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英译汉翻译标准的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英语翻译心得体会3篇英语翻译心得体会一:英语翻译心得体会最初时,翻译只是我在学校中的一门课程,而现如今它已经是我的职业了。
因此首先我应该一如既往地,甚至应该更加热爱这份工作。
只有以饱满的热情对待它,才有可能在专业上不断进步。
说到技能,翻译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笔译是锻炼一个人语言功底很好的方法,同时也是做好口译的重要基础。
从口译的角度说,如果语言文字有了比较坚实的基础,接下来我认为表达和思维就至关重要。
练表达,一个好的方法就是视译。
同事给了我一些材料,这些都是非常有针对性的材料,因此可以使得练习变得很有效率。
在拿到材料以后应该调整好状态,想象自己就在翻译的现场,给自己造成一定的压力。
看到材料中的中文后,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流利的语言表达出来。
如果有哪些词或句说得不通顺或者结构不好,就可以记在笔记本上,之后可以向他人请教或者自己进行查找。
通过反复的训练,在表达方面便有可能取得较为明显的进步。
练思维,在英译中时,听力是基础,首先作为译员,自己必须明白对方所要表达的内容。
有了这个前提,接下来便是思考如何用精练的句子传达出来,这对思维有着很高的要求。
单单只是听懂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口译译员是一座沟通的桥梁,所以译员的表达应该是工整的,让受众能够非常顺畅地理解对方的意思甚至是精髓。
所以中文的功底在这时就显得至关重要。
语言是不同的,但又是相通的。
因此,两种语言不应该有所偏颇。
但是不论是表达抑或是思维,翻译最需要的勤学苦练,在不断的学习中不断地提高。
在我看来,这是成为一名好翻译,一名不会落伍的翻译的最重要的前提。
在翻译处这几个月以来,我的另一个很深的体会便是处里的同事时时刻刻都在学习新的知识,新的说法,新的词汇,我觉得正是这种精神让他们成为优秀的翻译,我想作为新入部的公务员,更应该时刻谨记学习的重要性,不断地向前看。
还有,作为翻译,语言只是一个重要地前提,而博学则可以为翻译工作提供坚实的知识理论的保证。
在进行翻译工作的过程中,一定会接触到各个领域,如果不去进行查找学习,那么在翻译的时候可能就会出现只翻出了表面,而没有把其中真正的内涵传达到。
论中文能力在英汉互译中的重要性摘要汉语水平对汉英翻译成果起到决定性作用。
高校与译者应高度重视汉语学习,提升中文能力,避免汉英互译中出现中式英文和英式中文问题,努力提高翻译质量。
关键词:英汉互译;汉语学习;中文能力一、引言英汉两种语言具备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 做到熟练掌握、并准确表达绝非易事。
何其莘、仲伟合、许钧主编的《英汉比较与翻译》与韩刚所著的《韩刚B2A“译点通”》系列, 让人深刻认识到:汉语水平对汉英翻译成果起到决定性作用,译者应重视汉语学习,提高语言能力。
然而各大高校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没有给予汉语学习应有的教育比重,许多英语专业学生也因为汉语是母语而疏忽汉语的学习。
本文将依据国内外研究结果,从英译汉、汉译英两个角度分析中文能力对英汉互译质量的重要性,提出应对策略,以提高译者中文能力和翻译水平。
二、背景长期以来, 全国高校一直对外语教学十分重视, 英语在全国大学中都是必修课, 总课时都在二百甚至三百学时以上,而对于外国语专业、翻译专业的学生来说更不必多说;而大学语文课往往是任选课, 课时只有几十学时。
王晶(2021:80)对当代大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语文素养下降是普遍问题,尤其是篇章表达能力方面明显偏低。
然而,篇章表达能力恰恰是翻译中的重点。
就现实情况看,大学生语文素养普遍下降。
原因很多,首先,基础教育中语文学习存在强烈的应试教育倾向,中学生语文学习主动性不强,语文素养普遍不好。
其次,大学英语专业学习中,外语听说读写、欧美文学、欧美国家概论等课程占据了他们的课表。
他们没有继续接受汉语教育,中文能力没有得到提升,他们的语法、文笔、风格或用词受英语过分影响,意识不到汉语与英语的差异。
另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中国古典文学。
中国古典文学承载着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在汉译英中尤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詹秀华(2010:69)表示,近年来重英语、轻汉语似乎已成了时尚,语文承受着沉重的外在压力。
汉译英教学中翻译思维的培养刘莉【摘要】汉译英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翻译思维,翻译思维是一种双语交互思维,其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一种转换思维,文章从中英思维差异对汉英语言影响的角度切入,提出汉译英教学中的思维转换模式,并归纳主要的转换方法。
