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诗学
- 格式:ppt
- 大小:972.00 KB
- 文档页数:15
从认知诗学角度分析鲍勃·迪伦歌词里的隐喻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最终归属于美国著名民谣歌手、词作家鲍勃·迪伦,这一消息在文学界和评论界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许多人不能接受迪伦获诺贝尔文学奖,是因为他们认为文学仅限于小说,散文等,而歌词不属于文学。
中国作协副主席、文学评论家李敬泽则表示:“鲍勃·迪伦的作品就是文学,细化点讲,他们是诗。
”而由于迪伦的获奖,许多学者开始纷纷研究鲍勃·迪伦的歌词。
而他们的研究仅限于歌词的文学性、歌词的艺术特点以及歌词对美国音乐的影响。
作者认为鲍勃·迪伦之所以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与他的歌词里蕴含的丰富隐喻密不可分。
本文将从认知诗学的角度来分析鲍勃·迪伦歌词里的隐喻,并解决三个问题:第一,如何用认知诗学的方法来解读鲍勃·迪伦的歌词?第二,鲍勃·迪伦的歌词具有什么样的隐喻?第三,鲍勃·迪伦歌词中的隐喻有哪些功能?本文之所以选取鲍勃·迪伦的歌词作为隐喻研究对象,是由于经过统计和查阅,国内刊物已经发表了上百篇关于隐喻研究的文章,但很少有人以歌词为语料去分析研究。
由于篇幅限制,本文随机抽样选取了鲍勃·迪伦自出道以后接近400首歌曲中的100首歌词作为语料。
文章由五个部分组成,首先简要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目标和意义。
然后总结了前人对于认知诗学,隐喻和鲍勃·迪伦歌词的研究。
第三部分是理论支撑,即认知诗学理论和隐喻理论。
第四部分即最重要的部分,从认知诗学的角度来分析鲍勃·迪伦歌词里的隐喻以及歌词里的隐喻的功能。
最后总结研究发现和不足的地方。
从认知诗学和概念隐喻的角度出发分析鲍勃·迪伦歌词里的隐喻,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隐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语言方式去表达鲍勃·迪伦歌词里抽象的概念。
第二,论文中随机抽样的100首歌词中,包含的概念隐喻有:旅程隐喻、人体隐喻、实体隐喻、战争隐喻、情感隐喻和政治隐喻。
认知诗学观照下的文学翻译新路径研究综述一、引言认知诗学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一门比较新的学科。
自诞生以来,就受到了国内外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认知诗学不仅在文学文本解读方面具有极强的阐释力,在文学的本质和功用等文学的重要理论问题的探讨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认知诗学是认知科学与诗学相结合的产物,其借鉴了认知科学的多种研究方法和手段,具有牢固的理论基础和充分的阐释力。
目前,认知诗学虽然仍是一门前沿学科,却有了重要的学科地位,可以为其他学科利用。
翻译本身就是一项认知活动,文学翻译是翻译的一个重要领域。
文学翻译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使之不能用语言手段得到诠释,必须纳入诗学轨道。
认知诗学能够通过人类心智的互动体验,将人类普遍的语言机制和认知机制作用于文学翻译,构筑语言与文学之间通约的桥梁。
因此,认知诗学与文学翻译的界面研究就成为一种必然。
认知诗学中的诸多理论因子提炼后运用于文学翻译研究中,目前在与文学翻译的界面研究中具有较高关注度的认知诗学理论有图形—背景理论、概念隐喻理论、图示理论等。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开始关注认知诗学关照下的文学翻译新路径研究,虽然仍处于起步阶段,但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二、认知诗学关照下的文学翻译国内外研究现状1.国外研究现状国外的两位著名学者Elzbieta Tabakowska和英国东英吉利大学的Jean Boase-Beier教授是这一领域的领军人物。
Elzbieta Tabakowska 的1993年的代表性著作《认知语言学与翻译诗学》(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Poetics of Translation)昭示了运用认知诗学基本原理分析诗歌翻译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在这本著作中,作者强调传统的结构主义语法和后结构主义把语言划分为形示与意义,并将二者对立起来,没有考虑到人的作用。
