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建设史精简答案整理版
- 格式:doc
- 大小:68.50 KB
- 文档页数:11
中国城建史1、形成固定居民点: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农业的出现形成了固定居民点。
2、原始的居住形式:原始的居住形式: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等。
穴居巢居时间长,后逐渐发展成半穴居及地面建筑。
3、城市的产生:城市本身的含义就包括城与市双重意义:城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交换的场所。
因此城市的出现应该具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能的双重特征。
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产生的。
不规则城市代表:港口城市泉州,南京。
4、最早的城市遗址:商城(郑州):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城市遗址。
郑州商城包括城外郊区在内总面积达25平方公里的古代大城。
城市平面近似方形。
城墙为夯土墙,又厚又高。
城市内外有宫殿、居民住宅区、制骨、制陶、铸铁等手工业作坊、农民居民点及墓葬区。
发现商城住宅,墙体为版筑。
5、周王城想象图(p13),解释意思“匠人营国·······”:《周礼:考工记》中曾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意思: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设城市,每边长九里,每边开三个门,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也可能是有三条南北向三条东西向主要干道,每条干道由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为车轨的九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左边为祖庙,右边为社稷坛,前朝后市,市与朝各方百步。
6、都城城与廓关系:都城一般都有城与廓之分:有的相重,如齐临淄;有的内外两重,如鲁国都城;有的并列,如燕下都与赵邯郸。
城为贵族王宫,廓为一般市民住宅,城中一般都有王宫,修筑在人工夯筑的高台上,目的是防卫及显示其威严。
7、汉长安的规划特点:1、总体采用“前朝后市”的规划格局,政治活动中心位于中、南部,市、民间手工作坊和闾里集中在城北。
2、“市北”格局不仅足以发展城内外交换活动,还可以连结渭北各经济中心,延伸经济活动。
3、革新了旧的择中立宫传统,运用“高”、“大”、“多”为贵的封建礼制等级观念,表达帝都尊严特性。
中国建筑史作业部分答案中国建筑史作业部分答案一、我国古代庭院式组群的布局特点是什么?庭院的围合方式有那三种?我国古代建筑以群体组合见长。
宫殿、陵墓、坛庙、衙署、邸宅、佛寺、道观等都是众多单体建筑组合起来的建筑群。
其中特别擅长于运用院落的组合手法来达到各类建筑的不同使用要求和精神目标。
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
布局特点:沿着一条纵深路线,对称或不对称地布置一连串形状与大小不同的院落和建筑物,烘托出种种不同的环境氛围,使人们在经受了这些院落与建筑物的空间艺术感染后,最终能达到某种精神境界--或崇敬、或肃穆、或悠然有出世之想,这是中国古代建筑群所特有的艺术手法。
另一种总平面形式是纵横轴线方向都做对称布置,常用于最庄重严肃的场所,如礼制建筑中的明堂、辟雍、天坛、地坛以及汉代的陵墓等。
庭院的围合方式大致有三种:一是在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二是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通常称之为“廊院”;三是主房前两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与院门通常称之为“三合院”;如将前面的院墙改建为房屋,则称“四合院”。
二、北京四合院建筑的布局特点?北京四合院是北方地区地区明清住宅的典型,合院式住宅的一种,这种住宅的布局特点是强烈的封建宗法制度的影响和成熟的尺度与空间安排。
住宅严格区分内外,尊卑有序,讲究对称,对外隔绝,同时注意对内的生态环境,绿化和风水的制约。
其建筑构成要素为正房(坐北朝南,家长居住,以硬山居多)、东西厢房(第二代居)、耳房、倒座(会客,书房)、后罩房(小姐居),大门、垂花门、抄手廊、影壁、院墙等。
其组合形式可分为“单进院、二进院、三进院和超过三进的多进院。
它们构成一路纵列,大宅可以旁带跨院,或是形成二路、三路、四路并列的大宅院。
其构成模式为“一明两暗”的三开间基本型,其核心庭院均采取“一正两厢“再加上垂花门或过厅的四合院格局。
沿轴线纵深布局,以正房为主体,其院宽是”正房+耳房”的总宽。
坎宅巽(音xun)门(坐北朝南的房子叫做“坎宅”,而“巽”指东南方,所以东南方的门叫做“巽门”);并将勾连搭搭顶的垂花门作为前宅和后宅的分界。
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原始的居住形式有四种: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原始的居住点:陕西临潼姜寨遗址,西安半坡村遗址。
第二章:殷周时代的城市商城郑州,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城市遗址。
《尔雅》记载:邑外为之郊,郊外为之牧,牧外为之野,野外为之林。
《左传》记载: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
城与廓:三里之城,七里之廓。
《管子度地篇》:内为之城,外为之廓。
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
《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
这里记述的王城规划易将显然与井田制的土地制度有关。
考工记中还记载: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说明道路宽度有分级,市内宽,环城窄,城郊更窄。
