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理念与新型城镇化建设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5
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近年来,"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已成为世界各国发展
城镇社会的一个重要方向。
它提出了以精神文明建设为中心、以共同发展为根本、以生态宜居为基础、以分享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城市的理念。
“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把人的发展放在第一位,及时分析和解决影响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因素,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立政府、企事业、社会三者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城市发展模式。
"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将新型城镇化与持续发展有机结合,建立解决城市发展问题的现实机制,加强社会强制力,落实社会责任,探索社会管理新模式,实现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它注重生态文明的建设,通过加强政策和规制的实施,实现对自然及其资源的有效利用,维护居民身心健康,尊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则,构建具有生态优势的城镇。
"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还注重创新发展理念,重视社区参与,探索建设“智慧城市”的发展模式,建设具有安全感,绿色宜居,服务便捷,发展有序,富有活力的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要实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必须加大投入,加强政策实施,建立长效机制,加强技术积累,利用各种资源,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全方位便捷持续发展机制,解决发展问题,使“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真正成为现实。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明确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反映了党和政府对于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重视,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追求生态文明的迫切愿望。
建设生态文明,实际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我们要以党十七大的重要指示为指导,以强烈的责任感和高度的保护生态意识感,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积极改善和优化人和自然的关系。
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是我国当前重大而迫切的任务。
社会经济发展促使13亿中国人逐步走向富裕,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然而,我们的生态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一方面,我国人均资源紧张,人均耕地、淡水、森林、石油、天然气等均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实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我国承载着传统发展模式给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
目前,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不文明的现象,如乱砍乱伐、不合理排放污水废气、过度开采资源等。
因此,建设生态文明意义重大,是我们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伟大进程中取得的新认识、树立的新理念、形成的新任务,是科学发展观与和谐发展观念的又一次升华,同时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建设生态文明,应该做好以下几点:第一,建设生态文明,要观念先行。
要使生态文明的观念深入人心,强化我们人口多、资源少、生态问题严峻的忧患意识;强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效益意识;强化经济指标、资源和环境指标、人文指标全面发展的政绩意识;强化破坏环境就破坏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意识,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环境、节约资源、造福后代的共识。
第二,建设生态文明,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粗放型走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先污染后治理和边污染边治理的发展道路,违反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
在科学发展的指导下,我们应该走投入少、产出多、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污染环境小的新型发展道路。
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五大问题与五个建议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五大问题与五个建议一、问题分析1、城市注重经济发展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城市往往过于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这导致了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的出现。
2、城镇化进程不均衡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不同地区和城市之间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依然存在。
一些城市过度扩张,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压力增大;而一些地区则面临人口不足和经济衰退等问题。
3、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缺乏规划与协调在城镇化建设中,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缺乏整体性和协调性,导致一些城市基础设施滞后,交通拥堵、水电供应不足等问题频发。
4、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突出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突出,不仅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增加了农民的负担和利益的分配问题。
5、居民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民工和农民进城的发展居民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民工和农民进城的发展,影响了他们在城市中正常生活和享受相应的社会福利。
二、建议措施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在城市建设中,要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倡导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推动城市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
2、促进城乡发展均衡在城镇化建设中,要促进城乡发展的均衡,加强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福利待遇,减少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
