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滴谱观测数据BUFR编码格式(V10)
- 格式:docx
- 大小:85.96 KB
- 文档页数:28
气象卫星观测资料全球交换的基础——FM94 BUFR码原理
及实现
王素娟;崔鹏
【期刊名称】《气象科技》
【年(卷),期】2007(35)3
【摘要】针对风云二号(02)批应用系统项目建设中气象卫星观测资料全球交换的需求,介绍了FM94 BUFR码的压缩原理、BUFR编码软件的信息结构和软件结构,并以风云二号C星云导风产品BUFR编码为例,给出了报文段3的详细内容和段4的数据宽度.编码结果表明BUFR编码有较高的数据压缩率,非常适合数据传输.【总页数】4页(P414-417)
【作者】王素娟;崔鹏
【作者单位】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北京,100081;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
【相关文献】
1.ATOVS(BUFR码)资料报告 [J], 刘乖乖;沈文海
2.ATOVS(BUFR 码)资料报告 [J], 刘乖乖;沈文海
3.气象卫星观测资料的分析在城市区域气象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J], 周志恩;蒋维楣;胡非;奚文
4.基于压缩格式BUFR码的气象卫星数据解码解析 [J], 张恩红;尹海燕
5.NASA卫星观测及模式资料和WMO气象站点资料的可视化集成简介 [J], 孙晓娟;李丽平;杨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自动气象站采集数据文件格式自动气象站采集数据文件是指由数据采集器处理后,通过通讯接口直接存储到计算机硬盘中的数据文件。
它是自动气象站与地面气象测报业务软件的接口数据文件。
1、组成自动气象站采集数据文件由以下文件组成:2、正点地面气象要素数据文件正点地面气象要素数据文件为ZIIiiiMM.YYY,简称Z文件,文件名中,Z为指示符;IIiii 为区站号;MM为月份,不足两位时,前面补“0”;YYY为年份的后3位。
⑴Z文件为随机文件,每月一个,记录采用定长类型,每一条记录218个字节,记录尾用回车换行结束,ASCII字符存盘,每个要素值高位不足补空格。
⑵Z文件第一次生成时应进行初始化,初始化的过程是:首先检测Z文件是否存在,如无当月Z文件,则生成该文件,将全月逐日逐时各要素的位置一律存入相应字长的“-”字符(即减号)。
⑶Z文件按北京时计时,以北京时的00分数据作为正点定时数据。
①经度和纬度的分保留两位,高位不足补“0”,如北纬32度02分存“3202”。
②气压传感器拔海高度和观测场拔海高度:保留一位小数,扩大10倍存入。
③自动站型号标识:I型自动站存入“1”、Ⅱ型自动站存入“2”,milos系列自动站存入“3”。
④各传感器标识:有该项目存“1”,无该项目存“0”。
⑤干湿表通风系数Ai值:扩大107倍后存入。
例如Ai=0.000667,则存入6670。
⑥版本号:在第1条记录的最后5个字节中写上V3.00,以便版本升级和功能扩展。
⑸Z文件中每一时次为一条记录,每日24条记录。
记录号的计算方法:N=D 24+T-19式中,N:记录号;D:北京时日期(月末一天21~23时的日期D 取0);T:北京时。
如每月1日第2条记录应为北京时的上月最后一天的21时的数据,这时N=2,如4日23时,则N=100。
Z文件中第1条后的每一条记录,存54个要素的正点值,以ASCII字符写入,除能见度和最小能见度为5个字节外,其他每个要素长度为4字节,最后两位为回车换行符。
天气雷达基数据标准格式(V1.0版)1概述1.1适用范围本格式规定了天气雷达基数据文件的结构、命名、单位和参数范围,我国各型号天气雷达生成的基数据应符合本格式要求。
本格式适用于基数据的传输、存储和服务。
1.2数据类型定义文中的数据类型定义均基于32位操作系统(如Linux/Windows),主要包括:?INT–4字节整型?SHORT–2字节整型?CHAR*N–N字节字符型?FLOAT–4字节浮点类型,符合IEEE754规范?LONG–8字节整型1.3基数据结构基数据文件分为多个区块,每个区块描述一组信息。
如站点配置块用来描述雷达站的信息,包括经纬度、天线架设高度等。
基数据可分为公共数据块和径向数据块两部分(整体结构见表1-1),其中:公共数据块用于提供数据站点信息、任务配置等公共信息。
(见第二章)径向数据块用于存储天气雷达的探测资料,包括3个子块:径向头、径向数据头以及径向数据。
(见第三章)表1-1基数据整体结构区块内容字节CommonBlock 公共数据块GENERICHEADER/通用头32 SITECONFIGURATION/站点配置128注:N 表示第N 个仰角;M 表示第M 个径向;K 表示第K 个数据类型,数据类型定义详见表2-7;I 表示径向数据长度,参见表3-1中的数据长度说明。
2公共数据块公共数据块用于描述数据采集所需的参数,如雷达站点信息和任务配置参数等。
详细描述见表2-1。
表2-1公共数据块列表BLOCK 区块 BYTES 字节REMARKS 描述GENERICHEADER 通用头块 32 文件格式版本、文件类型等信息,见表2-2SITECONFIG 站点配置 128 雷达站点信息,见表2-3 TASKCONFIG 任务配置256扫描任务配置,见表2-4 CUTCONFIG 扫描配置 256*N扫描配置信息,见表2-5注:N 表示第N 个扫描层,参见表2-5中的扫描层数说明2.1通用头块通用头块用于标识文件的类别,内容主要包括文件格式版本、文件类型等信息,共32字节。
四、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格式1、总则1.1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是认识和预测天气变化、探索气候演变规律、进行科学研究和提供气象服务的基础,是我国天气气候监测网收集的最重要的资料之一。
为适应地面气象观测业务的发展,有必要对2001年版的“全国地面气象资料数据模式”(简称2001年版A格式)进行补充、修改。
