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排水防涝能力风险评估
- 格式:doc
- 大小:4.67 MB
- 文档页数:20
短时强降水引发城市内涝风险评估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无法回避的一部分,其中城市内涝是近年来频繁发生的一种灾害。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短时强降水事件的频率和强度都呈现上升趋势,城市内涝风险愈发凸显。
因此,对城市内涝风险的科学评估十分重要,可以为城市规划、应对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城市内涝风险评估的核心在于分析降水和城市排水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及城市水文地理特征与排水设施的匹配程度。
首先,需要对城市的地形、土壤类型、水系等地理要素进行详细调查,建立城市水文地理数据库。
通过分析这些要素,可以初步判断城市的排水能力以及抗洪能力。
此外,在城市规划中应考虑地势的坡度和排水快慢,以及自然河流的位置和河道容量,这些对于降水排除起着重要作用。
而对降水事件的评估则需要考虑多个因素。
首先是降水强度和降雨量,这是衡量降水事件的主要指标。
其次是降水的时间分布情况,如持续时间、变化趋势等。
不同城市的降水能力和排水设施的完善程度不同,对降水事件的响应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评估降水事件的影响程度时还需要考虑城市的特定情况。
城市排水系统的状况是评估内涝风险的关键。
城市排水系统包括下水道、排污设施、水泵站等,它们共同维持着城市的排水功能。
然而,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排水系统的建设跟不上城市的扩张,导致排水设施不完善或老化,无法承受短时间内大量降水的冲击。
因此,评估城市排水系统的设施状况、维修水平以及设计容量是否合理,对于内涝风险的评估是至关重要的。
在进行风险评估时,还需要考虑城市内的人口密度、土地利用以及建筑结构等因素。
人口密度高的区域或建筑密集的区域往往更容易发生内涝现象,因为城市排水系统可能无法及时排出大量降水,导致积水和泛滥。
此外,排水系统的设计和建设也需要与土地利用相匹配,确保排水设施的合理布局和设计。
因此,风险评估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并分析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最后,要进行城市内涝风险评估的建设单位需要进行定量分析,并将结果进行科学解读。
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及应对对策研究随着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暴雨洪涝灾害成为了许多城市面临的重大风险之一。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种风险,我们需要对其进行评估并制定应对措施。
一、暴雨洪涝灾害的风险评估暴雨洪涝灾害的风险评估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城市地形、降雨情况、排水系统、人口密度等。
其中,排水系统是关键因素之一,因为排水系统的不完善会导致城市内涝,进而引发更大的灾害。
对于排水系统的评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 排水管道的情况:排水管道是排出雨水的渠道,如果管道老化或者损坏,就会影响排水效果,加剧灾害的发生。
2. 排水设施的情况:除了管道外,排水设施也是影响排水效果的因素之一。
例如,排水井、塞门的情况都会影响排水速度和效果。
3. 排水有无冗余:排水系统是否存在冗余,即在一些情况下,是否会出现排水不畅的情况。
如果排水系统没有冗余,就意味着一旦出现排水不畅,就会立刻引发涝水和灾害。
除了排水系统,城市地形、降雨情况等因素也需要考虑。
城市地形越平坦,容易出现积水,加剧灾害的发生。
降雨情况也是关键因素,例如大暴雨、连续降雨等情况都会引发灾害。
二、应对暴雨洪涝灾害的对策针对暴雨洪涝灾害的发生,我们需要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以下是一些可行的对策:1. 加强排水设施的建设:排水设施是避免灾害的关键。
对于一些老旧的排水系统,需要进行改造升级,确保排水的效果。
在新的城市建设中,也需要充分考虑排水设施的建设。
2. 提高城市地形的高度:城市地形越高,水流速度就会越快,排水也会更加顺畅。
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可以考虑增加高度,同时建设更多的排水设施。
3. 增加市容绿化:绿化可以吸收大量的雨水,减缓暴雨对城市的冲击。
因此,增加市容绿化可以有效减轻灾害发生的程度。
4. 提高市民的意识:对于城市居民而言,灾害预防和应对意识的提高也非常关键。
例如在排水设施附近,可以设置提示标志,提醒居民不要乱扔垃圾和随意堆放物品,以免堵塞排水系统。