与此相应的翻译研究自然逃不开形示与意义、结构与内容的二元对立。
认知语言学讲“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069 T 1S 1艾略特《荒原》的认知诗学解读陈阳芳■基金项目:本文系梧州学院2009年科研项目“T 1S 1艾略特《荒原》的认知诗学解读”(项目编号:2009D011)。
T 1S 1艾略特是欧美文学史上开一代诗风的大师,是20世纪西方的诗魂。
他的《荒原》被认为是现代派诗歌的里程碑,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学术界对《荒原》的解读和论争一直没有停止过。
然而,从认知诗学的角度解读《荒原》,国内还是很少见。
认知诗学试图运用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的一系列理论,为具体文本的分析和阐释提供新方法。
(刘文,2007:189)一、认知语言学的注意观与《荒原》的“碎片”认知语言学的注意观(attenti onal vie w )认为,我们用语言表达的实际上只反映了事件中引起我们注意的那部分。
(温格瑞尔,2009:3)文学家把这种注意观发扬到了艺术的高度。
在《荒原》中,全诗肆意地“省略了起连接作用的环节”,甚至是情节,而只描写了引起诗人注意的片段和场景,并以先锋的艺术形式拼接起一组组令人眼花缭乱的“碎片”。
整首诗“场景变换突兀,意象纷乱似无联系,并且彻底打破了时空观念,在古代女王克里奥帕特拉和现代女打字员之间,在混乱的欧洲到遥远的东方之间随意跳跃。
”(曾繁仁,2003:315)造成诗歌表面上杂乱无序、晦涩费解的深层原因是诗人在诗学理论上的创新:诗人放弃了传统诗歌可循的秩序和逻辑,代之以想象中的逻辑和秩序,这种“想象的逻辑”“忽略了起连接作用的环节”。
(转引曾繁仁,2003:315)艾略特运用“碎片”来拼凑《荒原》是诗歌的主题使然。
《荒原》描写的是现代人颓废的精神荒原。
根据我们对“荒原”的理解,颓废的精神荒原必定是杂乱无章,毫无逻辑秩序可言的,这就决定引起诗人注意的是杂乱无序、毫无逻辑秩序的“碎片”,是《荒原》的内容决定了其结构形式。
这样的结构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如身临其境一般在荒原上漫步。
二、心境对认知的影响与“客观对应物”理论在《荒原》中的应用 认知心理学认为,当人们抑郁时不愉快的记忆就会在脑子里不断冒出来,人们也会更加负性地看待他们自己以及他们身边的世界。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的认知诗学《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的认知诗学摘要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是婉约词派的典范之作。
本文从认知诗学的角度来研究该词,尝试基于概念隐喻理论对该词进行认知诗学解读,探讨它的主题建构及其艺术魅力。
关键词:概念隐喻哀愁思念离恨引言晏殊是北宋词坛初期的主要词人,他一生著述颇丰,词风深婉含蓄,意境清新,这首《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是他闲雅而有情思的词集《珠玉词》中的一首代表作,是婉约词派的典范之作。
这首词除了具有情致深婉的共性之外,还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
以往学者们多从意象、感情表达、词的风格等传统诗学的角度来研究,例如,梅华认为主人公的情感是通过上阕的各种意象含蓄委婉地表达出来;而作者的某种思致则蕴含于下阕高远的意境中。
有学者从感情表达的角度来分析,例如,厚艳芬认为该词写闺中人秋来思念丈夫的怅恨情怀。
上阕实时写景,但采用了移情于景的手法,将主人公的感情注入到精选的事物之中,从而点出离恨之苦。
李义天也认为该词写闺中人秋来思念丈夫的惆怅情怀,但认为此词更侧重写主人公的孤独之感,寂寞之情,从中看出主人公的离恨之苦,思念之真。
还有学者从词的风格角度探析晏殊的词,认为其婉约明丽,深情之至。
然而,鲜有学者从认知诗学的角度来分析探究。
本文尝试从认知诗学的角度来解读《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这首词中多种意象的隐喻及其所构建的诗篇主题,以期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其情景交融之妙处,感受这首词的艺术魅力,真正达到与作者的共鸣。
