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隧道洞内测量

隧道洞内测量

隧道洞内测量
隧道洞内测量

(整理)隧道洞内控制测量的探析

一、引言 对隧洞工程的开挖,在各种规范中的要求很多,精度也要求比较高,特别是对有些管道及特种工程的隧洞。对施工单位而言,洞内控制测量精度的高低就直接影响到贯通的精度,为保证隧洞在允许精度内贯通,我们首先要对洞内控制测量进行设计,在未贯通前对已施测的测量成果要进行相应的精度估算,为保证相应的控制测量精度还要采取相应的测量方案,下面就这几方面进行相应的探析。 二、洞内控制测量设计 2.1平面控制测量设计 洞内平面控制测量在未贯通前都是支导线。当接到隧洞工程开挖任务时,首先要根据洞室相向或单向开挖长度及设计贯通精度要求,对洞内导线进行设计,估算预期的误差、确定导线施测的等级,以保证洞室开挖轴线的正确,即贯通精度,更为合理、经济的选择测量设备及测量方案。 根据隧洞设计开挖图,按一定比例尺在CAD或图纸上绘出隧洞开挖平面图及贯通面位置,充分考虑开挖施工时洞内的测量环境(如通视条件及出渣等对测量的影响)、以及测量精度的提高,合理的选出导线点位置,并展于图上。 支导线的终点是支导线精度的最弱点,横向贯通中误差是由导线测角误差及导线边长误差所引起,而横向贯通中误差主要影响隧洞的贯通精度,下面主要分析横向贯通中误差。 根据误差传播定律,导线测角及测边是相互独立的两个量,则可得导线测角中误差所引起的横向贯通中误差myβ为: myβ= ±mβρ∑RC2 2.1.1 式中: mβ—导线测角中误差,S; ∑RC—观测角度的导线点到贯通面的垂直距离平方的总和,m2。 导线测边误差所引起的横向贯通中误差为mys: mys = ±mss∑Dy2 2.1.2 式中: mss—导线边长相对中误差,mm; ∑Dy—各导线边在贯通面上的投影长度平方和的总和,m2。 那么,导线测量误差在贯通面上所引起的横向贯通中误差my为:

2隧道洞内测量

隧道洞内测量 QB/ZTYJGYGF-SD-0402-2011 第五工程有限公司谯生有 1前言 1、1工艺工法概况 洞内测量的主要目的就是使隧道各开挖面之间正确贯通,洞内各结构物建筑界限满足规范要求,主要测量内容有洞内控制测量、贯通测量、施工测量。70年代以前,洞内控制测量多采用钢尺量距导线,中线测量多采用偏角法、正倒镜穿线法,断面测量一般采用皮尺花杆进行测量。70年代以后,随红外测距仪、全站仪广泛应用于测量领域,洞内控制测量采用光电测距导线,中线放样多采用极坐标法,断面测量采用全站仪极坐标法进行测量。 1、2工艺原理 在隧道洞内布设导线点,自洞外控制网向洞内导线点引测坐标、高程,保证洞内外导线点成果为统一的坐标系统,利用洞内导线点成果指导隧道的开挖、衬砌,确保相邻贯通面正确贯通,隧道几何尺寸满足界限要求。 2工艺工法特点 应用全站仪导线测量测设洞内控制点坐标,水准测量或者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测量洞内水准点高程,采用全站仪极坐标法进行施工放样与断面测量,利用常规测量仪器即可完成洞内测量任务,测量原理简单,测量工艺经济合理。 3 适用范围 适用于铁路、公路、地铁、水利、水电、矿山等隧道工程洞内测量。 4 主要引用标准 《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 《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 10601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 《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 《水利水电工程测量规范(规划设计阶段)》SL 197 《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 5 洞内测量施测方法

洞内控制测量采用闭合环导线施测,导线环边数为4~6条,导线环随开挖向前推进,对中短隧道洞内导线布设为平面、高程三维网,对于特长隧道,洞内高程采用高精度几何水准测量施测,中线放样与断面测量采用全站仪极坐标法施测,贯通误差的调整采用导线平差法或中线调整法进行调整。 6 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6、1洞内测量工艺流程 洞内测量主要包含洞内控制测量、贯通测量、施工测量三大部分,测量流程如下图。 图1 洞内测量工艺流程图

地铁隧道控制测量技术(地面控制测量、联系测量、洞内控制测量)分解

地铁隧道施工控制测量

目录 一、地铁隧道施工测量的内容及特点 二、编制目的 三、编制依据 四、地面控制测量 五、联系测量 六、高程传递测量 八、洞内施工测量 九、贯通误差测量 十、断面测量 十一、结束语

地铁隧道施工控制测量 中铁X局集团有限公司万海亮 一、地铁隧道施工测量的内容及特点 地铁工程主要有车站和隧道组成,多建于城市地下,但也有些区段会采用地面或者高架线路。隧道施工控制测量是地铁施工测量的重点和难点,所以这里主要介绍地铁隧道施工控制测量。 1.1地铁隧道施工测量的内容 地铁隧道控制测量一般是要通过已完成的车站(盾构始发井)、竖井、或地面钻孔把地面(井上)控制点的坐标、方位及高程传递到地下(井下),从而将地面和地下控制网统一为同一坐标(高程)系统,作为地下导线的起算坐标、起始方位角和起始高程基准,依此指导和控制地下区间隧道开挖并保证正确贯通。 因此,地铁隧道施工测量的内容主要有:地面平面控制测量、地面水准控制测量、联系测量、竖井高程传递、洞内控制测量、隧道施工测量、贯通测量。地铁隧道施工产生的测量误差除地面控制点的因素外,还包括井上与井下联系测量误差以及区间隧道施工控制测量误差。因此,地面控制测量、联系测量及区间隧道施工控制测量是地铁施工测量的三个关键因素,也是直接影响地铁贯通精度的关键控制点。 1.2地铁隧道施工测量的特点 1、地铁工程线路长,全线分区段施工,各区段开工时间、施工方法各异,且由不同承包商施工,要确保贯通,每个区段不仅要完成本段的测量任务,还要注意与邻接工程的衔接。

