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建设史个人整理笔记
- 格式:docx
- 大小:34.30 KB
- 文档页数:9
中国城市建设史5、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的特点(1)受中国特有的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的影响深刻;(2)中国城市规划、建设一直遵循比较稳定的基本范式,虽然结合具体的时空背景出现了许多变异,但传统中华文明的主体的内涵及其在城市空间营造模式中的外在表现都始终保留、继承和发扬。
第一章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和城市的产生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1、旧石器时代狩猎、采集树果;树巢、洞穴。
著名的北京猿人居住的岩洞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
2、新石器时代:农业从狩猎、牧业中分离出来,实现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农业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有了较可靠的物质基础,人们开始聚族而居,修建房屋,从而形成固定的居民聚居点——村落。
二、原始居住形式: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四类。
三、原始居民点的特点1、位置:背山石水高爽地带,土壤肥沃松软地带2、规模:原始居民点规模大小不等,一般范围较大的居民点,分布、居住比较密集,如甘肃渭河台地沿岸70公里范围内发现村落69处,最大遗址20多万平方米。
3、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由于全国各地南北气候、地形、材料不同,建筑房屋方式也多种多样。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2种方式:1)木骨泥墙房屋:2)干阑式建筑:4、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从书中西安半坡遗址图中看到这种简单的功能分区:南面居住区,西北是墓葬区,东北是烧制陶器的窑场,居民区和窑场、墓地之间有一道壕沟隔开。
城市最基本的表现在于集中,这些固定的居民点初步具有集中的特征:人口集中,建筑物集中,生产资料、剩余产品集中。
由于这些固定居民点的出现,才为城市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四、中国城市的产生1、产生时间: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
这个时期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公元前3000-前2000年),相当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经尧、舜、禹到夏朝前期,其间经历数百年之久。
2、产生的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基本条件;2 )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直接条件;3 )精神文化繁荣发展----重要条件;4 )频繁的战争;5 )夯筑技术的发展对这一时期城池的建设有很大影响。
中国城市建设史一、名词解释四水贯都:“都”指北宋东京都城,“四水”指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由于这四条主要河道环绕或穿过北宋东京城,故称为四水贯都。
三横四直:宋代平江城内的河道和街道都是南北、东西的直线,东西向有三条,南北向有四条较大的河道,称为“三横四直”。
关厢:中国古代的时候由于城区不断扩大,城桓用地不够,往往在城门外形成新的地区,称“关厢”。
藩坊:是中国与外国人民之间友好相处,为照顾他们的特殊要求而形成的集中居住地带。
九边重镇:明朝的时候为了加强对长城的防守在长城沿线划分了九边防守区一镇,这就是“九边重镇”。
邑:只生产对象和劳动力,泛指居民点。
都: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
社:在高地上居住的一群人的组织。
城与郭:郭比城大,或者城在郭内,城郭均是防御性的,奴隶主贵族居城内一般居民居城外郭内。
租界:划出一定的地界为侵略者国家的人居住,这种租地界叫做租界。
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瓦子:指在城市的旷地上形成的综合了娱乐和商业交易的场所马面:在中国冷兵器的古代,为了加强城门的防御能力,许多城市设有二道以上的城门,形成“瓮城”,城墙每隔一定的距离就突出矩形墩台,以利防守者从侧面攻击来袭敌人,这种墩台称为敌台的城防设施,俗称为“马面”。
二、填空1、夏代对后世城市发展最大的贡献是完成了对国土的第一次全面勘测2、对外通商最早的城市是广州3、清朝时期城市建设方面停滞不前,但园林和民居取得了更大的发展4、唐洛阳和元大都的设计者分别是宇文恺和刘秉忠5、唐代最大的商业城市有三个分别是广州、扬州、汴州6、宋东京城并非严格的坊里制度,整个城市共80个坊,设八厢来管理7、北京地区曾多次被不同少数民族政权定都,分别是辽、金、元、清8、南朝都城是建康9、佛教是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10、南北朝时期非常崇尚佛教,我国三个著名的石窟在此时期被建造分别是莫高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11、“形胜”的含义地势优越便利,风景优美12、夏商周是城市规划思想发展的萌芽阶段,发展了相土规划的方法13、明初定都南京,明成祖(朱棣)时迁都北京14、秦代城市建设主要受到象天法地影响15、中国古代城市中被多次定都的有长安、洛阳、开封、北京、南京16、近代南通是由民族资本家张謇规划的17、中国古代最早的大型公共园林是曲江18、战国时期按照《管子》思想修建的主要有那三个城市齐临淄、楚郢、吴阖闾19、《周易》主要阐述了象数形意等四个方面同城市规划的关系20、大运河沿线有多个商业都会,其中同长江交界处是扬州三、简答1.夏代哪些建筑活动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1)作为部落(或-氏族)活动的大广场发展成为一种封闭的城市广场。
中国城建史1、形成固定居民点: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农业的出现形成了固定居民点。
2、原始的居住形式:原始的居住形式: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等。
穴居巢居时间长,后逐渐发展成半穴居及地面建筑。
3、城市的产生:城市本身的含义就包括城与市双重意义:城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交换的场所。