还记载: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这说明按封建等级,都城有大小,其中道路宽度也不同。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管子对城市选址的总结: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
燕下都为现存战国城址中最大者。
齐临淄是目前所知春秋战国时期各古城中规模最宏伟的古城。
第四章:秦汉时代的城市信宫、阿房宫及长安城的修建均由军匠出身、后任少府的杨城延主持。
5、东汉洛阳:九六城,南北九里,东西六里。
第五章: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三国至南北朝时期的城市体系:城市发展总的趋势表现在北方中原地区城市的残破以及江南和周边地区城市的崛起。
3、曹魏邺城:在古代城市规划中有重要影响:1、城市有明确分区,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分开。
2、既继承了古代城与廓的区分,也直接继承了汉代宫城的区分。
3、不同点是,区分更明确,不仅汉长安与洛阳宫城与坊里相参,或为坊里所包围,这也反映了阶级的对称及当时等级的森严,统治阶级对人民的防范。
4、整个城市的布局,将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这样把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一般的建筑群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这种规划手法对以后的都城布局有很大影响。
2.1 城市的产生与形成2.1.1聚居与原始聚落(1)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渔、牧业的分工,形成了固定的居民点(2)原始居住:(1)巢居(南方)竹木杆栏式——长江流域古代居住(2)穴居(北方木骨泥墙式)——黄河流域(3)原始聚落的分布与河流有密切的关系2.1.2原始聚落的分化与城市的形成(1)人类社会劳动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商品形成剩余产品(2)生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城市的形成剩余劳动力(3)城市职能:1.非农业人口的居住地2.农业生产技术和信息的交流场所3.宗教、文化、艺术的活动场所4.商品交易的场所5.保卫居民生活工作的防御工具(4)城市选址:1.防御的需要2.交通方便3.环境容量4.良好的生存环境2.1.3中国城市的形式(1)“城”与“市”的分离城:都邑四周的城垣市:交易买卖的场所郭:城若分两重,里面则城,外面则郭都邑:古代诸侯的封地。
都:都是奴隶主的住地。
邑: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2)只有城市或城的附近设了市的时候才出现了城市(3)中国往往是先设城后立市。
西周形成了早起城市,但城市的称呼产生于战国。
2.2 中国城市的选址和形态特征2.2.1 选址:(1)宗教祭祀中心(2)政治军事中心,兴建城墙(3)经济中心,交通便利1.商代城市商城(郑州)——中国最早的城迹版筑,筑墙时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筑:捣土用的杵2.殷墟茅茨土阶:茅草盖的屋顶,泥土砌的台阶3.王城和成周:洛阳附近建城目的:方便统治殷商“顽民”,成周集中,殷商遗民,王城驻兵,王城(洛邑)东周首都4.城市发展: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西周(分封制)二次城市建设高潮:春秋战国(周王朝衰落,诸侯增减新城)2.2.2中国城市形态特征(1)《周丽考工记》及其影响(2)管子的思想“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中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理性思维及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例,南宋平江城(今苏州)2.3 城市的实质:(1)人类聚居的形式之一(2)一定的区域的中心(3)人类文明的摇篮和宝库(4)一种社会生活方式历史朝代歌: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两晋收南北隋唐无待继宋元明清皇朝休3.23先秦城市选址及形态特征1.王宫和宗庙为城市的主体,城址围筑城墙2.受大陆性季风气候影响,主体建筑坐北朝南3.城址多选于两种地貌的结合(水陆便利之处)4.王城和外郭两重城制,王城占据地势高的位置3.3秦汉时期的城市3.3.1秦汉时期社会和城市概况(1)秦王朝(2)汉王朝西汉刘邦长安两汉与西罗马并称两大帝国东汉刘秀洛阳3.3.2 秦咸阳城王城、居住区、市(1)形法天汉“因北陵营殿,端门四达,以则紫宫,象帝居,渭水灌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图见P24)(2)规模宏大(3)北居住空间,南礼仪空间,广筑离宫別苑3.3.3 西汉长安城(公元前206~192年)(1)修建过程1.刘邦将秦朝的离宫,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在长乐宫以西建未央宫2.汉惠帝时,修剪城墙,建东市、西市3.汉武帝时长乐宫以北建明光宫,未央宫以北建桂宫,北宫,在西面外城修章宫(2)规划要点1.平面配合地形呈不规则矩形,按《周制》中建制,主要宫殿在南、东西市全在北2.与战国时期不同,将官署市场居民区置在城内3.宫殿面积大,占1/2以上4.实行闾里制,闾里与宫殿相参(闾里:一般平民住的地方,闾四周有墙,每面有门,闾就是闾的门)陵邑制起源于汉高祖分布在渭河北岸以及南岸,不仅是陵墓,更是一个城市区域的副中心,起组织周边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3.3.4 东汉都洛阳1.选址优势:(1).地处中原,便于南进便于集聚贡赋(2).黄河中下游,物产丰富(3).南洛水,北芒山(4).当时汉长安损毁严重2.平面不堪规整,大致呈长方形,东西长六里,南北长九里,称“九六城”3.布局4.概念:太学,古代的大学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辟雍:天子为贵族子弟设立的大学灵台:古代观察天文气象之台3.4.2曹魏邺城(1).形状。