城市内涝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城市内涝灾害是世界各地普遍存在的一种重要自然灾害,特别是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当下,城市内涝灾害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发展稳定产生了严重影响。
因此,对城市内涝灾害的风险进行评估与管理,变得尤为重要。
城市内涝灾害风险评估是通过对城市内涝灾害的可能性和潜在影响进行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价,旨在确定灾害发生的概率和可能造成的损失,并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对于城市内涝灾害风险的评估,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城市的气候特征、地形地势、城市规划、排水系统、以及土地利用等。
首先,城市的气候特征对城市内涝灾害风险评估起着重要作用。
气候因素是城市内涝灾害发生的直接原因,降雨的强度和频率直接决定了城市内涝的程度。
因此,了解历史降雨数据以及未来气候变化对城市内涝风险的影响十分关键。
其次,地形地势对城市内涝灾害风险评估也有显著的影响。
地形的高低起伏和地势的平坦程度对城市排水的效率产生直接影响。
在评估中,需要考虑城市地势的变化和规划措施,以及地质条件对城市内涝的影响,并且结合数值模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空间分析。
此外,城市规划和排水系统的设计也是评估城市内涝灾害风险的重要因素。
城市规划需要充分考虑水源管理、排水设施的建设和功能区划,以及土地开发与利用的合理性。
排水系统应具备足够的容量和流速,以迅速将降雨水排出城区,并确保城市的正常运行。
另外,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对城市内涝灾害风险评估也有重要影响。
城市的不合理土地利用和随意填埋等行为会导致水体自然渗漏的能力降低,增加城市内涝灾害的发生概率。
因此,在评估中应考虑土地利用的类型和密度,并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管理。
通过全面考虑上述因素,对城市内涝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城市内涝灾害对人们生活和城市发展的影响。
对于风险评估的结果,城市管理部门需要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包括决策依据和响应措施的制定。
此外,对城市内涝灾害风险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与相关部门和社区进行密切合作,共同推动城市内涝灾害的预防和减灾工作。
城市规划阶段潜在内涝风险评估及整治效果分析发布时间:2023-02-20T06:54:30.739Z 来源:《建筑实践》2022年10月第19期作者:黄华丽[导读] 随着近年来城镇化高速发展,一系列的城市病日益凸显。
黄华丽云浮市国土空间技术服务中心广东省云浮市 527300摘要:随着近年来城镇化高速发展,一系列的城市病日益凸显。
在城市水安全方面,低标准的排水系统建设,不合理的城市竖向组织,城市不透水下垫面的增加以及排水管网老化、淤堵严重等原因造成城市内涝频发。
基于此,以下对城市规划阶段潜在内涝风险评估及整治效果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规划阶段;潜在内涝风险评估;整治效果分析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导致了水文情势的剧烈变化,水文系统的不确定性增加,极端天气出现的频率和强度骤增。
城市化改变了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引起了水文过程改变,表现为滞留能力下降、洪水到达时间提前、洪水波形尖陡、洪水流量增加,这些都增大了城市暴雨洪涝风险。
城市人口和财富又相对集中,在同样强度下,损失明显高于非城市地区。
另外,城市内涝灾害呈现链发状态,在一定程度上有放大效应。
1案例分析近年来,受极端天气和强降雨过程影响,许多城市出现内涝,形成较大灾害,使人民生命和财产遭受了重大损失。
如2021年7月17—23日,河南多地遭遇强暴雨袭击,全省共有150个县(市、区)、1663个乡镇、1453.16万人受灾,因灾死亡失踪398人,其中郑州市死亡失踪380人。
城市出现严重的洪涝灾害,其主要原因固然是自然方面强降水过程远超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但从社会方面看,也有对城市洪涝风险认识不足、应急处置不当、社会动员不够、公众对灾害防范意识和避险能力较低等社会管理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内涝的灾害程度。
2城市规划阶段潜在内涝风险评估2.1对城市内涝问题重视不够自20世纪末以来,我国北方地区曾遭遇连续10多年的持续干旱,降雨偏少,干旱缺水,许多地区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干旱应对方面。
