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仲裁庭的自裁管辖权——在主合同不存在时仲裁庭的管辖权
- 格式:pdf
- 大小:215.07 KB
- 文档页数:2
第1篇一、引言仲裁作为一种非诉讼的争议解决方式,因其高效、灵活、专业等特点,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仲裁地管辖是仲裁法中的重要概念,它关系到仲裁庭的合法性和仲裁程序的顺利进行。
本文将从仲裁地管辖的概念、法律规定、适用原则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仲裁地管辖的概念仲裁地管辖,是指仲裁机构根据法律规定,对仲裁案件的管辖权。
仲裁地通常是指仲裁机构所在地,但有时也可能是指争议发生地或者与争议有密切联系的地点。
三、仲裁地管辖法律规定1. 仲裁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十八条规定:“仲裁委员会可以根据当事人的协议,选择仲裁地点。
当事人没有约定的,仲裁委员会应当选择争议发生地或者当事人共同选择的地点作为仲裁地。
”2. 国际仲裁规定《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仲裁规则》第三条规定:“仲裁庭应当在其认为适宜的地点举行会议,进行仲裁程序的任何其他步骤。
”3. 国内仲裁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二十条规定:“仲裁委员会应当在仲裁地设立仲裁庭,或者在其他地点设立仲裁庭。
”四、仲裁地管辖适用原则1. 协议优先原则当事人可以在仲裁协议中约定仲裁地,仲裁机构应尊重当事人的选择。
如果当事人未在仲裁协议中约定仲裁地,仲裁机构可以根据法律规定确定仲裁地。
2. 争议发生地原则如果当事人未在仲裁协议中约定仲裁地,仲裁机构可以依据争议发生地确定仲裁地。
争议发生地是指争议事实发生地或者争议标的物所在地。
3. 当事人共同选择原则如果当事人未在仲裁协议中约定仲裁地,且争议发生地无法确定,仲裁机构可以依据当事人共同选择的地点确定仲裁地。
4. 仲裁机构所在地原则如果当事人未在仲裁协议中约定仲裁地,且争议发生地无法确定,当事人也未共同选择仲裁地,仲裁机构可以根据其所在地确定仲裁地。
五、仲裁地管辖的效力1. 仲裁庭的合法性仲裁地管辖是仲裁庭合法成立的前提。
只有仲裁地符合法律规定,仲裁庭才能合法成立,仲裁程序才能顺利进行。
2. 仲裁程序的合法性仲裁地管辖是仲裁程序合法性的保障。
仲裁管辖权异议对仲裁管辖权异议的管辖权国际商事仲裁管辖权是指仲裁机构或仲裁庭依据法律的规定,在当事⼈约定的某种情况发⽣时对某⼀特定的争议享有审理并做出裁决的权利,是国际商事仲裁机构或仲裁庭有权对特定的国际商事争议进⾏审理并做出有拘束⼒的裁决的依据。
管辖权异议就是对仲裁机构或仲裁庭审理案件并做出裁决的权⼒提出抗辩,以否定仲裁机构或仲裁庭的管辖权。
管辖权问题是仲裁程序必须解决的⾸要问题,是否存在仲裁管辖权,对于仲裁庭和当事⼈都是⼗分关键的问题,它是仲裁程序进⾏的基⽯和条件。
(⼀)仲裁管辖权异议的管辖权在司法程序和仲裁程序之间的分配⽬前,⼤多数国家的仲裁⽴法都采取了管辖权/管辖权理论,即由仲裁庭来决定⾃⼰对特定案件有没有管辖权。
国际商事仲裁实践上,⾃裁管辖理论已经在许多国家的国内仲裁⽴法中得以体现。
体现此原则的联合国贸法会1976年《仲裁规则》,也已被世界上各主要常设仲裁机构及各临时仲裁机构在仲裁实践中采纳。
⽽这些常设仲裁机构本⾝的仲裁规则,⼀般也就仲裁庭对其所审理的仲裁案件的管辖权及仲裁协议的有效性作出裁定。
如国际商会仲裁规则第8条规定:“如果⼀⽅当事⼈就仲裁协议的存在或效⼒提出⼀种或多种理由,⽽仲裁院确信存在这种协议时,仲裁院得在不影响对这种或多种理由的可接受性和实质性下决定继续仲裁。
在这种情况下,有关仲裁员的管辖权应由该仲裁员本⼈决定。
”对于法院与仲裁程序之间就管辖权异议的决定权分配问题,应该坚持仲裁程序对此有优先管辖权。
因为当事⼈选择仲裁,⽽仲裁庭却不具有决定管辖权的权⼒,这是难以想象的。
当争议双⽅约定将他们之间的争议提交仲裁解决时,他们的本意⼀般⽽⾔是将协议项下的所有的争议交由仲裁解决,⽽不是由法院决定。
在⽆相反约定的情况下,仲裁协议的当事⼈的意思是将协议项下的争议的管辖权的权⼒赋予仲裁庭。
