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民公交出行特征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2.34 KB
- 文档页数:2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城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倾向调查报告篇一:改革开放以来出行方式的变化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交通工具的变化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而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的交通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人们常说:“要致富,先修路!”在改革开放以来这波澜壮阔的30多年里,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领人们走上了致富路。
改革开放30多年,是中国交通大发展的30多年。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交通工具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我国在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本论文试着就至今30多年来中国交通工具的变化作简要概述,并对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作简要探究分析。
关键词:改革开放交通工具变迁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交通联系非常落后,公路等级低,通达里程短,深度十分有限。
那时,只有为数不多的大城市道路建设状况良好,然而中国也还没有高速公路。
因南方水运系统发达,人们出行大多走水路,公路交通的建设就更加迟缓。
从上述情况不难知道,当时人们出行的方式主要是步行,道路建设状况较差、各种交通工具的运用在我国还没有大力发展起来、“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这种步行有益身体健康的理念以及当时并不忙碌的生活状态等等因素,使得人们普遍选择步行出门。
小时候妈妈常说,她以前常常要担着菜步行一个多小时到附近的市场上卖掉,即使是现在交通比较发达,我仍能看到一些担着菜或其他商品从家里步行到圩市上卖的老奶奶。
30年前的中国农村,交通是真的基本靠走的阶段。
用一句玩笑话:那是一个可以发挥和开发人类潜力的年代。
人一天真的可以徒步走很远。
在大人的印记中,总有当时称为不太守“规矩”出去发财的人,穿着千层底,背上干粮和水,天天奔走在乡间和城镇之间。
改革开放前,城市的交通资源极为有限,人们出行除了用双脚行走之外,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交车和自行车了。
但是公交线路少,车厢经常拥挤不堪。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城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倾向调查报告篇一:改革开放以来出行方式的变化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交通工具的变化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而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的交通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人们常说:“要致富,先修路!”在改革开放以来这波澜壮阔的30多年里,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领人们走上了致富路。
改革开放30多年,是中国交通大发展的30多年。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交通工具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我国在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本论文试着就至今30多年来中国交通工具的变化作简要概述,并对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作简要探究分析。
关键词:改革开放交通工具变迁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交通联系非常落后,公路等级低,通达里程短,深度十分有限。
那时,只有为数不多的大城市道路建设状况良好,然而中国也还没有高速公路。
因南方水运系统发达,人们出行大多走水路,公路交通的建设就更加迟缓。
从上述情况不难知道,当时人们出行的方式主要是步行,道路建设状况较差、各种交通工具的运用在我国还没有大力发展起来、“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这种步行有益身体健康的理念以及当时并不忙碌的生活状态等等因素,使得人们普遍选择步行出门。
小时候妈妈常说,她以前常常要担着菜步行一个多小时到附近的市场上卖掉,即使是现在交通比较发达,我仍能看到一些担着菜或其他商品从家里步行到圩市上卖的老奶奶。
30年前的中国农村,交通是真的基本靠走的阶段。
用一句玩笑话:那是一个可以发挥和开发人类潜力的年代。
人一天真的可以徒步走很远。
在大人的印记中,总有当时称为不太守“规矩”出去发财的人,穿着千层底,背上干粮和水,天天奔走在乡间和城镇之间。
改革开放前,城市的交通资源极为有限,人们出行除了用双脚行走之外,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交车和自行车了。
但是公交线路少,车厢经常拥挤不堪。
城市居民的交通出行习惯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城市居民的交通出行习惯也在不断演化。