2、地铁线路长,且在主要地下施工,控制网要采取分级分段建立。 3、地铁暗挖隧道,施工工艺复杂,地下施测条件差,测量工作量大。 4、地铁隧道贯通精度及建筑限界都有要求严格,在隧道施工的各个阶段必须对地面和地下控制网进行联系测量。 因此应结合城市地铁的工程的特点建立合理、满足精度要求的地铁施工控制网对地铁隧道的顺利、准确贯通非常关键。 二、编制目的 为使地铁施工优质、高效、顺利进行,施工过程中不出现由于测量错误或误差超限而引起的结构物返工或整改等质量问题,在施工过程中必须通过科学的测量方法,按照规范要求定期对控制网进行复测,使施工测量全过程处于受控状态。最终保证按期完成施工任务并交付验收。 三、编制依据 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 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3、《城市测量规范》(CJJ8-99) 4、《西安地铁建设工程施工测量管理细则》 5、《西安地铁工程施工测量、监测管理管理办法(暂行)》 6、业主测量队所交测点,控制点数据资料。 四、地面控制测量 4.1 地面平面控制测量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规定:向隧道内传递坐标和方位时,应在每个井(洞)口或车站附近至少布设三个平面控制点及两个水准控制点作为联系测量的依据。

隧道洞内控制量测方案

xx 市轨道交通x 号线一期工程 隧道及斜井 洞内控制测量方案 xxxxxxx 集团公司 2010 年9 月25 日 一、工程概况 隧道,起点里程为DK9+310 ,终点里程为DK12+210 ,全长2900M。为保证工期,本隧道设斜井两处竖井一处。隧道较长,斜井较

多,控制测量复杂。 二、洞外平面控制 隧道及斜井洞外控制测量采用设计院提供的导线点位和集团公司精测队复测并进行加密的加密控制点进行严密平差后的成果。设计院交点桩位和加密控制桩位成果,具体可见《控制点成果表》和《加密导线控制点成果表》。 三、隧道和斜井洞口埋点测设 施工开始前,在洞口布设近井点,采用全站仪、精密水准仪等测量仪器采用闭合导线测设方法,精确测量控制。 洞口导线点的点位布设使用?22钢筋埋设于洞口附近坚固的稳定地面上,并用混凝土固定桩位,点与点之间通视良好。点位布设完成后,混凝土凝固后,利用设计院交接的GPS点和集团公司精测队测量的加密点作为已知基准点,利用全站仪采用闭合导线方法测量各点的平面坐标并平差。高程控制采用至少两个已知基准点,使用电子水准仪闭合测设各点高程并平差。导线采用四等导线测设,要求测角中误差w 士 2.5〃,测边相对中误差w 1/100000。高程控制采用二等水准测量测设,观测精度每公里偶然中误差士2mm,往返测量闭合差w 士 4 L (L为往返侧段路线线段长,以km计)。 平面控制采用全站仪2〃级仪器,水平角的观测正倒镜六个测回,每条导线长度往返观测各三个读数,在允许范围内取均值。水准控制采用天宝DINI03电子水准仪按要求测设。 四、洞内控制测量

隧道及斜井洞内控制测量采用导线控制的方式,从洞外近井点引入。洞内导线点,以洞口点为起始点,沿中线布设,形成导线环。埋点时要将点位附近虚碴清理干净,在基岩上钻眼,埋设? 22的钢筋做桩,桩顶要处理成光滑平面。钢筋长度约30cm露出地面约5mm 用钢钉在桩顶打点或锯十字,点直径不大于1mm然后用直径15cm 的钢管,高约30cm护桩。在钢桶周围用C20混凝土包围,混凝土包裹大小约1平米。混凝土凝固后在钢桶上加盖。导线点埋置完成后,在边墙上标明位置点号,以便测量使用。洞内布设主副导线,导线控制等级为二等导线,主副导线每延伸2-3个点后,组成闭合导线,经过测量平差后作为施工用测量坐标结果。进入正洞后,正洞中的导线 点与各斜井及竖井的控制点进行联测,构成闭合环,平差后作为施工 用测量结果。洞内导线布置如图所示: 洞内导线布置图 洞内采用四等导线测设要求测角中误差w士 2.5〃,测边相对中误差w 1/20000。 洞口内,外两个测站的测角,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由于洞口内外温差较大,洞口空气对流严重,空气密度变化剧烈,洞内外光线反差较大,使得测角时,目标成像极不稳定,严重的影响照准精度,切

1、隧道洞外控制测量

隧道洞外控制测量 QB/ZTYJGYGF-SD-0401-2011 第五工程有限公司谯生有 1 前言 1.1工艺工法概况 随着测量技术的发展和测量器具的更新,隧道洞外控制测量技术得到了日新月异的发展。隧道平面洞外控制测量最初是通过铟钢线尺测量基线然后用高精度经纬仪测角布设三角锁进行控制测量,70年代以来,随着红外测距仪广泛应用于测量领域,精密导线测量逐渐取代劳动强度大的三角锁测量而成为隧道洞外控制测量的主要方法,90年代以后,GPS静态精密定位技术逐渐应用于隧道洞外平面控制测量,目前,隧道平面控制测量优先选用GPS技术,只有部分中短隧道洞外平面控制测量使用导线测量。洞外高程控制测量长期以来一直采用几何水准测量的方法,红外测距仪、全站仪广泛使用后,光电测距三角高程广泛用于中长隧道高程控制测量,对于测量精度要求高的特长隧道目前仍然采用几何水准测量。 1.2工艺原理 通过在各开挖洞口布设控制点,并采用相应的测量设备和技术方法测量控制点的坐标及高程,从而建立隧道各开挖面之间的空间几何关系,为洞内控制测量提供测量基准,确保隧道施工过程中测量控制及贯通精度。 2 工艺工法特点 基于测量设备的更新换代,摒弃了选点困难劳动强度大的三角测量技术,优先采用GPS技术进行洞外平面控制测量,无需翻山越岭即可实现洞外平面控制测量,大大提高了测量效率,降低了测量成本。根据隧道贯通精度要求,在满足贯通精度的条件下,洞外高程控制测量采用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对精度要求高的特长隧道、高速铁路隧道,洞外高程控制测量采用精密几何水准测量,既能满足精度要求,又能最大限度提高测量效率。 3 适用范围 适用于铁路、公路、地铁、水利、水电、矿山等隧道工程洞外控制测量。 4 主要引用标准 《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