殷周时期的城市特征1.城市政治强于城市经济,城乡差别不大;2.没有完整的城墙及防御设施,一般均为版筑夯土墙;3.城内有完整的宫殿、宗庙及小型公建,公建占有一定的比例;4.城市功能不完全,公建、宗庙、居住地段之间有空白地段,无建设;5.市场在城市中不明显,手工业规模小,水平低。
春秋时期《管子》对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的影响:1、最早阐述生产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提出开垦土地、发展农业生产、发展商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他还主张对土地要进行区分,建城主张要以土地的肥瘠程度来区别对待。
2、提倡“因天材、就地利”的因地制宜思想,是与《周礼》提倡的礼制等级思想并驾齐驱的两种规划体系。
3、创立了较全面的古代城市功能分区理论。
《墨子》就军事上的城防要求,对城市规划问题提出了一些主张。
1)选择城址必须要具备有利防守的地形,城的规模要与人口保持相称的关系,城大人少或城小人众都是不利于防御的。
2)城市要按人口储备足够的粮食,免致人众食寡,市不可远离城,积蓄的财富及富室都要集中在城内,以提高城市再经济上的防御能力。
3)提出了理想的城市规模。
齐临淄特点:1)规模远远超过了营国制度的规定,城市规模的扩大主要表现为增建了外廓2)按地形构筑,与营国制度规定的城邑方整形制不同3)城廓之间明确分工,城的功能是整治活动中心,廓的功能为经济活动中心。
4)增设了公共集中市区,民间手工业区燕下都特点:1)强调城防,处处着眼于战备,把平时建设与战时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最大的特征2)结构严谨,继承以宫为中心的传统,充分利用高台建筑作为强化中轴线的手段。
3)改变一般以外郭作为城市经济活动中心的作法,按照军事需求,以外廓作为城防区,同时综合运用城廓分工传统概念。
郑韩故城特点:1)在两河交汇处建城,从城址选择上充分体现了重视水源、水运及城防的要求。
2)打破了营国制度对城市形制必须规整的要求,按照地形构筑城垣,城的规模也超过旧制规定。
3)宫城按传统模式置于内城中央。
1、中国古代都城有grid布局的城市有(邺城)、(隋唐长安)、(隋唐洛阳)、齐临淄等。
2、五代十国时期,作过都城的城市有(写今名即可):(开封)、(洛阳)、(太原)、(成都)、(南京)。
3、中国历史上有些朝代实行两个以上京城共存的制度,这样的朝代有:(隋唐)、(辽)、(金)。
、北宋、元4、天安门是明清北京城中(皇)城的南门5、中国古代都城没有宫城、皇城、大城三重结构分区的有:(秦咸阳)(汉长安);中国古代都城具有宫城、皇城、大城三重结构的有(隋唐洛阳)、(元大都)、(明清北京)。
隋唐长安6、今山西省范围内的古代都城有:(太原)、(大同);河北省范围内的古代都城有:(邯郸)、(大名)襄国(注:北京地区不算在内);河南省范围的都城有(洛阳)、(郑州)、(开封)、(安阳)、(偃师)、(商丘)7、少数民族建立的大小政权的都城(须写朝代名):(鲜卑族杨坚建立隋朝,都长安);(鲜卑道武帝拓跋珪建立北魏,都平城、洛阳);(契丹族耶律阿保机建立辽,都上京);(蒙古族忽必烈建立元,都元大都即北京;满族努尔哈赤建立清朝,都北京)。
8、北京从____金_朝开始作为封建王朝的真正都城9、“东方芝加哥”指的是武汉。
10、张骞的______地区规划开启了中国…南通11、欧洲历史上有方形城市么?有12、美国纽约曼哈顿区南部开发建设时间___(早、中、晚)于北部。
纽约曼哈顿岛的南端是由(荷兰)人建立的(新阿姆斯特丹、殖民地),其形态为(B)A.方格网 B.不规则形态。
是否有规划道路:无13、不同的人住在不同分区的的都城(辽上京)(清北京城)14、河南的古代都城遗址有开封,洛阳,(安阳)(偃师)(郑州)河南的古代都城遗址有二里头、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故城和隋唐洛阳城等五座都城遗址(开封,洛阳)15、美国第一个采用grid形态的大城市是/美国第一个方格网的城市(费城)16、理想城的思想(B)B.有所体现17、汉代以后有过都城迁移的朝代是:(辽)(清)18、《考工记》称都城“前朝后市”,但在我国古代都城中(隋唐长安)、(隋唐洛阳)、(北宋开封)按前朝后市的都城:汉长安,元大都,明北京19、鲜卑(北魏)政权在三个地方依次建有都城,它们是:(平城)、(邺城)、(洛阳)。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复习题古代城市的形成【我国城市产生的条件】(生产力+私有制和阶级分化+精神文化+战争+夯筑技术)1、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得以产生的基础。
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发展并与农业相分离,发生了社会第二次大分工。
2、其次是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
这是城市产生的直接原因。
两次社会大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人们的劳动产品除了维持自身的生存以外,开始有了剩余,产品的交换也就日益频繁和扩大,于是产生了私有制,社会成员贫富分化的现象也就出现了。
一些公社的首领们为了保护自已人身及财产安全,就在他们居住地的周围建筑专门的防卫设施—城郭沟池,于是产生了城市。
3、精神文化相应地繁荣发展起来,特别是成组文字和新颖的宗教,以及反映社会等级制度核心的礼仪制度的出现对城市的产生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它使城市成为社会文化的中心。
4、第四,频繁的战争也是促使这一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
此外,夯筑技术的发展对这一时期城池建设也有很大的影响。
【城市形成评判标准】应该而且必须具有和广大乡村聚落不同的形态要素和特征城市需具有一定的规模需具有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以行使一定的政治和文化职能需具有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以体现城市经济中心的职能需具有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有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上述五条标准,第一条是前提,第二三条是实质,第四五条是基础和保证。
【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标志】河南偃师市二里头村古城。
