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差异

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差异

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差异
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差异

南昌大学哲学081班

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差异

东方与西方是人们广泛使用的概念,它们不仅是区域上的划分和界定,更是生活习惯、政治和文化分界。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西方,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目标是建立解放人类的社会主义。由于东西方国家在社会发展和文化传统上的巨大差异,导致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在东西方国家具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现实状况、文化背景和实践需要使得东西方的马克思主义者选择了马克思思想中的不同内容。

西方马克思主义不是一种统一的哲学理论,而是一种哲学运动。相对而言,东方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个正当的称谓,它不是统一的哲学理论,也不是哲学运动,它更像是马克思主义与东方社会主义国家实践与国情相结合的各种理论的总称。由于马克思主义在东方的发展始于俄罗斯,进而产生列宁主义、苏联哲学,同时这一模式被其他东方国家接受,知道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各社会主义改革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东方马克思主义才得以摆脱苏联哲学的束缚有新的发展。

东方马克思主义主要就是苏联哲学。普列汉诺夫是俄国最早、影响最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列宁是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真正创始人。当时的俄罗斯社会发展仍然十分落后,民粹主义思潮盛行,民粹主义者认为俄罗斯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由农民村社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普列汉诺夫和列宁在对待民粹主义的问题上态度一致,他们重视马科斯的唯物史观,认为有资本主义进入社会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客观历史规律。但对俄国的走向问题二人产生分歧,普列汉诺夫认为俄国应先发展资本主义,列宁从实践出发,认识到俄国各种深刻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主张先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再走向社会主义,不得不说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跳跃式发展。列宁的暴力夺权在当时来说确实成功了。

列宁主义代表东方马克思主义的开始,列宁的全部著作都是围绕着在落后的俄国能不能以及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这一中心问题展开的,因此他强调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革命者的主观能动性。列宁之后的继承者斯大林以强力手段建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体系,形成苏联哲学,同时极力推行个人崇拜极权主义。苏联哲学是当时政治形势产物,强调社会生活的客观性、必然性和可知性,却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和简单化了。

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1930年柯尔施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问题的现状——一个反批判》中,对它的理解众说纷纭。柯尔施认为“当代无产阶级运动中所有批判进步的理论趋向”就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绝大多数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十分重视人、人的意识、主体、主观性等范畴的重要意义,这是他们批判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键。

20世纪资本主义制度日益完善,无产阶级革命意识淡化,卢卡奇、柯尔施以及葛西兰强调人道主义精神,唤醒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自觉认识并摆脱人的异化。他们批评第二国际理论家把社会主义革命视为生产力水平等经济条件成熟后的自然结果和列宁主义强调社会的物质性和运动的客观必然性。葛兰西认为最重要的是夺取决定人的思想观念的文化霸权,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这一观点的提出不仅是解决人的异化的根本方法,更是与列宁暴力斗争的政治革命相对立的另一种社会主义道路,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最大成就。之后的法

兰克福学派发展卢卡奇和柯尔施的异化理论,对“支配理论”的批判是法兰克福学派的基本宗旨,他们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深化和发展其重要原理,但在社会主义实践上趋向倒退。所以在葛兰西之后,西方马克思主义进步并不大,甚至有人提出真正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已经消失。

现在,马克思主义者面临着把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互补的难题。就目前而言,东方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完全实现成功,社会主义仍在不断探索中。西方马克思对教条化的东方马克思的批判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东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有启发意义,为重建马克思主义,为社会主义发展注入新的血液。要实现东西方马克思主义互补,就必须把东方马克思主义静态化的重视客体性研究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动态化的重视主体性研究结合起来。对我们而言,接受西方马克思的现实批判,与我们的实际相结合,扬弃创新。

西方文论与中国古代文论的比较文

西方文论与中国古代文论的比较文 / 禹艳 【摘要】文艺理论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文论由于所赖以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民族文化心理、文艺实践活动的不同,具有明显的差异。从文学理论体系的本体特征、概念涵、文艺观念等几个方面加以比较,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和各自表现,有助于加深对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文论的理解。 【关键词】本体特征、再现、表现 从中西方文艺理论的本体特征上来看西方文论重再现,中国文论重表现,这一观点在国最早是由大学的周来祥先生提出来的。近些年来不少研究者对这一观点提出质疑,认为无论是中国文论还是西方文论都是既有再现的因素,又有表现的因素,因此不能简单地说西方文论重再现而中国文论重表现。其实,如果从问题的主要方面来看,周来祥先生的观点还是有相当的说服力的。我们不妨从文论史的角度对中西文论在理论体系上的差异作一个简要的回顾。 西方文学理论是以古希腊史诗、戏剧为主要考察对象的,所以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文学理论便很自然地将模仿和再现视为文学的基本特征。如西方文论的重要奠基者柏拉图就明确指出:客观世界是对“理念”的模仿,而文学艺术则是对客观世界的模仿,正是柏拉图开了西方模仿说的先河。紧接着,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扬弃了他老师的理论,亚氏在《诗学》中说: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神颂实际都是模仿,只是所用的媒介,所取的对象,所采用的方式各不相同而已。亚里士多德正是以“模仿”为基础而建立起他的诗学体系,他甚至把音乐这种侧重表现人的心灵和情感的艺术,也说成是最富模仿性的艺术。亚氏的模仿说在西方文学理论史上的影响长达二千余年,西方后来的文学家,理论家们都无不祖述其说。如十六世纪的西班牙著名小说家塞万提斯宣称对于文学创作来说,“所有的事只是模仿自然,自然便是它唯一的本。”[1] 法国著名的戏剧理论家狄德罗也认为:“既然因果关系很显然地摆在我们的面前,那么前面最好是完全照相着物体的原样给它们介绍出来。模仿得愈完善,愈能符合各种原因,我们就会愈觉得满意。”[2] 在西方文论上,还有一个著名的比喻,这就是把文学比作镜子。从柏拉图地《理想国》中提出“镜子”说以后,这一比喻一再为西方人所重复。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十八九世纪的现实主义小说家菲尔丁、巴尔扎克,浪漫主义作家雨果等,甚至连革命导师列宁也称俄国作家托尔期泰的伤口是“俄国革命的镜子”。也正因为这一点,当代西方文论家艾布拉姆斯在其名著《镜与灯》中,也以镜子为喻来概括西方重模仿的文学理论的特点。 而中国古代文论的情况正好相反。中国诗学的开山纲领是“诗言志”说,即主文学以抒情言志为本质。这种理论是与中国古代抒情文学的发达相适应的,整个中国古代文学中,数量最多,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无疑是抒情文学,所以在这种文学土壤里生长出来的必然是偏于表现的抒情的理论。如晋代的陆机提出的“感物”说就与

