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性外斜视
- 格式:ppt
- 大小:2.43 MB
- 文档页数:117
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治疗(附156例分析)
曾思明;钟海彬;阎玉梅
【期刊名称】《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2(019)006
【摘要】目的:探讨手术矫正间歇性外斜视的时机和手术方法.方法:根据视远、视近斜视角的不同,对156例间歇性外斜视进行分类并行手术治疗.结果:Ⅰ级治愈96例(61.5%),Ⅱ级治愈45例(28.8%),Ⅲ级治愈15例(10.4%);眼位回退61例(39.1%).正常网膜对应组与双重对应组两组对比,Ⅰ级治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性外斜视应考虑早期手术.多次检查取其最大斜视度作为设计手术的依据以避免眼位回退.
【总页数】2页(P855-856)
【作者】曾思明;钟海彬;阎玉梅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眼科,南宁,530021;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眼科,南宁,530021;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眼科,南宁,530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77.41
【相关文献】
1.排粪造影对功能性肛门直肠梗阻的诊断价值及临床应用(附156例分析) [J], 李勤笃;刘恒顺;牛玉善;孟凡爱;李昌玉;高峰;曹军林
2.奥美拉唑治疗脑出血合并应激性溃疡(附156例分析) [J], 周涛;李建华;祝春燕;范
振增
3.Chiari Ⅰ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症的手术治疗(附156例分析) [J], 冉孝龙;闫青云;孙之洞;程志立
4.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的胃镜表现及其临床意义(附156例分析) [J], 宋寄春;谭诗云
5.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化脓性胆囊炎(附156例报告) [J], 吕西;徐小东;李徐生;王琛;樊勇;康博雄;刘永永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了解儿童斜视,治疗把握时机斜视是儿童常见的眼病,以眼位偏斜为主,造成双眼单视功能障碍。
儿童的斜视对于孩子的眼睛其实伤害还是很大的,斜视不仅影响外观,严重的话还会对视力有一定影响。
了解儿童斜视的分类,成因,从而对于孩子的视力做尽早的治疗,也能尽量的避免其所造成的危害,广大家长们有必要对此加以重视。
1儿童斜视是什么?斜视,学名“单眼外斜”,是指两眼不能同时注视同一目标,双眼注视不同目标时,双眼视轴在同一平面而产生的偏斜现象。
正常情况下我们用两只眼睛观察物体,能准确地看到物体。
如果双眼的视线不能同时落在同一个目标上,就会出现斜视。
儿童患斜视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外斜视,另一种是内斜视,从医学角度上讲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先天性内斜视:可由于胚胎时期内驱力的影响,使该位置上的巩膜发育异常造成内斜视。
2、代偿性斜视:由于两眼眼球向内、外方转动时,互相配合不协调,不能得到完全的注视而造成斜视。
3、后天性斜视:由于眼外肌萎缩或部分麻痹引起复眼外肌机能减弱而出现斜视;或者因眼眶肌肉运动障碍产生眶内肌麻痹而出现内斜;或者因眼睑提肌麻痹出现外斜;或者由于双眼屈光不正引起屈光参差(两个眼睛都落在同一个位置上)而引起斜视。
2儿童斜视的患病时期与原因儿童斜视的患病原因有多种多样,常见的产生原因可以分为先天和后天,其中先天性的病因占80%左右。
我们按发病年龄的不同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时期介绍:1、婴幼儿期;2、学龄前期;3、儿童期。
1、婴幼儿期约90%的患儿在出生后6个月内有斜视,一般为先天性远视或近视,此时期需要佩戴眼镜矫正视力。
这一时期的儿童斜视的产生多由先天眼外肌肉的位置发育异常、眼外肌本身发育异常、中胚叶分化不全、眼肌分离不良、肌鞘异常及纤维化等解剖上的缺陷或支配肌肉的神经麻痹所致;同时,也有的儿童斜视是由于生产过程中,产钳使用不当造成婴儿头面部损伤或母亲生产时用力过度致胎儿颅压升高产生大脑点状出血,而出血刚好在支配眼球运动的神经核处从而引起眼外肌麻痹。
斜视有哪几种类型斜视是指眼球在正常视轴以外的方向偏离的一种眼科疾病,主要表现为眼睛无法同时凝视同一点。
斜视可能因为视觉系统中的神经、肌肉或者解剖结构的异常而引起。
根据斜视的特定类型和特征,斜视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常见斜视类型混合性斜视混合性斜视是最常见的斜视类型,约占斜视患者的60%。