西周时期《周礼·考工记》主要内容及对古代规划的影响【所记载的城建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大意:建筑师营建都城,呈方形,每边长九里,各开三门,城中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也可能是有三条南北向、三条东西向的主要干道,每条干道由三条并列道路组成;道路宽度为车轨的九倍,城中间为王宫,左为祖庙,右为社稷坛,后面为商业市场,市与朝各占地一百亩。
这一规划的主导思想是突出天子为中心,强调都城方正、对称,宫城居中。
城建史思考题(中国部分)1:我国新时期时期原始社会居民点布局形态与社会文化发展阶段有何关系?初期城市产生的条件是什么?(p3-4)【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城,郭】2:现已发掘的商代主要城市有哪些组成物质要素?其布局特征如何?当时城市建设技术水平有哪些表现?(p5-7)【版筑墙,茅茨土阶】3:为什么说我国周代发生过两次筑城高潮?西周时期有哪些主要城市?各有何不同质?(p7-8)【丰京,镐京,洛邑,成周】4:简述《周里·考工记》中关于营国制度的内容并加以解释。
周代王城制度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历史发展过程有何重大影响?(p8)【国,诸侯,都,市朝,夫,轨,经涂】5:春秋战国时代有哪些重要的诸侯国都城?其规模和平面形状有何特点?对照周代营国制度的规定,为什么它们大都未予遵守?试加以分析。
春秋战国时有哪些重要的城市规划师及理论?6:为什么秦统一全国后城市能得到空前的发展?(大统一、中央集权与郡县制、驰道建设、重农工商)发展概况如何?(冶铁中心临邛、海上贸易中心会嵇、琅琊、之罘、咸阳都城改造、地方古都城等)7:简述汉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城市分布更远更广;商业都会出现;城市专业化加强;西域与边防城市出现)8:秦朝都城咸阳建设有何成就?如何评价?9:汉长安修建过程及其平面部局有何特点?略述汉长安平面布局的形成因素(p17-18)【龙首山,斗城,辟雍】10:汉长安城门、道路、市肆和居住区规划有何特点?汉代皇家园林最大者是哪一个?其规模如何?(p18)【市廛,弹室,上林苑,市楼】11:汉代东都洛阳是如何形成的?其布局有何特点?(南北宫、金墉城、中央140多个闾里、24街、祭祀建筑在城南洛水南)12:西汉“五都”有哪些?13:三国至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社会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相应的城市发展受到哪些重大影响?(p20)14:曹魏邺城规划的主要内容及其划时代意义是什么?(p21-22)【戚里】15:北魏时期洛阳改建后的布局有哪些主要内容?(p22-23)【平城,金墉城】16:古代南京城是怎样形成的?南朝建康有何发展?其规划布局有何特点?(扩建、建康宫;加建东府城、西周城;其间为坊里商市;九门、三道加重搂;秦淮河为商市码头;佛寺;园林)(p25-26)17:隋唐时代我国经济社会有哪些重大发展?城市发展概况如何?(经济中心转向长江流域;大运河开挖;国内统一经济发达后加强对外交流;丝绸之路及海上贸易;运河四大都市;长安(大兴)、洛阳建设;汴州、商丘、睢阳、泗州、广州、泉州、“扬一益二”)(p26-27)三大商业城市:广州,扬州,汴州(p33)洪州,成都。
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史(最终五篇)第一篇: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史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史复习资料古代:1.我国古代城市是如何产生?产生的时期、基础、条件是什么? 产生:城市是由于手工业及商业的发展而从一般的居民点分化出来的。
产生时期: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早期产生条件:(1).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基础)(2).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直接原因)(3).精神文化的繁荣发展.(4).频繁的战争2.对中国古代城市形成的时期及形成的评判标准是什么(1)城市需具一定的规模。
(2).需具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3).需具有一定的手工场所和交换场所(4).需具有的城市基础设施(5).有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3.促进西周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1).分封诸侯。
(2)周王朝自身追求适中位置加强都城建设4.我国最早的城市规划建设制度出现于何时,哪本书并阐述书中规定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周朝的《周礼.考工记》主要内容:与井田制有关的经纬道路左祖右社旁三门宫城居中封建等级都城有大小影响:关于城市规划的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5.秦汉时期我国城市发展建设及分布的主要特点,并阐述分布特点的原因特点:(1).郡县制的推广、行政中心城市特别是县城镇得到大量发展;(2).城市分布地域大为扩展;(3).众多商业中心兴起:(4).国际贸易城市有了发展;(5).城市居民住宅开始按闾里制修建,都城实行的是多宫制分布特点的原因:经济重心集中在北方的黄河流域,南方还未发展6.我国在西汉时期形成了哪些城市经济区、并阐明各经济区包括的地理范围及中心城市(1)关中区:陕西全境四川巴蜀甘肃东部长安;(2).三河区:河东(山西西南部)、河内、河南(河南北部);(3).燕赵区域:燕在河北北部,赵在河北南部;(4).齐鲁区域:山东、泰山之阳为鲁临淄为中心;(5).梁宋区域:豫之东北、鲁之西南、苏皖(安徽)西北以定陶和商丘为中心;(6).颍川、南阳:河南中部、西南部;(7).三楚区域:西、东、南楚含长江怀阳衡城江陵长沙苏州淮北湖南长沙江南一带淮河长江流域;(8).南越区域:珠江流域7.西汉时期长安城的规划建设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城市居民住宅开始按闾里制修建,都城实行多宫制8.