了解这些习惯,有助于更好地规划城市交通系统,提高居民的出行体验。
以下是几个主要方面来探讨城市居民的交通出行习惯。
一、出行工具的多样化城市居民的出行工具越来越多样化,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步行与骑行随着城市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努力,步行和骑行成为越来越受欢迎的出行方式。
尤其是在一些新兴的“步行城市”,居民们都倾向于通过步行或骑行来进行短途出行。
2.公共交通地铁、公交车等公共交通工具是城市居民出行的主要选择之一。
根据最近的研究数据,约有______%的城市居民选择使用公共交通。
这不仅是因为公共交通成本相对低廉,还由于它能够有效避免交通拥堵。
3.私家车尽管公共交通发达,私家车在城市出行中的比例仍然相当可观。
许多家庭选择购买私家车,主要是出于方便和舒适的考量。
在周末或节假日,私家车的使用频率往往显著提高。
4.共享出行服务随着科技的发展,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等新型出行方式迅速崛起,成为城市居民出行的一个重要补充。
共享经济模式也改变了居民的出行选择,使得出行更加灵活便捷。
二、出行高峰时间段城市居民的出行时间通常集中在以下几个高峰期:1.早高峰工作日的早晨,很多居民选择在同一时间段出发上班,造成了早高峰的交通拥堵。
根据调查,早高峰通常是在______至______之间,这段时间尽可能避免出行是许多居民的共识。
2.晚高峰与早高峰相似,傍晚下班后,居民的集中出行也会导致交通堵塞。
调查数据显示,晚高峰一般在______至______之间,此时公共交通工具的乘客量通常会达到高峰。
3.周末与假期周末和假期出行则更多以家庭为单位,出游、购物等活动增多,重心往往放在娱乐场所、购物中心等地,而此时公共交通的需求量也会随之上升。
三、交通偏好的变化趋势近年来,城市居民的交通出行习惯也表现出一些显著的变化趋势:1.环保意识提高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开始关注可持续出行。
重庆市居民出行特征分析及交通发展对策研究发表时间:2020-12-23T02:56:10.325Z 来源:《防护工程》2020年26期作者:郭明瓒[导读] 文章根据重庆市2019年城市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分析总结了重庆市城市居民的出行特征。
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重庆 400047摘要:文章根据重庆市2019年城市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分析总结了重庆市城市居民的出行特征。
针对存在的出行总量增加、出行距离加长、出行耗时增加、机动车出行比例较高等特点,提出从增加公共交通供给、增加道路供给、实施交通需求管理等三个方面入手,改善石家庄市的整体交通运行环境,缓解重庆市的交通拥堵状况。
关键词:交通调查;出行特征;交通拥堵1引言近年来,随着重庆市经济发展和快速城市化,城市规模逐步扩大,人口数量、汽车拥有量快速增加。
机动化交通需求迅速猛增,交通需求大于现有供给的问题逐渐突显,中心城区已经出现高峰时段交通拥挤、车速下降的态势,停车问题日益突出。
同时,随着旧城升级改造、城中村改造,交通需求的时空分布也发生转变,城市交通分布变化较大且更加复杂,城市交通面临新的挑战。
重庆市自2006年之后一直没有组织过城市综合交通规划调查工作,调查数据十年未更新,严重阻碍了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等专项规划、甚至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
为全面了解重庆市的交通特征,掌握中心城区现状交通需求与供应信息,并以此为基础评价现有交通状况、预测未来交通需求发展、完善交通组织管理措施,因此在2019年重庆市开展了新一轮的综合交通调查工作。
2.居民出行特征分析出行次数主要反映居民出行能力和需要,出行总量是城市交通系统承受能力限度的基本量度指标[1]。
本次调查人均出行次数为2.27次/人日。
将出行目的为回家的出行归并其去程的出行目的后,出行目的比重较大的依次是上班、上学和购物餐饮,三者共占所有出行的82.4%,特别是上班出行占重庆市出行总量的57.5%,这决定了重庆市早晚高峰较为显著的特点。
《南关区居民出行特征调查及出行预测》调查报告一、调查背景及目的近年来,随着长春市城市交通建设的不断完善与发展,长春市的交通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居民的出行也方便了许多。
另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小轿车、摩托车、助力车进入各家各户,这无形中也给城市交通带来了些许压力。
居民出行调查是城市道路规划的基础性工作,为了解长春交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提出合理的规划建议;也为了更好的提高我们在工程研究中进行观察、认识、思考、分析的综合能力,在老师的安排与领导下,我们组对长春市南关区居民出行情况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任务(一)通过得到的数据分析居民出行特征(二)在此基础上进行2015年、2020年长春市南关区居民出行需求预测三、调查对象及方法(一)调查对象:在长春市南关区以及朝阳区桂林路一带的居民。
(学生、工人、服务人员、职员、公务员、教师、退休人员以及个体)调查对象一共分为七个年龄段:6-14 和15-19这两个年龄段一般以学生为主,出行的目的一般为上学。
20-29、30-39、40、49年龄段的人一般是上班族,出行目的一般以上班为主;50-59、60岁以上的居民大多是退休在家,出行一般都是休闲娱乐,购物。
(二)调查方法:现场实地问卷调查,为了确保问卷答案的真实性,准确性,调查员在调查时都是在被调查者旁边做指导,并与其交流,得到其家人以及朋友每天的出行资料,这样大大节省了时间与人力,于此同时我们还大量观察并且收集有关数据。
四、实施过程及结果(一)制表以及划分交通小区此次调查我们将南关区划分为六个交通小区以及朝阳区的一个交通小区,具体划分情况见附表1。