世界旅游文化论文 - 中西方文化差异

考试序列号____ 通识教育课程考试 考试题目:浅析中西文化差异 课程名称世界旅游文化 学院计算机学院 专业班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0(5) 学号3210006075 姓名钟柳贤 联系方式jdfgh@https://www.doczj.com/doc/f13405503.html, 任课教师俎喜红 2012年4月18日

旅游不仅仅是游山玩水,更是一种精神享受,一种文化体验与再造。旅游是沟通历史情境与当下现实的一座桥梁。文化是提升旅游业品位与保护人类遗产的内在灵魂。 由于中西历史文化背景与地域的差异,分析中西方人文景观文化、自然景观文化或宗教民俗文化等也存在着差异,蕴含的文化特征也有所不同。 一、中西方人文景观文化的差异与蕴含的文化特质 中国有许多古文化遗址、历史遗址和古墓、古建筑、古园林、古石窟、摩岩石刻、古代文化设施和其它古代经济、文化、科学、军事活动遗物、遗址和纪念物。例如,北京的故宫、北海,西安的兵马俑,井岗山革命根据地,鲁迅故居,甘肃莫高窟石刻以及象征我们民族精神的古长城等等这些闻名于世的游览胜地,都是前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人文景观。 目前发现的最早大汶口文化遗址在古代一直是政治、经济、文化都比较发达的人类活动的区域中心。垓下古城四面有城墙,北面和西面的天然河道成为护城河,战略位置易守难攻,是战略家首选的战争要地。“霸王别姬”、“十面埋伏”等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也广为流传。还有我们熟悉的北京周口店遗址、元谋人遗址、北京山顶洞人遗址、西安半坡遗址等阐明了人类进化的进程,在生物学、历史学和人类发展史的研究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诸侯为了防御别国入侵,修筑烽火台,并用城墙连接起来形成的长城。以后历代君王几乎都加固增修了闻名于世的游览胜地——长城。战国时期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水源充足,经济繁荣,交通便利,多位于平原、盆地,具有可防可攻地理优势的历代古都,无论在建筑规模、建筑模式或建筑风格上,都有其独到之处,对全国其它城市的建筑有特殊的影响。最著名的古都号称七大古都。如北京古城,中心有一条庄严、笔直的中轴线,中轴线两侧是堂堂正正的对称街区,城中部有层层叠叠的紫禁城宫殿群。整个北京犹如一个完整的协调的艺术品,结构严整,层次分明,布局井然,设计匀称,棋盘状街区格外古朴、完整、协调,还有大量方便舒适的传统住宅四合院与静谧、优美和凝聚着古老历史的胡同。 不得不提的还有中国不同地区特殊风俗习惯、民族风俗,特殊的生产、贸易、文化、艺术、体育和节目活动,民居、村寨、音乐、舞蹈、壁画、雕塑艺术及手工艺成就等丰富多彩的风土民情和地方风情。例如,近几年的旅游“旺地”丽江古城,北依象山、金虹山、西枕狮子山,东南面临数十里的良田阔野,气候垂直分布明显,虽处高原,终年看见雪山,但雨量充沛,干湿季分明。还有赖于居住于此的各民族独特的婚俗习惯、劳作习俗、不同的村寨民居形式、服饰、节日活动等,成为旅游热点。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白族服饰上的“风花雪月”、石林和蝴蝶泉壮丽的爱情故事,这些都为如画的风景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正因为这些独特的人文景观,才使得云南更具魅力。 西方文化发源于爱琴海区域,在以爱琴海为中心的希腊半岛和爱琴海诸岛及沿岸地区度过其定型时期,随后扩散到地中海沿岸广大地区。欧洲先民的生活场所土地贫瘠,受地中海式气候影响,缺乏适宜农耕的土地和气候,没有一个自给自足的天然庇护所。因而欧洲先民没有支持一个集权社会的土壤和空间,稀缺的资源只能维持分散的小型城邦。这些城邦以占据制高点的城堡为中心。如西班牙塞哥维亚城堡巨大而雄伟,数百年来,默默俯视著塞哥维亚古城;漂亮的山顶城堡,葡萄牙佩纳城堡,靓丽的外型是其特点;法国圣米歇尔山城堡是法国著名古迹和基督教圣地。最为壮观的是,山顶上锥形的圣米歇尔教堂建筑群足足比它赖以存在的直径约1公里的小山高出近两倍。教堂哥特式的尖顶高耸入云,顶上金色的圣米歇尔雕像手持利剑直指苍穹。恍若进入人间仙境一般;德国新天鹅城堡是路德维希二世的杰作。从新天鹅堡远眺,眼前是由法尔格湖,阿尔高阿尔卑斯山和菲森组成的广袤风景。因其壮观美丽及高贵的气质,也被称为是“最接近童话的地方”。不过也因为这座城堡花费了大臣和地方领主太多金钱,这些人联合起来将路德维希二世废黜并放逐,最後把他淹死在施塔恩贝格湖中…… 文艺复兴时期,随着“人本主义”的回归,人们开始重新定位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教堂在城市中的核心地位也逐渐地被淡化,城市变得更加宜人,著名的文艺复兴式大拱廊都成为了这一时期欧洲城市的标志。其中著名的城市包括:佛罗伦萨和西耶纳。巴洛克时期,欧洲很多国家,如法国正处于国力最昌盛的阶段,统治者开始希望炫耀王权的伟大和国家的富足,君主专制体制也在这些国家大行其道。于是在这些国家的城市建设中开始出现众多的大广场、大宫殿等现象,如纳沃那广场、圣彼得大广场、马约尔广场等。 二、中西方自然景观文化的差异与蕴含的文化特质 中国在地理形势上是“内陆外海”的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北面是寒冷的西伯利亚荒原,东面、南面是浩瀚的大海,西边是阿尔泰山及沙漠戈壁,西南处是喜马拉雅山。沧海茫洋与高山大漠形成包围华夏的特殊地理环境,再加上黄河传流而形成丰腴的土地及古代那里十分丰富的植被,不似今日干旱枯燥,当时气候与现在也有差异,较现在温暖而湿润,形成了悠久的农业