【期刊名称】《湖南科技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7)009【总页数】3页(P166-168)【关键词】汉译英教学;翻译思维;思维转换;转换方法【作者】刘莉【作者单位】湖南城市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南益阳 41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H319美国翻译家M.S.Peden曾形象地将翻译比喻为一块冰融化成水再结成冰的过程,当原作这块“方方正正的冰”融化成液体,每个分子都“变换了位置”,有的分子“逃逸掉”了,于是,新的分子涌进来填空补缺,如此慢慢成形,直至在另一种语言中凝结为“一块新的方方正正的冰块”[1]11。
这个比喻揭示了翻译是一项先“破”后“立”的创造性活动,从原文到译文看似悄然的转换,却隐逸着译者对结构与意义等“分子”不断调整和修补的高强度思维运动。
翻译思维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在汉译英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翻译思维,指导其进行有效的思维转换,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翻译能力,提高翻译教学的质量。
在当前全球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中国对外交流日益频繁,社会对汉译英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汉译英课程的目标就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译者,向世界输出和传播中国文化。
然而,目前汉译英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笔者在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发现,学生即使具备一定双语知识,在实践中仍会犯一些类似的倾向性错误,主要体现在语法错误、搭配不当、结构不合理、“翻译腔”、中式英语、缺乏连贯等方面。
语言是思维的外在体现,这些语言问题的根源在于译者的思维方式。
对学生而言,汉译英往往比英译汉困难。
英译汉时,学生准确把握原意,按照熟悉的汉语思维方式,用较强的母语能力表达出来;汉译英时,学生需要的远不止字斟句酌, 对原文正确解码后,他们要用一种与母语习惯对立的陌生的英文思维重新编码。
英译汉常出现的问题英译汉,不论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是在实际翻译的过程当中,不少人只求译文的“忠实、通顺”而忽视译文的“雅”。
那么,忠实通顺的译文是否就是地道的、自然的、合乎汉语习惯的译文呢?这祥的译文是否就是完美的译文呢?有许多忠实通顺的译文,却不地道,不自然。
现将常出现的问题举例结构不合理,句子不自然(1)There will come a day when people the world over will live a happy life under the sun of socialism. 全世界人民在社会主义阳光下过幸福生活的一天是会到来的。
译文主语的定语长,使得整个句子头重脚轻。
试译为:全世界人将在社会主义的阳光下过幸福的生活,这一天是一定会来到的。
(2)The sun,which had hidden all day,now came out in all its splendor.那个整天躲在云层里的太阳,现在又光芒四射地露面了。
原文里的定语从句,是补叙性的,译成汉语,不一定放在被修饰名词之前。
原文没有“又”这个意思,应去掉。
试译为:太阳一整天都躲在云里,现在出来了,光芒四射。
(3)I had experienced oxygen and/or engine trouble.我曾碰到过,不是氧气设备出故障,就是引擎出故障,或二者都出故障。
“我曾碰到过”,句子突然中止,好象无宾语,但实际上宾语却是很长的三个分句,这不合乎汉语表达习惯。
可在“碰到过”后加上“这种现象”或将宾语提前。
试译为:不是氧气设备出故障,就是引擎出故障,或者它们都出故障,这些我都碰到过。
(4)Captured documents which we have obtained from individuals who had been infiltrated through this corridor plus prisoner-of-war reports that we have obtained in recent months led us to believe that the volume of infiltration has expanded substantially.我们从经由这个走廊进来的人身上缴获的文件,加上近几个月从战俘那里得到的口供,使人们相信,渗透的规模确实扩大了。
浅析英汉翻译中转换法类型及运用摘要: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表达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导致英汉翻译中必然存在不对等的问题,这给英汉翻译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基于这一思考,本文从转换角度出发,运用大量例证来分析在英译汉中存在的词类及句子成分转换的可能性,从而解决英汉翻译过程中的词类、句子成分的不对等问题。
关键词:英汉翻译转换法类型运用英语和汉语分属两个不同的语系,在语言的表达方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如果在翻译过程中,把英语句子中的词性、句式一一对应照搬过来,则汉语译文会变成英式汉语,读者不易理解或无法理解,译文不通顺不流畅且带有明显的欧化性,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不善于应用词性转换和句子成分转换的翻译方法。
