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记慈溪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黄孟轲_高三作文

记慈溪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黄孟轲_高三作文

记慈溪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黄孟轲_高三作文
记慈溪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黄孟轲_高三作文

记慈溪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黄孟轲慈溪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黄孟轲老师从教二十余年,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乐于奉献,敢于探索;功底扎实,视野开阔,在语文教育上大胆走出一条以精神育人的创新的路子,他的“精神育人,注重审美,培育思维,发展个性,”为要素的大语文教育理念,在教育界产生影响。

他二十多年如一日,扎扎实实治学,认认真真教书。曾有多次可以转行的机会,每次他都“铁了心”静心于教书育人。有时,他也曾受到种种委屈,更是由于工作繁重常感到心力憔悴;尤其是这几年经济大潮汹涌而来,金钱与物质利益的花花绿绿有时常常会使人晕头转向,但他常常说:金钱与物质的享受每个人都想,但作为一个教师不能没有一颗平常心;我们心里都明白,因为精力与时间只能这一些;一个真正的老师的人生中确实有多好多常人眼里的美好东西丢失了,当然有时想想也感到何苦呢;但我们的教育不能没有这样一些“呆兮兮”的人;特别当只要一踏进教室,面对一双双求知的眼睛,个人的一切都真的都那么微不足道了,作为一个教师的人生的价值也就在这当中,因为他的身上有多多少少“人的人生”。他是这样说更是这样做,前几年中他父母患重病到去世,妻子患重病治疗,他再艰难也没有耽误过教育工作,每届学生都获得优秀的成绩。他是真正把教育当作神圣的事业去追求。为了学生的发展他想了做了很多,为了学生的发展他的确牺牲了很多,但对这他是这样理解的:干教师这一行既是谋

一个饭碗,但更如同一块煤,他要给人火,要给人热,,就不能不燃烧自己,煤的价值没有别的,教师的生存的意义也就是这样一些吧。

面对这几年教育的创新改革与发展,黄老师一直认为:一个新时代的教师只有“胸罗丘壑,造化在手”,才能在教学中左右逢源,有所成果;老师只有自己永远有“活源之泉”才能给学生汩汩不竭的活水,不能只满足于“有一桶水与给一碗水”的观念。二十多年中他坚持不懈,抓住一切机会求学、自学,使他的知识功底十分扎实,教学上得心应手。取得两个大专与本科毕业学历后,95年又考入华东师大文艺理论研究生班学习。2000年4到2001年9月被浙江省教委选拔参加由国家教育部举办的首届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平时更是见缝插针,系统学习了中外教育理论,还虚心向同行学习;购买阅读了大量的文史哲自然科学及其他各种著作,刻苦地以书来蓄养自己的“内功”;用他自己的话说,“我这方面是很‘贪得无厌’的”;以努力使自己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学者型教师,适应现时代与未来教育教学的发展。

教学和教科研上,黄老师极为注重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审美的精神内涵,把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把她建立在人生的平台上。他认为语文目前的教学应该少一些所谓的“法”,而多一些美感熏陶与精神及思维的培育,应以“立人”为教育的终极目标。从90年代开始就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从理念与实践上对语文教育进行反思与革新。1996年以来年他主持的语文组“以发展能力为目标的高中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教育大课题,这一课题中的五个子课题都是紧紧扣住学生的审美意

识、学习心理、人格素质等方面展开教学与研究的。他本人先后所搞的四个浙江省及宁波市等教研课题如:“中学写作审美教育”、“语文教学的美育”、“语文选修课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等更是立足于人的审美素养、心理品质,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认识与把握语文教学。

写作教育上,他努力改变长期以来的死板陈旧低效的现状,认为写作是学生心灵折射,情感意识的反映,是一种扣问生命、感悟人生、认识生活、体味自然的美的精神创造。而不是不少人所重视的所谓技巧+观点的单纯的方法论的产物。他总结了长期来写作教育探索与思考的成果,撰写了十余万字的论著《中学写作审美教育论》,努力能走出一条作文教育的新路。

课堂教学中,他始终把“美”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突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共享的与发展个性的民主教育理念,他的课堂教学用他的学生话来说,是“引人入胜”“沐浴春风”是“终生受益”。由于他的教育教学真正体现了“人”的发展,使他的一批批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生活中得以受用,他的教育教学经验也被广泛借鉴推行。

根据语文改革及新课程的理念,他还先后选编一套古今中外的优秀文章作为补充教材,深受学生欢迎。从1997年开始他开始尝试开设研究性课程,如小说鉴赏专题,文学评论专题,〈〈红楼慈溪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黄孟轲老师从教二十余年,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乐于奉献,敢于探索;功底扎实,视野开阔,在语文教育上大胆走出一条以精神育人的创新的路子,他的“精神育人,注重审美,培育思维,发展个性,”为要素的大语文教育理念,在

教育界产生影响。

他二十多年如一日,扎扎实实治学,认认真真教书。曾有多次可以转行的机会,每次他都“铁了心”静心于教书育人。有时,他也曾受到种种委屈,更是由于工作繁重常感到心力憔悴;尤其是这几年经济大潮汹涌而来,金钱与物质利益的花花绿绿有时常常会使人晕头转向,但他常常说:金钱与物质的享受每个人都想,但作为一个教师不能没有一颗平常心;我们心里都明白,因为精力与时间只能这一些;一个真正的老师的人生中确实有多好多常人眼里的美好东西丢失了,当然有时想想也感到何苦呢;但我们的教育不能没有这样一些“呆兮兮”的人;特别当只要一踏进教室,面对一双双求知的眼睛,个人的一切都真的都那么微不足道了,作为一个教师的人生的价值也就在这当中,因为他的身上有多多少少“人的人生”。他是这样说更是这样做,前几年中他父母患重病到去世,妻子患重病治疗,他再艰难也没有耽误过教育工作,每届学生都获得优秀的成绩。他是真正把教育当作神圣的事业去追求。为了学生的发展他想了做了很多,为了学生的发展他的确牺牲了很多,但对这他是这样理解的:干教师这一行既是谋一个饭碗,但更如同一块煤,他要给人火,要给人热,,就不能不燃烧自己,煤的价值没有别的,教师的生存的意义也就是这样一些吧。

面对这几年教育的创新改革与发展,黄老师一直认为:一个新时代的教师只有“胸罗丘壑,造化在手”,才能在教学中左右逢源,有所成果;老师只有自己永远有“活源之泉”才能给学生汩汩不竭的活水,不能只满足于“有一桶水与给一碗水”的观念。二十

多年中他坚持不懈,抓住一切机会求学、自学,使他的知识功底十分扎实,教学上得心应手。取得两个大专与本科毕业学历后,95年又考入华东师大文艺理论研究生班学习。2000年4到2001年9月被浙江省教委选拔参加由国家教育部举办的首届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平时更是见缝插针,系统学习了中外教育理论,还虚心向同行学习;购买阅读了大量的文史哲自然科学及其他各种著作,刻苦地以书来蓄养自己的“内功”;用他自己的话说,“我这方面是很‘贪得无厌’的”;以努力使自己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学者型教师,适应现时代与未来教育教学的发展。

教学和教科研上,黄老师极为注重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审美的精神内涵,把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把她建立在人生的平台上。他认为语文目前的教学应该少一些所谓的“法”,而多一些美感熏陶与精神及思维的培育,应以“立人”为教育的终极目标。从90年代开始就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从理念与实践上对语文教育进行反思与革新。1996年以来年他主持的语文组“以发展能力为目标的高中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教育大课题,这一课题中的五个子课题都是紧紧扣住学生的审美意识、学习心理、人格素质等方面展开教学与研究的。他本人先后所搞的四个浙江省及宁波市等教研课题如:“中学写作审美教育”、“语文教学的美育”、“语文选修课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等更是立足于人的审美素养、心理品质,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认识与把握语文教学。

写作教育上,他努力改变长期以来的死板陈旧低效的现状,认为写作是学生心灵折射,情感意识的反映,是一种扣问生命、

感悟人生、认识生活、体味自然的美的精神创造。而不是不少人所重视的所谓技巧+观点的单纯的方法论的产物。他总结了长期来写作教育探索与思考的成果,撰写了十余万字的论著《中学写作审美教育论》,努力能走出一条作文教育的新路。

课堂教学中,他始终把“美”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突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共享的与发展个性的民主教育理念,他的课堂教学用他的学生话来说,是“引人入胜”“沐浴春风”是“终生受益”。由于他的教育教学真正体现了“人”的发展,使他的一批批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生活中得以受用,他的教育教学经验也被广泛借鉴推行。

根据语文改革及新课程的理念,他还先后选编一套古今中外的优秀文章作为补充教材,深受学生欢迎。从1997年开始他开始尝试开设研究性课程,如小说鉴赏专题,文学评论专题,〈〈红楼慈溪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黄孟轲老师从教二十余年,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乐于奉献,敢于探索;功底扎实,视野开阔,在语文教育上大胆走出一条以精神育人的创新的路子,他的“精神育人,注重审美,培育思维,发展个性,”为要素的大语文教育理念,在教育界产生影响。

