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观测史
- 格式:doc
- 大小:87.00 KB
- 文档页数:7
一1海洋调查:用各种仪器直接或间接对海洋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地貌学、气象学及其他海洋状况进行调查研究。
2海洋调查基本分类:综合调查;专业调查3历史:单船走航、多船联合调查时期、无人浮标站、海洋遥感4海洋调查任务:观测海洋要素及与之有关的气象要素,编制观测报表,整理分析观测资料,绘制各类海洋要素图,查清所观测的海域中各种要素的分布状况和变化规律5海洋调查系统:被测对象—工作对象,传感器、平台—系统硬件,实测方法、数据信息处理技术—系统软件6海滨观测:在海滨的固定地点进行的水文观测7海上观测在海上以空间位置固定和活动的方式进行的水文观测8大面观测:在一定的时间内对各站观测一次的调查方式。
9断面观测:在大面观测中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断面进行长期重复观测的调查方式。
二1水深:固定地点从海平面至海底的垂直距离。
(现场水深或瞬时水深以及海图水深)2现场水深或瞬时水深:现场测得的自海面至海底的垂直距离3海图水深:是从深度基准面起算到海底的水深。
4测深方法:回声探测仪,钢丝绳测深5◎钢丝绳:用水文绞车上系有重锤的钢丝绳测量水深其基本组成为:绞车- 用于放收钢丝;重锤-用于维持钢丝的垂直下沉;绳索计数器-用于计量放出或收回的钢丝绳长度;倾角器-用于测量钢丝绳倾角;钢丝绳-用于测水深 定时探测时,根据海流的大小在水纹绞车的钢丝绳前挂一个(不同规格)重锤,其探测步骤如下:用计数器记录水面以上绳长;重锤触海底并拉直钢丝绳;记录此时绳长;收回钢丝绳。
6回声测深仪测深声波在海水中以一定的速度--平均声速 1500m/s-直线传播,并能由海底反射回来。
根据声波往返时间(T ),及其所在测区水域中的传播速度(V ),求得发射器至反射目标的直线距离,即测得水深(H )三1水温观测:表层,表层以下的标准层及底层 表层:海表以下,1米以内的水层。
底层厚度:随水深增加而增加2沿岸台站:只观测表面水温。
观测时间一般在每日的2,8,14,20时3海上观测:包括表层和表层以下各层水温。
潜望镜的发展历程潜望镜是一种通过视觉观测远距离物体的光学仪器,广泛应用于军事、海洋和科学研究领域。
它的发展历程经历了数个世纪,从最初的简单设计到现代复杂机械的高科技设备,不断地改善和进步。
潜望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时期。
当时,古希腊天文学家使用了一种叫做“火炬”(Burning Glass)的工具,通过将阳光聚焦在物体上,实现远距离观测。
这可以算作是潜望镜的最早雏形之一。
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科学家和发明家对潜望镜的设计进行了实验和改良。
其中最有名的是伦敦作家罗格雷尔(Roger Bacon)。
他在13世纪末写了一本介绍光学和透镜的书,提出了使用透镜的望远镜概念。
然而,真正的潜望镜的发展要归功于17世纪荷兰的科学家赫希尔(Hans Lippershey)。
在1608年,赫希尔申请到了望远镜的专利,并开始大规模生产这种仪器。
这是全球第一台真正的潜望镜。
随着时间的推移,潜望镜的设计逐渐改进。
加瑟尔(Galileo Galilei)是第一批在观测天体时应用潜望镜的科学家之一。
他在1609年设计了一台具有10倍放大倍率的望远镜,并用它观测到了月球表面的细节、木星的卫星和维纳斯的光斑,这些发现在当时引起了轰动。
18世纪,望远镜的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
英国科学家哈雷(Edmond Halley)设计了一种更加稳定且容易使用的望远镜,成为了当时天文学家的主要工具之一。
随后,英国制造商达尔顿(Dollond)改进了潜望镜的透镜设计,生产出了更高质量的望远镜。
19世纪末,随着光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潜望镜的性能和效果有了巨大的提升。
德国奥伯莱斯(Ernst Abbe)和罗捷斯特(Carl Zeiss)开发了用于透镜制造的新材料和技术,使得望远镜的分辨率和对比度得到了显著提高。
现代潜望镜在机械设计和光学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高级望远镜配备了数字读数、自动对焦和图像处理功能,大大提高了观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中国太空观测发展史一、引言中国太空观测发展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
随着中国太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国太空观测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本文将从中国太空观测的起源、发展阶段和未来展望三个方面,对中国太空观测发展史进行探讨。
二、起源中国太空观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56年。
当时,中国开始了太阳活动的观测工作,并成功地记录了太阳黑子的位置和数量。
此后,中国太空观测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包括地球观测、天文观测和空间环境观测等。
三、发展阶段1. 初级阶段(1956年-1970年)在初级阶段,中国太空观测主要集中在太阳活动观测方面。
中国科学家对太阳黑子的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并成功地预测了太阳黑子的爆发。
此外,中国还开展了地球磁场观测和空间环境观测等工作。
2. 中级阶段(1970年-1990年)中级阶段是中国太空观测发展的关键时期。
中国首次成功发射了人造卫星,并开始了对地球的全面观测。
中国科学家研究了地球的磁场、大气层和海洋等,为我国的地球科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3. 高级阶段(1990年至今)在高级阶段,中国太空观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相继发射了一系列卫星,包括对宇宙射线、恒星和行星的观测。
中国还发射了载人飞船,并成功地进行了太空实验。
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其他国家共同开展太空观测项目。
四、未来展望中国太空观测的未来发展充满着希望。