隧道控制测量完整版

隧道控制测量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隧道洞内控制测量 第一部分 设计阶段 一、准备工作 洞内导线设计,一般先作导线边长设计,在做测量精度设计。导线边长需根据隧道长度、路线平面形状、施工方法以及断面宽度作选择。原则上隧道越长,导线边也应尽可能选得长一些,但是必须保证正常通风下通视良好。直线地段一般选择250~500米,曲线地段按Rf C 8 确定,其中,R 为曲线半径,f 为断面宽度。精度等级确定见表1平面控制测量设计要素 表 备的布设密度一般不大于200米。高铁高程控制测量的精度等级采用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每千米高程测量偶然中误差限差为1mm 。 二、方案确定 1、平面控制测量 1)、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2的规定。 2)、角观测宜采用方向观测法,并符合表3的规定。

3)、边长测量应符合表4的规定。 ②、测距仪精度等级划分如下 Ⅰ级∣md∣≤2mm Ⅱ级 2 mm<∣md∣≤5mm Ⅲ级 5 mm<∣md∣≤10mm Ⅳ级 10 mm<∣md∣≤20mm md为每千米测距标准偏差。即按测距仪出厂标称精度的绝对值,归算到1km的测距标准偏差。 ③、mD=a+b×D 式中: mD----仪器测距中误差(mm),a----标称精度中的固定误差(mm), b----标称精度中的的比例系数(mm/km),D----测距长度(km) 4)、测距边的斜距应进行气象和仪器常数改正。气压、气温读数取位应符合表5的规定。三等及以上等级测量应在测站和反射镜站分别测记,四等及以下等级可在测站进行测记。当测边两端气象条件差异较大时,应在测站和反射镜站分别测记,取两端平均值进行气象改正;当测区平坦,气象条件差异不大时,四等及以下等级也可记录上午和下午的平均气压、气温。

隧道洞内施工控制测量之交叉导线网法

隧道洞内施工控制测量之交叉导线网法

隧道洞内施工控制测量之交叉导线网法 1 隧道洞内控制导线网测量的网形设计 洞内控制导线网应从隧道洞外GPS 平面控制测量确定的洞外联系边引入,洞内、外平面控制网宜以边连接进行联系测量。洞内控制导线网应采用下图1-1所示的交叉导线网,以提高洞内平面控制测量的可靠性和精度。 GPS29 GPS32321 311322 312 323 313 32431430113021302230123023 30133014北 图1-1 隧道洞内控制导线网测量网形示意图 2导线网的外业数据采集 1)洞内控制导线网测量的精度要求 根据《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中的有关规定和要求,结合表1-2所示的隧道施工实际情况,为保证隧道的横向贯通精度,隧道洞内控制导线网测量的精度等级及主要技术要求,应满足表1-2的要求。

表1-2 洞内导线网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附合长度(k m) 边 长 ( m) 测 距 中 误 差 (m m) 测 角 中 误 差 (″ ) 相邻 点位 坐标 中误 差 (m m) 导线 全长 相对 闭合 差限 差 方位 角闭 合差 限差 (″) 对应 导线 等级 测 回 数 0. 5 ″ 级 1 ″ 级 L≤2300 ~ 600 3 1.8 7.5 1/55 000 ±3.6 n 三等4 6 2<L≤7300 ~ 600 3 1.8 7.5 1/55 000 ±3.6 n 三等 4 6 L>7 300 ~ 600 3 1.3 5 1/10 000 ±2.6 n 隧道 二等 4 6 注:导线网独立闭合环的边数以4~6条边为宜。 导线点宜充分利用洞内施工平面控制桩,单独布点时应布设在施工干扰小、安全稳固、方便设站、便于保存的地方,点间视线应距洞内设施0.2m以上。 导线网水平角观测宜采用方向观测法,并符合下表1-3的要求。 等级仪器等级半测回归零差 (″) 一测回内2c 互差(″) 同一方向值各测 回互差(″) 隧道导线0.5″级仪器 4 8 4 1″级仪器 6 9 6 导线网边长测量应符合下表1-4的要求。 等级使用测距 仪精度等 级 每边测回数 一测回读 数较差限 值(mm) 测回间较 差限值 往返观测 平距较差 限值往测返测(mm) 隧道导线Ⅰ 4 4 2 3 2m D 2)外业测量要求 1、采用徕卡或天宝高精度测量机器人进行导线网施测。外业测