他二十多年如一日,扎扎实实治学,认认真真教书。曾有多次可以转行的机会,每次他都“铁了心”静心于教书育人。有时,他也曾受到种种委屈,更是由于工作繁重常感到心力憔悴;尤其是这几年经济大潮汹涌而来,金钱与物质利益的花花绿绿有时常常会使人晕头转向,但他常常说:金钱与物质的享受每个人都想,但作为一个教师不能没有一颗平常心;我们心里都明白,因为精

力与时间只能这一些;一个真正的老师的人生中确实有多好多常人眼里的美好东西丢失了,当然有时想想也感到何苦呢;但我们的教育不能没有这样一些“呆兮兮”的人;特别当只要一踏进教室,面对一双双求知的眼睛,个人的一切都真的都那么微不足道了,作为一个教师的人生的价值也就在这当中,因为他的身上有多多少少“人的人生”。他是这样说更是这样做,前几年中他父母患重病到去世,妻子患重病治疗,他再艰难也没有耽误过教育工作,每届学生都获得优秀的成绩。他是真正把教育当作神圣的事业去追求。为了学生的发展他想了做了很多,为了学生的发展他的确牺牲了很多,但对这他是这样理解的:干教师这一行既是谋一个饭碗,但更如同一块煤,他要给人火,要给人热,,就不能不燃烧自己,煤的价值没有别的,教师的生存的意义也就是这样一些吧。

面对这几年教育的创新改革与发展,黄老师一直认为:一个新时代的教师只有“胸罗丘壑,造化在手”,才能在教学中左右逢源,有所成果;老师只有自己永远有“活源之泉”才能给学生汩汩不竭的活水,不能只满足于“有一桶水与给一碗水”的观念。二十多年中他坚持不懈,抓住一切机会求学、自学,使他的知识功底十分扎实,教学上得心应手。取得两个大专与本科毕业学历后,95年又考入华东师大文艺理论研究生班学习。2000年4到2001年9月被浙江省教委选拔参加由国家教育部举办的首届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平时更是见缝插针,系统学习了中外教育理论,还虚心向同行学习;购买阅读了大量的文史哲自然科学及其他各种著作,刻苦地以书来蓄养自己的“内功”;用他自己的话说,“我

这方面是很‘贪得无厌’的”;以努力使自己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学者型教师,适应现时代与未来教育教学的发展。

教学和教科研上,黄老师极为注重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审美的精神内涵,把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把她建立在人生的平台上。他认为语文目前的教学应该少一些所谓的“法”,而多一些美感熏陶与精神及思维的培育,应以“立人”为教育的终极目标。从90年代开始就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从理念与实践上对语文教育进行反思与革新。1996年以来年他主持的语文组“以发展能力为目标的高中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教育大课题,这一课题中的五个子课题都是紧紧扣住学生的审美意识、学习心理、人格素质等方面展开教学与研究的。他本人先后所搞的四个浙江省及宁波市等教研课题如:“中学写作审美教育”、“语文教学的美育”、“语文选修课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等更是立足于人的审美素养、心理品质,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认识与把握语文教学。

写作教育上,他努力改变长期以来的死板陈旧低效的现状,认为写作是学生心灵折射,情感意识的反映,是一种扣问生命、感悟人生、认识生活、体味自然的美的精神创造。而不是不少人所重视的所谓技巧+观点的单纯的方法论的产物。他总结了长期来写作教育探索与思考的成果,撰写了十余万字的论著《中学写作审美教育论》,努力能走出一条作文教育的新路。

课堂教学中,他始终把“美”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突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共享的与发展个性的民主教育理念,他的课堂教学用他的学生话来说,是“引人入胜”“沐浴春风”

是“终生受益”。由于他的教育教学真正体现了“人”的发展,使他的一批批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生活中得以受用,他的教育教学经验也被广泛借鉴推行。

根据语文改革及新课程的理念,他还先后选编一套古今中外的优秀文章作为补充教材,深受学生欢迎。从1997年开始他开始尝试开设研究性课程,如小说鉴赏专题,文学评论专题,〈〈红楼慈溪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黄孟轲老师从教二十余年,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乐于奉献,敢于探索;功底扎实,视野开阔,在语文教育上大胆走出一条以精神育人的创新的路子,他的“精神育人,注重审美,培育思维,发展个性,”为要素的大语文教育理念,在教育界产生影响。

他二十多年如一日,扎扎实实治学,认认真真教书。曾有多次可以转行的机会,每次他都“铁了心”静心于教书育人。有时,他也曾受到种种委屈,更是由于工作繁重常感到心力憔悴;尤其是这几年经济大潮汹涌而来,金钱与物质利益的花花绿绿有时常常会使人晕头转向,但他常常说:金钱与物质的享受每个人都想,但作为一个教师不能没有一颗平常心;我们心里都明白,因为精力与时间只能这一些;一个真正的老师的人生中确实有多好多常人眼里的美好东西丢失了,当然有时想想也感到何苦呢;但我们的教育不能没有这样一些“呆兮兮”的人;特别当只要一踏进教室,面对一双双求知的眼睛,个人的一切都真的都那么微不足道了,作为一个教师的人生的价值也就在这当中,因为他的身上有多多少少“人的人生”。他是这样说更是这样做,前几年中他父母患重病到去世,妻子患重病治疗,他再艰难也没有耽误过教育工

作,每届学生都获得优秀的成绩。他是真正把教育当作神圣的事业去追求。为了学生的发展他想了做了很多,为了学生的发展他的确牺牲了很多,但对这他是这样理解的:干教师这一行既是谋一个饭碗,但更如同一块煤,他要给人火,要给人热,,就不能不燃烧自己,煤的价值没有别的,教师的生存的意义也就是这样一些吧。

面对这几年教育的创新改革与发展,黄老师一直认为:一个新时代的教师只有“胸罗丘壑,造化在手”,才能在教学中左右逢源,有所成果;老师只有自己永远有“活源之泉”才能给学生汩汩不竭的活水,不能只满足于“有一桶水与给一碗水”的观念。二十多年中他坚持不懈,抓住一切机会求学、自学,使他的知识功底十分扎实,教学上得心应手。取得两个大专与本科毕业学历后,95年又考入华东师大文艺理论研究生班学习。2000年4到2001年9月被浙江省教委选拔参加由国家教育部举办的首届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平时更是见缝插针,系统学习了中外教育理论,还虚心向同行学习;购买阅读了大量的文史哲自然科学及其他各种著作,刻苦地以书来蓄养自己的“内功”;用他自己的话说,“我这方面是很‘贪得无厌’的”;以努力使自己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学者型教师,适应现时代与未来教育教学的发展。

教学和教科研上,黄老师极为注重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审美的精神内涵,把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把她建立在人生的平台上。他认为语文目前的教学应该少一些所谓的“法”,而多一些美感熏陶与精神及思维的培育,应以“立人”为教育的终极目标。从90年代开始就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

从理念与实践上对语文教育进行反思与革新。1996年以来年他主持的语文组“以发展能力为目标的高中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教育大课题,这一课题中的五个子课题都是紧紧扣住学生的审美意识、学习心理、人格素质等方面展开教学与研究的。他本人先后所搞的四个浙江省及宁波市等教研课题如:“中学写作审美教育”、“语文教学的美育”、“语文选修课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等更是立足于人的审美素养、心理品质,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认识与把握语文教学。

写作教育上,他努力改变长期以来的死板陈旧低效的现状,认为写作是学生心灵折射,情感意识的反映,是一种扣问生命、感悟人生、认识生活、体味自然的美的精神创造。而不是不少人所重视的所谓技巧+观点的单纯的方法论的产物。他总结了长期来写作教育探索与思考的成果,撰写了十余万字的论著《中学写作审美教育论》,努力能走出一条作文教育的新路。

课堂教学中,他始终把“美”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突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共享的与发展个性的民主教育理念,他的课堂教学用他的学生话来说,是“引人入胜”“沐浴春风”是“终生受益”。由于他的教育教学真正体现了“人”的发展,使他的一批批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生活中得以受用,他的教育教学经验也被广泛借鉴推行。

根据语文改革及新课程的理念,他还先后选编一套古今中外的优秀文章作为补充教材,深受学生欢迎。从1997年开始他开始尝试开设研究性课程,如小说鉴赏专题,文学评论专题,〈〈红楼慈溪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黄孟轲老师从教二十余年,全身心投入教育

教学工作,乐于奉献,敢于探索;功底扎实,视野开阔,在语文教育上大胆走出一条以精神育人的创新的路子,他的“精神育人,注重审美,培育思维,发展个性,”为要素的大语文教育理念,在教育界产生影响。