随着中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将继续加强对太空的观测和研究。
中国计划发射更多的卫星,包括用于地球观测、天文观测和空间环境观测的卫星。
此外,中国还计划发展更先进的太空探测技术,包括深空探测和月球探测等。
总结:中国太空观测发展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经过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太空观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未来,中国太空观测将继续发展,为我国的科学研究和国家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海洋卫星详细资料大全海洋卫星(Ocean satellite)是主要用于海洋水 *** 素的探测,为海洋生物的资源开放利用、海洋污染监测与防治、海岸带资源开发、海洋科学研究等领域服务,设计发射的一种人造地球卫星。
2020年前我国将发射8颗海洋系列卫星,包括4颗海洋水色卫星、2颗海洋动力环境卫星和2颗海陆雷达卫星,加强对黄岩岛、钓鱼岛及西沙群岛全部岛屿附近海域的监测。
基本介绍•中文名:海洋卫星•外文名:Ocean satellite•主要用于:海洋水 *** 素的探测•类型:人造地球卫星•用途:海洋科学研究等领域服务定义,特点,用途,发展历程,中国规划,发展目标,水色卫星,动力环境,环境综合,发展情况,监视卫星,大事记,定义卫星海洋遥感技术在海洋资源,环境,减灾和科学研究等方面海洋卫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世界各国的海洋卫星和以海洋观测为主的在轨卫星已有30多颗。
海洋卫星海洋卫星是地球观测卫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在气象卫星和陆地资源卫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属于高档次的地球观测卫星,包括军用海洋监视卫星、综合性的海洋观测卫星、各种专用的海洋学研究卫星等。
特点利用海洋卫星可以经济、方便地对大面积海域实现实时、同步、连续的监测,它已被公认为是海洋环境监测的重要手段。
海洋卫星与陆地卫星和气象卫星相比,具有以下特点:海洋卫星(1)海洋环境要素探测要求大面积、连续、同步或准同步探测。
(2)海洋卫星可见光感测器要求波段多而窄,灵敏度和信噪比高(高出陆地卫星一个数量级)。
(3)为与海洋环境要素变化周期相匹配,海洋卫星的地面覆蓋周期要求2~3天,空间解析度为250~1000m。
(4)由于水体的辐射强度微弱,而要使辐射强度均匀,具有可对比性,则要求水色卫星的降交点地方时(发射视窗)选择在正午前后。
(5)某些海洋要素的测量,例如海面粗糙的测量、海面风场的测量,除海洋卫星探测技术外,尚无其他办法。
用途海洋卫星有六个方面的用途。
潮汐表的潮高起算面与85高程基准面潮汐表是海洋观测中的重要工具,它记录了海洋潮汐的周期性变化。
潮高起算面是指用于测定潮汐高差的参考面,而85高程基准面则是中国海域的高程基准面,它是基准点的平均海平面高程。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潮汐表的概念、潮高起算面和85高程基准面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海洋观测中的重要性。
1. 潮汐表的概念潮汐表是一种记录海洋潮汐变化的表格或图表,它通常包括潮汐高度、时间和潮汐类型等信息。
潮汐是海洋中因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作用而产生的周期性变化,它对于航行、渔业和海洋工程等有着重要的影响。
潮汐表的编制和使用对于海洋活动至关重要。
2. 潮高起算面的概念潮高起算面是指测定潮汐高差时所采用的参考面。
它通常是一个稳定的水平面,用于确定潮汐的高度。
在海洋观测中,选择合适的潮高起算面对于准确测定潮汐高度非常重要。
不同的潮高起算面会导致不同的测量结果,因此在进行海洋观测时需要选择合适的潮高起算面。
3. 85高程基准面的概念85高程基准面是中国海域的高程基准面,它是基准点的平均海平面高程。
在中国海洋观测和测量中,85高程基准面被广泛应用于确定各种水文水资源观测资料和水利工程建设。
它的确立和应用对于准确测定海洋高程和水文资料至关重要。
4. 潮高起算面与85高程基准面的关系潮高起算面和85高程基准面在海洋观测和测量中有着密切的联系。
潮高起算面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到潮汐高度的测定结果,而85高程基准面则是中国海域的高程基准面,它在海洋观测和测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海洋观测和测量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潮高起算面,并结合85高程基准面进行准确的测量和观测。
5. 个人观点和理解就我个人理解,潮高起算面与85高程基准面的选择和应用对于海洋观测和测量至关重要。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潮高起算面,并参考85高程基准面进行准确的海洋观测和测量。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获得可靠的海洋资料和精确的测量结果,为海洋活动和工程建设提供保障和支持。
世界海洋地质调查发展历程与启示海洋地质调查是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环境保护的先行工作,是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基础支撑。
在我国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背景下,海洋地质工作重要性更加显现,关注度日益提升。
随着海洋地质调查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一批新的海洋地质调查船相继入列,海洋地质调查和科学研究机构快速发展壮大。
当前,我国海洋地质调查事业驶入快车道,进入全面赶超美欧日等传统海洋地质强国的关键时期。
针对该如何抓住历史机遇实现海洋地质调查工作的跨越式发展等问题,本文从海洋地质调查发展的历史维度出发,总结了世界海洋地质调查的发展规律,提出了我国海洋地质调查发展的建议。
前人的海洋地质调查发展历史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基于时间序列的历史事件梳理,以及按技术门类或按国别的分别论述。
