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普通高校模块化课程改革的一些思考

普通高校模块化课程改革的一些思考

普通高校模块化课程改革的一些思考
普通高校模块化课程改革的一些思考

普通高校模块化课程改革的一些思考

张明昕

[摘要]普通高校模块化课程改革,可以通过对模块化课程改革的内在价值和存在的部分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如何加强顺序课程模块的纵向联系以及如何改善并行模块的横向联系。以人为本,正视教师的不同知识结构,把握学生的不同需求,才是模块化课程改革的内在动机和价值基础。

[关键词]模块化课程;教学改革;高等学校

模块化课程最早起源于19世纪80年代英国开放大学相关课程研究,大约在十余年后传入国内,至今在我国教育领域推广已二十余年。[1]所谓模块化课程,是相对传统需要耗时一到两个学期的、包含复杂内容的长周期课程而言,相对短小,大约12~36课时,具有明确阶段性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小型化课程。其优点主要表现为:对教学组织者而言,易于整合相关课程,避免内容重叠,易于模块内容修订更新,方便模块灵活组合;对于学生而言,降低选课风险,丰富选课自由度,学习目标明确,易保持学习动机等等。模块化的这些优点完全符合学分制的需求,尤其适应了远程教育等领域只能在零散时间学习的大众要求。[2] 模块化课程的发展实际成为学分制改革的必然需求[3] [4],然而正如学分制在我国施行的实际情况并不理想,模块化课程改也面临类似问题,即模块形式化严重:模块组合仍不够弹性,模块纵向梯度不够,横向横向联系也未有效建立,课程资源缺乏共享等等。[5] [6]究其原因,从表面上看多是可选课程总量不足造成,但课程的数量容易增加,对于模块化课程改革的目的和必要性认识才是问题的关键,即要了解普通高校推广和深化模块化课程改革的价值何在。本文正是想通过提出对此问题的一些粗浅思考,希望能抛砖引玉,明确相关教改活动的价值内涵,激发自觉自愿的变革热情。

一、细分难度,增加顺序模块的纵向梯度

课程模块的类型既可按组织结构分为“中心、并行、分层”三类形式,也可按逻辑联系分为“前后关联、迁移关联”两类。[6]从字面即可看出通识教育类课程一般属于“中心”模块;而具有严密内在逻辑顺序,必须按顺序学习,关联紧密的课程属于“分层”或称“前后关联”“顺序关联”模块;而一般属于不同学科的,可并行学习的课程单元则称为“并行”或“迁移关联”模块。

而所谓增加模块的纵向梯度一般就是指对分层模块的难度细分,这样做的目的何在?模块细分到何种程度为宜?回答前一个问题主要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共识,从激发学习者内在动机出发,即赞科夫等提出的“应该给予学习者有一定难度但仍可理解的课程,才能诱使学习者思考,激发他们学习的内在诱因,使他们在克服障碍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7]后一个问题的解决则主要需考虑避免课程过度细分造成知识零散,其把握的原则是模块内容的划分必须是知识内容的自然结束,内容上符合学科本身的阶段性划分,这对于大多数传统课程并不是问题,教材本身就规划了各种章节,因此只需要注意避免制订模块内容时割裂或不自然地添补知识内容,即模块划分要符合学科本身的“自然断裂带”。

二、迁移关联,加强并行模块的横向联系

一般来说,对于不同学科课程模块间关联松散,可以同时学习的单元称之为“并行”模块,加强并行模块之间的横向联系,就是使不同模块学习经验之间产生相互影响,形成知识经验的积累和迁移。模块之间这种横向联系可以分成两个层次来加强。

其一,组织形式层面,即改变教学组织中心,由传统的课程和教师为中心,转向以任务和学生为中心。例如在高职教育中针对某工作岗位的要求进行课程模块的组合,必然使选出的模块既是最需要的,也是联系最密切的,其横向联系通过具体任务的要求得到了保证。

其二,内容设置层面,与职业教育性质不同,普通高校很难采用任务中心模式去组织模块,一般按专业方向内在要求安排较固定的课程,本质上是一种偏重纵向联系的模块组织方式。因此在此现实背景下,改善并行课程模块间的横向联系可从内容安排上协调,即在模块内容内添加联系其他课程的经验或应用。另一方面,提倡实践课程内容的综合化,有意识地将内容设计成联系多学科知识的应用,这样,综合实验、课程论文等实践课程就成为中间桥梁,自然地达成并行模块间的经验迁移关联。

三、开放共享,把握教育价值观念变迁

我们知道模块化、小课程的形式其实非常适合远程教育。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和普及,2001年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为代表的众多世界级一流高校就以模块化网络公开课的形式,免费地向全世界开放课程(OCW),各国政府或私人基金也纷纷资助支持此类开放教育资源(OER)运动,我国教育部也于2003-2007年“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规划了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并免费向全社会开放[8],又于2012年继续了这项计划。

OCW运动显然远非为了服务在校学生,而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受益。这充分体现了人们教育理念的变化,教育不再是精英式,甚至人们也不再满足于单纯的普及式学历或职业教育,终身教育的理念从此依托互联网,有了一个最广泛而免费的实现平台。