(二)调查内容为了确保我们此次调查的准确性以及广泛性,我们分别对教师、学生、工人、服务人员、公务员以及一些从商人员进行了调查。
并且此次调查内容我们主要侧重出发时间、出发地点、出行方式、到达地点、到达时间、出行费用几个方面。
并且附带调查了出行者的性别、年龄、职业等,以便于我们分析整理数据。
中国城市居民对公共交通服务的满意度调研报告一、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城市居民对公共交通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
公共交通服务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出行体验和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为了了解中国城市居民对公共交通服务的满意度,本次调研以不同城市居民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方式,系统地进行了调研并得出以下结论。
二、调研结果1. 对公共交通出行的满意度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城市居民对公共交通出行表达了较高的满意度。
其中,79%的受访者认为公共交通出行是便捷的,78%的受访者对公交车的运行频率表达了满意。
然而,仍有一部分居民对公共交通的拥挤程度和车辆质量提出了不满意见。
2. 对公共交通设施的满意度调研发现,绝大多数受访者对公共交通设施的满意度较高。
86%的受访者对公交站点的覆盖范围感到满意,81%的受访者对地铁站点的舒适程度表示满意。
另外,通过个别访谈了解到,部分城市居民对公共交通设施的无障碍设施建设提出了关注和需求。
3. 对公共交通服务人员的满意度调查显示,大多数受访者对公共交通服务人员的满意程度较高。
83%的受访者认为公交车司机的服务态度良好,79%的受访者对地铁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给予了肯定。
然而,少数受访者对公共交通服务人员的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服务态度提出了改善的建议。
4. 对公共交通信息的满意度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访者对公共交通信息的满意度较高。
87%的受访者对公交车和地铁线路信息的准确性表示满意,78%的受访者对交通信息查询的便捷性表示满意。
然而,个别受访者对公共交通信息的更新速度和信息公开度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三、调研结论根据以上调研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当前中国城市居民对公共交通服务的整体满意度较高,但仍有改进的空间。
2. 需要进一步提升公共交通的质量和服务水平,特别是解决公交车拥挤和车辆质量问题。
3. 建设更多的公共交通设施,注重无障碍设施的建设,以方便老年人和残障人士的出行。
中国城市居民的出行方式调查报告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其中出行方式作为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篇报告旨在通过一项调查研究,对中国城市居民的出行方式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
1. 调查目的和方法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中国城市居民的出行方式及其特点,以揭示城市化背景下的出行趋势和规律性变化。
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计收集了来自全国不同城市的1000份有效回收问卷数据,覆盖了各个年龄层、职业群体和社会阶层。
2. 出行方式的多样性根据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居民的出行方式多样,主要包括公共交通、自驾私家车、步行和骑行等几种主要方式。
其中,公共交通是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占比高达50%以上,而自驾和步行分别占比30%和10%左右,骑行比例较小。
3. 公共交通的使用情况分析公共交通作为城市居民出行的首选方式之一,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推广。
在公共交通中,地铁和公交车是最主要的两种方式。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城市居民选择地铁和公交车作为通勤和日常出行的首选,这得益于城市交通规划的不断优化和公共交通设施的不断完善。
4. 自驾私家车的普及与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提高,自驾私家车的普及率也在不断上升。
调查显示,自驾车作为出行方式的选择已经成为城市居民的主流之一,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是交通拥堵问题,特别是在高峰时段和城市繁忙区域,拥堵现象普遍存在;其次是停车难题,城市停车资源紧张,停车位需求远远大于供给能力。
5. 步行与骑行的发展趋势尽管公共交通和自驾车的普及率逐渐增加,但步行和骑行仍然是一些城市居民的主要出行方式。
随着城市骑行道和步行街的建设和改造,步行和骑行的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因此,越来越多的居民选择步行和骑行作为短途出行方式。
这不仅可以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也有益于居民健康和环境保护。
6. 出行方式的影响因素除了交通条件和个人经济状况等因素外,调查结果还显示,年龄、职业和居住地等因素对居民出行方式的选择有一定的影响。
城市居民对交通出行方式的选择调查报告首部分:引言交通出行方式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环节,对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品质有着重要影响。