这种方法不仅指词性的改变,而且包括词性作用的改变和句子词序的改变。
如原文中的名词可以转换成译文中的动词,原文中的介词可以转换成译文中的动词等,反之亦然。
例如:1)The growing awareness by millions of Africans of their extremely poor and backward,living conditions has prompted them to take resolute measures and create new ones.如果不改变词性,这句话可能会译得很拗口,不堪阅读,如:数以百万计的非洲人对于他们非常贫穷落后的生活条件的日益觉醒促使他们采取坚决的措施,创造新的生活条件。
如根据汉语表达习惯,将名词awareness 译为动词“意识到”。
同时将形容词growing 转换为相应的副词,其它部分也作相应的变化。
改译为:数以百万计的非洲人已逐渐意识到他们的生活状况异常贫穷落后,这就促使他们奋起采取坚决措施去创造新的生活条件。
2)Joseph beheld my style of cooking with growing indignation. (Wuthering Heights)我的这种做饭方式叫约瑟夫越看越冒火了。
英译汉的三个步骤翻译的标准是:首先要忠实原文,不随意增添或册减,更不能歪曲原意,瞎编乱造。
而且译文语言必须正确通顺,符合汉语习惯。
英译汉的成功取决于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坚实的汉语基础、词汇量和背景知识。
在进行翻译时,应当联系上下文,把有关句子弄懂,将意思搞透彻,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如果不顾语境断章取义,抛开原文盲目翻译,扑风捉影,望文生义,就可能曲解原意,造成误义。
英译汉的过程有三个步骤:阅读理解、汉语表达、审校润色。
要做到即忠实原文又符合汉语习惯,在进行这三个步骤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阅读理解时注意各成分的逻辑关系阅读理解时吃透原文,有助于语法分析和上下文弄清句子的逻辑层次,识别主-谓-宾(或主-谓-宾-补)等结构,判断出各成分的逻辑关系。
例: Too often we believe what accounts for other ‘s success is some special secret or a lucky break.But rarely is success so mysterious .我们常常相信别人的成功是由于某种特殊的奥秘或是由于某种机遇。
但成功极少是如此神秘的。
分析:该句的主要结构是We believe …… is some ……。
Too often 是状语,为了强调提前了,而What accounts for …… success是believe的宾语从句中的主语部位,只不过是由What 引导,account for 是一短语,意为“说明”“证明”所以整个句子的逻辑关系是:We believe what accounts for other‘s is some special secret or a lucky break .2、用汉语表达时注意引申词义进行汉语表达时应结合上下文解决疑难词的确切含义或引申词义。
“引申”就是在翻译时将词义加以深化,产生“新义”,以确切表达原文含义。
关于英汉翻译论文范文浅谈英汉翻译、英汉语言特点对比【摘要】在当今日趋全球化的时代里,翻译在跨文化、跨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中功不可没,它既是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同时也是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事实上,翻译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性的活动,当今的人们直接或者间接都有意或无意地从事着翻译活动。
【关键词】翻译语系形合意合英语和汉语分属于不同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language Family,是拼音语言,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Chinese-Tibetan language family,是表意的语言ideography,所分属的语系不同也就导致了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别。
对于广大应试四、六级的考生来说,如果平时学习中了解英汉语言特点,在翻译应试中能满足翻译标准――“信、达、雅”即忠实准确、通顺流畅和贴切原文,这对于想要取得较高翻译分数会有很大帮助,下面本文就将对英汉语言的特点从下几个方面作对比。
一、英语的形合和汉语的意合相对于汉语来说,英语是一种更加注重形式化的语言,主要体现在运用词汇来联系各个分句,如我们熟知的“and”用来表示并列连接;“if”用来表示假设条件关系;“because”用来表示因果关系,虽然说汉语句式也有一定数量的连接词连接,但是使用频率较之英语小得多。
在汉语中,我们通常不用或者少用连接词来表达意思,英汉两种语言的这种区别就是我们所说的形合――强调结构的完整性和形态的严谨性,结构严密紧凑,主次分明;意合――强调内容和表意的完整性,靠语意的逻辑将句子串起。
