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能力到译者能力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7
影响翻译的因素在全球化的今天,翻译活动无处不在。
只要有不同文化和语言,就会需要翻译。
翻译是个复杂的过程,影响翻译的因素错综复杂,涉及语言或文本因素,文化因素,语境因素以及译者个人因素等。
作为一位外语专业的学生,我想先谈谈影响翻译的主观因素,即译者的个人因素。
其中包括译者个人的能力(外语能力,文化掌握能力,文字驾驭能力),译者的翻译理念(是直译还是意译),译者的翻译动机(动机决定投入度,投入越大,译文质量相对越高)。
作为刚刚踏入翻译的新鲜血液,甚至可能才踏进去半只脚的翻译新人,首当其冲的影响因素就是译者个人能力,而能成就译者个人能力的就是热情。
对于新一代投身祖国翻译事业的青年一代,影响新青年译者最大的就是热情。
科技时代生活日新月异,同时选择诱惑也很多,有人说生命就是由无数的选择构成,你选择某时间跳舞,你的这部分生命就是舞蹈,你选择在某个时间玩乐,你的这部分生命就是玩乐,同样作为译者,当你在无数生命小碎块的时间中选择提高语言能力,钻研语言文化,翻译的质量也会随之增长。
近日,央视综艺《朗读者》受到广泛好评,其中译届泰斗许渊冲先生带给我们无数震撼,无数感动。
已经96岁的先生,在谈及自己曾经翻译的诗篇依然饱含深情,热泪盈眶,同时计划在100岁之前,把莎士比亚的全部作品全部译完。
这是怎样的热情使他在接近百岁之时依然坚持翻译。
在谈及翻译之时,先生眼中散发的光芒令我折服,那是渗透骨血的热爱。
大家之所以成为大家,根基便是对事业无限的热情。
译者的翻译能力都是靠平时长时间的积累促成的,以热情做支撑,才能在无数日夜为提高翻译能力而奋战。
其次,译者的翻译理念同样是翻译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20世纪以来,中国的翻译理论不断发展,翻译界大家辈出。
严复把老子的“信”和“美”的矛盾论发展为“信达雅”三原则。
林琴南不懂外文而从事翻译,不“信”,但实现了达,雅。
鲁迅倡导直译,求信,郭沫若则求美。
朱生豪倡导意译,译出诗意译作。
到了钱钟书,朱光潜,中国的翻译理论达到了最高峰。
汉译英翻译的技巧一. 正确认识翻译技巧从中国人进行的翻译定位上看,无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其根本问题都在译者的英语水平或造诣上。
英译汉的题型,关键在于理解原文;而汉译英的题型,关键在于如何综合运用所学的英文知识,将我们原本理解的相当明白的汉语文字,以准确的英语通顺地表达出来。
笔者想提醒考生注意的是,各种翻译技巧只是工具。
茅盾先生有一句话,如果两种语言的功底不够,那些技巧你也用不上;但若功底深厚,那些条条就成了不足取的框框。
因此,我们对于翻译技巧的讲解,只是大致谈几个方面,大家在翻译的过程中了解注意就可以了。
关键在于遵循常用方法多做练习,只有经过大量的训练,不懈的练习,才可以熟能生巧。
大家的英语水平提高了,词汇量有了一定的积累,各种句型结构熟透于心了,翻译水平自然会上去的。
二. 关于汉译英的翻译技巧,我们大致需要注意这几方面:1、翻译的基本方法:关于直译与意译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 ,每种语言都有各自独立和分明的系统 ,在形态和句法方面二者存在很大差异。
然而 ,两种语言之间又存在一些相似性。
比如在主谓词序和动宾词序上是一致的。
正是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 ,所以在翻译实践中 ,我们不能千篇一律地使用一种方法进行翻译。
直译和意译是两种重要的翻译方法。
直译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
意译,也称为自由翻译 ,它是只保持原文内容、不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
直译与意译相互关联、互为补充,同时,它们又互相协调、互相渗透,不可分割。
通过对直译与意译二者关系的正确理解,我们可以更多地认识到什么时候采用直译、什么时候采用意译,以及在运用直译与意译的时候所应该掌握的技巧、遵循的原则和应该注意的问题,最终达到提高翻译能力及水平的目的。
考生这里应当注意,直译不是死译,而是指基本保留原有句子结构,照字面意思翻译。
例如: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如果译成“Our friends are all over the world”是直译,而“We have friends all over the world”就是意译。
文学译者的素质要求文学翻译是一项复杂而高要求的工作,需要译者具备多方面的素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文学译者的素质要求:语言精通、文化敏感、广泛阅读、审美能力、敬业精神、团队合作、持续学习和尊重原著。
1.语言精通对于文学译者来说,语言精通是最基本的素质。
文学翻译要求译者能够熟练掌握源语言和目标语言,并深入了解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
译者不仅要懂得语言的准确含义和表达方式,还要能够准确地传递原文的情感和风格。
因此,译者需要在语言修养上下足功夫,以便更好地为文学翻译服务。
2.文化敏感文化敏感是文学译者非常重要的素质之一。
由于文学作品反映的是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具备对不同文化的敏感度和尊重。
只有这样,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才能更好地理解原文中的文化元素,并将其准确地转化为目标语言。
3.广泛阅读广泛阅读是提高文学译者素质的重要手段。
通过阅读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作品,译者可以丰富自己对文学流派和风格的理解,提高审美水平和鉴赏能力。
同时,广泛阅读也有助于译者更好地掌握语言和文字表达技巧,提高翻译质量。