一概念隐喻理论二概念隐喻及其主题建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描写了闺中人思念远方的丈夫的怅恨情怀,时间由夜写到晓,空间由室内移到室外,再到楼上,层层深入地渲染出闺妇的离恨相思之苦,情与景相互交融,感情细致入微,感人至深,不愧为写闺思的佳作。
该词以其清雅之气,深挚之情而动人心扉,表达的虽然是传统的相思别离主题,但是细细评味却能感受到晏殊创作手法之巧妙,全词意象纷呈,借助多重概念隐喻构建了哀愁、思念、离恨的主旨。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认知诗学解读的开题报告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是英国作家刘易斯·卡罗尔的代表作之一,被
誉为儿童文学经典。
作品中充满了奇想和幻觉,描绘了小女孩爱丽丝在
奇妙的梦境中经历了一系列的冒险和探索,引发了人们对于认知、存在
和现实的思考。
其中,对于诗歌和文学的运用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本文将从认知诗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诗
歌的分析和解读,探讨作品中具有的认知和心理层面的意义。
具体来说,本文将通过以下内容展开探讨:
一、诗歌在《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部分将通过对作品中出现的各种诗歌的分析,探讨其在情节和人
物塑造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对于读者认知体验的影响。
二、诗歌的意象与象征学解读
本部分将通过对具体例子的解析,探讨作品中的诗歌意象及其背后
的象征意义,分析其与人物情感和行为的联系,加深对作品整体主题和
情感基调的理解。
三、诗歌在认知诗学中的意义
本部分将结合作品的具体情节和诗歌语言的特点,探讨诗歌对于读
者认知和想象能力的潜在作用,分析其如何影响读者的审美经验和心理
感受。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本文将深入探讨《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中的诗歌运用所具有的认知和心理层面的意义。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
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一经典儿童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可以对
于诗歌在文学表达中的功能和意义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基于认知诗学角度的唐诗宋词研究摘要:认知诗学是在文学作品中运用了认知学的思想理念,认为任何一个文学作品都是人类日常生活经验的一种特殊表达形式,而不是为少数文人而存在的阳春白雪,它是把认知语言学的理念融入进去所产生的一个新型文学作品研究视角。
本文运用了角色/背景理论、脚本理论对王维和柳永的诗词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认知诗学;唐诗宋词;认知;角色/背景分离理论;脚本理论一、认知诗学特点和作用1 认知诗学的特点认知诗学的发展是离不开认知语言学的蓬勃发展。
认知诗学最早可以追溯到在1983年Tsur的研究,但在本世纪初,由于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此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认知诗学得到了广泛传播。
后来,学者Stockwell分别于2002年和2003年出版了《CognitivePoetics:AnIntro-duction》、《CognitivePoeticsinPractice》两本书,从而在文学评论界和语言学界引起了较大影响。
2 认知诗学的作用认知诗学的最大作用就是它能够帮助人们认识在对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理解的时候,就是在对语言进行理解;对文学作品的研究就是在对语言在研究;而对语言的研究,就是在对人类认知进行研究的过程。
正如语言学家Langacker所言,文学植根于语言,而语言则又是植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
所以,植根于语言研究是文学研究的根本要求,而对语言的研究则首先需要加强对人类认知的相关研究。