城市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与防治对策研究城市洪涝灾害是当前全球性挑战之一,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减少洪涝灾害对城市的危害,评估洪涝灾害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城市洪涝灾害风险评估的方法以及可行的防治对策。
首先,城市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是了解城市受灾风险和采取相应防治措施的基础。
传统的方法主要基于历史洪涝事件的统计数据,通过建立洪涝预报模型进行风险评估。
然而,由于城市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影响,传统方法已显得不够准确,需要考虑更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
近年来,一些新的评估方法开始受到关注,如基于气候模型的洪涝风险评估、遥感数据的应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研究等。
这些方法可以更准确地预测城市洪涝风险,并提供更好的决策支持。
此外,融合多个数据源,如卫星图像、地面监测数据和社交媒体数据等,可以提高洪涝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其次,为了有效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首先,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调整是预防洪涝灾害的重要措施。
通过合理规划城市的建设,避免在洪涝易发区建设,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几率。
其次,我们需要加强城市的排水系统建设和维护,确保排水系统的运行顺畅和高效。
同时,利用绿色基础设施,如雨水花园、雨水收集系统等,可以减少城市内部的洪涝风险。
此外,加强公众的洪涝灾害意识和应急响应能力也是防治洪涝灾害的关键。
通过开展洪涝灾害科普教育,提高公众的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减少灾害的伤害。
同时,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并进行定期演练,可以有效提高城市应对灾害的能力和反应的效率。
最后,国际合作在城市洪涝灾害防治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洪涝灾害无国界,需要各国共同努力来应对。
国际组织可以通过分享经验和技术,提供资金援助和人力支持等方式来支持发展中国家的洪涝灾害防治工作。
同时,建立国际合作机制和交流平台,促进各国在洪涝灾害防治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综上所述,城市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与防治对策研究是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城市洪水风险评估与管理策略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城市洪水问题日益严峻,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因此,进行科学准确的城市洪水风险评估,并制定有效的管理策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城市洪水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城市化导致大量的自然土地被建筑物、道路和停车场等不透水表面所覆盖,雨水无法像在自然环境中那样迅速渗透到地下,而是快速汇集形成地表径流。
其次,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和建设可能无法满足极端降雨情况下的排水需求,导致排水不畅,积水成灾。
此外,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降雨事件增多,也是城市洪水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城市洪水风险评估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洪水的危险性是评估的重要方面,包括降雨量、降雨强度、洪水的淹没范围和水深等。
同时,还要考虑承灾体的脆弱性,如人口密度、建筑物类型和价值、基础设施的分布和重要性等。
另外,社会经济因素也不能忽视,比如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的收入状况等,这些因素会影响到受灾后的恢复能力。
为了进行准确的城市洪水风险评估,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和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常用的工具之一,它可以整合地形、土地利用、排水系统等各类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和建模,直观地展示洪水可能的淹没范围和深度。