因此城市的出现应该具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能的双重特征。
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产生的。
不规则城市代表:港口城市泉州,南京。
4、最早的城市遗址:商城(郑州):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城市遗址。
郑州商城包括城外郊区在内总面积达25平方公里的古代大城。
城市平面近似方形。
城墙为夯土墙,又厚又高。
城市内外有宫殿、居民住宅区、制骨、制陶、铸铁等手工业作坊、农民居民点及墓葬区。
发现商城住宅,墙体为版筑。
5、周王城想象图(p13),解释意思“匠人营国·······”:《周礼:考工记》中曾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意思: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设城市,每边长九里,每边开三个门,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也可能是有三条南北向三条东西向主要干道,每条干道由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为车轨的九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左边为祖庙,右边为社稷坛,前朝后市,市与朝各方百步。
6、都城城与廓关系:都城一般都有城与廓之分:有的相重,如齐临淄;有的内外两重,如鲁国都城;有的并列,如燕下都与赵邯郸。
城为贵族王宫,廓为一般市民住宅,城中一般都有王宫,修筑在人工夯筑的高台上,目的是防卫及显示其威严。
7、汉长安的规划特点:1、总体采用“前朝后市”的规划格局,政治活动中心位于中、南部,市、民间手工作坊和闾里集中在城北。
2、“市北”格局不仅足以发展城内外交换活动,还可以连结渭北各经济中心,延伸经济活动。
3、革新了旧的择中立宫传统,运用“高”、“大”、“多”为贵的封建礼制等级观念,表达帝都尊严特性。
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史复习资料古代:1.我国古代城市是如何产生?产生的时期、基础、条件是什么?产生:城市是由于手工业及商业的发展而从一般的居民点分化出来的。
产生时期: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早期产生条件:(1).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基础)(2).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直接原因)(3).精神文化的繁荣发展.(4).频繁的战争2.对中国古代城市形成的时期及形成的评判标准是什么城市需具一定的规模。
(2).需具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3).需具有一定的手工场所和交换场所(4).需具有的城市基础设施(5).有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3.促进西周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分封诸侯。
(2)周王朝自身追求适中位置加强都城建设4.我国最早的城市规划建设制度出现于何时,哪本书并阐述书中规定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周朝的《周礼.考工记》主要内容:与井田制有关的经纬道路左祖右社旁三门宫城居中封建等级都城有大小影响:关于城市规划的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5.秦汉时期我国城市发展建设及分布的主要特点,并阐述分布特点的原因特点:(1).郡县制的推广、行政中心城市特别是县城镇得到大量发展;(2).城市分布地域大为扩展;(3).众多商业中心兴起:(4).国际贸易城市有了发展;(5).城市居民住宅开始按闾里制修建,都城实行的是多宫制分布特点的原因:经济重心集中在北方的黄河流域,南方还未发展6.我国在西汉时期形成了哪些城市经济区、并阐明各经济区包括的地理范围及中心城市(1)关中区:陕西全境四川巴蜀甘肃东部长安;(2).三河区:河东(山西西南部)、河内、河南(河南北部);(3).燕赵区域:燕在河北北部,赵在河北南部;(4).齐鲁区域:山东、泰山之阳为鲁临淄为中心;(5).梁宋区域:豫之东北、鲁之西南、苏皖(安徽)西北以定陶和商丘为中心;(6).颍川、南阳:河南中部、西南部;(7).三楚区域:西、东、南楚含长江怀阳衡城江陵长沙苏州淮北湖南长沙江南一带淮河长江流域;.南越区域:珠江流域7.西汉时期长安城的规划建设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城市居民住宅开始按闾里制修建,都城实行多宫制8.我国魏晋至隋唐时期城市发展有什么特点、并阐明特点形成的原因?发展特点(1).城市发展和分布上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2).沿大运河、长江城市发展轴线初步形成(3).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兴起(4).城市规模的等级结构有了调整,其规模差距拉大,中间府、州级城市数量显著增多(5).出现了最早的“镇”形成原因:(1).北方长期战乱;(2).经济重心南移;(3).大运河沟通,沟通南北,经济恢复9.试述曹魏邺城规划的特点?.城市有明确的分区,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分开;(2).一方面继承了古代城与廓的区分,也直接继承了汉代宫城与外墙的区分,不过区分更加严格;(3).城市布局采用中轴线对称的手法10.试述隋唐长安城的规模及规划布局(1).中轴线由局部到全城,形成纵贯全城严禁对称布局的空间形态;(2).宫城由多宫制演变为单一的宫城,并且位置北移居中,形成了由宫城、皇城、外郭城组成的三重环套结构形态;(3).道路网由简单的、不甚严格的方格状演变为复杂的、十分完善的棋盘状结构,“坊”的排列也行不规整发展为整齐划一的形态;.市场的位置从城北移迁到城南,形成“前市后朝”的布局格局5.城市物质要素中,寺庙建筑尤其是佛寺建筑大量增加11.我国古代宋元城市发展建设及规划的特点(1).城市发展和分布“南升北降”态势依然延续;(2).兴起了许多的商业都会和许多以经济职能为主的市镇;(3).对外贸易空前发达,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兴起既多且盛;(4).以省会为中心的省级城市体系开始形成;(5).核心城市在地里位置上转移比较频繁;(6).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封闭的“坊”“市”制度解体,开始形成开放型空间结构。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中城市建设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中国城市建设史的重点进行探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城市发展的脉络和特点。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国城市建设史的几个关键阶段,以及在每个阶段上取得的重要成就。