论中西文论融合的四种基本模式

论中西文论融合的四种基本模式 -------------------------------------------------------------------------------- 【作者】顾祖钊 【内容提要】 中国学人参与人类文艺理论重建的主要形式是中西文论的融合,主要工作是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它有四种基本模式,即共通性研究,互补性研究,对接式研究和辨析式研究。本文对每种模式各举一例,以显示中西文论在带有全局性、关键性问题上融合的可能性,以及那种极富中国特色的、更具有人类性和世界性的超越性文论形态的诱人前景。以此吁请更多的学者参与并理解这项关系着民族文论前途的理论工程。 1 996年10月,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在西安召开了“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学术讨论会,会上与会后,文论界进行了热烈的付论。但总的来说,议论者不少,实干者不多。有人至今对中西文论能不能融合、古代文论能不能转换,持怀疑态度①。笔者自20世纪90年代初从事这项工作,已十年有余,这里提出‘冲西融合——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四种基本模式,就教于理论界同行之前,看看这条路是否走得通,是否有其前途。这四种基本模式是:共通性研究、互补性研究、对接式研究和辨析式研究,让我们分述于后。 中西文论的共通性研究 中西文论的共通性研究,大致可以在两个层面上进行。其一是指关于文学艺术的常识和共识的归纳。这是一种着似容易而意义重大的工作,由于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许多关于文学艺术的原理早已被中西文论家发现,对这些共识的归纳常常是对元理论的确认,例如关于社会生活对文艺的制约关系,关于又学艺术的基本属性,等等,一对比、一归纳便十分清楚;其次,在对比和归纳中,许多原来并不为人注意的理论,也变得更为醒目更为成熟。例如:西方只是到了20世纪才由波兰现象学家英加登提出文本层次论,他把一个文本由内到外分为五层。而中国早就有了王弼的“言、象、意”说、刘勰的“文外之重旨’说。对比之后,便会发现中西文本层次论,有很大的共同性。但英加登的五层次论由于是首次提出,未为完善;中国的文本层次论由于是历史的积淀,则更为严密:它把文本从内到外先分为言、象、意三个层面,然后认为其意蕴层面又可以分为若干层次,如审美意蕴层、历史内容层、哲理意味层等等。这样,在中西文论中,原来并不引人注目的文本层次论,便可以在对比中显现出来,突出出来,形成体系更严密,层次更分明,更有实践意义的新型的理论,成为分析文本的一种新方法。 其二是共象层面的研究。它是一种还没有形成共识的理论难题,长期争论不下,中西部处于搁浅状态,成为难解的共象。如果我们对这种共象进行比较分析,它们内在的共通性便会显现出来,从而产生新的共识,发现新的规律,更新人们固有观念,产生新的理论飞跃。例如,现代派理论家艾略特气壮如牛地宣称:“最真的哲学是最伟大诗人之最好的素材,诗人最后地位必须由诗中所表现的哲学以及表现的程度如何来评定。”②这明显是主张一种哲理文学观。然而,此说却激怒了韦勒克,他在其《文学原理》第十章中写道;“难道一首诗中的哲理愈多,这首诗就愈好吗?难道可以根据诗歌所吸收的哲学价值的大小来判断它的优

曲语论基本原理与中国西方文学理论比较-svAbhinava

曲语论基本原理与中国、西方文学理论比较 尹锡南 正如味论的发展带动和影响了韵论一样,庄严论的发展也深刻地影响了后起的曲语论。可以将曲语论叫作晚期扩充版的庄严论。曲语论成为梵语诗学的重要派别。它与庄严论的共同点在于强调探索诗歌即文学语言的运用规则,差异在于曲语论以曲语这一概念统摄囊括所有文学要素,并将义庄严和音庄严都归入曲语范畴。在梵语诗学发展史上,第一部诗学专著《诗庄严论》的作者婆摩诃最早提出“曲语”(vakrokti)的诗学概念。在梵语中,“vakra”是曲折、弯曲之意,而“ukti”指语言。他认为,一切文学作品都应该以曲折方式来表达:“以曲折方式来表达语音和词义是理想的语言修饰。”1婆摩诃将曲语视为一切庄严即修辞手法的共同特征。后来的诗学家如檀丁、伐摩那等对曲语也有过不同的论述。如檀丁将自性之外的所有义庄严都视为曲语。这显示他们对曲语的高度重视。到了十一世纪,恭多迦(Kuntaka)创造性地发掘庄严论中旧已有之的批评概念,大胆地创立了自成体系的曲语论。他将曲语看成是诗歌的灵魂或生命(jivitam)。 对于恭多迦在梵语诗学理论上的独特贡献,印度学者作出了客观的评价。S.K.代认为,作为婆摩诃庄严论的后继者和追随者,恭多迦发起了一场积极却又短命的“反动运动”,他想用独创的方式回归古老的庄严论传统,企图调和新老观点。“他试图复兴和发展婆摩诃古老的庄严论,而它已经遭遇广为人知的欢增韵论的挑战,恭多迦明显地在为一项注定失败的事业而奋斗。”代还说,毫无疑问,恭多迦的眼光具有“独创性和新颖性”,他具有“文学的敏锐和批评的洞察力”。2 K.克利希纳克穆尔提认为:“恭多迦是一流的勇敢的思想家,但不是一个盲目的改良者。”他还说,从现代意义上说,在整个梵语诗学理论发展长河里,只有恭多迦“无愧于实实在在的文学批评家的称号”。恭多迦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批评家,是“无可匹敌的”,他是“一个有着真正文学鉴赏力的高度敏锐的批评家”。3上述两位印度学者的话可以说最典型而客观地评价了恭多迦这位别具一格的梵语诗学家的理论作为。实际上,虽然恭多迦创建的曲语论没有像韵论、味论那么形成显赫之势,但从现代眼光来看,他的确是一位颇有胆识和作为的文学批评家。由于他的《曲语生命论》至今还没有完整的汉译,一般人对于他的曲语论不免陌生乃至会产生误会,以为他的曲语论只是讲述六种曲语和三种风格,而事实上,恭多迦在《曲语生命论》中还涉及到语言与意义、能指与所指、文学的社会功能问题、读者与接受美学等许多理论命题。所有这一切使得恭多迦的《曲语生命论》成为一部梵语诗学的力作。当代印度学者高度重视这一梵语诗学宝藏,已经有学者于1977年将它翻译成英文在印度国内出版。这使曲语论为梵语诗学研究圈之外更多的当代人所了解。曲语论也成为印度学者在梵语诗学现代运用中最常见的工具之一。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由于曲语论涉及的范围超越了纯粹的语言修辞,它的很多理论或主张与东西方文论思想有互相融合之处,有的甚至还具有相当程度上的现代意义,因此,将它与中国和西方的文学理论进行比较,将会给我们很多新的启示。 《曲语生命论》正文分四章。第一章是总论,介绍了曲语论的基本原理和三种风格。对于整个梵语诗学来说,恭多迦的贡献最集中地体现在第一章的前23颂(Sloka)上。在这里,恭多迦首先继承了婆摩诃等庄严论者的思想衣钵,接受了诗歌是音义结合体的诗学观,但他同时表现出极大的独创特色,即认为:“诗歌是以某种艺术方式处理的语音和词义的结 1 Bhamaha, Kavyalankara(诗庄严论),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ishers Private Limited, 1970, p.12. 2 Kuntaka, Vakroktijivita(曲语生命论), “Introduction”, ed. by Sushil Kumar De, Calcutta: Pirma K.L. Mukhopadhyay, 1961. 3 Kuntaka, Vakroktijivita,”Introduction”, ed. by K. Krishnamoorthy, Dharwad: Karnatak University, 1977.