我国魏晋至隋唐时期城市发展有什么特点、并阐明特点形成的原因?发展特点(1).城市发展和分布上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2).沿大运河、长江城市发展轴线初步形成(3).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兴起(4).城市规模的等级结构有了调整,其规模差距拉大,中间府、州级城市数量显著增多(5).出现了最早的“镇”形成原因:(1).北方长期战乱;(2).经济重心南移;(3).大运河沟通,沟通南北,经济恢复 9.试述曹魏邺城规划的特点?(1).城市有明确的分区,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分开;(2).一方面继承了古代城与廓的区分,也直接继承了汉代宫城与外墙的区分,不过区分更加严格;(3).城市布局采用中轴线对称的手法10.试述隋唐长安城的规模及规划布局(1).中轴线由局部到全城,形成纵贯全城严禁对称布局的空间形态;(2).宫城由多宫制演变为单一的宫城,并且位置北移居中,形成了由宫城、皇城、外郭城组成的三重环套结构形态;(3).道路网由简单的、不甚严格的方格状演变为复杂的、十分完善的棋盘状结构,“坊”的排列也行不规整发展为整齐划一的形态;(4).市场的位置从城北移迁到城南,形成“前市后朝”的布局格局5.城市物质要素中,寺庙建筑尤其是佛寺建筑大量增加11.我国古代宋元城市发展建设及规划的特点(1).城市发展和分布“南升北降”态势依然延续;(2).兴起了许多的商业都会和许多以经济职能为主的市镇;(3).对外贸易空前发达,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兴起既多且盛;(4).以省会为中心的省级城市体系开始形成;(5).核心城市在地里位置上转移比较频繁;(6).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封闭的“坊”“市”制度解体,开始形成开放型空间结构。
1.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经历的阶段以及所经历的各个朝代。
我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
其中,原始社会从公元前六七千年到公元前21世纪,经历了:原始人群阶段;母系社会,代表文化是仰韶文化;父系社会,代表文化是龙山文化。
其次,奴隶社会阶段从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主要朝代有夏、商、周、春秋。
封建社会又分为:封建社会前期,公元前475年到公元589年,主要朝代为战国、秦、汉、三国、晋、南北朝等;封建社会中期,公元581到公元1279年,主要朝代有隋、唐、五代、宋、辽、金、西夏等;封建社会后期,从公元1279年到公园1911年,朝代有元、明和清。
2. 考古发现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四合院所在年代以及特点。
根据考古发现,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四合院出现在陕西岐山凤雏村的西周建筑遗址。
特点:(1)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式建筑,由二进院落组成。
(2)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室。
前堂与后室之间用廊子连接。
(3)门、堂、室的两侧为通长的厢房,将庭院围成封闭空间,院落四周有檐廊环绕。
(4)房屋基址下设有排水陶管和卵石叠筑的暗沟,以排除院内雨水。
屋顶已采用瓦。
右图:陕西岐山凤雏村的西周建筑遗址平面图3. 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建筑总平面图的名称及所在年代,并简要概述其特点。
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建筑总平面图:战国中山王墓中出土的铜板错银兆域图。
年代:战国时期特点:表示了陵墓的总平面布置:王、后、夫人五墓横列,墓上各有享堂,五堂立于同一土台上,其外有两道宫墙环绕。
上图:战国中山王墓中出土的铜板错银兆域图4. 汉代建筑方面的成就建筑方面的突出成就:木架建筑渐趋成熟,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很大发展5. 列举三国、晋、南北朝时期的石窟的几种类型,并举出几个实例。
石窟可以分为三种:塔院型,佛殿型和僧院型实例:(1)塔院型石窟:以塔为窟的中心,如大同云冈石窟(2)佛殿型石窟:窟中以佛像为主要内容,这类石窟较普遍(3)僧院型石窟:主要供僧众打坐修行之用,如敦煌第285窟6. 隋唐长安都城建设的特点(1)唐长安城,在隋朝称为大兴城,由高颖和宇文恺二人具体负责修建。
习题集1、一、填空题2、二、名词解释3、三、绘图并简要标注4、四、简答题5、五、论述题一、填空题6、人类社会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标志是商业、手工业与农牧业的分工。
7、我国最早的城市产生于________原始社会末期_______。
8、中国最早的城市距今约有3500 年的历史。
9、___ 郑州___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城市遗址。
10、最早的城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手工业及商业的产生及发展。
11、“城”最初的定义是进行防御的实体,在中国古代“城”有不同的称谓,如《左传》记载: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_ 都 _”,无曰“__ 邑 __”。
1、促成西周城市发展较快的原因是__ 分封诸侯__与__ 加强都城的建设__。
12、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是西周。
13、《周礼·考工记》体现的我国古代规划思想是以儒家为代表的皇权至上、礼制思想的理念。
2、“经涂九轨”14、早期的“城”与“郭”的关系比较随意,战国时期的都城大致可分为几种类型:1)城在郭内,如江苏武进淹城、____山东曲阜鲁城___;2)城附之于郭的一角(城郭并置),如:燕下都、_ 齐临淄_ _、__郑韩故城_____;3)城郭分设,如___赵邯郸___3、的儒家、道家和法家都自此形成并发展。