为了更加清楚明了,我们试举几个例句:1跑得了和尚,但是跑不了庙。
The monks may run away,but the temple cannot run away with him.2Althoughhe has aged physically, he remains young at heart.尽管他人老但是心不老。
英译汉的技巧要真正掌握英译汉的技巧并非易事。
这是因为英译汉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首先是英文理解难,这是学习、使用英文者的共同感觉。
由于两国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的不同,一句英文在英美人看来顺理成章,而在中国人看来却是颠颠倒倒、断断续续,极为别扭;其次是中文表达难,英译汉有时为了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对等词汇,往往被弄得头昏眼花,好象在脑子里摸一个急于要开箱子的钥匙,却没有。
另外,英译汉时对掌握各种文化知识的要求很高,因为我们所翻译的文章,其内容可能涉及到极为广博的知识领域,而这些知识领域多半是我们不大熟悉的外国的事情,如果不具备相应的文化知识难免不出现一些翻译中的差错或笑话。
正是因为英译汉时会遇到这么多的困难,所以,我们必须通过翻译实践,对英汉两种不同语言的特点加以对比、概况和总结,以找出一般的表达规律来,避免出现一些不该出现的翻译错误,而这些表达的规律就是我们所说的翻译技巧。
1. 词义的选择和引伸Diction英汉两种语言都有一词多类和一词多义的现象。
一词多类就是指一个词往往属于几个词类,具有几个不同的意义;一词多义就是同一个词在同一词类中又往往有几个不同的词义。
在英译汉的过程中,我们在弄清原句结构后,就要善于运用选择和确定原句中关键词词义的技巧,以使所译语句自然流畅,完全符合汉语习惯的说法;选择确定词义通常可以从两方面着手:1、根据词在句中的词类来选择和确定词义001. They are as like as two peas.002. He likes mathematics more than physics.003. Wheat, oat, and the like are cereals.2、根据上下文联系以及词在句中的搭配关系来选择和确定词义。
004. He is the last man to come.005. He is the last person for such a job.006. He should be the last man to blame.007. This is the last place where I expected to meet you.Story008. This war is becoming the most important story of his generation.009. It is quite another story now.010. Some reporters who were not included in the sessions broke the story.011. He’ll be very happy if that story holds up.012. The Rita Haywoth story is one of the saddest.013.A young man came to Scott’s office with a story.014. Last December, the Post first reported that probes were being made in each of those cities, but officials refused to confirm the story.015. The story about him became smaller and by and by faded out from the American TV.016. Tell me the story of what happened to you.017. The story of the opera was printed in the program.词义引伸是我们英译汉时常用的技巧之一。
2472020年34期总第526期ENGLISH ON CAMPUS浅析林语堂的翻译思想、策略和技巧——以《浮生六记》英译本为例文/李媛媛译。
至于“美”这一标准,与林语堂把翻译看作艺术有关。
译文要追求内容和形式上的“美”,但当两者矛盾时,就要放弃形式。
林语堂认为,翻译其实主要和译者的心理及目的语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关,他“把严复的翻译理论从文字的技巧,提升到了美学心理学的高度”。
2. 译者的素质。
林语堂对于翻译者所应有的素质,也给出了清晰的界定。
总结起来就是译者要精通双语,既要能读懂原文,又要能熟练地用目的语来表达,同时要知道好的翻译标准,以及翻译时应该采用的策略。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丰富而深厚,翻译的标准与译者的素质,只是笔者从他的思想中简要提取的核心问题。
本文以林语堂翻译的《浮生六记》英文本为例,分析他在翻译时采取的策略。
以及其翻译思想在其中的体现。
三、林语堂在《浮生六记》英译本中采取的翻译策略和技巧林语堂认为“直译”“意译”这种说法就是不恰当的,会让人误认为翻译的标准似乎可以有两个。
其实标准应该只有一个,好的译作应该能灵活地运用这两者,一方面不失原意,另一方面能够兼顾译文流畅。
本文在探讨时,会从 “异化”和“归化”两个大的原则下细分讨论。