中西差异法律文化论文

中西差异法律文化论文 1个人主义与家族主义 金属农具的出现,文字的出现,城乡分离,地缘政治代替血缘政治。 西方学者认为这四种情形的出现乃是国家形成最为主要的标志,但是 按照这种观点,中国古代国家根本就没有形成,因为第四种因素,中 国古代地缘关系从没有代替血缘关系而成为主流,仅从这个方面就可 以看出,中国古代法律文化在起源上就选择了与西方法律文化相异的 的道路。西方法价值从起源上便重视的是个人独立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其间又经过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更增强化了法律和国家存有的目的 是为了维护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的实现的观念。“英美法,尤其是美 国法律思想的独特之处在于个人主义的极端性,对个人利益和财产采 取的不妥协态度而成为法理学的焦点”。可以说西方法律制度涉及的 最终目的在于保证个人权力和自由的实现。而古代中国,从国家的起 源上看,血缘关系一直没有瓦解,乃至到周时期,周公制礼,家天下 体制的确立、巩固和增强,血缘宗法观念也随之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家族成为社会组成的基本单位,而非独立的个人。个人在社会中从属 于家庭,个人权利从属于父权,尊亲长不仅对于财产、婚约等权利有 干涉权,甚至对于卑幼有生杀予夺的权力,而国家的法律也确认和保 护在此种宗法观念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和结构。可以说中国宗法家族主 义观念的形成对于中国法文化具有极其长远的影响。在法律移植的过 程中,西方个人主义同中国传统的宗法家族主义的冲突是极为明显的,典型体现在清末修律中法理派同守旧派的论战,一方面西方法律主张 个人的独立和自由,而中国传统却主张家族的伦理,强调亲亲、尊尊。这两种法价值的冲突才导致《大清新刑律》这样的“四不像”,一方 面《大清新刑律》按照西方的体例和原则进行编纂,但另一方面又在《大清新刑律》后又附有伦理性极强的《暂行章程》。 2长幼尊卑观念和平等观念

西方文论重点知识(2014)

一、基础知识 1.按照福柯的知识型概念的视角,我们可以把西方文论的发展大致分为四次重要的“转向”:希腊时代的“人学转向”,中世纪的“神学转向”,17世纪以笛卡尔为代表的“认识论转向”以及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的“语言论转向”。 2.《诗学》是西方第一部从理论内容到理论形态都比较完整的美学、文论专著,深刻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方法论。 3.“理式”(Idea)论是柏拉图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石,柏拉图哲学和美学的核心。 4.柏拉图从他的政治理想出发,在《理想国》里论述了文艺的社会功用问题。 5.亚里士多德的悲剧六要素: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和歌曲。 6.贺拉斯《诗艺》,西方文论史上第一部诗人论诗的著作。 7.在西方文论史上,正式提出“崇高”这一审美范畴并加以系统讨论的,是朗吉弩斯。 8.普罗提诺是新柏拉图主义的创立者,中世纪宗教神秘主义直接源头。 9.圣·奥古斯丁是欧洲中世纪初期著名的神学家和哲学家,基督教神学的早期重要代表,号称“教会之父”。 10.圣·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 11.在《致斯加拉亲王书》,但丁提出了他的著名的“四义说”,即诗有字面义、讽喻义、道德义、神秘义。简言之就是字面义与寓言义或神秘义。 12.锡德尼的代表性论著是《为诗辩护》。 13.理性主义在17世纪时的旗手是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新古典主义文论的哲学基础是理性主义。“我思故我在”——笛卡尔 14.德莱顿:他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系统理论主张的文艺批评家,第一次对乔叟以来的许多英国著名作家作了分析和批评,被称为英国文学批评之父。 15.布瓦洛:法国新古典主义的立法者和发言人。最重要的文艺理论专著是《诗的艺术》——法国新古典主义的法典。 16.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理性原则”,从哲学的意义上讲,主要包括人性论和自然神论。 17.卢梭提倡“回到自然”,开浪漫主义风气之先,被称为“浪漫主义文学之父”。 18.维柯是近代社会科学的创始人,主要著作有《新科学》。 19.维柯《新科学》的出版标志着历史哲学的诞生。维柯的历史哲学蕴含了历史哲学的所有问题:把整个人类历史划分为神的时代、英雄时代和人的时代。 20.诗性智能:其实就是原始思维,就是人类最初的形象思维,是人类通过想象去认识世界的一种创造性活动。 21.莱辛:《文学书简》、《拉奥孔》、《汉堡剧评》。 22.德国古典时期文论、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奠基人是康德。康德和他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 23.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判断力分为两种。一是规定的判断力,另一是反思的判断力。反思判断力包含了审美判断力和审目的判断力。 24.黑格尔把艺术类型分为三种:象征艺术、古典艺术和浪漫型艺术。 25.德国浪漫派:早期代表——“耶拿派”,诺瓦利斯,施莱格尔兄弟。 26.雪莱的《诗辩》(1821),堪称英国浪漫主义的理论总结。 27.斯达尔夫人在《论文学》第11章提出了南方文学和北方文学的概念。