一、古代城市建设的开端(商周时期)中国城市建设的开端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当时,随着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繁荣,一些城市开始慢慢形成。
商周时期的城市主要以都城和商贸城市为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商周时期的都城。
商周时期的都城,如商代的安阳和周代的洛阳,都以宫殿、官府和寺庙为核心建筑,规划布局合理,建筑风格独特。
这些都城往往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不仅吸引了大量人口聚居,也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
二、帝国时代的城市建设(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帝国时代,也是中国城市建设迈向一个新的高度的时期。
当时,中国统一了各个诸侯国,推行中央集权制度,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也得到了大力推进。
秦朝的都城咸阳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都城之一,其城墙长达数十公里,城内有宫殿、官署、市场等建筑。
这种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为秦朝的政治统一和经济繁荣提供了必要的支撑。
汉朝时期,洛阳成为了新的都城,并继承了秦朝的建设风格。
此外,汉朝还开启了一系列的城市规划和建设项目,如洛阳宫殿和长安城的建设等。
这些城市建设的成就对后来的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唐宋时期的城市建设繁荣唐宋时期是中国城市建设的繁荣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之一。
唐代的长安、宋代的汴京(今河南开封)都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唐代的长安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城墙周长达三十多公里,有数以万计的建筑物。
长安的建设不仅强调城市规划和布局,还注重建筑的精美和艺术性。
宋代的汴京也是一个著名的城市建设典范。
汴京规模庞大,有数以百计的城门、官署、寺庙和商铺。
城市交通和水利设施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为城市的繁荣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四、现代城市建设的崛起(20世纪以后)20世纪以后,中国城市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史(最终五篇)第一篇: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史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史复习资料古代:1.我国古代城市是如何产生?产生的时期、基础、条件是什么? 产生:城市是由于手工业及商业的发展而从一般的居民点分化出来的。
产生时期: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早期产生条件:(1).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基础)(2).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直接原因)(3).精神文化的繁荣发展.(4).频繁的战争2.对中国古代城市形成的时期及形成的评判标准是什么(1)城市需具一定的规模。
(2).需具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3).需具有一定的手工场所和交换场所(4).需具有的城市基础设施(5).有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3.促进西周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1).分封诸侯。
(2)周王朝自身追求适中位置加强都城建设4.我国最早的城市规划建设制度出现于何时,哪本书并阐述书中规定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周朝的《周礼.考工记》主要内容:与井田制有关的经纬道路左祖右社旁三门宫城居中封建等级都城有大小影响:关于城市规划的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5.秦汉时期我国城市发展建设及分布的主要特点,并阐述分布特点的原因特点:(1).郡县制的推广、行政中心城市特别是县城镇得到大量发展;(2).城市分布地域大为扩展;(3).众多商业中心兴起:(4).国际贸易城市有了发展;(5).城市居民住宅开始按闾里制修建,都城实行的是多宫制分布特点的原因:经济重心集中在北方的黄河流域,南方还未发展6.我国在西汉时期形成了哪些城市经济区、并阐明各经济区包括的地理范围及中心城市(1)关中区:陕西全境四川巴蜀甘肃东部长安;(2).三河区:河东(山西西南部)、河内、河南(河南北部);(3).燕赵区域:燕在河北北部,赵在河北南部;(4).齐鲁区域:山东、泰山之阳为鲁临淄为中心;(5).梁宋区域:豫之东北、鲁之西南、苏皖(安徽)西北以定陶和商丘为中心;(6).颍川、南阳:河南中部、西南部;(7).三楚区域:西、东、南楚含长江怀阳衡城江陵长沙苏州淮北湖南长沙江南一带淮河长江流域;(8).南越区域:珠江流域7.西汉时期长安城的规划建设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城市居民住宅开始按闾里制修建,都城实行多宫制8.我国魏晋至隋唐时期城市发展有什么特点、并阐明特点形成的原因?发展特点(1).城市发展和分布上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2).沿大运河、长江城市发展轴线初步形成(3).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兴起(4).城市规模的等级结构有了调整,其规模差距拉大,中间府、州级城市数量显著增多(5).出现了最早的“镇”形成原因:(1).北方长期战乱;(2).