他二十多年如一日,扎扎实实治学,认认真真教书。曾有多次可以转行的机会,每次他都“铁了心”静心于教书育人。有时,他也曾受到种种委屈,更是由于工作繁重常感到心力憔悴;尤其是这几年经济大潮汹涌而来,金钱与物质利益的花花绿绿有时常常会使人晕头转向,但他常常说:金钱与物质的享受每个人都想,但作为一个教师不能没有一颗平常心;我们心里都明白,因为精力与时间只能这一些;一个真正的老师的人生中确实有多好多常人眼里的美好东西丢失了,当然有时想想也感到何苦呢;但我们的教育不能没有这样一些“呆兮兮”的人;特别当只要一踏进教室,面对一双双求知的眼睛,个人的一切都真的都那么微不足道了,作为一个教师的人生的价值也就在这当中,因为他的身上有多多少少“人的人生”。他是这样说更是这样做,前几年中他父母患重病到去世,妻子患重病治疗,他再艰难也没有耽误过教育工作,每届学生都获得优秀的成绩。他是真正把教育当作神圣的事业去追求。为了学生的发展他想了做了很多,为了学生的发展他的确牺牲了很多,但对这他是这样理解的:干教师这一行既是谋一个饭碗,但更如同一块煤,他要给人火,要给人热,,就不能不燃烧自己,煤的价值没有别的,教师的生存的意义也就是这样一些吧。

面对这几年教育的创新改革与发展,黄老师一直认为:一个新时

代的教师只有“胸罗丘壑,造化在手”,才能在教学中左右逢源,有所成果;老师只有自己永远有“活源之泉”才能给学生汩汩不竭的活水,不能只满足于“有一桶水与给一碗水”的观念。二十多年中他坚持不懈,抓住一切机会求学、自学,使他的知识功底十分扎实,教学上得心应手。取得两个大专与本科毕业学历后,95年又考入华东师大文艺理论研究生班学习。2000年4到2001年9月被浙江省教委选拔参加由国家教育部举办的首届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平时更是见缝插针,系统学习了中外教育理论,还虚心向同行学习;购买阅读了大量的文史哲自然科学及其他各种著作,刻苦地以书来蓄养自己的“内功”;用他自己的话说,“我这方面是很‘贪得无厌’的”;以努力使自己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学者型教师,适应现时代与未来教育教学的发展。

教学和教科研上,黄老师极为注重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审美的精神内涵,把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把她建立在人生的平台上。他认为语文目前的教学应该少一些所谓的“法”,而多一些美感熏陶与精神及思维的培育,应以“立人”为教育的终极目标。从90年代开始就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从理念与实践上对语文教育进行反思与革新。1996年以来年他主持的语文组“以发展能力为目标的高中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教育大课题,这一课题中的五个子课题都是紧紧扣住学生的审美意识、学习心理、人格素质等方面展开教学与研究的。他本人先后所搞的四个浙江省及宁波市等教研课题如:“中学写作审美教育”、“语文教学的美育”、“语文选修课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等更是立足于人的审美素养、心理品质,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认识与把

握语文教学。

写作教育上,他努力改变长期以来的死板陈旧低效的现状,认为写作是学生心灵折射,情感意识的反映,是一种扣问生命、感悟人生、认识生活、体味自然的美的精神创造。而不是不少人所重视的所谓技巧+观点的单纯的方法论的产物。他总结了长期来写作教育探索与思考的成果,撰写了十余万字的论著《中学写作审美教育论》,努力能走出一条作文教育的新路。

课堂教学中,他始终把“美”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突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共享的与发展个性的民主教育理念,他的课堂教学用他的学生话来说,是“引人入胜”“沐浴春风”是“终生受益”。由于他的教育教学真正体现了“人”的发展,使他的一批批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生活中得以受用,他的教育教学经验也被广泛借鉴推行。

根据语文改革及新课程的理念,他还先后选编一套古今中外的优秀文章作为补充教材,深受学生欢迎。从1997年开始他开始尝试开设研究性课程,如小说鉴赏专题,文学评论专题,〈〈红楼慈溪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黄孟轲老师从教二十余年,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乐于奉献,敢于探索;功底扎实,视野开阔,在语文教育上大胆走出一条以精神育人的创新的路子,他的“精神育人,注重审美,培育思维,发展个性,”为要素的大语文教育理念,在教育界产生影响。

教学和教科研上,黄老师极为注重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审美的精神内涵,把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把她建立在人生的平台上。他认为语文目前的教学应该少一些所谓的

“法”,而多一些美感熏陶与精神及思维的培育,应以“立人”为教育的终极目标。从90年代开始就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从理念与实践上对语文教育进行反思与革新。1996年以来年他主持的语文组“以发展能力为目标的高中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教育大课题,这一课题中的五个子课题都是紧紧扣住学生的审美意识、学习心理、人格素质等方面展开教学与研究的。他本人先后所搞的四个浙江省及宁波市等教研课题如:“中学写作审美教育”、“语文教学的美育”、“语文选修课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等更是立足于人的审美素养、心理品质,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认识与把握语文教学。

写作教育上,他努力改变长期以来的死板陈旧低效的现状,认为写作是学生心灵折射,情感意识的反映,是一种扣问生命、感悟人生、认识生活、体味自然的美的精神创造。而不是不少人所重视的所谓技巧+观点的单纯的方法论的产物。他总结了长期来写作教育探索与思考的成果,撰写了十余万字的论著《中学写作审美教育论》,努力能走出一条作文教育的新路。

课堂教学中,他始终把“美”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突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共享的与发展个性的民主教育理念,他的课堂教学用他的学生话来说,是“引人入胜”“沐浴春风”是“终生受益”。由于他的教育教学真正体现了“人”的发展,使他的一批批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生活中得以受用,他的教育教学经验也被广泛借鉴推行。

根据语文改革及新课程的理念,他还先后选编一套古今中外的优秀文章作为补充教材,深受学生欢迎。从1997年开始他开始尝试

开设研究性课程,如小说鉴赏专题,文学评论专题,〈〈红楼他二十多年如一日,扎扎实实治学,认认真真教书。曾有多次可以转行的机会,每次他都“铁了心”静心于教书育人。有时,他也曾受到种种委屈,更是由于工作繁重常感到心力憔悴;尤其是这几年经济大潮汹涌而来,金钱与物质利益的花花绿绿有时常常会使人晕头转向,但他常常说:金钱与物质的享受每个人都想,但作为一个教师不能没有一颗平常心;我们心里都明白,因为精力与时间只能这一些;一个真正的老师的人生中确实有多好多常人眼里的美好东西丢失了,当然有时想想也感到何苦呢;但我们的教育不能没有这样一些“呆兮兮”的人;特别当只要一踏进教室,面对一双双求知的眼睛,个人的一切都真的都那么微不足道了,作为一个教师的人生的价值也就在这当中,因为他的身上有多多少少“人的人生”。他是这样说更是这样做,前几年中他父母患重病到去世,妻子患重病治疗,他再艰难也没有耽误过教育工作,每届学生都获得优秀的成绩。他是真正把教育当作神圣的事业去追求。为了学生的发展他想了做了很多,为了学生的发展他的确牺牲了很多,但对这他是这样理解的:干教师这一行既是谋一个饭碗,但更如同一块煤,他要给人火,要给人热,,就不能不燃烧自己,煤的价值没有别的,教师的生存的意义也就是这样一些吧。

面对这几年教育的创新改革与发展,黄老师一直认为:一个新时代的教师只有“胸罗丘壑,造化在手”,才能在教学中左右逢源,有所成果;老师只有自己永远有“活源之泉”才能给学生汩汩不竭的活水,不能只满足于“有一桶水与给一碗水”的观念。二十

多年中他坚持不懈,抓住一切机会求学、自学,使他的知识功底十分扎实,教学上得心应手。取得两个大专与本科毕业学历后,95年又考入华东师大文艺理论研究生班学习。2000年4到2001年9月被浙江省教委选拔参加由国家教育部举办的首届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平时更是见缝插针,系统学习了中外教育理论,还虚心向同行学习;购买阅读了大量的文史哲自然科学及其他各种著作,刻苦地以书来蓄养自己的“内功”;用他自己的话说,“我这方面是很‘贪得无厌’的”;以努力使自己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学者型教师,适应现时代与未来教育教学的发展。

教学和教科研上,黄老师极为注重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审美的精神内涵,把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把她建立在人生的平台上。他认为语文目前的教学应该少一些所谓的“法”,而多一些美感熏陶与精神及思维的培育,应以“立人”为教育的终极目标。从90年代开始就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从理念与实践上对语文教育进行反思与革新。1996年以来年他主持的语文组“以发展能力为目标的高中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教育大课题,这一课题中的五个子课题都是紧紧扣住学生的审美意识、学习心理、人格素质等方面展开教学与研究的。他本人先后所搞的四个浙江省及宁波市等教研课题如:“中学写作审美教育”、“语文教学的美育”、“语文选修课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等更是立足于人的审美素养、心理品质,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认识与把握语文教学。

写作教育上,他努力改变长期以来的死板陈旧低效的现状,认为写作是学生心灵折射,情感意识的反映,是一种扣问生命、

感悟人生、认识生活、体味自然的美的精神创造。而不是不少人所重视的所谓技巧+观点的单纯的方法论的产物。他总结了长期来写作教育探索与思考的成果,撰写了十余万字的论著《中学写作审美教育论》,努力能走出一条作文教育的新路。

课堂教学中,他始终把“美”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突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共享的与发展个性的民主教育理念,他的课堂教学用他的学生话来说,是“引人入胜”“沐浴春风”是“终生受益”。由于他的教育教学真正体现了“人”的发展,使他的一批批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生活中得以受用,他的教育教学经验也被广泛借鉴推行。