1.2 本格式以中国气象局2003年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的“地面气象记录月报表”为依据,对2001年版A格式作了必要的修改和补充,并将格式命名为“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格式”,作为原“全国地面气象资料数据模式”的2003年版。
1.3本格式由一个站月的原始观测数据、数据质量控制标识及相应的台站附加信息构成,包括A文件和J文件两个文件,附加信息即2001年版的“气表-1封面、封底V文件”,作为A文件的一部分。
因此本格式涵盖了气表-1的全部内容。
1.4 根据2003年版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本格式在2001年版A格式基础上增加了相关的要素项目;为了更好地表述数据质量,增加了数据质量控制标识。
观测数据部分历史资料中的技术规定可参照“全国地面气象资料信息化基本模式暂行规定”和“补充规定”,本格式不再赘述。
1.5 根据2003年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规定,本格式将2001年版单要素分钟降水量J 文件更改为多要素分钟观测数据文件,作为A文件的补充,简称J文件。
1.6 2001年版与2003年版A、J格式具体变动内容见附件“2001年版与2003年版格式变动对照表”。
1.7 本格式适用于我国现行各类地面气象台站和不同观测仪器采集的数据。
2、A文件2.1 文件名“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简称A文件)为文本文件,文件名由17位字母、数字、符号组成,其结构为“AIIiii-YYYYMM.TXT”。
其中“A”为文件类别标识符(保留字);“IIiii”为区站号;“YYYY”为资料年份;“MM”为资料月份,位数不足,高位补“0”;“TXT“为文件扩展名。
农业气象观测站上传数据文件内容与传输规范》(试行)V 1.1 修订版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国家气象中心2012.8目录1组成..................................................................................... -3 -2上传文件命名规则 ................................................................... -3 -2.1单站文件命名规则................................................................................................................................. -4 - 22多站文件命名规则 ................................................................................................................................. -4 - 2.3上传文件参数说明................................................................................................................................. -5 - 3上传时间规定.............................................................................. -6 -3.1数据上传原则......................................................................................................................................... -6 - 3.2数据上传时间规定................................................................................................................................. -7 -3.2.1观测时间界定................................................................................................................................. -7 -3.2.2上传时间规定................................................................................................................................. -7 - 4上传数据文件的格式与内容..................................................................... -8 -4.1上传数据文件的格式 ............................................................................................................................ -8 -4.1.1单站文件报文全景样例................................................................................................................ -8 -4.1.2多站文件报文全景样例................................................................................................................ -9 -4.1.3符号说明.......................................................................................................................................... -10 -4.1.4报文格式规定................................................................................................................................. -11 - 4.2上传数据文件的内容 ............................................................................................................................ -12 -4.2.1作物要素内容.................................................................................................................................. -12 -4.2.2 土壤水分要素内容........................................................................................................................ -16 -4.2.3自然物候气象要素数据文件........................................................................................................ -20 -4.2.4畜牧要素数据文件........................................................................................................................ -21 -4.2.5灾害要素数据文件........................................................................................................................ -24 -4.2.6基本气象要素数据文件................................................................................................................ -26 -5农业气象观测数据编码表...................................................................... -29 -5.1作物名称编码表..................................................................................................................................... -29 - 5.2牧草名称编码表..................................................................................................................................... -30 - 5.3植物动物名称编码表 ............................................................................................................................ -33 - 5.4灾害名称编码表.................................................................................................................................... -36 - 5.5气象、水文现象编码表 ....................................................................................................................... -37 - 5.6作物产量因素编码表 ........................................................................................................................... -38 - 5.7作物产量结构编码表 ........................................................................................................................... -39 - 5.8 田间工作项目编码表 ........................................................................................................................... -41 - 5.9作物发育期编码表................................................................................................................................ -44 - 5.10物候期编码表...................................................................................................................................... -46 - 6版本修改信息............................................................................ -48 -6.1版本V1.1修改内容............................................................................................................................. -48 -6.1.1新增观测项目编码....................................................................................................................... -48 -6.1.2修正编码表的部分项目............................................................................................................... -48 -6.1.3报文结构变化................................................................................................................................ -48 -《农业气象观测站上传数据文件内容与传输规范》(试行)V 1.11组成农业气象观测站上传的数据文件是指农业气象观测站(含农业气象试验站)通过人工观测或仪器自动记录的数据,按一定规则记录形成的实时数据文件,包括作物要素数据文件、土壤水分要素数据文件、自然物候要素数据文件、畜牧要素数据文件、灾害要素数据文件和基本气象要素数据文件六大类,其包含的主要内容见表 1.1。
附录2:新型自动气象(气候)站终端命令格式目录1终端命令的分类 (5)2格式一般说明 (5)3监控操作命令 (5)3.1设置或读取数据采集器的通讯参数(SETCOM) (5)3.2设置或读取数据采集器的IP地址(IP) (5)3.3读取数据采集器的基本信息(BASEINFO) (5)3.4数据采集器自检(AUTOCHECK) (6)3.5设置或读取数据采集器日期(DATE) (6)3.6设置或读取数据采集器时间(TIME) (7)3.7设置或读取气象观测站的区站号(ID) (7)3.8设置或读取气象观测站的纬度(LAT) (7)3.9设置或读取气象观测站的经度(LONG) (7)3.10设置或读取地方时差(TD) (7)3.11设置或读取观测场拔海高度(ALT) (8)3.12设置或读取气压传感器拔海高度(ALTP) (8)3.13设置或读取传感器测量修正值(SCV) (8)3.14设置或读取辐射传感器灵敏度(SENSI) (9)3.15设置或读取土壤湿度常数(SMC) (9)3.16读取主采集箱门状态(DOOR) (9)3.17读取数据采集器机箱温度(MACT) (10)3.18读取数据采集器电源电压(PSS) (10)3.19设置或读取各传感器状态(SENST) (10)3.20读取数据采集器实时状态信息(RSTA) (12)3.21设置或读取风速传感器的配置参数(SENCO) (12)3.22设置或读翻斗雨量传感器的配置参数(SENCO) (12)3.23维护操作命令(DEVMODE) (12)3.24系统中分采集器配置DAUSET (13)3.25 GPS模块配置GPSSET (13)3.26 CF卡模块配置CFSET (13)3.27读取主采集器工作状态STATMAIN (14)3.28读取温湿观测分采集器工作状态STATTARH (15)3.29读取气候观测分采集器工作状态STATCLIM (15)3.30读取辐射观测分采集器工作状态STATRADI (16)3.31读取地温观测分采集器工作状态STATEATH (16)3.32读取土壤水分观测分采集器工作状态STATSOIL (17)3.33读取海洋观测分采集器工作状态STATSEAA (17)3.34读取智能传感器(保留)工作状态STATINTL (18)3.35读取传感器工作状态STATSENSOR (18)3.36读取自动气象站所有状态信息STAT (19)3.37帮助命令 (20)4数据质量控制参数操作命令 (20)4.1设置或读取各传感器测量范围值(QCPS) (20)4.2设置或读取各要素质量控制参数(QCPM) (21)5观测数据操作命令 (21)5.1返回数据一般格式 (21)5.2下载分钟常规观测数据(DMGD) (21)5.3下载分钟气候观测数据(DMCD) (23)5.4下载分钟辐射观测数据(DMRD) (24)5.5下载分钟土壤水分观测数据(DMSD) (25)5.6下载分钟海洋观测数据(DMOD) (25)5.7下载小时常规观测数据(DHGD) (27)5.8下载小时气候观测数据(DHCD) (28)5.9下载小时辐射观测数据(DHRD) (29)5.10下载小时土壤水分观测数据(DHSD) (31)5.11下载小时海洋观测数据(DHOD) (31)5.12读取采样数据(SAMPLE) (32)6报警操作命令 (32)6.1设置或读取大风报警阈值(GALE) (32)6.2设置或读取高温报警阈值(TMAX) (33)6.3设置或读取低温报警阈值(TMIN) (33)6.4设置或读取降水量报警阈值(RMAX) (33)6.5设置或读取采集器温度报警阈值(DTLT) (33)6.6设置或读取采集器畜电池电压报警阈值(DTLV) (34)1 终端命令的分类终端操作命令为主采集器和终端微机之间进行通讯的命令,以实现对主采集器各种参数的传递和设置,从主采集器读取各种数据和下载各种文件。
四、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格式1、总则1.1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是认识和预测天气变化、探索气候演变规律、进行科学研究和提供气象服务的基础,是我国天气气候监测网收集的最重要的资料之一。
为适应地面气象观测业务的发展,有必要对2001年版的“全国地面气象资料数据模式”(简称2001年版A格式)进行补充、修改。