为了解城市居民对交通出行方式的选择情况,本调查报告经过一系列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得出相关结论,旨在为城市规划和改善交通出行提供参考意见。
第一部分:调查背景为了更好地了解城市居民对交通出行方式的选择情况,在特定的城市地区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活动。
调查范围包括城市居民的年龄、职业、家庭状况等背景信息,以及他们在出行中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如地铁、公交车)、汽车、自行车等方式的倾向性和原因。
第二部分:调查结果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分析,以下是城市居民对交通出行方式的选择情况的总结:1. 公共交通工具(地铁、公交车)- XX%的受访居民选择公共交通工具作为主要出行方式。
其中,60%的受访居民认为公共交通工具方便快捷、环保节能。
- 超过40%的受访居民选择公共交通工具是因为他们的工作场所或学校靠近地铁或公交车站。
2. 汽车- 约XX%的受访居民选择汽车作为主要出行方式。
这部分居民主要考虑了汽车的灵活性和便捷性。
- 近50%的受访居民拥有私家车,并表示使用私家车可以节省等待时间,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行程安排来灵活选择路线。
3. 自行车- 大约XX%的受访居民选择自行车作为主要出行方式。
其中,超过70%的受访居民认为骑自行车有助于锻炼身体和保持健康。
- 约30%的受访居民选择自行车是因为他们工作的距离比较近,并且城市中存在完善的自行车道。
第三部分:分析和讨论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和讨论,我们可以得出如下观点:1. 公共交通工具的重要性- 公共交通工具作为城市居民出行的主要方式,能够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减少污染排放,提高出行效率。
- 城市规划者应进一步发展公共交通网络,提高服务质量,以吸引更多居民选择公共交通工具。
2. 私家车使用的影响- 私家车的使用增长对城市交通和环境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如拥堵、空气污染等问题。
西宁市居民出行特征分析及对策研究郭泓;燕华【摘要】为了改善西宁市居民出行的交通环境,分析了西宁市城市居民出行调查的有关数据,通过居民的出行方式、出行目的、出行时耗、出行距离及其分布、出行时辰分布及高峰小时、出行空间分布等一系列指标,总结归纳西宁市城市居民出行特征及其原因.针对其出行总量增加、出行距离加长、出行时耗增加、城市交通大区间的联系通道交通量较大、高峰小时峰值强劲等特点,对西宁市城市交通发展提出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建设快速公交系统、增加城市各路网密度及发展其支路系统、加强城市道路交通的建设、管理和运行、加强交通法规的宣传与提高交通参与人素质等建议,对于推动该市的交通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期刊名称】《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6(034)003【总页数】9页(P100-108)【关键词】居民出行;出行特征;交通【作者】郭泓;燕华【作者单位】青海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青海西宁 810016;青海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青海西宁 81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191西宁市为青海省省会,位于青海省东部,青藏高原东北部,是典型的河谷带状城市[1],201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229.07万人。
由于受到“三川交汇,两山对峙、四山环绕”的地形地貌的影响,城市呈带状向外扩张,形成了典型的山水城市空间格局。
西宁市东西向均为重要的交通干线,例如青藏铁路、青藏公路、109 国道等,曹家堡机场位于东北方向,所以西宁市其一的扩展方向为东西向,例如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与海湖新区的建成。
其二是城市向南北方向扩张,因为西宁建成了西宁—大通、西宁—湟中的高速公路,加强了西宁与大通、湟中的联系,所以城南新区与城北沿湟水河景观带相继投入建设当中[2]。
近几年,由于西宁市城市人口逐年增长以及建成区面积地不断扩大,使得城市交通量快速增长,再加上西宁市是典型的“十字形”带状城市,给交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以及小汽车保有量的增长和过境交通的进入市区,西宁市的城市交通的压力越来越重。
中国城市居民对城市交通拥堵和交通出行方式的调查和建议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城市的交通问题日益突出,交通拥堵成为很多城市居民头疼的问题。
为了解中国城市居民对城市交通拥堵和交通出行方式的看法和建议,本文进行了一项调查,并总结出一些建议,以帮助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一、调查结果1. 对交通拥堵的感受调查显示,绝大部分中国城市居民反映他们在日常出行中经常遇到交通拥堵的情况,交通状况不仅给他们的出行带来了不便,更对生活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 对交通出行方式的偏好在调查中,大部分受访者表示他们更倾向于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如地铁、公交车等,这是因为公共交通工具通常更为便捷、快速,并能够有效地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然而,也有一部分受访者对私家车有较高的需求,主要原因是由于公共交通工具满载等问题导致的不便。