水文模型能够模拟降雨径流过程,预测洪水的发生和演变。
此外,还可以通过历史洪水数据的分析和实地调查,获取更真实可靠的信息。
在了解了城市洪水的风险状况后,就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
首先是工程性措施,比如完善城市排水系统,增加排水管道的直径和数量,提高排水能力。
建设雨水调蓄设施,如蓄水池、雨水花园等,可以在降雨时储存雨水,减少地表径流。
加固河堤、提高防洪标准也是重要的工程手段。
非工程性措施同样不可或缺。
加强洪水预警预报系统的建设,及时向居民发布洪水预警信息,让人们有足够的时间做好防范和应对准备。
制定和完善应急预案,明确在洪水来临时各部门的职责和行动方案,组织有效的应急救援和疏散工作。
暴雨天气下城市内涝风险评估及处理方案研究暴雨天气下城市内涝风险评估及处理方案研究摘要:随着气候变化日益加剧,暴雨天气的频率和强度也在逐年增加,城市内涝风险日渐突出。
本文旨在研究暴雨天气下城市内涝的风险评估及处理方案,以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保障城市基础设施和居民的安全。
一、引言暴雨天气是指在短时间内降水量大、强降雨和持续时间长的天气现象,它容易给城市带来大量的径流和洪水,引发城市内涝。
城市内涝不仅会损害城市基础设施,还会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因此,探索城市内涝风险评估及处理方案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城市内涝风险评估城市内涝是由于城市排水系统的不足或失效,导致暴雨天气时无法正常排水,形成积水的现象。
城市内涝风险评估主要分为三个方面进行:暴雨强度评估、城市排水系统脆弱性分析和城市内涝潜在受灾评估。
暴雨强度评估:通过分析历史暴雨数据和气象预报,确定暴雨事件的可能发生概率和预计强度,从而预测城市内涝风险。
城市排水系统脆弱性分析:评估城市排水系统的脆弱程度,包括排水设施的现状、老化程度和承受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评估。
通过分析系统的脆弱性,可以确定城市内涝的易损区域和重点治理区域。
城市内涝潜在受灾评估:结合城市地理信息系统(GIS)和数字高程模型(DEM),分析城市内涝潜在受灾区域和程度。
通过综合考虑排水系统、地形和土地利用等因素,可以评估城市内涝的潜在受灾程度,为灾害预防和应急处理提供科学依据。
三、城市内涝处理方案针对城市内涝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合理、可行的处理方案可以有效降低城市内涝的风险。
完善城市排水系统:加强城市排水设施建设和排水管网的维护,提高排水能力和抗洪能力。
采用现代化的智能排水系统,实施分区排水,加快排水速度,减少内涝风险。
优化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布局: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布局可以减少雨水径流的生成,减轻暴雨对城市排水系统的冲击。
合理划定城市建设红线和生态绿地,保护自然水系和湿地,增加城市的生态韧性。
2023年全国城市排水防涝标准及对应降雨量在城市规划和建设领域,排水防涝标准及对应降雨量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
2023年全国城市排水防涝标准的制定将对未来我国城市的发展和安全产生深远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一主题,并分析其对城市建设和应对特殊天气的意义。
1. 2023年全国城市排水防涝标准的背景2023年,全国城市排水防涝标准将会迎来一次重大的调整和更新。
这是因为近年来,我国遭遇了多次罕见的特殊降雨事件,导致许多城市出现了严重的内涝和积水现象。
这些事件的发生表明现行的城市排水防涝标准已经无法满足日益严峻的气候挑战,因此有必要对标准进行更新和修订。
2. 全国城市排水防涝标准的调整内容新的排水防涝标准将会从多个方面进行调整和更新。
首先是对城市排水系统的设施和能力进行提升,包括改善雨水排放管道、增加排水泵站和改建雨水花园等措施。
其次是对城市土地利用和规划进行调整,合理利用地势和地形,减少内涝的可能性。
另外,对于不同地区的降雨特点,也会有所不同的标准,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地理条件进行调整。
3. 对应降雨量的评估在新的城市排水防涝标准中,对应降雨量的评估将会成为一个重要的指标。
这意味着城市的排水系统需要能够应对不同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降雨。
对于一个小时内的暴雨,排水系统需要有能力迅速将积水排出,以避免内涝的发生。
而对于持续性的降雨,排水系统则需要能够持续稳定地排放雨水,以确保城市的正常运转。
4.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城市排水防涝领域的专家,我对这次标准的调整充满期待。