1.2 本格式以中国气象局2003年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的“地面气象记录月报表”为依据,对2001年版A格式作了必要的修改和补充,并将格式命名为“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格式”,作为原“全国地面气象资料数据模式”的2003年版。
1.3本格式由一个站月的原始观测数据、数据质量控制标识及相应的台站附加信息构成,包括A文件和J文件两个文件,附加信息即2001年版的“气表-1封面、封底V文件”,作为A文件的一部分。
因此本格式涵盖了气表-1的全部内容。
1.4 根据2003年版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本格式在2001年版A格式基础上增加了相关的要素项目;为了更好地表述数据质量,增加了数据质量控制标识。
观测数据部分历史资料中的技术规定可参照“全国地面气象资料信息化基本模式暂行规定”和“补充规定”,本格式不再赘述。
1.5 根据2003年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规定,本格式将2001年版单要素分钟降水量J 文件更改为多要素分钟观测数据文件,作为A文件的补充,简称J文件。
1.6 2001年版与2003年版A、J格式具体变动内容见附件“2001年版与2003年版格式变动对照表”。
1.7 本格式适用于我国现行各类地面气象台站和不同观测仪器采集的数据。
2、A文件2.1 文件名“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简称A文件)为文本文件,文件名由17位字母、数字、符号组成,其结构为“AIIiii-YYYYMM.TXT”。
其中“A”为文件类别标识符(保留字);“IIiii”为区站号;“YYYY”为资料年份;“MM”为资料月份,位数不足,高位补“0”;“TXT“为文件扩展名。
摘要:查了一顿也没找到fnl数据到底包含多少气象数据,这是用wgrib从fnl数据里面读出来的,自己整理的。
希望哪位大侠给指导下,fnl数据。
1 PRES=Pressure 气压 2 HGT=Geopotential height [gpm] 位势高度 3 TMP=Temp. [K] 温度 4 VVEL=Pressure vertical velocit-查了一顿也没找到fnl数据到底包含多少气象数据,这是用wgrib从fnl数据里面读出来的,自己整理的。
希望哪位大侠给指导下,fnl数据。
1 PRES=Pressure 气压2 HGT=Geopotential height [gpm] 位势高度3 TMP=Temp. [K] 温度4 VVEL=Pressure vertical velocity [Pa/s] 气压垂直速度5 RH=Relative humidity [%] 相对湿度6 ABSV=Absolute vorticity [/s] 绝对涡度7 O3MR=Ozone mixing ratio [kg/kg] 臭氧混合比8 CLWMR=Cloud water [kg/kg] 云水9 5WAVH=5-wave geopotential height [gpm]10 UGRD=u wind [m/s] 纬向风11 VGRD=v wind [m/s] 经向风12 SPFH=Specific humidity [kg/kg] 比湿13 PWAT=Precipitable water [kg/m^2] 降雨量14 VWSH=Vertical speed shear [1/s] 垂向风切变15 LFTX=Surface lifted index [K] 地面举升指数16 CAPE=Convective Avail. Pot. Energy [J/kg] 对流可用位能17 CIN=Convective inhibition [J/kg] 对流抑制能18 4LFTX=Best (4-layer) lifted index [K]19 PRMSL=Pressure reduced to MSL [Pa]20 POT=Potential temp. [K 位温21 TOZNE=Total ozone [Dobson] 总臭氧22 CWAT=Cloud water [kg/m^2] 云水23 SOILW=Volumetric soil moisture [fraction]24 WEASD=Accum. snow [kg/m^2] 雪深25 LAND=Land cover (land=1;sea=0) [fraction]土地标示26 ICEC=Ice concentration (ice=1;no ice=0) [fraction] 冰密集度27 HPBL=Planetary boundary layer height行星边界层高度28TCDC=Total cloud cover [%] 总云水29 GPA=Geopotential height anomaly [gpm] 位势高度异常30 5WAVA=5-wave geopot. height anomaly [gpm]grads处理多个ctl(2010-07-29 15:02:41)标签:杂谈先生成一个ctlgrib1:C:\Program Files\PCGrADS\win32>grib2ctl grib_file > grib_file.ctl orgs>!grib2ctl grib_file > grib_file.ctlgrib2:For analyses:$ g2ctl -O grib2_file >grib2_file.ctl$ gribmap -O -i grib2_file.ctl$ gradsLandscape mode? (no for portrait):ga-> open grib2_file.ctlFor forecasts:$ g2ctl grib2_file >grib2_file.ctl$ gribmap -i grib2_file.ctl$ gradsLandscape mode? (no for portrait):ga-> open grib2_file.ctl用grads处理多个相同格式的数据时若单个单个处理非常麻烦,当文件非常多的时候是单个处理是不实际的。
8.天气雷达基数据标准格式(v1.0)天气雷达基数据标准格式(V1.0版)1 概述1.1适用范围本格式规定了天气雷达基数据文件的结构、命名、单位和参数范围,我国各型号天气雷达生成的基数据应符合本格式要求。