根据语文改革及新课程的理念,他还先后选编一套古今中外的优秀文章作为补充教材,深受学生欢迎。从1997年开始他开始尝试开设研究性课程,如小说鉴赏专题,文学评论专题,〈〈红楼慈溪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黄孟轲老师从教二十余年,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乐于奉献,敢于探索;功底扎实,视野开阔,在语文教育上大胆走出一条以精神育人的创新的路子,他的“精神育人,注重审美,培育思维,发展个性,”为要素的大语文教育理念,在教育界产生影响。

他二十多年如一日,扎扎实实治学,认认真真教书。曾有多次可以转行的机会,每次他都“铁了心”静心于教书育人。有时,他也曾受到种种委屈,更是由于工作繁重常感到心力憔悴;尤其是这几年经济大潮汹涌而来,金钱与物质利益的花花绿绿有时常常会使人晕头转向,但他常常说:金钱与物质的享受每个人都想,但作为一个教师不能没有一颗平常心;我们心里都明白,因为精

力与时间只能这一些;一个真正的老师的人生中确实有多好多常人眼里的美好东西丢失了,当然有时想想也感到何苦呢;但我们的教育不能没有这样一些“呆兮兮”的人;特别当只要一踏进教室,面对一双双求知的眼睛,个人的一切都真的都那么微不足道了,作为一个教师的人生的价值也就在这当中,因为他的身上有多多少少“人的人生”。他是这样说更是这样做,前几年中他父母患重病到去世,妻子患重病治疗,他再艰难也没有耽误过教育工作,每届学生都获得优秀的成绩。他是真正把教育当作神圣的事业去追求。为了学生的发展他想了做了很多,为了学生的发展他的确牺牲了很多,但对这他是这样理解的:干教师这一行既是谋一个饭碗,但更如同一块煤,他要给人火,要给人热,,就不能不燃烧自己,煤的价值没有别的,教师的生存的意义也就是这样一些吧。

面对这几年教育的创新改革与发展,黄老师一直认为:一个新时代的教师只有“胸罗丘壑,造化在手”,才能在教学中左右逢源,有所成果;老师只有自己永远有“活源之泉”才能给学生汩汩不竭的活水,不能只满足于“有一桶水与给一碗水”的观念。二十多年中他坚持不懈,抓住一切机会求学、自学,使他的知识功底十分扎实,教学上得心应手。取得两个大专与本科毕业学历后,95年又考入华东师大文艺理论研究生班学习。2000年4到2001年9月被浙江省教委选拔参加由国家教育部举办的首届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平时更是见缝插针,系统学习了中外教育理论,还虚心向同行学习;购买阅读了大量的文史哲自然科学及其他各种著作,刻苦地以书来蓄养自己的“内功”;用他自己的话说,“我

这方面是很‘贪得无厌’的”;以努力使自己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学者型教师,适应现时代与未来教育教学的发展。

小学语文名师特级教师李明新

小学语文名师:特级教师李明新 李明新北京小学常务副校长,北京市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教育评估院特聘专家,北京市劳动模范,北京市五四奖章获得者,北京市学科带头人,北京市青联委员,曾被授予美国华裔陈香梅校长奖章,入选北京市百千万人才工程。目前主持国家级课题《关于培育优质学生群体的实践研究》,致力于语文教育与学校教学管理创新研究与探索,曾于1995年获全国首届小学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二十年来形成其“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学”思想,出版课改专著《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学活力说》《建构主体性课堂教学》等,其中课改专著《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学》获首届中国教育学会科研成果奖。今年以来多次积极、认真参与对全国各地农村教师的培训工作,受到教育部、中华慈善总会等组织者的称赞。 2007年主要讲学: 2月,语文教学改革与学生语言发展(新加坡后港学区) 4月,执教《趵突泉》(新生代语文教师教学观摩活动) 4月,执教《趵突泉》;讲座《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学》(江苏泰兴黄桥)5月,《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学》(参与中华慈善总会培训全国农村地区骨干教师活动) 6月,《课程改革呼唤教学创新》(参与辽宁建平县农村校长、教师培训活动) 7月,《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再次参与中华慈善总会培训全国农村地区骨干教师活动) 8月,《课程改革呼唤教学创新》(参与河北邯郸市农村校长、教师培训活动) 8月,中国教育电视台播放讲座《怎样上好语文课》(参与教育部组织实施

的全国农村教师课改培训工程) 9月,《提升价值是有效教学的崭新追求》(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委员会贵阳年会) 10月,《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学》(参与青岛语文骨干教师培训) 11月,《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学》(参与广东语文骨干教师培训工作) 2007年主要著述: 1.《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学》(3月发表于《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 2.《从中间人到中坚力量》(5月发表于《中小学管理》杂志) 3.《没有终点的追求》(9月发表于《人民教育》杂志) 4.《提升价值是有效教学的崭新追求》(10月发表于《中国教育报》) 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学,这是李明新老师从事多年语文教学实践所悟出的“理”,也是虚心学习前辈和同仁先进语文教学经验的体会。“实”与“活”作为一种语文教育思想,对于丰富和发展语文教育理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于指导当前的语文课程和教学改革,尤其是在防止和克服语文教学目标“虚化”、教学内容“泛化”等方面,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何谓语文教学的“实”与“活”?特级教师李明新对此有明确的回答。他说:“我力求使自己的语文教学实现两点基本的思想:一个是…实?,一个是…活?。…实?就是要让自己的语文教学朴朴实实,让学生学得扎扎实实,使学生学有所得,真的能在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上有所提高,培养起良好的语文素养。…活?就是要讲求教学的艺术性,生动地教学,教师目中有…人?,课上师生互动,让语文教学深入人心,润物无声:教师在课堂上因学而导,神彩飞扬,欲罢不能;学生在课上学语文如沐春风,在课外学语文其乐融融。”从这个界定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李明新的语文教学是求真、求实、求新。求真,就是尊重语文的本来面目,坚守语文本真。追求真理、探索真理,循着语文教学规律和特点进行教学。求实,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尊重事实,实事求是,讲求实效。求新,就是在语文教学中,不墨守成规,强调在继承中创新。这是语文教学的生命力所在。 “实”与“活”语文教育思想是在李明新老师近20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它不仅有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经验积累,而且还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实”与“活”,强调尊重语文的本来面目,坚守语文本真,充分体现其语文教育思想的哲学理论依据。“实”与“活”的语文教学,强调突出语文的性质。正如李明新所说“…实?与…活?的教学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他是这样认识的,也是这样实践的。我曾多次深入课堂听李明新老师讲课,也曾多次和他面对面地切磋探讨语文学科的性质。我认为,李明新老师对语文学科性质的理解和把握是正确的。他深知“语文学科的性质左右着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决定着语文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要求……”所以,在李明新老师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始终贯彻这一基本思想,牢牢把握住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这是李明新老师语文教育思想的学科理论依据。除此之外,“实”与“活”的语文教育思想还有“教学论”等理论依据。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实”与“活”的语文教育思想是科学的语文教育理论。 “实”与“活”的语文教学,核心在思想,重点在实施。没有思想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李明新在语文教学中,勇于实践,善于思考,主张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比如,他在《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学》一书中曾写道:兴趣是怎样流失的?主体是怎样丧失的?“儿童”是怎样

阅卷负责人谈高考作文

阅卷负责人谈高考作文(二) 材料作文,勿因审题而满盘皆输 日期:2010-12-24 作者:周宏来源:文汇报 周宏 曾经有人提出,高考作文的评分应该将审题、构思、语言三者分开打分。这样一来,即使审题错误的作文,也能因语言优美、构思新巧而获两项高分,从而及格甚至获得更高的分数。据说这样能够避免一些平时作文水平高的同学因一时之错而抱憾终生。笔者为其惜才之心而感动不已,但考生万不可以为真有此等好事,因为此种做法会大大助长抄袭的恶习。试想,有人背熟他人佳作,文不对题却文采翩翩,该及格吗? 从往年高考作文评分看,文不对题的作文均在四类以下,今后恐怕也不会改变。作文审题,永远是考场佳作产生的基础,舍此,犹如无本之木,决不可能长出奇葩异草。所以,要在高考中赢得作文高分,不过好审题关,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不因审题错误而满盘皆输呢? 首先有必要对时下材料作文的概念作重新界定。简要地说,命题形式就两种,一种是材料作文,一种是命题作文。给了材料,就是材料作文;不给材料,就是命题作文。在话题作文出现之前,材料作文审题要求抓住材料的核心内容,立意要求遵从材料的倾向性,学生作文几乎只能阐释材料的含义,不能对材料隐含的观点作出补充,更谈不上提出不同意见了。而上世纪90年代出现的话题作文,在降低审题难度尤其是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得之见方面作出了贡献。 高考作文由材料作文走向话题作文,是对材料作文在审题和立意方面限制过多的反思,是对“让学生乐写、敢写、善写”这一作文教学改革理念的践行。然而,话题作文也存在不足,那就是审题要求过宽。对话题作文而言,材料只是话题的引子,学生作文只要围绕话题,引不引用材料,是否交代观点与材料的关系,几乎不影响其得分,其最为严重的结果是便于学生套题。于是,2009年开始,上海的高考作文题又回归到材料作文。但这种回归不是倒退,而是扭转话题作文弊端,摒弃材料作文死板的“新材料作文”。和传统的材料作文相比,其相同之处是立意要围绕材料的内容,要明确交代观点与材料的关系,行文要有对材料的引用或分析(但不要大段甚至全部照抄材料),不同之处则是对材料内涵可以肯定,可以否定,也可以在肯定的基础上予以补充。命题者往往会在写作要求中明确“自选角度”以便给考生更多的自由。写作者引用分析材料,主要作用也是为了告诉读者:我读懂了这则材料,我是围绕材料立意的。显然,它吸取了话题作文的长处,避免了话题作文的缺陷。 倘若广大师生都能确立上述概念,教师便不能在评价中先入为主地设立条条框框,更不会仅以学生作文是否符合阅卷老师自己对材料的理解为评价标尺,学生也就敢于大胆地抒发自得之见了。 学生的自得之见要得到首肯,必须在正确理解材料的基础上。确保你的理解不致走