北语19秋《西方文论》作业1-4及答案

北语19秋《西方文论》作业1 一、单选题共15题,75分 1.下面被视为古希腊美学的创立者的是。 A.德谟克利特 B.毕达哥拉斯 C.柏拉图 D.赫拉克利特 2.布瓦洛的著作是。 A.《诗的艺术》 B.《为诗一辩》 C.《论崇高》 D.《诗艺》 3.提出“文本细读”的批评流派的是。 A. 俄国形式主义 B. 英美新批评 C. 符号学派 D. 结构主义 4.斯塔尔夫人在对喜剧的分析中,她的基本理论依据是。 A. 时代特征 B. 种族差异 C. 社会制度

D. 环境因素 5.将西方文论的发展归纳为摹仿说、实用说、表现说和客观说的著作是。 A. 艾布拉姆斯的《镜与灯》 B. 黑格尔的《美学》 C. 康德的《判断力批判》 D. 来辛的《拉奥孔》 6.提出“二律背反”理论的是。 A. 黑格尔 B. 康德 C. 休谟 D. 柏克 7.卡斯特尔维特罗的著作是。 A. 《为诗一辩》 B. 《诗的艺术》 C. 《诗学》 D. 《亚里士多德<诗学>的诠释》 8.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提出的为20世纪西方文论范式转换提供了基本依据。 A. 将西方文论的发展归纳为摹仿说、实用说、表现说和客观说 B. 作者、文本、读者、世界之四四种因素说

C. “权利话语”机制 D. 历史的文本性和文本的历史性 9.“寓教于乐”见于贺拉斯的。 A. 《论演说术》 B. 《致奥古斯都书》 C. 《论崇高》 D. 《诗艺》 10.“我思故我在”,提出这一命题的是。 A. 奥古斯丁 B. 帕斯卡尔 C. 笛卡尔 D. 霍布斯 11.一般认为使“原型批评”真正确立自己地位的是。 A. 荣格 B. 弗雷泽 C. 弗莱 D. 鲍德金 12.将想象划分为第一性和第二性的浪漫主义文论家的是。 A. 华兹华斯 B. 雨果 C. 柯尔律治

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批评接受美学

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批评:接受美学(reception aesthetic) 这一术语又经常与“接受理论”通用。意大利批评家弗兰克.梅雷加利说:“对于文学来说,我们最好用‘文学接受理论’的说法,因为,一方面这个术语比‘接受美学’的涵义更广(‘文学接受理论’是文学中人类一切表现的理论),同时它的涵义又比较狭窄(它是‘文学的’接受,而不是‘一般的接受’)。‘接受美学’无论如何应当包括以美学系数为特征系数的人类表现的接受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可以采纳‘接受美学’这个术语,这种接受是与美学因素很小、甚至等于零的接受(例如司法上的接受)相对立的。”(《论文学接受》)美国学者R.C.霍拉勃把亚里士多德的“净化”理论、莱辛对亚里士多德诗学范畴的注释,以及鲍姆嘉通的《美学》和康德的《判断力批判》等视为接受美学的理论先驱;而对于接受美学“具有先导性质的五种影响”则是: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结构主义、罗曼.英伽登的现象学美学、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的解释学和文学社会学。“它们之所以被选中,是因为一则它们对理论的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这在接受理论主要理论家的脚注和理论来源中就足以证明了;二则如上所述,它们都重新着眼于文本-读者的关系,从而有助于解决文学研究中的危机。”(《接受理论》)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以汉斯.罗伯特.姚斯等为代表的德国康斯坦茨学派将自己的理论称为“接受美学”,姚斯在回顾接受美学的兴起时说:“自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时代,人文学科开始用科学方法考虑问题的时候起,人文学科的历史一直都被僵硬地理解成了文学作品同其作者的历史;结果,读者或曰大众这个第三方的问题,从未明确地提出过,或是被抛入了修辞学那个‘非科学’的领域。由于我的学科和大学的惯例遭到了危机──这归根结底是一场历史教育的危机──今天提出这个问题,使人们得到更新已被研究殆尽了、已陷入实证主义困境的文学史的可能性。办法是赋予文学史一个任务,要它寻找一种新的理解方式,即把文学史理解为三方之间相互交流的过程。这样也就开辟了一个意外的广阔研究领域──这便是一向受人藐视或被人遗忘的一代又一代读者和阐释者对文学作品的反应的依据,其价值现在才第一次被那走红至今的文学作品多年来的接受和影响的历史所揭示出来。”(《我的祸福史或:文学研究中的一场范式变化》)姚斯的《作为向文学理论挑战的文学史》(1967)是这一理论学派创立的标志。在该文中他提出:“在马克思主义方法和形式主义方法的论争中,文学史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原因在于“它们的方法把文学事实局限在生产美学和再现美学的封闭圈子内,这样就使文学丧失了一个维面”,即“文学的接受和影响之维”。他认为“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接受美学的观点,就是要在被动接受与积极理解、标准经验的形成和新的生产之间进行调节。如果文学史按此方法从形成一种连续性的作品与读者间对话的视野去观察,那么文学史研究的美学方面和历史方面的对立便可不断地得以协调起来。”自此,接受美学便成为现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一股重要潮流。 姚斯指出,接受美学之所以“获得意外的反响,是因为它们是出现在60年代中期人文科学史上更广泛变革的一部分。接受美学与这种变革同时出现,这个变革对占支配地位的非历史倾向的结构主义模式表示怀疑,引导语言学、符号学、社会学和其他学科提出类似的概念,在建立人类交流总体理论中尽可能统