本格式适用于基数据的传输、存储和服务。
1.2数据类型定义文中的数据类型定义均基于32位操作系统(如Linux/Windows),主要包括:• INT – 4字节整型• SHORT – 2字节整型• CHAR*N – N字节字符型• FLOAT – 4字节浮点类型,符合IEEE754规范• LONG – 8字节整型1.3基数据结构基数据文件分为多个区块,每个区块描述一组信息。
如站点配置块用来描述雷达站的信息,包括经纬度、天线架设高度等。
12基数据可分为公共数据块和径向数据块两部分(整体结构见表1-1),其中:公共数据块用于提供数据站点信息、任务配置等公共信息。
(见第二章)径向数据块用于存储天气雷达的探测资料,包括3个子块:径向头、径向数据头以及径向数据。
(见第三章)表1-1 基数据整体结构表2-7;I 表示径向数据长度,参见表3-1中的数据长度说明。
2 公共数据块公共数据块用于描述数据采集所需的参数,如雷达站点信息和任务配置参数等。
详细描述见表2-1。
表 2-1 公共数据块列表BLOCK 区块BYTES 字节REMARKS 描述区块内容字节 Common Block 公共数据块GENERIC HEADER/通用头 32 SITE CONFIGURATION/站点配置128 TASK CONFIGURATION/任务配置 256 CUT #1 CONFIGURATION/扫描配置#1┊CUT #N CONFIGURATION/扫描配置#N256 ┊ 256 径向数据块 Radial BlockRadial 1 第1个径向RADIAL HEADER/径向头64 MOMENT HEADER #1/径向数据头#1 MOMENT DATA #1/径向数据#1┊MOMENT HEADER #K/径向数据头#K MOMENT DATA #K/径向数据#K32 I ┊ 32 I …… …………Radial M第M 个径向…… ……GENERIC HEADER通用头块32 文件格式版本、文件类型等信息,见表2-2SITE CONFIG站点配置128 雷达站点信息,见表2-3TASK CONFIG任务配置256 扫描任务配置,见表2-4CUT CONFIG扫描配置256*N 扫描配置信息,见表2-52.1 通用头块通用头块用于标识文件的类别,内容主要包括文件格式版本、文件类型等信息,共32字节。
目次前言 (I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定义、符号和代号 (1)3.1 术语和定义 (1)3.2 符号 (2)3.3 代号 (2)4 一般说明 (3)5 海洋站(点)观测数据 (3)5.1 海洋站(点)观测延时数据 (3)5.2 海洋站(点)观测实时数据 (31)5.3 海洋站(点)观测实时数据标准化数据 (38)6 浮标观测数据 (52)6.1 浮标观测延时数据(Excel文件) (52)6.2 浮标观测实时原始数据(XML文件) (55)6.3 浮标观测标准化数据 (58)7 志愿船观测数据 (64)7.1 志愿船观测延时数据整编数据 (64)7.2 志愿船观测实时原始数据 (70)7.3 志愿船观测数据标准化数据 (74)8 岸基雷达观测数据 (79)8.1 高频地波雷达观测数据标准化数据 (79)8.2 X波段雷达观测数据标准化数据 (82)9 标准海洋断面观测数据 (85)9.1 文件命名规则 (85)9.2 文件记录格式及说明 (86)10 GPS观测数据 (105)10.1 文件命名规则 (105)10.2 文件记录格式及说明 (106)附录A(规范性附录) 质量符的用法和意义 (108)附录B(规范性附录) 海洋观测数据代码 (109)参考文献 (121)海洋观测数据格式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常规业务化海洋观测数据文件的内容及数据文件格式。
包括:海洋站(点)观测数据、浮标观测数据、志愿船观测数据、岸基雷达观测数据、标准海洋断面观测数据和GPS观测数据。
本标准适用于常规业务化海洋观测获取的数据记录的储存、交换、传输、处理、检索、统计和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2460 海洋数据应用记录格式HY/T 023 中国海洋观测站(点)代码HY/T 024 中国近海海洋调查断面代码HY/T 042 海洋仪器设备分类、代码与型号命名3 术语、定义、符号和代号3.1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地面气象要素数据文件格式(V1.0)1. 文件名国家级站单站文件名:Z_SURF_I_IIiii_yyyyMMddhhmmss_O_AWS_FTM[-CCx].txt国家级站多站打包文件名:Z_SURF_C_CCCC_yyyyMMddhhmmss_O_AWS_FTM.txt区域级站单站文件名:Z_SURF_I_IIiii-REG_YYYYMMDDHHmmss_O_AWS_FTM[-CCx].txt区域级站多站打包文件名:Z_SURF_C_CCCC-REG_YYYYMMDDHHmmss_O_AWS_FTM.txt在文件名中:Z:固定代码,表示文件为国内交换的资料;SURF:固定代码,表示地面观测;I:固定代码,指示其后字段代码为测站区站号;C:固定代码,指示其后字段代码为编报中心代码;IIiii:测站区站号;CCCC:编报中心代码;REG:区域站资料标志,固定代码。
区域站资料标志为可选标志,如果文件名包含此标志,则表示文件内容为区域级测站观测资料;如果文件名未包含此标志,则表示文件内容为国家级测站(包括基准站、基本站、一般站)观测资料;2012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传输方式调整暂不涉及区域站。
yyyyMMddhhmmss:文件生成时间“年月日时分秒”(UTC,国际时);O:固定代码,表示文件为观测类资料;AWS:固定代码,表示文件为自动气象站地面气象要素资料;FTM:固定代码,表示定时观测资料;CCx:数据更正标识,可选标志,对于某测站(由IIiii指示)已发观测数据进行更正时,文件名中必须包含资料更正标识字段。
CCx中:CC为固定代码;x取值为A~X,x=A时,表示对该站某次观测的第一次更正,x=B时,表示对该站某次观测的第二次更正,依次类推,直至x=X。
