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普通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 正式1

  • 格式:doc
  • 大小:775.50 KB
  • 文档页数:1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市普通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加强和改进高中地理学科教育教学工作,推进我市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结合我市地理学科教学实际,特提出重庆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第一部分高中地理新课程的特点

一、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指导思想

要全面体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课程基本理念,落实课程目标,达成课程标准;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的生存需要奠定知识基础;全面提升我市高中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现代文明素质。

二、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基本性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相衔接,是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由若干模块组成,并以模块作为学习单元。

课程要求学生在初步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的同时,还要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表述,这三个维度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知识与技能

1.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

3.认识区域差异,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

4.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中。

2.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3.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

4.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高中地理课程是以培养公民的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一方面提供现代公民所必备的地理知识,引导学

生关注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和区域发展问题,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增强地理学习能力,了解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进一步提高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打下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和终身学习的基础。

(二)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

按照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普通高中课程的总体要求,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以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需要。在全体学生共同学习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在课程标准所规定的选修模块中任意选修,还可以利用研究性学习的学时和学校自主开设课程的学时进行相关地理内容的研究和学习,并且开展教育部所要求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专题教育。

(三)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的开放性特点决定了地理教学必须突出开放性和实践性。除了课堂上的学习以外,高中地理课程必须组织学生开展充分而必要的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通过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案例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讲授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的恰当选择与科学应用,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

(四)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

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高中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重视开发和应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地理课程资源,继续加强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优化教学手段和方法,促进学生自主、主动且富有个性化地学习高中地理课程。

(五)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

按照普通高中课程要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的总体要求,必须改进高中地理课程的既有评价方式,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综合评价要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效结合,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结合,反思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的结合。

第二部分高中地理新课程结构与内容

一、高、初中地理课程的区别与联系

基础教育地理课程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的地理课程是一个整体,两者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密切联系。初中阶段地理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地理课程内容分为四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学习这些内容除了对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以及终身发展有用以外,也为学习高中地理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高中地理课程不再全面地学习区域地理,高中的必修课程大体上是学习系统地理,而高中选修课程除了个别一些模块以外基本上是学习应用地理。与初中地理“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不同,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高中地理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对于学生直接走上工作岗位还是进入大学深造都很有用。

二、实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

高中地理课程采取模块式的组织形态,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各模块的学习实行学分管理。必修部分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设3个模块;选修部分是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设7个模块。必修模块的学习主要在高中一、二年级完成。

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结构如下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