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跨文化差异与植物词语的翻译
- 格式:pdf
- 大小:257.22 KB
- 文档页数:4
*[收稿日期]2011-10-18[作者简介]王黎丽(1981-),女,辽宁鞍山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教师,讲师,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一、引言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尤其在中国加入WTO 之后,跨国、跨种族、跨文化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广泛与频繁。
从不同民族间的相互交流与商业往来看,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渗透到人民生活的每一个方面。
当一个亚洲人到了欧洲或者一个中国人去了英国,再或者一个美国人来到中国时,当他们之间能够顺利交流时,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国与国之间存在的界限。
只有当他们遇到一些麻烦时,他们才会发现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
尽管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传播文化和促进文化交流,但语言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
语言是载体,是容器,是文化传播的工具。
为了在跨文化交际中实现语言作为桥梁与纽带的作用,并使外国人熟悉本国文化,人们应该利用语言开展翻译。
当今科技的发展把计算机引入了翻译领域。
没有语言,很难将跨文化交流变成现实。
二、文化,语言与翻译(一)文化文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概念。
它包含了世界万物,物质的和精神的。
从广义上讲,文化可以划分为三类:物质文化,指所有产品;机构文化,指各种各样的体系及相关理论,例如社会体系、宗教体系、教育体系和语言体系;精神文化,指人们精神、行为、思想、信仰和价值观。
有人认为“文化”是一个外来词,很久以前来自于德语“kultur ”,指的是土地的开垦、植物的培育和思维的培养,特别是培养艺术能力、道德素质和天赋。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文化”一词出现在中国,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开始。
当时,中国人意识到在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过程中,由于文化的不同,使得这些交流存在着很多的障碍。
同时在大学教育中,包括中等专业教育,由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冲突已经越来越明显,很多荒谬的错误导致了交流的失败。
据说,文化冲突曾经造成了经济损失。
(金惠康,2001)“文化”一词,看上去似乎很难定义,很多的研究者都试图去解释它,包括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以及其他学者。
《英汉植物词语对比研究》篇一一、引言植物作为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还在人类的文化、经济和日常生活中具有深远影响。
由于地理、气候、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不同语言对植物的描述和表达方式也各具特色。
本文旨在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植物词语的对比研究,探讨两种语言在植物命名和表达上的异同,以期为跨文化交流和语言学习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英汉植物词语的命名特点1. 英语植物命名特点英语植物命名多采用拉丁语系词汇,具有较为严谨的命名体系和规则。
英语中植物名称的构成通常包括属名和种加词,如“oak tree”(橡树)、“rose flower”(玫瑰花)等。
此外,英语中还有许多以形状、颜色、习性等特征命名的植物词语,如“starry nightshade”(天茄)等。
2. 汉语植物命名特点汉语植物命名具有浓郁的文化特色和地域性。
汉语中植物名称多以形状、颜色、生长环境、习性等特征为基础,如“梅花”、“柳树”、“松树”等。
此外,汉语中还常采用象征性或比喻性的命名方式,如“莲花”象征纯洁,“竹子”象征坚韧等。
三、英汉植物词语的对比分析1. 相似之处英汉两种语言在植物命名上存在许多相似之处。
首先,两种语言都以植物的形态特征、生长环境等为基础进行命名,如“tree”(树)、“woodland”(林)等。
其次,两种语言中都有大量以颜色命名的植物词语,如“red rose”(红玫瑰)、“绿竹”(绿竹)等。
此外,两种语言还都采用了一些象征性或比喻性的命名方式来表达人们对植物的喜爱和敬仰之情。
2. 差异之处尽管英汉两种语言在植物命名上存在相似之处,但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首先,英语中更倾向于使用拉丁语系词汇进行命名,而汉语则更注重文化象征和地域性特点。
其次,在表达方式上,英语更注重直接描述植物的形态特征或生长环境等基本信息;而汉语则更倾向于采用形象生动、富有意境的表达方式来表达人们对植物的感受和认知。
从跨文化视角看汉英翻译错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汉英翻译在国际交流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然而,由于两种语言的差异和文化背景的不同,汉英翻译中常常出现一些错误。
本文将从跨文化视角分析汉英翻译错误,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语言和文化差异导致的翻译错误1. 直译问题直译是指按照源语言的语法和词汇结构逐字逐句翻译,而忽略了目标语言的语法和惯用表达方式。
这种错误容易在文化差异较大的语言之间出现。
例如,中文中有一句话“挂羊头卖狗肉”,翻译成英文时直译为“hang a lamb head and sell dog meat”,但这在英语国家没有说法,正确的翻译是”false advertising"。
改进措施:在翻译过程中,要考虑到目标语的语法、词汇和习惯表达方式,针对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采用切合实际的翻译方式。
2. 人称代词问题汉语缺乏英语中丰富的人称代词和时态,因此在翻译中常常出现错误。
例如,“我”这个人称代词在中文中常常被省略,而在英语中却必须出现。
如果翻译人员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就容易出现混淆人物的情况。
改进措施:在翻译中要注意语言之间人称代词的差异,确保翻译准确、清晰、无误。
3. 语法结构问题汉语的语法结构与英语有很大差异,因此在翻译中容易出现语法错误。