笔者认为,鉴于合意因素在国际商事仲裁中居于主导地位,法院审查应限制在最低限度,所以应该尽量满⾜当事⼈通过仲裁解决争端的意愿,以充分充分反映仲裁的契约本质,除⾮仲裁协议存在根本违反公共秩序的情况,否则不应⼲预仲裁庭的管辖权。
未成立合同中仲裁条款效力相关问题探析
安宁;赵紫鹰
【期刊名称】《黑河学刊》
【年(卷),期】2013(000)010
【摘要】仲裁条款的独立性已经是世界各国所普遍认可的一项原则,我国亦予以采用。
但对于未成立合同中的仲裁条款的效力问题,我国法律未予以明确,实践中已经开始认可。
仲裁庭的自裁管辖权是以仲裁条款独立性为基础的,同时又是仲裁条款独立性的保障,我国仍未实际承认该原则,应考虑进行改变。
【总页数】3页(P93-95)
【作者】安宁;赵紫鹰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天津 300072;天津大学,天津 30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97.4
【相关文献】
1.论第三人利益合同中仲裁条款的效力:立法例、理论及实践
2.论涉外民商事合同中仲裁条款效力问题
3.浅析第三人利益合同中仲裁条款效力的法理问题
4.仲裁条款独立性再认识——在合同效力规则中的解读
5.电子格式合同中仲裁条款的效力——以中国消费者市场中Microsoft软件最终用户许可协议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仲裁管辖的司法解释管辖权问题是仲裁程序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否存在仲裁管辖权,对于仲裁庭和当事人都是十分关键的问题,它是仲裁程序进行的基石和条件。
管辖权的问题没有处理好,没有管辖权,即使做出了裁决书,也可能被法院撤销或者拒绝执行,下面由我为大家介绍仲裁管辖的司法解释。
基本概念仲裁协议是指双方当事人愿意把他们之间将来可能发生或者业已发生的争议交付仲裁的协议。
它是确定国际商事仲裁管辖权的必要条件之一,被称作国际商事仲裁的基石。
协议的权力仲裁协议具有法律拘束力,一方面,仲裁协议是任何一方当事人将争议提交仲裁的依据,一旦发生仲裁协议范围内的争议,当事人不得单方就同一争议向法院起诉;另一方面,仲裁协议也是仲裁机构和仲裁庭受理争议案件的依据,是仲裁机构取得管辖权的必要条件之一。
如1998年《国际商会仲裁规则》第4条第3款明文规定,当事人申请仲裁时必须提交仲裁协议;1976年《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仲裁规则》第3条规定:申诉人提交的仲裁通知书应包括所根据的仲裁条款或另行规定的单独仲裁协议。
可见,仲裁协议的核心作用是确立、保障仲裁管辖权。
仲裁管辖权对仲裁协议的异议主要是当事人提出仲裁协议是无效的或不可执行的。
例如,在申请人东方电力安装股份公司与被申请人辽宁对销贸易公司的案件中,被申请人提出管辖权异议,理由是双方没有约定明确的仲裁条款。
双方在合同中约定的争议解决的条款为“一切因执行合同或与本合同有关的争议,双方应友好协商解决,如不能解决,可通过被告国对外贸易仲裁机关裁决。
”被申请人认为对仲裁机关约定不明确,根据仲裁法第16条,该仲裁条款是无效的。
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CIETAC)于2000年11月做出裁定认为,《仲裁法》第16条关于仲裁协议应当具有“选定的仲裁委员会”的要求,不仅包含双方当事人在仲裁协议中明确写明了仲裁机构的名称这种形式,还包含双方虽未写出仲裁机构的名称,但可以根据双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而合理确定出特定的仲裁委员会这种情况。
国际商事仲裁的管辖权问题探析作者姓名:康攀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2010级国际法学专业研究生摘要:仲裁协议是国际商事仲裁管辖权的来源和基础,国际商事仲裁管辖权是仲裁庭进行民商事仲裁的前提。
仲裁庭管辖权的存在与否直接关系到其是否被有效承认和执行。