在混合性斜视中,患者的双眼同时出现不同的方向的斜视。
例如,一只眼睛可能向内斜视(内斜视)、向外斜视(外斜视)或向上斜视(上斜视),另一只眼睛可能斜视的方向与前一只眼睛相反。
内斜视内斜视是指眼睛向内偏斜,即向鼻子的方向偏转。
内斜视是常见的斜视类型之一,通常由眼外肌失调或其他神经肌肉疾病引起。
外斜视外斜视是指眼睛向外偏斜,即向远离鼻子的方向偏转。
外斜视也是常见的斜视类型之一,通常由眼外肌失调或其他神经肌肉疾病引起。
上斜视上斜视是指眼睛向上偏斜。
上斜视相对较少见,通常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可能由先天性或后天性的眼外肌失控引起。
下斜视下斜视是指眼睛向下偏斜。
下斜视相对较少见,通常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可能由先天性或后天性的眼外肌失控引起。
2. 其他斜视类型纵深斜视纵深斜视是指眼睛在水平方向上斜视,并且同时在垂直方向上呈现斜视。
即眼睛同时向内或向外斜视,并且上下斜视。
纵深斜视通常由视觉系统中的神经异常引起。
交叉斜视交叉斜视是指一只眼睛向内斜视,而另一只眼睛正常或稍微向外斜视。
这种类型的斜视通常会导致双眼无法同时凝视一个物体,产生双视。
间歇性斜视间歇性斜视是指眼睛在某些时间内正常,而在其他时间内出现斜视。
间歇性斜视的出现可能与眼肌疲劳、情绪变化或者视觉疲劳等因素有关。
3. 非结构性斜视非结构性斜视是指眼球在眼眶中位置的变化引起的斜视。
这种斜视通常不涉及肌肉或神经的问题,而是由眼球的形状、大小或位置问题引起的。
总结斜视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其类型多样。
常见的斜视类型包括混合性斜视、内斜视、外斜视、上斜视和下斜视。
其他斜视类型包括纵深斜视、交叉斜视和间歇性斜视。
间歇性外斜视临床研究与进展郭燕;王平【摘要】间歇性外斜视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斜视类型,因其发病率高、发病机制不明、手术后复发率高,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我们就间歇性外斜视病因、双眼视觉、治疗及术后双眼视功能重建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期刊名称】《国际眼科杂志》【年(卷),期】2012(012)001【总页数】4页(P83-86)【关键词】间歇性外斜视;双眼视功能;重建;综述【作者】郭燕;王平【作者单位】410007,中国湖南省长沙市,湖南省儿童医院眼科,湖南省儿童斜弱视眼视光防治中心;410007,中国湖南省长沙市,湖南省儿童医院眼科,湖南省儿童斜弱视眼视光防治中心【正文语种】中文0 引言间歇性外斜视是儿童常见眼病,人群发病率为1%,尤其在亚洲,外斜视发病率几乎是内斜视的两倍。
间歇性外斜视是介于外隐斜和共同性外斜视之间的一种过渡型斜视,是后天性外斜视中最常见类型,占外斜视的80%,成人中交替性外斜多由间歇性外斜过渡而来。
由于间歇性外斜有其独特的特点,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我们将国内外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病因间歇性外斜视的病因目前并不完全清楚,主要分为以下3个方面。
1.1 神经支配因素 Duane认为外斜视是由于神经支配的不平衡,打乱了集合及外展的主动机制。
Worth认为融合机制缺陷是斜视发生的本质原因,融合机制不健全,双眼不能平稳地处于平行状态,即使是较小的干扰也会使其变为斜视状态。
融合是出生后逐渐发育起来的视功能,是指大脑能够综合来自两眼的相同物像,并可在知觉水平上形成一个完整印象的能力。
卢炜等[1]检查100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前的融合范围后认为,视皮质中枢融合功能发育不健全,即内外融合力发育不良,或内融合力发育不足,外融合力过度发育而导致融合范围减少,是间歇性外斜的主要发病机制。
1.2 眼外肌源性因素近年来随着眼外肌的研究进展,人们开始探讨共同性斜视的发生是否与眼外肌本身的异常有关,并做了大量的临床研究。
为了规范和统一斜视的检查记录和病历书写,使其与国际接轨,以便在斜视病例的分析和临床诊断时更加清晰、明确,更好地促进斜视专业的学术交流,经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组全体专家讨论,将国际常用的斜视相关术语的英文缩写及检查记录方法[1-5]总结归纳如下。