例如,“我昨天去了超市,买了一箱苹果"翻译成英文时,容易误译为”I went to the supermarket yesterday, boug ht a box of apples”,但正确的翻译应该是”I went to the supermarket yesterday and bought a box of apples"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礼仪习惯也存在诸多差异。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称呼对方时通常要使用尊称,“您”、“先生”、“小姐”等,而在英语国家中则更多使用直呼名字的方式。
如果翻译人员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就容易出现误翻的情况。
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词汇是语言的基础。
因此,研究英汉两种语言的词汇文化语义对比对于理解中西方文化、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文化语义定义、研究现状、产生原因、表现形式及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探讨。
文化语义是指词语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含义和内涵,这种含义往往与字面意义不同。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文化语义具有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受到历史、地域、宗教、风俗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语言学和文化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
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语义差异的成因、表现形式及翻译策略等方面。
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差异的产生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历史背景:英汉两种语言的历史背景截然不同,这种历史沉淀导致了许多词汇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
文化传统:中西方文化传统差异巨大,这种传统影响了人们对于某些词汇的理解和认知。
宗教信仰:不同的宗教信仰对词汇的文化语义产生了重要影响,如英语中的“God”和汉语中的“佛”、“道”等。
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差异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以下是几种主要形式:形象意义不同:某些词汇在两种语言中的形象意义存在明显差异,例如“龙”在英语中往往被翻译成“dragon”,而在汉语中则是吉祥、高贵的象征。
情感色彩不同:在两种语言中,某些词汇的情感色彩可能存在差异,例如“dog”在英语中往往被视为忠诚和勇敢的象征,而在汉语中则往往带有贬义。
比喻意义不同:在两种语言中,某些词汇的比喻意义可能存在显著差异,例如“风”在英语中往往被用来比喻爱情和自由,而在汉语中则更多地被用来比喻灾难和困境。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系统性研究:系统地梳理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语义差异,从历史、文化、宗教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比较。
跨学科研究: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如认知科学、社会学等,对英汉词语文化语义进行多维度研究。
《英汉植物词语对比研究》篇一一、引言植物作为地球上重要的生命体,其名称和描述在各种语言中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
本文旨在对比研究英汉两种语言中植物词语的异同,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语言特点。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植物词语的对比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有助于跨文化交流和语言学习。
同时,通过对英汉植物词语的对比,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植物在两种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人们对植物的认知和情感表达。
三、英汉植物词语的异同1. 名称差异英汉植物名称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词汇的选择和构词方式上。
英语中,植物名称往往采用描述性或形态性的词汇,如“rose”(玫瑰)、“oak”(橡树)等。
而汉语中,植物名称则更多地采用形象化、象征性的词汇,如“梅花”、“兰草”等。
此外,由于地域和文化差异,同一种植物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名称也可能不同。
2. 语义内涵差异英汉植物词语在语义内涵上存在差异。
例如,某些植物在一种语言中可能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而在另一种语言中则可能没有。
如“松树”在汉语中常被视为坚韧、长寿的象征,而在英语中并没有类似的象征意义。
此外,由于历史、宗教、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同一种植物在两种语言中的语义内涵也可能存在差异。
3. 用词习惯差异英汉植物词语在用词习惯上也存在差异。
例如,英语中常用形容词来描述植物的特性,如“beautiful flowers”(美丽的花);而汉语中则更喜欢使用名词或动词来表达对植物的情感和态度,如“欣赏牡丹”、“栽培树木”等。
此外,在科学研究中,英汉两种语言在描述植物时采用的术语和表达方式也存在差异。
四、文化内涵与语言特点分析1. 文化内涵英汉植物词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两种文化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
例如,汉语中的“梅兰竹菊”被视为高洁、清雅的象征,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审美观念;而英语中的“rose”(玫瑰)则常被用来表达爱情和浪漫。
这些差异体现了不同文化对植物的认知和情感表达方式的差异。
文化语境下的英汉植物词汇意义与翻译
陈晶辉
【期刊名称】《边疆经济与文化》
【年(卷),期】2011(000)006
【摘要】思维方式、民情风俗、心理以及文学积淀的差异,赋予英、汉语中植物词汇以不同的文化内涵.因此,在英汉翻译中了解与掌握植物词汇的文化意义差异是达到"真实"翻译所必备的条件.本文通过对英语汉语植物词汇的差异比较,提出了三种具体的翻译方法.