3、完善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在城镇化建设中,要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合理布局和规划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和居民的生活品质。
4、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在城镇化进程中,要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管理,保护农民的利益,加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5、改革户籍制度在城镇化建设中,要逐步改革户籍制度,打破城市与农村的户籍壁垒,提高农民工和农民在城市中的融入程度,享受公共服务和福利。
附件:本文档没有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1、新型城镇化建设:指在城市化的基础上,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人为本,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建设。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生态建设问题研究发表时间:2017-06-13T11:16:02.623Z 来源:《建筑知识》2016年24期作者:张玉明王亚楠牟天[导读] 经济大发展的当今社会、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的今天,人与自然、城市与生态的矛盾越来越突显。
(山东建筑大学山东济南 250101)【摘要】经济大发展的当今社会、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的今天,人与自然、城市与生态的矛盾越来越突显。
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希望探寻自然环境与城市和谐发展的方式。
我国的钱学森教授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提出了“山水城市”的生态城市模式,这既是对古代城市营建理念的继承与发扬,又融合了当代生态城市的基本价值观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生态和景观内涵,蕴藏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生态建设Study on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in the Process of new Urbanization Zhang Yu-ming Wang Ya-nan Mou Tian 【Abstract】Nowadays, with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urbanization,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man and nature, city and ecology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nd the natural ecology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t is hoped to explore the way of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the city. Professor Tsien Hsueshen of China from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Chinese was proposed on the basis of “landscape city” ecological city model, and carry forward this is the inheritance of ancient city construction, and the integration of the basic values of modern ecological city, formed a unique cultural, ecological and landscape connotation is broad and profound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value the concept of. 【Keywords】New urbanizatio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544(2016)24-0250-02 1.山水城市构成要素 1.1 山水城市的内涵山水城市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建设模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理解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有四个要点:①城乡统筹。
核心在于城乡一体化发展,既包括城乡一体,也包括产城一体,尤其强调产业引领城乡发展,从而实现城乡和谐发展。
②城乡体系。
即建立一套完整的、全覆盖的城乡体系,包括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所形成的完整的系统化城乡体系。
体系中每部分各司其职、各有分工、彼此关联、相互补充。
③生态持续。
也就是生态文明,强调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要点,突出大中小城市、城乡、村庄与大自然形成有机的整体;同时更不能牺牲农业,中国的农业绝不能依靠老外,“农业是中国发展的基础、是国家战略”,发达国家无一不把农业提到国家战略、军事战略的高度。
④设施均等。
首先是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污水处理厂延伸到镇村,改变村镇污水滥排滥放的现状。
中国的乡镇企业曾一度繁荣,但由于管理缺失导致污染严重而无法持续。
城镇化发展必须要靠工业化的带动,所以城乡设施均等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对于村镇发展至关重要,另外是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
新型城镇化强调四个创新:①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
以前的城镇化发展可用一个“大”字概括: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多、空间增大。
新型城镇化强调内涵式发展,重视真正意义的城镇化,不仅是户口转变的户籍化。
城镇化不是简单的户籍化,而是农民从本质上融入城市文明生活,在工作、生活、交通、就业、子女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内涵式发展,实现市民化。
②由优先发展到协同发展。
如在政策上给予沿海开放城市优先发展权,落到城市上是先发展大城市、再发展中等城市,对村庄发展有所忽略。
新型城镇化必须协同发展,城乡协调一致,相互帮助,同步发展。
③由模式发展到多元发展。
原来的城市化以招商引资为主要策略。
建设新城扩大城市规模,布局行政中心以带动发展;建设大剧院、博物馆凝聚新城文化,以房地产发展集聚人气,这种发展模式已成为定式。
如果行政中心不搬迁,新城发展就会很缓慢。
根据预期理论,形成发展预期才能吸引人气和资金。
因此形成预期是新城建设成功的标志和命脉。
创新发展理念推进新型城镇化一、构建新型城镇化价值体系构建四层结构新型城镇化体系。
站在中心城市区域发展的角度,研究通过流域水治理等综合的生态建设手段打造以区域中心城市为主的城市中心区、以县域经济为主的特色经济产业聚集区、以镇域经济为主的特色镇、以美丽乡村为主的特色农业示范区,建立四层结构的新型城镇化体系,并实现四层结构的有机结合,引领新型城镇化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发展,避免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因区域发展不协调、重复建设、产业同质化等区域发展不经济造成的生态损耗。
推动新型城镇的四化融合发展。
实现以工业化为动力,以农业化为基础,以新型城镇化为载体,以信息化为手段的“新四化”的高度融合,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产业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一体、智慧生态、城乡统筹、创新驱动、文化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并通过四化高度融合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新型城镇化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四生有机结合。
