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林业省级林业综合平台规划方案
- 格式:pptx
- 大小:24.83 MB
- 文档页数:29
第1篇一、项目背景随着我国林业事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林业施工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林业建设的需求。
智慧林业作为一种新兴的林业施工模式,通过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实现林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林业生产的智能化管理。
本方案旨在为我国智慧林业建设提供一套科学、合理、可行的施工方案。
二、项目目标1. 提高林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2. 优化林业资源配置,实现可持续发展;3. 加强林业生态环境监测,提高森林资源保护能力;4. 建立智慧林业管理体系,提升林业信息化水平。
三、施工方案1. 系统设计(1)总体架构智慧林业系统采用分层设计,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应用层和用户层。
感知层:通过传感器、摄像头等设备实时采集林业生产、生态环境、森林资源等信息。
网络层:利用无线通信、有线通信等技术,实现感知层与平台层的互联互通。
平台层:搭建大数据平台,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存储、处理和分析。
应用层:开发各类应用系统,为林业生产、管理、决策等提供支持。
用户层:为林业管理部门、企业和用户提供信息查询、数据分析、决策支持等服务。
(2)关键技术1)物联网技术:实现林业生产、生态环境、森林资源等信息的实时采集和传输。
2)大数据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存储、处理和分析,为林业生产、管理、决策提供支持。
3)云计算技术:搭建大数据平台,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和协同。
4)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林业生产、管理、决策等方面,提高林业工作效率。
2. 智慧林业施工流程(1)前期调研1)收集林业资源、生态环境、生产现状等数据;2)分析林业生产、管理、决策等方面的需求;3)确定智慧林业系统建设目标。
(2)系统设计1)制定智慧林业系统总体架构;2)设计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应用层和用户层;3)确定关键技术。
(3)设备选型与采购1)根据系统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摄像头等设备;2)采购网络设备、服务器等硬件设施;3)采购软件系统、数据库等软件资源。
(4)系统搭建与调试1)搭建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应用层和用户层;2)调试系统,确保系统稳定运行。
智慧林业软件系统建设方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林业行业正面临着数字化转型的挑战和机遇,数字化林业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
智慧林业软件系统建设是现代林业管理的核心,通过智慧林业软件系统,能够实现数据的快速收集、分析、处理和应用,提高林业管理水平,有效提高森林资源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率,推进林业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就智慧林业软件系统建设方案和实施步骤进行论述。
一、智慧林业软件系统的建设目标智慧林业软件系统旨在提供一整套的完整的林业资源信息化管理解决方案,包括数字化林业数据采集、处理、存储、管理以及可视化展示,以此来提升林业产品的数字化水平和管理质量。
建设智慧林业软件系统还需实现以下目标:1. 实现资源管理的数字化化:从林地地形、空气质量、土壤肥力等方面,对森林资源进行建库,并对森林资源进行3D 可视化处理,展现出各种资源的详细信息。
2. 优化林业生产流程:从种苗选取、育苗、育林、采伐、生产加工到运输物流等多个环节,通过数字化化技术手段实现流水线自动化生产,提升生产效率并减少了生产成本。
