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六课第2课时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六课第2课时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六课第2课时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六课第2课时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第2课时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学习目标核心素养

1.识记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属性。

2.理解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

3.理解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坚持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政治认同:通过学习了解并认同马克

思主义的真理观。

2.科学精神:能够运用真理的相关知识

分析社会生活中的现象。

一、真理是客观的

1.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标志□01主观同□02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03正确反映。

2.真理的基本属性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04客观性。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3.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由于人们的□05立场、□06观点和□07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08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09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二、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01条件和□02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03谬误。

2.真理都是具体的

(1)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04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05客观、理论与□06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07相伴而行的。

三、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

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01限制。从认识的主客体分别来看,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02实践到□03认识,再从□04认识到□05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

认识的□06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07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08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09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10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的发展

(1)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11波浪式前进或□12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2)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13认识和□14发现真理,在实践中□15检验和□16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思考

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真理客观性的否定。这种观点对吗?

提示:错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Ⅱ.真理都是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种观点对吗?

提示:错误,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Ⅲ.追求真理永无止境,是否意味着人们不可能获得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

提示: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但是人们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获得真理性认识。

探究活动一:真理的含义和特点

情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一次,亚里士多德看到,羽毛比铜球在空中落下得慢,于是它得出一个结论:重物体比轻物体下落得快。这种观点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亘古不变的真理。1589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当着其他教授和学生面做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得出了重量不同的两个铁球同时下落的结论,从此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纠正了这个持续了1900多年之久的错误结论。牛顿为了验证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原理,做了真空管试验,发现在真空中,石头和羽毛同时落地。如果不考虑地球引力,在真空中,石头和羽毛均不会落地,而是漂浮在空中。

问题探究:

(1)有一种观点称为“权威确定真理”。请你说明此观点错在何处?

提示: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权威确定真理”违背了真理的客观性,也否认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在发展,权威的东西不一定符合实践的发展要求。

(2)亚里士多德、伽利略和牛顿的认识,谁的认识是真理?这说明了真理的什么特点?

提示:①都是真理,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在既有空气阻力,又有地球引力的情况下,重物体比轻物体先落地;在没有空气阻力,只有重力的真空管中,二者同时落下;既没有引力又没有空气阻力,如在失重的太空舱中,伽利略的自由落体运动定律也就失去了意义,牛顿的结论是正确的。

②上述材料说明,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1.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理解真理的概念,需要注意如下两点:

第一,真理是一种认识。也就是说真理是属于思想意识领域的东西。

第二,真理是正确的认识。认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真理是正确认识。

2.正确理解真理的属性

属性理解

真理是客观的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内容来自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②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③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应当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④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在这个条件和范围内,真理是绝对的;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因此真理又是相对的

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需要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只有一个,在一定条件下,真理是确定不变的,这可以看出真理是绝对的;但真理又是有条件的、具体的,并不断向前发展和进一步深化,真理又具有相对性。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3.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和联系

真理谬误

区别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

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

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

反映,它同真理有着原则的区别、

严格的界限,二者泾渭分明,不能

混淆

联系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一方面,任何真理都是具体

的有条件的,都有它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一范围和条

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另一方面,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向

真理转化

特别提醒

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形式是主观的,属于认识的范畴。不能把真理等同于客观实在。

4.意识、认识、真理、科学理论之间的关系

(1)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属于唯物论范畴,与物质相对应。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既指反映过程,又指反映结果,属于认识论范畴,与实践相对应。意识与认识都有正确、错误之分。

(2)人们对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是真理,反之就是谬误。真理是一种认识,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真理是正确的认识。

(3)把真理性的认识系统化,按其内在逻辑构成一定体系,就形成了科学理论,所以科学理论一定是真理,但真理不一定是科学理论。

1.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民主逐渐成为中国政治文明的新鲜符号,大多数同学都认为网络民主做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相信真理不会在网络热议中走失。因为()

①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②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③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唯一的④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必然不同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明晰:

(1)材料强调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吗?

(2)“真理不会在网络热议中走失”强调的是真理客观性和唯一性吗?

(3)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必然是不同的吗?

提示:(1)没有。

(2)是。

(3)不一定。

[答案] B

探究活动二: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情景:在石器时代,人类主要靠简单的采集渔猎,依赖集体的力量生存,这是“人不敌天”的上百万年;“天下合一”是农业文明时代朴素的生态价值观的缩影;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诠释了“人定胜天”的理念,然而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也无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发达国家正经历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价值回归,生态理念、环保意识越来越渗透到现代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央主抓的重点任务之一。十九大报告中对生态文明建设着墨很多,“生态文明”被提及多达12次,“美丽”有8次,“绿色”有15次,且首次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问题探究:

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是如何体现“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

提示: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从“人不敌天”到“人定胜天

”,从征服

自然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不同时代的人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出了不同回答。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的真理性认识得到不断发展。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过程很好地诠释了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正确理解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理解原因方法论