形成“生命、生产、生活、生态”的“四生”有机结合,从精神层面、文化价值层面,带动地区文脉、打通商脉,研究文象、搭建载体,研究产业构建产业集群及产业基地,实现宜居、宜业、宜商的产业化体系和新型城镇化的产城融合体系,实现生态文明与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的深度结合。
二、打造区域发展内生动力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想真正从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既要金山银山也要保住绿水青山过度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阶段,需要从区域顶层设计入手,深入挖掘该区域资源禀赋、产业要素的经济价值、区域价值、战略价值,结合区域大趋势、国家大环境,谋划区域创新发展路径、寻找动力源、培育新载体、打造增长极,推动地区将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变成产业优势、功能优势、价值优势,形成产业集聚、构建产业链群,通过全产业要素的集聚带动区域的城市建设、园区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区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
通过系统性规划研究和结构性金融运作策略,把资源、资产、资本进行有机结合,最终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城市、社会、生态环境的全方位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摘要: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一直是人类在与自然相处过程中思考的问题,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文明才会继续,社会才会发展,这一问题,也是党中央一直贯彻的问题,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从10个方面绘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
可见,生态问题不仅是问题还是难题,本文就是从生态建设的意义、目标、措施等方面的阐述。
关键词:生态文明随着社会否认进步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环境保护与建设、隐患大、矛盾突出,生态环境建设任重道远。
只有全社会牢固树产生态文明观念,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国际合作,才可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的必然性和意义我们党创造性回答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的理论成果,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
南澳县是广东省唯一的海岛县,陆地面积112.23平方公里,90%以上是山地,海岛岛屿沿岸水深10m以下的海域达165.7平方公里,是优良鱼类、贝类、藻类的栖息地和繁殖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素有粤海明珠和东方夏威夷之称。
然而记者乘船在海上航行40分钟到达南澳岛时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13根浸泡在大海中的水泥桥墩从码头一直排向大陆;岩石泥土裸露,水土流失严重。
离开码头沿海岸向北,只见一处填海工地上大车在不断向海中填倒土石,挖土机正在把一棵棵树木连同泥土一块铲起,这座小山头已被挖掉一半填进了海里。
据介绍这个工程需要挖山600亩,填海300亩。
沿着环岛公路,记者看到了几处这样的填海工程,有的已停工,有的已填好并建设了油库、水泥厂等项目,但都是半截子工程,并没有开工使用。
在岛上的后宅镇,几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村民向记者反映,县里在1997年征用了6亩多耕地给海关大楼建了附属设施,又在今年征用了1000多亩土地(其中有40余亩耕地),出让给一家公司建北门坑游乐园,使他们几户无地可耕了。
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时空格局研究以呼包鄂榆城市群为例赵洪朴(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摘要:利用2001 2020年统计年鉴数据分别构建城镇化与生态文明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对呼包鄂榆城市群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时空格局分析㊂结果表明:2001 2020年呼包鄂榆城市群城镇化整体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2010㊁2020年各城市城镇化指数差异显著,其中,经济城镇化子系统对其影响最大,城镇化水平呈现 东西高㊁南北低 的空间分布格局;2001 2020年呼包鄂榆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水平呈上升趋势,其中,区域经济增长对其影响最大,在空间分布上由 低值均衡 向 北高南低 发展㊂关键词:城镇化与生态文明;时空格局;熵值法;呼包鄂榆中图分类号:X321ʒF299.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6921(2023)14 0003 05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㊂呼包鄂榆城市群作为中国内陆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应当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应当地实际情况的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道路㊂目前,国内关于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多集中于城市化概念㊁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㊁城市化带来的影响及城市经济等[1-2]㊂但研究成果大多集中于京津冀[3]㊁长三角[4]㊁粤港澳大湾区[5]等大型城市群,而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有关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多从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系统整体角度进行量化分析,并未从微观角度对各个子系统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研究㊂基于此,笔者以呼包鄂榆城市群为研究区,利用2001 2020年统计年鉴数据,从人口㊁经济㊁社会㊁土地4个维度构建城镇化指标体系,从区域经济增长㊁资源集约利用㊁生态环境保护㊁社会民生改善4个维度构建生态文明指标体系,并以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分别对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各子系统进行时空格局分析,有利于丰富目前学术界对城市群的理论研究,并对呼包鄂榆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提供科学指导㊂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1.1研究区概况呼包鄂榆城市群,是我国 两横三纵 城镇化战略布局中19个国家级城市群之一,范围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㊁包头市㊁鄂尔多斯市和陕西省榆林市,总面积17.5万k m2,2016年呼包鄂榆城市群的常住人口约为1138.4ˑ104人,地区生产总值约为14230.2ˑ108元㊂该城市群矿产能源丰富㊁自然人文资源充足,城市间的资源互补和合作利用蕴藏潜力㊂西部大开发和 一带一路 建设的推进为城市群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提升发展水平和扩大开放创造了良好条件㊂1.2数据来源及处理笔者所需的行政区划数据源自全国地理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的1:100万公众版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集(2021),社会经济数据采用‘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2 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年鉴(2002 2021年)“‘陕西省统计年鉴(2002 