经济重心南移;(3).大运河沟通,沟通南北,经济恢复 9.试述曹魏邺城规划的特点?(1).城市有明确的分区,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分开;(2).一方面继承了古代城与廓的区分,也直接继承了汉代宫城与外墙的区分,不过区分更加严格;(3).城市布局采用中轴线对称的手法10.试述隋唐长安城的规模及规划布局(1).中轴线由局部到全城,形成纵贯全城严禁对称布局的空间形态;(2).宫城由多宫制演变为单一的宫城,并且位置北移居中,形成了由宫城、皇城、外郭城组成的三重环套结构形态;(3).道路网由简单的、不甚严格的方格状演变为复杂的、十分完善的棋盘状结构,“坊”的排列也行不规整发展为整齐划一的形态;(4).市场的位置从城北移迁到城南,形成“前市后朝”的布局格局5.城市物质要素中,寺庙建筑尤其是佛寺建筑大量增加11.我国古代宋元城市发展建设及规划的特点(1).城市发展和分布“南升北降”态势依然延续;(2).兴起了许多的商业都会和许多以经济职能为主的市镇;(3).对外贸易空前发达,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兴起既多且盛;(4).以省会为中心的省级城市体系开始形成;(5).核心城市在地里位置上转移比较频繁;(6).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封闭的“坊”“市”制度解体,开始形成开放型空间结构。
中国城市建设知识点●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发展阶段●背景概要●“城市”是“城”和“市”的组合词,“城”指的是城墙或用城墙等围合起来的地域,侧重于军事、政治职能。
“市”是商品交易的场所。
在不同时期,城市这两种职能的侧重点不同。
●古代城市三要素:统治机构、手工业和商业、居住区●城市形态的四个阶段●时期及年代:城市初生期(原始社会和夏商周,具有氏族色彩)——里坊制确立期(春秋至汉)——里坊制极盛期(三国至唐,开端为曹魏邺城,唐达到极盛)——开放式街市期(宋之后)●城市初生期(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背景:城市中各种要素散漫无序状态,中间有大片的空地相隔,城市中居民(平民和贵族)仍按氏族关系聚居●形制●城垣用夯土构筑,技术比较原始●城市规模小●城市中各种要素分布散漫无序,有氏族聚落色彩●实例:夏朝都城——河南偃师二里头——斟鄩、商——郑州商城,偃师商城,湖北盘龙商城,河南安阳殷墟●里坊制确立期(春秋至汉)●背景●铁器时代的到来,封建制度的建立,地方势力的崛起——第一个城市发展的高潮●城市规模扩大,手工业商业繁荣,人口迅速增长以及日趋复杂的城市生活。
要求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证全城有序运作和统治集团的安全。
新的城市管理和布置模式产生。
●形制●里——居住,市——商业和手工业,里和市环以高墙,实行宵禁●统治者占据全城最有利的位置,用城墙保护●特点:总体布局灵活自由,形式多样●里坊制极盛期(三国至唐)●形制●“里”和“市”仍有高墙包围,按时启闭,后期管制松懈●城市布局规划严整、功能分区明确的城市格局,棋盘式道路分割。
●交通方便,城市面貌壮观。
●实例:三国——曹魏邺城(里坊制城市优化);唐——长安城(里坊制典范)●开放式街市期●形制:取消夜禁和里坊(沿用1500年的城市模式消亡)●实例:北宋东京汴梁●拓展补充●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考工记》●译文:匠人营建都城,九里见方,都城的四边每边三门。
城建史知识点城市建设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不仅代表着人类对生活环境的改善,也体现了人们对社会组织和经济发展的追求。
城市建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通过对城建史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城市的演变和发展。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逐步分析城建史的几个关键知识点。
一、城市的起源人类最早的居住地是洞穴或简易的树屋,而城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古代文明。
最早的城市可能是古代的河谷文明,如尼罗河流域的埃及、幼发拉底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等地。
这些城市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开始有计划地建造居住地,并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社会组织和管理体系。
二、城市的布局城市的布局是城建史中的重要内容,不同的城市有着不同的布局形式。
在古代,城市通常由城墙和内部的建筑物组成,城墙的主要作用是保护城市免受外敌的侵袭。
城市的内部布局通常分为中央区和周边区,中央区常常是城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而周边区则是居民的居住区。
另外,城市的布局还与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例如,中国的传统城市多以中轴线为布局形式,如北京的故宫和南京的中山陵。
这种布局形式反映了中国古代城市的政治和文化理念。
三、城市的交通城市的交通是城建史中另一个重要的部分。
古代城市的交通通常以步行和动物运输为主,随着交通工具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船只和马车等交通工具。
而在现代,城市交通已经发展到了汽车、地铁、高铁等多种形式,并且交通网络越来越复杂和完善。
城市交通的发展对城市的发展和繁荣具有重要影响。
它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还可以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四、城市的建筑城市的建筑是城建史中最为显著的一部分。
古代城市的建筑通常以寺庙、宫殿、城墙等为主,这些建筑物不仅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见证。
随着科技和文明的进步,城市建筑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现代城市的建筑除了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外,还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绿色建筑和智能建筑等新概念不断涌现,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1)古代城市的形成【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人类居住的形式由流动的原始群落发展到固定的居民点,其间经历了数十万年的岁月。