一、眼外肌解剖生理内直肌:MR(medial rectus)外直肌:LR(lateral rectus)上直肌:SR(superior rectus)下直肌:IR(inferior rectus)上斜肌:SO(superior oblique)下斜肌:IO(inferior oblique)双眼单视:BSV(binocular single vision)正常双眼单视:NBV(normal binocular vision)二、斜视检查及术式裸眼:SC(sin corrección,来源于西班牙文)戴镜:CC(con corrección,来源于西班牙文)交替遮盖试验:ACT(alternative cover test)三棱镜交替遮盖试验:PACT(prism and alternative cover test)右眼注视:REF(right eye fixation)左眼注视:LEF(left eye fixation)集合近点:NPC(near point of convergence)调节性集合与调节比值:AC/A(accommodative convergence/accommodation)Worth四点灯试验:W4D(Worth four dot test)三棱镜度数:PD(prism diopter)三棱镜基底向内:BI(base in)三棱镜基底向外:BO(base out)三棱镜基底向上:BU(base up)三棱镜基底向下:BD(base down)异常头位:AHP(abnormal head position)被动牵拉试验:FDT(forced duction test)后徙/后退:Rec(recession)截除/缩短:Res(resection)单眼退截术:R⁃R(recession and resection)三、同视机检查主观斜视角:SA(subjective angle)客观斜视角:OA(objective angle)异常角:AA(angle of anomaly)正常视网膜对应:NRC(normal retinal correspondence)异常视网膜对应:ARC(anomalous retinal correspondence)和谐异常视网膜对应:HARC(harmonious anomalous retinal correspondence)非和谐异常视网膜对应:UARC(unharmonious anomalous retinal correspondence)四、儿童视力检查1.描述语前儿童良好单眼注视力:稳定的持续性中心注视:CSM(central,steady, and maintained)固视和追随:FF(fix and follow)2.儿童视力检查方法:视动性眼球震颤法:OKN(optokinetic nystagmus)选择性观看法:PL(preferential looking)图形视觉诱发电位法:PVEP(pattern visual evoked potentials)五、斜视记录1.隐斜视:内隐斜:E(esophoria)外隐斜:X(exophoria)右眼上隐斜:RH(right hyperphoria)左眼上隐斜:LH(left hyperphoria)2.间歇性斜视:间歇性内斜视:E(T)(intermittent esotropia)间歇性外斜视:X(T)(intermittent exotropia)·标准与规范探讨·斜视相关术语的英文缩写规范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组DOI:10.3760/cma.j.issn.0412-4081.2015.06.005通信作者:赵堪兴,300020天津市眼科医院天津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天津市眼科研究所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临床学院,Email:zkx4260@右眼间歇性上斜视:RH(T)(right Intermittent hypertropia)左眼间歇性上斜视:LH(T)(left Intermittent hypertropia)3.恒定性斜视:恒定性内斜视:ET(constant esotropia)恒定性外斜视:XT(constant exotropia)右眼恒定性上斜视:RHT(right constant hypertropia)左眼恒定性上斜视:LHT(left constant hypertropia)右眼下斜视:RHoT(right hypotropia)左眼下斜视:LHoT(left hypotropia)4.正位眼:EX=0或Ortho(orthophoria)以上英文缩写不加“'”表示6m注视时的眼位,加“’”表示33cm注视时的眼位(例如:E表示6m 注视时内隐斜,E'表示33cm注视时内隐斜);英文缩写中“T”不加括号表示恒定性斜视,加括号表示间歇性斜视[例如:XT表示恒定性外斜视,X(T)表示间歇性外斜视](表1)。
外斜视病情说明指导书一、外斜视概述外斜视(exotropia,XT)表现为眼睛间歇性或恒定性向外斜,导致视轴分离,与神经支配、机械/解剖因素、多基因遗传因素等相关。
婴幼儿期外斜视较内斜视少见,但随年龄增加患病率逐渐升高。
患者可由外隐斜发展为间歇性外斜视,再进展为恒定性外斜视,也可以发病即为间歇性外斜视或恒定性外斜视。
该病临床以外斜视为主要表现,还可出现视物疲劳、视物模糊、复视、神经系统异常、弱视、眼球运动受限等。
如果可以早期发现并积极治疗,症状可以得到缓解。
英文名称:exotropia。
其它名称:无。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眼部疾病。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与遗传有关。
发病部位:眼。
常见症状:强光下喜闭一眼、双眼交替偏斜。
主要病因:神经支配、机械/解剖因素和多基因遗传因素。
检查项目:知觉检查、融合控制的评估、眼位检查、眼球运动试验、睫状肌麻痹屈光检查、MRI。