2021年)“及各地社会经济统计公报㊂1.3研究方法笔者采用熵值法对所构建的城镇化与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确定指标权重,主要通过指标提供的信息量来确定权重大小,该信息量越大,权重就越大㊂在确定指标权重后,系统综合评价则采用加权求和公式对子系统综合评价值进行计算㊂具体计算步骤如下:①构建原始数据矩阵,m表示样本个数,n表示指标个数㊂X={x i j}mˑn(0<i<m,0<j<n)(1)②权重计算㊂计算第i个样本在第j项指标中的比重:p i j=x'i jΣn i=1x i j(i=1, ,n;j=1 ,m)(2)2023年7月内蒙古科技与经济J u l y2023 14528I n n e r M o n g o l i a S c i e n c e T e c h n o l o g y&E c o n o m y N o.14T o t a l N o.528收稿日期:2023-02-09作者简介:赵洪朴(1997 ),男,内蒙古通辽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城市地理与城市研究㊂③第j 项指标的熵值计算:e j =-k Σni =1P i j l n P i j,其中:k =1/I n ,n >0,且e j ȡ0(3)④计算信息熵冗余度:d j =1-e j(4)⑤计算各个指标权重:w j =d jΣmj=1d j (5)⑥计算综合评价得分:s j =Σnj =1w j ㊃p i j(6)2 呼包鄂榆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文明时空格局2.1 呼包鄂榆城市群城镇化发展水平时空格局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高质量发展创新㊁开放㊁绿色㊁协调㊁共享的理念体现在城镇化子系统的指标体系构建中,从人口㊁经济㊁土地㊁社会四维度选取10个指标,并采用如熵值法计算指标权重,结果如表1所示㊂表1 城镇化指标权重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属性权重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正0.058二㊁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正0.049经济城镇化人均G D P/(元/人)正0.139二㊁三产业产值占G D P 比重/%正0.030人均工业总产值/(元/人)正0.156土地城镇化建成区面积占辖区面积比重/%正0.136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m 2/人)正0.127社会城镇化万人拥有医生数/人正0.059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量/册正0.124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数/辆正0.122通过对呼包鄂榆城市群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各指标权重计算,得到2001 2020年呼包鄂榆城市群城镇化发展水平,如图1所示㊂2001 2020年呼包鄂榆城市群城镇化水平指数总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其中鄂尔多斯市城镇化水平指数自2010年开始在4个城市中最高,其次是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榆林市城镇化水平最低㊂图1 2001 2020年呼包鄂榆城市群城镇化水平其次,分别分析2001 2020年呼包鄂榆城市群城镇化4个子系统各自的发展水平变化过程,如图2所示㊂呼包鄂榆城市群的城镇化指数在此期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随着时间推移4个子系统的城镇化指数总体均呈现上升趋势,且不同子系统指数的高低对各城市产生了不同影响,人口城镇化对整个城镇化发展水平影响最小的,经济城镇化对城镇化发展影响最大,而社会城镇化间接受前两个子系统的干预,因此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不是很突出㊂土地城镇化作为最能反映所在城市的土地变化指标,其权重指数仅低于经济对城市带来的影响㊂从人口城镇化角度来看,包头市的城镇化率一直居于首位;鄂尔多斯城镇化率2001 2020年不断提升,从相对较低提升到2020年基本与呼和浩特市持平;而榆林市因为产业结构过于依赖第一产业,以及城镇化基础水平较之其他3个城市低,所以人口城镇化指数低于城市群总体指数,但是从增速来看,是呼包鄂榆城市群增速最快的城市,具有相当可观的发展潜力㊂从经济城镇化角度来看,由于鄂尔多斯市拥有丰富的煤炭㊁天然气和稀土等矿产资源,从2006年开始,经济城镇化水平增幅增速大幅超过其他3个城市㊂呼和浩特市㊁包头市㊁榆林市经济城镇化增长趋势和增速均在稳步上升㊂图2 2001 2020年不同准则层对城镇化指数的影响总第528期内蒙古科技与经济图3 2001—2020年呼包鄂榆城市群城镇化指数变化时空分布特征(该图基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标准地图服务网站下载的审图号为G S (2020)4619号的标准地图制作)从社会城镇化角度来看,呼和浩特市社会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鄂尔多斯市的社会城镇化指数,随着经济和人口的变化而变化,呈现出较大的波动,其峰值出现在2015年,在2015年后指数略有下降,随后继续平稳上升;包头市和榆林市的增速和增幅较为平稳,两市社会城镇化指数始终随着人口㊁经济的变化稳步上升㊂从土地城镇化角度来看,从2006年开始,鄂尔多斯市土地城镇化指数大幅提升,到2020年逐渐发展为呼包鄂榆城市群土地城镇化指数的排头兵;呼和浩特市土地城镇化指数略低于鄂尔多斯市;包头市在2015年之后由于受地理位置和交通的影响使得人口增长速度略低于呼和浩特市和鄂尔多斯市,并且城市建成区并未出现明显扩张的趋势,导致土地城镇化指数下降;榆林市受地形影响因素以及交通因素导致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扩张速度较为缓慢,总体趋势在增长的同时距离城市群中其他城市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㊂根据指标权重测算出呼包鄂榆城市群城镇化指数变化,并根据5年为时间跨度选取2001年㊁2005㊁2010㊁2015年和2020年5个时间节点对4个城市城镇化发展现状进行空间可视化(见图3)㊂2001年,城镇化指数相对均一,空间异质性较弱,2010年北高南低,鄂尔多斯市突出,榆林市较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到2020年4个城市城镇化发展水平均呈现明显的空间异质性,随着4个城市城镇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但城镇化发展速度不同,导致城镇化发展指数空间差异逐渐增大㊂2001 2020年间呼包鄂榆城市群城镇化指数总体有很大提升,2001 2005年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由于本身的城市发展优势率先发展,领先于其他两个城市,2005 2010年由于鄂尔多斯市资源开发与利用导致经济水平大幅提升,连带城市发展进程领先于其他3个城市,而呼和浩特市㊁包头市和榆林市仍稳步上升,2010 2020年,呼包鄂地区增幅增速趋于平稳,城镇化发展势头较好,属于同步发展阶段,而榆林市城镇化发展在整个城市群当中处于末位㊂综上所述,呼包鄂榆城市群城镇化指数的时空分布情况较为失衡,其中各城市的增长率和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㊂各城市应结合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城镇化发展策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城镇化发展迈上新台阶㊂2.2 呼包鄂榆城市群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时空格局根据2001 2020年呼包鄂榆城市群城镇化指数变化特征,结合区域生态建设现状,在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主要选取以下4个方面的准则层:区域经济增长㊁资源集约利用㊁生态环境保护㊁社会民生改善,结果如表2所示㊂表2 生态文明指标层指标权重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属性权重区域经济增长G D P 增长率/%正0.041农村居民纯收入/元正0.07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正0.080人均公共财政收入/(万元/人)正0.115第三产业比重/%正0.035单位建设用地创造的G D P/(万元/k m 2)正0.066赵洪朴㊃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时空格局研究以呼包鄂榆城市群为例2023年第14期表2(续)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属性权重资源集约利用人均用电量(k W ㊃h/人)逆0.0169人均煤气用量/(m 2/人)逆0.013人均液化石油气用量/(k g /人)逆0.009生态文明人均耕地面积/(h m 