其局限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与人类近现代历史发展结合不够紧密,对海洋地质调查发展的内在规律探究不够深入;二是对不同阶段海洋地质调查工作的历史使命、驱动因素、主要特点、代表性事件等总结不够系统。
本文在综合考虑社会发展、文明演进、国家需求、科技进步、人才成长等因素基础上,首次将海洋地质调查发展历史划分为5个阶段,并阐述了不同阶段的工作目标、主要特点和标志成果等,总结凝练了海洋地质调查发展规律。
同时,围绕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提出了我国加快发展海洋地质工作的建议。
一、世界海洋地质调查发展历程⒈19世纪中叶—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萌芽期”19世纪中叶—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海洋地质调查以拓展国家战略空间为主要目标。
以英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完成工业革命,国力空前强盛,纷纷将海洋作为重要战略空间,开始对深远海的海洋生物、物理海洋特征、海底地形等进行探索;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开始建立海洋地质调查机构。
这一阶段,调查船以军舰或旧船改装为主,主要的技术装备有配重麻绳测深器、拖网、海水采样器、沉积物采样设备等机械式仪器设备,海洋地质调查技术体系尚未形成。
影响力较大的海洋调查活动有:1831~1836年英国“贝格尔”号环球探险;1839~1843年英国J.C.罗斯的南极海域探险;1872~1876年英国“挑战者”号环球调查等。
哥伦布发现美洲与海洋地理科学海洋地理科学是推动航海实践活动的主要基础与前提之一,而航海活动实践又反过来成为海洋地理科学发展的最重要条件与动力,二者互促互进。
海洋地理科学亦是浸透包容在航海史、科学史,乃至整个文明史中。
今年是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510周年,在追忆纪念这位伟大的航海家之际,从海洋地理科学的角度研究哥伦布的航海作用,对于拓展对哥伦布航海研究的界域,创新研究内容,突出时代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一、海洋地理科学与哥伦布西航思想及行动的形成对哥伦布远航成功,多有贬诋者。
如说哥伦布是个“骗子”、“一个疯子”、“神经很不正常”、“整个一生之中心理状态都有某种混乱”,说他的发现是“偶然的成功”等[1]。
从海洋地理科学的角度看,这些说法是毫无根据的。
1.远航前的哥伦布掌握了较为深厚广博的海洋地理学知识。
哥伦布所处的时代,西欧人对“远东”还不甚了解。
《马可波罗游记》中关于东方“黄金”的描写引起了西欧社会国王、封建贵族、僧侣以及商人日益炽热的欲望。
西欧人以极大的热情进行探险,配合寻找新航路。
到哥伦布从事探险时,葡萄牙人沿非洲西海岸向南已进行了几十年探险并取得成就。
马可波罗的著作深深吸引了哥伦布,他反复仔细阅读,不仅精读,还做了研究。
坐落在西班牙塞维尔的哥伦布纪念馆中,至今还保存着一部拉丁文的《马可波罗游记》,书上有哥伦布做过的眉批。
一个富庶的、遥远的东方深深地吸引着他。
自14岁上船后,哥伦布先在波尔多菲诺,后来又在科西嘉岛当少年见习水手,以后又成为正式水手。
地中海、北大西洋一带是他的海上家园。
1476年,哥伦布在一次商船海战中,因船只毁掉,漂渡到葡萄牙。
当时,葡萄牙人正以极大的热情从事沿非洲海岸向南的探险,旨在寻找一条绕过非洲南端好望角去东方的航路。
他们已经发现了非洲沿海、大西洋上的一些岛屿,同时也向北方探险航行。
哥伦布在葡萄牙应募参加了去布里斯托尔、加尔维和冰岛的第一次远航。
在葡萄牙的航海期间,哥伦布进一步学习掌握了天文、地理、潮汐、风向等知识,其中与航海有关的学科知识尤为丰富。
海洋调查方法期中考试人类海洋调查发展史可以分成那几个阶段?单船调查时期,多船联合调查时期,无人浮标站,海洋遥感我国曾进行过的全国性海洋调查有哪些?向阳红、实践号、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号、南极考察、雪龙号、海洋调查系统由哪几个部分组成?深海潜艇属于其中那个部分?被测对象、传感器、平台、施测方法、数据信息处理。
深海潜艇属于传感器海洋调查施测方法有哪些?随机、定点、走航、轨道扫描、海洋卫星遥感海洋观测的分类?海滨观测、海上观测、水下观测。
海上观测方式分为:大面观测和断面观测,连续观测,同步观测,辅助观测,立体检测系统临时观测站(一般小于半年)、单要素观测站(多数为潮汐观测)、综合性观测站(水文气象方面多要素观测)课程中观看了多个NOAA的海洋调查视频,什么是NOAA?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
现场水深可能低于海图水深。
(对)钢丝绳测深需要用到哪些部件?水文绞车、重锤、绳索计数器、钢丝绳、倾角器钢丝绳测深的数据需要经过哪些订正?计数器器差校正、钢丝绳的倾斜校正11.钢丝绳倾斜订正分为:水上、水下12.可以进行的深度及海底地形测量的方法有哪些?钢丝绳测深,回声测深仪测深、多波束测深系统、旁侧声呐、卫星测深。
13.钢丝绳测深倾角超过30 度,应加大铅垂的重量或利用其他方法使倾角控制在30 度以内;当加重铅垂后,钢丝绳的倾角≥10 度时,应进行倾斜校正。
14.一个水深25米的海域进行水温观测的层次应该是表层,5。
10。
15。
20。
25。
底层。
15.玻璃液体温度计误差包括哪些?哪种误差可通过仪器所附的检定证中查出器差订正值,然后求出读数与器差的代数和,即为正确温度值?常定误差(1、因制作不良引起的误差 2、非线性误差 3、因液体分化引起的误差 4、玻璃收缩引起的误差)非常定误差(1、水温气温不一致造成的 2、视线误差)常定误差可用检定证订正。
颠倒温度计的原理?颠倒温度计有闭端和开端两种,均需配在颠倒采水器上使用,前者用于测量水温,后者与前者配合,确定仪器的沉放深度。
全球海洋温度变化的监测与分析# 引言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海洋温度的变化成为了热点话题。
准确地监测和分析全球海洋温度变化对于理解气候系统、预测气候趋势以及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海洋温度监测的方法、数据来源、变化趋势以及可能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和分析。
## 海洋温度监测的方法海洋温度监测的方法主要包括**航测观测、航线观测和遥感观测**。
航测观测是指通过在海洋表面或浅层水域进行航行,利用水温测量仪器对海水温度进行实时监测。