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广大地区进入氏族社会。
农业从狩猎、牧业中分离出来,实现了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农业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有了一定物质基础,组成氏族公社的先民开始聚族而居,形成固定的居民点——村落。
【原始居民点的特点】1、位置:一般都选在背山面水的高爽地段。
2、规模:一般范围较大,分布和居住较密集。
3、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房屋建造方式多种多样,具有代表性的有两种:木骨泥墙房屋和干栏式桩上建筑。
4、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
【中国城市产生的时期】起源:我国最早城市是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也即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这个时期,从考古文化上说,大体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公元前3000—前2000年);从我国历史上说,相当于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经尧、舜、禹直到夏朝前期。
其间经历数百年之久。
作为刚开始时产生的城市,其规模一般都还不够大,内部设施也很不完善,远不能与今天意义的城市相提并论,还不可能成为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严格说来是些城堡。
这一萌芽时期产生的城市称为“雏形城市”。
我国早期城市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产生以后,但还不能认为其就此已经形成。
经过夏朝中前期300年左右的发展,大体至夏朝后期已基本形成。
美国着名城市规划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一书中谈到国外最早城市产生的时期时这样写道:“城市,作为一种明确的新事物,开始出现在旧——新石器文化的社区中。
”又说“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城市遗址,大部分都起始于公元前3000年,前推后移不多的几个世纪。
”【我国城市产生的条件】(生产力+私有制和阶级分化+精神文化+战争+夯筑技术)1、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得以产生的基础。
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发展并与农业相分离,发生了社会第二次大分工。
一原始居民点:1选址一般都在背山面水的高爽地带,靠近河流的多在二级阶地上,便于取水,又防备水患。
2规模大小不等,一般范围较大,分布和居住也比较密集。
3有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4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初步具有城市集中的特征:人口集中,建筑物集中,生产资料和剩余产品集中等。
这些定居生活和村庄聚落的出现,为城市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雏形城市:距今4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后期,我国已经产生的最早一批的城市。
其产生原因: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城市得以产生的基础;其次是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第三,精神文化相应的繁荣发展起来;第四,频繁的战争也是促使这一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
城市形成评判标准:1 城市需要有一定的规模;2 须具有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如宫殿、宗庙、祭祀建筑,以行使一定的政治文化职能;3 须具有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或至少提供用于交换贸易的实物见证,以体现城市经济中心的职能;4 须具有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5 有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
第一条是前提,第二三条是实质,第四五条是基础和保障。
河南偃师二里头:二里头城址位于洛阳市区东20公里,偃师市区西南9公里,伊水和洛水交汇处附近。
布局大体是:宫殿区位于遗址中部,南部为冶铸青铜器的作坊区,东部为制骨器的作坊区,并有大道与宫殿区相连。
交通和贸易方面,遗址中有非本地所产的贝、绿松石等,应该是通过交换和贸易的来。
二《周礼·考工记》春秋战国时写成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这一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这一规划的主导思想是突出天子为中心,强调都城方正、对称,宫城居中。
《考工记》还记载:“经途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说明道路宽度有分级,市内宽,环城窄,城郊更窄。
另外,按照封建等级,都城有大小,分成三级城邑网:周天子所居王都——诸侯国国都——卿大夫都,道路宽窄也不同。
中国城建史人物刘秉忠——元朝的规划师,代表城市为元大都和元上都。
宇文恺——隋代城市规划和建筑工程专家,代表城市为隋唐长安城和东都洛阳城。
规划思想《考工记》——是记录周朝城市规划制度的文献,城为重城环套制,规模为方九里,宫城是全城规划的核心,宫城位于王成中心。
宫城前为外朝,后为市,宗庙、社稷主轴线对称,设置在宫城前方的左右两侧,道路网及里环绕核心,主轴对称,突出宫城地位,并衬托出主轴线的主导,宫城内按前朝后寝制。
规划将国家制度中的严格等级观念运用到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中,体现封建制度中君臣、父子、上下的尊卑,导致古代城市严整、有韵律感、程式化。
是古代城市发展规划的主轴。
管子的因地制宜规划思想——城的形制应充分发挥城址的地理条件,按地形实际情况而定,不必强求形式上的规整,它打破了城市单一的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确立理性思维和以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一本革命性的也是极为重要的著作。