认识的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

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

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

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

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客观条

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

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

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

过程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在实践中

认识和发

现真理,在

实践中检

验和发展

真理

认识的无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

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

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

限性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

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认识

的上

升性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对真理的追求是一种波浪式

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总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真理不断发展≠真理中包含错误的内容

(1)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因此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在运动变化中发展真理,这体现了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

(2)但不能由此认为,被超越的真理中包含着错误的内容,或真理已经被推翻了。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在它的使用条件和范围下,永远是真理。

2.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理内容及方法论要求

(1)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2)方法论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而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1)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这里的“人”是指单个人。单个人由于受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的制约,在一定时期内对具体事物的认识只能达到某个层面。

(2)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这里的“人”指的是人类。因为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够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发展而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美国科研人员宣布,他们利用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首次探测到引力波。这一发现印证了物理学大师爱因斯坦100年前的预言。这一最新研究成果说明()

①人们对复杂事物的认识具有反复性②人的认识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深化③认识具有无限性,人们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④认识具有上升性,认识的进步以推翻已有理论为前提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明晰:

(1)材料强调了认识的反复性吗?

(2)材料是在强调认识的深化和无限性吗?

(3)认识具有上升性,是否意味着要推翻已有理论?

提示:(1)没有。

(2)是的。

(3)不是。认识具有上升性,新的认识是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对认识的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并非是对原有理论的全盘否定。

[答案] C

知识点一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

1.读到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一句时,小华觉得诗人写错了,应该是“深草才能没马蹄”。后经查阅才明白诗人描写的是早春景象,“浅草”是刚生长出来的草,“才能”是刚刚好的意思。由此可见()

A.真理有时不是客观的

B.纠正谬误是获得真理的基础

C.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D.超越历史条件才能获得真理

答案 C

解析真理具有客观性,故A错误;实践是获得真理的基础,B错误;D违背了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原理,表述错误。

2.天气预报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但“气候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这说明()

①真理具有相对性②人类永远无法获得真理性认识

③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④人的认识有待进一步发展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

答案 C

解析人的认识都是对客观现象的反映,其中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

真理,因此人类能够获得真理性认识,②错误;真理与谬误有严格界限,不容混淆,③表述错误;①④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3.毛泽东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这句话表明()

A.对同一事物,人们的认识都是相同的

B.真理是客观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C.真理就是科学理论

D.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获得真理

答案 B

解析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不一定相同,真理不一定是科学理论,参加实践不一定能获得真理,故A、C、D错误。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这体现出真理的客观性,故选B。

知识点二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4.在我们以往的印象中,深海是黑暗、寂静与荒凉的。我国自主研制的“蛟龙号”近两年不断深潜,从深海带回了海底蜘蛛蟹等诸多生物,人们认识到深海也充满生机。这表明()

①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②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③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断超越历史条件的制约④真理以实践为基础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

答案 D

解析材料反映了人们对深海的认识不断加深,并明确这种认识变化的条件是“蛟龙号”的深潜实践,这表明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也体现了真理以实践为基础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②④正确。①中“决定”的说法错误。认识总要受历史条件的制约,③错误。

5.过去人们崇拜GDP,GDP一时成为衡量经济发展快慢的“硬指标”;现在人们逐渐认识到了GDP的缺陷,正在研究用“综合发展指数”(CDI),即一个能够比较综合、全面反映地区发展的指标体系来评价一个地区的发展。这从认识论的角度说明了()

A.真理与谬误没有明确的界限

B.人们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答案 B

解析A错误,真理与谬误之间有严格的界限;C不符合题意,不选;D不属于认识论范畴,不选。B符合题意。

6.过去的房地产调控之所以难见成效,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明确房子的定位,混淆了房子的投资属性与消费属性。中外研究和实践表明,房子尽管既有消费属性,也有投资属性,但主要功能是用于居住,不是用于投资。长期以来,由于我们背离了这个常识,产生了各种问题、矛盾和风险,由此形成的房地产泡沫化、经济泡沫化将会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为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