1. 异化。
这是一种保留原语文化的翻译策略,在翻译中是非常重要的,能够促进文化交流。
例如,书名“浮生六记”,沈复化用了李白的诗句“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极具本土色彩,里面蕴含的文化意象是西方读者需要用心领会的。
林语堂采用异化策略,他将“浮生六记”直译成“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并且译本在国外销量很好,可见,外国读者可以接受。
下面探讨的是林语堂在异化策略下,所采用的音译和直译技巧的情况。
(1)音译。
方梦之在《译学辞典》中对音译的定义是,音译“也称转写,即用一种文字符号(如拉丁字母)来表示另一种文字系统的文字符号(如汉字)的过程或结果。
英汉语言翻译的比较英汉语言翻译的比较导语:翻译涉及到两种语言的转换,涉及到两种语言在表达某一文本的同一个内容时的各种表达方式。
这些表达方式,有的是相似的,有的是有差别的。
下面本文将从词汇、句子结构、篇章及文化四个方面对英汉两种语言差异进行对比分析。
一、英汉词汇对比与翻译英国翻译理论家Newmark曾说:“文本翻译的大多数工作都是在词汇层面上完成的”。
许多学习者在翻译时逐字逐句地把汉语翻译成对应的英语,从而导致“中国式英语”现象的频繁发生,其根本原因是受到了汉语的干扰。
英汉词汇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对比:(一)词义比较1.词的多义性英语词义比较灵活,词的涵义范围比较广,词义对上下文的依赖性较大,而汉语词义比较严谨,凝滞,词的含义范围比较窄,词的意义比起英语词义对上下文的依赖性比较少。
英语一向被认为是一种适应性、可塑性较强的语言。
Eric Partridge: Words do not have meanings; people have meanings for words.(词本无义,义随人意。
)英语词义灵活,突出地表现为一词多义。
例如:“story”这个词,汉语的词义是“故事”,但在英语中,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却有不同的词义。
如:2.抽象与具体英语表达中常使用抽象名词,这类名次涵义抽象笼统,往往给人以一种“虚、暗、曲、隐”的感觉。
而汉语用语倾向于具体,常常以实的形式表达虚的概念,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并给人以一种“实、明、直、显”的感觉。
3.静态与动态英语常用静态词汇,具体体现在较多的适用名词和形容词。
而汉语则多使用动态词汇。
如:He is a good eater and a good sleeper.他能吃又能睡。
4.构词法(1)英语主要构词法有派生、转化和合成三种,汉语主要有派生、转化、合成、重叠四种。
(2)英语派生可用于名词、动词、形容词等,汉语派生只用于名词。
(3)重叠是汉语主要构词法之一,英语则无重叠法。
英译汉中名词化词语翻译的两个特点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各国间的交流日趋频繁,两种语言之间的理解、表达便显得尤为重要。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在使用方法上有很大的区别。
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和语法结构方面有许多不同之处。
汉语是典型的“动态性”语言,对动词的依赖性很强,往往一个句子里就有三四个动词,而且这些动词很少可以用其他词性的词语来代替。
英语则是相对“静态”的语言,一个动作或者状态,不仅可以用动词来表达,而且还可以用名词、副词等词性来表示。
在较为正式的文体中,名词的倾向尤为明显,一个普通的动词或者是形容词,一经名词化便正式了许多。
在英译汉的过程中,有些句子可以逐词翻译,有些句子则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翻译时原文的有些词在译文中需要转换词类,才能使汉语译文通顺自然,翻译时不必拘泥于原文的表层结构,可以在忠实原意的前提下将原文中英语的名词适当翻译成汉语动词或形容词。
一、英语名词翻译成汉语动词在英语的正式文体中,经常习惯用名词来表示各种动作,作为习语主体的名词往往可以转化为动词。
这些词虽然是名词,但几个短语表达的都是一种动作,短语中的中心词既可作名词又可作动词,这样的英语短语中有动作意味的名词可以翻译成汉语的动词。
另外,英语中有许多名词都是由动词派生出来的。
这些名词在翻译成汉语时,可恢复它们的动词词性。
我们就英文名词翻译成中文动词的五种具体情形阐述如下:1.某些英语名词本身含有动作意义或是由动词派生而来,通常是一个介词夹在两个名词之间,这个介词常为“of”,这样在原句中形成动宾关系。
我们经常把放在介词前的这个英文名词翻译成中文的动词,从而组成一个动宾结构。
例如:(1)The seizure of American hostages in Irari sharp-ened the pain of national humiliation.译文:伊朗方面扣押美国公民作为人质,这更让所有美国人倍感耻辱。
汉译英翻译的技巧一. 正确认识翻译技巧从中国人进行的翻译定位上看,无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其根本问题都在译者的英语水平或造诣上。
英译汉的题型,关键在于理解原文;而汉译英的题型,关键在于如何综合运用所学的英文知识,将我们原本理解的相当明白的汉语文字,以准确的英语通顺地表达出来。
各种翻译技巧只是工具。
茅盾先生有一句话,如果两种语言的功底不够,那些技巧你也用不上;但若功底深厚,那些条条就成了不足取的框框。