航线观测是指通过设立浮标或固定站点,定期进行海水温度观测,并建立长期观测站点网来监测海洋温度变化。
遥感观测则利用卫星遥感技术,通过接收卫星传回的海洋温度数据进行监测。
## 数据来源全球海洋温度数据主要来源于**卫星观测数据、浮标观测数据以及历史观测数据**等。
卫星观测数据通过卫星传感器获取的海洋温度数据覆盖范围广、时效性高,是全球海洋温度监测的主要数据源。
浮标观测数据通过在海洋中部署的浮标获取,能够提供长期的、连续的海洋温度观测数据。
历史观测数据包括各国渔政和海洋调查机构收集的测温数据以及科研机构的研究数据等,这些数据可以用于分析长期趋势和进行模型验证。
## 变化趋势近年来,全球海洋温度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
根据相关研究显示,全球海洋表面温度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升高了0.11摄氏度/十年左右。
而且,海洋深层温度也在上升,尤其是在全球变暖加剧的情况下,海洋各层温度的上升速度更加迅猛。
这种温度上升的趋势可能与大气温室效应增强、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等因素有关。
## 影响与应对全球海洋温度变化对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海洋温度上升会直接导致海洋生物的物种组成和分布范围发生变化,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其次,海洋温度变化也会对气候系统产生反馈效应,加强了气候变化的速度和强度。
最后,海洋温度变化还会对渔业、旅游业等人类经济活动产生影响,进而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
科学船的历史科学船是指专门用于进行科学研究的船只。
它们通常配备了各种现代化的科学设备和仪器,用于收集和分析海洋、大气、生物等方面的数据。
科学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科学船的作用和功能也在不断扩大。
1.早期的科学船:早期的科学船主要用于进行航海探险和地理测绘。
19世纪的大航海时代,探险家们通过科学船探索了许多未知的领域,发现了新的物种和地理特征。
其中最著名的科学船之一就是查尔斯·达尔文的“大摇篮号”,他在这艘船上进行了著名的麦哲伦海洋考察,为后来的进化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2.海洋科学船:随着对海洋的研究需求增加,海洋科学船开始兴起。
海洋科学船主要用于研究海洋生物、海洋地质和海洋物理等方面的问题。
这些船配备了各种高科技设备,如声纳、潜水器和遥控器等,可以深入海底进行观测和取样。
海洋科学船的研究成果对于理解地球的演化和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3.大气科学船:在大气科学研究中,科学船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大气科学船主要用于观测和研究大气的物理、化学和动力学性质。
这些船通常配备了大气气象站、气象雷达和气象探空仪等设备,可以监测和记录大气的温度、湿度、气压和风向等参数。
4.极地科学船:在极地地区的科学研究中,极地科学船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些船通常配备了抗寒和抗冻的设施,可以在冰冻的海域安全航行。
极地科学船主要用于研究北极和南极地区的气候、冰雪覆盖和生态系统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对这些极端环境的研究,科学家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和影响。
5.未来的科学船: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科学船的功能和性能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比如,无人船和无人机的应用将会使科学船的观测和实验更加自动化和高效化。
此外,新的材料和能源技术的应用也将使科学船的航行更加环保和可持续。
未来的科学船将能够更好地满足科学研究的需求,推动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和保护。
总结起来,科学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经历了从航海探险到海洋科学和大气科学的转变。
海洋管理事业单位的海洋气象观测与预报海洋气象观测与预报是海洋管理事业单位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根据《海洋法》规定,各国有责任合理利用和管理海洋资源,而准确的气象观测与预报数据则为海洋管理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本文将探讨海洋管理事业单位在海洋气象观测与预报方面的重要性以及在实践中所需应掌握的核心技术。
一、海洋气象观测的重要性1.1 提高海洋安全性海洋管理事业单位通过收集和分析气象观测数据,能够准确预测海域的风暴、大浪等极端天气,及时发布预警,为海上航行、渔业作业等活动提供重要的安全保障。
同时,及时获取气象观测数据还能帮助避免船只与灾害性气象事件的碰撞,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2 保障海洋生态环境海洋气象观测数据不仅能够准确判断海洋中的风向、水温等参数,还能对浮游植物、海洋鱼类等海洋生态环境进行观测和预测。
通过及时掌握海洋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海洋管理事业单位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和修复海洋生态系统,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保障生态平衡。
1.3 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海洋气象观测与预报数据对于海洋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掌握海洋气象信息,海洋管理事业单位可以合理安排航运、渔业、沿海旅游等活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海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准确的气象预报数据还为海洋能源开发、海上风电等新兴产业提供科学依据。
