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文特殊句式和用法

文言文特殊句式和用法

文言文特殊句式和用法
文言文特殊句式和用法

决胜2009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学案:一、判断句用“者……也”表判断“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方柯者,语文小栈之站长也。”(方柯是语文小栈网站的站长)“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句末用“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用“者”表判断“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用“为”表判断“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不能说是设法生财)用“乃”表判断“是乃狼也。”(这是狼)“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

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 (苏轼《石钟山记》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条雄。(司马光《赤壁之战》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二、被动句什么是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用“为”表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用“见”表被动“……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用“于”表被动“受制于人”(被人控制)“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被动句总结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1、有标志

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1、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例如: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动见瞻观,何时易乎? (曹丕《与吴质书》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

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三、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就是把主语省略掉。例如:(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是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承前省主语]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淆之战》)(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七月》)(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谓语的省略就是把谓语省略掉。” 例如“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修饰语的省略] 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中心词的省略] 3、宾语与兼语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如: (赵括尝与其父言兵事,(赵奢不能难(之,然不谓(之善。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郑穆公使(人视客馆。屠惧,投(之)以骨。(《狼》) 4、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如: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试与他虫斗,(他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臣言。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旦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邹忌讽齐王讷谏》) 5、分句的省略。如: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致远,功在不舍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又有所不同。这不同又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古汉语中省略的情况更多,二是现代汉语习惯上不能省的古汉语也可省。省略句总结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活力句更普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1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年矣,而乡邻之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

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的主语要补充出来。 2省略谓语为主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为主要补充出来。 3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句话就省略了动词谓语“拜”的宾语“之”又如:“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这句话中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 4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如:“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张衡传》)句中省略了介词“于”。又如:“赐之彘肩。”(《鸿门宴》)句中省略了介词“以”。泽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四、倒装句(一)、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师说》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离骚》屈原东望愁泣,若不自胜。《柳毅传》李朝威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柳毅传》李朝威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而良人未之知也。《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彼且奚适也?《逍遥游》〈庄子〉彼且恶(何)乎待哉?《逍遥游》〈庄子〉沛公安在?《鸿门宴》〈史记〉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祭十二郎文》韩愈洞庭君安在哉?《柳毅传》李朝威无情郎安在?《柳毅传》李朝威 3、介词宾语提前: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庄暴见孟子》〈孟子〉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史记〉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苏轼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卫风?氓》〈诗经〉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李密是以君子远庖厨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庄子〉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惟命是听(成语)惟利是图(成语)惟马首是瞻《冯婉贞》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韩愈惟你是问。 5、普通宾语前置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宾语前置总结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

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二)、定语后置: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楚人有涉江者。(《察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张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列子〉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三)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孟子〉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鸿门宴》〈史记〉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左传〉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魏征孰与君少长?——与君孰少长?《鸿门宴》〈史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荀子〉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荀子〉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韩愈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史记〉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邶风?静女》〈诗经〉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苏轼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苏轼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晶。《柳毅传》李朝威命坐于灵虚之下。《柳毅传》李朝威(四)、主语后置: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列子〉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虎丘记》袁宏道快哉此风!(宋玉《风赋》)“美哉,我少年中国。五、固定句式⑴"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例如: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奈并累若属何?(把你们一起连累了可怎么办呢?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⑵"……孰与……"、"……何如……"。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 "孰与"、"何如"还可以用来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救赵孰与勿救?(救赵与不救赵哪个有利?惟坐待亡,孰与伐之?(与其坐而待毙,哪如起而进攻他们?岭南梅开早,何如北地春?与"孰与"、"何如"这种用法相同的还有"孰若"、"孰如"、"何若"等。⑶"不亦……乎?"可译为:"不……吗?","难道不……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⑷"何(奚、曷以(用……为""何以为""何……为"。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还要……干什么呢?"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世方乱,安以富为?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胜自磨剑,人问曰:"何以为?"(磨剑干什么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吾英王,奚跪为?(我是英王,为什么要给你下跪呢?⑸"何……之为"。这个格式的意思是"还算得上……"、"还谈得上什么……"、"还说什么……"。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还谈得上什么恩惠呢?国仇未报,何以家为?何以名为?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例句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一) 一、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所得出的一种句型,指用名词做谓语的句子。往往不用判断动词“是”,但翻译时要加上,如“……,是……”。 (一)“是”在古汉语中是一个指示代词,常用做判断句的主语。 1.是知也。(《(论语)十则》) 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做主语。知:通:智”,聪明智慧。名词活用为动词,做谓语。 2.是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 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做主语。 3.是可谓善学者矣。(《送东阳马生序》) 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马生”,做主语。“谓”做主语。 (二)“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三)“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吾闻二世少于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四)“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 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五)“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1.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六)“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1.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3.正是江南好风景。(《江南逢李龟年》) 4.日暮乡关何处是? (《黄鹤楼》)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6.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 7.最是一年春好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8.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9.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10.落红不是无情物。(《己亥杂诗》) (七)“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1.非人哉!(《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2.非天质之卑。(《送东阳马生序》) (八)“……,……也”。 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4.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允之任也。(《出师表》) 5.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6.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