我认为这次调整将会为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带来重大提升。
通过更加严格的排水防涝标准,我们可以在未来避免更多的城市水患事件,减少对城市居民和基础设施的危害。
总结2023年全国城市排水防涝标准及对应降雨量的调整将对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新标准的出台不仅是对过去一段时间内涝事件的回应,更是应对未来气候变化挑战的重要举措。
希望随着这一标准的出台,我国的城市将能够更加安全和宜居。
防涝安全评估内容包括
防涝安全评估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涝害风险评估:评估受涝风险的地区和程度,包括洪水潜在影响区域、历史洪水事件和预测模型等。
2. 暴雨排水能力评估:评估城市排水系统的容量和性能,包括下水道、雨水收集设施和泵站等。
3. 地质和地形特征评估:评估地质条件和地形特征对涝害的影响,包括地下水位、地表覆盖和地形变化等。
4. 基础设施抗洪能力评估:评估城市基础设施(如道路、桥梁、水坝等)对洪水的抵抗力和承受力。
5. 应急响应能力评估:评估城市防洪预警系统和应急响应机制的完善程度,包括预警信号发布、疏散计划和救援队伍等。
6. 社会经济影响评估:评估涝害对人口、财产和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包括经济损失、社会不稳定和生态破坏等。
7. 防洪设施改建建议:为防涝安全提供改善措施和建议,包括修建堤坝、加强水库管理和改善排水系统等。
城市内涝灾害风险评估机制研究一、引言城市内涝灾害是指极端降雨、地面排水系统失灵和地表汇水过程等多种因素作用下,造成城市区域内大范围涝灾的现象。
城市内涝灾害不仅直接危害人民生命安全和财产,而且还会对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近年来,城市内涝灾害频繁发生,引起了广泛关注。
为有效降低城市内涝灾害的风险,需要建立科学可靠的城市内涝灾害风险评估机制。
二、城市内涝灾害的影响因素城市内涝灾害的影响因素包括气象因素、地形及排水系统等多种因素。
其中,气象因素是城市内涝灾害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气象因素包括降雨时空分布、降雨持续时间、降雨强度等。
在城市环境中,地表覆盖物的特征和排水系统的状况也会影响内涝灾害的发生。
地形因素包括地表高程、坡度、沟谷等,以及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和维护状况。
除此之外,城市化进程、土地利用变化、人口密度等也会影响城市内涝灾害的发生。
三、城市内涝灾害评估指标城市内涝灾害评估指标包括灾害特征指标、景观指标、气象指标和排水指标等。
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指标:1.灾害特征指标:包括内涝深度、涝水漫延范围、内涝持续时间、内涝频率等。
2.景观指标:包括地表覆盖物和土地利用类型。
城市内不同地表覆盖物和土地利用类型的特征决定了不同地区内涝灾害的风险。
3.气象指标:主要包括极端降雨事件的时空分布和强度等指标。
4.排水指标:包括排水设施的情况、排水容量等。
四、城市内涝灾害评估模型城市内涝灾害评估模型是城市内涝灾害评估的核心。
评估模型需要综合考虑城市内涝灾害的多种影响因素和评估指标。
常用的城市内涝灾害评估模型包括灰色关联模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决策树模型、神经网络模型等。
五、城市内涝灾害风险评估城市内涝灾害风险评估是指对城市内涝灾害风险进行量化和评估,以便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和应对策略,减少灾害损失。
城市内涝灾害风险评估一般分为三个步骤:1.确定灾害评估的范围:主要确定评估区域、设计灾害类型和评估时间等。
2.城市内涝灾害风险分析:主要是对城市内涝灾害的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以便确定城市内涝灾害发生的概率和可能造成的损失。
城市洪涝安全评估方法
城市洪涝安全评估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水文气象分析法:通过对历史洪涝事件的统计分析和对当前气象数据的监测预警,评估城市洪涝风险。
包括对降水量、径流量、河流水位等水文气象因素的分析和预测。
2. 灾害风险评估法:通过对洪涝灾害的可能性和影响范围进行评估,确定洪涝灾害风险等级。
采用灾害概率和灾害损失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确定洪涝风险等级。
3. 土地利用规划评估法:通过分析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建设用地布局等因素,评估城市洪涝风险。
包括对城市内涝点、堤防破坏点、水库水位等关键点的评估,确定城市洪涝风险。
4. 综合评估法:综合考虑水文气象、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等多个因素,通过建立洪涝风险评估模型或指数体系,对城市洪涝风险进行全面评估。
可以采用多指标、多层次的综合评价方法,确定洪涝风险等级。