西方文学理论的危机和文学文本解读学的建构 之一

西方文学理论的危机和文学文本解读学的建构之一:危机与呼唤(2012-11-16 17:12:48) (一) 文学理论对文学文本解读的低效和无效,威胁着文学理论的合法性,这不但是中国,而且是世界性的现象。早在上个世纪中叶威勒克和沃伦就在他们著名的《文学理论》中宣告:“多数学者在遇到要对文学作品作实际分析和评价时,便会陷入一种令人吃惊的、一筹莫展的境地。”[1]此后五十年,西方文论走马灯似的更新,形势并未改观,以至李欧梵先生在“全球文艺理论二十一世纪论坛”的演讲中勇敢地提出:西方文论流派纷纭,本为攻打文本而来,其旗号纷飞,各擅其胜: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现象学、读者反应,更有新马、新批评、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等等不一而足,各路人马“在城堡前混战起来,各露其招,互相残杀,人仰马翻,”“待尘埃落定后,众英雄(雌)不禁大失惊,文本城堡竟然屹立无恙,理论破而城堡在。[2] 李先生的意思很清楚,检验理论的根本准则就是解读文本,理论旗号翻新,流派纷纭,文学文本的解读却毫无进展,“理论破而城堡在”,理论已经为解读实践所证伪。但是,文学理论家们似乎无动于衷,拒绝反思,依旧热衷于理论轮番更新。其结果是,文学理论越是发达,越是与文学的审美阅读赏心悦目,惊心动魄的经验为敌,文学文本往往被理论弄得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文学理论的危机与文学文本解读学的呼唤 李先生只提出了严峻的问题,并未分析造成此等后果的原因。探究其深层的原因,对于自觉建构中国式的文学文本解读学是十分必要的。 应该清醒地看到,像任何辉煌成就的文论中必然隐含着它走向衰败的内因一样,西方文论高度成就中也深深地潜藏着走向反面的隐患。首先,是观念方面的超验倾向与文学的经验性的矛盾,其次,这种超验观念的消极性,为他们所擅长的逻辑上偏重演绎,忽视经验的归纳,未能像自然科学理论中那样保持“必要的张力”而加剧了。最后,对此等局限缺乏自觉,导致二十世纪后期,西方文学理论否定文学存在有历史的和逻辑的必然性。 这一切的历史根源乃是西方文学理论长期美学化、哲学化的倾向。 西方美学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在其源头上就有柏拉图的超验的最高“理念”(或译“理式”),虽然其后亚里斯多德倾向于经验之美,但是,西方文化源远流长的宗教超验(超越世俗、经验、自然)传统使得美学超验性跨越启蒙主义美学贯穿到二十世纪。从早期奥古斯丁到中世纪的托马斯·阿奎那里将柏拉图超验的理念打上了神学的烙印。“一切经验之美的最大价值就是作为超验之美――上帝的象征。”最高的美就上帝。当然,中世纪的神学美学,也不完全是消极的,有其一定积极意义,至少是脱离了自然哲学的束缚,以神学方式完善和展现自己。神学不过是被扭曲和夸大的人学,或以异化形式出现出来的人学,体现在美学上,就是把超越了自然的上帝,或叫人类总体,当作思维总体,由这个主体出发去探求美的起源和归宿。这种美学的许多范畴,如本体意识、创造意识、静观意识、回归意识大都为近现代美学所继承。[3]也许正是因为这样,虽然神学美学在文艺复兴强调经验之美的启蒙主义思潮中被冷落,但是在西方近代美学的奠基者康德的学说中,经验性质的情感审美与宗教式的超验之善,仍然在更高层次中结合。德国古典哲学浓郁的超验的神学话语和以审美或艺术代替宗教的倾向,也曾遭到费尔马哈和施来马赫感性实践理念的批判,还有克尔凯哥尔的论证说以及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反拨,但是,康德式的超验的哲学美学思辨,仍然是西方文学理论的主流形态。虽然超验美学在灵魂的救赎上至今仍有其不可忽视的价值,但是,超验的思辨形而上学的普遍追求,对于文学理论却带来致命的后果,卡西尔曾经对之发出这样的反讽:“思辨的观点是一种非常迷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通过这种方法,我们不但有了艺术的形而上学的合法根据,而且还有神化的艺术,艺术成了‘绝对’或者神的最高显现之一。”[4] 西方文学理论这种美学、形而上学、超验的追求,实际上使得文学文本解读与哲学的矛盾激化了。