运用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知识,分析我们对房子的属性和功能认识上的变化。

答案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对房子的属性和功能产生了不同的认识,但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人们长期以来混淆了房子的投资属性与消费属性,通过中外研究和实践活动,我们重回常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由于房子属性和功能的复杂性,人们对它的正确认识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不断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范围是“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原理主要有: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原理,人的认识过程原理。对房子的属性和功能有不同认识,但是真理只有一个。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意识。最后定位在“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习题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习题1.(2010江西上高二中月考)温家宝总理指出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指导2010年的各项工作,其中科学发展观属于 ①意识②认识③真理④科学理论 A.①B.①②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2.下列关于真理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B.真理是人的思维结果 C.真理是对规律的反映 D.真理是主观的 知识点二: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3.(2010福建厦门六中期中)上海迪士尼项目获国家有关部门核准,“米老鼠和唐老鸭”等动漫产品将对以“喜羊羊和灰太狼”等为代表的国产动漫业构成严峻挑战。业内专家表示,在美国曾经有过“沃尔玛定律”,即一般超市难以在沃尔玛超市的周边地区生存下来,但这条定律在中国并未得到印证。因此,我国民族动漫产业也有望与上海迪士尼形成“竞争共存”的态势。“沃尔玛定律”现象,表明 A.真理是具体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它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C.正确的认识只有一种,应当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D.真理具有普遍性,必须把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运用于另一条件中 4.(2010福建厦门六中期中)有人在网上发帖《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短短两天内回复数达30多万条,点击人数超过760多万。而真实的贾君鹏本是一个普通的正常人。网友对他展开了“人肉搜索”,他的家庭等隐私在网上被披露,许多网民张冠李戴,还常常添油加醋,致使贾君鹏被公司除名、亲人离他远去,最后被逼疯进了精神病院。从哲学的角度看,这件事给我们的深刻教训是 A.网络上的言论毫无真理可言,必须远离网络 B.在利用网络信息时,必须正确甄别真理和谬误 C.人们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总是难免的

专题2 第二单元 第1课时 化学反应的方向

第二单元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 第1课时化学反应的方向 [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了解判断化学反应进行方向的三个判据,构建判断化学反应自发性的思维方法模型。2.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根据三个判据的发展过程,理解科学知识的曲折发展历程,增强对化学反应自发性研究重要意义的认识。 一、自发过程和自发反应 1.自发过程 (1)含义:在一定条件下,不用借助外力就可以自发进行的过程。 (2)特点 ①能量角度:体系趋向于从高能状态转变为低能状态(体系对外部做功或者释放热量)。 ②混乱度角度:在密闭条件下,体系有从有序自发转变为无序的倾向。 2.自发反应 (1)定义: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无需外界帮助就能自动进行的化学反应。 (2)自发反应的特征 ①具有方向性,即反应的某个方向在一定条件下是自发的,则其逆反应在该条件下肯定不自发。 ②体系趋向于从高能量状态转变为低能量状态。 ③体系趋向于从有序体系转变为无序体系。 1.下列不属于自发进行的变化是() A.红墨水加到清水中使整杯水变红

B.冰在室温下融化成水 C.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D.铁器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 答案 C 解析红墨水滴入清水中能使整杯水变红、冰在室温下融化为水、铁器在潮湿空气中生锈等过程都是自发进行的,A、B、D属于自发进行的变化,而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反应必须通电电解才可以进行,不属于自发过程,C项不属于自发进行的变化。 2.知道了某过程有自发性之后,则() A.可判断出过程的方向 B.可确定过程是否一定会发生 C.可预测过程发生完成的快慢 D.可判断过程的热效应 答案 A 解析判断某反应是否自发,只是判断反应的方向,与是否会发生、反应的快慢、反应的热效应无关。 自发过程的判断 (1)根据条件判断:不是看是否需要条件,而是看是否需要持续施加外力(如加热等)。 (2)根据其逆向过程是否自发判断:若逆向过程自发,则正向过程一定不自发;若逆向过程不自发,则正向过程一定自发。 二、化学反应进行方向的判断依据 1.反应焓变与反应方向 (1)放热反应过程中体系能量降低,因此多数放热反应是自发进行的。 (2) 有不少吸热的反应也能自发进行。 (3)ΔH<0有利于反应自发进行,但自发反应不一定ΔH<0。 焓变是判断反应能否自发进行的一个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 2.反应熵变与反应方向 (1)熵 ①熵是衡量一个体系混乱度的物理量。符号:S。 ②影响熵值的因素: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无规则排列的程度越大,体系的混乱度越大,熵越大。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测试题

必修4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测试题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存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下列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①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②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③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④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2.李某驾车外出,路遇浅滩,虽然看到因下雨水没路面,仍盲目听从卫星导航系统的“指令”继续前进,结果车辆被水淹没。这启示我们()。 A.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B.要使客观符合主观 C.不能相信现代科学技术 D.要充分相信自己的感觉 3.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受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 ①物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②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③物质具有可知性④物质是有生有灭的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4.大力发扬“五千精神”(即“千辛万苦”去创业、“千方百计”来经营、“千家万户”搞生产、“千山万水”找市场、“千条万绪”抓根本),是浙江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这表明()。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B.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C.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D.正确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促进作用