终身教育的价值有人以竞争社会人们被迫需要不断更新知识的现实需求来看待,若如此OCW运动不会自发地产生,其根源或许应从“追求美好生活,不断完善自我”这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主观动因来理解。全日制的学生生活总是有限,大众在物质生活提高后不会停止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在此背景下,高校应当充分意识到自身作为追求真理、传播知识的人类最高学术机构,有义务担负起改造和提高全人类素质的责任,因此所有高校都应当在网络时代做好课程模块化的充分准备,以开放的姿态迎接终身教育的浪潮,提升自身社会价值。

四、具体实施,模块化的“因人”与“因材”

模块化课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有两个具体情况需要讨论,即“因人设课”与“因材施教”。

先谈谈“因人设课”。这个词原属贬义,然而考虑到人非全才,尤其理工科的许多专业课涉及的领域较多,每个教师有其熟悉或专长的一面,因此从局部来说,模块化教学有可能使教师选择更集中地教授自己的专长一面,从而添加个人最新研究成果或熟悉领域的新进展。另外模块较短的教学时数,使教师有可能编辑针对性较强的讲义,进而可能发展出特色教材。因此鼓励教师选择合适的模块,可天然地激发教学兴趣,有利于长期地保持模块内容的新鲜生动,从而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而对于教师来说,局部的“因人设课”不仅提高讲课的熟练度,而且在教师本人兴趣的基础上增加讲课内容的丰富性。

教学的另一方面即学生,对于学生来说,具有学习动力是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证。学习动力可分内外因,就外因来说,适当的外部压力有利于提高学习动力,其实际的例子就是在宽松补考制度下,教学中发现越来越多学生无视补考压力,直致完全放弃听课。另一方面,就内因来说,学生或许并不喜欢某些课程,或者只是不喜欢某些部分,从而失去兴趣。细化的模块教学单元应该有助于改善学生学习动力的内外因。

细化的模块意味着组合的多样性,提供给学生更多的选课自主性,自主地搭配模块单元而非被动地选整套和其他人一样的课程,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细化的模块意味着每个单元的针对性更强,学生选修后可清晰地了解学习目标,这样教师面对的基本上都是对学生内容感兴趣的学生,模块化自动地实现了“人以群分”的效果,教学双方都有兴趣无疑非常完美。

模块化附带效果之一是学分更加分散,并有助于教师更严格地把关考试,而不必担心是否对学生过分严厉。保持适当严格的模块学分考试有利于增加学生外部学习动力。

总之,模块化教学改革对学生而言则是选择多样化,对教师来说应是更加专业化,对学

科规划者而言却是更系统化。

五、结语

从普及教育的趋势来理解模块化课程改革,就会发现社会施之“以人为本”,个人应以“完善自身”才是教改的本质动因。在这个层面上看加强模块化课程的纵向梯度细分,或横向经验迁移,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习者的内在动因,而精英式的淘汰率将越来越不被重视,指导和评价系统也只是为了辅助学习。

总之,激发内在动机是实现目标的最好推动力,从长远来看,教育模式会不断适应新情况而改变,高校整体或教师个人都不必强求形式,而应深入思考各种教改所体现的社会价值观变迁,在认同其价值趋向的基础上去规划课程改革。

[ 注释]

[1] 宋春燕,郑文.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大学教学改革初探[J].现代教育论丛,2004(3):46-49.

[2] 张民选.模块课程:现代课程中的新概念新形态[J].比较教育研究,1993(6):11-13.

[3] 叶红,俞永康,朱宏.学分制实施过程中的高校课程改革[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3):72-74.

[4] 王正斌,于清云.模块式——适应“学分制”的课程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5(10):16-17.

[5] 尹宁伟.我国本科教学改革新动向——以985工程高校为例[J].教育发展研究,2012(11):71-76.

[6] 刘重庆,徐国庆.关于模块课程的误解与澄清[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2):27-29.

[7] 唐德海,甘鹏.模块课程实现的若干原则性问题探讨[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3):57-60.

[8] 贾义敏.国际高等教育开放课程的现状、问题与趋势[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8(1):32-36.