对于翻译技巧的讲解,只是大致谈几个方面,大家在翻译的过程中了解注意就可以了。
关键在于遵循常用方法多做练习,只有经过大量的训练,不懈的练习,才可以熟能生巧。
大家的英语水平提高了,词汇量有了一定的积累,各种句型结构熟透于心了,翻译水平自然会上去的。
二. 关于汉译英的翻译技巧,我们大致需要注意这几方面:1、翻译的基本方法:关于直译与意译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 ,每种语言都有各自独立和分明的系统 ,在形态和句法方面二者存在很大差异。
然而 ,两种语言之间又存在一些相似性。
比如在主谓词序和动宾词序上是一致的。
正是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 ,所以在翻译实践中 ,我们不能千篇一律地使用一种方法进行翻译。
直译和意译是两种重要的翻译方法。
直译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
意译,也称为自由翻译 ,它是只保持原文内容、不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
直译与意译相互关联、互为补充,同时,它们又互相协调、互相渗透,不可分割。
通过对直译与意译二者关系的正确理解,我们可以更多地认识到什么时候采用直译、什么时候采用意译,以及在运用直译与意译的时候所应该掌握的技巧、遵循的原则和应该注意的问题,最终达到提高翻译能力及水平的目的。
直译不是死译,而是指基本保留原有句子结构,照字面意思翻译。
例如: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如果译成 “Our friends are all over the world”是直译,而“We have friends all over the world”就是意译。
奈达翻译理论对英译汉的指导本文主要讨论奈达理论对翻译实践,主要是英译汉的指导。
文章简要总结了奈达理论的重点内容,介绍了奈达提出的语义范畴和如何利用核心句分析源语表层结构,并以实例说明奈达理论对英译汉的指导意义。
标签:奈达翻译理论意义语义范畴核心句The Guidance of Nida’s Translation Theory on E-C TranslationLi He(English Department,Binhai School of Foreign Affairs of 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Tianjin 300270)Abstract: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guidance of Nida’s translation theory on the practice of E-C translation. It proves how Nida’s semantic categories and kernel sentences contribute to the analysis of the surface structure of the original and shows how Nida’s theory guides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with some examples.Key words:Nida’s translation theory;meaning;semantic categories;kernel sentences《翻译理论与实践》顾名思义,是一本理论与实践并举的专著。
奈达博士在1969年的出版前言中提到此书旨在帮助译者掌握理论原理以及在翻译过程中学会如何操作,以此获得一定的实践技巧。
奈达在此书的前两章阐述了他基本的翻译理论,其余章节则构建了一个翻译的操作步骤,即向读者展示怎么做才能得到好的译文。
翻译题型特点及类型(3)----英译汉中的词义确定和引申英语单词在不同的场合和搭配中,词义有时差别很大。
如果把某些英语单词或词组按词典上的意义直译过来,就会使译文晦涩生硬,不易理解,甚至还可能引起误解。
因此在翻译时,要在弄清原文意思的基础上按照汉语习惯选择适当词义加以引申,以求更确切地表达原文意思。
进行英译汉时,词义的选择和引申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词义确定1)根据词性选词义英语单词具有多义性。
词类不同,词义常有差异。
词汇的多种词性和多个含义往往造成词义理解和翻译的困难。
英译汉选择词义时,最好先确定该词在句中的词性,或者所起的作用,然后根据词性选取适当的词义。
(1)On his way home he bought some apples at a fruit stand.(名词,“摊位”)(2)The injured driver can hardly stand the pain any longer.(动词,“忍受”)(3)Half of the membes took a stand against the proposal.(名词,“立场”)(4)I saw one man in the whole long line pull out a paper pocket book and begin to read,standing up.(现在分词,“站立”)(5)Sound travels at 1,100ft per second.(名词,“声音”)(6)Your idea sounds like a good one.(不及物动词,“听起来”)(7)Old as Cara is ,she still enjoys sound health.(形容词,“健全的”)(8)I don't like to ask my parents for money.(动词,“喜欢,愿意”)(9)Things which seem to be like may be different.(形容词,“相同的”)(10)It was just like him to think of himself first.(介词,“像”)2)根据使用场合确定词义同一个词用于不同场合、不同学科或专业,具有不同的词义。