在2010年央视春晚中,不论是《五十元钱》里的某品牌食用油广告,还是《捐钱》里的网络广告、酒类广告,或者是歌舞表演中的相机广告、魔术表演中的果汁广告都吸引了全国观众的眼球。然而对于春晚中插播广告的现象,社会各界的评价褒贬不一。据此回答第5~6题。 5.上述材料反映出()。 A.对同一事物人们很难有共识 B.正确的认识产生于争论之中 C.人们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6.对同一事物人们往往有不同的认识 6.人们之所以会对春晚插播广告一事褒贬不一,是因为()。 ①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②人们的知识结构不同③人们的认识能力和水平不同④正确的认识不是唯一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对于一位领导者而言,要想做出一流的业绩,取得非凡的成就,无疑需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但相比其他各项能力来说,决策力则是重中之重。决策,是团队管理的起始点,也是团队兴衰存亡的支撑点,更是影响领导者业绩和团队命运的关键点。决策者要提高决策力,关键要做到()。 A.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从人们的愿望和需要出发 C.掌握最新的理论知识 D.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8.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全面总结2010年的经济T作,阐述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宏观经济政策,对2011年经济工作作出具体部署。这表明意识活动具有()。 ①主动创造性②目的性③计划性④自觉选择性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专题2 第二单元 第3课时 化学平衡常数

第3课时 化学平衡常数 [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证据推理:通过化学平衡状态时的浓度数据分析,认识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并能分析推测其相关应用。2.模型认知:构建化学平衡常数相关计算的思维模型(三段式法),理清计算的思路,灵活解答各类问题。 一、化学平衡常数 1.化学平衡状态时的浓度数据分析 (1)NO 2、N 2O 4的相互转化是一个可逆反应:2NO 2(g) N 2O 4(g)。在25 ℃时,如果用不同起 始浓度的NO 2或N 2O 4进行反应,平衡后得到以下实验数据。请根据表中已知数据填写空格: 起始浓度/mol·L - 1 平衡浓度/mol·L - 1 平衡浓度关系 c (NO 2) c (N 2O 4) c (NO 2) c (N 2O 4) c (N 2O 4) c (NO 2) c (N 2O 4) c 2(NO 2) 2.00×10- 2 0 6.32×10- 3 6.84×10- 3 1.08 1.71×102 3.00×10-2 0 8.00×10-3 1.10×10-2 1.38 1.72×102 0 2.00×10- 2 9.46×10- 3 1.52×10-2 1.61 1.70×102 0 0.100 2.28×10- 2 8.86×10-2 3.89 1.70×102 (2)根据上表数据,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一定温度下,N 2O 4和NO 2的平衡浓度相等(×) ②一定温度下,N 2O 4与NO 2的平衡浓度之比相等(×) ③一定温度下,平衡时c (N 2O 4)c 2(NO 2)近似相等(√) 2.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与表达式 (1)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之积的比值是一个常数(简称平衡常数),用符号K 表示。 (2)表达式 对于一般的可逆反应,m A(g)+n B(g)p C(g)+q D(g),当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时,K = c p (C )·c q (D ) c m (A )·c n (B ) 。 3.化学平衡常数的意义 平衡常数的大小定量反映了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也叫反应的限度)。 K 值越大,表示反应进行得越完全,当K >105时,该反应进行完全。 K 值越小,表示反应进行得越不完全,当K <10 -5 时,该反应很难发生。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练习题及详解答案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练习题及详解答案 1. (2013 ?) 该漫画(作者:周锐) 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对事物的认识受主体差异的影响 ②认识和改变规律是克服困难的条件 ③辩证的否定是事物之间相互的否定 ④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围 A. ①③ B.①④ C.②③ D. ②④ 1. B 2. (2013 .) 正如当初无人能预测1450年的印刷术、1750年的蒸汽机、1950年的晶体管会带来何等影响,而今我们仍然无法预测3D打印将在未来漫长的时间里如何改变世界。这说明() A. 新代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 B.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 D. 通过实践可以把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 C 3. (2013 ?) 莫言的文学创作拥有深厚的地域和民间渊源,他以丰富的想象力,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融会在一起,从“高密东北乡”的历史与现实中提炼出富有力的“民间深层经验”。这表明() A. 丰富的想象力对文学创作起决定作用 B. 文学创作是可以脱离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 C. “民间深层经验”体现文学创作的主观性与社会的物质性的统一 D. 莫言作品中的“高密东北乡”是对其家乡历史与现实的客观描述 3. C

4. (2013 ?天津) 在《集安高句丽壁画》一书中,作者称图为“剁肉图”,把古人右手所持工具看作菜刀;后有研究者结合该书图二“烤肉串”和图三“厨师煽风”,认为古人右手拿的都是史称“便面”的中国古扇,因此图一应叫“烤肉图”。对文物图像命名中存( ) A. 真理是客观的,是对客观对象的认识 B. 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真理只有一个 C. 真理是有条件的,都有自己的适用围 D. 真理是具体的,是相对特定的过程而言的 4. B 1. (2015 .模拟) 下列对“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在对同一对象的不同认识中,真理只有一个 B. 真理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 C. 任何人都必须承认认识的真理性 D. 在真理面前,任何人都是平等的 1. A 2. 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围,这说明了() A. 真理是普遍的 B. 真理是有条件的 C. 真理是主观的 D. 真理是绝对的 2. B 3. (2013 .全国大纲) 说:“邀集一堆人,不作调查,而只是冥思苦索地‘想办法”‘打主意%须知这是一定不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打出什么好主意的。”这段话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①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更真实和可靠 ②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是形成“好主意”的前提条件 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④冥思苦索无助于“好办法”“好主意”的产生