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背景汇编

学习-----好资料 更多精品文档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背景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产生有不可估量的用途和效果,在课程改革后,对于教学上的影响不小。《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是中小学实施科学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它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重视科学 技术教育 “科教兴国”伟大战略的实施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基础是教育。在中小学实施科学技术教育是落实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教育理论,贯彻江泽民同志“科教兴国”伟大战略思想的具体行动。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在科学技术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不但要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而且首先要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按照中小学生能接受的程度,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来充实中小学教育的内容。”江泽民总书记指出:“为解放科技生产力,必须增强全民的科技意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强调指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现在的中小学生是未来的劳动者,培养未来能够掌握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劳动者,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因此,必须重视从小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包括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以及对科学本质的理解;让他们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以及科学技术在人们生活生产中的广泛运用;增强他们的科学技术意识,以及对个人、社会、环境的责任心;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此次课程改革将原来的小学《自然》更名为《科学》,强调了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的重要性。开设《科学》课程,对中小学生进行科学技术教育正是落实邓小平同志和江泽民总书记的指示,贯彻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具体行动。 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人才的竞争必须重视科学教育 最近几十年来,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科学技术以空前的规模飞速发展,科学技术对社会的渗透和影响越来越大。科学社会化、社会科学化成为当前科学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真实写照。由于科学研究的规模越来越大,所以社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对整个社会和人类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科学技术不仅是新的生产力的源泉,而且已经成为满足社会和个人需要的源泉。电子技术走进千家万户,使人们远隔千山万水,可以迅速获得各种信息;可视电话不仅可以听声,还可以互见其人;航天飞机可以飞出地球,登上月球,实现人类飞向太空的梦想;新的生物、医学技术可以更有效地医治许多疑难病症,延长人类的寿命;等等。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未来的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已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我国广大教育科研人员清楚地认识到对学生进行科学技术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自觉地探索对学生进行科学技术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以发展我国中小学的科学技术教育事业。 当前国际社会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教育不断提供各类人才,科学技术要靠教育培养大批人才去掌握和运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靠人去推动,只有教育才能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必须重视中小学科学技术教育,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为现代经济社会服务的功能。 面对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人才的激烈竞争的形势,我们把科学技术教育作为教育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程。当前中小学科学教育的重点是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科技意识和科技素养,通过教学主渠道及其他有效途径,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为他们将来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打好基础。

模块化教学法.doc

模块化教学法 模块化教育模式以“MES”和“CBE”两种流派比较具有代表性。我国对模块化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早于“项目化”教学,大概从上世纪90年代已经开始进行探索。MES(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模块式技能培训),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以岗位任务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的实际岗位工作的完成程序为主线,可称之为“任务模块”。 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能力本位教育),主要以加拿大、美国等为代表。它是以知行能力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应当具备的认知能力和活动能力为主线,可称之为“能力模块”。 两种流派的共性是都强调实用性和能力化。其区别是CBE是从职业普遍规律和需求出发,侧重于职业基础通用能力;MES是从职业具体岗位工作规范出发,侧重于职业岗位工作能力。 我国职教界总结出了相对适合我国国情的“宽基础、活模块”教育模式。所谓“宽基础、活模块”教育模式,就是从以人为本、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出发,根据正规全日制职业教育的培养要求,通过模块课程间灵活合理的搭配,首先培养学生宽泛的基础人文素质、基础从业能力,进而培养其合格的专门职业能力。 模块化教学相关问题回答 一、何为模块? 所谓模块(Modul) ,描述的是围绕特定主题或内容的教学活动的组合,或者说,一个模块是一个内容上及时间上自成一体、带学分、可检测、具有限定内容的教学单元,它可以由不同的教学活动组合而成。 模块内容包括单一课程,若干相关课程知识点的组合,实验课程,或实习,理论课程与实践的组合,围绕特定主题或内容的教学单元。 二、模块化——教学观念的转变 模块是以应用能力为出发点进行设计的,当学生修完某一模块后,就应该能够获得相关方面的能力。 从以知识输入为导向(Input- Orientation )的教学理念的“哪些内容我要讲授” 变成以知识输出为导向(Output-Orientation)的教学理念的“哪些能力学生通过学习应该获得的” 三、模块化的目标是什么? 促使教育方式公开化和灵活化,满足高校及学生日益增长的对灵活性的需求以及实现教学组织更高的透明化及有效性。 四、模块化的优点是什么? 1、灵活的教学安排 模块化的教学结构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对一个高校而言,面临着日益增长的竞争压力并为有限的资源所困扰,因此必须将自身的优势集中起来。教学安排的灵活性还可满足不断强化的跨学科和国际化的需要,模块化还使得跨专业课程的开设和聘请国内外客座教授开课更为方便。