4.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文学译者必备的素质。
译者需要通过感受、理解和表达,将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传递给读者。
译者需要具备审美的敏感度和对美的追求,从而在翻译过程中将原文的美学价值转化为目标语言,让读者感受到原著的魅力。
5.敬业精神敬业精神是支撑文学译者持续学习和工作的动力。
只有热爱文学、执着追求,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为读者带来更高质量的作品。
译者需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工作热情,认真对待每一个翻译任务,并愿意为提高翻译质量付出努力。
只有具备敬业精神,译者在面对翻译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时才能坚持不懈地追求完美。
6.团队合作团队合作对于文学译者的素质要求同样重要。
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往往需要译者与编辑、出版方等多方合作共同完成。
在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能够发现并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身不足,从而更好地体现团队效应。
翻译的本质及译者角色一、翻译的本质翻译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翻译学涉及语言学、符号学、文艺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信息论和数控轮、等等学科。
从语言学角度研究,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从文化角度探讨,翻译是译者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
从交接学的角度考虑,翻译成了一种跨语言、跨社会、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翻译是译者设法将一种语言所传递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跨文化交际行为。
(武锐:《翻译理论探索》)从这一定义可归纳出翻译活动的三个主要特征:一、翻译活动是跨语言跨文化的双重交际活动二、翻译是一种间接认识和译语表达三、翻译活动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双重特征Translation is a science.Translation is an art.Translation is a craft.Translation is a skill.Translation is an operation.Translation is a language activity.Translation is communicating.翻译学是科学,因为它是由各种理论构成的“知识体系”,其任务是“揭示”过程的“客观规律”,探求并描述关于翻译问题的客观真理,同时给翻译工作者提供“范式”或指南。
翻译是艺术,因为翻译操作的基本技能,在实际运用中必须加以创造性地发挥。
例子:Oliver Twist(Dickens)《雾都孤儿》Hamlet 《王子复仇记》Goldlion 怎么译?Benz 怎么译?(一)译者作为协调者译者作为协调者,是在两种语言文化之间进行协商、调停,在源文本与目标语读者之间搭建交流的平台,使两者之间的对话成为可能。
例如:1)鄙人、鄙校、拙文等翻译2)粽子、窝窝头Zhongzi--made of glutinous riceWowotou--steamed bread of corn or sorghum(由玉米或高粱做成的馒头)3) 龙凤呈祥/红烧狮子头(菜名)Stewed snake meat and chicken/ stewed pork ball in brown sauce(二)译者作为阐释着译者作为特殊的读者,因为本身的知识结构差异,客观环境或目的的不同,他们对文本的阐述也会有差异。
专业翻译与职业翻译摘要:翻译既是一种专业,也是一种职业,对于学习翻译专业的人而言,翻译是一门学科,是一门专业,对于从事翻译工作的人而言,翻译是一门职业。
翻译作为有着不同文化背景、拥有不同语言的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因此,翻译专业课程的开设,翻译专业的教学方法,作为译者的职业操守,译后的责任心与精益求精的态度都决定着沟通的成功与否。
本文基于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柴明颎教授关于翻译的讲座,立足于外事翻译在当今国际交往中的重要地位,旨在进一步探讨翻译专业的教学体系与教学方法,了解翻译过程中的专业术语、相关知识、进而提高翻译专业学生和翻译职业人员的翻译水平与能力。
关键词:职业翻译;职业操守;译者能力;Abstract:Translation is not only a profession, but also a profession. For those who study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is a subject and a profession. For those who are engaged in translation,translation is a profession. Translation, as a bridge between people with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and languages,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herefore, the