商君书——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和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管理制度,论述了都邑道路、农田分配及山陵丘谷之间比例的合理分配问题,分析了粮食供给、人口增长与城市发展规模之间的关系,开创了我国古代区域城镇关系研究的先例。
城市1.古代不同历史时期都城布局的特点1)轴线对称曹魏邺城:中轴线对称形式→隋唐长安:更完善的中轴对称→宋东京:正对宫城正门的御道2)对景城门、钟鼓楼、塔、亭台楼阁3)山水文化内涵崇拜——利用——意境4)空间组织春秋战国:筑以高台→隋唐:以整体布局特别是道路布局突出重点→明清:空间收放自如,整体布局5)轮廓线设计底层院落式住宅,大型院落式建筑群和城楼、钟鼓楼、塔构成起伏变化不太强烈的城市立体轮廓线6)色彩设计黄赤绿青蓝黑灰2.近代青岛、南通青岛——外国独占下发展起来的新建城市建设方针与规划意图:德国——以军事据点及贸易港口为重点日本——偏重于工业及交通方面的建设规划分区:德国——德国区与中国区严格分开,德国区在市南沿海环境最优美的地段,中国区在北部,住区、商业、工业混杂日本——在沧口、四方一带建工业区,这里运输条件较好,而工人住宅区却设在靠近铁路两旁的低洼地带,居住条件恶劣道路系统:德国——道路系统与地形结合得较好,路网是不规则的方格形,交通问题不严重故没明确分工日本——尝试解决路网分工问题居住区:德国——集中在“提督公署”以东一带,系独立式花园洋房,建筑密度低,绿化多,建筑标准高,结合及利用地形较好日本——大量日本式小住宅,以热河路的独立式建筑群最具代表性,较注重实用功能,平面及立面形式简单市政工程及公用设施:城市道路的标准较高,上下水管网用环式,电灯在开始建设时就有,绿化较多,设有“林务署”建筑风格及城市面貌:充分反映出殖民地城市的色彩,按殖民者的本国建筑形式设计和建造。
第一章上篇古代部分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地形成一、原始社会发展状况(1)旧石器时代初期,依附自然采集经济生活,为抵御野兽侵袭,采取成群体穴居和巢居形式。
(2)旧石器时代中期,逐渐创造较多劳动工具,开始集体狩猎活动,形成较稳定劳动集群,仍以穴居及巢居为主。
(3)旧石器时代晚期,创造更多劳动工具,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产方式,形成母系原始氏族部落。
(4)中石器时代,产生第一次劳动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及狩猎业分离,形成以农业为主地固定地居民点,即原始村落。
(5)新石器时代,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大量出现原始村落,晚期向奴隶社会过渡。
二、原始社会居住形式: (1)穴居(2)巢居(3)半穴居(4)地面建筑三、原始居民点形式(1)农业生产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
(2)居民点位于地势高爽又靠近河、湖水域的向阳地段,以利于生活和生产。
(3)建筑布局呈一定规律:a、居住区、墓葬区、窑场分区明确。
b、居住区中心为供氏族成员集会的大房子,周围环绕小屋,其门均朝向中心大屋。
c、小屋为对偶住房。
d、外围建壕沟用以防御。
四、城市的产生(1)生产工具的进步及生产力的提高,导致剩余产品以及私有制的出现,然后就有了交易的场所,并且奴隶主开始筑城郭沟池以保护私有财产。
(2)手工业及商业从农业及畜牧业中分离出来,即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产生以商业和手工业为主的城市和以农业为主的乡村。
(3)城与廓,“筑城以卫军,造廓以守民”。
城与廓军均为防御性设施。
(4)市与井,“日中为市,召天下之民,聚会天下货物,各易而退,各得其所”。
市即交易的场所。
(5)“城”是防御性设施,“市”是交易场所,城与市结合在一起就是具有商业交换职能的有防御设施的居民点。
第二章殷周时代的城市第一节殷商时期的城市二、城市遗址(1)早商城址:亳(河南偃师尸乡沟商城遗址)分外城、内城、宫城。
宫城位于内城南北轴线上,布局规整。
宫城内发掘出宫殿遗址,均为庭院式布局,其主殿长达90米,是迄今为止所知最宏大的早商单体建筑遗址。
中国古代建筑史封建社会前期建筑(战国至南北朝公元前475年~公元589年)一、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a)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手工业商业发达,城市繁荣,规模日益扩大,出现了一个城市建设的高潮,如齐国的临淄、赵国的邯郸、魏国的大梁等都是工商业大都市,又是诸侯统治的据点。
b)建筑发展概况:(1)高台建筑发展到顶峰。
“高台榭,美宫室”,“厚葬以明孝;高宫室大苑囿以明得意台榭建筑的基本特点是以阶梯形土台为核心,逐层架立木构房屋。
这应该是在木构建筑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建设大体量建筑的一种解决办法。
♦“台”——用土堆砌而成的方形高台。
“积土四方而高曰台”《吕氏春秋》;“台,观,四方而高者也”《说文解字》。
♦台在中国有极其悠久的历史,并一度占据中国古典建筑的主流。
–夏桀有瑶台,商纣有鹿台,周文王有灵台;–楚建章华台,秦始皇建琅砑台,汉武帝建柏梁台、临华台、神仙台;–“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唐.杜牧《赤壁》,铜雀是三国时期曹操修建的高台。
♦生产力很低的上古时代中,先民崇奉山岳,这正是“台”出现的基础。
台的作用最早是用来观天象,通神明,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台还可以登高远眺,观赏风景。
–早在殷商时代,台就和囿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源头。
♦台的发展和兴起之所以这么早,不仅在于先民的山岳崇拜,还在于它本身是一种起源于奴隶社会的产物,因为在这种制度下才便于动员无数的人力去“堆土”。
古埃及和巴比伦就同样有过不少这种建立高台而取得高度和体量的建筑,充分说明了这是奴隶社会所习惯采取的一种建筑形式。
♦高台建筑的高峰时期是从春秋到秦汉,这是诸侯扰攘的时期,每个独立势力都竞相以高台标榜自己的实力,和现代大企业以高楼大厦显示财富的情况实在没有太大的区别。
–“自春秋到汉代的六七百年间,台榭是帝王宫殿、宗庙中常用的建筑形式。
最早的台榭规模不大,有柱无壁,作眺望、饮宴、行射之用。