课程改革总体规划及措施

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改革总体规划及措施 随着国内市场越来越复杂化和规范化,社会和企业对于市场营销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的需求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对需要高素质、高能力的综合性营销人才具有迫切的需求。我院市场营销管理专业及时与社会接轨,不断调整营销人才的培养目标,适应经济环境发展的需求。同时课程体系的设计和优化又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也是全面落实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保证,不断优化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体系对于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营销人才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我院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改革措施实践做法如下: (一)理论教学方面 1、采取模块化教学,加强课程的应用性 市场营销专业应注意培养营销的应用型人才,满足企业对中基层营销人才的需求因此设置课程时不仅要考虑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和阶段性,也要充分考虑营销工作一线的实际要求。我院引入模块化课程教学方案,根据企业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打破传统理论课程的高度结构化和专门化,按照营销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课程与职业领域的对照关系,把不同学科专业的知识要点集合起来,组成不同的营销课程模块,从而形成有相互联系的课程体系。营销专业模块化教学既能强化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防止了课程设置上的随意性和重复,也能明确与岗位的对应性,这种课程设置方式避免了学科知识的空泛,能有效拓展专业知识视野,使理论的适用和能力的应用能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也能灵活的适应企业对营销人才的要求。 2、优化课程内容 我们从专业知识链条和能力递进上来考察课程体系的优化,可以通过减少不同课程中知识的重复,并且学生能更多地接触专业前沿知识的方式,达到营销专业整个课程体系优化的结果。首先,我们明确各门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分配各门课程的重点内容,减少内容上的重复,防范课程间内容脱节,使营销课程体系更加完整、系统。在专业必修和专业选修课的设置上将专业课中的某些内容拆分成专业选修课,既可以避免重复讲授,又能让学生涉及学科领域发展的前沿知识,提高学生们对营销学习的兴趣。其次,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不断更新营销的教学内容,充实前沿理论知识,提高学科研究新成果在教学中应用的比重。 3、增加实验课时量,完善实验教学环节 首先,认真修订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减少课程间的重复内容,增加实验课时量。通过实验课程使学生熟悉市场营销的各个环节,熟悉市场营销的实务操作技能,进一步理解,消化所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其次,制定完整的实验教学计划,加强实验课程的针对性与层次性,对于大一的学生开设体验认知型的专业实践课程,大二的学生开设验证性实验项目,大三大四的学生开设综合性的市场营销实验课程,使学生不断了解营销各主干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而做到对营销知识的全面融会贯通。 4、改进课程评价方式 加强对学生的日常考核,注重对学习过程的控制与评价。根据课程性质采取灵活多样的课程考核方式,将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成果展示与陈述等作为课程考核的主要形式,尽多角度、多方面的对学生进行评价更多的关注学生能力的提升,用多种方式激励和引导学生注重平时学习时对知识的积累和应用,通过课程评价监督和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概述模拟试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述》模拟题 一、填空题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2、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新课程的课堂实施要改变传统的以( 教师、课堂、书本 )为中心的状况。 4、新课程实施中,要对课程结构方面过于强调(学课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 )的现状加以改变,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 5、在教学实施中,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6、(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是本次课程结构调整的三条基本原则。 7、(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8、(课堂教学)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 9、新课程明确了考试内容的改革方向,即重视应用与(实践)。 10.《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11、对于学生,新课程强调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12、各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13、新课程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14、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教材的单纯执行者转变为(开发者)。 15、新课程提倡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16、(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分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17、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学生的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 18、我国基础教育教材管理制度改革追求的目标是教材的多样化、选择性和(高质量)。

语文教学适合课改的几点思考

语文教学适合课改的几点思考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学内容的表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所以,当课程方案一旦确定,课堂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了。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文森认为,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为适合新课程的变化,教学改革要努力实现新的突破。 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水平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注重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使用知识的态度和水平,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持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余文森认为,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表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表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有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度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理解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所以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亮点。 语文教改势在必行。那么,语文教学应该如何适合课改精神呢?作者认为语文教学走向"素质教育",必须实现"三转变二优化一体现". 一、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教师内涵的转变:教书匠→教育家。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采用“一刀切”“齐步走”大运动量的办法“孜孜乐教”,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点,教师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隶,为教而教的机器,毫无艺术性可言。这貌似对学生的关心负责,实则是对其身心和智力的极大压抑与摧残,是严重违背教育的初衷的。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他不但“能”教,而且“会”教;不但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但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理解上升到理性理解,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正如马卡连柯所言:“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的。”这个精辟见解,启示我们要认清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应从根本上实现由机器型的教书匠到艺术型的教育家的转变。 2、教学模式的转变:课堂教授型→指导策划型。 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旧的模式下,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大到

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一、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反映了一种怎样的思想 《标准》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与有效的指导,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这既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原则,保证每个学生有平等的接受科学教育的权利,而且也反映了现代科学教育面向全体的思想。 这是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这种影响不仅表现为高新科技不断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如家用电器、电脑、新材料产品、各种通讯手段、数字化生存方式,使得生活在这一时代的人们需要各种科学知识,适应与享受现代生活,而且更需要人类理智地认识这一现象,知道科学技术在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也会给人类造成麻烦,如环境污染、能源枯竭、情感丧失、生态破坏等。这些负面效应必须引起人类的高度重视,需要每个人在享受现代生活方式的同时,关注可能伴随而来的各种问题,自觉地防止与减少负面影响的出现。这是每个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都必须知道,并付之于行动的。因此,科学素养是这一时代的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要让每个人具有科学素养,必须实施面向全体的科学教育。 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还意味着必须提高每个人对科学进步与社会发展作贡献的能力。在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时代,一个国家公民科学素养的水平直接反映了这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与国民生产能力,也是这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因此,不少国家都把科教兴国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实施,美国提出了“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日本提出了“全体国民教育”,我国也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国策,充分反映了科学教育面向全体的思想。 二、怎样理解与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是指在科学学习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让他们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自己动手收集各种资料,开展调查与实验,自己整理信息,做出解释或结论,自己写成研究报告,并进行表达与交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