隧道洞内控制测量及精度预计方法

隧道洞内控制测量及精度预计方法 摘要:纵观我国道路行业发展较快且取得成绩较为优秀的是隧道建设。隧道建 设的发展打破了我国因各区域间地理位置、地势以及山坡等因素而隔断的交通线。隧道为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奠定了强大的基石,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与 此同时,关于隧道洞内的控制测量及精度预计方法成为目前我国的重点研究项目 之一。在本文中,我们将会论述隧道洞内控制测量及精度预计的重要作用,并且 总结隧道洞内控制测量及精度预计方法,提出相关的注意事项,以此促进我国隧 道的进一步发展,为我国带来更大的经济效应。 关键词:隧道洞;测量及精度预计;重要性及方法;注意事项 引言:隧道洞的工作是极富有危险的,因此在如此危险环境下如何安全有效 合理完成隧道洞内测量以及精度预计方法成为了当前的难题,在不断的工作实践中,我们对日常中常用的测量及精度预计方法进行了总结归纳。 1.隧道洞内控制测量及精度预计的重要作用 隧道通常都处于地势复杂、险要的地带,周边山峰达到300米,并且树木众多,有各种岩石层存在。在实际的工作中,为了让隧道洞工作的顺利进行,会对 施工周边环境进行数字化分析,以免因对当地地势的不了解造成周边植被破坏, 因此对于隧道洞内的测量及精度的估计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隧道洞内测量以及 精度估计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隧道洞内施工的工作计划。在进行具体施工前, 我们会对隧道洞内情形进行多次勘察,以确保洞内测量数据和关于精度的预估工 作尽可能准确到位。另一方面,隧道洞内控制测量以及精度预估的工作将会决定 该项目工程在成本造价中的问题,如若因隧道洞内控制测量和精度预估过少,将 会导致该工程项目在前期成本预估中偏差较大,以致后期工程的停工,为此将会 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隧道洞内控制测量以及精度预计的方法 2.1隧道洞内测量的方法 2.1.1平面测量方法 隧道洞内控制测量的方法最常用的就是平面测量方法。该方法的特点是简单、实用、便捷。平面测量方法主要是用在隧道洞前期的工程中,在开挖隧道之前要 对其进行科学测量与区域划分,为开挖做好精确的数据准备工作。通常关于隧道 洞平面测量方法所取得的数据以数字化技术呈现在电脑上,根据初期的测量数据 进行分组,各小组为单位对即将施工现场进行第二次测量,得出更为精准数据后 再次对规划图进行修改工作,第三次则是根据前两次测量所获取的信息整合后, 带数据到现场进行实地勘测,以确保平面测量的数据准确无误。在至少经过三次 的反复勘测后,方可将其数据上报,开挖隧道工作可继续进行实施。在隧道洞控 制测量的方法中,为避免更大的误差,得出一个检测误差定律的公式:myβ = ±mβρ∑RC2 。我们真正做到将科学与实践得到有效结合,以此促进隧道洞工程项 目的顺利进行。比如:从一已知点和已知方向出发,经过一系列的导线点,最后 附和到另一个已知高级控制点和已知方向,这种折线图形称为附和导线。附和导 线具有检核观测结果和已知成果的作用,普遍用于平面控制网的加密。 2.1.2高程控制测量 隧道洞并非一张图纸,它是一个具有立体感的三维空间,因此对隧道洞内的控制测量必 定会有高程控制测量工作的开展。在具体的工作中需要运用到专业测量三维空间的三脚架装

隧道洞内平面控制测量的几种方法

隧道洞内平面控制测量的几种方法隧道施工控制测量的目的,主要是控制隧道施工的横向贯通误差和指导洞内的施工,而横向贯通误差的大小主要取决于隧道施工的平面控制测量。隧道施工平面控制测量包括洞外平面控制测量和洞内平面控制测量,目前洞外的平面控制测量已经全部采用GPS测量技术,而洞内的平面控制测量则只能采用各种形式的导线。由于GPS隧道洞外控制网具有测量精度高、图形强度好和控制点数量少等优势,因此目前隧道施工的横向贯通误差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洞内平面控制测量的方法和精度,为此隧道施工测量实习主要进行洞内平面控制测量的实习。 对于高速铁路隧道而言,要求在隧道贯通后进行洞内线路平面控制网(CPII)的建网测量。CPII控制网是洞内轨道控制网(CPIII)平面网的起算数据,因此其精度至关重要。本实习模拟建立高速铁路隧道洞内CPII控制网。 下面首先介绍隧道洞内CPII控制网测量的基本知识;然后分别介绍洞内CPII控制网测量的几种方法,包括符合单导线、导线环网、交叉导线网和自由测站边角交会网。 1、CPII控制网的基本知识 高速铁路建设过程中,CPII控制网的主要作用,既是线下工程施工的测量基准,又是CPIII平面网的起算基准,而隧道洞内的CPII控制网则主要是洞内CPIII平面网建网测量的起算起算基准。洞内CPII控制网要求沿线路方向每隔400 m左右布设一个控制点或每隔400m左右布设一对点(两个点),控制点一般布设在隧道洞内排水沟侧墙顶面,最好采用强制对中标志。洞内CPII控制网只能采用全站仪的导线或导线网方法进行建网测量,测量的精度根据隧道的长度确定,长度在6km以下的隧道,测量精度为三等;7km以上的隧道,其洞内平面控制测量的精度为隧道二等。 2、洞内CPII控制网测量的四种方法 根据隧道的长短,洞内CPII控制网采用不同的测量方法。目前,洞内CPII控制网测量一般采用符合单导线、导线环网、交叉导线网和自由测站边角交会网四种方法。 (1)符合单导线方法 对于长度小于2km的短小隧道,洞内CPII控制网可以采用符合单导线的方法进行测量。符合单导线的测量网形如下图1所示。 CP001CP003CP005CP007CP009CP011 CP002CP004CP006CP008CP010CP012 图1 洞内附合单导线测量网形示意图 图1中,CPI1、CPI2和CPI3、CPI4分别是隧道进出口外的洞口控制点,也即高速铁路的基础控制网(CPI)的控制点,进口或出口的两CPI控制点之间的间距一般为800m左右,两点之间要求相互通视。CP001、CP004、CP006、CP008、CP009和CP012为洞内导线点,相邻导线点间的纵向间距一般为400m左右。符合单导线的观测值为各测站上的水平方向和相邻导线点间的水平距离,要求采用智能型全站仪进行自动测量。 (2)导线环网的方法 对于长度在2km至6km之间的中长隧道,洞内CPII控制网要求采用导线环网的方法进行测量,导线环网的测量网形如下图2所示。

