分析; 一、青少年犯罪案件的现状 (一)从犯罪性质看,盗窃犯罪最为突出。许多青少年贪图吃、喝、玩、乐等物质享受,又想不劳而获,从小偷、小摸走向盗窃犯罪;其次是抢夺、抢劫、寻衅滋事等犯罪人数众多;再有者,就是模仿电影电视中的主人翁做案手法,呈“英雄”,无所顾忌,不故后果挥刀作案,以致犯故意杀人或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等 严重罪行。 (二)、从犯罪形式看,两人以上共同犯罪人数增多。一些青少年由于过早辍学,无所事事,浪迹街头,便三、五成群,拉帮结伙,经常聚集在一起吸烟、酗酒滋事、交流作案经验。有的模仿影视片中的黑社会组织,成立帮派或团伙。值得重视的是,有的少年深受黄色、淫秽音像制品的毒害而不能自拔,为了寻求精神刺激,而持刀、持械拦截少女实施暴力。 (三)从犯罪年段年看,作案手段残忍,犯罪后果严重。我市一名少年犯杀人案,该少年看着手表杀人,计算杀一个人需多长时间,杀完以后还准备杀第二个人。有的少年犯罪手段已经达到智能化、成熟化。作案前周密策划,多次踩点,选择时机,准备作案工具;作案时分工明确,注意配合;有的已会运用反侦察手段;有的一人就犯有数罪,而且情节都比较为严重。 (四)从犯罪年龄看,逐渐趋向低龄化。在受到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当中已满14岁不满16岁的人数逐渐增多,而因不满16岁不予刑事处罚和不满14岁不负刑事 责任的人数也占相当大的比例。有些少年从10—13岁就开始走上犯罪道路。(五)从犯罪身份看,辍学少年人数居多。 二、关于未成年人犯罪成因的分析 任何现象的产生和存在都有其特定的原因和条件。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未成年人犯罪也不例外。制约和决定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错综复杂。因此为了探究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有必要运用多种学科作为工具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调查报告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调查报告 2010-07-06 09:58:36| 分类:新闻数据|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调查报告 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实施危害社会、触犯刑律、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未成年人犯罪直接影响着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影响到千万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已成为当今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有效地减少、控制、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必须认真研究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和成因,揭示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律,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为此,我们组织有关人员对我院近3年来办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一)未成年人犯罪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在刑事犯罪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我县2003年判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7件17人,2004年为19件22人,2005年截止到8月1日19件40人,分别占历年判处各类刑 事案件的4.5%、9.4%、12%。 (二)犯罪“低龄化”日趋明显。通过对2003年至2005年犯罪未成年人的年龄调查发现,2003年14—16周岁犯罪人数占未成年人犯罪的20%,2004年占30%,2005年占未成年人犯罪的50%。 (三)作案手段成人化、暴力化,作案手段残忍,造成的后果严重。如2003年审结的未成年人犯罪中, 有2起故意伤害致死,一起重伤。 (四)作案“团伙化”。在以往审理的未成年犯罪中,共同犯罪案件不断增多,犯罪的低龄化,使一个人显得身单力薄,要想完成“犯意”,他们必须集结更多的同伙,才能达到犯罪的目的。团伙表现的比较松散、 随意,没有明显的分工,大多为临时起意。 (五)未成年人犯罪的类型较为固定。未成年人犯罪主要集中于财产暴力犯罪。涉及的具体罪名有抢劫罪、盗窃罪、故意伤害罪、寻衅滋事罪、拐骗儿童罪、诈骗罪、交通肇事罪。财产型犯罪每年都在50%以上,而财产型犯罪90%为抢劫犯罪,抢劫对象一般也较为特定,即抢劫的对象多为未成年人,且绝大部分为学生,地点选择在学校周边地带或者直接进入学校院内、宿舍内抢劫。 (六)未成年犯家庭背景普遍较为复杂。单亲家庭、再组合家庭占有一定比例,父母常年在外的家庭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近几年审理的我县农村未成年人犯罪,有7层以上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由祖父母、外祖 父母照顾生活的较多。 (七)未成年犯的文化程度普通偏低,法制观念淡薄。近几年审理未成年犯90%以上是小学文化或初中辍学,对自己的行为没有清楚的认识,有的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犯罪。 (八)未成年犯有上网经历的人越来越多。据调查,2003年以来审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90%以上的未成年被告人有上网经历,而且还有不少人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 (九)未成年犯大多缺乏管教,有结交社会不良青年的经历。 (十)未成年犯绝大部分为男性。2003年以来审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只有一名是女性。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成因 (一)未成年人的自身原因。14—18周岁的未成年人正处在心理、生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生理开始发生急剧的变化,处于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具有思想认识模糊,敏感好奇,富于幻想,喜欢模仿等特点,而他们的认识都只是建立在他们浅显而单纯的阅历基础上,他们辩别是非和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较差,同时