二、建议和解决方案1. 提升公共交通的服务质量针对调查结果中大部分受访者更倾向于使用公共交通的情况,提升公共交通的服务质量是改善交通拥堵问题的重要途径。
政府应加大投入,提升公共交通的运力和频次,不完善的线路网络应尽快完善,确保居民能够便捷地到达目的地。
同时,公共交通的行车秩序和准点率也需要得到加强,确保居民的出行更加准时和可靠。
2. 优化城市道路规划与设计合理的城市道路规划和设计对于缓解交通拥堵有着重要的影响。
政府应加强城市交通规划,合理划定道路区域和道路宽度,提前考虑交通流量增长的需求。
此外,针对繁忙的路口和拥堵区域,采用智能交通系统,如交通信号优化等技术手段,可以更好地引导交通流动,减少交通拥堵。
3. 鼓励绿色出行方式绿色出行方式是另一个有效的缓解交通拥堵的途径。
政府可以鼓励居民骑行、步行、共享单车等绿色出行方式,并建设相应的基础设施,如自行车道、步行街等,提供方便和安全的绿色出行环境。
同时,鼓励企业推广绿色出行方式,如灵活工作制度和远程办公等,减少员工通勤对城市交通的负荷。
4. 推动智能交通建设智能交通建设是未来城市交通的方向。
公共交通出行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的快速增加,公共交通出行已经成为城市居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人们的公共交通出行行为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经济水平、交通设施条件、出行方式等。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来探讨公共交通出行行为的影响因素。
1. 经济水平经济水平是影响公共交通出行的一个重要因素。
对于经济水平较低的居民来说,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可以节省交通费用,而对于经济水平较高的居民来说,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私家车出行。
此外,经济水平也直接关系到居民的出行时间和范围。
对于大部分经济水平较低的居民来说,上下班和日常购物是主要的出行需求,而经济水平较高的人则更可能出于娱乐和旅游等个人需要出行。
2. 交通设施条件交通设施条件也是影响公共交通出行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座城市的公交线路、轨道交通、自行车道等都会直接影响居民的出行方式。
如果城市的公共交通线路比较发达和方便,居民就更有可能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出行。
而如果城市自行车道布局合理、环境舒适,则居民在短途出行时更愿意选择骑自行车。
3. 出行方式出行方式也是影响公共交通出行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于习惯开车出行的人来说,选择公共交通出行需要一定的适应期,因为切换出行方式对于个人习惯会带来一定的困难。
此外,出行目的也是影响选择出行方式的重要因素,如果是个人需要,很难引导居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
4. 文化生态环境文化生态环境也是影响公共交通出行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一些地区,居民习惯于走路或乘坐自行车出行,认为这样可以增加运动量、减少污染等多重好处。
而在一些地区,私家车的文化成为主流,居民的公共交通出行意愿相对较低。
因此,文化生态环境也需要对公共交通出行进行合理引导。
通过对上述因素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公共交通出行行为有很多因素在起作用,而每个城市都有其本土的实践经验和出行习惯。
针对这些因素,我们需要在政策层面上做出相应的调整,比如加强公共交通建设、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务质量等。
公交车可行性研究报告一、引言公交车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居民出行条件、缓解交通拥堵、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可行性研究报告旨在对在特定区域内开设新的公交车线路或优化现有公交车服务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以确定其可行性和潜在效益。
二、背景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交通需求不断增加。
现有的交通方式难以满足居民日益多样化的出行需求,特别是在高峰时段,交通拥堵问题严重。
公交车作为一种大运量、高效率的公共交通方式,具有重要的发展潜力。
三、市场需求分析(一)居民出行特征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了解居民的出行目的、出行时间、出行距离、出行方式选择等特征。
结果显示,大部分居民日常出行以工作、上学、购物和休闲为主,出行时间集中在早晚高峰时段,出行距离在5-15 公里范围内居多。
(二)现有交通方式的不足对现有公交线路的覆盖范围、运营时间、发车频率、服务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估,发现存在线路覆盖不全、发车频率低、车内拥挤、换乘不便等问题,导致部分居民选择私家车或其他交通方式出行。
(三)潜在需求预测综合考虑城市规划、人口增长趋势、经济发展等因素,对未来的公交出行需求进行预测。
预计未来几年内,公交出行需求将保持稳定增长。
四、技术可行性分析(一)车辆选型根据线路特点和客流量预测,选择合适的公交车车型。
考虑因素包括车辆的载客量、燃油经济性、环保性能、舒适性等。
(二)线路规划结合城市道路状况和居民出行需求,合理规划公交线路。
确保线路走向能够覆盖主要的客流集散点,减少迂回和重叠,提高线路的运行效率。
(三)站点设置根据线路长度和客流量分布,科学设置公交站点。
站点间距应适中,既要方便居民上下车,又要保证车辆的运行速度。