2/人)正0.036建设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正0.057生态环境保护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正0.026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正0.011每万人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t /万人)逆0.01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m 2/人)正0.064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正0.026社会民生改善职工平均工资(元)正0.070人口自然增长率/ɢ逆0.019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人正0.144城镇登记失业率/%逆0.025科技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正0.054图4 2001 2020年呼包鄂榆城市群生态文明水平首先,通过对呼包鄂榆城市群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各指标权重计算,得到2001 2020年呼包鄂榆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见图4)㊂2001 2020年呼包鄂榆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一直持续同步上升,其中呼和浩特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仅在2012年居于第二,在其余年份均领跑其他3个城市㊂在2010 2020年鄂尔多斯市生态文明水平均高于包头市和榆林市,并在2012年实现对呼和浩特市生态文明建设的超越㊂其次,分别分析2001 2020年呼包鄂榆城市群生态文明4个子系统各自的发展水平变化过程,如图5所示㊂呼包鄂榆城市群的生态文明建设在此期间快速发展,其中相对于2001年4个子系统的生态文明指数总体都呈现上升趋势㊂从区域经济增长角度来看,自2010年起鄂尔多斯市经济增长增量居城市群首位;包头市转型起步较晚,2010年后逐渐被鄂尔多斯市赶超,但其增幅和增速对本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仍有很大的正向影响;呼和浩特市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经济增长幅度小于其他两个城市;而榆林市经济增长水平始终处于低水平情况,但近5年来成为呼包鄂榆城市群区域经济增长增速最快的城市㊂从资源集约利用角度来看,呼和浩特市生态文明指数在20年间呈现先升后降趋势,但总体处于波动增长状态;鄂尔多斯市生态文明指数在2012年达到峰值,随即出现急速下降后处于较为平稳态势;包头市的生态文明指数在研究年限间出现多次波动,但总体相对于2001年变化不大,做到了在资源集约子系统下城镇化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趋同;而榆林市在20年间指数下滑严重㊂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来看,鄂尔多斯市生态文明指数总体呈现波动增长,最高值出现在2017年㊂而呼和浩特市㊁包头市和榆林市由于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㊁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㊁每万人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㊁人均公园绿地面积㊁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数值差距不是很大,形成了发展速度与增幅趋同的现象㊂从社会民生改善角度来看,呼和浩特市总体呈大幅上涨趋势,最大值出现在2019年;包头市㊁鄂尔多斯市和榆林市在社会民生改善子系统中指数水平保持上升趋势㊂图5 2001 2020年不同准则层对生态文明指数的影响总第528期内蒙古科技与经济根据指标权重测算呼包鄂榆城市群生态文明指数变化,并以5年为跨度选取2001㊁2005㊁2010㊁2015和2020年5个时间节点对4个城市生态文明发展现状进行空间可视化(见图6)㊂2001 2020年呼包鄂榆城市群生态文明指数总体有很大提升,2001 2010年生态文明指数相对均一,空间异质性较弱,但2001 2005年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生态文明指数领先于其他两个城市,而2005 2010年鄂尔多斯市生态文明指数逐步赶上呼和浩特市生态文明发展速度,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生态文明指数则稳步上升;2015年呼和浩特市生态文明指数较高,总体呈东高西低态势,到2020年4个城市均呈现明显的生态文明空间异质性,但发展水平略有差异㊂从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指数空间分布格局来看,榆林市在整个研究区间内,增速和增幅均低于呼包鄂榆城市群整体水准,但始终处于增长趋势㊂综上所述,呼包鄂榆城市群生态文明指数的时空分布情况呈现呼包鄂地区发展走势良好,但榆林市稍有不足,而且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榆林市需参考呼包鄂地区生态环境发展的成功经验,走出生态发展困境㊂图6 2001 2020年呼包鄂榆城市群生态文明指数变化时空分布特征图(该图基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标准地图服务网站下载的审图号为G S (2020)4619号的标准地图制作)3 结论与讨论笔者运用统计年鉴数据通过构建起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两个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熵值法计算指标权重,并对其进行时空格局分析,结论如下:①2001 2020年呼包鄂榆城市群城镇化整体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经济城镇化子系统对其影响最大,2010㊁2020年各城市城镇化指数差异显著,城镇化水平呈现 东西高㊁南北低 的空间分布格局㊂②2001 2020年呼包鄂榆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水平呈上升趋势,其中区域经济增长对其影响最大,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在空间分布上由 低值均衡 向 北高南低 发展㊂因部分数据难以收集,笔者在构建指标体系时,指标数量选取较为简单,指标选取的数量不够充足,未来的研究中需进一步补充特色指标,使得指标体系更能代表呼包鄂榆城市群的特征,城市样本更全面,这将对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子系统的评价以及其他城市群的后续研究起到更好的效果㊂由于研究范围的局限,笔者仅仅对呼包鄂榆城市群4个城市进行分析,未来的研究可以分析其他地区的城市群,以发现普遍原则并得出进一步的结论㊂[参考文献][1] 童彦,潘玉君,张梅芬,等.云南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 ].世界地理研究,2020,29(1):120-129.[2] 蔡继明,张胜君,杜帼男.我国城市化相关概念辨析[J ].学习论坛,2016,32(5):29-33.[3] 徐雅涵.京津冀城市化发展阶段研究[D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21.[4] 许友芹,朱广祥,李小鹏,等.2001 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变化监测[J ].测绘通报,2023(2):21-27.[5] 李维航,张高军,陈森,等.粤港澳大湾区旅游竞争力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度及其对地方经济的影响[J ].自然资源学报,2022,37(3):701-717.赵洪朴㊃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时空格局研究以呼包鄂榆城市群为例2023年第14期。
浅谈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城市低碳治理摘要: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其低碳发展模式对于推动城市绿色转型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深入探讨了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城市低碳治理之间的紧密关系,分析了当前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研究表明,通过加强政策引导、技术创新、资金投入和社会参与等多方面的努力,可以有效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城市低碳治理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低碳治理;城市可持续发展;绿色转型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峻,低碳发展已成为各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