语文特级教师讲座之十王栋生(吴非):

语文特级教师讲座之十王栋生(吴非): 我的教师生涯及对教师发展的思考 主讲人:南京师大附中特级教师王栋生 (笔录者:倪孟达) “于漪茶座——全国名师报告系列活动”在于漪老师的“娘家”杨浦高级中学拉开帷幕,首位登台演讲的,是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南京师大附中王栋生老师。王老师是著名的杂文家,笔名吴非,曾获首届“林放杂文奖”,出版的许多教育随笔,如《不跪着教书》、《前方是什么》受到教师们热捧。 “非常抱歉,让大家星期六来听我说话,”王老师以这样一句略带南京口音的话开始了他今天的讲课,“家中有老人、小孩的老师可以先回去,我不会在意。”当然,不会有哪个老师愿意在这个时候离开。 (为便于行文,以下内容根据笔记以第一人称“我”来讲述,有关的事例和观点都属王栋生老师所有,若所记与原意有出入,则是我的责任。) 任何职业都有危险性,教师职业有没有呢?“教师是一种高危险的职业!” 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误人子弟”,可以这么说。我们做的事关系到别人的未来,要考虑以后别人对我们的评价。 “本来应该在上午赶到上海来的,可我上午在学校里还上了两节高三复习课。这是一种现实。”我们的教育假如都在忙着这些东西,这样的教育还有前途吗?” 教师的危险性在于三句话: 其一,用反科学的方法搞科学教育; 其二,用不道德的方法搞道德教育; 其三,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搞应试教育。 我与商友敬老师在一个地方见到一群老人为了抢超市派发的营养品打得头破血流,感慨很多,联想到教育的问题。这些老人,当他们正值最好的年龄,最应该学习的时候,他们在干吗?他们遇上了史无前例的“大革命”,都在街头打打杀杀,如今为免费营养品而大打出手,只不过是他们的历史延续而已。 古希腊称教师为“智者”,说明教师角色之特点在于多智。故我们需要提高自身的素养,要回到常识。 我曾开玩笑说,“我们学校成问题了,连我都成人物了”。“在五十年前,如果以我这样的水平去‘中大附中’应聘,门都不敢进。”引用教育家杨启亮的一句话:“我最知道我自己是什么东西了。”“这句话现在轮到我来讲了。”(苏格拉底说“自知无知故求知”,“我之所以是天下最聪明的人,就是因为我是天下最有自知之明的人。”)有一年我在档案馆里查民国时期教师的工资,看到中央美院一教师月入230块大洋,而当时普通职员月薪20多块。如今老师们都在抱怨待遇低,我们首先应该反问自己:“你

论文:浅析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策略

论文:浅析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策略【论文关键词】策略发现闪光点精妙优秀构思 【论文摘要】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在作文教学中采取一定的策略,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要想有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必须要采取相应的策略,如善于发现作文的闪光点,用肯定的态度去欣赏并利用这些闪光点,让学生体验到作文成功的乐趣,激发写作的兴趣,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往往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却收效甚微。有的学生在教师不厌其烦的训练下,甚至对写作产生了厌烦情绪。一说作文就头痛,哪里还能写出好的作文。 笔者认为,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不能用刻板的标准去评价和衡量学生的作文,而应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出发,实事求是地评价学生的作文,教师要从实际出发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 著名教育家家叶圣陶认为:“学生作文中任何一点可取的地方,都应找出来,肯定他的想法和写法。”心理学告诉我们:希望是人们奋斗的原动力。学生完成一篇作文后,都希望得到老师的承认和肯定。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要求不宜过多、过高。面对学生幼稚的作文,教师要尽量发现其闪光点,

以正面肯定、鼓励为主,不求全责备,不扼杀学生创造的火花。即使学生作文中有一点进步,也应该得到老师的肯定。我们认为,学生只要用心去写了,在一篇作文中,总会有那么一些字词使用得比较恰当,甚至某些段落写得比较精彩。教师在批改作文时应作重点批注,并在作文讲评课上予以赏析、肯定和褒扬,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发现了用得好的字词、写得好的句子、段落,但又不可能在讲评课上对每篇作文中的精美句子段落都一一赏析。但老师又不能对这些好的句子、好的段落置之不理。如果这样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且还可能因为老师的漠视打击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因此,教师可以采取摘抄学生作文中精美语句的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具体可以这样操作:教师把所有作文中的精美语句抄写在黑板上,每句话的后面注明班级、姓名,同时要求学生把这些语句抄写在专门的摘抄本上。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教师把这些精美的语句打印出来,张贴在学习园地,让学生课后去抄,这样学生可以不占用上课的时间。 如果是带着欣赏的眼光去看学生的作文的话,我们就不难发现班上也有不少优秀作文。这些作文能够真实反映出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能够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够反映出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其中好的作文对全班同

最新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名录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最新名录 北京 宁鸿彬北京第八十中学。1936年生,北京人。195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1965年毕业(进修)于北京电视大学中文系。1986年评为特级教师。现任北京市普教系统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委会委员,先后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顾德希北京四中。生,北京市人。196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1989年评为特级教师。北京市教育学院兼职教授。 李裕德北京大学附属中学。195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北京市语言学会副会长。 陶伯英全国高考语文命题组成员 赵大鹏北京市东城区教研室 程汉杰北京市铁二中 申士昌北京市西城区教研室 陈天敏北师大实验中学(语文组长) 程翔北大附中(副校长)。1963年生。 王大绩北京市陈经纶中学。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北京市中学语文学会理事。 韩军清华附中教学副校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新语文领军人物。 上海 于漪(女)1929年2月生,江苏镇江人。195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先后在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工农速成中学,上海扬浦中学,上海第二师范学校任教。1978年评为特级教师。 朱泳燚1940年生,上海人。1960年毕业于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先后中苏州地区教师进修学院,常熟教师进修学校,常熟师范学校,常熟第二中学,常熟中学任教。1984年评为特级教师,1988年获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聘为特约编审。

林炜彤1920年生,江苏如东人。1936年师范学校毕业后在小学教过几年书,1939年到上海读大学,抗战胜利后到上海任教至1992年10月离休。1981年评为特级教师。 钱梦龙1931年生,上海嘉定人。初中毕业后辍学,1951年到中学教美术,不久转教语文。1980年评为特级教师。1988年获全国中小学教学改革“金钥匙”奖章。现为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人民教育出版社特约编审。经多年探索,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为理论框架,以“自读、教读、复读”为基本课式的“导读”思路。 徐振维(女)1932年生,江苏宜兴人。195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先后在西安第二女中、西安第三中学、上海五四中学任教,1977年调任上海市教育局教研员。曾主持“课时分段,扩大阅读”的语文教改实验大获成功。1986年评为特级教师。1988年始担任上海市H版中小学语文教材执行主编,担任过国家教委中小学语文审查委员。1994年12月27日逝世。 张大文上海复旦大学附中 方仁工上海市市北中学(校长) 陈钟梁上海东方教育中心(副主任) 程红兵上海建平中学 河北 时雁行1920年生,河北河间人。1950年任赤峰中学语文教师,1952年调河北师大附中。1986年评为特级教师。 李风平华北油田供应处中学。1956年生,河北人。全国优秀教师。 许建国河北黄骅中学(副校长)。1963年生。1993年起四年间从一级教师破格为高级教师,又破格为特级教师。 江西 张富1935年生,江西临川人。1955年当上乡村中学教师,1980年调南昌第三中学。1991年评为特级教师。1986年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991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高考语文阅卷老师谈高考作文