txt:固定代码,表示文件为文本文件。
说明:IIiii与R字段间的分隔符为减号“-”,其它字段间的分隔符为下划线“_”。
2. 文件内容该文件共分为13段。
目次1 总则12 术语23 编码的格式和规则33.1 编码格式 33.2 水情信息编码分类码 53.3 水情站码 63.4 测报时间码 63.5 时间步长码73.6 要素标识符73.7 数据(值)编码94 降水量编码104.1 一般规定104.2 标识符114.3 编码格式124.4 编码示例135 蒸发量编码错误!未指定书签。
5.1 一般规定195.2 标识符195.3 编码格式195.4 编码示例206 河道水情编码错误!未指定书签。
6.1 一般规定226.2 标识符236.3 编码格式256.4 编码示例267 水库(湖泊)水情编码327.1 一般规定327.2 标识符337.3 编码格式347.4 编码示例368 闸坝水情编码错误!未指定书签。
8.1 一般规定408.2 标识符418.3 编码格式428.4 编码示例439 泵站水情编码469.1 一般规定469.2 标识符469.3 编码格式479.4 编码示例4810 潮汐水情编码5110.1 一般规定5110.2 标识符 5110.3 编码格式5310.4 编码示例5411 沙情编码错误!未指定书签。
11.1 一般规定5611.2 标识符 5611.3 编码格式5711.4 编码示例5812 冰情编码6012.1 一般规定6012.2 标识符 6112.3 编码格式6512.4 编码示例6613 土壤墒情编码6913.1 一般规定6913.2 标识符 7013.3 编码格式7113.4 编码示例7214 特殊水情编码7514.1 一般规定7514.2 标识符 7514.3 编码格式7714.4 编码示例7715 水文预报编码7915.1 一般规定7915.2 标识符 7915.3 编码格式8115.4 编码示例84附录A 报送水情信息的规定错误!未指定书签。
附录B 编码要素及标识符汇总表(略)90附录C 蒲福氏风力等级表(以距地面10m为准) 91本标准用词说明92本标准条文说明 (92)1 总则1.0.1本标准主要是针对原《水情信息编码标准》(SL330-2005)的部分内容进行了修订。
天气雷达基数据标准格式(V1.0版)1 概述1.1适用范围本格式规定了天气雷达基数据文件的结构、命名、单位和参数范围,我国各型号天气雷达生成的基数据应符合本格式要求。
本格式适用于基数据的传输、存储和服务。
1.2数据类型定义文中的数据类型定义均基于32位操作系统(如Linux/Windows),主要包括:• INT – 4字节整型• SHORT – 2字节整型• CHAR*N – N字节字符型• FLOAT – 4字节浮点类型,符合IEEE754规范• LONG – 8字节整型1.3基数据结构基数据文件分为多个区块,每个区块描述一组信息。
如站点配置块用来描述雷达站的信息,包括经纬度、天线架设高度等。
基数据可分为公共数据块和径向数据块两部分(整体结构见表1-1),其中:公共数据块用于提供数据站点信息、任务配置等公共信息。
(见第二章)径向数据块用于存储天气雷达的探测资料,包括3个子块:径向头、径向数据头以及径向数据。
(见第三章)表1-1 基数据整体结构示径向数据长度,参见表3-1中的数据长度说明。
2 公共数据块公共数据块用于描述数据采集所需的参数,如雷达站点信息和任务配置参数等。
详细描述见表2-1。
2.1 通用头块通用头块用于标识文件的类别,内容主要包括文件格式版本、文件类型等信息,共32字节。
见表2-2。
2.2 站点配置块站点配置块用于描述雷达站信息,共128字节。
详见表2-3。
表 2-3 站点配置块2.4 任务配置块任务配置块提供雷达扫描任务一般信息,主要包括PPI、RHI以及扇扫等,共256字节。
详见表2-4。
2.5 扫描配置块扫描配置块提供具体扫描配置信息,每扫描配置块由256字节组成。
详见表2-5。
对于扫描任务来说,通常包括不止一个仰角或方位角,多个扫描的配置块依次排列在任务配置块后面。
3 径向数据块3.1 径向头块径向头块提供数据状态、采集时间等信息,共64字节,详见表3-1。
3.2 径向数据块径向数据块用来存储雷达探测的径向数据资料,如反射率Z、径向速度V以及谱宽W等。
附录 A(规范性)数据元内容和属性A.1 海浪方向中文名称:海浪方向编码:22001同义编码:无英文名称:Direction of waves简称:WD版本:V1.0定义:海洋中由风产生的波浪来向。
[改写GB/T 12763.2—2017,定义3.6]关系:无数据类型:数值型计量单位:°数据精度:10E3特征值:999999, 999998, 999997提交机构: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状态:标准备注:无A.2 风浪方向中文名称:风浪方向编码:22002同义编码:无英文名称:Direction of wind waves简称:WWD版本:V1.0定义:由风直接作用于水面上产生的表面重力波的来向。
[改写GB/T 15920-2010,定义2.4.24]关系:无数据类型:数值型计量单位:°数据精度:10E3特征值:999999, 999998, 999997提交机构: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状态:标准备注:无A.3 涌浪方向中文名称:涌浪方向编码:22003同义编码:无英文名称:Direction of swell waves简称:SWD版本:V1.0定义:由其他海区传来的或者当地风速迅速减小、平息、或者风向改变后,海面上遗留下来的波动的来向。