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其发展模式对于城市的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和能源消耗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基于此,探讨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城市低碳治理之间的关系,对于推动城市绿色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城市低碳治理的关系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城市低碳治理的关系愈发紧密。
新型城镇化建设倡导人本主义和生态文明理念,强调城乡协调发展、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这为低碳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
城市低碳治理则聚焦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优化能源结构,以实现绿色、低碳的城市发展目标。
两者在目标上高度契合,共同致力于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在实践层面,新型城镇化建设通过优化城市布局、推广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等措施,为低碳治理创造了有利条件。
城市低碳治理则通过引入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政策保障。
因此,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城市低碳治理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形成合力,为实现城市的可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实现低碳治理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呈上升趋势,给城市低碳发展带来压力。
其次,城市交通、建筑、工业等领域的碳排放占比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减排。
此外,城市低碳治理还面临着技术、资金、政策等多方面的制约,需要加强创新和合作。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实现路径摘要:城镇化发展方式跟原有经济状况和发展模式之间密不可分,进而衍生出了对于城镇化至关重要的土地、优质劳动力和劳动力流转效率以及配套环境效应和整体容量等要素越来越稀缺,并且这种特性已经更加突出和明显。
我国面临的内部与外部共同作用,使得我国必须开始城镇化的转型之路。
转型本质上就是寻觅一条适合我国发展现状的合理路线。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措施分析1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问题因素分析1.1基础设施因素基础设施完善是助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所在。
体现在基础设施好可以助力投资者进入投资,进而促进就业水平、带动就业种类和规模扩大,最终助力当地经济发展,产生吸引效应,大量劳动力因为对于生活的追求选择去往城镇,这就会促进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相反,基础设施不足或者缺少必要的基础设施的话,投资人大概率不会选择这样的地区进行投资,高素质人才也大部分不会选择这些地区进行就业帮助,迫使城镇只能更为依赖原有的自身产业,最终进入恶性循环之中,对助力新型城镇化造成极大阻碍。
1.2城乡差异因素城乡差异是实现城乡协调和城乡融合的关键所在,而助力新型城镇化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一大路径,城乡差异问题也是制约新型城镇化进入新发展阶段的一大阻力。
一旦差距越来越大,城镇的吸引力会远远大于农村,而城镇产生的高收入、高消费也会形成推动农村人口进城的一大推力,进而使新型城镇化的速度加快。
2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现路径分析2.1倡导绿色理念,走绿色节俭的新型城镇化之路树立绿色生活理念,从意识、行为、态度、知识到价值观等层面改变城镇居民的生活理念,将绿色发展理念、生态文明思想根植于城镇居民心中,推动引导广大居民自觉建设绿色城镇。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牢固树立勤俭节约美德,工作上以绿色服务为先导,提倡远程办公、无纸化学习、大数据引导,从生产、生活等过程实现城镇绿色发展。
提倡绿色消费方式,鼓励适度消费,鼓励绿色衣着消费,杜绝铺张浪费的消费方式,城镇居民消费要与生态环境相适应,减少生态环境压力,不能破坏后代生存空间。
2024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总结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2024年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一年。
在过去一年,全国各地都在紧锣密鼓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和经验。
本文将对2024年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工作进行总结和回顾,以便更好地指导和推动今后的工作。
二、2024年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成果在2024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突破。
通过加强城乡规划、土地利用和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工作,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突破,有效解决了农民就业问题和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问题。
2.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在2024年,全国各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包括城市交通、供水供电、公共设施等方面。
各地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城镇居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
3. 城市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在过去几年,中国的城市空气质量一直受到关注,但在2024年,各地均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如减少工业污染、推广清洁能源等。
这些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城市空气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4. 城市环境整治取得重要进展。
在2024年,全国各地城市环境整治取得了重要进展,包括治理垃圾问题、提升城市绿化水平、改善水体环境等方面。
这些工作的开展有效提升了城市的环境质量,为居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环境。
以上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也离不开广大市民的理解和支持。
这些成果为今后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2024年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不足和问题虽然在2024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解决和改进,以更好地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1. 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
虽然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一定的突破,但在不少地区,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差距依然存在。