文言文阅读之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分析

文言文阅读之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考点解读】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语文科“考试内容”部分有关“古代诗文阅读”的考试范围包括“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不同的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不同用法”指的是词类活用,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重点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 近年高考,文言文阅读在“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上,已不见单独设题,体现了文言文阅读重在整体理解的宗旨。我们虽然不必像以前那样花很多精力去细抠各类文言句式,但绝不表示这个考点不重要。准确地把握文言句式,有助于译文、译句的“信”与“达”。文言文阅读的晓畅与否,当然要取决于我们对字词的把握,也要看我们对相关文言句式的辨析。这些知识遍布文言文中,阅读时难以逾越和回避,况且作为保留题型的文言文翻译,命题所选文句每每从词语、句式及其用法的代表性上考虑。故在文言句式及其用法上,我们是不能掉以轻心的,应予以足够地重视。 【例题精析】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试卷》(新课标I)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朔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译文: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译文: 【参考答案】(1)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中国称帝而已,如果另立异姓,我将为此而死。(2)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翻译能力和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能力层级为B 级。 第(1)小题的关键词语有“帝”“苟”“死”三个,这是从原文中找出的比较重要的地方。“帝”在文中用作动词,意思是“称帝”“为帝”,这里是在考查文言实词的活用,“帝中国”应该翻译为“在中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 一、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 1、如……何;若……何;奈……何 “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例: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其如土石何? ②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③“其如就死地何?”(《中山狼传》) 2、“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 可译为“为什么”或“怎么办”“怎么对付(处置,安顿)……” 3、“独……耶”、“独……哉”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 例:①独不怜公子之姊耶?(《信陵君窃符救赵》) ⑵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 4、“何以……为”,“奚以……为” “为什么要……呢?”例: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5、“何……之有” “有什么……呢?”例: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二、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 1、“……何如……”“……何若……” ……比……怎么样? 2、“孰与””“孰若” 和……相比,谁更…… 3、“孰若” 哪里比得上 三、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1、“不亦……乎?” 不也是……吗?或难道不……吗? 2、“不为……乎” 不算是……吗?例: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列子?汤问》) 3、“宁……耶”

哪里(怎么)……呢 例: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 四、表示感叹的习惯说法 1、“一何”“何其” 何等、多么。 2、“直……耳” 只不过……罢了 五、表选择语气: 1、“与其……孰若(无宁)……” 与其……哪里比得上…… 2、“不……则“不……即” 不是(这样),就是(那样) 例:①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苏轼《教战守策》) ②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孙樵《书何易于》) 3、……,抑……, 是……,还是…………,或者……。 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的吗? 4、意者 是……还是……《史记·孔子世家》:“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 (八)表示推测、揣度、商榷的习惯说法 1、“得无……乎” 该不会……吧?莫非是……吧?能不……吗? 例:日食饮得无衰乎? 2、“无乃……与?”,“无乃……乎?” 难道不是……吗?恐怕……吧? 例:无乃尔是过与?(《论语》) 3、意者 大概,或许,恐怕。《墨子·公孟》:“今吾事先生久矣,而福不至,意者先生之言有不善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有以下四种: 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 一:判断句(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译为“……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1.用“者”或“也”表示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文判断形式。 如:(1)陈胜者.,阳城人也.。 (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 (3)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 2.用副词“乃”、“则”、“悉”、“皆”、“为”、“本”等表示判断,这种形式也比较多见。 如(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3)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4)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5)环滁皆.山也 (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7)臣本.布衣 【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这”,作为判断句的主语。 如:是进.亦忧,退亦忧。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避险苦其心志。 3.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二:倒装句 四种类型:(1)宾语前置(2)定语后置(3)状语后置(4)主谓倒装 (1)宾语前置A:(疑问代词+宾语+动词),疑问代词有“何、谁、胡、恶、安、奚”等如:微斯人,吾谁与归 宋何罪之有 何以战 B: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否定词+代词宾语+动词) 常见的否定词:不、莫、勿、弗、未 常见的代词:之、余、吾、已、自、汝、尔 如:忌不.自信 C:定语后置(中心词+之+定语)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中心词+数量词) 如:为人五 ..……为手卷、为念珠各一 .... ..,窗八 尝遗余核舟一 ... (中心词+定语+者) 如:盖简核桃修狭者.为之 吴儿善泅者.数百