3. 提升信息化智能化:建设绿色金融与绿色投资体系,并通过数字林业技术手段,实现林业投资的可视化、可回溯性、可追溯性和可比性。
二、智慧林业软件系统的体系结构智慧林业软件系统的体系结构主要由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管理和数据展示四部分组成,具体体系结构如下:1.数据采集据采集是智慧林业软件系统建设的基础。
数据采集包括现场数据的采集、传输的实现和现场数据的存储。
比如通过人工或者无人机等多种手段采集森林地形、森林植被和资源分布等信息。
2.数据处理采集的数据要进行处理和分析,智慧林业软件系统能够对采集来的数据进行处理,包括统计分析、模型计算、性能分析等,以便更好地为相关部门提供支持信息。
3.数据管理数据管理是智慧林业软件系统的核心,通过对数据的规范化、整合、查询和管理,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和可质性。
建设数字化林业平台,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完整性和安全性是智慧林业的关键。
智慧林业信息化建设方案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智慧林业已成为当前林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智慧林业是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支持下,通过对森林资源进行智能化处理和可视化监控,从而实现森林信息化的全过程,并且能够提高森林经营的效率和降低经营成本,因此对于推进现代林业建设、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基础设施、数据管理、应用系统三方面分别进行探讨,提出智慧林业信息化建设方案。
一、基础设施建设1.全网覆盖的无线传输网络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的第一步是搭建较为完善的网络传输系统,全面覆盖森林管理区域。
具体可采用先建立网格化布局,再逐步完善的建设方式,主要包括光纤传输与无线传输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拉设光纤,建设无线网络,并采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森林信息的即时采集和传输。
2.现代化数据中心建设。
为了便于信息采集、分析和管理,必须建设一套现代化的数据中心,对所有森林信息进行统一的存储、管理和分析。
数据中心可采用分布式架构,多节点分布在各管理区域,以保证数据安全性和可靠性。
同时,为了满足高性能、高可用性和可扩展性要求,数据中心需采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
3.物联网技术的引入。
物联网技术可以将森林资源的监测和管理实现在线化、数字化。
为此,可以利用相关传感器,通过数据采集器,将现场数据直接发送到云服务上,实现对森林信息的在线采集、管理及处理,并与云计算结合,实现对数据的实时分析和处理。
二、数据管理1.数据整合与标准化处理。
为能够对各类森林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应首先进行数据整合,并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这里包括各类地图数据、森林植被数据、气象数据、土地利用数据等多种数据,对数据进行一致标记,以便后续梳理和维护。
2.数据的存储与备份。
对于不同类型的数据,应制定不同的存储方案。
对于数据量大、易变化或重要的数据,应建立相对应的存储方案,同时应定期进行数据备份,以防止数据丢失造成的损失。
3.数据分析与研判。
针对不同的数据,建立相应的分析模型,利用数据挖掘技术、人工智能等相关技术,进行数据的分析与研判,为森林资源管理人员提供决策支持。