生活与哲学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三维教学目标识记:世界的物质性;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实践及其特点理解:意识的本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重点难点简单应用:运动是有规律的;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综合应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教法教具教法:知识点的识记与运用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特色教案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考点解析】1.世界的物质性(识记):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物质体系。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2.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识记):运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简单应用):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又是普遍的。这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同时人们还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4.意识的本质(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5.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理解):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6.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简单应用):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 7.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综合应用):我们做事情要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行动的依据。这就要求我们: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②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③反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教学设计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真理的含义,真理的基本属性;列举分析历史史实,理解真理的具体性。通过分析材料理解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分析说明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真理论的内容,形成正确区分和判断真理与谬误的能力,正确地对待真理和谬误,坚持真理反对谬误。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追求真理的永恒信念,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把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作为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重点难点】 重点: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难点:理解真理的客观性 【教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播放歌曲——《仰望星空》) 仰望星空,我们感到自身的渺小与人类的渺小。探索宇宙的真理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后继。这节课我们将跟随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来学习《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新课讲授』 一、仰望星空探索真理 (一)真理是客观的 教师设问:人类在探索宇宙时,无疑,非常好奇的一个问题是:谁是宇宙的中心对这个问题,科学家们曾提出过哪些不同的观点 学生回答。 呈现文字材料——三种观点 教师设问:他们的认识是正确的吗请你判断一下。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反之就是谬误。

学生思考、回答真理的含义。 1.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最基本属性-----客观性 教师设问:我们如何判断刚才的第三种认识是正确的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构成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人、 实践的对象客观世界、实践的手段如我们借助的工具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实践是客观的。另一方面,真理的内容是由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所决定的,因此,真理的内容也是客观的。因此,真理的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教师设问:对宇宙的中心为什么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这些不同的认识都会是 真理吗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它不会因为你身份高低、相貌 的美丑而由真的变成假的,或者假的变成真的。 3、真理与谬误有着明确的界限,不能混淆。 教师设问:俗话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吗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真理与谬误有着明确的界限,不能混淆。 (二)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呈现文字材料——牛顿经典力学和量子力学的适用范围不同 教师设问:量子力学的发现是否表明,牛顿经典力学不再是真理为什么 学生思考得出结论: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2、真理都是具体的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练习题(附答案)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练习题(附答案) 第二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知识点一:真理是客观的1.(2010江西上高二中月考)温家宝总理指出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指导2010年的各项工作,其中科学发展观属于①意识②认识③真理④科学理论 A.①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下列关于真理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 性 B.真理是人的思维结果 C.真理是对规律的反映 D.真理是主观的 知识点二: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3.(2010福建厦门六中期中)上 海迪士尼项目获国家有关部门核准,“米老鼠和唐老鸭”等动漫产品将对以“喜羊羊和灰太狼”等为代表的国产动漫业构成严峻挑战。业内专家表示,在美国曾经有过“沃尔玛定律”,即一般超市难以在沃尔玛超市的周边地区生存下来,但这条定律在中国并未得到印证。因此,我国民族动漫产业也有望与上海迪士尼形成“竞争共存”的态势。“沃尔玛定律”现象,表明 A.真理是具体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它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C.正确的认识只有一种,应当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D.真理具有普遍性,必须把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运用于另一条件中 4.(2010福建厦门六中期中)有人在网上 发帖《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短短两天内回复数达30多万条,点击人数超过760多万。而真实的贾君鹏本是一个普通的正常人。网友对他展开了“人肉搜索”,他的家庭等隐私在网上被披露,许多网民张冠李戴,还常常添油加醋,致使贾君鹏被公司除名、亲人离他远去,最后被逼疯进了精神病院。从哲学的角度看,这件事给我们的深刻教训是 A.网络上的言论毫无真理可言,必须远离网络 B.在利用网络信息时,必须正确甄别真理和谬误 C.人们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总是难免的 D.真理是有条件的,超出一定条件,真理会变成谬误 知识点三: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5.(2010浙江温州二中期中)2010 年楼市“疯狂”,房价将继续上涨,房价将彻底崩盘,房价将深度调整,业内人士莫衷一是。这说明 A.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B.公