对模块化教学的几点思考-最新教育文档

对模块化教学的几点思考 模块化教学法是指以专业工种为模块,把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有机地、系统地结合在一起进行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法。 它在理论学习和操作技能训练之间找到了最佳的切入点,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通过模块化教学方法的实施,可以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它循序渐进,边学边练,弥补了过去讲练分离的不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模块化教学的优点 1.加强了教材的专业性和系统性 实施模块化教学的关键是编写模块化的专业技术教材。对每个模块所需的教材,不采用按章节分类的传统模式,而是根据不同模块的不同需求,以单独的项目为单元来编写教材。 在吃透技能培养目标前提下,把实际操作和与之密切相关的理论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制作成某一教学模块。每一专业由若干个大模块组成,每个大模块又由若干个小模块组成,而每个小模块又由若干个学习单元或课题组成,从而使教学形成一个积木组合式的教学模式。一般每一个模块的开始都要讲授该专业的基础知识,模块结束后都有案例分析,即综合训练。 模块化教材是专业课教材的一次大变革,打破了现有的教材体系,加强了专业性和实用性。解决了知识的系统性与岗前实习培训综合性的矛盾。2.教员讲授协调配合,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原有的训教模式,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致使每名教员各自为政,内容重复,课时膨胀。采用模块化教学,加强了同一结合点上相关项目的协调配合,避免了知识重复讲授。在模块化教学过程中先让学兵提出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学习,教员起到贯通、点拨作用,只讲解一些难懂的、易错的地方以及一些更快更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学上达到精讲多练,避免了讲授知识的重复性,从而更全面地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例如在讲授过滤器故障检查排除时,可以加强动手操作训练,学兵在查找故障过程中,会产生疑问,此时,教

新课改的思考(1)

思考新课堂 在信息全球化的影响下,我们教师也不得不顺应形势,走上创新和改革的道路。新课改,新课堂,全国上下的教育界都在如火如荼的开展各种教学改革,教学比赛。摸索中新课堂理所当然受到了各界的推崇,也受到了各种声音的质疑。 1.新课堂是否需要一件华服 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新课堂应该是吸引学生的,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学会探究,掌握学习方法,这是实施新课堂的目的。但是教师该如何展开教学吸引学生,引领学生进入未知的领域呢?这是值得每个实施新课堂的教师仔细揣摩的地方。这学期以来,我校极力推进各种课程改革,因此也学习和观摩了许多优秀教师的新课堂教学。之初,对于教师们眼花缭乱的课堂导入,新颖的课型,别致的过程,深深吸引了我,着实有一种震撼和佩服的感觉。可是,听完了这么多的课,内心不禁疑惑重重:在这样一堂新鲜而生动的优质课后,学生们又学到了什么呢?掌握了哪些呢?我不得而知。在这样图片和视频云集,花样百出的“表演课”上,学生和教师都表现得非常优秀和突出,可是他们内里所获得的也是一致的吗?无疑,这些老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备课,但是教学效果呢?我相信这一块应该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和评价目标,这就需要教师们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查询和设计。华服并不一定能提高教学的档次,掩盖教学中的弱点。 2.新课堂就是多媒体 为课改而课改,为创新而创新,依然成为新课改模式下教师们的追求。甚至有人认为一堂课上仅仅使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就是传统教学,就是老教法,就没有突破,没有创新,就是落后。若借助了多媒体,使用了录音机,开了电脑就是现代化教学,就是先进教学。一堂英语课上若是学生说的少了,沉默多了,活动少了,做的多了,就是一堂不合格的课。这显然是不合逻辑的,每一堂英语课的教学目标并不一样,阅读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口语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多说,多发表个人观点;写作课就是要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课型就会对课堂有不同的要求,对教学环境也会有不同的要求,多媒体教学并不适应所有的课堂,这也不应该成为评价课堂教学的条目。对于真正的教学课堂,教师不应该舍本逐末,过度追求教学形式,迷失教学方向。花样和热闹并不是学生学有所感,学有所得的必要条件。 3.新课堂就是教师尽量少讲 “填鸭式”、“满堂灌”教学已经成为评课中批评的典型性课堂,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这种形式的教学已经向“自主探究”教学转变。新课改的课堂上教师已经有原先的教学主体变成了教学引导者,这个引导者只能说的少要求的多吗?各种知识点只是引导,显然对于某些课堂是不够的。教师要大胆的讲,放开讲,引导学生各抒己见。例如英语中的知识点教学,若把引导当做教学的主要形式,靠学生去悟,那样教学任务必然无法完成。凡事都有黄金分割点,把握好每堂课教学的度比单纯追求学生主体可能更加具有实际意义。 4.新课堂就是分享,团队合作。 新课堂推崇颠覆学习的个体,由个体的学习变为学簇的团队合作。分享和合作固然有自己的优势:优者帮忙,弱者瞻仰,促进团队意识。但是每个学生多参与其中了吗?每个学生都畅所欲言了吗?每个学生都分享了吗?热闹的团队合