理解文言文常用句式和用法

理解文言文常用句式和用法 李可琼 【考点指津】 “理解文言文常用句式”的能力层级为B级。“文言文的常用句式”主要涉及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以及固定句式。在文言文阅读考查中文言句式类题较为常见。既可以以选择题的方式考查,也可以放在翻译题中,以主观表达题的方式考查。高考可以设题的方式有:判断省略成分的正误;选出与题干有相同句式特点的选择项;通过翻译句子和断句考查对文言句式的理解等。 解答此类问题,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运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理解、掌握文言句式的特点和规律。 文言文中变式句的某个成分不在它应在的位置,为了明确句意,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排列顺序,将这些成分复位。如定语后置句翻译时一定要将定语放在中心词前。同样,介词结构后置,翻译时必须将它们提到谓语前,句子才通顺。如“盛以锦囊”译为“用锦囊盛放”。 二、归类整理,分类记例,举一反三。 每种特殊句式选一个典型、短小、易记的例句,熟读牢记。需要某种句式时,以此为例,举一反三。例如: 1、判断句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常用判断词“是”。文言判断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用“……者……也”“……者也”“……也”表判断。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梁,吾仇也。 ②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 ③用副词“乃”、“即”、“非”“则”“皆”等帮助表示判断。如:臣乃市井鼓刀屠者。/梁父即项燕。/予本非文人画士。 以上几种类型判断句,翻译时,表肯定判断要用“是”,表否定判断句要用“不是”。 ④文言中也有用“是”、“为”作判断动词的,但较为少见。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2、被动句 现代汉语常用“被”表示被动,也有不用“被”的。文言被动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用“于”表被动。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②用“见”、“见……于……”、“受……于……”表被动。如: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③用“为”、“为……所……”、“……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不者,若属皆且为所 ..虏。 以上几种类型被动句,翻译时要将有关词语译成“被”。 ④文言文中也有用“被”表被动的,但较少见。如:蓼洲周公之被.逮。 ⑤语意被动句,动词本身表被动。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3、省略句 文言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人教版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这是狼) ?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条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一)宾语前置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例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2、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不拘于时,学于余。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句式

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句式 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1.“不亦……乎”连用,表反问,语气比较委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吗" 例1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像这样求剑,不是糊涂吗 2."不为……乎"连用,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算是……吗"例 2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译文:这不算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3."不……则"、"不……即"连用,表选择,相当于现代汉语"不是(这样),就是(那样)"。例3 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 译文:发生战争,是必然的趋势,不是从我方发动,就是从敌方发动,不是在西边发生,就是在北边发生。 例4 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 译文:正当春季,老百姓不是耕种就是养蚕,一点时间也分不出来。4."非……而……"连用,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却"。 例5 非字而画。 译文:(纸片上面)不是写的字,而是画的画。 5."非惟……抑亦"连用,表递进,相当于现代汉语"不只……而且"。 例6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译文:不只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啊。 6."庸……乎"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 例7 吾师道也,夫庸之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文:我学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岁比我大还是小呢 7. "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等。 例8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译文:拿了我的璧玉,不给我城,怎么办 例9 非国家之利也,若何从之 译文:(对楚国作战)不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考虑,为什么要听从这种主张呢 8."如(奈、若)……何"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怎么样"、"把……怎么样"。 例10 以残年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译文:凭你衰老的年纪和余力,还不能去掉山上的一草一木,能把土和石头怎么样呢9."何……之有"连用,是"有何……"的倒装,"何"是宾语。"何……之有"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 例11 宋何罪之有 译文:宋国有什么罪呢 10."得无……乎(耶、邪)"连用,表测度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该不会(恐怕、莫不是、只怕是、莫非)……吧"。 例12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耶 译文:成名一次又一次地思素,这莫非是指给捉蟋蟀的地方吗