复习提纲专题二第二单元到专题三第二单元.doc

专题二第二单元钠、镁及其化合物 课题1金属钠的性质及应用 一、钠的原子结构 2 8 1 k +1] J 2 8 J J J J J 二、钠的性质 1、物理性质 银白色固体、硬度小、密度比水小比煤油大(0.97g/cm3),保存在煤油中 2、化学性质 (1)与氧气反应 a、常温:2Na +。2 二二二Na?。(白色) b、点燃:2Na + 02 === Na2O2(淡黄色)注意:这里氧的化合价 过氧化钠 (2)与其他非金属反应 点燃 2Na + Cl2 === 2NaCl △ 2Na + S === Na?S (3)与水反应 2 Na + 2H2O === 2NaOH + H2 t 现象: 浮钠浮在水面上钠的密度比水小 熔钠熔成光亮的小球反应放热,且钠的熔点低 游钠在水面上四处游动有气体产生 响发出嘶嘶的声音反应剧烈 红滴入酚猷溶液变红色有碱生成 注意:由于钠与水反应剧烈,所以钠与CuSO4、FeC13等溶液反应时,先和水反应生成NaOH, 生成的NaOH再和溶液中的C11SO4、FeCb反应,所以不能置换出里面的金属。 三、钠的制备 电解熔融的氯化钠 2NaCl == 2Na + Cl2 \

四、钠的用途 %1制钠的化合物; %1利用钠的还原性,置换其他贵重金属(钛、错、说、ffl);如:4Na+TiCL|=Ti+4NaCl %1制钠钾合金一核反应堆热交换剂;④制高压钠灯一道路和广场的照明 课题2碳酸钠的性质和应用 课题3离子反应 一、强电解质、弱电解质 强电解质:在溶液中会完全电离的电解质 弱电解质:在溶液中部分电离的电解质 强电解质的电离用双线号连接 如: NaOH === Na+ + OH NaHSO4 === Na+ + H++ SO42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原理及方法论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重点知识再现 一、唯物论部分主要原理及方法论 1、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 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关系: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区别: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属性的抽象和概括,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永恒的、不灭的;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暂时的和可以消失的。 联系:物质是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抽象和概括出来的。没有物质的具体形态,就没有物质。物质只能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之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物质的具体表现。 2、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与方法论 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 3、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与方法论 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4、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离不开物质。 方法论: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5、运动和静止关系原理和方法论 原理: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6、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原理:(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 (2)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规律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3)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1)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7、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2)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要求我们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8、意识能动作用原理 原理: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的意识,则会把人们的活动引入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 ③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9、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的意识,则会把人们的活动引入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同时要重视精神的力量,

专题3 第二单元 第2课时 酸碱中和滴定

第2课时酸碱中和滴定 [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了解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知道酸碱中和滴定中溶液pH的变化是判断滴定终点的依据,了解指示剂的选择方法。2.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知道酸碱中和滴定的主要仪器及用途,掌握酸碱中和滴定的实验操作、数据处理、误差分析及其在定量测定中的迁移应用。 一、酸碱中和滴定 1.概念和原理 (1)概念 是利用中和反应,用已知浓度的酸(或碱)来测定未知浓度的碱(或酸)的实验方法。 (2)原理 在中和反应中,酸提供的H+与碱提供的OH-之间的物质的量相等。即:c(H+)·V(酸)=c(OH-)·V(碱), 则c(H+)=c(OH-)·V(碱) V(酸) 或c(OH-)= c(H+)·V(酸) V(碱) 。 2.主要仪器使用 (1)仪器:滴定管、铁架台、滴定管夹、锥形瓶、烧杯。 仪器a是酸式滴定管,仪器b是碱式滴定管。 (2)滴定管的使用方法 3.主要试剂 (1)待测液;(2)标准液;(3)指示剂(一般用酚酞或甲基橙)。

4.实验操作 (1)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2)滴定 (3)终点的判断:等到滴入最后一滴标准液,指示剂变色,且在半分钟内不变回原色,视为滴定终点并记录标准液的体积。 (4)数据处理:为减少实验误差,滴定时,要求重复实验2~3次,求出所用标准溶液体积的平均值,然后再计算待测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1)锥形瓶在水洗后,要用待测液润洗2~3次() (2)酸碱中和滴定实验一般不用石蕊作指示剂,是因为石蕊变色不明显() (3)滴定实验中左手控制滴定管的活塞,右手摇动锥形瓶() (4)当观察到锥形瓶中颜色发生变化,立即停止滴定并记下滴定管液面读数() (5)量取20.00 mL待测液时可用量筒量取() 答案(1)×(2)√(3)√(4)×(5)× 1.为什么酸式滴定管不能用来盛装碱性溶液,碱式滴定管不能盛装酸性溶液? 提示酸式滴定管有磨砂的玻璃活塞,碱液容易与玻璃中的SiO2反应生成Na2SiO3溶液,使玻璃活塞与滴定管壁粘合在一起,碱式滴定管有胶皮管,容易被酸性溶液腐蚀。 2.强酸与强碱恰好中和时pH=7,而甲基橙、酚酞的变色均不在pH=7时,为什么还可以用它们作指示剂指示滴定终点? 提示以0.100 0 mol·L-1 NaOH溶液滴定20.00 mL 0.100 0 mol·L-1HCl溶液的滴定曲线为例。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必修四《生活和哲学》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二框题的内容。本框题所在单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而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单元中最终是由本框内容来实现的。本框题是所在单元的归宿,是对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关系的整体呈现与升华,是如何正确看到我们周围世界问题在世界观上的升华。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等内容,基本具备学习本框题的相关知识和经验。但是本节课的容量偏大,理论性较强,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但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掌握真理的含义。 ②理解真理是客观的、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理解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具体的事例分析说明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和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进而懂得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道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会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去认识真理;感悟到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从而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失败,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教学难点:真理是客观的(真理的客观性)。 五、教学方法 教法:案例分析法:用案例更加通俗易懂,利于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讨论法:针对某些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促使学生学会在学习中解决问题。 讲授法:通过教师对教材有逻辑的分析,引导学生系统掌握知识; 学法:体验式学习、交流合作学习、分析归纳式学习。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用PPT展示德国诗人莱辛的名言:“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宝贵”。让学生谈谈看到这句话后有什么感想? 【学生活动】:学生自由回答。 (设计目的:开门见山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新的学习探究活动。创设形象情景,引起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讲授新课】 (一)真理是客观的 【教师活动】:创设情境,用PPT展示实用主义者詹姆士的话:有用的观念就是真理。提问学生:詹姆士关于真理的说法错在哪里?在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中,什么样的结论能够被称为真理?如何区分真理和谬误?小组讨论思考回答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总结】:讲解真理是什么:人的认识都是对客观对象的反应,其中与客观对象相符合