高考语文阅卷老师谈高考作文 (一)我的分数去哪儿了? 往届很多考生在高考完了查到自己的高考语文成绩时,都会有这样的疑问:我的诊断性测试和适应性测试的语文成绩都超过了120分,为什么到最后真正的高考语文成绩却在100分左右徘徊?我的分数去哪儿了? 是啊,你的分数去哪儿了?今年参加高考的高三学生应该避免产生同样的疑问。经过十二年的寒窗苦读,经过老师们多年来精心的指导训练培养,你的语文学习理应在高考中结一个硕大的果实。在今年的诊断性测试中你发现了自己语文学习存在的问题,查漏补缺,在适应性测试中你成绩优异,有的同学甚至过了130分,直逼140分。但是,这个分数会是你在今年高考中的最终得分吗?你了解网上阅卷的操作规程吗?你知道什么样的作文才是阅卷老师喜欢的好作文吗? 你的分数去哪儿了?答案是你的分数丢失了。你的分数丢哪儿了?答案是你的分数丢在作文上。 经过高三的三轮复习,你的基础知识得分已经基本稳定,能够左右你语文成绩的就是作文成绩,作文决定高考语文的成败,高考语文决定高考的成败。如果你的作文写成了现代八股文,如果你的字迹潦草辨认困难,如果你的作文没有自我、没有历史、没有社会、没有天下苍生,如果你的作文没有亮点只有引起阅卷教师的倦意,如果你的作文只追求辞藻的华丽、满篇皆是老套的排比句……如果没有你自己对材料和事件的独特分析和感悟,没有你的语言个性,你凭什么得到阅卷教师的青睐?你的作文凭什么获得一个高分? 我在高考阅卷中见到不在少数的现代八股文章,这样的文章很显然是训练有素,有些学生是在考前准备了一段他认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开头,比如:“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脉脉余晖,我拥一缕最暖的……”“创造是石,敲出星星之火;创造是火,点燃希望的灯;创造是灯,照亮前行的路”“爱在左,情在右,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这些老套的排比句或名句满眼都是,还能有什么感染力呢?开头完了,中间就开始罗列材料,嚼别人嚼过的东西。很多考生只知罗列而没有自己对于材料和事件的独特分析和感悟,这样的文章自然是别人的,不是自己的,感情苍白,没有说服力。有些学生甚至罗列三五个众所周知的“感动中国”的材料,开头结尾一贴标签就万事大吉了,如此为文,就成了人人厌恶的八股了。如此文章肯定不会得到你期望的分值,给你归于三类已经是很不错的结果了。 教你的老师知道你作文的优势,会习惯性地给你一个作文高分;高考阅卷老师了解你的文化底蕴、知道你的语文功底吗?高考阅卷教师的评分标准跟教你的语文老师的评分标准是一致的吗?他们了解你的写作优势吗?肯定不了解!那你就要通过你的作文告诉阅卷老师:你的语文功底深厚,表现在你的字迹清秀工整,你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很强、能够深度思考人生,你的作文关注社会关注人生,你的立意高远深刻、选材精心典型、构思行文新巧,你的论据引述活泼、分析独到有力、内容充实厚重,你的语言个性有味、题目拟制靓丽、开头引人注目、结尾精辟有力、卷面干净整洁,你的文章撼人大气……如此,你就不必担心你的高

谈高考作文范例的有效使用

谈高考作文范例的有效使用 谈高考作文范例的有效使用刘晓英《语文报》(高考版)2012年作文专号合订本收集了2012年全国17套高考语文试卷中的作文题目,对文题进行解析,并在《参考思路》《评审条形码》《素材链接》《作文大家写》《最佳印象作文》《满分作文》《一类文、二类文及解析》《阅卷传真》等栏目下为读者提供了不少相关重要内容,最后还有专家预测新题。内容可谓丰富多样,精彩纷呈,对高三学生提升写作水平、备战高考作文极有帮助。类似的高考考场作文范例的资料还有很多,遗憾的是,老师们往往没有有效利用,只是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看,或者仅仅是稍加指点,教师就不再理会了。其实这些现成的好材料应该好好用起来,让它真正对学生起到帮助作用。析。析题目,找规律,定方向。首先组织学生通览17套高考试卷中的作文题目,寻找规律与趋势,再在全班进行交流讨论,找出一些较成熟的规律或趋势来。如果学生总结得不好,老师就进行讲解。以下是学生们总结出来的规律与趋势:1.2012年全国17套高考题,16个省市的作文是材料作文,只有江苏省是命题作文;2.所给材料类型多样。有事例类材料、格言类材料、多材料类材料、文学类材料;3.继承前几年高考作文“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等要求外,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和全国大纲卷均将“自定文体”修改为“明确文体”,进一步强调文体特征要明确,要符合不同文体的写作规范,具备不同文体的基本要素,即要“入格”。从这些分析中,我们可以明确一些2013年作文复习的方向:1.强化新材料类作文训练,各类材料类型都应训练到;2.强化文体意识,训练学生规范写作文体。读。阅读各类考场作文,析其优劣,总结优秀作文要素在文中的具体体现,找出写作应避免的误区和毛病。这个环节需要静下心来阅读、比较、分析,所以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如果是课后以作业形式让学生自行阅读,则需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和时间要求,教师切不可越俎代庖,大包大揽,一定先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分析,再进行指点,这样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感受会更真切。可以利用一段时间的早读课、阅读课或者晚自习,给学生阅读时间。教师要强调各类作文极其评析的比较阅读,在比较阅读和分析中使学生明确优秀作文需要具备哪些要素,这些要素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我们能够借鉴和模仿的有哪些内容。在比较分析中明确二类作文的不足在哪里,与自己平时的写作进行比较,反思自己的写作中是否存在这些不足。积。考场优秀作文给学生提供的借鉴和积累内容非常丰富,好词佳句、典型素材、构思立意、写法技巧等等。要求学生用专门的本子,分类别进行积累。先分成好词、佳句、素材、构思、立意、技巧六类,素材、立意等类中又可分几个主题,如爱国、创新、坚持、挫折、自然、社会、拼搏等等。佳句类可以分为哲理句、文采句等小类。这一个环节教师需要进行调控,不能听任学生随意进行,要指导学生如何挑选积累内容,并且规定每周的积累量,老师定期收上来评阅,表扬优秀的,指出不足的,指导修改,还可以组织积累交流会,请做得好的同学介绍经验,诵读积累内容,请同学们自由发言谈自己的感受和建议等。另外,积累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运用,所以,要提醒甚至要求学生经常翻看,每次写作训练时要求学生使用积累本上的内容,并在作文中明确标示。甚至可以规定数量,如至少引用三处等。这样积少成多,经常熟悉,经常使用,学生脑海中有了积存,有了丰富的储备,自然就会体现在作文中。古人说,“读完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说的就是积累的重要性。写。其实这些例文为学生写作练习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对于满分作文、优秀作文可以进行仿写:可以选择文中优美语句、哲理语句,要求学生进行句子仿写;可以选择文中有明显特点的文段进行仿写,比如使用了精彩的修辞手法的文段、说理特别深入的文段、段内语句环环相扣、层层深入、逻辑清晰的文段仿写;还可以仿写整篇文章。对于二类例文,我们可以进行改写。在读的环节,我们已通过比较、分析明确了这类作文的不足之处,在写的环节就可以针对性地进行改写升格。可以改写某个文采不足的语句、说理不明的语句、不够精炼的语句,也可以改写某个不够生动的语段、内部逻辑联系不清的文段、析理不够清晰透彻的文段,甚至是改写整篇文章。还可以进行重写,比如组织学生参加“我写高考作文”征文活动。

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生活化思考(论文)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 也谈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生活化 宁夏吴忠市郭家桥中心学校王霞 内容摘要:遵循写作规律,改变传统写作教学现状,让教学从立足文本到立足生活,让生活引领课堂教学。从关注共性到关注个性,使生活贴近学生。从强化文体教学到强化心理感知,真正体验有情的生活。从走进现实更走向真实,追求理想的生活。使作文教学更有效。 [正文]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句话指出了社会对于人才的重要作用,也符合写作的规律。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作来自生活是毋庸置疑的。可传统的作文教学恰恰忽视了这一点。脱离生活从文本到文本,由模仿开始到模仿结束。造成了千人一面的现状。如何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以人为本,使写作更自然,更科学,是摆在中学语文教师面前的当务之急。在新课程背景下使作文课堂生活化,未尝不是一种选择。课堂生活化,将生活引入课堂,让课堂就如生活,以课堂作为生活情景的集散地,提供写作素材,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情趣,从而激活写作教学的一种课堂模式。 一、立足文本到立足生活,让生活引领课堂 从立足文本形式,脱离学生实际的范文模写,到以人为本,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从内容上入手,给学生一定创作空间。古人学文,先养气,苏辙云:文不可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如果养成了浩然之气,则“文不难而自至”了。养气就是生活实践。课堂尽可能给学生生活的多种形式,让生活引领课堂,不无裨益。 1、关注生活有助于创作开展 生活是丰富无比的宝藏,其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材料。但生活也是松散无章的。课堂关注的是生活中的焦点。关注学生切近的生活。让学生学会观察。屠格涅夫说道:“注意观察周围的一切,不仅要努力从生活的一切现象里抓住生活,而且要努力去了解它,----不管怎样,要完全忠实于真实性,不要满足于表面的研究,避免一切印象与虚伪。”可以设置一个敏感的话题,如理解。结合口语交际的形式,在活跃的气氛中丰富了表达能力也使写作有了着眼点。而创作由此生发开来,写出学生对于生活中人际交往的感悟。而对于文体的学习可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贾志敏关于作文教学讲座资料关于作文教学的对话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贾志敏关于作文教学讲座资料关于作文教学的对话 关于作文教学的对话 贾志敏 “课外生活作文”的具体指的是什么?课堂训练作文与课外生活作文如何有机地结合起来?他们的“结合点” 又在哪里呢? 根据我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获得的体会是:作文训练应该按"课内课外两条线”进行。即: 课内训练作文。 课外生活作文。 前者,着重在训练,后者则着重在表现在生活方面。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众所周知,作文没有诀窍,更没有捷径,唯有“多读多写”。 读书是学习,是吸收,是积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是古人告诉我们"读书自有好处”的道理。“胸无点墨”岂能“下笔成文” ?这已形成了人们的共识,也是不争的事实。 关于"多写”的问题,倒要费一番的口舌议论一下的。 “多写”是泛指,是相对于“不动笔”与“少动笔” 而言的。 “多写”指多动笔墨,“多写”还要“巧练”。 平时,我们常把“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这句话挂在