15、秦汉时期城市建设中,城区居民住宅按___闾里制_____修建;都城实行_____多宫制__,并且占据城市很大空间。
16、北魏洛阳城的规划建设由___李冲____主持;隋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城的规划建设由_____宇文恺___主持;元大都的规划建设由____刘秉忠____主持。
17、三国时期的_____曹魏邺城___城首次将中轴线布局方式由宫殿建筑群扩展到整个城市。
18、隋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城的规划建设由____宇文恺____主持。
19、唐代扬州城由_____子城___和____罗城____两部分组成。
4、____后周世宗柴荣____颁布了改建开封的诏书,是我国古代由帝王颁发的关于城市建设的重要文献。
中国建筑史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以下哪个朝代是我国古代建筑发展的重要时期?A. 春秋战国时期B. 元代C. 隋唐时期D. 清朝答案:C. 隋唐时期2. 以下哪个建筑是中国四大古代名楼之一?A. 故宫B. 长城C. 凤凰古城D. 天坛答案:D. 天坛3. 以下哪种建筑风格不属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A. 园林式建筑B. 四合院建筑C. 摩天大楼D. 寺院式建筑答案:C. 摩天大楼4. 中国古代建筑常常采用的“四合院”结构是指什么?A. 四个建筑物围成一个庭院的形式B. 四个国家级古建筑群C. 四川地区的传统建筑D. 一种城市规划风格答案:A. 四个建筑物围成一个庭院的形式5. 以下哪座建筑是中国最早的石雕艺术精品?A. 凤凰古城B. 洛阳龙门石窟C. 故宫D. 北京颐和园答案:B. 洛阳龙门石窟二、简答题1. 请简述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中国传统建筑具有以下特点:- 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追求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建筑风格,如园林式建筑中常见的融水、晒影、树影等设计手法。
- 尊重空间的层次感:建筑空间分布有前后有序之分,通过挑高、亭廊、院落等方式塑造不同层次的空间效果。
- 适应气候环境:根据不同地域的气候特点,采用适当的建筑材料、空间布局等,以实现保温、通风、遮阳等功能。
- 注重建筑的装饰性:通过雕刻、彩绘、砖雕等手法,使建筑物呈现出丰富的装饰效果,展现中国传统的文化内涵。
2. 简述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简约的原始建筑阶段:追求简洁实用的原始住所,以土木结构为主,如桑草屋和瓦房等。
- 木构建筑阶段:以木材为主要结构材料,出现了大型建筑如中国古代宫殿和寺庙等。
- 砖石建筑阶段:逐渐引入砖石材料,发展出了精细的雕刻和装饰技术,如明清时期的建筑。
- 现代建筑阶段:随着西方建筑的引入,中国现代建筑注重功能性和现代化的设计。
三、问答题1. 请问中国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有哪些特点?中国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具有以下特点:- 建筑的规模庞大:明清时期的宫殿、寺庙、府邸等建筑常常规模较大,注重宏伟气势。
一原始居民点:1选址一般都在背山面水的高爽地带,靠近河流的多在二级阶地上,便于取水,又防备水患。
2规模大小不等,一般范围较大,分布和居住也比较密集。
3有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4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初步具有城市集中的特征:人口集中,建筑物集中,生产资料和剩余产品集中等。
这些定居生活和村庄聚落的出现,为城市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雏形城市:距今4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后期,我国已经产生的最早一批的城市。
其产生原因: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城市得以产生的基础;其次是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第三,精神文化相应的繁荣发展起来;第四,频繁的战争也是促使这一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
城市形成评判标准:1 城市需要有一定的规模;2 须具有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如宫殿、宗庙、祭祀建筑,以行使一定的政治文化职能;3 须具有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或至少提供用于交换贸易的实物见证,以体现城市经济中心的职能;4 须具有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5 有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
第一条是前提,第二三条是实质,第四五条是基础和保障。
河南偃师二里头:二里头城址位于洛阳市区东20公里,偃师市区西南9公里,伊水和洛水交汇处附近。
布局大体是:宫殿区位于遗址中部,南部为冶铸青铜器的作坊区,东部为制骨器的作坊区,并有大道与宫殿区相连。
交通和贸易方面,遗址中有非本地所产的贝、绿松石等,应该是通过交换和贸易的来。
二《周礼·考工记》春秋战国时写成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这一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这一规划的主导思想是突出天子为中心,强调都城方正、对称,宫城居中。
《考工记》还记载:“经途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说明道路宽度有分级,市内宽,环城窄,城郊更窄。
另外,按照封建等级,都城有大小,分成三级城邑网:周天子所居王都——诸侯国国都——卿大夫都,道路宽窄也不同。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2003年一填空题1、城最初的定义是进行防御的实体,在中国古代城有不同的称谓,如左传中记载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