苏教版化学选修五专题2第二单元《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测试题(含答案)

第二单元《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与乙烷(C2H6)互为同系物的是 A.C2H4B.C2H2C.C6H6D.C3H8 2.属于苯的同系物的是( ) A.B.C.D. 3.有机物的种类繁多,但其命名是有规则的。下列有机物命名正确的是( ) A.2-乙基丙烷B.3-丁醇 C. 1,3,4-三甲苯D.3-甲基-2-戊烯4.4.与足量氢气反应,能生成2-甲基戊烷的不饱和烃是 A. B. C. D.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凡是分子组成相差一个或几个-CH2-原子团的物质,彼此一定是同系物 B.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的几种化合物,互称为同分异构体 C.两个相邻同系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数值一定相差14 D.两种化合物组成元素相同,各元素质量分数也相同,则两者一定是同分异构体6.三位分别来自法国、美国、荷兰的科学家因研究“分子机器的设计与合成”而获得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纳米分子机器日益受到关注,机器的“车轮”常用组件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④互为同分异构体 B.①③均能发生加成反应 C.①②③④均属于不饱和烃 D.①②③④的一氯代物均只有一种

7.我国自主产权、原创药品-复方蒿甲醚,其主要成分是青蒿素(由青蒿中分离得到新型抗疟药),结构如图所示。有关该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子式为:C16H22O5 B.该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能与NaOH溶液反应 C.该化合物中含有四个醚键 D.青蒿素是水溶性的 8.对于烃的命名正确的是() A.4—甲基—4,5—二乙基己烷B.3—甲基—2,3—二乙基己烷 C.4,5—二甲基—4—乙基庚烷D.3,4—二甲基—4—乙基庚烷 9.有机物W在工业上常用作溶剂和香料,其合成方法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W互为同系物 B.M的二氯代物有8种结构 C.W能发生皂化反应 D.M、N、W均能发生加成和取代反应 10.下列有机物的名称正确的是() A.2一乙基丙烷B.1,2,3一三甲基丙烷 C.2一甲基-2一乙基丙烷D.2,3一二甲基丁烷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丙烷分子的比例模型: B.CH3CH2CH2CH2CH3和互为同素异形体 C.和为同一物质(不考虑立体异构) D.CH3CH2OH和具有相同的官能团,互为同系物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典型高考题

唯物论重要观点和原理 1.自然界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方法论】: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②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题目中情景一般是处理环境问题。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性原理) ①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主动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②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一般用于某种精神的作用。民族精神、航天精神) (3)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原理依据: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1)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3)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从辩证法角度:客观实际是联系、变化发展、具体的,多方面的(全面的),做到具体、历史的统一。 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 1、物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 4.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方法论】 ①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原理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2)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3)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认识论重要观点和原理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实践实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社会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进行新的研究和探索。(2)社会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3)社会实践提高人类的判断和推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不断深化。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推动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真理 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3、真理的条件性原理。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4、真理的具体性原理。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5、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原理) (1)认识的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在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从认识的主体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2)认识的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的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专题2第二单元离子反应

专题2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第二单元钠、镁及其化合物 离子反应 一、激趣·形成动力 1.什么叫做电解质?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的不同电解质溶液,其导电能力是否相同呢?2.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二氧化锰与浓盐酸混合加热:Mn4++2O2—+4H++2Cl—==Mn2++Cl2↑+2H2O B.碳酸氢钠与稀盐酸混合:CO32—+2H+==CO2↑+H2O C.氧化铜与硫酸混合:Cu2++SO42—==CuSO4 D.碳酸钠溶液与澄清石灰水混合:CO32—+Ca2+==CaCO3↓ 学习了本课知识后将容易和圆满地解决以上未能解决的问题。 二、知识体系 1.化合物、电解质的分类 (一)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

