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苏俄初期政党体制转型的再认识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4
苏联的发展历程苏联是20世纪最重要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其发展历程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苏联的发展历程,从其建立、政治体制、经济发展、冷战时期到解体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苏联的建立苏联于1917年10月俄国革命后建立,标志着沙皇制度的结束和社会主义的开始。
在这一时期,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
苏维埃政权成立后,国家开始进行一系列的社会主义改革,如土地国有化、工人控制工厂等。
二、苏联的政治体制苏联的政治体制以共产党为核心,实行单一党制。
列宁成立的俄罗斯共产党后来改名为苏联共产党,成为苏联的执政党。
苏联政权采用了苏维埃制度,即工人、农民和士兵代表苏维埃参与政治决策。
苏联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苏维埃最高会议,由各级苏维埃代表组成。
苏联的领导人由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选举产生,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等都曾担任过苏联的最高领导人。
三、苏联的经济发展苏联在建国初期面临着严重的经济问题,如战争破坏、农业危机等。
为了实现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苏联推行了五年计划,通过国家计划经济的方式来发展经济。
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的工业产值大幅增长,农业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然而,计划经济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资源配置不合理、效率低下等。
四、苏联与冷战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之一,与美国展开了长达几十年的冷战。
冷战期间,苏联与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展开了一系列的对抗和竞争。
苏联通过与东欧国家建立社会主义阵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然而,苏联的冷战政策加剧了国内外的紧张局势,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五、苏联的解体苏联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面临着巨大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
经济改革的失败、民族矛盾的激化、政治体制的僵化等问题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1991年,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了解体决议,苏联正式解体为独立国家联合体。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成为了继承者国家,并继续保留了一部分苏联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通史概要:本专题主要叙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苏联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为其它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列宁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结果、意义;苏联成立;苏联第一部宪法生效;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斯大林时期):1925年召开的联共(布)十四大决定把苏联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1927年召开的联共(布)十五大通过逐步开展农业集体化方针。
斯大林模式形成标志:1936年苏维埃八大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
特点: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
经济方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评价:与当时苏联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在二三十年代使苏联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有严重缺点和弊端,阻碍苏联国民经济发展和政体改革。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时期):赫鲁晓夫改革时间、内容、失败原因;勃列日涅夫改革时间、概况;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方式,改革的后果;苏联解体的经过: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背景、实质、结果)→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阿拉木图宣言》(标志苏联完全解体)。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课标要求: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简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意义。
分析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说明新经济政策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
(2)过程与方法:阅读列宁《论粮食税》、《列宁全集》等历史文献,学习用历史材料说明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列宁为首苏维埃政权克服种种严峻困难巩固新政权的事实,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通过了解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出有益探索的事实,坚持求真、务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聚焦俄苏局势研讨发言材料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代表: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发言者,主题是“聚焦俄苏局势”。