隧道控制测量

隧道控制测量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隧道洞内控制测量 第一部分 设计阶段 一、准备工作 洞内导线设计,一般先作导线边长设计,在做测量精度设计。导线边长需根据隧道长度、路线平面形状、施工方法以及断面宽度作选择。原则上隧道越长,导线边也应尽可能选得长一些,但是必须保证正常通风下通视良好。直线地段一般选择250~500米,曲线地段按Rf C 8 确定,其中,R 为曲线半径,f 为断面宽度。精度等级确定见表1平面控制测量设计要素 表1平面控制测量设计要素 洞内高程测量设计,高程控制网的布设可以结合导线控制点的埋设,水准备的布设密度一般不大于200米。高铁高程控制测量的精度等级采用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每千米高程测量偶然中误差限差为1mm 。 二、方案确定 1、平面控制测量 1)、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 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 注:表中n为测站数。 2)、角观测宜采用方向观测法,并符合表3的规定。 表3 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 3)、边长测量应符合表4的规定。 表4 边长测量技术要求

注:①、一测回是全站仪盘左、盘右各测量一次的过程 ②、测距仪精度等级划分如下 Ⅰ级∣md∣≤2mm Ⅱ级 2 mm<∣md∣≤5mm Ⅲ级 5 mm<∣md∣≤10mm Ⅳ级 10 mm<∣md∣≤20mm md为每千米测距标准偏差。即按测距仪出厂标称精度的绝对值,归算到1km的测距标准偏差。 ③、mD=a+b×D 式中: mD----仪器测距中误差(mm),a----标称精度中的固定误差(mm), b----标称精度中的的比例系数(mm/km),D----测距长度(km) 4)、测距边的斜距应进行气象和仪器常数改正。气压、气温读数取位应符合表5的规定。三等及以上等级测量应在测站和反射镜站分别测记,四等及以下等级可在测站进行测记。当测边两端气象条件差异较大时,应在测站和反射镜站分别测记,取两端平均值进行气象改正;当测区平坦,气象条件差异不大时,四等及以下等级也可记录上午和下午的平均气压、气温。

隧道洞内测量施工工艺工法

隧道洞内测量施工工艺工法 1前言 1.1工艺工法概况 洞内测量的主要目的是使隧道各开挖面之间正确贯通,洞内各结构物建筑界限满足规范要求,主要测量内容有洞内控制测量、贯通测量、施工测量。70年代以前,洞内控制测量多采用钢尺量距导线,中线测量多采用偏角法、正倒镜穿线法,断面测量一般采用皮尺花杆进行测量。70年代以后,随红外测距仪、全站仪广泛应用于测量领域,洞内控制测量采用光电测距导线,中线放样多采用极坐标法,断面测量采用全站仪极坐标法进行测量。 1.2工艺原理 在隧道洞内布设导线点,自洞外控制网向洞内导线点引测坐标、高程,保证洞内外导线点成果为统一的坐标系统,利用洞内导线点成果指导隧道的开挖、衬砌,确保相邻贯通面正确贯通,

隧道几何尺寸满足界限要求。 2工艺工法特点 应用全站仪导线测量测设洞内控制点坐标,水准测量或者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测量洞内水准点高程,采用全站仪极坐标法进行施工放样和断面测量,利用常规测量仪器即可完成洞内测量任务,测量原理简单,测量工艺经济合理。 3 适用范围 适用于铁路、公路、地铁、水利、水电、矿山等隧道工程洞内测量。 4 主要引用标准 《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 《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 10601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 《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

《水利水电工程测量规范(规划设计阶段)》SL 197 《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 5 洞内测量施测方法 洞内控制测量采用闭合环导线施测,导线环边数为4~6条,导线环随开挖向前推进,对中短隧道洞内导线布设为平面、高程三维网,对于特长隧道,洞内高程采用高精度几何水准测量施测,中线放样和断面测量采用全站仪极坐标法施测,贯通误差的调整采用导线平差法或中线调整法进行调整。 6 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6.1洞内测量工艺流程 洞内测量主要包含洞内控制测量、贯通测量、施工测量三大部分,测量流程如下图。

隧道洞外控制测量施工工艺工法

隧道洞外控制测量施工工艺工法 1 前言 1.1工艺工法概况 随着测量技术的发展和测量器具的更新,隧道洞外控制测量技术得到了日新月异的发展。隧道平面洞外控制测量最初是通过铟钢线尺测量基线然后用高精度经纬仪测角布设三角锁进行控制测量,70年代以来,随着红外测距仪广泛应用于测量领域,精密导线测量逐渐取代劳动强度大的三角锁测量而成为隧道洞外控制测量的主要方法,90年代以后,GPS静态精密定位技术逐渐应用于隧道洞外平面控制测量,目前,隧道平面控制测量优先选用GPS技术,只有部分中短隧道洞外平面控制测量使用导线测量。洞外高程控制测量长期以来一直采用几何水准测量的方法,红外测距仪、全站仪广泛使用后,光电测距三角高程广泛用于中长隧道高程控制测量,对于测量精度要求高的特长隧道目前仍然采用几何水准测量。 1.2工艺原理 通过在各开挖洞口布设控制点,并采用相应的测量设备和技术方法测量控制点的坐标及高程,从而建立隧道各开挖面之间的空间几何关系,为洞内控制测量提供测量基准,确保隧道施工过程中测量控制及贯通精度。