语文高三复习专题——文言文特殊句式、翻译

徐闻实中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文言文特殊句式、翻译 一、画出下面句子的主谓宾语。(主语:谓语:宾语:定:( ) 状:《》补:〈〉) 1、鲁班是我国古代春秋时期一位著名的建筑工匠。 2、鲁班接受了一项大的建筑工程任务。 3、全世界的科学家们都在努力探索地震灾害的规律。 4、鲁班用锯齿状的竹片在一棵小树树干上来回拉了起来。 5、除去发明了许多木匠工具外,鲁班在其他方面还有不少创新。 二、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定语后置、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导入:按照(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格式写三个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

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文言句式和用法

文言句式和用法 一、课内复习 (一)指出下列文言句式或固定结构的特点。 1. 匪女之为美() 2. 俟我于城隅() 3. 秋以为期() 4. 恐年岁之不吾与() 5. 肇锡余以嘉名() 6.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7. 为仲卿母所遣() 8. 但闻悲鸟号古木() 9.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10.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11.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12.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13. 秦人不暇自哀() 14. 戍卒叫,函谷举() 15. 击空明兮溯流光() 16.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17. 则又何羡乎() 18. 客有吹洞箫者() 19. 语未毕,余泣() 20. 令人长号不自禁() 21. 其制稍异于前() 22. 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23. 所以敢先汝而死() 24. 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 25. 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 26. 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27. 而控于地而已矣() 28. 之二虫又何知() 29. 而彼且奚适也?() 30. 彼且恶乎待哉!() 31.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32. 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33. 是社稷之臣也() 34. 无乃尔是过与() 35. 冉由、季路见于孔子曰() 36. 何以伐为() 37. 非我也,岁也() 38. 未之有也() 39. 树之以桑() 40. 可以无饥矣()

41.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42. 輮以为轮() 43.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4.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45.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46.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47. 陈利兵而谁何() 48.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49.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50.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1.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52. 不拘于时() 53.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54.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55.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56.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57. 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 58. 岂取其之易而守之难乎() 59.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人与非常也() 60.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61. 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62.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63. 沛公欲王关中() 64. 赐之彘肩() 65. 其告以事() 66.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67. 籍何以至此() 68. 客何为者() 69. 何辞为() 70. 今日之事何如() 71. 大王来何操() 72. 沛公安在() 73. 吾属今为之虏矣() 74.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75.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76. 为之奈何() 77. 今臣亡国贱俘() 78. 实为狼狈() 79. 而刘夙婴疾病() 80. 告诉不许() 81.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82. 具以表闻() 83. 欲谁归罪() 84. 邠人偷嗜暴恶者,率以货窜名军伍中()

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

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 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 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为乡里所患《周处》 (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文言文】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这是一种表示测度语气的固定格式,它表明的是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者对某件事情的认识。一般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例子是很多的。如: 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应译为:使军队疲劳 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事。军队疲劳力量竭尽,远方的君主对这件事有准备,恐怕不行吧?)《崤之战》。 ②暮婚而晨别,无乃太匆忙?(应译为:晚上结婚而早上就得离别,只怕太匆忙了吧?)《新婚别》 教材中有一篇古文叫《季氏将伐颛臾》,其中有一句话,也属于这种固定格式。“求!无乃尔是过与?” (句中戈U线句应译为:冉求!恐怕该责备的是你们吧?) 2.……孰与…… 这是一种用来表比较的固定格式,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 么样”。这种格式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如下面的例子: 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项伯)跟你相比,谁的年纪大,谁的年纪小?)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相比,怎么样?) ④某业所就,孰与仲多?《原君》(我所完成的功业跟二哥相比,谁更多?) 文中的三个加线句均应译为“你跟我比怎么样呢”。 3.……之谓也其……之谓也 这是宾语提前的一种固定格式,是一种表示总结性的判断句。应该强调一下的是在这种格式中的“之”属于结构助词,起到的是提宾的作用。句首有“其”的也属于这种格式,而 “其”属于句首语气助词,表推测,应译为“大概”。这种固定格式可译为“说的就是…… 啊”,或者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啊”。请看下面例句: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听到了一些道理,以为天下没有