对英译汉翻译标准的思考
在笔者的英语教学实践以及翻译实践中,一直努力遵从清末著名学者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原则。
然而,不论是翻译的教学实践中,还是社会翻译实践中,仍存在不少误译和翻译痕迹明显的现象,尤其对于没有多少翻译技巧和经验的大学生们更是如此。
因此,不妨用翻译的最低标准“可读”,来鼓励大学生及其他的翻译者们。
标签:翻译标准可读英语教学
随着不断深入的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大学生的英语水平较过去都有了较大的进展,学生的听说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克服了过去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的弊端,但是翻译能力的培养没有受到重视。
多数认为既然懂英语,就应该会翻译。
并且在作为衡量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的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翻译分值比例极低,也使翻译教学一直不受重视。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从2013年12月开始,题型作出调整,翻译题型的难度提高。
由于缺乏翻译教学的训练,多数学生的翻译能力低下,这是事实。
在中英互译时,无论是译成中文还是英语,都是语无伦次,词不达意。
为了达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学生翻译能力的要求,使学生能投身于新时期的经济发展,翻译教学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所以,不妨用翻译的最低标准“可读性”,来鼓励大学生。
1 我国翻译实践的现状
通常情况下,翻译是一项艰辛且繁琐的工作。
受语言文化差异的影响,以及译者自身素养等因素的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翻译的目标与实践结果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中国的翻译实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误译和翻译腔。
在翻译过程中,误译的现象比较普遍,甚至在名著名译中也存在误译的现象。
翻译要忠实于原文,在翻译中误译是大忌。
在翻译过程中,不管译者的双语水平多高,驾驭文化的能力多强,翻译态度多认真,误译总是不可避免,在翻译中误译是客观存在的。
但是,需要指出,承认误译存在的合理性与误译是对的这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对于译文来说,如果表达不流畅,翻译文体不合理,这种翻译语言被称为翻译腔,在翻译过程中,将原语的语言形式、表达方式、句法结构等不加考虑地复制到移入语中,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不符合译入语表达习惯的语言混合体。
在形式上一味地追求紧随原文,根本没有重视译入语语言结构的特点、习惯等表达方式,进而导致译文生硬牵强,缺乏可读性,这种病态的译文主要表现为:一方面语言不顺,违背了汉语的规范,挫伤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语义不通,使得读者不知所云,有的读者甚至被引上歧路。
这一点上英语更讲究逻辑,对于语言规范来说,“可读”是其最基本的要求。
通常情况下,含义明晰,合乎习惯,合乎语法,合乎文体的需要等这是翻译可读性的主要表现。
对于译文来说,首先要具备可读性,与目标语的语言规范相符合;其次追求传达原文信息的准确性;最后要忠实于原文和作者,即“信”。
因此,在翻译标准中,将可读视为最低限度。
所谓翻译就是将一种语言的文字意义通过另一种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的、创造性的语言活动。
在进行英汉翻译的过程中,
我们要忠实于原文,确保译出句子的通顺性、可读性,阅读起来不存在障碍,并且不会产生歧义。
所谓英译汉就是将英语所表达的思想,通过运用汉语进行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活动。
对于英译汉的过程来说,就是正确理解英语原文所表达的含义,进而创造性地运用汉语将英语原文的过程进行再现。
在进行英译汉的过程中,需要我们注意的是:第一,汉语所要表述的是英语原文的真实内容,也就是句子或文章所要阐述的内容,而不是简单的句子结构。
第二,通过汉语将英语原文的内容准确而完整地表达出来,而不是简单地将两种语言结构进行转换。
由于时代不同,思想不同,以及人的个性不同,导致人们对待翻译问题存在不同的看法。
清末著名学者严复曾提出“信”,“达”,“雅”的翻译原则。
我国现代作家鲁迅认为:凡是翻译,必须兼顾力求其易解和保存着原作的风姿两个方面的内容。