二、海洋管理事业单位需掌握的核心技术2.1 气象观测技术海洋管理事业单位需要运用一系列的气象观测技术监测海洋中的气象参数。
包括使用自动气象站、浮标和气象卫星等设备进行实时观测,采集气象数据。
同时,利用气象雷达、超短波雷达等设备监测降水、风暴等灾害性天气的形成和发展趋势,提高风暴预警的准确性。
2.2 气候模式预测技术海洋管理事业单位需要运用气候模式预测技术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海洋气象变化进行预测。
通过建立数值模型,模拟大气环流和海洋表面温度等参数,预测出未来的气象变化趋势。
同时,结合历史数据和实时观测数据对模型进行校正,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第2期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No.22014年6月 Meteorological,Hydrological and Marine Instruments Jun.2014收稿日期:2013-12-23.基金项目:山东省“泰山学者”建设工程专项经费资助.作者简介:戴洪磊(1974-),女,博士,教授.主要从事空间数据质量,空间数据挖掘和海洋GIS方面的研究.我国海洋浮标发展现状及趋势戴洪磊1,牟乃夏1,王春玉2,田茂义1(1.山东科技大学测绘工程学院,青岛266590;2.潍坊恒信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潍坊261061)摘 要:海洋浮标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海洋监测新技术在各海洋国家逐步被重视并发展起来。
文章概述了海洋浮标技术的发展史以及在各主要海洋国家的使用情况;主要介绍了我国海洋浮标在中国科学院海洋观测研究网络建设的带领下,各沿海省市区近10a来在黄渤海、东海、南海海域、以及极地海域布设海洋浮标的情况,包括这些浮标的种类、用途、通信方式、海洋环境监测参数等信息;展现了我国海洋浮标的研制和应用正朝向采用高新技术、降低成本、提高可靠度、扩大功能、延长工作寿命、方便布放、面向专题领域、向多站位、高密度布放、和全覆盖海域监测方向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海洋浮标;海洋监测;中国科学院海洋观测研究网络;浮标监测网络中图分类号:P7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9X(2014)02-0118-04Development status and trend of ocean buoy in ChinaDai Honglei 1,Mou Naixia1,Wang Chunyu2,Tian Maoyi 1(1.College of Geomatics,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Qingdao 266590;2.Weifang HengxinEngineering Consulting Company,Weifang261061)Abstract:Ocean buoys have gradually been taking seriously and developed as a new modern marinemonitoring technology.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ocean buoys in all majormarine countries,and introduces the distribution of all the ocean buoys in Yellow Sea,Bohai Sea,EastChina Sea and South China Sea which were laid by the coastal provinces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marine observation &research network established b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The types,functionalities,communications,marin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parameters and other information ofthese distributed ocean buoys in China Sea are described.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our oceanbuoys have developed towards the trends of adopting new technology,reducing costs,improvingreliability,expanding the functionalities,extending the working life,convenient placement,thematicoriented multi-station,high density distributed and all water monitoring covered.Key words:ocean buoy;marine monitoring;marine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network of China academyof science;buoy monitoring network0 引言海洋监测是研究海洋、开发海洋和利用海洋的基础。
1.2 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认识【学习目标】1.了解人类对海洋的探索和认识过程。
2. 了解郑和下西洋【重点难点】人类对海洋的探索和认识过程。
【学法指导】通过搜集材料等方式,了解人类探索海洋的历程。
【学习过程】高手笔记人类认识海洋的历程(1)15世纪以前:早期沿海地区的人们开始了海上航行,从海中捕鱼、晒盐、采集海菜,海洋给人类带来许多利益。
(2)15—18世纪:1405—1433年,中国明朝郑和率领船队七次横渡印度洋,创世界远洋航海之壮举。
15世纪末以来的大航海时代,航海的实践使人类认识到海洋是世界交通的要道。