俄苏两国作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国家之一,其发展和局势备受各界关注。
在这里,我要从政治、经济和安全三个方面谈一谈有关俄苏局势的现状和可能的发展动向。
首先,从政治方面来看,俄罗斯和苏联的政治体制都是以一党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
然而,苏联在上个世纪解体后,俄罗斯逐渐朝着民主与市场经济的方向发展,而且也实行了多党制。
而如今,俄罗斯政府的权力在普京总统手中高度集中,这引发了一些关于权力分散和选举公正性的担忧。
另一方面,苏联时期的集体领导模式与俄罗斯的个人领导模式相比,也带来了一些政府运作上的不确定性。
因此,俄罗斯政府在改革和完善政治体制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其次,经济方面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一部分。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国家,但由于计划经济的缺陷和冷战对抗的影响,苏联在上世纪90年代解体。
而在俄罗斯,经济转型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尤其是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
然而,普京总统上台后,俄罗斯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政策,成功地推动了经济发展。
特别是近年来,俄罗斯通过发展能源和科技产业,提高了自身的经济实力。
然而,由于过度依赖能源出口和政治局势的不确定性,俄罗斯的经济发展依然面临一些挑战。
最后,安全是俄苏局势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在冷战期间,苏联和西方世界之间的紧张关系一度导致了千钧一发的冲突。
然而,随着冷战的结束,俄罗斯和苏联都致力于与世界各国保持睦邻友好关系。
尽管如此,一些地缘政治问题仍然威胁着俄苏局势的稳定,比如乌克兰的争端和北约的扩张。
这些问题导致了俄罗斯和西方的关系紧张,加剧了国际安全形势的不确定性。
因此,在维护俄苏安全稳定方面,国际社会应该加强对话与合作,以化解分歧,共同应对挑战。
总结来说,俄苏局势在政治、经济和安全方面都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然而,俄罗斯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庞大国土的大国,其发展和稳定对全球秩序和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
苏东剧变的教训【摘要】苏东剧变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上统制、政治上专制、思想上控制的社会主义体制,我们应从中吸取教。
这有助于我们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更有有助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
【关键词】苏东剧变; 社会主义体制; 教训一、苏东剧变的原因苏东剧变的根本原因在于苏联的社会主义体制。
有人不同意这种说法。
他们反驳说,同样是这个体制,却在上个世纪20 年代初到30 年代末,把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排行第七的封建的军事帝国主义的俄国迅速变成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强国;也是这个体制,使苏联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成为中流砥柱和领导中心;还是这个体制,在二战后几十年间创造了经济持续增长的奇迹;正是这个体制,在冷战期间使苏联成为能够与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
这些又该如何解释呢?这些反驳乍看起来似有道理,实际上是站不住脚的。
不能说一种体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起过一定的作用,就说这种体制没有问题,就不应该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
如果我们这样看待问题,就不能正确地从苏东剧变中吸取教训。
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苏联的社会主义体制本身存在着致命的缺陷,即使在苏联体制最辉煌的时期也潜伏着严重的危机。
这种社会主义体制的根本缺陷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经济上统制。
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统制经济的基础之上的。
这种统制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和计划经济的运行方式(实际上是指令经济)。
这种统制经济虽然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起过一定的作用,但从长过程来看,它远远落后于现代市场经济,严重地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苏联的重工业、军事工业虽然上去了,但轻工业,农业发展长期滞后。
在斯大林时期,苏联的粮食产量始终未达到沙皇时代的水平。
直到戈尔巴乔夫当总书记时,人们仍然是排队购买食品。
苏共中央经常为居民的日用品供应而发愁。
苏联从上个世纪70 年代起[1],经济就出现停滞的趋势。
到80 年代继续恶化。
按苏联官方的统计,1981—1985 年经济年增长率为3. 6 % ,这个本来不高的数字还包含着很大的水分,按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推算苏联在这期间的增长率为1. 8 % ,还有人推算为0. 6 % ,实际上增长几乎为零。
苏东巨变的历史教训苏东巨变是20世纪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它给世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这场巨变发生在苏联东欧盟国家,包括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地。
这些国家在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期,相继发生了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的变革,最终导致了苏联的崩溃。
这场巨变的历史教训主要有以下几点:苏东巨变揭示了一个国家的政权不可持久的真相。
苏联在二战后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随后却面临着严重的经济问题和政治腐败。
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这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政权并不是永恒的,它需要不断的改革和调整才能保持稳定。