重要提醒:外斜视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导致疾病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完全丧失双眼单视功能,因此应及时就医。
临床分类:间歇性或恒定性外斜视根据视远、视近时斜视度的不同,临床可分为4种类型。
1、基本型视远、视近时的斜视度基本相等。
2、分开过强型视远斜视度明显大于视近。
(≥15△)3、集合不足型视近斜视度明显大于视远。
(≥15△)4、假性分开过强型视远斜视度明显大于视近,但单眼遮盖1小时或双眼配戴+3D球镜后,视远、视近时的斜视度基本相等。
二、外斜视的发病特点三、外斜视的病因病因总述:外斜视是由多基因遗传因素、神经支配、机械/解剖因素引起的双眼视轴分离。
正常情况下,双眼运动一致,可同时注视同一目标并在双眼黄斑部成像,传至视觉中枢形成完整且有立体感的单一物像,若双眼融合功能不能控制视轴正位,导致视轴发生偏斜,在注视一个目标的时候,一只眼看向目标,而另一只眼的视轴出现向外偏斜的斜视。
斜视的治疗规范北京同仁医院付晶一、前言斜视是常见的儿童眼病,患病率约为0.35%-3.3%。
儿童眼病第三位。
斜视不仅影响外观,还会影响双眼视觉功能,产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影响。
(一)定义1.正位视 (orthophoria) :向前方注视时眼外肌保持平衡,破坏融合后两眼均无偏斜的倾向。
临床少见,多数人都有小角度的隐斜。
2.斜视 (strabismus) :是指任何一眼视轴偏离的临床现象,可因双眼单视异常或控制眼球运动的神经肌肉异常引起。
3.术语多。
4.专科检查相对独立。
(二)分类按照不同因素:1.融合状态:同时两眼看到的物像在视觉中枢整合为一个物像称为融合。
( 1 )隐斜 (heterophoria , latent strabismus)( 2 )显斜 (manifest strabismus) :间歇性斜视 (intermittent tropia) 、恒定性斜视 (constant tropia)2.眼球运动及斜视角有无显著变化:( 1 )共同性斜视 (concomitant strabismus)( 2 )非共同性斜视 (noncomitant strabismus)3.注视眼:( 1 )交替性斜视 (alternative strabiamus)( 2 )单眼性斜视 (monocular strabismus)4.斜视发生年龄:(1)先天性斜视 (congenital strabismus)(2)后天性斜视5.偏斜方向:(1)水平斜视 (horizontal strabismus) :内斜视 (esotropia) 、外斜视 (exotropia)(2)垂直斜视 (vertical strabismus) :上斜视 (hypertropia) 、下斜视 (hypotropia)(3)旋转斜视 (torsional strabismus) :内旋斜视 (incyclotropia) 、外旋斜视 (excyclotropia)二、斜视检查斜视检查包括一般检查和专科检查,其中一般检查包括询问病史和主诉,如斜视发生的时间、症状、母亲妊娠史、诱因、恒定或间歇、视远还是视近出现、单眼或是交替、斜视出现时的状态、阳光下眯眼、视物成双、治疗史等;另外还有视力检查与屈光检查:远、近视力;裸眼与矫正视力以及望诊:假性斜视,间歇或恒定,异常头位等。
间歇性外斜视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
王雅晨;张维嘉;傅涛
【期刊名称】《基础医学与临床》
【年(卷),期】2022(42)9
【摘要】手术是目前矫正间歇性外斜视(IXT)最为常用的方法,并且可取得较为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但是仍有部分患者会出现术后外斜视复发,且复发率随术后时间延长而不断增加。
目前对于间歇性外斜视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尚有许多争议,发病年龄及手术年龄、术前及术后早期的斜视角度、视觉功能异常、斜视类型及手术方式、术前评估方法等因素都可能影响术后复发率。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对相关影响因素的不同研究结果,并提示了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以期加深对手术适应证的理解,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总页数】6页(P1443-1448)
【作者】王雅晨;张维嘉;傅涛
【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北京市眼科研究所北京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7
【相关文献】
1.间歇性外斜视矫正术后患者立体视觉恢复和影响因素
2.间歇性外斜视术后眼位回退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3.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术后远期正位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4.