(3)19世纪至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类深化了对海洋的利用,并逐渐认识到海洋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空间。
当今社会出现的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促使人类对海洋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
海洋是地球环境的调节器,是人类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
名师解惑到大洋底去探险,在下潜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剖析:到达洋底和到达外层空间一样,没有特殊的装备,人是不可能到达的。
常识告诉我们,若没有氧气筒的帮助,人是不能长时间地下潜到3米以下的水里——这只不过是大洋平均深度的三千分之一。
会游泳的人一直在寻思,如何在水下得到氧气?古代希腊的潜水者是从充满气的瓶子里获得氧气,近代潜水者则多用压缩空气的办法进行潜水。
通常人可以潜入到30米的深度。
即使最有经验的使用水下呼吸器的人也不敢冒险潜到45米以下,因为深潜压力的增加和上浮水面的过程的压力变化,造成减压病甚至死亡。
使用密封的潜水服,也只能潜入到440米的深处。
随着不断地潜入水下,压力也在不断增加,人的内耳、肺和一些孔道就会感到压力,令人痛苦。
水下温度低,会很快吸走人体的热量,使得人难以在3米以下的水里坚持2—3分钟。
讲练互动【例题1】2005年4月2日,我国“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驶离青岛港,开始首次环球大洋科学考察。
途中可能出现下图所示地理事物或现象,其正确的排序是( )A.a—c—b—dB.b—a—d—cC.c—a—b—dD.d—a—b—c解析:“大洋一号”科考船是向东航行的,途经巴拿马运河、好望角、马六甲海峡,横渡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
世界上第一大洋和最小的洋
大家知道世界上第一大洋和最小的洋分别是什么吗?下面由店铺跟大家讲一讲吧。
世界上最小的洋:北冰洋
北冰洋(Arctic Ocean),又称北极海,位于北极圈内,大致以北极点为中心。
面积1405.6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大洋面积的3.6%。
平均深度1200-1300米,为世界大洋平均深度的三分之一。
最深处为南森海盆,深度为5450米。
北冰洋是世界最小最浅和最冷的大洋。
大致以北极圈为中心,位于地球的最北端,被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环抱着,有狭窄的白令海峡与太平洋相通;通过格陵兰海和许多海峡与大西洋相连,是世界大洋中最小的一个,古希腊曾把它叫做“正对大熊星座的海洋”。
1845年,英国伦敦地理学会命名,经汉文翻译为北冰洋。
洋名Arctic源于希腊语,意指正对着大熊星座的海洋。
)2012年8月25日,北冰洋海冰面积达观测史以来最小。
世界上第一大洋:太平洋
太平洋是地球最大的海洋,覆盖着地球约46%的水面以及约32%的总面积。
跨度从南极大陆海岸延伸至白令海峡,西面为亚洲、大洋洲,东面则为美洲,跨越135°纬度,南北最宽15500公里。
包括属海的面积为18134.4万平方公里,不包括属海的面积为16624.1万平方公里。
它的平均深度为4000米左右,其最大深度为马里亚纳海沟(在马里亚纳群岛之东),深达11,033米,很大一部分洋面位于近赤道与热带纬度。
海洋科学书单海洋科学是研究海洋及海洋相关现象和现象的学科。
它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海洋地质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化学、海洋物理学等。
以下是一些推荐的海洋科学书单,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探索海洋科学。
1. 《海洋学导论》这本书是海洋科学领域的经典教材之一。
它介绍了海洋的基本概念、特征、组成和动力系统等内容。
读者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海洋科学的基础知识,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
2. 《海洋地质学》这本书详细介绍了海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它包括海底地形、海底地壳构造、海底沉积物等方面的知识。
读者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海洋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深入了解海洋地质现象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3. 《海洋生物学》这本书介绍了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分布、生态和演化等方面的知识。
它包括海洋生物的分类、生态系统、生物地理学等内容。
读者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海洋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了解海洋生物的适应性和生态功能。
4. 《海洋化学》这本书介绍了海洋中各种化学物质的分布、循环和变化等方面的知识。
它包括海洋溶解氧、盐度、营养盐、微量元素等内容。
读者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海洋化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深入了解海洋化学过程和影响因素。
5. 《海洋物理学》这本书介绍了海洋中的物理过程和现象,如海洋循环、海洋波动、海洋气候等。
它包括海洋流体力学、海洋热力学、海洋声学等内容。
读者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海洋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深入了解海洋物理过程和现象的原理。
6. 《海洋资源与环境保护》这本书介绍了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海洋环境的保护管理等内容。