2 工艺工法特点 基于测量设备的更新换代,摒弃了选点困难劳动强度大的三角测量技术,优先采用GPS技术进行洞外平面控制测量,无需翻山越岭即可实现洞外平面控制测量,大大提高了测量效率,降低了测量成本。根据隧道贯通精度要求,在满足贯通精度的条件下,洞外高程控制测量采用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对精度要求高的特长隧道、高速铁路隧道,洞外高程控制测量采用精密几何水准测量,既能满足精度要求,又能最大限度提高测量效率。 3 适用范围 适用于铁路、公路、地铁、水利、水电、矿山等隧道工程洞外控制测量。 4 主要引用标准 《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 《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 10601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 《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 《水利水电工程测量规范(规划设计阶段)》SL 197 《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 5 洞外控制测量施测方法 洞外平面控制测量采用导线测量、GPS测量施测,高程控制测量采用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或几何水准测量施测。中长

隧道洞外控制测量

、隧道洞外控制测量

————————————————————————————————作者:————————————————————————————————日期:

隧道洞外控制测量 QB/ZTYJGYGF-SD-0401-2011 第五工程有限公司谯生有 1 前言 1.1工艺工法概况 随着测量技术的发展和测量器具的更新,隧道洞外控制测量技术得到了日新月异的发展。隧道平面洞外控制测量最初是通过铟钢线尺测量基线然后用高精度经纬仪测角布设三角锁进行控制测量,70年代以来,随着红外测距仪广泛应用于测量领域,精密导线测量逐渐取代劳动强度大的三角锁测量而成为隧道洞外控制测量的主要方法,90年代以后,GPS静态精密定位技术逐渐应用于隧道洞外平面控制测量,目前,隧道平面控制测量优先选用GPS技术,只有部分中短隧道洞外平面控制测量使用导线测量。洞外高程控制测量长期以来一直采用几何水准测量的方法,红外测距仪、全站仪广泛使用后,光电测距三角高程广泛用于中长隧道高程控制测量,对于测量精度要求高的特长隧道目前仍然采用几何水准测量。 1.2工艺原理 通过在各开挖洞口布设控制点,并采用相应的测量设备和技术方法测量控制点的坐标及高程,从而建立隧道各开挖面之间的空间几何关系,为洞内控制测量提供测量基准,确保隧道施工过程中测量控制及贯通精度。 2 工艺工法特点 基于测量设备的更新换代,摒弃了选点困难劳动强度大的三角测量技术,优先采用GPS技术进行洞外平面控制测量,无需翻山越岭即可实现洞外平面控制测量,大大提高了测量效率,降低了测量成本。根据隧道贯通精度要求,在满足贯通精度的条件下,洞外高程控制测量采用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对精度要求高的特长隧道、高速铁路隧道,洞外高程控制测量采用精密几何水准测量,既能满足精度要求,又能最大限度提高测量效率。 3 适用范围 适用于铁路、公路、地铁、水利、水电、矿山等隧道工程洞外控制测量。 4 主要引用标准 《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

隧道洞内控制测量

§ 14.4 隧道洞内控制测量 在隧道施工中,随着开挖的延伸进展,需要不断给出隧道的掘进方向。为了正确完成施工放样,防止误差积累,保证最后的准确贯通,应进行洞内控制测量。此项工作是在洞外控制测量和洞、内外联系测量的基础上展开的,包括洞内平面控制测量和洞内高程控制测量。 14.4.1洞内平面控制测量 隧道洞内平面控制测量应结合洞内施工特点进行。由于场地狭窄,施工干扰大,故 洞内平面控制常采用: 中线法或导线法两种形式。 1.中线法 ( 适用于小于500 m的曲线隧道和小于1 000 m的直线隧道) 中线法是指采用直接定线法,即以洞外控制测量定测的洞口投点为依据,向洞内直接测设隧道中线点,并不断延伸作为洞内平面控制。这是一种特殊的支导线形式,即把中线控制点作为导线点,直接进行施工放样。一般以定测精度测设出待定中线点,其距离和角度等放样数据由理论坐标值反算。 若将上述测设的中线点,辅以高精度的测角、量距,可以计算出新点实际的精确点位,并和理论坐标相比较,根据其误差,再将新点移到正确的中线位置上,这种方法也可以用于较长的隧道。 缺点:受施工运输的干扰大,不方便观测,点位易被破坏。 2.导线法(洞内导线平面控制方法适用于长大隧道) 导线法:是指隧道洞内平面控制采用布设精密导线进行。 导线特点:较中线形式灵活,点位易于选择,测量工作也较简单,而且可有多种检核方法;当组成导线闭合环时,角度经过平差,还可提高点位的横向精度。施工放样时的隧道中线点依据临近导线点进行测设,中线点的测设精度能满足局部地段施工要求即可。 洞内导线与洞外导线相比,具有以下特点:洞内导线是随着隧道的开挖而向前延伸,因此只能敷设支导线或狭长形导线环,而不可能将贯穿洞内的全部导线一次测完;测量工作间歇时间取决于开挖面的进展速度;导线的形状(直伸或曲折)完全取决于坑道的形状和施工方法;支导线或狭长形导线环只能用重复观测的方法进行检核,定期进行精确复测,以保证控制测量的精度;洞内导线点不宜保存,观测条件差,标石顶面最好比洞内地面低20~30 cm,上面加设坚固护盖,然后填平地面,注意护盖不要和标石顶点接触,以免在洞内运输或施工中遭受破坏。 洞内导线可以采用下列几种形式: (1)单导线导线布设灵活,但缺乏检测条件。测量转折角时最好半数测回测左角,半数测回测右角,以加强检核。施工中应定期检查各导线点的稳定情况。 (2)导线环如图14-5所示,是长大隧道洞内控制测量的首选形式,有较好的检核条件,而且每增设一对新点,如5和5′点,可按两点坐标反算5~5′的距离,然后与实地丈量的5~5′距离比较,这样每前进一步均有检核。 (3)主、副导线环 如图14-6所示,图中双线为主导线,单线为副导线。主导线既测角又测边长,副导线只测