以人为本推进新型城镇化论文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
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进一步提高对新型城镇化作用的认识,明确新型城镇化的方向和原则,确立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我国已步入中等总收入国家行列,但发展还很不均衡,尤其就是城乡差距量小范围广,差距就是潜力,未来几十年最小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城镇化就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就是扩大内需的最小潜力所在,也就是未来经济快速增长的最小后劲所在,必须紧紧围绕提升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主动鼓励城镇化身心健康发展。
我们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就是必须跑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路子。
如何发展新型城镇化,目前全国尚处于探索阶段。
我认为,必须进一步提高对新型城镇化作用的认识,明确新型城镇化的方向和原则,确立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
一、新型城镇化的关键促进作用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也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主要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1、新型城镇化就是全面投入使用小康社会的内在建议。
十八小明确提出了“全面投入使用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必须同时实现全面小康目标,重点和难点还是在农村。
必须消解城乡二元结构,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感,新型城镇化就是必由之路。
只有大力推进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就可以不断增大地区之间、工农之间、城乡之间以及相同的社会阶层之间的总收入差距,就可以为经济长期稳定较慢发展提供更多动力源泉,就可以更有力地缔造就业机会、推动人口迁移、调整产业结构,就可以更有效地助推工业发展、推动文化交流、深化对外开放,从而为投入使用“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完善、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经济繁荣、社会更加人与自然、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全面小康社会开拓道路。
生态文明理念与新型城镇化建设 【摘要】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加快绿色城市建设。绿色城市概念无论从定位和建设重点都先进于低碳城市。为此,必须构建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城市建设运营模式。同时,必须加强规划引领、分类考核、政策导向、依法行政和群众参与等方面工作,为绿色城市建设提供措施保证。
【关键词】 生态文明理念 新型城镇化 绿色城市 2014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规划》指出,要坚持生态文明,绿色低碳原则,要使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成为城市经济生活的主流,加快绿色城市建设。《规划》描述的绿色城市,从系统工程角度治理目前突出的环境问题,从空气、用水、土壤和垃圾处理全方位综合管理,其观念无论从定位和建设重点都先进于低碳城市。
一、确立生态文明新体系 结合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形势,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体系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1、用生态文明的视野来认知(生态文化形成)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应充分发挥生态文化的先导作用,通过生态文化的建设、强化公众的生态意识、培养公众良好的生态行为和习惯。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努力提升全民生态文明素质,使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倡导绿色消费方式和低碳生活方式,使人人成为生态文明的实践者;坚持生态建设信息公开,建立生态建设的激励机制及公众听证制度,为公众行使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创造条件;深化生态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创建生态村、优美乡镇、绿色社区、清洁生产文明单位等活动,把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2、从生态文明的高度来谋划(生态格局优化)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是解决我国国土空间开发中存在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任务。结合实施主体功能区划,科学评估和优化调整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规划,切实把重要生态功能区作为禁止或限制开发区域严格保护起来,确保受保护国土面积不低于一定比例,划定生态红线,做到应划尽划、留足空间,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生态空间。制订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提高生态产品的生产能力,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按生态文明的理念来发展(生态经济高效)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实现包括第一、二、三产业和其它经济活动的“绿色化”、无害化。以农副产品“三化”(无公害化、绿色化、有机化)为目标,加快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逐步扩大传统农副产品中“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比重,并将“三品”生产由传统的种植业生产推广到畜禽养殖业和渔业生产,建立畜禽渔产品标准体系和技术规范。以节能减排、循环经济为核心,加速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转变。限制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和企业,大力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企业;对服务业进行生态化改进,遵循源头控制、过程管理和功能导向原则,围绕服务主体生态化、服务过程清洁化和消费模式绿色化,实施全过程管理。
4、以生态文明的方式来生活(生态环境提升) 环境指标是衡量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指标,环境质量是老百姓看得见、直接感受得到、普遍受惠的民生实事。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必须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满足群众的热切期盼。在保护水环境的基础上,必须重点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在治理目标上,由主要污染物减排向空气质量改善转变;在防治模式上,由主要污染物排放治理向综合防治、联防联控转变,由单一污染源控制向工业源、移动源、面源等多污染源综合控制转变,推进空气流通传输区域之间的联防联控;在管理手段上,要不断创新,加大治理力度,对重污染、新增污染的行业和企业实行最严格的限排治理措施。