5. 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利用GIS技术对洪涝灾害的空
间分布、影响范围、脆弱性等进行分析,并结合洪涝事件的历史数据进行模拟和预测,对城市洪涝安全进行评估。
以上方法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组合应用,以提高城市洪涝安全评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城市洪涝灾害风险评估及应对措施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内建筑与人口密集,经济发展也日益壮大,这给城市带来了繁荣和发展的机会,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自然和人为灾害,其中洪涝灾害就是比较常见的一种。
洪涝灾害是一种由于暴雨、台风、洪水等极端气候事件导致的大规模水灾或泛滥。
对于城市管理者和公众而言,及时的了解和评估城市内洪涝灾害风险及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评估城市内洪涝灾害风险。
洪涝灾害发生的风险取决于许多因素,例如城市地理位置、城市内自然生态条件、建筑密度保护区域等,为了更准确地评估洪涝灾害风险,需要考虑这些因素。
评估过程中应该收集和分析历史洪水或暴雨事件的数据,并考虑未来气候变化和城市发展趋势。
评估人员应当对城市内每个社区的洪涝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并制定应对计划。
其次是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
在评估洪涝灾害风险后,需要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以减少洪涝灾害的潜在危害。
其中,最基本的措施就是在城市区域内建设排水系统以防止积水。
除此之外,还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灾害预警系统,给公众提供预警和救援信息。
城市管理者们可以制定一套全面的应急响应计划,包括组织疏散和提供紧急救援等。
同时,公众也应该拥有基本的防灾意识,并做好应对措施。
最后,必须对城市现有的基础设施进行规划和改善。
城市现有基础设施的规划和更新,是减少洪涝灾害风险的至关重要措施。
需要评估每个地区的审计情况,并确定哪些基础设施已经过时或需要进行改进的区域。
例如,在有些城市中,可以考虑全面更新老化的排水管道,对一些可能存在的渗露或漏水的地方进行加固,选用高效的设备来取代老旧的库容,减少地区内的排水浸淹现象。
城市洪涝灾害是城市生命和经济发展的一项挑战,也是城市治理的一项重要议题。
城市管理者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来评估和减少洪涝灾害风险,并制定适当的预警和应急计划,因为这不仅关乎城市的安全和稳定,而且还涉及到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只有在做好城市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以及采取有效措施的情况下,城市才能更加安全、更加健康。
城市暴雨过程与城市涝灾风险评估城市暴雨是指在短时间内降雨量超过城市排水系统处理能力的降雨过程。
它常常带来充沛的降水量和剧烈的降雨强度,对城市造成巨大的影响。
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内大量的水泥、钢筋等材料取代了自然地表,降雨难以渗透,导致水资源无处蓄积,出现城市涝灾。
因此,对城市暴雨过程和城市涝灾风险进行科学评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城市暴雨过程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气象条件、地形地貌、都市化程度以及城市排水设施情况等都会对城市暴雨过程产生影响。
首先,气象条件的变化是城市暴雨过程的重要因素。
气象条件包括大气温度、湿度、气压和风力等。
当这些气象要素相互作用时,便会产生暴雨现象。
其次,地形地貌对城市暴雨过程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地形地貌的不同会导致城市暴雨过程产生的位置和强度有所不同。
例如,山区相对于平原地区来说,暴雨过程更容易形成。
而且,山区强降雨造成的洪水威力更加猛烈,城市涝灾的风险更高。
最后,城市化程度和城市排水设施情况也是影响城市暴雨过程和城市涝灾风险的重要因素。
城市建设过程中,水泥、钢筋等建筑材料的使用,使得城市地表的透水能力减少,导致降水无法及时排走,造成城市涝灾的概率增加。
对城市涝灾风险进行评估,可以帮助城市制定合理的防灾减灾措施,降低城市涝灾的发生概率和损失。
城市涝灾风险评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需要评估城市内排水设施的运行状况和处理能力。
只有了解排水设施的情况,才能准确评估排水设施在暴雨过程中的处理能力,并且提前预估是否会发生涝灾。
其次,需要评估城市内的地质条件和地表情况。
建筑物的分布、地貌类型、水域分布等都会对城市涝灾风险产生影响。