对于翻译的原则和标准,尽管还有很多人提出各自的看法和观点,但是基本上都可归纳到上述观点中。
在上述观点中,其中,严复的观点最具代表性,能够充分地体现翻译的原则和标准,能够对翻译的一般规律进行反映。
严复提出的翻译创作标准为“信”,“达”,“雅”。
所谓信,就是忠于原文,真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不能进行曲解。
所谓达,就是确保句子通顺,不存在阅读障碍,不会产生歧义。
所谓雅,在信和达的基础上,对语言进行美化。
因此,在英译汉的过程中,汉语所表达的意义需要与英语原文保持一致性,对于汉语的句子结构来说,通常只是为这一表达服务,而不拘泥于原文。
在实际工作中,不同内容的翻译有不同的要求。
要忠实于原文,在翻译过程中就要遵守适度原则,准确完整地表达出原文的内容,同时不能改变和歪曲原文,更不能增加或删减原文内容。
要做到“可读”,就要按照汉语规范将英语原文翻译成汉语,同时确保译文的通畅性。
在翻译过程中注意翻译方式的灵活性,不生搬硬套原文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使译文合乎汉语的习惯,进而使人更容易看懂,增强可读性。
然而,不论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在实际翻译过程中,一些人只遵守译文的“忠实”翻译标准,没有遵守“雅”的翻译标准。
那么,忠实通顺的译文是否就是地道的,自然的合乎汉语习惯的译文呢?
2 可读性
翻译实践证明,中国的译著和译文能够符合“信”,“达”,“雅”或“功能对等”等最高翻译标准的实在难得。
为什么不提出一个最低标准,进而鼓励和肯定大学生及其他译者所谓劳动成果呢?毛荣贵(上海交大外语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倡议:从翻译教学中常见的不合格译文出发,通过对减少错译,避免漏译,表达正确,吃透原文等若干翻译的最低标准进行总结,概括为一条标准,即“可读”。
对于任何文字材料来说,如果不能实现社会交际的目的,哪怕它的文辞已经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那么也不能认为其具有可读性。
通常情况下,没有说清意思,造成语言晦涩的根本原因主要表现在:一是驾驭语言的能力有限,二是思维出现混乱。
造成译文晦涩进而破坏可读性的原因有:一方面语言结构,所代关系表现不明,进而阻滞了达意。
另一方面词义,词的含义与上下文之间的要求不符,进而犯了用词晦涩的毛病。
通常情况下,对于可读性的破坏,语义晦涩或含混通常不是直观的,但是直接影响了语言效果,这是因为语言的职能就是达意传情。
“信”,“达”,“雅”三者之间是一个整体,彼此之间不容分割。
对于翻译问题归根结底就是如何写出目标语文本,既要传达原意,又要确保语言规范。
所以,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一方面忠实于作者的“欲言”,确保译文真实;另一方面忠实于译文读
者,确保译文辞必达意;另外,忠实于目标语语言的表达方式,确保译文语言的规范性。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信”,“达”,“雅”与“可读”是相互联系的,规范的语言是它们的根基。
作为一种基础性的语言规范,可读性包括:语法,习惯,文体和明晰四个要素。
与“信”,“达”,雅”的最高标准相比,事实上,可读并不冲突,译文最基本的要求是它所强调的,应符合相应的语言规范。
因此,可以作为最低标准对译文优劣进行评判。
同样,在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翻译部分中,共有五级评分标准,其中,“可读”一词出现在一到四级中,这充分说明评判译文的重要标准就是“可读”性,同时也是翻译标准的最低限度。
3 结论
在语言规范中,“可读”是一种基础性规范。
对于译文来说,首先要具备可读性,同时与目标语的语言规范相符合;其次真实准确地传达原文的信息;最后忠实于原文和作者,即“信”。
如果译文具有较高的可读性,那么才有可能达意,最后符合“忠实”的标准。
如果译文缺乏可读性,也就是不可读,就谈不上“信”,“达”,“雅”的标准。
翻译的最低标准就是能否可读,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入翻译教学,才能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而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对他们的“听,说,读,写”的综合运用能力又具有促进作用。
对可读性内涵的理解有助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提高,笔者相信会有更多的英语教师与学者关注翻译的最低标准这个课题。
参考文献:
[1]金朋荪.大学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M].武汉:华中科教大学出版社,2009.
[2]刘小芹.浅谈英译汉的原则和方法[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3]陈谊.大学英语实用翻译教程[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8.
[4]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要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