嘴边,这是有道理的。 “课内训练作文”是必须的,是不可缺少的。教师命题,教师提供作文素材,教师指导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 目的是多方面地培养学生作文的能力。然而,事物有其两面性,这样的训练往往会有局限性,会抑制学生的写作热情,因为这样做可能会让孩子去写不熟悉的,乃至不喜欢的东西。 而“课外生活作文”则让学生去写“放胆文”,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天马行空”,“我行我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喜欢什么,就反映什么。只要“有所感”都可以收于笔下。因为没有了束缚,学生的写作热情可能被激发。学生在毫无约束的状态下写出的作文,可能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真实生活的感受。因此,会“有看点”。这样的作文才有可能题材新颖别致,内容真实可信,语言鲜活生动。让我拍案叫绝的作文,大多来自于学生的“课外生活作文”。 这里,向你介绍几篇学生在课外写成的作文。 看爸爸刮胡子 爸爸的脸上长着密密麻麻的胡子。每天早上,他都要对着镜子刮胡子。每当他刮胡子的时候,我就会想起老师 教我的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小豆芽 今天,妈妈要做绿豆沙牛奶。我向妈妈要了十几颗绿豆,我想

高考作文必读(上海高考语文阅卷负责人--周宏谈作文)

高考作文必读(上海高考语文阅卷负责人--周宏谈作文)

文汇报12.24 B版阅卷负责人谈高考作文 材料作文,勿因审题而满盘皆输 周宏 曾经有人提出,高考作文的评分应该将审题、构思、语言三者分开打分。这样一来,即使审题错误的作文,也能因语言优美、构思新巧而获两项高分,从而及格甚至获得更高的分数。据说这样能够避免一些平时作文水平高的同学因一时之错而抱憾终生。笔者为其惜才之心而感动不已,但考生万不可以为真有此等好事,因为此种做法会大大助长抄袭的恶习。试想,有人背熟他人佳作,文不对题却文采翩翩,该及格吗? 从往年高考作文评分看,文不对题的作文均在四类以下,今后恐怕也不会改变。作文审题,永远是考场佳作产生的基础,舍此,犹如无本之木,决不可能长出奇葩异草。所以,要在高考中赢得作文高分,不过好审题关,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不因审题错误而满盘皆输呢? 首先有必要对时下材料作文的概念作重新界定。简要地说,命题形式就两种,一种是材料作文,一种是命题作文。给了材料,就是材料作文;不给材料,就是命题作文。在话题作文出现之前,材料作文

审题要求抓住材料的核心内容,立意要求遵从材料的倾向性,学生作文几乎只能阐释材料的含义,不能对材料隐含的观点作出补充,更谈不上提出不同意见了。而上世纪90年代出现的话题作文,在降低审题难度尤其是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得之见方面作出了贡献。 高考作文由材料作文走向话题作文,是对材料作文在审题和立意方面限制过多的反思,是对“让学生乐写、敢写、善写”这一作文教学改革理念的践行。然而,话题作文也存在不足,那就是审题要求过宽。对话题作文而言,材料只是话题的引子,学生作文只要围绕话题,引不引用材料,是否交代观点与材料的关系,几乎不影响其得分,其最为严重的结果是便于学生套题。于是,2009年开始,上海的高考作文题又回归到材料作文。但这种回归不是倒退,而是扭转话题作文弊端,摒弃材料作文死板的“新材料作文”。和传统的材料作文相比,其相同之处是立意要围绕材料的内容,要明确交代观点与材料的关系,行文要有对材料的引用或分析(但不要大段甚至全部照抄材料),不同之处则是对材料内涵可以肯定,可以否定,也可以在肯定的基础上予以补充。命题者往往会在写作要求中明确“自选角度”以便给考生更多的自由。写作者引用分析材料,主要作用也是为了告诉读者:我读懂了这则材料,我是围绕材料立意的。显然,它吸取了话题作文的长处,避免了话题作文的缺陷。 倘若广大师生都能确立上述概念,教师便不能在评价中先入为主地设立条条框框,更不会仅以学生作文是否符合阅卷老师自己对材料的理解为评价标尺,学生也就敢于大胆地抒发自得之见了。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个性化作文初探 试论高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的美育策略 语文教学与审美情感培养 先秦诸子散文的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儒家人格思想与中学语文教学 试论个性化作文教学 文体学理论在提高高中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方面的应用研究 还中学文学教育以本原面目——中学文学教育本体阐释 语文课程标准研究 论语文教学中的独立人格建构 语文教育中德育问题再思考 阅读障碍学生的创造力、学习适应性特征研究 基于问题学习理论及其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现状及其对策 台湾高中国文现行教科书研究 个体社会化心理积淀对中学作文教学的影响 职专语文教学现状及对策 试论学生写作主体性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论文学阅读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指向 中学语文教师素质构建的前瞻性思考 浅论协商对话式的阅读教学 农村中学生口语现状及对策分析 中学口语教学现状与改革 中学生语文听力素质的培养及测量研究 重建中学生写作动机系统 中学语文合作学习初探 关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若干思考 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素质现状调查与反思 试论研究性阅读 审美与人格——中学文言教学的双重指向 高中语文阅读能力结构 职业中专语文教师素质研究 不同阅读能力中学生语篇阅读中的推理加工(博士) 学生作为研究者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模式初探 论导引中学生叙述性作文构思与语言表达 语文教学与思维培养 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初探 应当重视中学阶段鲁迅小说人道主义思想的教学 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探讨 谈古诗词与歌曲音乐的相融教学 中学作文教学规律初探——论中学生作文由模仿到创新的渐变

中国古典诗文的情志因素与青少年人格教育 论语文教学价值的生成与创新 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模式·个性·文学性 论散文与中学语文教育 论语言美与语文教育 语文课堂对话教学初探 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与出路 论语文教育与生命意识的培养 中学语文教育与环境教育 语境与非预设性语文阅读教学 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与美国(麻萨诸塞州)《英语语言艺术课程标准纲要》的比较 对话理论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话题作文的主体性研究 生成秩序—当今阅读教学新范式 基于网络的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优化阅读,给学生一双腾飞的翅膀 初中语文教材体系研究 中学语文鲁迅作品教学探索 论作文教学中写作主体意识的开发 基于网络的语文阅读辅助导读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运用解读学原理优化语文阅读教学 架起“意会”与“言传”的桥梁——论语文阅读教学的科学性 语文教学与思维训练 中学作文教学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当今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及教师职业化诉求的现实意义探析 中学语文教学矫正问题研究 运用情境教学进行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的研究 新课标形势下高中阅读教学新模式系统的构建 汉语教学与英语教学比较研究初探 论“超文本”阅读教学 试论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 中国与新加坡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实施之比较分析 论诗歌的“超文本”教学 高中诗歌教学的意象探讨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写作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 走入意境: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新路径 试析《漱玉词》的艺术风貌 论宋词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 中学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多元解读探索 人文精神:诗歌的价值体认与诗歌教学的价值取向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讲座材料集锦教研资料经验介绍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讲座材料集锦(教研资料经验介绍) 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反思 四川省乐山市教科所殷宗祥 发言提纲: 一、新课程的理念 1.全面发展的质量观; 2.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3.民主合作的教学观; 4.优质高效的效益观。 二、新课程评价理念 建立促进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三、评价的内涵 1.绝对评价; 2.课堂即时评价; 3.作业评价; 4.形成性评价; 5.考试评价; 6.多元评价。

四、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范畴 1.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对各种研究课的评价;对优秀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对骨干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对新教师课堂的教学评价); 2.对学生课堂学习的评价; 3.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五、新课程语文课堂的特点 1.学习语文的课堂:返璞归真回归本色 2.灵动的课堂:充满灵气和智慧充满互动的气氛 3.创新的课堂:鼓励学生创新求异让学生体验成功 4.平等的课堂:师生之间的平等学生之间的平等个体与群体的平等 5.有味道的课堂:充满趣味蕴含情味具有韵味 六对“评教”的认识 1.关注学生的发展:全面发展长期发展发展中的需求发展中的尊严 2.对阅读教学评价的认识:读懂悟情学法积累