二、角色/背景分离理论及运用1 角色/背景分离理论在认知语言学和认知科学中,角色/背景分离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该理论认为当我们对周围环境进行观察的时候,我们经常会把这个物体和周边的环境区分开,而把注意力放在这个特定物体上。
例如,当我们对桌子上放着的茶杯进行观察的时候,我们经常会把茶杯作为整个观察环境中最为突出的物体,把杯子和桌子区分开来;当我们在听演唱会的时候,我们经常会把歌声和乐队的伴奏区别,认为歌声更为突显;当我们在吃川菜的时候,我们经常会把辣和其他味道进行区别,认为辣是川菜最特别的味道。
认知诗学视阈下弗罗斯特诗歌《修墙》的解读发布时间:2023-02-27T07:39:25.749Z 来源:《时代教育》2022年19期作者:董文静[导读] 《修墙》是弗罗斯特隐喻诗的突出代表作,其诗歌体现了人类在理解世界的认知过程。
董文静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济南·250000摘要:《修墙》是弗罗斯特隐喻诗的突出代表作,其诗歌体现了人类在理解世界的认知过程。
本文拟采用认知语言学的三个理论,图形背景理论、概念隐喻以及概念整合理论来分析《修墙》这首诗歌。
以此来深入挖掘《修墙》的诗性表达和客体塑造是怎么影响读者的阅读认知过程,使读者体会到诗歌隐喻表层之下的深刻哲理,引发由“墙”产生的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之思。
关键词:弗罗斯特;《修墙》;图形背景;概念隐喻;整合理论1引言《修墙》(Mending Wall)?是诗歌集《波士顿以北》中的第一首诗歌,是弗罗斯特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之一,诗歌主要描绘的是在新英格兰的农场,人们总是在春季来临时节,习惯性的修墙的事情。
诗人面对人们一年一度的修墙行为,进行了深入思考:修墙到底有没有必要?人们围进来的是什么,围出来的是什么?同时,也引发读者由修墙这一行为联想到人类社会的关系问题。
“20世纪之前对文学批评主要针对作家作品背景进行研究,20世纪之后对文学文本本身的研究得到重视”(刘芳 60)。
认知诗学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领域,是研究文学文本的一种跨学科研究方法本文拟将采用认知诗学的三个理论,图形背景理论、概念隐喻和概念整合理论来分析弗罗斯特《修墙》中的认知过程,揭示修墙这一行为背后隐含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2 图形背景下的“人”与“墙”图形背景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图形指的是认知客体的突出部分也就是注意到的焦点和注意中心,背景指的是认知客体的衬托部分,当我们观察环境中的物体的时候,一般把物体当作是突显的图形,把环境当作是背景,“当我们注意到某个物体的时候,一般很难同时注意到背景,这就是‘图形背景分离现象’(figure-ground segregation)”(刘文赵增虎 24)。
基于认知诗学角度下的唐诗宋词研究
唐宋诗歌与文学历史可谓是中华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墨重彩,它们构成了中国的精神立国和审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唐宋诗歌以其节奏与形式的卓越性和感情的厚重性,越来越受到了东方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视。
从认知诗学角度看,唐宋诗歌具有有自身特殊的诗学结构形式,给阅读者以柔和语言及丰富表达形式造就其极高的艺术魅力。
唐宋诗歌在认知诗学角度中,其表达形式为用情和美化的语言涵盖了多种文学元素,以生动的语言抒发情感,看似简单但具有十分深刻的感情暗示,无论在语言表达还是表情表达,给读者以极大的精神震撼与感受。
此外,唐宋诗歌的旋律也很灵敏,依循着诗人的情景变换,通过各种工笔加以体现,以雅俗之间、婉约活脱的疏密引给人以阅读的胜负之戒。
认知诗学对唐宋诗歌的真义最充分地表达出来,以较强的感染力使诗歌传递得更具有感性化,更加深入,丰富了唐宋诗歌的表达形式,令其有更多不同视角的体验。
几百年来,唐宋诗歌以其突出的文学特征,受到了读者的喜爱,从而创作出很多珍贵的文学精品。
因此,借助于认知诗学对唐宋诗歌的研究,加强对唐宋文学领域学习的重视,能够帮助学生们更深入浅出地了解唐宋诗歌,扩展历史文化背景,增长文学鉴赏能力。
yuwenjianshe001@41《威斯敏斯特桥上》之认知诗学分析苏州市职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王怡摘要:认知诗学是将认知科学运用于阐释文学阅读的一门学科,其核心内容是详细分析文本的语言选择和语言模式,系统考虑读者在文本解读过程中的思维状态和情感体验。