它包括海洋能源、海洋矿产、海洋渔业、海洋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
读者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海洋资源的特点和价值,了解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
7. 《海洋科学研究方法》这本书介绍了海洋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它包括采样技术、实验设计、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等内容。
读者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海洋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流程。
海洋遥感观测海洋遥感是利用传感器对海洋进行远距离非接触观测,以获取海洋景观和海洋要素的图像或数据资料,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起步期(1939-1969)、试验期(1970-1977)、研究期(1978-1991)、应用期(1992-至今)。
起步期(1939-1969):海洋遥感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39年9月-1945年9月),首次利用航空遥感方式完成了河口海岸制图与近海水深测量的工作。
1950年美国航空遥感与海洋调查船完成了大规模湾流考察,这是人类首次在物理海洋学研究中利用遥感技术。
卫星遥感始于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
1960年4月美国宇航局(NASA)发射第一颗电视与红外观测卫星TIROS-I,卫星在获取气象资料的同时还获取了无云海区的海表面温度场资料,从而拉开了利用卫星遥感资料进行海洋研究的帷幕。
试验期(1970-1977):1969年NASA在Williams大学召开研讨会,推动了1973年天空实验室(Skylab)航天器和1975年地球实验海洋卫星(GEOS-3)高度计的发展。
其中Skylab航天器证实了可见光与近红外遥感对地球进行连续观测的潜力,而GEOS-3则是首次利用卫星遥感测量海表面高度的卫星。
随后,NASA在此基础上研制了一系列高分辩率多光谱扫描仪,这些扫描仪装载在Landsat系列卫星上沿用至今。
美国海洋大气局(NOAA)在1970年1月发射改进型TIROS卫星,又在1972-1976年发射NOAA系列卫星(NOAA-1至5),这些卫星装载的红外扫描辐射计与微波辐射计,可以用来估计海表面温度、大气温度以及湿度剖面等海气参数。
研究期(1978-1991):1978年NASA连续发射了三颗卫星,喷气动力实验室(JPL)的Seasat-A卫星,Goddard空间飞行中心(GSFC)的TIROS-N与Nimbus-7卫星。
这三颗卫星构成了海洋卫星的三部曲,它标志着卫星海洋遥感新纪元的开始,并反映了可见光、红外、微波海洋遥感的概貌,充分展现了卫星对海洋的监测能力。
Seasat-A卫星上装载了微波辐射计(SMMR)、微波高度计(RA)、微波散射计(SASS)、合成孔径雷达(SAR)、可见红外辐射计(VIRR)等5种传感器。
提供的海洋信息包括海表面温度、海面高度、海面风场、海浪、海冰、海底地形、风暴潮、水汽和降雨等。
虽因电源故障,Seasat-A寿命仅为108天,却获得极其宝贵的海洋资料,因此Seasat-A被称为卫星海洋遥感的里程碑。
TIROS-N卫星上装载高级甚高分辨率辐射计(AVHRR)和TIROS业务化垂直探测器(TOVS)。
NOAA于1981年推出卫星海表面温度业务化反演算法(MCSST),因此TIROS-N 奠定了卫星海表面温度进入气象、海洋业务化预报的基础。
Nimbus-7卫星上装载了7种传感器,其中多通道扫描微波辐射计(SMMR)和沿岸带海色扫描仪(CZCS)与海洋观测有关。
CZCS属于海色传感器,它奠定了海色卫星遥感的基础。
1978-1986年间CZCS提供了8年的全球海色图象以及海洋次表层叶绿素浓度参数,为海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资料。
应用期(1992-至今):1992年美国与法国联合发射的TOPEX/Poseidon卫星,开启了海洋综合探测卫星的新时代。
卫星上载有一台美国NASA的TOPEX双频高度计和一台法国CNES的Poseidon 高度计,用于探测大洋环流、海况、极地海冰等参数。
在此之后,海洋观测卫星开始大量发射。
截止到2012年10月,在轨海洋卫星数量为115颗,涉及超过30个空间机构。
预测到2030年将陆续发射156颗卫星,届时总数将达到271颗。
中国海洋遥感观测始于1988年“风云一号”的发射,这是中国自行研制与发射的首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除气象数据外还可获取海洋水色图像、海表面温度等参数信息。
2002年5月,中国首颗海洋卫星“海洋一号A”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海洋卫星遥感与应用迈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结束了中国没有海洋卫星的历史。
2007年,“海洋一号B”发射成功,2011年“海洋二号”发射成功,弥补了中国海洋动力环境要素观测的空白。
未来中国将发射“海洋三号”雷达卫星,众多海洋卫星将组成中国海洋环境的立体监测网。
海洋调查船海洋调查船是专门从事海洋科学调查研究的船只,是搭载海洋仪器设备直接观测海洋、采集样品和研究海洋的工具。
海洋调查船按其调查任务可分为综合调查船、专业调查船以及特种调查船。
海洋调查船的发展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第一艘海洋调查船是英国的“挑战者”号(H.M.S.Challenger),它由军舰改装而成。
在1872-1876 年,“挑战者”号进行了为期三年零五个月的大洋调查,将人类研究海洋的进程推进到新的时代。
此次考察活动首次利用颠倒温度计测量了海洋深层水温,同时测量了海底地形、环流、海水透明度、海水盐度等,采集了大量海洋动植物标本和海水、海底底质样品。
此次海洋调查被西方的科学家誉为近代海洋科学的“奠基性调查”。
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后续的海洋调查船都是以生物调查为主的综合性海洋调查船,直到1925年德国海洋调查船“流星”号(Meteor)问世之后,综合性海洋调查船才由以生物调查为主的时代进入了以海水理化性质和地质地貌调查为主的时代。