市(县)政府“智慧民生”综合信息化平台建设方案目录第一章概述 (1)1.1 某市(县)简述 (1)1.2 某市(县)信息化现状 (1)1.3 推动信息化发展现状 (1)1.4 “智慧民生”综合信息化平台建设 (2)1.4.1 综合信息化平台建设内容 (2)1.4.2 综合信息化平台建设意义 (3)1.5 综合信息化平台发展前景 (6)第二章总体建设方案 (7)2.1 建设目标 (7)2.2 建设原则 (8)2.3 框架结构 (11)2.4 技术优势 (15)第三章详细建设方案 (19)3.1 智慧政务的建设—电子政务信息系统 (19)3.1.1 智慧政务简述 (19)3.1.2 智慧政务总体架构 (20)3.1.3 智慧政务发展规划 (21)3.2 智慧安全的建设—安全综合监管系统 (25)3.2.1 智慧安全简述 (25)3.2.3 智慧安全发展规划 (29)3.3 智慧教育的建设—智慧文化教育平台 (30)3.3.1 智慧教育简述 (30)3.3.2 智慧教育总体架构 (31)3.3.3 智慧教育发展规划 (33)3.4 智慧医疗的建设—医疗健康管理平台 (34)3.4.1 智慧医疗简述 (34)3.4.2 智慧医疗总体架构 (35)3.4.3 智慧医疗发展规划 (37)3.5 智慧农业的建设—智能农业服务平台 (38)3.5.1 智慧农业简述 (38)3.5.2 智慧农业总体架构 (39)3.5.3 智慧农业发展规划 (41)3.6 智慧旅游的建设—旅游服务综合平台 (42)3.6.1 智慧旅游简述 (42)3.6.2 智慧旅游总体架构 (43)3.6.3 智慧旅游发展规划 (46)3.7 智慧社区的建设—物业管理综合平台 (49)3.7.1 智慧社区简述 (49)3.7.2 智慧社区总体架构 (50)3.8 智慧交通的建设—交通管理信息平台 (53)3.8.1 智慧交通简述 (53)3.8.2 智慧交通总体架构 (54)3.8.3 智慧交通发展规划 (57)3.9 智慧林业的建设—林业综合监管 (58)3.9.1 智慧林业简述 (58)3.9.2 智慧林业总体框架 (60)3.9.3 智慧林业发展规划 (60)3.10 公共服务建设—公共服务管理平台 (62)3.10.1 公共服务简述 (62)3.10.2 公共服务总体架构 (63)3.10.3 公共服务发展规划 (64)3.11 移动终端信息平台(APP)—智慧民生信息共享平台 (65)3.11.1 移动APP简述 (65)3.11.2 移动APP信息平台总体架构 (67)3.11.3 移动APP信息平台发展规划 (68)3.12 微信公众平台—市(县)委政府信息化公开平台 (69)第四章运维实施建设方案 (70)4.1 基础服务 (70)4.2 培训服务 (71)4.3 应急故障处理 (71)4.4 实施方案 (71)4.4.1 实施小组 (71)4.4.2 实施准备 (74)4.4.3 实施阶段 (75)4.4.4 系统验收 (76)4.5 服务承诺 (76)4.6 运维保障以及规范 (77)4.6.1 运维服务保障 (77)4.6.2 运维服务行为规范 (78)第五章效益分析以及评价指标 (79)5.1 社会效益分析 (79)5.2 经济效益分析 (81)5.3 项目评价指标分析 (81)第六章风险分析与控制 (83)6.1 风险识别和分析 (83)6.2 风险对策与管理 (83)第一章概述1.1某市(县)简述某省某市(县)位于某。
智慧林业云平台整体解决方案智慧林业云平台整体解决方案目录第一部分背景和需求分析 (11)第1章智慧林业信息管理现状与分析 (11)1.1 建设现状 (11)1.2 存在问题 (12)1.3 必要性分析 (13)1.4 需求分析 (15)第2章基本思路与原则 (15)2.1 编制依据 (15)2.2 指导思想 (16)2.3 基本原则 (16)第3章系统建设目标 (18)3.1 建设目标 (18)3.2 系统框架 (18)第二部分系统整体架构 (20)第1章 XXX物联网业务基础平台 (20)1.1 平台架构 (20)1.1.1 业务支撑平台层 (21)1.1.2 应用系统层 (26)第2章 XXX智慧林业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平台 (27)第三部分前端数据采集系统 (29)第1章森林火险预警监测系统 (29)1.1 系统架构 (29)1.2 预警监测站建设 (29)1.2.1 省级预警监测中心 (29)1.2.2 地市级预警监测分站 (30)1.3 森林火险气象因子采集 (30)1.3.1 自动气象站结构 (31)1.3.2 技术指标 (32)1.3.3 自动气象站主要特点 (32)1.3.4 监测数据传输 (33)第2章卫星林火监测系统 (34)2.1 系统介绍 (34)2.2 系统组成 (36)2.3 系统主要技术指标 (37)2.4 卫星数据接收系统 (38)2.5 卫星数据处理系统 (39)2.6 数据服务器配置 (39)2.7 软件模块配置 (39)2.8 卫星监测图片 (40)第3章视频监控系统 (41)3.1 系统介绍 (41)3.2 视频监测站组成 (43)3.3 高清可见光成像系统 (45)3.3.1 高清远距镜头 (45)3.3.2 高清晰低照度网络摄像机 (46)3.4 被动红外/可见光一体化视频采集系统 (47)3.4.1 被动红外成像系统 (47)3.4.2 远距离可见光成像系统 (55)3.4.3 一体化集成 (57)3.5 野外数字重载云台 (57)3.6 网络视频编码器 (61)第4章前端设施防盗报警系统 (62)4.1 系统组成 (63)4.2 系统特点 (63)第5章前端辅助系统 (64)5.1 铁塔土建 (64)5.1.1 铁塔组成和特点 (65)5.1.2 铁塔设计和规格 (66)5.2 防雷和接地 (69)5.2.1 系统概述 (69)5.2.2 雷击防护措施 (71)5.2.3 屏蔽措施 (76)5.2.4 等电位连接与共用接地 (77)5.3 风光互补供电系统 (79)5.3.1 系统组成 (79)5.3.2 系统运行模式 (81)5.3.3 垂直轴风车 (82)5.3.4 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组件 (84)5.3.5 太阳能优化器 (86)第四部分网络和通讯系统 (88)第1章网络系统建设 (88)1.1 网络通道和带宽选择 (88)1.2 网络系统设计和规划 (89)1.2.1 网络设计原则 (89)1.2.2 基础网络设计 (91)1.2.3 传送网络设计 (93)1.2.4 路由设计 (94)1.2.5 IP地址规划 (96)1.2.6 网络管理 (96)1.3 无线网络传输系统 (97)1.3.1 WLAN网络技术介绍 (98)1.3.2 设备选择依据 (98)1.3.3 组网方式 (99)1.3.4 网络架构 (100)1.3.5 系统特点 (100)1.4 网络安全 (102)1.4.1 网络安全概述 (102)1.4.2 网络安全措施 (102)第2章超短波无线通信系统 (104)2.1 系统概述 (104)2.1.1 背景介绍 (104)2.1.2 系统建设目标 (105)2.1.3 系统组成及功能 (106)2.1.4 系统整体结构拓扑 (109)2.1.5 系统建设原则 (110)2.2 固定基站数字无线超短波对讲通信系统 (110)2.2.1 系统概述 (110)2.2.2 系统架构 (110)2.2.3 系统功能说明 (111)2.3 固定基站应急无线移动视频系统 (114)2.3.1 系统概述 (114)2.3.2 基站设备结构示意图 (115)2.3.3 基站相关设备介绍 (116)2.4 固定基地台无线超短波通信系统 (117)2.4.1 系统概述 (117)2.4.2 系统架构 (117)2.5 前指车载应急音视频通信系统 (118)2.5.1 系统概述 (118)2.5.2 系统架构 (119)2.5.3 车载设备连接示意图 (120)2.5.4 车载应急通信指挥系统 (120)2.6 火场背负式中继台应急通信系统 (124)2.6.1 系统概述 (124)2.6.2 系统架构 (124)2.6.3 系统功能说明 (125)2.7 系统互联扩展 (127)第五部分智慧林业综合信息管理平台软件系统 (128)第1章 GIS地理信息系统 (128)1.1 GIS系统主要功能 (128)1.2 功能模块划分 (130)1.2.1 地图显示管理模块 (130)1.2.2 地图查询管理模块 (131)1.2.3 地图打印管理模块 (132)1.2.4 地图编辑管理模块 (133)1.2.5 专题图管理模块 (133)第2章森林火险预警预报系统 (135)2.1 森林火险气象预警系统 (135)2.1.1 实时采集火险因子数据 (135)2.1.2 火险预测预警分析 (136)2.1.3 生成当前火险等级和火险指数 (136)2.1.4 信息发布 (137)2.2 卫星林火监测分析系统 (137)2.3 了望监测视频管理系统 (139)2.3.1 监控功能 (139)2.3.2 图像选择功能 (140)2.3.3 摄像机控制功能 (140)2.3.4 流媒体和数据转发 (141)2.3.5 动态字符叠加功能 (141)2.3.6 数字虚拟矩阵功能 (142)2.3.7 系统网络管理功能 (142)2.3.8 联动功能 (144)2.3.9 多级用户权限管理功能 (145)2.3.10 异常状态报警 (146)2.3.11 分组显示及轮巡 (147)2.3.12 安全管理功能 (147)2.3.13 网络浏览功能 (148)2.3.14 GIS电子地图功能 (148)2.3.15 预案功能 (150)2.3.16 报警管理功能 (152)2.3.17 配置功能 (153)2.4 烟火智能识别系统 (154)2.4.1 系统介绍 (154)2.4.2 实时识别烟火目标 (155)2.4.3 烟火报警信息 (156)2.4.4 火场自动定位 (157)第3章无线通信调度系统 (160)3.1 系统介绍 (160)3.2 系统实现功能 (160)3.3 无线通信调度和管理平台功能 (164)3.3.1 无线通信调度系统远程管理结构 (164)3.3.2 基于GIS平台的调度和管理 (165)3.3.3 各级调度和管理 (167)3.3.4 主要调度功能 (168)3.3.5 系统操作界面 (169)3.4 系统特点 (175)第4章灭火应急指挥系统 (176)4.1 系统概述 (176)4.2 火情蔓延动态预测 (177)4.2.1 火势蔓延动态预测功能 (177)4.2.2 火势蔓延动态调整 (178)4.2.3 摧毁时间动态估算 (179)4.2.4 地势蔓延动态分析 (179)4.2.5 地类蔓延动态分析 (180)4.3 灭火指挥决策支持系统 (180)4.3.1 态势标绘 (181)4.3.2 灭火预案管理 (183)4.3.3 辅助决策支持 (185)4.4 灾损评估系统 (188)4.4.1 火场面积和范围评估模块 (188)4.4.2 森林资源损失动态评估模块 (189)4.4.3 森林资源损失预测评估模块 (191)4.4.4 灾损评估报表输出模块 (192)第5章林业综合管理系统 (192)5.1 林业OA系统 (192)5.1.1 个人办公子系统 (192)5.1.2 领导办公子系统 (194)5.1.3 公文管理子系统 (194)5.1.4 行政办公子系统 (195)5.1.5 机构资源管理 (195)5.1.6 系统管理 (196)5.2 林政管理信息系统 (197)5.2.1 林政管理信息系统业务流程 (197)5.2.2 系统业务功能设计 (198)5.3 林业资源监管系统 (230)5.3.1 数据库 (230)5.3.2 资源基础信息服务系统 (244)5.4 营造林管理系统 (251)5.4.1 系统总体功能设计 (252)5.4.2 林木种苗管理系统 (265)5.4.3 重点生态工程营造林管理系统 (265)5.4.4 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管理系统 (266)5.5 有害生物(病虫害)动态监测信息系统 (266)5.5.1 系统组成 (268)5.5.2 主要功能模块 (272)第6章林业移动互联网系统 (288)6.1 系统概述 (288)6.2 系统功能 (288)6.2.1 资源概况 (288)6.2.2 视频监控 (289)6.2.3 林业门户 (289)6.2.4 移动办公 (290)6.2.5 林业辞典 (291)6.2.6 护林员定位 (291)6.2.7 移动执法 (292)6.2.8 林信通 (293)6.3 系统特点 (293)6.4 扩展接口 (293)第六部分智慧林业综合信息管理平台中心硬件建设 (295)第1章三级指挥中心分布式管理 (295)1.1 省级指挥中心 (297)1.1.1 省级指挥中心职责 (297)1.1.2 省级指挥中心设计 (297)1.1.3 省级指挥中心架构 (298)1.1.4 省级指挥中心功能 (299)1.2 地市级指挥中心 (301)1.2.1 地市级指挥中心职责 (301)1.2.2 地市级指挥中心设计 (302)1.2.3 地市级指挥中心架构 (303)1.2.4 地市级指挥中心功能 (304)1.3 区县和林场级指挥中心 (306)第2章指挥中心装修 (307)2.1 概述 (307)2.2 装修系统 (308)2.3 配电系统 (310)2.4 照明系统 (311)2.5 空调系统 (312)2.6 接地系统 (312)第3章指挥中心整体集成 (314)第4章大屏幕显示系统 (315)4.1 设计概述 (315)4.2 系统组成 (317)4.3 系统结构拓扑图 (322)4.4 系统功能特点 (322)4.5 系统显示模式 (323)4.5.1 全屏应用 (324)4.5.2 VIDEO模拟视频信号显示 (324)4.5.3 计算机和工作站RGB信号显示 (325)4.5.4 网络RGB信号显示 (325)4.5.5 高分辨率图像显示 (326)4.5.6 多种信号混合显示 (327)第5章视讯会议和指挥调度系统 (327)5.1 系统概述 (327)5.2 设计依据 (329)5.3 设计原则 (329)5.4 系统建设 (330)5.4.1 系统组网和架构 (330)5.4.2 会议应用方式 (332)5.4.3 系统主要功能 (334)5.4.4 会议管理 (338)第6章存储系统建设 (341)6.1 存储平台具体要求 (341)6.2 存储网络选择 (342)6.3 存储方式选择 (343)6.4 存储系统方案设计 (345)6.5 存储系统容量计算 (346)第七部分系统优势和特点 (349)第1章系统整体特点 (349)1.1 统一平台 (349)1.2 平战结合 (349)1.3 “数图一体” (349)第2章系统扩展性 (350)第3章系统技术优势 (351)第4章系统技术亮点 (354)第5章系统关键参数 (358)第6章系统建设意义 (359)第一部分背景和需求分析第1章智慧林业信息管理现状与分析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在保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起着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