2、我国城郭之制起源于夏代的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早期城郭关系比较随意,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城在郭内,如江苏武进淹城、山东曲阜鲁城;城附之于郭之一角(城郭并置),如雁下都、齐临淄、韩故城;城郭分设,如赵邯郸。
3、乌尔城建于公元前约2000-2100年,成中间有其天体崇拜作用的山岳台,其同时使城市的公共中心,体现人性与神性的结合。
4、被誉为城市规划之父的希波丹姆在希波战争之后将棋盘式道路网的规划结构加以理论阐述,并最先在米利都城的重建工作中加以应用。
5、公元前1世纪由奥尔梅客人建设的特奥迪瓦坎城的中心一组举行宗教仪式的纪念性建筑物构成,分布在一条2千米的大道两侧,主要建筑物有太阳神庙、月亮神庙、羽蛇神庙等。
6、印度中世纪的莫卧儿王朝在首都阿各大建造了杰出的建筑物泰姬玛哈尔陵墓被称为印度的珍珠。
7、日本战国时期,为了战争的需要,封建领主们建造了大量的供瞭望及防御的建筑天守阁8、北魏洛阳城的规划建设由李冲主持,隋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城的规划建设由宇文恺主持,元大都的规划建设由刘秉忠主持。
9、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特别重要重视中轴线的建设,城市布局多以中轴线对称布局。
明清北京城以一条长达7.5千米的中轴线构筑了由南到北的重要的节点有:永定门正阳门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乾清殿交泰殿坤宁宫坤宁门御花园神武门景山地安门鼓楼钟楼10、被誉为欧洲的客厅的是威尼斯圣马可广场11、明清时期的票号业中心城市有平遥和太古,手工业中心城市景德镇,其城市布局特征与其城市性质是相适应的。
12、公元894年以前,日本对中国文化进行了全方位的模仿和学习,这其中包括城市建设的学习。
城建史思考题(外国部分) 3: 古埃及城市建设有哪些成就?(P4-8) 答:1.在埃及用地选择上,注意因地制宜。 2.最早运用功能分区的原则。 3.最早应用棋盘式路网。对其后古希腊希波丹姆规划形式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4.早期规划的“死者之城”以及新王国时期规划的阿玛纳城均出色的进行 建筑群与城市景观设计。规划中应用了对称、序列、对比、主题、尺度等建筑构图手法。 6: 古代两河流与城市新巴比伦规划布局有何特点?有何成就?(P12-13) 答:城市跨越幼发拉底河两岸,大体呈矩形。由于防御的需要,有两重城墙,内城9门。城市主轴为北偏西。沿大道及河岸布置宫殿,山岳台古神庙,成一排一列的布局。其空中花园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新巴比伦是当时城市中最富丽的一个。城墙外有深阔的壕沟环绕,甚为壮观。城市规划整齐,路径明确 9: 古代美洲曾形成哪三个大的文化中心?各有何著名的城市?城市有哪些主要要素?其规划布局有何特点?(P18-20) 墨西哥地区; ①特奥蒂瓦坎城【都城、宗教中心】 城市中的主要是一组举行宗教礼仪的纪念性建筑,分布在一条2公里的大道两侧。其他建筑形式成若干横轴,布局严整。 ②丹诺奇迪特兰特【阿兹台克人的主要建设成就】 城在盐湖中央,形状方正,被运河切割开。中央广场四周分布了3所宫殿和1座多级金字塔。宫殿和住宅都是四合院式。市内街道与运河交错,城市中果木园与花园极多。 古代玛雅地区; ①提卡尔城【美洲最古的城市之一,建筑组合非常优美】 神庙、广场、金字塔、院落和回廊组合得非常优美而闻名。建筑物分布在南北向德院落和广场的周围。城市有一座庙宇,早在金字塔上。塔下有一些四合院式建筑。 ②奇清依扎城【土著玛雅造】 古代印加地区 ;马丘比丘【保有大量印加庙】 最重要为一座金字塔礼庙,塔前有一密排柱子的大型建筑,此城还有建设质量极高的一些圆形庙。 13:古代雅典城市是怎样形成的?其城市布局的混乱和空间规划设计的高超艺术如何统一解释?(P26) 答:希波战争以后,科学文化的进步和居民思想抬头,使城镇建设从只考虑帝王和神灵转向了为整个城镇团体服务。雅典在城镇形态上也有变化,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目标是把它建设成为一个宗教文化中心。并纪念希波战争的胜利,使原来一个破落小城变成拥有许多重要建筑的城市。 雅典城市布局不规则,无轴线关系。但建筑类型甚为丰富,以方格网划分街坊。居住街坊面积小,贫富住户混居同一街区。仅用地大小与住宅质量有所区别,临巷的住宅,在外观上区别不大。 15:古希腊公共外部空间有何特点?希波丹姆的规划原则包括哪些内容?在米利都城规划中得到如何运用?(P28-30) 答:城市大多自发形成,道路系统,广场空间,街道形状均不规则,许多城市的外部空间以一系列“L”形空间叠合组成,造型变化多姿。 ①探究几何和数的和谐,以取得秩序美,典型平面为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大街一侧布置中心广场,中心广场占一个或一个以上街区。 街坊面积一般较小。 ②把城市分为3个主要部分:圣地,主要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私宅地段划分3种住宅:工匠住区,农民住区,城邦卫士与公职人员住区。 四周筑城墙,棋盘式路网。两条主要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开敞式空间呈“L”形,有多个广场。城市中心规划分为4个功能区。东北与西南为宗教区,北与南为商业区,东南为公共建筑区。 17:古罗马城市建设与古希腊有何异同?你能从自然、社会和文化背景做出一定解释吗?(P35-36) 19:罗马共和时期和帝国时期城市建设有何成就和问题?(P37,41-43,46) 答:共和时期①成就:古罗马城由著名的罗马士丘组成,其中帕拉丢姆为士丘之心,山顶有自然的蓄水池,供应全城用水,四周有墙以资保护。 城市中心广场群是城市社会、政治和经济活动的中心。 ②问题:罗马城市仍是自然发展,布局比较紊乱。 帝国时期:①成就:广场组成山奥古斯都广场和杜拉真广场等多个广场群组成。 ②问题:城市总体布局比较凌乱。它是由许多点凑合而成,而未形成完整的系统。 24:西欧中世纪城市发展的基础有那几种类型?其选址,规模,产业人口分布有何共同特征?(P48) 答:①要塞型②城堡型③商业交通型 一般都选址于水源丰富,粮食充足,易守难攻,地形高的地区。