一、填空+二、单选 1•原始社会的居住方式: 穴居、树居 ① 旧石器时代:自然采集与渔猎 巢居及穴居 山顶洞人及广西柳江人 ② 中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农业与畜牧业狩猎业分开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劳动分工 以农业为主的固定居民点 ③ 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农业发展 大规模村落河南淇水沿岸甘肃渭河沿岸西安半坡遗址 河南新郑裴李岗是中原地区中等规模的聚落遗址代表。长江流 __________ 2•原始的居住形式: 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等 ① 穴居:北方木骨泥墙式一黄河流域( 窑洞) ② 巢居:南方竹林干阑式 一长江流域(河姆渡遗址) ③ 半穴居:穴居与巢居形式的一种结合( 半坡遗址) ④ 地面建筑:实际上接近半穴居的形式,穴更浅( 半坡遗址后期) 3•原始居民点选址特征:①农业生产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氏族部落形成,产生聚族而居的固定居民点;②形成 成群的房屋及穴居的组合;③选址选在较为高爽、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靠近河湖水面。
4. 城市的产生:城市是在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 产生的,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
中国最早的城市出现与公元前 3500年一公元前3000年,原始社会后期。中国古代朝代起始于夏代 (奴隶制社会) 5. 殷周时代的城市: ① 商城(郑州):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城市遗址:包括城外郊区在内总面积达 25平方公里的古代大城;平面 近似方形;城墙为夯土墙,又厚又高,版筑墙技术为地面建筑创造了有利条件,是建筑技术上的一大进步;城市 内外有宫殿、居民住宅区、制骨、制陶铸铁等手工业作坊、农民居民点及墓葬区。 ② 殷墟(安阳小屯): 河南安阳西北部小屯村附近的洹河南岸,为晩期商代遗址:洹河两岸十余里的范围内分 布有大量遗迹,有宫室、庙宇、住宅、坟墓、窖、地牢等(甲骨文);房屋结构多数为“ 茅茨土阶”(即茅草盖 的屋顶,泥土砌的台阶)。 6. 春秋战国时代重要的都城: 战国各国都城均较大, 燕下都、赵邯郸、齐临淄、楚郢都、鲁城、郑韩故城、淹城。 I燕下都:河北易县,是现存战国最大的城市遗址。 ① 城市位于两河所夹的河滩地带,分为内城(城)和外城(廓)两部分,设有版筑夯土城墙; ② 内城东侧设有城壕,内外城之间设城墙和运粮河,还有一定的防御功能; ③ 城内还有一些利用天然土台筑成的夯土台,主要分布在内城的东北部区域以及内城北城墙的外围; ④ 居住主要分布在内城和外城的南部, 临中易河,手工作坊主要分布在内城中部和北部, 墓区位于内城西北角。 H赵邯郸:公元前386年赵国都城迁至邯郸,建都历时 159年。(公元前4世纪一前3世纪)
出齐临淄:春秋战国时期规模最宏伟的古城,人口特别集中,是战国时代最大最繁华的城市。建于公元前 4世 纪,在今山东淄博,人口在 30万人之上,大城和小城两部分; W郑韩故城:跨越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历史阶段,是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都城之一
(淹城 江苏常州市南 西周时代燕国都城 独木舟经放射性碳14测定为2000年前战国时期) (楚国都城郢 湖北荆州市境内的长江北岸 因位于纪山之南 纪南城 战国时代 云梦泽 湖北江汉平原一带 南 以长江为界) 7. 秦朝都城咸阳:(启示:建城不能过于大,要有规划) ① 建于公元前 350年,位于今咸阳城以东 20公里的渭水河北岸: ② 平面接近方形,城南部分已被渭水河冲毁,城址范围很大; ③ 咸阳城的北部为宫殿区域,考古发现咸阳城的北城桓是夯土墙,两丈宽,与城墙相临有密集的宫殿遗址,下 水道的断面很大,可见当时城市排水系统很完善; ④ 广筑离宫别苑,如兴乐宫、信宫、阿房宫等 ⑤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的需求,秦咸阳有了集中的工商业区; ⑥ 在宫殿附近有铸铁、冶炼和陶窖作坊,表明当时已经有了为宫廷服务的官府手工业作坊; ⑦ 居民区位于城南,大部分沦入渭水,居住形式按照闾里布置,整齐划一,设里监门,对闾里进行严格管理。 8. (1)北魏时洛阳的改建、扩建:对以后的都城规划颇有影响 ① 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将首都由平城迁至洛阳,仍以原有城址为基础,进行一些改建; ② 建造坊里以便于管制市民而设的,城内有好几处集中的市,还有接待外国商人的夷馆区; ③ 大城北面有三座小城,各有墙垣,连接为一整组建筑; ④ 道路呈方格形,以通向城门的御道为骨架,是不规则的方格网; ⑤ 洛阳城中建筑设施用水主要依靠谷水,因为谷水地势较高。 (2)东魏、北齐邺南城的规划: ① 邺都南城为南北向的长方形; ② 宫城位于北部中央,由于有明显的中轴线,全城里坊、市场完全左右对称,十分整齐; ③ 这种完全对称布局的新格局开创了中国都城整齐划一的新规制,明清时期的北京仍沿袭这种规划布局特点。 9. 六朝都城建康(建业)建设特征: 南朝都城 ① 城市经过不断扩建形成,由东府城、西州城、中宫城、越城、石头城等一系列小城组成; ② 整个城市平面呈不规则形,有较强的防御作用,是我国古代大城市中不规则平面的典型实例; ③ 宫城按照一定的规划制度建设,比较方正规则,采用严格中轴线和前朝后寝的布局; ④ 坊市地区的居民居住地则比较凌乱,有明显的自发发展的情况。 (南北朝时期有大量佛教石窟,北魏石窟、 云冈石窟、龙门石窟、 麦积山石窟) 10. 隋唐都城长安: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城市,也是古代全世界最大的城市 隋大兴城的修建原因: (宇文恺主持)隋文帝灭北周统一全国后,仍在此建都的原因是:长期混战使邺城、洛 阳等城均受到严重破坏; 江南初定,政治统治还不够巩固; 关中平原军事形势有利 (北可御突厥,西扼巴蜀要道, 东可出潼关控制黄河中下游);隋朝势力原来就在这一带。 在长安建都时,觉得 放弃原来的汉长安城,在其东南另建新城原因是:汉长安历经破坏,难于修复,而且风水不 利;汉长安已有多朝建都,不能体现新王朝的新气象;汉长安 __________ 11. 隋唐时代的一般州县城市及商业城市: I唐代国内最大的商业城市: ①南方海港广州(番禺);②长江与运河交会处扬州(江都、广陵);③运河至
黄河的转运中心汴州(开封)。此外,四川益都(成都)、江西洪州(南昌)等也是重要的商业中心。 n唐代商业城市一一扬州:
① 当时最大商业中心,江、淮盐集散地,扬州的海外交通主要是海上丝绸之路,扬州位于大运河与长江的交会 处,在唐代是全国著名的商业、手工业中心,并通过路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与世界其他地区保持贸易往来。 ② 繁荣原因:水陆交通因素;漕粮集运口岸;淮盐集散地;茶叶和其他物资的集散地;本地发达的经济基础和 发达的手工业。