阅读教学“五要”:要读书要融情要议论要起伏要训练 (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有写有练) 3.对作文教学评价的认识:表情达意的交际工具 习作教学“五要”:话要多情要真意要新文要美评要实 (下笔成文真情告白美观新颖评价有效) 七对“评学”的认识 1.语文课堂学习的评价:学习状态学习过程学习结果 2.对学生学业的评价:(1)“成绩优秀”不等于“学业优秀”(2)学生“语文素养”靠长期的训练八教育形势对教学评价影响的反思 1.“均衡教育”的反思:教育硬件资源不能都均衡配置,教育软件资源不可能均衡配置。 2.对“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反思:人民会满意吗?满意的标准是什么?对“优质教育”的追求导致新的“不公平”。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孙双金访谈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孙双金访谈 1.您叫小学生读教材之外的古诗文有多长时间了?主要是用自己编写的教材吗? 我教小学生读教材之外的古诗文由来已久。记得1981年我刚参加工作时,就每周教学生读1至2首古诗。那时我教的班,从三年级带至五年级,学生背诵了几百首古诗词,积淀了丰富的古诗文底蕴。学校每次公开课都让我展示,我班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听课老师的广泛好评。 开始教学生背诵古诗文没有现成的教材。我们学校到了2009年时,组织专家和教师编写了校本教材《12岁以前的语文》,才有了我们自己的教材,解决了老师教学零碎性和没有系统性的问题。《12岁以前的语文》教材一共6册,每年级一本,教材一经教育科学社正式出版,就得到语文教师和家长的热烈欢迎。现在全国已有十几个省市,200多所学校加盟“12岁以前的语文”团队,在全国共举办3场“12岁以前的语文”高层论坛。 2.在古诗文学习方面,您制订教学计划吗?是什么样的计划?怎么安排国家语文教材与古诗文教材的教学时间? 当然制订教学计划。 我个人认为诗歌教学应以中国古代诗词为主,以现代诗歌为辅。一二年级可以历代著名绝句为主,约80首左右。三四年级可以唐诗为主,

约80首左右。五六年级可以《诗经》、《古诗19首》、《楚辞》、《宋词》节选为主,大约80首左右。现代中外诗歌可以名家短篇为主,精选冰心、泰戈文、普希金等名家适合小学生诵背的名篇约60篇,这样小学阶段古诗加现代诗约300首左右。真正达到古人所讲:“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诗使人灵秀”,“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通过诗教涵养我们民族的气质,培养有高贵气质的一代新人。 我提出在小学阶段增加语文经典诗文教育的的观点,一线教师最大的疑问就是这么多内容怎么教? 一、时间如何分配?可向韩杏娥老师学习,压缩教材教学时间。韩老师两周教完一本书,如果我们有困难,能否两个月或三个月教完一本书,挤出一半时间来教国学、诗歌、儿童文学经典。另外,每天早读时间可让学生诵读国学和诗歌经典。一日之计在于晨啊!每天早上读10—20分钟,一年下来时间就非常可观了。 二、现有教材怎么教?现有教材基本上是由一篇篇白话文组成,学生阅读理解不是主要问题。因为白话文已写得很白很直很露了,没有多少可以值得反复咀嚼品味的了。一般可先让学生通读全文,然后提一两个关键问题理解课文,接着可背诵文章写的精彩的成语、句子或片段即可。大可不必在理解课文上挖过来挖过去,浪费时间。这样一来,大块时间可以节省下来,为校本教材的学习赢得时间、赢得教学的主动权。 三、国学、诗歌经典怎么教?国学诗歌经典因其语言精炼,富有韵

高考作文:谈包容作文800字

谈包容 紫罗兰把它的香气留在那踩扁它的脚踝上,这就是包容。 大海包容了一切细小的河流,才有了它宽广深邃的美丽;蔚蓝的天空包容了一切鸟儿的存在,才有了它那辽阔的美丽;蚌包容了细沙带来的痛苦,才有了那美丽的珍珠。 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风平浪静。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拜为上卿,位于廉颇之右,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忍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因此感到羞辱,便想辞去,而蔺相如却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我和廉将军,我对他容忍退让,是把国家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私仇放在后面。”这话被廉颇听到了,便有了之后的“负荆请罪”的故事。 包容就像天上的细雨滋润着大地,它赐予宽容的人,也赐予被宽容的人。相反,不会宽容别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的宽容。 庞涓不愿孙膑胜于他,比他智慧,比他强,便施加毒手,最后庞涓兵败身亡。周瑜不肯诸葛亮胜于他,对诸葛亮百般暗算。 陆地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还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从古至今,包容仍存在于高尚品德中。 有一次,理发师正在给周总理刮胡须,总理忽然咳嗽了一声,刀子立刻把总理的脸划破了,理发师十分紧张,不知所措,但令他惊讶的是周总理并没有责怪他,反而和蔼可亲的对他说:“这并不怪你,

是因为我在咳嗽前没有向你打招呼,你怎么知道我要动呢?” 这虽是一件小事,却让我们看到了周总理身上所具有的美德——宽容。 与人为善,是善于包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应有一颗包容的心去包容每一个人,有时候,包容小到甚至是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一次道歉、一句礼貌用语,便可让一次将要发生的斗争化为乌有。 反之,你若没有一颗包容之心,便会让你身上长满了刺,让人无法接近。 孟子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宰相肚里能撑船。就让我们在包容的海洋里遨游吧!

以人为本推进中学语文作文的教学效果++论文

以人为本推进中学语文作文的教学 效果 作文的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是“半壁河山”,而中学教学中又存在教授时间长收效慢的问题。如何在中学阶段推进作文教学,切实提高语言表达和文字叙写能力,使作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课程改革注重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注重对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发挥学生个性能力。本文试从意识、观察、积累、创造等方面,进行论证就如何以人为本,切实激发学生写作激情,进而使作文教学能有效并循序渐进发展,作一些粗浅的探究。 一、增强意识 中学阶段虽对学生写作阅读鉴赏能力有过要求,但在实际教学中因存在教学费时长效果差的问题,故未引起教师足够重视,且在教学过程中缺少安排合理性,有极大随意性,而学生思想中不够重视,甚至是漠视,认为作文提高并非是一朝一夕,收效慢,而作文训练又与考试题存在极大不一致,故在平常写作中就不积极参与,只在考试时拼凑而成。因而作文教学收效甚微。 基于上述原因,首先要提高作文教学重要性的思想意识,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同时它也是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集中体现,是学生知识积累和语言逻辑整合能力的集中反映,也可以说是学生语文素质能力的集中体现,所以每一个教师都要有极强的

责任感和深刻意识。其次,要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培养学生学习作文的思想意识,端正学习作文的思想态度,借助中外名家的故事,名言警句来树立良好的成功意识,增强努力求新的信念。中学生想象力极为丰富,我们应该以此为突破口引导他们树立正确学习作文的目标。无疑给他们的心灵点燃一盏明灯,可借助优秀高考作文或情真意切的美文佳篇培养感知汉语言文字的精美,中华民族文化灿烂瑰丽,引发学生对作文写作兴趣。 德国第斯多惠说“凡是能够引起学生的思想工作和智力上的主动精神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学生是会思维的主体,只有引发他们的主动精神,才会使学生发挥巨大潜力。良好思想意识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教育教学效果的前提,注重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关爱,体现一种人性化的关爱,正确引导培养学习作文正确思想意识,增强学习作文的信念,提高作文写作积极性,这都会为作文教学发展起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完善教育可能使人类的身体的智力的和道德的力量得到广泛的发挥。”(乌申斯基) 所以要想使作文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就必须从思想道德意识高度进行正确引导,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识可以使学生养成积极学习态度,并营造健康和谐的学习氛围,这些对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水平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影响。 “以德服人者,心悦诚服也。”(孟子) 二、教会观察

陈维贤语文课堂讲座材料

2018届全国卷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讲座材料 北京市特级教师陈老师 一、知规律转变思维有实招快速提升 1、题型突破 有利于终身学习的语言、文学、文化的必备知识 关乎语用水平、塑造思维品质的关键能力 提升审美境界、涵育人文精神的学科素养 加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核心价值 做题方法或思路典型例子注意事项 2、化个为类:做一个题目,通一类题目 3、思维转变:学生思维为考生思维 学习:围绕提分研究方法 审题:与命题人对话 解题:用命题人思维 答题:与阅卷人对话 二、明考纲掌握方法抓根本提高能力 (诗歌鉴赏讲义) □考纲解读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高考突破 一、训练读懂(读懂诗句和主旨) 读懂诗句:积累知识,掌握方法,训练能力(理解能力)。 读懂主旨:把握类别,知人论世,缘景明情,借助技巧…… 二、研究题型(做题方法或思路) 常见题型做题方法以及必备知识、关键能力突破。 由一个题走向一类题的归纳、梳理和研究。 三、精准表达(格式和专业术语) □典型示例 一、【2017年高考全国Ⅰ卷】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阅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二、【2017年高考全国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三、【2017年高考全国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唐]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释]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 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伏:服气。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