苏东巨变揭示了国家经济体制和社会制度的重要性。
在苏东国家,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集体所有制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人们对自由市场经济和私有产权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这是苏联政府无法满足的。
这个教训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和社会制度必须与时俱进,与人民的需求相匹配。
苏东巨变揭示了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的重要性。
在苏东国家,政府的专制统治和严格控制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不满。
人们渴望自由、民主和人权保障,而这些都是苏联政府无法提供的。
这个教训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必须建立在公正、透明、民主的基础上,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苏东巨变揭示了国家间的相互依存和影响。
苏联是一个强大的超级大国,但它的崩溃却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个教训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命运与其他国家紧密相连,我们不能忽视国际关系的重要性,需要保持和谐的国际合作和互利共赢的局面。
苏东巨变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政权、经济体制、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都必须与时俱进,与人民的需求相匹配。
同时,国家间的相互依存和影响也需要我们认识到国际关系的重要性。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重蹈苏东巨变的覆辙,确保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这是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我们应该牢记并不断努力实现。
苏联的体制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联邦制国家。
它是十月革命后于1922年底成立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制度一直是苏联(苏俄)的根本政治制度;苏联共产党〔俄国共产党(布)〕是唯一的政党,是社会的领导力量和指导力量,是国家政治制度的核心。
1988年12月以后,苏联多次修改宪法,其政治体制不断变化,直至1991年底苏联解体。
1917年11月~1988年12月的政治制度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俄国人民在В.И.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推翻了地主资产阶级政权,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胜利的当天即召开了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布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从此,苏维埃成为俄国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
1917年11月~1918年 3月,全国各地相继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1918年 1月25日全俄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通过《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宣布俄国为工兵农代表苏维埃共和国。
同年7月10日,全俄苏维埃第五次代表大会通过的《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根本法)》(简称苏俄宪法),确立了以苏维埃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
1922年12月30日,苏联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了《联盟条约》和《联盟成立宣言》,宣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
1924年 1月31日,苏联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宪法》(简称苏联宪法),确认苏联为统一的苏维埃社会主义的联盟国家。
1934年苏联宣布剥削阶级已经消灭,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已占统治地位。
1936年12月5日苏联苏维埃第八次非常代表大会通过的苏联宪法,进一步完善了苏维埃制度。
1977年10月 7日第九届最高苏维埃第七次非常会议通过苏联宪法。
该宪法继承前三部苏联宪法的思想和原则,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
苏联剧变带给我们的反思二十几年前的苏东巨变,应当说也是一场社会变革,然而却没有以往社会变革的激烈社会对抗,暴风骤雨般的群众运动甚至是暴力冲突、战争。
与以往许多社会变革比,这一次要平静得多,似乎没有多少人激动、抗争,没有大规模的动乱和流血。
西方人形容这是一次“天鹅绒般的革命”。
尽管剧变已经过去了十几年之久,但是有许多的问题仍然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得出客观准确的结论。
1、 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原因1、历史原因东欧各国共产党执政后,都照搬苏联模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苏联,苏联强使东欧国家在内外政策上同它保持一致。
东欧各国实际上没有取得独立自主的权利。
历史上苏联与波兰,罗马尼亚等国家有民族积怨。
如卡廷事件等。
长期导致苏联与东欧国家的民族关系紧张。
宗教原因,东欧部分国家的天主教势力的长期历史影响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与东欧国家的僵化的宗教政策发生尖锐矛盾2、内部原因在经济上,大多数国家发展缓慢,改革成效不大,同西欧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
经济困难导致经济危机,诱发政治危机和民族矛盾。
在政治上,由于严重破坏了民主和法制,东欧各国的党和政府脱离了群众。
党在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历经波折,几乎没有安宁过。
党的自身建设出现根本性的失误。
东欧各党,队伍庞大,在全人口中比例很高,一般都达到10%,有些甚至为20%,党员人数增加,素质必然下降。