文言文句式及用法

文言文句式及用法 【知识梳理】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 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例如: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2. 用副词”乃” “则” “即” “皆” “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 也。(《岳阳楼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六国 论》) 3. 用动词”为” “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4. 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 5. 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胄。(《赤壁之战》)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 用介词”于” “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0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2. 用”为” “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伶官传序》)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文言文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文言文种常见文言文固 定句式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古文翻译不再难 1.无乃……乎? 这是一种表示测度语气的固定格式,它表明的是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者对某件事情的认识。一般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例子是很多的。如: 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应译为:使军队疲劳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事。军队疲劳力量竭尽,远方的君主对这件事有准备,恐怕不行吧?)《崤之战》。 ②暮婚而晨别,无乃太匆忙?(应译为:晚上结婚而早上就得离别,只怕太匆忙了吧?)《新婚别》 教材中有一篇古文叫《季氏将伐颛臾》,其中有一句话,也属于这种固定格式。“求!无乃尔是过与?”(句中划线句应译为:冉求!恐怕该责备的是你们吧?) 2.……孰与……

这是一种用来表比较的固定格式,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它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句中提出了比较内容的,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内容的。前者应翻译成:“……与……相比,谁(哪一样)……”,后者应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这种格式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如下面的例子: 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项伯)跟你相比,谁的年纪大,谁的年纪小?)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相比,怎么样?) ④某业所就,孰与仲多?《原君》(我所完成的功业跟二哥相比,谁更多?) 文中的三个加线句均应译为“你跟我比怎么样呢”。 3.……之谓也其……之谓也

第2编12-3文言句式和用法 精品

第二编第二部分第十二章第三节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则修文德以来.之B.执敲扑而鞭笞 ..天下 C.外连衡而斗.诸侯D.以弱.天下之民 【解析】B项的“鞭笞”,名词作动词,“用鞭子抽打、用竹板打”。A项的“来”,使动用法,“使……来”;C项的“斗”,使动用法,“使……斗”;D项的“弱”,使动用法,“使……弱、削弱”。 【答案】 B 2.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梁以此奇.籍 B.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C.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解析】C项的“冷”,使动用法,“使……寒冷”。A项的“奇”,意动用法,“以……为奇”,句意为“项梁以此认为项羽不平凡”;B项的“小”,意动用法,“认为……小”,句意“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小了”;D项的“美”,意动用法,“认为……美丽”。 【答案】 C 3.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B.孔子师.郯子、苌弘…… C.子孙帝王 ..万世之业也D.滕公奇.其言,壮.其貌 【解析】C项的“帝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帝称王”。A项的“耻”,意动用法,“以……为羞耻”;B项的“师”,意动用法,“以……为老师”;D项的“奇”“壮”,意动用法,“认为……奇怪”“认为……壮美”。 【答案】 C 4.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惊.姜氏B.木直中绳,以为轮 C.先破咸阳者王.之D.《齐谐》者,志怪.者也 【解析】D项的“怪”,形容词作名词,“怪异的事物”。A项的“惊”,使动用法,“使……惊动”;B项的“”,使动用法,“使……弯曲”;C项的“王”,使动用法,“让……做王”。 【答案】 D 5.下列句式不同类的一项是 () A.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B.刘备,天下枭雄 C.妪,先大母婢也D.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解析】D项为被动句,“为”表被动,其余三项均为判断句。A项“为”表判断;B项主语加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构成判断句;C项属于“……也”式判断句。 【答案】 D 6.下列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吾属今为之虏矣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D.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解析】A项为被动句,“为”表被动。其余三项均为判断句。B项副词“则”构成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初中阶段应掌握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这些特殊句式一般都有固定的格式或运用某些词语做标记,熟练地掌握这些知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一、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以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者,……也”,“……者,……”,“……,……也”,“……者也”。 例如:(1)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夫战,勇气也 (4)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带“者”、“也”的句子都表判断。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句的意思是“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这是“者”只表提顿,不表判断。又如,“珠可历历数也”句的意思是“念珠可心清清楚楚地数出来”,“也”在这里是助词,表肯定语气,不表判断。 2、用“则”“皆”“乃”“即”“诚”“必”“亦”等副词表肯定判断。 例如:(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2)非读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3)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4)吟鞭东指即天涯 (5)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6)“此为何若人?”“必为有窃疾也” (7)熊掌,亦我所欲也。定伯诳之言:“我亦鬼” 3、用“是”“为”表判断。 例如:(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需要注意的是,古汉语中的“是”字,大多数是作为代词使用的。例如,“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句的意思是“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本领”;“是进亦忧,退亦忧”句中“是”指代前句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两句都不是判断句。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4、“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例如:兵革非不坚利也非天质之卑 5、不用判断词,根据上下文判断。例如: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刘备,天下枭雄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等表被动,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有标志词语 (1)“于”表被动例如:管夷吾举于士 (2)“为”表被动例如: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3)“为……所……”表被动例如: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4)“见”表被动例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没有标志词语例如: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三、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