青少年文明行为规范

青少年文明行为规范 1、穿戴整洁得体,朴素大方。仪表端庄,和谐文雅。坐、立、行、读书、写字、画画姿势要正确。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坚持锻炼身体。 2、语言文明,讲普通话。举止文明,情趣健康。不打架、不骂人、不说脏话。 3、日常交往中礼貌待人,讲话注意场合和分寸,举止得体。待客热情,起立迎送。 4、尊重他人的人格、谦恭礼让,敬老爱幼,扶弱助残 5、学员之间团结合作,正常交往,真诚相待,不叫侮辱性绰号,发生矛盾主动自我批评。 6、刻苦学习,勤于思考。努力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7、学法、守法、用法,在社会生活中用各种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拒绝邪教,远离毒品,不参与赌博,不他各种非法组织和非法活动。 8、生活有秩序,作息有规律。管理好自己的衣物、书籍、用品,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9、爱惜粮食,节约水电。生活俭朴,不攀比,不乱花钱,不向家长提出不合理的生活要求。 10、尊重、倾听父母的意见和教导,体贴关心父母。主动把思想、学习、生活等情况告诉父母,礼貌回答父母问话。要来青少年宫培训和回到家时,向父母打招呼,外出时说明去向。 11、遵守交通规则,不违章骑车。不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 12、同邻里和睦相处,不传闲话,不闹纠纷。邻里有困难,主动关心、帮助他人。 13、遵守网络道德和安全规定,文明上网,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手段获取有益信息。 14、不吸烟,不喝酒,不进入不适宜进入的场所,不参加封建迷信活动。 15、弘扬正气,对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要进行劝阻和批评。革除陋习,崇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一、个人礼仪(一)仪表 仪表是指人的容貌,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外观体现。一个人的卫生习惯、服饰与形成和保持端庄、大方的仪表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言谈 言谈作为一门艺术,也是个人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礼貌:态度要诚恳、亲切;声音大小要适宜,语调要平和沉稳;尊重他人。2用语:敬语,表示尊敬和礼貌的词语。如日常使用的“请”、“谢谢”、“对不起”,第二人称中的“您”字等。初次见面为“久仰”;很久不见为“久违”;请人批评为“指教’;麻烦别人称“打扰”;求给方便为“借光”;托人办事为“拜托”等等。要努力养成使用敬语的习惯。现在,我国提倡的礼貌用语是十个字:“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这十个字体现了说话文明的基本的语言形式。 三、公共礼仪(一) 特定公共场所礼仪 1、影剧院:观众应尽早入座.如果自己的座位在中间应当有礼貌的向已就座者示意,合其让自己通过;通过让座者时要与之正面想对,切勿让自己的臀部正对着人家的脸,这是很失礼的.应注意衣着整洁,即使天气炎热, 袒胸露腹,也是不雅观的.在影剧院万不可大呼小叫,笑语喧哗,也铁把影院当成小吃店大吃大喝;演出结束后 观众应有秩序地离开,不要推搡. 2、图书馆、阅览室:图书馆、阅览室是公共的学习场所。①要注意整洁,遵守规则。不能穿汗衫和拖拉鞋入内。就座时,不要为别人预占位置,查阅目录卡片时,不可把卡片翻乱或撕坏,或用笔在卡片上涂抹划线。②要保持安静和卫生。走动时脚步要轻,不要高声谈话,不要吃有声或带有果壳的食物,这些都是有悖于文明礼貌的。③对图书馆、阅览室的图书桌椅板凳等等属于公共财产,也应该注意爱护,不要随意刻画,破坏。