西方文论模拟试卷三

《西方文论》模拟试卷三 一、【单项选择题】 1、“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是哪个学派的观点(智者学派)。 2、《理想国》是哪位作家的作品(柏拉图)。 3、(3.2 奥古斯丁,2)提出“美在于杂多的统一”的中世纪文论家是(奥古斯丁)。 4、《为诗辩护》的作者是(锡德尼)。 5、《汉堡剧评》的作者是谁(莱辛)。 6、在康德的三大批判,哪一著作主要涉及美学问题(《判断力批判》)。 7、被马克思称为“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起源和秘密”的著作是(《精神现象学》)。 8、认为诗歌本质在于“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的文论家是(华兹华斯)。 9、“美是生活”的观点是谁提出来的(车尔尼雪夫斯基)。 10、“新批评”之谓,来自兰色姆的著作(《新批评》)。 二、【多项选择题】 11、以下概念中哪些是由苏格拉底提出来的(普遍性、善本身)。 12、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说”,说的是通过两种方式使人的感情得到释放,情操得以陶冶。这两种方式是(恐惧、怜悯)。 13、中世纪时期,将诗歌与语言学联系起来形成了三种各具特色的文学批评,它们是(评注批评、诗法批评、诗人批评)。 14、以下关于布瓦洛的论述中,哪几项是正确的(《诗的艺术》的作者。《书简诗》的作者。提出了新古典主义三原则。)。 15、莱辛认为,雕塑、绘画与诗的基本差异在于(雕塑和绘画没有时间维度。诗能表现时间中的动作)。 16、对于崇高,康德曾经在以下哪几种著作中做过研究(《对于美好和崇高感情的观察》、《判断力批判》)。 17、(8.3法国浪漫主义文论,3)以“地域”为比较的坐标,斯塔尔夫人将欧洲文学分为(南方文学、北方文学)。 18、下列选项中,泰纳的作品是(《艺术哲学》、《英国文学史?序言》)。 19、以下属于结构主义学派代表人物的是(列维?斯特劳斯、罗兰?巴尔特)。 20、(7.1黑格尔美学,3)在论及浪漫型艺术时,黑格尔将其细分为三个阶段(单纯宗教阶段、骑士风尚阶段、人物性格独立发展的阶段)。 三、【填空题】 21、从德谟克利特开始,西方人所讨论的“摹仿”越来越多地以(自然)为对象。 22、朗吉努斯代表作是(《论崇高》)。 23、新旧古典主义的共同倾向,就是他们的都为文学艺术设定了两本基本的目的——“写实”的和(道德)的目的。 24、针对从英国传入的感伤剧,狄德罗主张建立(严肃剧),并声称这是介于悲剧和喜剧之间的中间剧种。 25、康德对美的分析,是从质、量、关系、(形式)四组范畴来进行的。 26、(黑格尔)被认为是德国古典哲学和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其理论风格和思维方式被恩格斯称为“有巨大的历史感做基础”。 27、西方文论史上的“现代诠释学之父”是(施莱尔马赫)。 28、(9.2车尔尼雪夫斯基对黑格尔的批判,3)俄罗斯现实主义文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对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观点进行过批判,原因在于其观点的空泛和狭隘。

西方文论选读-名词解释

高教自考西方文论选读部分名词解释题一 1.诗画界限论(莱辛的) 莱辛认为,造形艺术和诗歌,它们有异中之同,即都要模仿自然;也有同中之异,主要表现在四方面:1.就存在形式说,诗是一种时间艺术,画是一种空间艺术,诗的表现范围要比画广,画适宜于表现美,诗则除了美其他丑、怪、悲、喜、滑稽等均能表现。2.就模仿的媒介说,诗用人为的符号,即时间中动作发出的声音;画用自然的符号,即空间中物体的形状和色彩。3.就模仿的对象说,诗描绘时间中先后持续的事物即动作;画描绘空间中并列的事物即物体。4.就追求的效果说,诗求其真,再现人的动作的复杂冲突;画求其美,即姿态和表情上的静穆或静穆的伟大。上述诗画各自的特殊规律是相互不能超越的,否则就会招致失败,但这些规律也不是绝对的。 关键词: 诗画---同:模仿自然 不同:诗—时间艺术--表现范围广--美、丑均能表现--人为的符号(动作发出的声音)画—空间艺术--表现范围窄--适宜于表现美----自然的符号(形状和色彩) 诗—动作(时间中先后持续的事物)--求其真--动作的复杂冲突 画—物体(空间中并列的事物)--求其美--姿态和表情上的静穆 2.三一律 所谓“三一律”,指行动的单一性、时间的单一性和空间的单一性,它在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悲剧中,是作家必须遵守的铁律,来自16世纪《诗学》的意大利注释家之手。卡斯特尔维屈罗认为只有单一的空间与单一的时间和行动相适应,才能使观众信服。三一律对此后的戏剧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3.鲍姆加登的“理性类比”概念 “理性类比”是“美学之父” 鲍姆加登于1739年在《形而上学》一书中提出的一个概念,他用“理性类比”肯定了感性的东西,其内容包括:感性洞察力,即洞察相同之点的能力;感性敏锐性,即洞察差别的能力;感性记忆;想像力;感性判断;对类似情况的观察;特殊感觉力。“理性类比”反映了鲍姆加登把纯粹认识论的美学转到艺术和艺术理论的美学。 【鲍姆加登】(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en,1714—1762)又译鲍姆嘉通。德国哲学家、美学家,被称为“美学之父”。主要著作有《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美学》、《形而上学》等。 在美学史上,鲍姆加登第一次赋予审美以范畴的地位,认为审美是感性认识的能力,这种感性理解和创造美,并在艺术中达到完美。美学即研究感觉与情感规律的学科,从此,“美学”作为独立学科诞生。

论东西方文化差异论文

谈东西方文化区别与英美文学 在人类各不相同的文化模式中,东方与西方两大迥然相异的文化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点。文化的不同对于文学领域的研究发展则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东方文化的含蓄抒情,西方文化的现实严谨引导着东西方的文学评论走上了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英美文学作为特定地理历史社会环境中出现的文学,是植根于西方自由精神、在特定社会条件下历经几个世纪而发展起来的。西方英美文学精神的演进,主要经历了以人与自然、人与神、人与物、人与自我为对象的四个发展阶段。以下为东西方文化差异的集中表述。 一、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表现 自有文明以来,人类经历过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碰撞与交流。而在这之中,古老的中华文化与以古希腊文明为源头的欧美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则更是为各类学者所注目。首先,尽管一般文化都有大体一致的内容要素和基本结构,但是每一个稳定的文化系统却都有自己不同的侧重点或中心目的。基于此,我们可以认为东西方文化在其基本精神上是有差异的。也就是说东西方文化的最大差异首先表现在各自文化精神的核心是不一样的,东方文化以人文传统为核心,而西方文化则以科学精神为核心。根据这一论断我们可以说,中国的文化是对人的反思,而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则体现在理性精神、客观态度与求真的执著等方面。其次,中西方不同文化特质也离不开对两种语言系统的比较。美国就有语言学家认为:语言不同的人们应该具有相应的不同的思维模式,语言决定了人们的思维,思维不能脱离语言而存在。相对的,汉语的妙处就在于有些飘忽不定,而西语则是板上钉钉,一丝不苟。就如同一首小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在汉语中,有人能将其重新断句变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样一来,意思仍通,但形式上就像词了。流传的关于此诗的英文版大约有七种,然而无一例外都要逐词逐句翻译,就如“断魂”一词,无非只能用“heart”来做文章。无法表现出作者内心的那种惆怅忧郁之情,可见西语之用词着实严谨。再次,中西文化中艺术这一分支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从总体上来说,中国艺术体现出强烈的写意性、程式化和整体感、运动感,追求内容与形式的高度和谐。西方艺术则体现出强烈的写实性、科学性和真实感,在追求内容与