四周以坚固的城墙包围,随经济的发展,市区扩大,因而不断扩建城墙,既而受城墙的束缚,规模很小,当城市发展,城墙外产生城郊区,主要是手工业者居住的市街地,同行者多居住一条街。 27:中世纪意大利几座著名城市的空间布局有何特色?(P49-52) 答:佛罗伦萨:最初仅在阿诺河的一边。平面呈长方形,路网较规则。1172年在原城墙外扩展了城市,筑新城墙。1284年又向外扩建了一圈城墙。到14世纪,市区已越过阿诺河向四面放射,成为自由布局。 威尼斯:城市水系作枝节状分布,一条大河从城中弯曲而过,形成以舟代车的水上交通。 锡耶纳:由几个行政区组成,每一区有自己个别的地形和小广场,市中心坎波广场是几个区在地理位置上的共同焦点。 30:日本在中世纪如何吸收中国城市文化?有那些仿中国城市规划的作品?何时独立发展自己的文化?(P70-71) 答:公元694,日本在飞鸟地方建立的京城藤原京,是放我国唐代首都长安建立起来的。 公元710,日本奠都平城京(奈良),日本加大吸收中国文化。 公元794,日本的都城由奈良迁到平安京(京都) 平城京,城市全仿隋唐长安城,城市建筑面积约为长安的四分之一,形成整齐方格形城市,平安京也采用了方格形的布局。 自公元894,停止派遣唐使,逐渐摆脱对中国文化的模拟,形成日本独特文化。 33:试述文艺复兴的几个理想城。分述其平面布局和形式的依据(P74-76) 答:阿尔伯蒂:《论建筑》街道从城市中心向外辐射,形成有利于防御的多边形屋形平面,中心点设置教堂宫殿或城堡,整个城市有各种几何形体进行组合, 费拉锐特:《理想的城市》帕尔曼-诺伐城(意大利 斯卡莫齐)为防御而设,中心为六角形广场,辐射道路用三组环路联络。在城市中心点设防御性构筑物。 斯卡莫齐:中心为有宫殿的市民集会广场,两侧为两个方形的商业广场。南北分别为交易所及市场广场。主要广场的南侧有运河横穿。 这一时期,火药的发展,故一些多边形、星形城市均设置凸出的棱堡。由于星形城市内放射形的锐角很难设计房屋,于是出现了有栅格街道的矩形理想城市。 34:文艺复兴时期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手法是什么?巴洛克的城市设计手法有何特点?举例说明。(P76-79) 答:拓宽调直道路,改善城市公共设施与卫生条件,调整城市防御体系成为当务之急。文艺复兴的城市突破了中世纪宗教内容的束缚,教堂建筑退居于次要地位,大型世俗建筑构成了城市的主要景象。 巴洛克时期城市改建,强调运动感和景深,这也有助于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分割的建筑构成整体环境,如教皇西斯塔斯五世在罗马的规划把主要的宗教和世俗建筑,凯旋门用道路轴线联系起来。 38:绝对君权时期法国城市建设有那几方面重大实施?其基本手法有那些?举例说明。(P88-91) 41:近代工业革命给社会带来什么巨大变革?对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带来什么影响?(P96-98) 答:它拉开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开始了机器工业的时代,促进了科学的发展。 资本主义大工业产生,引起了城市结构的深刻变化,从而对城市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包括欧洲的旧城改造,亚非拉殖民地城市的产生,美国新城市的建设以及为探索解决资本主义城市的各种矛盾,促使近代各种规划理论的产生和探索。 47 美国十八世纪城市规划一般采用什么平面形式?华盛顿的朗方规划布局构思有何特色?(P112-113) 答:对全国各类不同性质,不同地形的城市作机械的方格形道路划分。 在规划中,曾以8个欧洲城市为借鉴,根据华盛顿地区地形、地貌、风向、方位、朝向等条件,选择了两条河流交叉处,北面地势较高和用水方便的地区,作为城市发展用地。规划以国会与白宫为中心制定。从国会和白宫两点向四周放射出许多放射状道路,通往许多广场纪念碑、纪念馆等重要的公共建筑。并结合林荫绿地,构成放射与方格型相协调的道路系统,形成许多美丽的街景。郎方的规划思想和设计手法是受他生活的巴黎和凡尔赛的影响。 49:霍华德“田园城市”(花园城)的基本理论依据是什么?什么叫“城乡磁体”?花园城理论的意义在哪里?(P117-120) 绘图说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1.特点;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城市的规模必须加以限制,每个田园城市的人口限制在3万人,超过了必须另建一个新城;每个田园城市的城区用地占总用地的六分之一,若干城市围绕着中心城市;田园城市的城区平面呈圆形,中央是一个公园,有6条主干道路从中心向外辐射,把城市分成了6个扇形地区 2.贡献:不在于重新塑造了城市的物质形式,而在于发展了这种形式下内在的城市发展概念。①把动态平衡和有机平衡的生物标准引用到城市中来,建立城市内部各种各样的功能平衡,尤其是通过限制面积、人口数目、居住密度等积极措施来控制发展。 ②田园城市是城市和乡村结合的产物,其空间模型是空间布局模式和形体规划的一个里程碑。 ③根据社会发展愿望,带有理想主义城市形态设想的概念性规划的先驱。 ④较完整的城市规划思想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⑤对其后的城市分散主义,新城建设运动和卫星城理论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推动城市规划学科和实践的发展。 51:T.Garnier 的工业城规划理论和方案的价值和意义何在?(P120) 答;T.Garnier从大工业的发展需要出发,对“工业城市”规划结构进行了研究。他对工业发展所引起的功能分区,城市组群等都作了精辟分析。中央为市中心,有集体厅、博物馆等。城市生活居住区也是长条形的。疗养及医疗中心位于北边上坡向阳面,工业区位于居住区的东南。各区间有绿带隔离,交通先进,留有发展余地。 适应社会的发展,完全脱离封建社会的那种以家庭经济为中心的城市结构。 52:Soria Y Mata 的带形城市设想意义何在?世界上出现过那些其他的带形城市规划 设想? 答:他认为那种传统的从核心向外一圈圈扩展的城市形态已经过时,它会使城市拥挤,卫生恶化。在新的集约运输形式的影响下,城市将发展成带型。城市发展依赖交通运输线成带状延伸,可将原有的城镇联系起来,组成城市的网络。不仅使城市居民容易接近自然,又能将文明的设施带到乡间。 ① 苏联进行过探讨。②20世纪40年代希尔勃赛玛等人提出了带型工业城市理论。③现代建筑研究会的伦敦规划。④战后哥本哈根,华盛顿,巴黎和斯德哥尔摩都做过带形城市的变形规划。 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