“流星”号首次装载电子回声测深仪,获得了7万个以上的海洋深度数据;首次清晰地揭示了大洋底部起伏不平的轮廓;揭示了海洋环流和大洋热量、水量平衡的基本概况。
“流行”号开启了继“挑战者”号之后的海洋调查船的新时代,调查方法更科学,观测精度更高。
随着海洋科学的发展,50年代以后,综合性海洋调查船已不能满足海洋学各分支学科深入调查的需要,从而陆续出现了各种专业调查船和特种调查船。
60年代是新建海洋调查船的大发展时期,1962年美国建造的“阿特兰蒂斯II”号(AtlantisII)首次装载电子计算机,标志着现代化高效率海洋调查船的诞生。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考察的深入,南北极的奥秘和环境资源价值不断被发现,极地领域的竞争愈发激烈,权益争端不断加剧,美苏两国竞相建造极地考察船。
其中最著名的是1973年美国建成的“极星”号,其次是苏联1975年建造的“M.萨莫夫”号大型极地考察船。
目前,全球超过40个国家拥有海洋科学考察船,总数量超过500艘,欧美等发达国家无论在数量还是技术水平上都处于领先地位。
1956年,中国第一艘海洋调查船“金星”号由远洋救生拖轮改装而成,适用于浅海综合性调查。
1965年,中国第一艘自行设计和建造的海洋科学调查船“东方红”号下水。
1986年,中国第一艘极地科学考察船“极地”号前往南极进行科考活动。
海洋浮标海洋浮标是一类用于承载各类探测海洋和大气传感器的海上平台,是海洋立体监测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洋浮标作为一种新兴的现代化海洋监测技术,在研究海洋和大气的相互作用及全球气候变化、预报全球性和地区性海洋灾害、监测海洋污染、校验卫星遥感数据的真实性、以及作为平台用于水声通信和水下定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比其他监测手段,海洋浮标在工作寿命时间内可在恶劣的海洋环境条件下对海洋环境进行自动、连续、长期的同步监测,是海洋观测岸站、调查船和调查飞机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延伸扩展,且费用相比调查船低廉。
根据浮标在海上所处位置不同,可分为锚定浮标、潜标、漂流浮标等。
海洋锚定浮标最早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39年9月-1945年9月),德国在大西洋、英吉利海峡和北海等海区投放若干气象浮标,搜集有关温度、湿度、气压、风力和风速等气象信息。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开始研制多要素观测的海洋资料浮标,对海洋进行更有效的观测。
其他海洋发展国家如德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挪威、日本、意大利、前苏联等也相继展开了浮标的研制工作。
1970年美国率先成立了专门管理海洋资料浮标的国家资料浮标中心(National Data Buoy Center)。
NDBC 的成立,使美国锚泊浮标趋于定型、完善,并进入实用阶段。
70年代后期,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卫星通信技术在浮标应用中的出现,使得浮标技术发展进入了飞跃期。
海洋潜标系统是对海洋水下环境进行长期、定点、多参数剖面观测系统,是海洋环境立体观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50年代初,美国首先发展了潜标系统,用于次表层或深海的海洋环境监测。
从60年代初到80年代初,美国平均每年布设50-70套潜标系统。
在墨西哥湾和西北太平洋的一些观测站、经常保持20套左右的潜标系统。
日本于70年代初开始研制和使用潜标系统,主要用于黑潮研究。
80年代中期,潜标与锚泊浮标相结合形成绷紧式锚泊浮标系统,在“热带海洋大气阵列(Tropical Atmosphere/Ocean array)”中得到应用。
漂流浮标是根据各种科学试验和海洋环境监测计划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移动观测平台。
从70年代初发展了单参数漂流浮标以来,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 已形成了适合不同目的的漂流浮标,为海洋工程、海洋运输、海洋资源开发、海洋气象预报、海洋灾害预警、以及各类海洋研究等提供服务。
著名的Argo计划所采用的浮标就是漂流浮标。
1985年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和世界气象组织(WMO)发起了热带大洋及其与全球大气的相互作用(TOGA)计划,随后在其中用了大量漂流浮标, 为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现象研究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海流风、气压及温度资料。
1989年IOC和WMO又发起了全球海洋观测计划(GOOS),并在其中也应用了漂流浮标。
海洋浮标在中国的开发研制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
1965年8月至1966年10月,中国海洋仪器会战期间,研制成功了第一台海洋浮标(H23)。
经过起步阶段(1965-1975)、研究试验阶段(1975-1985)和实用化阶段(1985-1990)的不断发展,90 年代开始正式投入使用,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进入了海洋浮标监测的大国俱乐部。
潜水器潜水器又称为深潜器,它是一种自带推动力的海洋考察设备,既能在水面行驶,又能在水下独立开展工作。
主要用来执行水下考察、海底勘探、海底开发和打捞、救生等任务,并可以作为潜水员活动的水下作业基地。
潜水器主要分为载人深潜器(Human Occupied Vehicle)和无人深潜器(Unmanned Underwater Vehicle)。
1554年意大利人塔尔奇利亚发明的木质球形潜水器,对后来潜水器的研制产生了巨大影响。
1717年英国哈雷设计了第一个有实用价值的潜水器,此后直到20世纪60年代,人类对潜水器的研制主要致力于下潜深度。
1960年第一艘载人深海潜水器“曲斯特1”号在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下潜到10916m(海沟最深点为11034m),创造了目前为止人类下潜最深海沟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