success of communication depends on the opening of translation courses,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translation, the professional integrity of translators, the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the attitude of keeping improving after translation. Based on the lecture on translation given by Professor Chai Mingjiong, Dean of the senior translation College of Shanghai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and based on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foreign affairs translation in today'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aims to further explore the teaching system and teaching methods of translation major, understand the professional terms and relevant knowledge in theprocess of translation, and then improve the translation level of translation major students and translation professionals Ability.Key Words:Professional translation; Professional ethics; Translator’s ability引言翻译是一门复杂的认识过程,也是一门复杂的专业学科。
文学翻译的标准
文学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翻译形式,要求译者不仅要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还要保持原作的风格、韵味和情感。
因此,文学翻译的标准也与其他类型的翻译有所不同。
在进行文学翻译时,译者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标准,以确保译文的质量和可读性。
首先,文学翻译的标准之一是忠实于原著。
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必须尽量保持原作的意境和情感,不可随意增减、曲解原文的内容。
译者应该深入理解原作的内涵,将原文的意思准确地传达给读者,使译文与原文在意义上相一致。
其次,文学翻译的标准还包括保持原作的风格和语言特色。
不同的文学作品有着不同的风格和语言特点,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保持原作的风格和语言特色,使译文能够传达原作的韵味和情感。
译者需要灵活运用语言,选择恰当的词语和表达方式,使译文更贴近原作的风格。
此外,文学翻译的标准还要求译者具备较高的文学修养和语言功底。
译者需要对原作的文学背景和语言环境有一定的了解,以便更好地理解原作的内涵和情感。
同时,译者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
表达能力,能够用流畅、生动的语言表达原作的意思和情感。
最后,文学翻译的标准还包括对译文的审美要求。
译文不仅要忠实于原作,还要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使读者在阅读译文时能够感受到原作的魅力。
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注重译文的语言美感,努力使译文具有艺术性和表现力,以吸引读者的注意。
总之,文学翻译是一项艺术性很强的工作,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兼顾忠实于原作、保持原作的风格和语言特色、具备较高的文学修养和语言功底,以及对译文的审美要求。
只有遵循这些标准,译者才能够翻译出高质量、有价值的文学作品。
翻译的方向翻译的方向是一项需要深入思考和持续学习的艰巨任务。
在全球化的时代,翻译在促进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交流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商务翻译、文学翻译还是口译翻译,都需要译者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专业知识和跨文化沟通的技巧。
下面将从这三个方面来探讨翻译的方向。
首先,语言能力是进行翻译的基本要求。
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将源语言准确地转化为目标语言,因此,对两种语言的熟练掌握是必不可少的。
这需要译者具备广泛的词汇量、语法知识和较强的阅读能力。
同时,翻译需要精确的译文,在保持语言的准确性的同时,也要保持语言的流利性和自然性。
因此,译者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写作能力和翻译技巧。
这包括对上下文的理解、语言风格的把握以及文化差异的考虑等。
总之,语言能力是翻译的基础,只有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才能进行有效的翻译工作。
其次,专业知识是进行翻译的必备条件。
不同领域的翻译有着各自的专业术语和语言规范,在进行专业领域的翻译时,译者需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