功能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调整缝线术后双眼视功能及复发的影响5.功能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调整缝线术后双眼视功能及复发的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间歇性外斜视诊室检查技术
张国梅
【期刊名称】《实用防盲技术》
【年(卷),期】2023(18)1
【摘要】间歇性外斜视是临床最常见的外斜视类型。
该病发病早,由于融合功能的减退,患者会逐渐丧失双眼视功能并有发展为恒定性斜视的可能;随着年龄增长,间歇性外斜视对患者及其父母生活质量的负面影响将逐渐增大,患者的日常生活及社会活动因此不同程度受限,进而导致一系列社会心理问题。
间歇性外斜视是介于外隐斜与恒定性外斜视之间的一种斜视,视轴常常分开,当看远时,融合性散开幅度超过融合性集合幅度,即产生外斜。
【总页数】5页(P37-40)
【作者】张国梅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眼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智能视功能检查治疗仪治疗儿童间歇性外斜视
2.间歇性外斜视术前辐辏检查的临床分析
3.间歇性外斜视术前辐辏检查的临床分析(附54例报告)
4.应用同视机检查评估间歇性外斜视儿童双眼视功能
5.应用同视机检查评估间歇性外斜视儿童双眼视功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斜视的种类有哪些斜视,是指两眼视轴不正,有偏内、偏外或上、下不正的情形。
正常人的两眼视物应是正而平行的,当注视一个物体的时候,此物体的影像即分别落在两眼视黄斑中心凹上,再经过大脑的融像能力,才使两眼所见的影像合而为一。
斜视的病人因为眼位不正,其注意一个物体时,此物体影像于正常眼落在中心凹上,斜视眼眼则落在中心凹以外的位置,如此视物就会出现复视情形;一眼影像受到抑制,丧失两眼之单一视机能与立体感,有的还会导致视力发育不良而造成弱视。
因此,斜视不仅是美观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若不及时治疗,常会造成无法弥补的视觉功能异常与弱视。
斜视一般可分为内斜视、外斜视与上下斜视。
(一)内斜视:一般俗称斗鸡眼。
眼位向内偏斜。
临床上可分为先天性与后天性斜视。
在出生至内发生者称之为先天性内斜视。
偏斜角度通常很大。
后天性内斜视又分为调节性与非调节性,调节性内斜视常发生在2-3岁左右,通常会伴有中高度远视,或是异常的调节内聚力与调节比率;非调节性内斜视则和调节力与屈光状态无关。
(二)外斜视:即眼位向偏斜,一般可分为间歇性与持续性外斜视。
间歇性外斜视因病人具有较好的融像能力,大部份的时间眼位可由融像能力维持在正常的位置,只有偶而在阳光下或疲乏不经心的时候,才表现出外斜的眼位。
真视美有些儿童为了避免外斜眼位引起的复视,在大太阳常会闭一只眼睛。
间歇性外斜视常会发展成持续性外斜视,而偶而出现外斜视的情形变成终目持续的外斜视。
(三)上、下斜视:即眼位向上或向下偏斜,一般较少见,上下斜视常常并有头部歪斜的情形。
斜视的治疗方法,因斜视的类别不同而异,一般可分为手术疗法与非手术疗法。
手术疗法乃以手术的方法调整外眼肌的强度与附着点的位置,使眼位趋于正常。
先天性内斜视与上下斜视大多需要手术治疗,非调节性而且斜度大的斜视通常亦需要借着手术的方法来矫正。
非手术疗法:并非所有的斜视都需要手术治疗,如果是调节性内斜视,只要戴上适当的远视眼镜或双光镜就可以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