隧道洞内外导线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

隧道洞内外导线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隧道洞内外导线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 一、隧道导线点布设 1、洞外平面控制网一般采用GPS测量,每个洞口应沿洞口连线的方向布设4个控制点,形成大地四边形,点间尽量相互通视,点间的距离不小于300m为宜(规范中无明确规定),各点间的距离相差不宜过大,一般相邻点间边长之比不能超过1:3。并且有不少于2个点与隧道洞口通视,作为与洞内传递方向的洞外联系边,且该联系边长度不宜小于300m。洞外控制点连线以与隧道中心线方向平行或垂直为宜,以减小点位误差对贯通面横向误差影响。点位的埋设应稳定,便于长期保存。布点时还应注意进洞联系边的俯仰角不应过大,规范要求:GPS控制网进洞联系边最大俯仰角不宜大于5°,导线网、三角形网的最大俯仰角不宜大于1 5°。 2、洞外水准点一般每个洞口应埋设不少于2个以上的水准点。水准点应尽可能与洞口等高,两水准点间的高差应以水准测量1~2站即可联测为宜。水准点应埋设在洞口附近不受施工影响的地方,且便于与隧道洞内联测为宜。 3、洞内导线一般大于的隧道应布设双导线,形成多边形闭合环,每个闭合环一般由4~6条边构成。导线点间距一般在200m左右,不宜过长或过短。相邻导线边长不宜相差太大,相邻边长之比不能超过1:3。一般导线点离障碍物的距离不宜小于m。 4、洞内水准点一般200m~500m设置一对,应选择在稳定便于长期保存。

二、隧道导线测量方法和注意事项 1、隧道导线测量主要内容:洞外平面、高程测量,洞口投点测量,进洞联系测量,洞内导线、高程测量。 2、洞外平面、高程测量 洞外平面GPS测量:洞外平面测量目前一般均采用GPS测量,按要求布设好各洞口控制点,按照规范要求的测量等级、精度和方法组织测量即可,测量计算方法项目用的较小,不详细叙述。 洞外水准高程测量 测量等级要求按规范要求的下表进行

隧道控制测量方案

1、编制依据 (1)《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2009); (2)《三.四等导线测量规范》(CH/T2007-2001); (3)《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8-2009); (4)牡绥铁路扩能改造工程隧道施工设计图及相关设计文件。 2、工程概况 本标段涵盖两座长大隧道:红池隧道(5621米)和转心湖隧道(6676米),铁路等级: I 级,正线数目:双线,设计行车速度: 200Km/h以上。隧道平面设计为:红池隧道进口698.13米位于直线上,出口1939米为直线、243.28米位于圆曲线和缓和曲线上,其余地段位于半径4500米的圆曲线和缓和曲线上,纵断面设计坡度进口段为10‰上坡,出口段为3.8‰上坡,进出口高差为8.305m;转心湖隧道进口666.11米位于圆曲线和缓和曲线上,其余地段为直线,纵断面设计坡度进口段为3.8‰上坡,中间设置竖曲线,出口段为5.0‰下坡,进出口高差为6.61m。平面控制采用设计院提供CPⅠ控制点,洞口加密点由我局测量公司精测大队采用GPS进行CPⅠ控制点加密,并提供二等水准加密控制点高程。 3、测量人员及仪器保障 3.1 测量人员 (1)为确保本标段控制测量工作准确、快速、顺利的进行,针对此项目技术含量高,对测量精度的特别要求,项目部预计投入技术人员3人,其中工程师1人,技术员2人。 (2)建立和完善测量工作规章制度和复核流程,测量技术人员对测量资料进行整理归档。测量人员见下表: 3.2 测量仪器 项目部根据测量要求,配置一定数量、精度高、技术性能稳定的仪器。仪器在进场前已检定合格;在测量过程中如发现仪器出现异常情况,须经检定后方可再次投入使用;测量仪器指定专人管理,定期进行检定校核。

长大隧道控制测量方案

长大隧道控制测量方案 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新建叙永至毕节铁路(川滇段)站前工程施工XZZQSG-2标 长大隧道控制测量方案(DK194+~D2K230+910) 中铁十七局集团叙毕铁路(川滇段)二标项目经理部 二〇一六年十二月三十日 目录 一、工程概况 (1) 二、地形地貌 (2) 三、测量依据 (2) 四、测量仪器及人员 (3) 五、测量人员职责 (4) 六、隧道洞外控制测量 (4) 1.洞外控制点布设规定 (4) 2.洞外平面控制测量 (5) 3.洞外高程控制测量 (9)

4.洞外控制点的联测及精度要求 (12) 七、隧道洞内控制测量 (14) 1.洞内平面控制测量 (14) 2.导线网的测量 (15) 3.平差计算 (19) 4.洞内高程控制 (21) 5.贯通测量误差预计 (21) 6.洞外高程测量误差对洞内高程影响估算 (23) 7.隧道洞内布网施测注意事项 (24) 八、相关工作 (24) 九、测量技术保证措施 (24)