因此研究仲裁庭管辖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当事人对仲裁庭的管辖权可以提出异议,对此仲裁庭有自裁的权利,但仍然受到有关国家法律的制约,受到裁决地法院的监督。
可以说,国际商事仲裁管辖权从产生到实施,都会受到当事人意思自治和法院地国的公共政策的约束。
文章拟从国际商事仲裁管辖权的来源入手,结合仲裁庭的管辖实践和有关法院的态度进行分析,最后结合我国仲裁法的规定,提出应予以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国际商事仲裁管辖权;可仲裁性;国家主权;公共政策国际商事仲裁管辖权,是指国际商事仲裁机构或仲裁庭、仲裁员依据当事人达成的仲裁协议或依据法律的规定对特定的国际商事争议进行审理并作出有拘束力的裁决的权力。
国际商事仲裁管辖权是仲裁庭进行民商事仲裁的前提和基础。
如果仲裁庭没有管辖权,即使其作出了仲裁裁决,也有可能被人民法院撤销或不予执行。
仲裁庭行使管辖权,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因素,如可仲裁事项、仲裁协议等,这些方面一方面反映了当事方的意愿,另一方面也受到东道国公共利益和法律的制约。
在当今国际经济交往日益频繁的背景下,仅仅依靠法院来解决纠纷势必会造成“讼累”,不利于商事纠纷的顺利解决。
因此可以说,国际商事仲裁管辖权是国际商事仲裁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解决好这一问题,意味着国际商事仲裁在国际商事纠纷解决中的重要作用得以有效发挥。
虽然国际商事仲裁和国际民商事诉讼都是解决民商事争议的重要手段,它也在行使类似法院的功能,但它不同于国际民商事诉讼,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
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是建立在商事仲裁协议的基础之上的。
如果不存在有效的仲裁协议,则仲裁庭就不能取得管辖权。
全球国际经济交往的频繁,要求有对世界市场进行整合和管理的权利,而仲裁正是满足了这一需求。
仲裁管辖法律规定我国有仲裁这⼀种解决纠纷的⽅式,仲裁需要⾮诉讼的⽅式,但是有法律效⼒的。
仲裁⼀般适⽤于解决民事纠纷,申请⼈申请仲裁时有管辖法院的规定,那么仲裁管辖法律规定是怎样的?下⾯由店铺⼩编为读者就相关的问题进⾏解答。
⼀、什么是仲裁仲裁是指由双⽅当事⼈协议将争议提交(具有公认地位的)第三者,由该第三者对争议的是⾮曲直进⾏评判并作出裁决的⼀种解决争议的⽅法。
仲裁异于诉讼和审判,仲裁需要双⽅⾃愿,也异于强制调解,是⼀种特殊调解,是⾃愿型公断,区别于诉讼等强制型公断。
仲裁⼀般是当事⼈根据他们之间订⽴的仲裁协议,⾃愿将其争议提交由⾮司法机构的仲裁员组成的仲裁庭进⾏裁判,并受该裁判约束的⼀种制度。
仲裁活动和法院的审判活动⼀样,关乎当事⼈的实体权益,是解决民事争议的⽅式之⼀。
⼆、仲裁管辖法律规定仲裁作为⼀种⾮诉纠纷解决⽅式,与诉讼⽅式不同。
仲裁是当事⼈⾃愿将诉争事由提交给中⽴的第三⽅裁判的争议解决⽅式,⾃愿原则是仲裁制度中的基本原则,也是仲裁制度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
因此,是否选择仲裁,由谁来进⾏仲裁都必须由当事⼈⾃⾏约定。
当事⼈提交仲裁机构仲裁解决的意思表⽰,是授予仲裁机构对争议案件的管辖权,并排除法院司法管辖权的法律依据。
我国《仲裁法》第四条及第六条分别对此规定如下:“当事⼈采⽤仲裁⽅式解决纠纷应当双⽅⾃愿达成仲裁协议。
没有仲裁协议,⼀⽅当事⼈申请仲裁的,仲裁机构不能受理”,“仲裁委员会应当由当事⼈协议选定”。
《中国国际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也对仲裁管辖权问题有明确规定。
该规则第三条规定:“仲裁委员会根据当事⼈在争议发⽣之前或者在争议发⽣之后达成的将争议提交仲裁委员会仲裁的仲裁协议和⼀⽅当事⼈的书⾯申请,受理案件。
”由此可见,纠纷是否可以通过仲裁解决以及谁享有仲裁管辖权取决于当事⼈之间达成的仲裁协议。
为证明当事⼈之间曾就仲裁作出约定,各仲裁机构⼀般都规定当事⼈申请仲裁时应提交书⾯仲裁协议,其形式可以是合同仲裁条款也可以是单独的仲裁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