模块化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专业拓展性知识的研究

模块化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专业拓展性知识的研究 发表时间:2011-07-21T11:05:11.530Z 来源:《求医问药》2011年第5期供稿作者:李金生何文渊李定生蒋芳丽萧洒[导读] “模块化教学”方法能提高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应用及理解能力,为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重要作用。李金生何文渊李定生蒋芳丽萧洒(云南省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云南曲靖 655000)【摘要】目的:探索模块化教学方法在人体解剖学专业拓展知识学习中的应用。方法:在2010级2个护理专业班级中,将01班做为实施 “模块化教学”实验班,其余班级为对照班,观察学生专业拓展知识的学习效果,比较其学习效果的差异。结果:开展“模块化教学”实验班的学生解剖学专业拓展性知识的掌握程度优于对照班。结论:“模块化教学”方法能提高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应用及理解能力,为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拓展性知识;模块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R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2523(2011)04-0144-01 解剖学是一门形态学,是学习医学知识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人体解剖学的学习效果,强化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应用能力、操作能力及学习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结合人体解剖学的学科特点,在本人承担的2010级护理专业01班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引入“模块化教学”,取得一定成绩,现报道如下: 1 一般情况及资料 1.1 2010级护理专业01班有学生62名,均为女同学,年龄主要分布在17~20周岁,生源主要来自云南省内各县,均通过高考录取的大学专科学生。 1.2 2010级护理专业学生教材均使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卫生部规划教材《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第五版,总课时128节,其中实验班理论课78节,实习课40节,辅导课10节。对照班理论课98,实习课30节。 2 方法及步骤 2.1 方法将2010级3个护理专业班级中01班做为实验班,开展“模块化教学”,其余二个班级为对照班,按传统方法教学,观察实验班及对照班的教学效果的差异。 2.2 步骤 2.2.1 根据医学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和实验大纲要求,将课程教学内容分解为专业必备知识、专业技能知识和专业拓展知识三大模块,确定各模块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等,研究模块化教学设计的具体方法。 2.2.2 按模块化教学理念,对专业必备知识以理论课途径讲授;专业技能知识以实践课途径讲授;拓展知识以辅导课形式讲授,实施模块化教学。 2.2.3 学生期末学习成绩测评由三部分组成,专业必备知识成绩以期末考试测评为主,专业技能知识成绩以技能考试为主、专业拓展知识成绩以作业为主,并参考学生在理论课、实验课及辅导课的学习态度等,形成学生学习成绩评价。 3 结果 采用“模块化教学”方法,学生专业拓展知识学习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班,见下表:表人体解剖学专业拓展知识学习考试成绩表统计表: P<0.05 t=5.077 4 讨论与分析 4.1 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课程模式改革的实质是职业教育课程结构模块化,教学内容的取舍决定于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按高职高专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方向与目标要求,全国高职高专在课程结构、教学模式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探索。模块化教学模式不以学科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内容,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是从职业活动的实际需要出发来组织教学内容,强调能力本位和知识的“必需、够用”,因此,模块化教学方法对高职高专的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是提高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教学模式。 4.2 在传统的人体解剖学教学内容中,拓展性知识内容在一般不做重点要求,教学中教师教学中也只做简单讲解,一带而过,考试不要求,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达不到教学要求。而采用“模块化教学”方法,则将拓展知识明确区分,提出了具体的教学要求,教师通过辅导方式,指导学生学习,通过作业、测验等方式进行检查,督促学生重视拓展性知识的学习,从而加强了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达到提升学生专业培养目标的作用。在人体解剖学专业拓展知识成绩对照表中,实验班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班(P<0.05)。 专业拓展知识是对学科知识的拓展和弥补,其内容主要通过学生自完成,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在考试中涉及内容少,学生对重视程度不够。通过开展“模块化教学”,专业拓展知识是构成学科知识的三大模块之一,对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过程做出了具体要求,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丰富的学生的学习内容,还对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建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具有重要性的作用。 4.4 专业拓展知识学习内容的选择和要求,一方面要结合学科特点进行取舍,但另一方面尤其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按“必需、够用”的原则及突出医疗卫生职业的特点来确定,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入学科前沿知识及研究进展情况,以提高学生对专业拓展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参考资料 [1] 搂一峰.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块化设计探讨.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8年 [2] 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 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07年。 [3] 《笃行学刊》.笃行学院(北京)教育科技中心主办.2008年第12期。 [4] 初国良.人体解剖学模块课程的设计与实践.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 年第12 期

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推进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推进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无锡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近几年来,我校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支持下,学校硬件建设突飞猛进,招生规模不断创新高,为了进一步促进学校的发展,学校领导认识到深化学校内涵建设十分重要,其中课程改革是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包括课程观念、课程模式、专业教学计划开发等,也包括课程标准、教材编制等,还包括教法、学法、考法等层面的内容。课程改革不是对传统教学模式与手段的彻底否定、不是对抛弃过去和现有的办学经验,而是一种扬弃,是一种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其根本目标在于突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真正办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因此,我校在保持教学稳定大局的前提下,结合学校实际,确立以校级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开展了一些工作,现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更新教师观念,形成精品课程建设氛围 学校领导多次在教师大会、教研组长及学科主任会议上传达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宣传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指导思想,强调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真正办出职业教育的特色的重要性。2005年11月,学校组织教师学习《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文件精神,明确以后努力的方向。为了吸收和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形成适应护理职业教育思想、方式和方法,学校邀请职改专家如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谈兴华老校长、全国卫生职业教学新模式课题组负责人刘晨教授等来校,进行《职业学校教科研改革》、《课程结构及内容改革》、《课程开发和评价》、《课程改革要求与评价》等内容的专题讲座,更新教师观念;组织老师观看协和护理教改录像与讨论,深切感受课程改革的春风,逐步“唤醒”教师的课改热情。每学期组织2次同课程或相近课程教师集体备课,通过备学生、备大纲、备教材以及备课程间的内容衔接,促进教师之间交流教学理念、沟通存在的困惑、商讨对策与配合。广泛开设观摩课、公开课,通过评议、示范和交流,提高中青年教师课堂设计和运作的技能。通过多侧面、多角度职教理念的渗透,为进一步实施课程改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为了积极推进课程建设,学校成立了课程改革领导小组,校长亲自