【总页数】2页(P32-33)
【作者】陈晶辉
【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外语学院,哈尔滨,15002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3
【相关文献】
1.文化语境对人际意义中情态系统翻译的影响——以《围城》英汉版本中主人公与父亲的对话为例 [J], 赵永斌;许辉
2.文化语境下英汉词汇空缺现象研究及其对策 [J], 李小花;赵团结;谈先文
3.文化语境视角下的英汉性别表达对比与翻译 [J], 武璐璐
4.文化语境视角下的英汉性别表达对比与翻译 [J], 武璐璐
5.跨文化语境下“漫威”和“DC”动漫作品人物名称英汉翻译研究 [J], 周玲;王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跨文化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问题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跨文化交流已成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背景下,翻译作为一种桥梁和纽带,其重要性愈发凸显。
然而,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
在跨文化翻译中,如何妥善处理文化因素,实现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有效沟通,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跨文化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问题,分析这两种翻译策略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应用及其影响,以期为提高翻译质量和促进跨文化交流提供有益参考。
本文将简要介绍翻译的基本概念及其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明确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
接着,本文将详细阐述异化与归化两种翻译策略的定义、特点及其在跨文化翻译中的应用。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探讨异化与归化策略在跨文化翻译中的实际应用及其效果,分析这两种策略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优势和局限。
本文将提出在跨文化翻译中应如何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异化与归化策略,以提高翻译质量,促进跨文化交流。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推动跨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化和发展。
二、异化与归化的定义与特点在跨文化翻译中,异化与归化是两种基本的翻译策略,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定义和特点。
异化翻译,顾名思义,倾向于保留源语言的文化特色和表达方式,尽可能地将源语言的文化元素直接传递给目标语言读者。
这种策略强调源语言文化的独立性和特殊性,旨在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
异化翻译的特点在于其对源语言文化的尊重和保留,使得目标语言读者能够接触到不同的文化元素,从而拓宽视野,增进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与异化翻译不同,归化翻译则更注重目标语言读者的接受度和阅读习惯。
归化翻译倾向于将源语言的文化元素和表达方式转化为目标语言读者所熟悉的形式,以便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义。
这种策略强调目标语言文化的主体性和普遍性,旨在使源语言作品在目标语言文化中更具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归化翻译的特点在于其对目标语言读者的考虑和适应,使得读者能够更顺畅地阅读和理解译文,但同时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源语言的文化特色。
跨文化交际—浅谈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摘要: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映像。
语言和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只有对文化有了的充分了解之后,了解到它们之间的文化差异,才能实现对原文的原貌再现。
英汉文化差异主要在于受价值观念、文化心理与象征、审美取向、宗教意识等特征的影响,因此译者必须十分熟悉英汉语言文化的差异,提高双语的文化修养,才能更完整地传递文化信息。
关键词:文化差异语言翻译《圣经·旧约·创世纪》中有记:大洪水过后,诺亚的子孙在示拿地安下身在,其时人们言语相同,口音相通,然而安身并非意味着立命,为了给自己扬名,以免被驱散于地之四级,众人便决定建造一座城,城中竖起一座塔,塔顶高耸入云,名曰通天塔(the Babel,或译为“巴别塔”);忤逆之举一出,耶和华大为震怒,于是上帝变乱了人类的语言,并将其遣散于地之四方,以示惩戒。
至此,上帝借以命名万物的纯语言(pure language)不复存在,人类再也无法以同样的言语相互交流,而要实现彼此间的沟通,就只有借助于翻译来重建那传说中的通天塔了。