例如,医学翻译需要了解医学知识和术语,法律翻译需要熟悉法律制度和词汇,科技翻译需要掌握科学技术的知识等。
这需要译者具备广泛的知识面和不断学习的态度。
在面对一个陌生领域的翻译任务时,译者需要有能力快速了解专业知识,并将其准确地转化为目标语言。
因此,专业知识是进行翻译的重要因素之一。
最后,跨文化沟通的技巧在翻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翻译的目的是为了在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建立桥梁,促进理解和交流。
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习惯往往会导致语言和表达方式的差异。
在进行翻译时,译者需要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有深入的了解,适当地处理文化差异,以确保译文在目标文化中能够被准确理解。
此外,译者还需要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比如直译、意译、加注等,以适应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差异。
因此,跨文化沟通的技巧是翻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结起来,翻译的方向需要译者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专业知识和跨文化沟通的技巧。
从翻译能力到译者能力
摘要:翻译是个复杂的认知过程,也是一门复杂的跨学科研究领域。
翻译领域硕果累累,越来越高深。
本文试图从浅显的翻译教学出发谈翻译能力与译者能力,并对教学中如何调控翻译学习与语言学习进行了思考,指出翻译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区分翻译能力与译者能力,并应循序渐进地将对翻译能力的提高扩充到对译者能力的认识与培养。
关键词:翻译能力;译者能力;翻译教学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363-02
普遍认为翻译教学从属于外语教学,或者直接认为翻译就是外语教学。
不论是专业英语还是英语专业,不论是高年级还是低年级水平,只要是翻译便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传授常用的翻译技巧,增减法、拆合法、倒置法等等。
区分翻译教学与教学翻译是培养翻译能力与译者能力的前提条件。
翻译实践中由于人们对这两个概念的认识不够,关注程度存在差别,在教学中不分主次地位,而造成对学生翻译能力培养的影响。
如何提高学习者的翻译能力应从明确翻译教学与教学翻译以及翻译能力与译者能力的区别开始。
一、翻译教学与教学翻译
人们常很自然地把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混为一谈,而其实两者有明显区别。
翻译活动作为表达和交流活动,已经超越了语言的界限。
从语言的角度来说,掌握一种语言就是要把这个语言的词汇和
语法变为自已内在的东西。
翻译则是按社会认知所需、在具有不同规则的符号系统之间传递信息的语言文化活动。
方梦之在其《译学辞典》中定义称,“教学翻译也称学校翻译,是以翻译为媒介进行的语言教学,即在语言教学中采用翻译的方法,通过翻译让学生了解词义、句义之类。
”这种翻译不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翻译能力为目的,而是以帮助学生了解或掌握语言知识、获得语言能力为目的。
另外他将翻译教学解释为翻译思想、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活动的结合,并认为翻译教学不仅是培养翻译人才的有效形式,也是将某种翻译思想具体化,是对一定翻译理论或设想进行验证的整个过程,是有真正的翻译目的(方梦之,2007)。
加拿大翻译家让·德利尔在其著作的《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法》也曾中指出:“学校翻译又称教学翻译,是为了学习某种语言或在高水平中运用这种语言和深入了解这种语言的文体而采用的一种方法。
教学翻译只是一种教学方法,没有自身的目的”。
另外他还直接表明,中学里不同阶段所做的翻译练习,还不如说只是做了些语法练习,其练习主要是用来扩充词汇和变化句法形态,学习外语的文体和丰富外语的表达手法,这些都只是一些代码转换练习(让·德利尔,1988)。
翻译教学不同于教学翻译,而是有纯正的翻译目的,是要翻译出自身的成果,而教学翻译的目的只是为了考核学员外语学习的成果。
由此可见,教学翻译是为了掌握语言结构和应用技能而采取的教学方法,旨在考核外语学习的成果;翻译教学的目的不在学习语言,而在于培养双语转换和翻译能力。
前者强调教学中所利用的方
法,而后者则侧重通过教学所获得的翻译结果。
虽然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并不完全相同,但两者之间也并无严格的差异。
在实践教学中不一定要处处严格加以区分,两者并没有优劣之分,关键是要能为教学服务。
在确定是为外语语言能力的提高还是为了培养专门的翻译人才后,要选择性地加以侧重,要适当地改变教学方法,前者应当重教学翻译,而后者应当重翻译教学。
二、翻译能力、译者能力与翻译教学
(一)翻译能力
翻译能力是翻译教育(包括外语专业与非外语专业外语教育中的翻译教育)的核心概念之一(王振亚,2012)。
无论从事翻译教学或翻译教学研究,从事翻译能力习得研究,还是从事翻译测试的开发与研究,都要求对翻译能力有正确的理解。
相关学者大都认为,翻译能力是一个复杂合体,包含一系列的知识与技能。
方梦之在译学辞典中对翻译能力的定义是,“把源语语篇翻译成目的语语篇的能力,是译者的双语能力、翻译思维能力、双语的文化素质以及技巧运用能力等综合体现”。
国外翻译教育提出过很多翻译能力的模型,大多也被介绍到国内。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的pacte小组采取理论探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提出的综合翻译能力模型。