(四)运营管理建立先进的公交运营管理系统,包括智能调度系统、车辆监控系统、票务管理系统等,提高运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五、经济可行性分析(一)投资估算对公交车购置、线路开通、站点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的投资进行估算。
居民出行方式调查报告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出行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本文将从调查居民出行的方式以及对出行方式的看法来分析现状和趋势。
一、调查方式为了解居民的出行方式及其使用率,本文在某市对1000名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对居民出行方式及其使用率、出行时间的调查。
具体调查方式如下:1.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居民出行的方式及其出行频率。
问卷中主要涉及出行的目的、出行方式(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私家车等)、出行次数等内容,另外还包括了对公共交通的满意度等。
2.网络调查通过互联网调查网站,对居民的出行方式和使用率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步行、公共交通和自行车是出行时间最频繁的方式,而出租车和私家车的使用率相对较低。
二、调查结果1.出行方式根据问卷调查和网络调查的结果,居民出行主要通过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和私家车这四种方式,其中步行和公共交通的使用率最高,占比分别为54%和28%。
自行车和私家车的使用率相对较低,分别为9%和6%。
2.时间和距离调查发现,目前市内居民出行的距离主要在5公里以内,出行时间通常在30分钟之内,这也说明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是市内出行的最佳选择。
3.满意度对于公共交通服务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55%的受访者对现在的公共交通服务比较满意,38%的受访者不太满意,7%的受访者则表示非常不满意。
对于出租车和私家车服务的满意度,请答人普遍较高。
三、分析1.城市化进程不断升级,居民出行方式逐渐多样化。
本次调查显示出行方式多以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和私家车为主,而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租车等新出行方式会逐渐加入到出行方式中。
对于城市规划者来说,应该加强对各种出行方式的考虑,使城市居民出行更便捷、舒适。
2.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是市内出行的主要方式。
今后的城市发展应该以“绿色出行”为主要发展思路,鼓励更多市民使用步行、自行车等低碳出行方式,合理规划公交线路并加大对环保型新能源公交和地铁等轨道交通的投入和建设,以降低交通能耗和空气污染。
城市居民公交出行特征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城市机动化水平的逐渐提高,城市交
通和环境的压力不断增大,提高大容量公交系统的服务水平,增加其吸引力是我
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离不开对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的
交通行为即居民出行特征的研究。
因此,本文在城市居民出行调查的基础上,从出行行为的角度,利用基于出行
和活动的分析方法,研究城市居民公交出行的特征,挖掘其潜在的规律性,同时对
公交服务的时空范围以及公交需求状况进行了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
个方面:(1)首先确定了研究范围,即公交出行行为研究,论述了公交出行行为研
究的重要性。
其次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出行行为的研究现状,指出了城市公交出行行为研究
的匮乏。然后介绍了出行方式选择的理论基础,总结了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和基于方式的出行行为特征指标体系。
最后,重点阐述了出行行为研究的模型理论——效用最大化理论和非集计型
Logit模型理论,说明了非集计模型在居民个体的出行行为研究中的适用性。(2)
结合北京市第三次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库,利用基于出行和活动的分析方法,运用
VFP编程工具和SPSS统计软件,分析了城市居民公交出行的特征和规律。
首先,对现状公交分担率以及公交出行的目的构成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公交
在城市交通中的作用和地位。然后,通过公交方式与其它出行方式之间的对比分
析,研究了出行者之间的个人属性、家庭属性等的差异。
最后,专门对公交出行的时间、空间以及换乘特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3)
以曲线回归模型理论为基础,对公交服务的时空范围进行研究。
选择S型曲线模型,分别对出行时耗和出行距离的比例分布曲线进行拟合,
建立了公交出行时耗和出行距离比例分布模型,明确了公交方式在时间和空间上
的服务范围。(4)基于Logit模型理论,建立了以时间选择为上层、方式选择为下
层的两层Nested Logit模型,通过参数检验,论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同时,定量分析了出行者属性特征对出行行为选择的影响情况。最后着重分
析了在城市居民出行中出行者的各种属性对出行时段选择(包括高峰时段和非高
峰时段)的影响程度以及对出行方式选择(包括自行车、公交和小汽车)的影响程
度,阐述了引导小汽车方式和自行车方式出行向公交方式转化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