高中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 1.奈何(可译为“怎么办、怎么、为什么”等) ①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刘邦说:“现在虽已出来了,但未向项王辞别,这可怎么办?”) 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为什么搜刮人民的财物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象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 2.何如(可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等)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②“求,尔何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 3.何以……?(可译为“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有朝一日太后百年了,长安君在赵国凭什么使自己安身立足呢?) ②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4.何所……?(可译为“所……的是什么?”等)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5.奈……何、若……何、如……何(可译为“对……怎么办”“拿……怎么样等) ①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 ②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③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6.孰与……,与……孰。(可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 7.何故 (可译为“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 ①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失街亭》 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的高洁品德,而使自己被放逐呢?) 1.何……哉(也)?(可译为“怎么能……呢?”) 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②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怎么能说得完呢!) 2.何……为?(可译为“为什么要……呢?“还要……干什么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现在人家正像屠宰用的刀砧,我们就像砧上待人宰割的鱼肉,还要告辞什么呢?) 3.何……之有?(兼表宾语前置,可译为“有什么……呢”“怎么能……呢?”) ①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勾践回答说:“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 4.如之何……?(可译为“怎么能……呢?”) ①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季氏将伐颛臾》 5岂(其)……哉(乎,耶,邪)?(可译为“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 ①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啊!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一.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 2. 此帝王之资也。(……也) 3.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者,……) 4. 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 5.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 6.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 7. 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为) 8.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 9. 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即) 10.巨是凡人。(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 二.被动句 1.而君幸于赵王。(……于……)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 4.受制于人。(……受……于……) 5.为天下笑,何也(为) 6.羸兵为人马所蹈藉。(为……所……)(典型的被动句) 7.若属皆为所虏。(……为所……)

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 9.洎牧以谗诛。(无标志。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 三.疑问句(非特殊句式) 借疑问词或否定词而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和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或欤、邪或耶)等。二者有时全用,有时不全用。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借否定词“不”) 2.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崤之战》)(借疑问词“谁”) 四.否定句(非特殊句式) 文言的否定句,必须用否定词(不、毋、弗、勿、未、否、非、无、莫等) 五.词序(倒装句) 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 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例: A.莫我肯顾 B.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2)介宾结构。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 例: A、豫州今欲何至(动宾) B、沛**在(动宾) 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 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 E、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介宾:宾+介)

文言文阅读之文言句式和用法

文言文阅读之文言句式和用法 文言句式和用法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 A.复道行空,不霁何虹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沛公军霸上 D.此其志不在小 【解析】D项的“小”,形容词作名词,“小事”。A项的“虹”,名词作动词,“出现虹”;B项的“衣”,名词作动词,“穿”;C项的“军”,名词作动词,“驻扎军队”。 【答案】D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 A.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B.下江陵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D.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解析】C项的“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A项的“族”,名词作动词,“灭族”;B项的“下”,方位名词作动词,“攻下”;D项的“树”,名词作动词,“种植”。 【答案】C 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周生一个姓周的儒生。重瞳子一只眼睛里有两个眸子。五诸侯指齐、魏、赵、韩、燕五国起义军。 从句式角度分析,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的两项是 ( ) A.乘势起陇亩之中 B.放逐义帝而自立 C.身死东城 D.尚不觉寤而不自责 【解析】A项和C项均为省略句,省略介词“于”;B项为一般句式;D项为宾语前置句,代词“自”作动词“责”的前置宾语。 【答案】AC 【参考译文】 太史公(自称)说我从周生那里听说,“虞舜的眼睛里大概有两瞳子”,又听说项羽也是双瞳子。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么?怎么兴起得这么突然呢?秦国在政治措施上有重大失误,陈涉首先发难,英雄豪杰像蜂群飞起,共同一起争雄,多得数也数不清。可是项羽并没有什么根基(包括土地和权势),而是乘天下大乱的形势在民间起事,三年的时间,就率领五国诸侯(楚外的五国反秦武装)灭秦,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

八年级语文一、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为乡里所患《周处》 (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