该模型认为,翻译能力是指翻译所需的内在知识体系,具有四个显著的特征:1、翻译能力即专家知识,并非所有的双语者都具备这样的知识;2、翻译能力基本上体现为程序知识;3、翻译能力是由若干互为关联的子能力构成的一个系统;4、
策略子能力属于程序知识,因而十分重要(pacte,2005)。
对于翻译能力的研究,李瑞林在研究译者能力时指出一直以来多数研究基本上只是将翻译能力抽象为一系列陈述知识的组合或
以陈述形式表征的程序知识;有的则以专家能力为取向,把专家能力视为翻译能力的目标态,并以此为参照设计、组织和评价翻译教学。
大多研究只是从边缘的视角界定翻译能力,概念化程度不高,没有全面揭示翻译能力的本质属性,有将这一概念过度客观化的倾向,忽视了以译者为本的理念和不同译者群体的差异性,对翻译能力的初始状态以及形成的过程关注不够,尚未反映出翻译能力的动态特征(李瑞林,2011)。
(二)从翻译能力到译者能力
正是由于翻译能力研究的各种局限性,近年来,学术界在统合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已转向对译者能力的研究(kiraly,2003;rothe-neves,2007),主要挖掘译者能力的本质属性和核心特征,进而提出更具系统性、动态性和内部连贯性的概念框架,以期为翻译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理据。
从本质上来看,翻译总是运用于译者的主观世界与外部世界交互的界面,具有第三空间的特性,关涉社会、认知、文化和语言过程,是诸多过程以错综复杂的方式相互作用的产物(沃夫,2006)。
正是由于这种多过程和错综复杂使译者成为不断认知和求解翻译
问题的主体。
然而翻译赖以存在的社会、文化网络总是处于不断变化和重构之中,应对翻译情境的途径不止一条,解决特定翻译问题
的方案也不止一个,翻译在很大程度上是无规则可循(kiraly,2003)。
正如瑞斯库所言,“每项译事都是一次新的挑战,对译者的甄别力和创造力都会提出新的要求,专家能力不等于生搬硬套现成的计划,而是在不断提出新假设的过程中得以呈现”(risku,2010)。
李瑞林在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译者能力是指译者以内部知识与外部环境交互认知框架表征源语文本世界所需的一系列高阶
思维能力。
译者能力的核心是解决翻译问题所需的高阶思维能力,培养学习者的翻译思维能力是翻译教学的关键,培养有思想的译者应成为翻译教学的目标内涵。
李瑞林归纳总结出,“以高阶思维能力为核心的译者能力是发生在较高认知层次上的心智活动,其主要内涵有三个:1、包括归纳、演绎、分类、推理等在内的思维活动;
2、运用符号表征事物,借助符号表征发现事物的基本原理;
3、分析能力、批评能力以及基于合理的推断或判断形成结论的能力。
高阶思维是译者个体对已有静态知识和经验的一种超越,也是译者与翻译情境之间进行交互的必然要求”(李瑞林)。
译者能力是翻译的高级阶段,真正的翻译应当是建立在具备较高的译者能力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学校翻译阶段已具备基于语言的翻译知识、翻译能力技巧,在高阶的翻译教学(翻译学习)中真正的译者已将其上升为具备一种翻译思维。
(三)翻译能力、译者能力与翻译教学
正确区分翻译能力与译者能力,有助于明确翻译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目标与内容。
基于以上分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翻译能力应
既是低年级教学翻译的内容,也是高年级翻译教学的主要内容,而译者能力是翻译教学所独有的。
从翻译能力到译者能力应当有一个过程。
比如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是带有专业目的性的翻译教学,因此在培养学生翻译能力时还必须注重译者能力的培养,培养译员具备双语转换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及敏锐的思维能力。
总的来说翻译教学应当重视基础语言知识,然后再是文化灌输,再是译者能力的培养。
这也说明,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必须明确翻译能力都包括了什么,即:除基于语言的双语转换能力外,还应包括行业术语的理解,不同环境下灵活的语言技能应变能力,运用相关电子信息资源的能力以及应对各种跨文化的交际能力等。
通过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的桥梁,学习者的翻译水平应从一般的翻译能力到译者能力有质的飞跃。
三、结语
翻译能力、译者能力呈现出一定的层级性和关联性。
译者能力是一种动态结构,与翻译的行为过程有着直接关系。
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译者能力应是翻译教学关注的核心问题。
当然在初级的教学翻译阶段,为培养出合格的译者更应重视翻译能力的构建。
参考文献:
[1]王振亚.翻译能力新探[j].当代外语研究,2012,(3):43-47.
[2]方梦之.译学辞典[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344-346.
[3]让·德利尔.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法[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4]李瑞林.从翻译能力到译者素养:翻译教学的目标转向[j].中国翻译,2011,(1):46-51.
[5]沃夫.翻译的社会维度[a].辜正坤、史忠义.国际翻译新学探
[c].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125-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