中小学教师职称考试《未成年人保护法》案例分析题汇总

《未成年人保护法》案例分析 1、婷婷与其双胞胎的弟弟都刚刚小学毕业,其父母生意繁忙,于是不让婷婷继续上学而让她留在 家中帮父母做家务,让其弟弟继续上学。她父母实施了哪些违法行为? 【案例分析要点】 歧视女性未成年人;使在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 2、小刚为某校八年级的学生,今年14岁,很调皮,不爱学习,让班主任伤透了脑筋。“要不要 小刚继续在校读书”问题在全班进行 无记名投票表决,给小带刚来很大的精神压力,他再也不肯到
学校读书了。小刚的父母觉得他继续上学也不会有前途,就送他到一家商场当服务员。小刚在当服务 员期间,结识了一些不良青年,学会了吸烟、喝酒、赌博,而且小偷小摸,曾偷了同事少量钱财,受 到了商场的警告。9月份的某天晚上,他竟入户盗窃,因数额较大,触犯了刑法,在逮捕归案时,公安 人员不开警车,不穿警服,不扩大知情面,并对小刚进行了不公开的审问。回答问题:b5E2RGbCAP (1)材料中哪些人的行为分别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哪些规定? (2)材料中哪些人的行为符合《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哪些规定? (3)小刚的变化给我们什么启示? 【案例分析要点】 (1)小刚和他的父母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有关“家庭保护”中“必须让适龄未成年人接 受义务教育”的规定;商场负责人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有关“社会保护”中“任何组织和个 人不得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的规定;小刚的班主任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有关“学校 保护”中“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尊严”的规定。p1EanqFDPw (2)公安人员的行为符合《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司法保护”中“尊重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人格 尊严”的规定。 (3)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一个人如果不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有错误不 改,任其发展下去就会走上犯罪的道路。中学生一定要加强道德修养,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明辨是非 的能力,谨慎交友。DXDiTa9E3d

未成年人犯罪的状况及原因分析

未成年人犯罪的状况及 原因分析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题目: 未成年人犯罪的状况及原因分析 社会实践主要内容: 摘要:未成年人是我们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在我国,人们历来十分关心未成年人是否健康成长,对预防未成年人或青少年犯罪也是十分关注,而能否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青少年,关系到我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中华民族兴衰的大事上。青少年犯罪被视为当代三大公害之一。近几年来,我国对未成年人犯罪实行了一系列的预防措施,控制了青少年犯罪增长的势头。但是,在一些方面仍很突出。例如:犯罪低龄化、犯罪数量递增、犯罪手段智能化、成人化、团伙犯罪日趋增多、暴力性案件增多。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研究预防措施以减少青少年犯罪是刻不容缓的。从青少年犯罪原因上看是复杂的,不仅有社会环境的因素,而且家庭教育方式和学校教育方式的不当也是滋生青少年犯罪的主要根源,如何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就成为我国人民当今尤为关注的话题。而现有的预防措施的根本是坚持以学校为主,学校、家庭、社会紧密结合,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针对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及思想品德的教育,提升她们的人生 观、 世界观、价值观,在教育中讲究方式、方法和策略。 一个人原因 抵制各种不良影响的能力不强,思维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他们不能客观的、理智的对待各种事物和现象,对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难以正确认识,对自

已的行为不能作出正确的估价和评断。加上模仿能力极强,容易受同伴、周围社会环境的影响,极易被引上邪路。其次,从生理因素分析,由于未成年人正处于身体发育期,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占优势,情绪、情感的社会化还很不完善,行为易受情绪的影响和左右,难以有效的控制自已的心理冲动。再次,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程度较低,世界观尚未成型,对外来的不良侵蚀缺乏抵抗能力,容易沾染不良嗜好。许多少年犯案发前都有吸烟、酗酒、赌博等不良嗜好,游手好闲,无事生非,导致非道德意识增长,支配其产生违法行为。青少年自身素质不高,抵御能力差。由于文化素质较低,分辨事非能力较差,其涉世的无知性、盲目性就很难应付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经不起诱惑,很容易被别人拉拢、利用,或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义气用事,不计后果等,从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2.家庭原因。 现在的学生普遍是独生子女,受到家庭的宠爱较多。而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如果把这种关爱变成溺爱,对孩子明知有缺点也不纠正,就会培养子女的任性、骄横等不健康的心理。有的家庭则采取打骂等不正确教育方法,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从而脱离家庭的监管,有的夜不归宿到处游荡,有的寻衅滋事打架斗殴。还有的家庭父母离异后,孩子得不到家庭的温暖,走向堕落。我区少管所调查统计该所全部在押犯家庭教育情况,其中管教不严型占46.45%,粗暴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