本文尝试在认知诗学的理论框架下,从图形——背景和概念整合的角度分析华兹华斯的名诗《威斯敏斯特桥上》,从而对诗篇所表达的内涵和营造的意境进行全新的解读。
关键词:认知诗学 《威斯敏斯特桥上》引言认知诗学是一门运用认知科学来研究文学的新兴交叉学科。
罗文・索尔最早提出这一术语,克维尔进一步发展了这门学科,并将诗学的范畴界定为包括非诗体在内的一切语篇。
具体而言,认知诗学运用心理认知过程和规律来探讨文学文体、语言选择和文学效果之间的关系,强调运用图形——背景、认知语法、心智空间等认知方式来解读文学文体,以达到准确把握文本的概念意义和体验文本的情感、审美及联想等非概念意义的目的。
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善于运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哲思。
认知诗学的发展使实现诗人与读者间的直接交流成为可能,有助于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所营造的意境。
本文试图从图形——背景和概念整合的角度来鉴赏华兹华斯的名诗《威斯敏斯特桥上》。
该诗全文如下:大地无处呈现更壮丽的景象:/气象万千,如此沁人心脾,/倘若漠视,必然心灵麻痹:/此刻都市宛如披上晨装:/冠带华严,沉寂而旷远,/轮船、塔楼、穹顶、剧场和寺院/绵延至原野、天边;/在清澈的朝气中闪现。
/晨曦映射、金光万道,/普照幽谷,直入山岗;/如斯静谧,从未感到!/河水潺潺流,悠然自得;/上帝啊!万家华屋似酣睡;/强大的心脏仍在歇息!全诗共分为3个部分,前3行是序言,盛赞清晨静谧的伦敦之美,唤醒了诗人以及读者丰富的想象力;第4至第8行为第二部分,描绘具体景色;最后6行诗人将读者带回到历史与自然之中,通过比较,进一步突出沉睡中的伦敦之美,将诗人、城市和自然融为一体。
认知诗学视角下图形摘要:认知诗学是以认知语言学主要理论为基础对文学作品阐释的交叉学科,图形—背景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概念也正在被学者运用于诗歌分析中。
本文旨在运用图形—背景理论对王维田园诗《竹里馆》进行深入的剖析,从而为古代诗词的研究和理解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旨内涵。
关键词:认知诗学;图形—背景理论;王维;田园诗;竹里馆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2一、认知诗学简介认知诗学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迅速兴起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它是在认知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对文学的研究,是文学研究继著名的“语言学转向”后的又一革命——“认知转向”。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reuven tsur教授于1983年首次提出“认知诗学”,随后于1992年出版的toward a theory of cognitive poetics也被学界公认为认知诗学研究的发轫之作。
认知诗学理论建构主要来自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它们的迅猛发展使认知诗学理论研究愈加丰满,它将文学与这些认知科学联系起来,认为文学作品植根于人类最基本普遍的认知活动和生活经验,因此,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的分析可以且应该参照人类普遍的语言机制和认知机制。
英国诺丁汉大学peter stockwell教授将认知语法、图式理论、隐喻、原型理论和图形-背景理论等认知语言学理论与文学作品分析相融合,在学界引起很大反响。
stockwell认为,阅读是图形和背景不断形成的过程,是不断产生令人震撼的形象(images)和回声(resonances)的过程,文学的语篇特征、含义和联想意义正是建立在这一动态过程之上[1],同时他尝试运用该理论对超现实主义诗歌进行详细阐述。
这样的阐释在西方已有成功实践,但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探讨还较少。
中国古典诗歌,尤其是山水田园诗同样具备用认知语言学相关原理进行分析的语篇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