因为执政党,入党是作官的资本,许多不够条件的人纷纷进入党内。
党员人数增加以后,党员的政治教育也放松了,甚至取消了。
党员被混同于一般的老百姓,有许多党员入党以后甚至不如老百姓,党的形象被严重破坏了。
与此同时,党的领导人的选择也降低了标准性,素质大大下降。
从苏东变化的情况可以看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党的领导人主动放弃共产党的领导,而主张实行多党制的。
另外,党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搞特殊化、享受特权,不断腐化的现象十分严重,破坏了党的自身建设。
党员、党干部素质下降,是导致剧变的重要原因。
对苏俄初期政党体制转型的再认识作者:刘靖北来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关键词:苏俄政党再认识.十月革命后,俄国的政治现实是多个政党并存,俄共也并未立即实行一党制。
相反,它们设想建立苏维埃体制内的多党体制,并有过俄共与左派社会革命党联合执政的短暂实践。
从多党联合体制走向一党制,主要是当时俄国的历史条件和政治状况决定的。
后来,斯大林从理论上把一党制绝对化,苏联理论界甚至把一党制说成是社会主义的普遍规律,而又忽视一党制条件下的民主政治建设,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一、苏俄初期由多党合作制到一党制的转变早在沙皇时代,列宁就指出,如果没有党派在选举中竞争,“人民揭穿骗局、查明真相的办法也会少得多”。
[1]在1905年俄国革命产生工人代表苏维埃时,列宁就设想在苏维埃内实行多党制,“因为没有无产阶级和农民联合,没有社会民主党人和革命民主派的战斗合作,就不可能取得伟大的俄国革命的彻底胜利”。
[2]1917年二月革命后,列宁仍坚持认为“在自由的国家里,管理人民是通过政党的公开斗争以及它们之间的自由协议来进行的”。
[3]从1917年4月到1917年9月,布尔什维克党两次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设想在苏维埃内部通过各个党派之间和平的斗争,成立一个只对苏维埃负责的政府。
布尔什维克党相信,苏维埃中各党派的斗争将使革命和平地向前发展。
十月革命后,无产阶级掌握了政权。
列宁认为,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无产阶级专政并不排斥多党合作,相反,允许其他的革命党派与布尔什维克党结成联盟,分掌政权。
他指出,“这个联盟可以成为真诚的联合,真诚的联盟,因为雇佣工人和被剥削劳动农民的利益没有根本相悖的地方。
”[4](P98)列宁明确提出,布尔什维克党不仅“随时都准备接纳左派社会革命党人参加政府”,而且“甚至有条件地同意容纳彼得格勒市杜马这个科尔尼洛夫分子巢穴的一部分代表”。
[4](P68)不仅如此,列宁还起草法令,提出在苏维埃中实行基础是承认党派和通过有组织的政党来进行选举的比例选举制。
当然,列宁和俄共设想实行的多党合作制,是有条件和有原则的。
按照布尔什维克的设想,苏维埃政权初期曾经历过多党合作的短暂实践。
在彼得格勒十月武装起义当晚召开的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未退出苏维埃代表大会的其他一些政党和团体,同布尔什维克一起参加了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
其中左派社会革命党人在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及其常设委员会中获得了1/3的代表名额,布尔什维克和左派社会革命党人按平等原则共同承担了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的领导工作。
布尔什维克党曾多次表示,愿意成立联合政府,同其他革命政党“分掌政权”。
到1917 年11月中旬,左派社会革命党人有7名代表加入人民委员会,担任农业、司法、邮电等人民委员的职务,人民委员会的许多职能部门也都有左派社会革命党人参加。
可见,在苏维埃政权初期,苏俄实现了多党联合执政。
然而,多党联合执政的局面并未维持多久。
批准同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给左派社会革命党和布尔什维克的合作以沉重打击。
左派社会革命党人坚决反对签订和约,在全俄苏维埃第四次(非常)代表大会上,他们投票反对批准和约并退出人民委员会。
从1918年5月开始,苏维埃政权为度过饥荒而实行余粮收集制。
这遭到反映农民情绪的左派社会革命党人的激烈反对。
1918年7月,左派社会革命党领袖在全俄苏维埃第五次代表大会提出对苏维埃政府的不信任议案。
在其动议遭到否决之后,左派社会革命党铤而走险,派人刺杀了德国驻俄国大使米尔巴赫,并发动武装叛乱,宣布夺取政权。
对此,布尔什维克采取坚决措施,平息了叛乱。
布尔什维克党同左派社会革命党的联盟彻底破裂。
19 20和1921年,由于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人和无政府主义者等“小资产阶级政党”参与了各地发生的农民暴动和叛乱,在平息各地叛乱的过程中,苏维埃政权宣布取缔并镇压一切反苏维埃的党派。
1922年,俄共(布)十一大宣布:“剥夺一切敌视苏维埃政权的政治集团的组织自由”,“俄国共产党是国内唯一合法的政党”。
[6]这样,到1922年底,一党独掌政权的政党体制在苏维埃俄国确立起来。
二、苏维埃政权初期从多党制到一党制转变的原因总体上说,苏维埃政权初期从多党制到一党制的转变主要是当时俄国的历史条件和阶级斗争状况决定的。
但就其主观责任而言,主要责任在其他党派,布尔什维克党也负有一定的责任。
从客观历史方面看,俄国专制制度的传统对俄国一党制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俄国历史上没有民主的传统,没有建立民主制的经济基础。
政治上实行沙皇君主专制,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是大地主土地占有制和垄断资本主义,因此,严格地讲,革命前缺乏民主设施和民主文化传统,居民也不具备相应的社会心理。
在推翻沙皇制度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后,甚至同是以社会主义为目标的布尔什维克、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也无法达成协议,经常用暴力和恐怖手段解决分歧。
这是苏联最终形成一党制的重要原因之一。
[8] 在主观方面,俄共正确的理论和策略以及严格的纪律也是其在激烈的政党竞争中胜出的重要原因。
且不说黑帮、立宪民主党等大地主和资产阶级政党意识形态的腐朽和没落,即使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的理论也是违背俄国国情和历史发展规律的。
列宁虽然也常年流亡国外,但是他始终关注俄国革命运动的发展,对俄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和历史传统进行过科学系统的研究,并根据俄国的实际来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制定党的斗争策略。
正是列宁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和斗争策略引导布什维克走向胜利。
另外,党内有铁的纪律也是俄共能在众多政党中脱颖而出的重要条件之一。
列宁总结说,“实现无条件的集中和极严格的纪律,是战胜资产阶级的基本条件之一”。