5、用生态文明的规范来调节(生态文明制度完善)。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就是要制定出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等。没有制度的制定、执行和完善,就没有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能够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再认识,有助于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发展方向。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行动的标准,保证生态文明建设有据可依。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还能够发挥约束和监督作用,促使生态文明建设更好更快地发展。科学、合理、正确的生态文明制度的贯彻落实和遵守执行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
二、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居民各方面的努力。
1、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城市建设运营模式 政府要通过法律法规、规划政策,发挥引导、支持和监督作用。城镇不能盖成水泥森林。在城镇化建设运营过程中,要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全过程,例如,坚持用“绿隔”区域锁定开发边界,建设”绿色项链”般围合城镇的环城生态区,建设“城市绿肺”式的湿地湖区、大型绿地等。在建设过程中,要适当控制容积率,减少建筑的密度,形成起伏的城市空间。在城市建设中,也要采用低碳环保的手 法,如使用环保的建材、采用绿色的施工工法等,尽可能地减少对自然的干扰,降低对环境的损害。
美国芝加哥在城市建设运营中创新环境保护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雄伟、整齐的都市图景给到访芝加哥的游客留下了深刻影响。而芝加哥今天的城市格局,主要得益于一份著名的城市规划,即1909年《芝加哥规划》(《Plan of Chicago》)。此后芝加哥虽进行了4次规划,但始终坚持了1909年规划的基本思路。1909年《芝加哥规划》中最著名的部分,是对密歇根湖湖滨地区的保护与发展。根据规划,芝加哥确定了39平方公里的滨湖区,并且百年来不懈地坚持并实施这一规划设想。20世纪80年代开始,又不断丰富滨湖区内容,滨湖只建设了两样建筑,一是博物馆,二是会展中心。湖滨地区之外,芝加哥城郊还有大片森林保护地。除湖滨保护、森林保护外,芝加哥在节能环保方面也付出巨大努力。芝加哥还是全美第一座安装氢气燃料站的城市,风力发电也是这座“风之城”最可利用的能源之一。为此,戴利市长和城市相关部门获得了不计其数的奖项,包括美国最佳环境保护培训项目奖和最佳机场环保系统奖等。2、构建绿色生产方式
企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构建绿色生产方式,实施绿色环保和清洁生产,不仅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也是企业顺应时代潮流,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现阶段,尚有部分企业为了追逐短期的经济利益,没有真正转变观念,对上级的监察敷衍了事,“实污染,虚治理”。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构建绿色生产方式的前提是必须构建绿色企业文化。绿色生产项目投资大、周期长,要加强企业领导的绿色管理意识,保证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同时,企业要进行绿色知识的培训,以培训为手段,开展绿色宣传教育,引导企业员工对绿色企业文化达成共识,支持并参与到企业实施绿色管理行动之中。由于实施绿色生产具有局部低效率、整体高效益的特性,因此有必要建立健全的、可持续的治理和激励机制,包括鼓励性或限制性措施,促使绿色生产活动与环境相容。
3、构建绿色生活方式 保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要使每个居民都树立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合理消费、适度消费,养成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习惯。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节约方式转变。培育生态文化,引导绿色消费,推广节能环保汽车、节能省地型住宅。健全城市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和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体系,减少使用一次性产品,抑制商品过度包装。绿色新生活观念的培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政府想尽办法,通过各种行为来宣传、教育、奖励和引导,这也是在绿色城市建设中有所建树的一些国家最为注重的政府行为。
例如,黄金周期间,旅客不文明行为屡有报道,毁损国人形象,破坏生态环境。2014年国庆黄金周期间,湖北恩施大峡谷景区推出“捡垃圾换门票”活动,游客在景区捡拾一斤垃圾,在出景区的时候就能换取下一景点的门票一张。通过景区的宣传,很多游客主动准备起了自己的垃圾袋,参与到捡垃圾行动。在不少游客还缺乏环保意识的情况下,以门票作为“刺激”,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三、强化绿色城市建设的保证措施 新形势下绿色城市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逐级负责,需要各部门协作联动,需要群众的广泛参与,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1、规划引领,实现全域整体统筹 当前城市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一是规划跟着项目走,换一届政府换一张规划图;二是由“规划不足”走向“规划过度”,没有走出“产业同质竞争、项目重复建设、空间批量生产”的城市粗放发展模式。为此,《《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特别指出,要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提高城市规划科学性,加强空间开发管制,健全规划管理体制机制,严格建筑规范和质量管理,强化实施监督,提高城市规划管理水平和建筑质量。
2、分类考核,全面落实目标管理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指出,要加强城镇化统计工作,顺应城镇化发展态势,建立健全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和统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规范统计口径、统计标准和统计制度方法。加快制定城镇化发展监测评估体系,实施动态监测与跟踪分析,开展规划中期评估和专项监测,推动新型城镇化顺利实施。
落实到生态文明方面,要明确各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的总体目标和重点工作。各地根据总体制定年度计划,细化到部门。相关领导小组要根据办法和考核细则,定期召开会议,调查情况,总结工作,加强督查,对各地年度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科学考察和综合评分。
3、改革创新,树立鲜明政策导向 建设生态文明涉及到生产与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也涉及到不同群体的利益调整,需要从政策层面给予鲜明的导向,不断完善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环保多元机制。建立完善生态转移支付制度,设立补偿专项资金,将财政转移支付与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直接挂钩,加大对禁止或限制开发区域的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对重大生态修复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健全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开展损害鉴定评估试点。深化排污权交易、环保信用、污染责任保险等方面的政策创新,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对开展节能减排改造的企业,在所得税减免、设备投资抵扣、政府采购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
4、依法办事,加快法治化进程 针对群众日益关注的大气环境质量,制订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等一批法规,启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的立法研究。保持环境执法的高压严管,坚持将企业达标排放作为执法的重中之重,严厉、持续、有效地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加大司法介入力度,增强环境执法的威慑力;加快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