而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评估和分析,可以帮助城市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方案,以减少城市涝灾发生的概率。
最后,需要根据气象条件对城市涝灾风险进行预测。
气象预报可以提前预警城市暴雨过程的发生,进而提前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减少城市涝灾的损失。
安庆市中心城区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2013-2030)·说明书 城市排水防涝能力与内涝风险评估 3-1 3 城市排水防涝能力与内涝风险评估 3.1 降雨规律分析与下垫面解析 3.1.1 降雨规律分析 (1)、降雨特性 规划区域雨量站主要有安庆雨量站和枞阳闸站雨量站。根据雨量站雨量资料分析,流域内降雨年际变化很大,年内分布也不均匀。 安庆雨量站1954~2011年历年实测资料分析统计:安庆站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403mm;年最大降雨量为1999年的2286mm、其次是1954年的2208 mm;年最小降雨量为1978年的755mm。年内降雨主要集中在4~8月,占年雨量的65.9%,最大月平均雨量为6月份的254 mm,占年雨量的18.1%,最小月平均雨量为12月份的35 mm,占年雨量的2.5%。 枞阳闸站雨量站1951~2011年(缺96~98年)历年实测资料分析统计:枞阳闸站多年平均降雨量1355.6mm;年最大降雨量为1954年的2041mm、其次是1977年的1949.8mm;年最小降雨量为1978年的756.5mm。年内降雨主要集中在4~8月,占年雨量的65.8%,最大月平均雨量为6月份的250.4mm,占年雨量的18.5%,最小月平均雨量为1月份的36.8mm,占年雨量的2.7%。 (2)、暴雨特性 破罡湖流域位于长江下游梅雨地区,每年的初夏(六月中旬)进入梅雨季节,阴雨连绵,受南北冷暖气流交锋的影响,暴雨集中,至七月中旬安庆市中心城区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2013-2030)·说明书 城市排水防涝能力与内涝风险评估 3-2 梅雨结束。七月中旬进入盛夏后,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从沿海登陆的少量台风也影响本地区,台风中夹带大量水汽的气流形成大量降雨。 安庆雨量站具有1974~2011年共38年雨量资料、枞阳雨量站具有1964~2011年共48年雨量资料,以该两站作为参证站分析计算规划区的设计降雨。规划区各重现期降雨见表3-1。 安庆雨量站设计降雨成果表 表3-1
项 目 均值 (mm) Cv Cs/Cv 降雨量(mm) 重现期(年) 5 10 20 30 50
安庆站
最大24h 130 165 196 225 242 262 最大1d 112 0.38 3.5 142 169 194 208 226 最大3d 169 0.45 3.5 221 270 318 346 380 最大7d 217 0.59 3.5 294 383 473 526 592 枞阳闸站
最大24h 128 161 189 216 231 249 最大1d 110 0.36 3.5 139 163 186 199 215 最大3d 165 0.39 3.5 211 251 289 311 338 最大7d 210 0.47 3.5 276 341 404 441 486
01020304050
累积频率降雨量(mm)实测值PIII拟合值
5950.1203070809999.990.010.512105090 图3-1 5分钟降雨量PIII拟合曲线 安庆市中心城区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2013-2030)·说明书 城市排水防涝能力与内涝风险评估 3-3 0102030405060
累积频率降雨量(mm)实测值PIII拟合值
5950.1203070809999.990.010.512105090 图3-2 10分钟降雨量PIII拟合曲线
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
累积频率降雨量(mm)实测值PIII拟合值
5950.1203070809999.990.010.512105090 图3-3 24小时降雨量PIII拟合曲线 (3)、暴雨强度计算公式 安庆市暴雨强度公式还是早在1981年由安庆市市政工程管理处组织编制。公式编制是采用安庆地区25年(1954-1979年)自记雨量记录,取样采用年多样值法,按数理推理公式求得。求得暴雨强度公式为:q=1986.8(1+0.777LogP)/(T+8.404)0.689。该公式至今已沿用了32年之久,显然已不能很好反应近年来的降雨规律。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11)》的规定,考虑到地区水文气象特性的变化,暴雨强度公式应5-10年就进行一次修订。本规划收集了30年(1983-2012年)安庆市中心城区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2013-2030)·说明书 城市排水防涝能力与内涝风险评估 3-4 安庆城区自记雨量记录,取样采用年最大值。