[9]而其他政党,如立宪民主党、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从一开始就处在不断的分歧和分裂之中,没有形成统一的策略和行动。
这些因素决定了其他党派在同布尔什维克党竞争中必然败北的结局。
列宁和俄共同意实行多党制,是有条件和有原则的。
然而,其它多数政党并没有遵守这些条件和原则。
一些党派由于反对在俄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拒不承认苏维埃政权而遭到镇压。
一些党派如左派社会革命党人则因为不同意布尔什维克党的政策走向武装对抗苏维埃政权的道路,布尔什维克理所当然地进行了镇压,并对这些党派予以取缔。
由此可见,是其他党派而不是布尔什维克党破坏了多党合作制度。
正是在其他党派不愿意合作而走上反对苏维埃、反对布尔什维克党的情况下,列宁的思想才由多党合作转向一党执政。
他曾经指出:“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退出了,这不能怪我们。
”[4](P30) 在与左派社会革命党的合作破裂后,1918年5月,列宁才首次提出布尔什维克党单独掌握政权的一党制。
可见,苏维埃政权初期多党合作制的破坏,主要责任在其他党派一边。
那么,俄共有没有责任呢?应当承认,布尔什维克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也负有一定的主观责任。
考察这一段历史,我们发现取缔和消灭其他各个党派不是发生在激烈的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而是发生在国内战争结束特别是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之后。
如果说左派社会革命党、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等因发动和参与叛乱而遭到镇压和取缔是它们咎由自取的话,那么不允许另外一些完全赞同布尔什维克的纲领、坚决拥护苏维埃政权并愿意与之合作的政党继续存在就是布尔什维克的责任了。
1918年7月,当左派社会革命党退出苏维埃第五次代表大会之时,左派社会革命党人左翼坚定地站到布尔什维克一边,在七月事件后立即退党,单独成立新党。
1918年9月,科列加耶夫建立革命共产主义者党。
同月,扎克斯建立民粹派共产主义者党。
这两个党继续同布尔什维克合作,坚决拥护苏维埃政权。
然而,1922年俄共(布)十一大决议决定剥夺一切敌视苏维埃政权的政治集团的组织自由,宣布俄国共产党是国内唯一合法的政党后,所有其他政党都被解散,俄国彻底走上一党制的道路。
三、关于所谓“一党制”是社会主义普遍规律问题无论十月革命以前还是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布尔什维克党的文件中从来没有出现过一党制的设想。
相反,列宁十分重视布尔什维克党与其革命政党、民主党派的联合与合作,设想实行多党合作的政党体制。
只是在同其他革命政党分掌政权、联合执政的努力失败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才不得已而从多党合作转向“一党专政”。
但是列宁从来没有把“一党制”说成是社会主义的必然规律。
相反,他对于同左派社会革命党人的合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在参加过七月叛乱的左派社会革命党领导人普罗相逝世后,列宁还深情地写道:普罗相“对革命和社会主义十分忠诚”,“如果普罗相不过早逝世,他必然会同共产主义重新接近,而且会比以前更牢靠”。
[10]然而,后来的苏共领导人有意识地论证了一党制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并且走向极端,把一党制说成是社会主义的普遍规律。
1927年9月,斯大林在和美国工人代表团谈话时论述了苏联的“一党垄断”问题。
他说:剥削者“在我国已经被剥夺了成立自己的政治组织的权利”,工农中间的“不同意见的争论只能巩固共产党的垄断”,而“不会在工人阶级和劳动农民内部造成其他政党形成的基础”。
[11]到30年代,苏联领导人和理论界更加强调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强调社会主义社会政治上和道义上的一致,强调不容许共产党以外的任何政党存在。
1936年,斯大林在关于宪法草案的报告中指出:“在苏联只有一个党可以存在,这就是勇敢和彻底保护工农利益的共产党”。
[12]至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不同阶层的利益,则可以经过现存的很多社会团体反映这种利益。
在理论上是如此,在法律上也是这样。
翻开苏联宪法,除1918年7月10日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的《俄罗斯联邦苏维埃宪法(根本法)》规定“保障劳动者享有真正的结社自由”外,1924 年根本法(宪法)、1936年宪法、1977年宪法都没有关于“结社自由”的条文。
苏共又将其政治模式强行推广到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这样就把一党制上升到了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普遍规律的高度。
在一党制条件下,执政党面临更加艰巨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任务。
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恰恰忽视了这一点,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应当承认,苏维埃俄国从多党合作转向共产党一党执政,是由俄国当时的特殊历史条件和政治环境决定的。
在社会主义国家,究竟采取共产党一党执政体制还是多党(或多党合作)体制,都应当根据本国具体国情来决定。
【参考文献】[1]列宁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83.[2]列宁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6.[4]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5]苏联共产党决议汇编(第2分册)[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173.[6]苏联和苏俄刑事诉讼及法院和检察院组织立法史料汇编(1917-1954),上册[C].北京:法律出版社,1958.68.[7]转引自王正泉.从列宁到戈尔巴乔夫[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72.[8]李永全.俄国政党史[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331-332.[9]列宁选集(第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35.[10]列宁全集(第35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379-380.[11]斯大林全集(第10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00,105.[12]斯大林文集(1934-1952)[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17-118.(责任编辑: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