长大隧道控制测量方案 一、工程概况 我标段施工起讫里程:DK194+~DK230+910,线路全长。隧道共计8座,其中大于4公里的长大隧道3座,分别为长岭隧道,7775m;下寨隧道4104m;斑竹林隧道全长12758m,我标段施工里程为D2K222+232~D2K230+910,施工长度 8678m。 1.长岭隧道起迄里程为DK199+190~DK206+965,全长7775m,最大埋深 375m,除出口DK206+869~DK206+965段为车站范围,设计为双线外,其余均为单线隧道。隧道为单面上坡,线路设计坡度为‰、‰、‰、‰和0‰。隧道洞身 DK204+~DK205+段位于半径为8000m的右偏曲线上,其余为直线。 为加快施工进度、满足防灾救援要求、施工通风等问题,于DK203+100线路前进方向右侧设置1座斜井,于线路大里程夹角45°,全长1400m,斜井作为运营期间防灾救援避难所兼紧急出口。 2.下寨隧道起迄里程为D2K208+923~D2K213+027,全长4104m,最大埋深380m,设计为单线隧道。隧道为单面上坡,线路设计坡度为‰、‰。隧道洞身 D2K208+923~D2K210+段位于半径为800m的左偏曲线上,D2K213+~D2K213+027段位于半径为800m的右偏曲线上,其余为直线。 3.斑竹林隧道起迄里程为D2K222+232~D2K234+990,全长12758m,最大埋深570m,我标段施工里程为D2K222+232~D2K230+910,施工长度8678m,进口段 D2K222+232~D2K222+370段为下坪车站范围,隧道采用车站段双线衬砌,其余均为单线隧道。线路设计坡度为6‰、‰、11‰、7‰和-3‰的人字坡。全隧 D2K222+~D2K223+段位于半径R=2000的左偏曲线上;D2K226+~D2K228+段位于半径R=8000的右偏曲线上,其余为直线。 为加快施工进度、满足防灾救援要求、施工通风等问题,于D2K224+400线路前进方向右侧设置1座横洞,与线路小里程夹角36°,全长1200m,坡度为‰、-1‰。采用双车道无轨运输。

浅谈长大隧道洞内控制测量

日志 返回日志列表 [转] 浅谈长大隧道洞内控制测量2015-3-12 15:24阅读(0)转载自大风起兮 ?赞(2) ?评论 ?转载(346) ?分享 ?复制地址 ?编辑 上一篇| 下一篇:土建/房屋工程施... 摘要:本文通过笔者对太行山隧道1#,2#斜井的洞内控制测量经验,阐述了长大隧道平面控制,洞内导线的布设方法、施测方案、施测方法及单线双隧右线控制方法。 关键词:导线、控制网、导线复测,控制网精度,贯通精度。 工程简介 太行山特长隧道是新建铁路石家庄至太原客运专线的重点工程,位于孤山特大桥和盂县车站之间。本隧道设计为两座相互平行的单线隧道,线间距35.0m,隧道内线路位于直线上。 中铁十七局集团五公司承担施工的Z3标段,位于盂县仙人乡咀子上村,起讫里程为DK73+201~DK77+801(YDK73+201~YDK77+801),正洞全长4600m,设两个无轨运输施工斜井。其中2#斜井坡度11.6%。1#斜井坡度为11.2%. 2#斜井承担正洞任务2000m。1#斜井承担正洞任务2600m。 根据石太客运专线太行山隧道洞内控制精度要求。洞内导线测角中误差1.5”,测距误差≤1/100000.

测量仪器:徕卡TCRA1102全站仪,测角精度为2”,脚架4个,棱镜3个,对讲机4个,卡西欧4800计算器一个。遮阳伞一把。 一,导线整体布设思路 导线布设前首先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和隧道允许贯通误差预先确定导线控制网精度等级,选择导线的布设网型,确定导线边长的范围。太行山隧道1#,2#斜井口距离约7KM,2#与3#斜井口距离约7.5KM,根据《新建铁路测量规范》确定,隧道允许的贯通误差为6cm。为了保证贯通精度,太行山隧道1#,2#斜井导线控制网的精度等级根据实际估算及设计院建议,确定了导线控制网等级为二等。导线布设采用闭合导线网,导线以洞口所投GPS点为起始点,按双导线向内测设。形成闭合导线环,导线每延伸一到两个控制点,两导线交会成一个节点,节点坐标采用平差值,作为继续向前延伸的依据。在施工阶段,综合考虑施工进度等经济指标及贯通精度要求,前期控制网导线边长斜井内定在300米左右,正洞内根据横通道布置特点,为控制右线的需要,在每个横通道口布设导线点,导线边长约420米左右。由于旁折光对精密测角观测结果有系统性影响,因此导线点沿隧道中线布设成等边直伸多边形导线闭合环,每个导线环的边数设计为4-6条。隧道的横向贯通误差随着测站数的增加而迅速增大,所以在保证洞内通视的情况下,采取将增长导线边长的方法,以减少方位角传递误差。 二,施工阶段中线控制方案 在施工初期阶段,根据斜井的掘进进度,选择导线点布设位置,在斜井刚进洞时,以设计院提供的洞口GPS点作为进行洞口及进洞方向放样的依据,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当用洞外GPS点放样不能满足通视要求时,开始布设控制点。1#,2#斜井在掘进到250左右时布设了一对导线点K1,K1’。与洞外GPS点形成闭合环,采用二等导线测量方法进行导线测量,采用严密平差方法进行计算,并已此作为向前掘进放样的依据。为了不影响进度,在以后的导线延伸时,以导线网最后一条已知边作为起算边,与新布设的导线点形成闭合环进行延伸,导线边长斜井内在300米左右。在每次导线延伸测量时,对起算的导线边进行检查,及时发现由于山体压力或洞内施工、运输等的影响而产生的点位位移。 三、复测方案 采用上面所述导线布设与测量方案,虽然可以节省时间,最大程度的减少对施工进度的影响,但是由于每次的导线延伸测的边长较短,增加了方位角传递误差,并造成误差累积,使前面导线点精度不足.所以,根据掘进进度,每3-4个月应进行一次从洞外GPS点开始的导线复测,进行整体严密平差,以控制导线方向。导线复测采用导线网进行。导线网一般布设成若干个彼此相连的带状导线环。网中所有边,角全部观测。每个导线环一般为4-6条边。如下图为2#斜井导线控制网:与施工阶段导线延伸测量不同的是,导线复测时为了保证测角及测距精度,应根据洞内通视条件,将原导线边长进行适当延长。洞内烟尘和照明不足将影响测量精度,所以在复测期间应采取措施,保证洞内环境满足测量要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