文学理论课后答案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 概念: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文艺学。东西方最早都称为“诗学”。文艺学可分为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三个分支。 2.文学活动:以文学创作、文学欣赏和文学批评、文学消费为主要内容的活动的总称。其一,它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四元素构成。其二,它在意向上可分为两个过程,一是从创作到作品到欣赏接受的过程,这是一个精神过程。二是从文学生产到产品形成再到交换买卖的过程,这是一个商品生产与交换的过程。 3.文学理论:是着重探讨和总结文学现象中带有规律性的问题的一门科学,其具体研究对象为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文学理论的体系一般包括文学发展论、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论、文学接受论五大部分 4.文学批评: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一切文学现象进行阐释和评价的科学。 5.文学史:叙述和研究文学发展过程、分析评价各个时代的作家、作品和文学思潮的学科。 问题: 1.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方面,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一个分支,属于社会科学。它以文学规律、特征、性质为研究对象,任务是对文学本质、文学创作、作品构成、文学接受四大方面做出理论阐释,建立起基本理论和概念系统。其品格应是实践性和一定的价值取向。实践性即它应来源并指导文学实践活动;价值取向即每一种文学理论总有一个肯定、提倡或否定、反对什么文艺与艺术趣味的倾向性。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价值取向当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体现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审美趣味与理想,为社会主义和人民服务。 2.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 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概念: 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其它马克思主义者继承发展了的文学理论。它有五大基石,分别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生产论、文学交往论。 2.中国特色:其一,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国的文学实际相结合。其二,把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相结合。这样,既使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表述具有中国特色,又可以丰富其内涵,增强其活力。

西方文论选读考试

西方文论选读试题 (课程代码081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伊安》是哪位文论家的作品() ①亚里士多德②贺拉斯③王尔德④柏拉图 2、贺拉斯写作了() ①《诗学》②《诗艺》③《为诗辩护》④《诗学界定》 3、朗吉弩斯崇高语言的来源有() ①一个②三个③六个④五个 4、认为诗高于其它学术,是学术之父的是哪一位文论家?() ①海涅②雪莱③华滋华思④锡德尼 5、莱辛论诗与画的区别时他主要想说的意思是() ①诗歌的节奏感优于绘画②绘画的表现力优于诗歌 ③诗歌在表现力和整体的优越性上强于绘画④诗与画二者无所谓谁更优越 6、是谁说诗性智慧是人类各种文化产生的根源?() ①夏多勃里昂②波德莱尔③维柯④但丁 7、“悲剧的本质……为酒神陶醉的梦境”是哪位文论家说的?() ①亚里士多德②尼采③叔本华④杜夫海纳 8、弗洛伊德认为() ①白日梦与夜梦没有什么区别②白日梦是梦,而不是幻想 ③白日梦是幻想,与梦有相似之处③诗人的创作与童年游戏无关 9、黑格尔断言() ①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②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虚构 ③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摹仿④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创新 10、《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是一篇() ①深刻阐释浪漫主义美学的文献②深刻阐释现实主义美学的理论文章 ③关于自然主义美学的文章④讨论表现主义美学文体的文献 11、秦纳是() ①英国文论家②法国美学家③德国艺术理论家④美国文学批评家 12、诗歌的“他者”理论是谁提出来的?() ①兰波②罗兰·巴尔特③英伽登④海德格尔 14、美意味着对世界的本质结构的否定这是谁的理论观点() ①萨特②瑞恰兹③卢卡挈④尧斯 15、尧斯是() ①意识流文学理论的代表②象征主义文论的代表③接受美学的代 表④新批评的理论家

20世纪西方文论复习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6选4. 1、文学性: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雅各布森的概念。雅各布森指出,文学的研究对象不是文学,而是文学性,即那个使特定的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文学性是由两种话语之间的差异性关系所产生的一种功能。它并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一旦构成文学性的手法、形式和技巧变为常规和自动化时,就会丧失文学性的功能。 2、陌生化: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的概念。什克洛夫斯基指出为了恢复对生活的感觉,为了感觉到事物,为了使石头成为石头,存在着一种名为艺术的东西。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陌生化”手法,也就是使形式变得模糊、增加感觉的难度与时间的手法。 3、意图谬见:新批评派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利的概念。它是将作品的意义与作者的创作意图联系起来,认为作品是作者创作意图的投射的观点。新批评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意图谬见的提出,让新批评斩断了作品与作者的关系。 4、感受谬见:新批评派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利的概念。它是将作品与作品在读者心理上产生的感受等同起来的观点。新批评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感受谬见的提出,让新批评斩断了作品与读者的关系。 5、异延:解构主义创始人德里达的概念。它是德里达解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一个策略。事实上,它表示一种双重运动(空间上的差异的运动与时间上的延宕的运动)。前者指符号或文本都是在与别的符号或文本不同的情况下方得以出场,后者指符号意义的迟到性或滞后性。符号的使用将使所指的出场遭到拖延。 6、东方主义:后殖民理论家萨义德1978年出版的《东方学》中的概念。萨义德认为东方学有三层含义:其一,东方学是西方“作为学术研究的一门学科”,是西方“关于东方和东方人的各种教条和学说”;其二,东方学又是一种思维方式,它以“东方”(the Orient)与“西方”(the Occident) 二元对立的基础之上;其三,东方学归根结底是一种权力话语或文化霸权。其实它是一种想象视野和过滤框架,是对东方的“妖魔化”和“东方化”,是西方控制、重建和君临东方的一种方式,是一种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工具和意识形态。 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5选3. 1、请列出当代西方文论的理论流派的中英文名称,代表人物,至少10个。 答:略。 2、简述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 答:弗洛伊德曾形象地描绘了人的心理结构。他把人的大脑比作大海里的冰山:意识部分就像冰山露在海面之上的那一小部分;前意识相当于处于海平面的那一部分,它随着海水的波动时而露出水面,时而没入水面;而无意识则是没入海水中的硕大无比的主体部分。 3.简述索绪尔在语言学中的贡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