然而又谈何容易,翻译从来就不是以举手之劳所能成就的事情或事业,谓翻译之难,难于上青天,此言并非空穴来风,亦无些微渲染之嫌,如其不然,英国学界之执牛耳者瑞查兹(I.A.Richards)当年概不至于作如下感发:在宇宙演化过程中,翻译堪称最为复杂之事件,亦未可知。
语言是意义的载体,因此要完整的把一国语言翻译为另一国语言,译者则必须了解这两国的双语文化知识。
不同的语言转换必须服从特定的文化要求,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信息的传递,语言的转换只是翻译的表层,而文化信息的传递才是翻译的实质。
因此,要更深刻,更贴切地传递原文的内在信息,译者必须探明英汉双语的文化特征及其差异,并将双语的文化内涵适当对接,真实地再现原文的面貌。
由此可见,译者的双语文化知识在其成功的翻译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跨文化视角下中国民俗文化词语汉亚翻译研究近年来,随着中国与亚洲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对中国民俗文化的研究也日渐兴起。
而对于中国民俗文化词语的汉亚翻译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从跨文化视角出发,探讨中国民俗文化词语的汉亚翻译问题。
汉亚翻译中存在的一个难点是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
中国民俗文化词语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其在语言和文化方面与亚洲其他国家存在较大差异。
中国的“端午节”在韩国被称为“端午节”,而在日本被称为“端午の節句”。
这些差异使得翻译工作面临着一定的挑战,需要准确传达原文意思的尊重亚洲其他国家的语言和文化特点。
汉亚翻译中需要考虑译者的文化背景和语言能力。
译者在进行汉亚翻译时,需要具备一定的中国文化知识和亚洲其他国家的文化背景。
只有对两种文化有深入的了解,才能更好地进行翻译工作。
译者的语言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需要具备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翻译技巧,以确保翻译质量。
汉亚翻译中需要遵循翻译规范和传播原则。
在进行汉亚翻译时,要遵循翻译规范,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要遵循传播原则,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根据亚洲其他国家的文化特点和语言习惯,进行恰当的调整和转化,以增强翻译作品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汉亚翻译中需要注意适应亚洲其他国家的消费市场。
中国的民俗文化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但在不同的亚洲其他国家中,对中国民俗文化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是不同的。
在进行汉亚翻译时,需要根据亚洲其他国家的文化特点和消费市场的需求,进行适度的转化和调整,以便更好地促进中国民俗文化在亚洲其他国家的传播和推广。
跨文化视角下中国民俗文化词语的汉亚翻译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研究方向。
在进行翻译工作时,要注意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充分考虑译者的文化背景和语言能力,遵循翻译规范和传播原则,同时要适应亚洲其他国家的消费市场,以促进中国民俗文化在亚洲其他国家的交流与传播。
浅谈中英动植物词汇内涵差异摘要本文旨在浅谈中英动植物词汇内涵差异。
综合分析显示,汉语和英语的动植物词汇在形式、语义和用法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本文还概述了语言学家们在解释这种差异方面做出的努力,以及相关研究对于理解语言形式和用法之间差异的价值。
关键词:汉语;英语;动植物词汇;差异正文中英动植物词汇存在显著的内涵差异。
汉语的动植物词汇呈现出一种比英语复杂的语言形式,反映出汉语表达思想和情感时的灵活性。
与此同时,英语的动植物词汇更多地侧重于语义和用法的特定性。
根据语言学研究,此种差异可能与不同文化社会背景相关,以及汉语和英语语言系统的历史发展情况有关。
从语言学角度来看,汉语主要表达“说”或“表达”整个概念,而英语则侧重于用句子或片断来描述特定的情况。
与此同时,汉语和英语在语词结构上也有明显差异,例如英语更多地使用介词和联合词,反映出语义更加分析和精确,而不是汉语中抽象的概念思维。
此外,在语义上,汉语和英语的动植物词汇也存在差异,这主要归因于不同文化社会背景,比如汉语动植物词汇往往包含更多的文化含义,而英语的动植物词汇则主要侧重于对象的直接特征或功能。
因此,汉语词汇往往更能捕捉和表达抽象的概念,比如封建社会中的等级制度、光荣感等等,而英语词汇更专注于客观事物的特点和功能。
需要指出的是,中英动植物词汇差异存在于不同的历史发展情况之中:英语的语言形式多受佛教和基督教文化影响,而汉语更多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例如道家哲学等。
随着汉英双方社会经济、技术、文化和政治环境的进步以及大量中英文化交流,这种差异也在逐渐减少。
总之,本文概述了中英动植物词汇内涵差异,并分析了语言学家在解释这种差异方面做出的努力,以及相关研究对于理解语言形式和用法之间差异的价值。
对于对中英动植物词汇内涵差异的深入理解,有几种应用可以从中受益。
首先,大量的语言学家和研究者都可以利用这些内涵差异来深入探索不同语言系统之间的关联,以及它们与文化背景、思想观念和社会经济情况之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