进行课本第53页“活动与探究” ↓记录实验现象、比较归纳 自由移动离子浓度越(填“大”或“小”) (二)离子方程式、离子反应及其应用 ①CaCl2+Na2CO3== 写出上方程式中易溶易电离的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②CaCl2== ③Na2CO3== ④NaCl== 将以上电离方程式代入上化学方程式中得:⑤ 可见,什么离子不参加反应?⑥ 处理方法:⑦ 反应方程式:⑧ 这就是氯化钙溶液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的实质。 1.以上反应被称为:定义:。2.以上式子被称为:定义:。

3.阅读课本第54页的“信息提示”,写出书写离子方程式的方法: 4.课本第55页的“问题解决” (1) (2) (3) (4) 5.分类比较 .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本质是。7.练习:课本第57页的“练习与实践”1、2、3、4、6、7、8。8.将下列在课本中的化学方程式写为离子方程式: (1)课本第4页的四条化学方程式: (2)课本第6页的3.(1)中的三条化学方程式: (3)Zn+H2SO4==ZnSO4+H2↑: Zn+HCl: (4)氯化铵跟氰酸银反应: (5)氢氧化钠跟盐酸反应: (6)课本第19页的MgCl2+2NaOH===Mg(OH)2↓+2NaCl: (7)课本第21页“活动与探究”中的 氯化铵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 硫酸铵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 氯化铵溶液与硝酸银溶液混合: 氯化钾溶液与硝酸银溶液混合: 硫酸铵溶液与氯化钡溶液混合: 硫酸钾溶液与氯化钡溶液混合: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教案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西山一中朱自军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掌握真理的含义及特征。 2、通过自主学习及合作,理解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3、通过情景设置,提高论证和探究能力,树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 二、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教师:通过PPT展示故事明理的环节“北宋著名诗人王安石喜欢改诗。他为同时代的诗人改诗,而且还为古人改诗。有一次王安石看见一首诗中的两句诗:“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王安石看后不觉发笑,心想:“明月”怎么会叫?黄犬怎会卧在花心上呢,于是他提笔改成“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阴”。后来,他游历南方,发现南方有一种鸟叫“明月”,叫声婉转动听;有一种昆虫叫“黄犬”,常在花心飞来飞去。这下子他才明白,那两句诗是对的,而他给人家改错了。”引发学生思考 学生:思考该故事说明了什么?故事说明了①、实践决定认识;②、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 2、讲授新课 (1)、真理的含义 教师:人的认识都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其中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不符合客观对象的认识则是谬误。真理是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因此,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的特征 学生:阅读教材47页,对两个观点进行真理性判断,并指出真理具有什么特征? 观点一: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提示:三角形内角和在平面内等于180°,在 球形凸面上大于180°,在凹曲面上小于180°。 观点二:造反有理。 提示:在中国人民身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时,毛泽东说“造反有理”,指人民要求解放。在20世纪60年代,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在十年浩劫中又打出“造反有理”,要造人民政权的反,造社会主义的反。 学生: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教师:正因为如此,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认识和改正错误。 (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学生:通过“我指你话”环节,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结合教材知识分析被指定内容的正误,并阐明观点。 规则:将全班分成4个小组,按小组依次选定相应内容并指定对应的小组(不能指定自

高中思想政治《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3)》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教学设计 识记真理的含义,真理的基本属性;列举分析历史史实,理解真理的具体性。通过分析材料理解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分析说明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真理论的内容,形成正确区分和判断真理与谬误的能力,正确地对待真理和谬误,坚 持真理反对谬误。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追求真理的永恒信念,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把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 检验和发展真理作为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重点难点】 重点: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难点:理解真理的客观性 【教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观看图片——《你能看到什么》) 导入语:乔布斯是一位非常传奇的人物,他创办的苹果公司在科技界也是一段不朽的传奇。那么,他在追求和发展真理的过程中曾遇到过哪些困难与挫折?他又是怎样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乔布斯的脚步,一起《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新课讲授』 (壱)认识真理 材料:通过乔布斯的名言引出苹果强烈的未来概念:大多数时候,你还没把设计给用户看之前用户根本不知道他们想要什么。——乔布斯 呈现文字材料: 本世纪初,苹果公司的iMac 电脑一体机并没有配置软驱,而是设置了USB 接口,用它来连接外围的设备。软驱是当时所有的电脑的标准配件。iMac 的设计引起了消费者的强烈不满,甚至当时外界普遍质疑iMac 注定失败。但是,短短几年,软驱被市场淘汰,电脑的发展趋势证明了乔布斯的独到眼光。 教师设问:1)对同一个认识对象,人们的认识相同吗? 2)对于iMac 的设计,哪个观点是真理?什么样的认识,能被称为真理?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真理的含义 认识都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真理与客观对象不相符的认识谬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