(完整版)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主要内容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主要内容 第一章新课程改革与教学理念重建 第一节新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与特点 (一)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具体目标主要指以下五个转变: 1.课程内容的转变 2.课程结构的转变 3.课程实施方式的转变 4.课程评价的转变 5.课程管理的转变 (三)新课程改革的特点 1.由“专制”走向民主 2.由封闭走向开放 3.由专家走向教师 4.由立足结果走向立足过程 二、新课程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一)确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二)建立民主的教学关系 (三)改革教学与学习方式 (四)重建教学管理与评价制度 第二节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理念的重建 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学与课程的关系 在新课程改革中,课程不再是仅仅由教材、教学大纲或教学计划等文字资料组成的了,而是由这些文字资料和教师与学生对课程的体验和感悟共同组成的,并且教师与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将占课程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因此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构建与提升的过程”。因此,在新课程中,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是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互相促进、相互作用的关系。 二、新课程背景下教与学的关系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电工学课程模块化教学方案的建设与实施

本文由gaolaura999贡献 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Vl2o505o2N.0.2 电工学课程模块化教学方案的建设与实施 李春茂 (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广州504)160 摘要:总结了电工学课程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针对华南理工大学的教学实际,题,按照不同 的专业类别提出了模块化教学方案及其实施意见,这对于解决目前教学中出现的各种矛盾, 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工模教课程设电学;块化学;建 中图分类号:6243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029620)500-G4.2B1-5(050-400402 电工学是非电类理工科各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程,包含“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两大部分内容。非电类学生学习电工学重点在于应用,为此,课程内容要理论联系实际,要注意基础性、应用性和先进性的有机结合。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熟悉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要特别重视实践能力的训练,制定出合理的学习成绩评价标准。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学时少、内容多的矛盾,我们在原来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校内各专业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电工学课程的模块化教学方案的建设并全面推行之。 1课程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课程定位不准确,难以适应时代要求现在的课程定位基本上沿用2世纪6-008年代的定位标准,0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过分强调基础而忽略了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进人2世纪,1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多的是要具备跨学科合作及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对电工学课程的性质、任务和教学目的给予重新认识和定位。()2课程设置不规范,难以组织教学由于历史原因,各专业的课程设置随意性很大,教学内容和学时比较混乱,既不规范又不科学,在课程多教师少的情况下,给教学过程的实施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为了避免这一点,就要按照新的教学基本要求,结合非电类专业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规划课程设置,以利于教学过程的实施。()容陈旧,3课程内难以满足社会需求传统的电工学课程体系是从2世纪6年00代逐步建立起来的,实际上是“电路分析”“、电气控制”“、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和“术”几门课程的“压缩饼干”培养的学生满足不了社会对应用型工程师的需要。近几年,来,各出版社出版的《电工学》版本繁多,但几乎没有摆脱旧有模式的束缚,内容陈旧落 收稿日20-13期:041-2作者简介:李春茂(98,博士,15-)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华南理工大学电工教学团队负责人,从事电工电子技术及电气拖动、传感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李春茂:电工学课程模块化教学方案的建设与实施 后,不能满足社会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器件、新技术不断涌现,如果采取旧 瓶装新酒的办法,在旧的课程体系下简单增加新内容,势必造成课本内容过多,使得

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精)

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新课程改革要改变的最迫切最重要的只有一点,那就是教师、家长乃至全社会的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思想观念是人们行为的先导,每一个大变革的时代,都是从思想观念方面开风气之先,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是这样,盛唐是这样,五四运动也是这样,观念变则行动变,行动变则成效显。现在要搞新课改,有些学校已经实施了六七年,但真正的教育的新时代并没有到来。我觉得全社会并没有形成一种办全新教育的思想,还是在穿新鞋走老路。教育还是教育者的事情,是校长的事情,是老师的事情,人们只是站在河岸边看水涨船高,看落水的人在里面扑腾挣扎,从而比比划划,横加指责。社会上的拜金狂潮、追星风云此起彼伏,节假日补习班热火朝天,风生水起。网吧丑恶,网络暴力、色情屡禁不止,校园周边安全隐患难以消除,学校大门紧闭,保安肃立,这样的环境怎能办开放的教育、创新的教育?新课改实施之前照例要举行各种形式的培训班,组织考察学习,但人们往往得到的是点石成金的金块,而非点石成金的手指头。校长们都在匆忙地展示自己的办学成果,但对怎样做却闭口不谈,或者谈得很少。德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我站在地面上步行,不在云端跳舞。”教育最主要的是行动而非研究。最近我们欣喜地看到,北京十一中学的李希贵校长倡导的“新学校行动研究”开始开花结果,我们期待着教育的大丰收。 二、教育最忌讳的是折腾,干扰,搞运动。中国人最大的爱好是搞运动,心里明白教育是慢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但大家都等不及,都迫不及待,领导想在自己短短的任期内出教育政绩,校长也想,老师也想,最后带动的学生家长乃至全社会都在轰轰烈烈地办教育,今天一个名词,明天一个花样,大家都学,结果东施效颦,邯郸学步,学到最后成了“四不像”。教育名词多,教育名人多,教育行为多,教育督查多,教育折腾多,真正办教育的一线老师茫然无措,只好等着在适当的时机鼓掌,叫好。均衡教育来了,我们办均衡教育,特色教育来了,我们办特色教育,现在全国上下都在呼喊教育家,于是校长和老师又纷纷出思想争当教育家,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怎能办好教育?怎能平心静气地教好学生?而且这样做的坏处是千校一面,千篇一律,名义上在办特色教育,结果大家都成为一样。理想的教育特色应该是“大家都不同,大家都很好”。理想的教育状态是社会很宽容地平静地等待教育自身的变化,教育内部很儒雅地很大气地传授知识,