③ 城市格局:分子城和罗城。北面为子城,又称衙城,是官衙集中的地区; 南面为罗城,又称大城,形状规整, 呈长方形,是居住区、商业、手工业区。路网为棋盘状,坊内部有十字形道路,布局与隋唐长安城相似。城内有 运河河道,在城南、沿大运河一带有相对集中的商业,沿岸有码头和街市。史料记载唐代扬州有繁华的长街和夜 市,说明晚唐时期扬州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里坊制的束缚。 川唐代一般州县——新绛: 位于河津渡过黄河通往关中的要道上, 故商旅发达,城内以主要的南北街及东西街, 将全城划分为四坊,城市平面形状不规则,充分结合了地形,主要干道为南北向,以地形位置突出州衙,显示它 的重要性。 12. 南北朝至隋唐时代边远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城市:高昌城、交河城、统万城、龙泉府 (1) 唐代高昌城:①古称西昌,分为外城、内城、宫城。外城近似方形,夯土筑城,城墙弯曲,西北角内凹, 修筑马面,设有瓮城;内城在中央,内城中偏北有一不规则的圆形小堡垒,西北有高台,台上有重要建筑物,与 宫城中轴线上的建筑相对。 宫城在城市北部呈长方形。 ②居住在地势低平处用土坯或垒土成墙, 在地势高处从地 面向下挖出院墙,再在墙上挖窑洞为住所。 外城西南角发现一些寺院和坊市遗址, 其构造结构与目前当地经常用 的长筒形纵券屋顶一致;城南还发现一些酿造、炼铜作坊遗址。 (2) 唐代交河城(雅尔湖古城): 位于两条河床之间的狭长地带,故名交河城。城市中部为庙宇建筑;城内的 主要大街正对佛寺,两侧多为作坊和居住区,住宅被小巷划分出许多坊里; 大街另一方向有车师宫殿和安西都护 府的治所;河流干涸,城市废弃与之有关。 (3) 统万城:①统万城建于413年,是中国最早用三合土筑的城。城墙呈白色,又称白城子。陕西靖边县东北 60里的红墩界附近,是东晋16国之一的夏国都城。 ②城市格局:城池由东城、西城和外廓组成。全城呈长方形, 中间用一道城墙分隔成两部分,东西两城并列。宫室基本沿用汉民族制度,宫城居中,左祖右社,修建了明堂、 花园等。城墙基本笔直,直角相交,筑有密排的马面,四角有突出的方形墩台③马面的作用:防御时射击攻城敌 人,加长、加密便于组织侧射力量。 4)渤海国上京龙泉府: 女真人建立的地方政权都城。上京龙泉府仿造唐长安建造,分为外城、内城和宫城三 重,矩形平面;内城和宫城在外城的北部中央,宫城宫殿布置在一条中轴线上;除朱雀大街外城市有四条大街纵 横交错,下一级次要道路划分出坊里。(牡丹江)进吉林敦化县敖东城。 13. 北宋东京位于汴河和黄河的交会处,是漕运重要的转运中心。 后周世宗 柴荣的汴梁改建诏书:是我国古代由帝王颁发的关于城市建设的重要文献。 扩大城市用地,在旧城之外,加筑罗城(外城),新扩建部分相当于原来城市用地的 4倍:改善旧城的拥挤现 象,展宽道路,改善交通条件; 疏浚河道,便于城市供应; 制定许 __________ 划定植树地带,增加城市绿地。 影响:杰出的改建计划,主要力量没放在宫室修建上,也没有受旧的城市规划制 度的束缚,而是为了适应城市生产和生活方式发展提出的要求,和以往的都城规划大不相同。 14. 南宋临安(杭州): 宫城在城南凤凰山东,原为吴越府州所在的子城,前朝后寝格局,地势较高;最高机关 三省六部在北门以北,较为集中,其他行政机构分散;全城分八个厢,城外还有两厢,厢是行政和治安管理的地 区单位;城市河道很多,水运发达的地方也是商市最繁荣的所在;城内有集中的市,城外也有,也有行会组织, 商市繁荣,御街与商业大街结合,有三处主要商业区;城市生活与汴梁相似;临安地形复杂,城市完全是配合地 形,城垣形状很不规则,南宋建都后,只是在原有基础上稍有改建,道路系统也较杂乱,作为主要街道的御道也 完全与商业大道结合在一起,瓦子较汴梁多,商市也更繁荣。 15. 古代最大的港口城市一一广州 (北宋时期最大的贸易港口) 、泉州(南宋最大的贸易港口城市) 和宁波: 16. 宋元时代的防御城市 钓鱼城:城市始建于南宋,系防止蒙古人进攻重庆的天然屏障。地处 嘉陵江、渠江、涪 江三江环抱钳形江流(丘陵地区),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分为内、外两重石砌城墙,沿山体修筑,皇城居中, 街道沿山势等高线展开; 城内修筑水池,水井,供军民饮用;修筑水军码头,有一字城墙连接。(重庆市合川区) 17. 北京城宗教建筑有:雍和宫、广化寺、通教寺、广济寺、法源寺、北京基督教崇文门堂、东交民巷天主教堂、 天主教西直门教堂、天主教王府井教堂、天主教宣武门堂、天主教西什库教堂、牛街清真寺。 18. 明代为了加强对长城的防守,在长城沿线划分了九个防守区,称为九边重镇,按照一定的防御体系和兵制规 定分布,大同就是九边重镇之一。(宣化、榆林) 19. 近代中国的城市按作用力可以分为:①长期受帝国主义控制的城市。如上海、天津、哈尔滨、青岛、汉口: ②由封建性质向资本主义转化的城市。如无锡、南通等。 沿江沿海城市设立 商埠或租界。19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叶《南京条约》和《虎门条约》;19世纪末叶至20世 纪20年代《马关条约》:20世纪20年代前后;20世纪20年代末至抗日战争以前;抗日战争至全国解放前夕。 近代城市按变化可分为两类: a.突变型(沿江沿海)产生较大变化或新兴城市;帝国主义独占一青岛,大连,哈 尔滨;帝国主义共占一天津,上海,汉口;新的工矿城市一唐山,焦作;交通枢纽城市一郑州,徐州等。 b•渐变型 原来封建城市受帝国主义入侵或者本国资本主义发展,局部变化,如北京,成都,西安等;封建统治 中心城市一北京,西安,成都;国内资本主义发展一南通,无锡;沿江沿海被辟为商埠一南京,济南,沈阳等。 20. 上海的发展:1843《南京条约》上海开埠为商埠,不久即设立租界,城市发展过程实际就是租界不断扩张。 (城市面貌杂乱,工业布局混乱,江河岸线不合理满占,市政设施分割,人口自流增长) 城市规划 ①1929年国民党政府大上海都市计划(新都城规划):市区建在江湾、翔殷路一带,吴淞口建港, 虹口建码头,新区内有行政、政治、文化机关以及商业区,其余均为住宅。道路采用小方格与放射路相结合的方 式。部分道路和公共建筑得到实施,包括市政府、图书馆、博物馆和体育场馆等,由于政治经济原因,规划没能 认真实现。②1940年日本占领时期大上海都市计划:功能分区思想,划分了包括居住、商业娱乐、工业、仓储、 军事等功能的十种地区; 以中央码头、中心区、中央车站附近及吴淞地区为重点规划区; 加强了工业地带的规划; 制定了建筑条例和技术标准。③ 1945~1949年国民党政府大上海都市计划: 1° 一稿:具体包括住宅、农田、商业、工业、港口等用地;运用了当时许多先进的规划理论和思想。 (程世抚、钟耀华、金经昌、黄作燊、陈占祥;德国 鲍立克) 2° 二稿:提高人口密度,控制市区范围,增加人口规模;改进了铁路、港口等技术问题,细致明确了编组站的 位置、路线及连接方式;对局部地区按照邻里单位思想及日照、绿化、布局形式等原则进行了详细规划。 3°三稿:进一步疏散市区人口,降低人口密度,提高绿地比重;改进了工业区分布,以减少人流交流;规划建 设南北快速干道及环路系统;改进了市际交通和市内交通的衔接 。改善港口建设,建设集中的引入式港口;设 置编组站,使铁路与工业区直接联系。 上海自来水仅供应租界;1870年丹麦人创立大北电报公司; 1892年上海电气公司(美商电力公司); 1901年法 商电车电灯公司;1882年第一家外资电厂;1866年英商泥城桥畔的煤气公司。 21. 青岛的建设与发展变化: I背景:早先为鱼村,明代为边防城市; 1897年《中德租界条约》德国占领青岛、济南,租界 99年,使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