分别采用指数分布曲线和皮尔逊-III型(PIII)分布曲线进行频率分析,根据选取的雨量样本资料推求暴雨强度(i)、降雨历时(T)、重现期(P)的关系值,详见附件3。 但由于根据气象局提供的1983~2012年资料求得的暴雨强度远小于1981版公式得到的暴雨强度。同时新推求的暴雨强度公式还没有经过专家的论证和有关部门的批准,本规划目前仍然按1981版公式计算。规划项目组希望安庆市气象局能提供年多个样本值,再对新公式进行修正,经有关专家论证和相关部门批准后,再对雨水管渠进行复核。 3.1.2 下垫面解析 安庆市中心城区下垫面类型各不相同,总体来说,老城区建筑密度高,建筑、路面等不透水地面占的比例较大;新城区按新的城市规划标准建设,建筑密度相对较低,地面硬化程度也相比较老城区低;城区西北面水面绿地比例较低,相对而言城市东部地区河网密布,水面、绿地面积较大。根据地面透水特性,将地面类型划分为五种,各区地面类型详见下表3-2: 地表类型(下垫面)分析表 表3-2
排水片 地表类型(下垫面)面积统计(ha) 水体 绿地 道路 广场 建筑 未开发用地 合计 第一大片 (石门湖排水片) 面积 200 440 210 980 2040 3870
比例(%) 5.2 11.4 5.4 25.3 52.7 100 第二大片 (大湖-康熙河片) 面积 225 357 338 1680 210 2810
比例(%) 8 12.7 12 59.8 7.5 100 第三大片 (石塘湖-破罡湖排水片) 面积 79 141 170 460 1230 2080
比例(%) 3.8 6.8 8.2 22.1 59.1 100 第四大片 (康熙河长枫港排水片) 面积 557 423 370 1450 3900 6700
比例(%) 8.4 6.3 5.5 21.6 58.2 100 第五大片 (窖沟排水片) 面积 374 176 144 507 1719 2920
比例(%) 12.8 6 4.9 17.4 58.9 100 安庆市中心城区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2013-2030)·说明书 城市排水防涝能力与内涝风险评估 3-5 3.2 城市现状排水防涝能力评估 3.2.1 排水系统总体评估 (1)、排水管渠 安庆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86.6平方公里,已建排水(雨水)管道总长348.0km,每平方公里管道4018米,排水管渠覆盖率平均为47.1%。按现状已建设的排水分区,各区的排水管渠长度、服务面积、单位面积管渠长度及管渠覆盖率详见下表3-3: 排水设施总体状况表 表3-3
排水区名称 管渠总长(km) 建成区面积(ha) 规划服务面积(ha) 单位面积管长(m/ha) 管渠覆盖率(%) 管渠达标率(%)
第一大片 (石门湖排水片) 73.5 1830 3870 38.25 47.3 16.3
第二大片(大湖-康熙河片) 100.5 2600 2810 36.15 92.5 15.9
第三大片(石塘湖-破罡湖排水片) 58.2 850 2080 66.12 40.9 19.6
第四大片(康熙河-长枫港排水片) 104.8 2800 6700 35.29 41.8 15.7
第五大片(窖沟排水片) 29 580 2920 50.0 19.9 21.4
注:管渠达标率为各排水分区已建管渠满足设计标准的长度与排水分区内管渠总长度比值。 (2)、排水、排涝泵站 安庆市中心城区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2013-2030)·说明书 城市排水防涝能力与内涝风险评估 3-6 安庆市中心城区已建和再建排水、排涝泵站共18座,其中排涝泵站7座,排水泵站11座,泵站总装机14277千瓦,总排涝能力148.21立方米/秒,总服务面积15348.7公顷,达标率为16.7%。各排涝泵站状况详见下表3-4: 中心城区排水、排涝泵站评估 表3-4
序 号 名称 汇水 面积 (ha) 水泵 规划排水能力(m3/s)
现状满足重现期(年) 达标情况 台数 装机容量(kw) 总流量(m3/s
) 1 立新圩泵站 84 3 465 4.05 10 1 否 2 同安河泵站 148 4 685 7.15 20 1 否 3 大南门泵站 27 4 220 3.1 3.1 5 是 4 康熙河泵站 2251 4 2000 20 45 城排20 否 5 金家闸泵站 6 930 10 否 6 窑沟泵站 1850 6 930 8.3 65 农排10 否 7 鸭儿沟泵站 1700 5 1300 13.8 农排10 否 8 老破罡湖泵站 8340 6 1500 16 120 城排20 否 9 新破罡湖泵站 4 2000 24 否 10 顺安河泵站 6 3360 31.8 否 11 新丰雨水泵站 110 2 110 1.2 8 <0.5 否 12 华亭南村泵站 7.2 2 110 1.45 1.45 3 是 13 华亭北村泵站 11.5 3 165 2.28 2.28 3 是 14 区大圩雨水泵站 306 4 220 2.4 / <0.5 否 15 龙山圩雨水泵站 68 1 40 0.16 / <0.5 否 16 四清圩雨水泵站 80 1 55 0.6 / <0.5 否 17 仓房圩雨水泵站 166 2 77 0.72 / <0.5 否 18 606圩雨水泵站 200 2 110 1.2 / <0.5 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