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作者:来源:时间:2004-5-28 11:05:47 阅读次【大中小】 1.“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反映了一种怎样的思想? 《标准》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与有效的指导,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这既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原则,保证每个学生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而且也反映了现代科学教育面向全体的思想。 这是因为科学技术日益发展,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这种影响不仅表现为高新利.技不断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如家用电器、电脑、新材料产品、各种通讯手段、数字化生存方式,使得生活在这一时代的人们需要各种科学知识,适应与享受现代生活,而且更需要人类理智地认识这一现象,知道科学技术在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也会给人类造成麻烦,如环境污染、能源枯竭、情感丧失、生态破坏等。这些负面效应必须引起人类的高度重视,需要每个人在享受现代生活方式的同时,关注可能伴随而来的各种问题,自觉地防止与减少负面影响的出现。这是每个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都必须知道,并付之于行动的。因此,要让每个人具有科学素养,必须实施面向全体的科学教育。 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还意味着必须提高每个人对科学进步与社会发展做贡献的能力。在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时代,一个国家公民科学素养的水平直接反映了这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与国民生产能力,也是这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因此,美国提出了“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日本提出了“全体国民教育”,我国也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国策,充分反映了科学教育面向全体的思想。 2.怎样理解与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是指在科学学习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让他们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自己动手搜集各种资料,开展调查与实验,自己整理信息,做出解释或结论,自己写成研究报告,并进行表达与交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到科学知识的同时,习得开展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井培养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要实现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键是要转变教师的学生观,重新定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在以知识传授为目标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接受知识。至于接受哪些知识,学习哪些内容,则是由大纲与课程事先规定了的,学生没有选择的机会和余地,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而教师通过设计教案,组织上课,指挥与控制着课堂教学,

高等数学模块化教学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目前《高等数学》教学面临的问题,研究了适 合《高等数学》教学的模块化教学方法。分别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旨在培养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关键词高等数学;模块教学;评价体系受到工业生产中功能相关零件组合在一起的启发,人 们开始尝试将联系紧密、教学目标和方法相似的教学内容整合一起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模块化教学的核心是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即归纳建立各个专业在工作的过程中涉及的任务,并将其支解成多个相对独立的小单元,每个相对独立的小单元对应划分的各个教学模块,依据工作任务确定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强调通过工作任务重新构造课堂的教学内容,根据能力的层次,构建基于岗位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课程体系,推行理论联系实践的一体化教学的方法,通过实验和实训训练学生的个性化培养,针对学生能力利用校企合作的评价体系考查教学的效果。1模块法教学设计目前虽然部分研究者做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是大部分老师还是运用黑板和粉笔这两种工 具实行满堂灌这种较为单一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感到课堂教学枯燥无味。这种教学的模式一般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忽视了 学生利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专业问题和实际生活中遇到问题的能 力的培养,这往往会让学生在主观上认为,《高等数学》中所学到的知识在他们的专业学习和现实生活中没有太大用处,从而会产生厌学的情绪。而采用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可以使学习目标明确,结 合学生的层次。在专业学习的需求方面《高等数学》的教育不

能过分追求课程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其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符合,应该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注意整合并删除与专业没有太大关系且不影响基本的数学素质培养的难懂内容,使学生在最少的时间内学到最实用的知识。基于学生基础层次的需要我院本科生生源质量较差,水平参差不齐,多数专业文理兼收、春考夏考兼收,学生的数学基础素养层次不齐,再加上现在高数教学把基础知识的传授放在重点,与专业联系不紧密,导致部分学生听不懂、不想听 从而形成恶性循环。1.1重构《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根据我院本科办学定位和高等学校非数学类数学基础课教学基本要 求,拟将高等数学教学内容分为四大模块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应用模块、层次提高模块、建模应用模块。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基础和专业需求,教学内容不能太宽泛,突出够用和适用,不必面面俱到, 应对一般教学内容进行删减和整合,使其更符合各专业的实际,更易于学生接受;其次要考虑一部分打算考研的学生的需求,设置相应的 教学内容,为学生层次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根据我院历年来参加全国数学建模竞赛的经验,设置相应建模方面的教学内容。 1.2转变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法。《高等数学》的模块化教学,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模块化教学具有明显的开放性、灵活性,赋予学生很大成都的自主权,关注学生的学习,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特点。应该坚持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采用课堂教授、启发式提问、课堂练习、小 组讨论、探究式教学以及介绍有关学科的科研动态和实际应用相结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