[改写GB/T 15920-2010,定义2.4.25]关系:无数据类型:数值型计量单位:°数据精度:10E3特征值:999999, 999998, 999997提交机构: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状态:标准备注:无A.4 海流方向中文名称:海流方向编码:22004同义编码:无英文名称:Direction of current简称:CURD版本:V1.0定义:宏观流动的海水流去的方向[改写GB/T 12763.2—2017,定义3.5]关系:无数据类型:数值型计量单位:°数据精度:10E3特征值:999999, 999998提交机构: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状态:标准备注:无A.5 表层海流方向中文名称:表层海流方向编码:22005同义编码:无英文名称:Direction of sea-surface current简称:SCURD版本:V1.0定义:宏观流动的海洋表面海水流去的方向[改写GB/T 12763.2—2017,定义3.5] 关系:无数据类型:数值型计量单位:°数据精度:10E3特征值:999999, 999998提交机构: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状态:标准备注:无A.6 海浪周期中文名称:海浪周期编码:22011同义编码:无英文名称:Period of waves简称:WP版本:V1.0定义:海浪波剖面上相继两波峰(或者波谷)通过某一固定点所经历的时间[改写GB/T 15920-2010,定义2.4.14]关系:无数据类型:数值型计量单位:s数据精度:10E2特征值:999999, 999998提交机构: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状态:标准备注:无A.7 风浪周期中文名称:风浪周期编码:22012同义编码:无英文名称:Period of wind waves简称:WWP版本:V1.0定义:风浪波剖面上相继两波峰(或者波谷)通过某一固定点所经历的时间[改写GB/T 15920-2010,定义2.4.14]关系:无数据类型:数值型数据精度:10E2特征值:999999, 999998提交机构: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状态:标准备注:无A.8 涌浪周期中文名称:涌浪周期编码:22013同义编码:无英文名称:Period of swell waves简称:SWP版本:V1.0定义:涌浪波剖面上相继两波峰(或者波谷)通过某一固定点所经历的时间[改写GB/T 15920-2010,定义2.4.14]关系:无数据类型:数值型计量单位:s数据精度:10E2特征值:999999, 999998提交机构: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状态:标准备注:无A.9 海浪高度中文名称:海浪高度编码:22021同义编码:无英文名称:Height of waves版本:V1.0定义:海浪波剖面上相邻的波峰与波谷间的高度差[改写GB/T 15920-2010,定义2.4.9] 关系:无数据类型:数值型计量单位:m数据精度:10E1特征值:999999, 999998提交机构: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状态:标准备注:无A.10 风浪高度中文名称:风浪高度编码:22022同义编码:无英文名称:Height of wind waves简称:WWH版本:V1.0定义:风浪波剖面上相邻的波峰与波谷间的高度差[改写GB/T 15920-2010,定义2.4.9] 关系:无数据类型:数值型计量单位:m数据精度:10E1特征值:999999, 999998提交机构: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状态:标准备注:无A.11 涌浪高度中文名称:涌浪高度编码:22023同义编码:无英文名称:Height of swell waves简称:SWH版本:V1.0定义:涌浪波剖面上相邻的波峰与波谷间的高度差[改写GB/T 15920-2010,定义2.4.9] 关系:无数据类型:数值型计量单位:m数据精度:10E1特征值:999999, 999998提交机构: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状态:标准备注:无A.12 海流速度中文名称:海流速度编码:22031同义编码:无英文名称:Speed of current简称:CRUS版本:V1.0定义:海水在单位时间内流过的距离。
雨滴谱观测数据BUFR编码格式(V1.0版) 1 范围 本格式规定了雨滴谱谱图数据的编码格式、编报规则和代码,适用于国内雨滴谱分钟观测谱图数据的编报。
2 格式 编码数据由指示段、标识段、数据描述段、数据段和结束段构成。 2.1 0段——指示段 指示段包括BUFR编码数据的起始标志、BUFR编码数据的长度和BUFR的版本号。
表1 指示段编码说明 八位组 含义 值 1-4 BUFR数据的起始标志 4个字符“BUFR” 5-7 BUFR数据长度(以八位组为单位) BUFR数据的总长度 8 BUFR编码版本号 现行版本号为4 注:8个比特称为1个八位组。
2.2 1段——标识段 标识段指示数据编码的主表标识、数据源中心、数据类型、数据子类型、表格版本号、数据的生产时间等信息。
表2 标识段编码说明 八位组 含义 值 说 明 1-3 标识段段长(以八位组为单位) 23 标识段的长度(单位为八位组) 4 BUFR主表标志 0 使用标准的WMO FM-94 BUFR表 5-6 数据源中心 38 公共代码表C-11 7-8 数据源子中心 0 未被子中心加工过 9 更新序列号 非负整数 原始编号为0,其后,随资料更新编号逐次增加。 10 2段选编段指示 0 表示此数据不包含选编段 11 数据类型 0 表示本资料为地面资料(表A) 12 国际数据子类型 7 表示本数据为地面气象观测分钟数据。 13 国内数据子类型 0 表示没有定义本地数据的子类型。 14 主表版本号 23 BUFR主表的版本号 15 本地表版本号 1 表示本地表版本为1 16-17 年(世界时) 正整数 数据编报时间:年(4位公元年) 18 月(世界时) 正整数 数据编报时间:月 19 日(世界时) 正整数 数据编报时间:日 20 时(世界时) 非负整数 数据编报时间:时 21 分(世界时) 非负整数 数据编报时间:分 22 秒(世界时) 非负整数 数据编报时间:秒 23 自定义 0 为本地自动数据处理中心保留 注 1:表中数据编报时间使用世界时(UTC)。 2.3 3段——数据描述段 数据描述段主要指示BUFR资料的数据子集数目、是否压缩以及数据段中所编数据的要素描述符。
表3 数据描述段编码说明 八位组 含义 说明 1-3 数据描述段段长 置9,表示数据描述段的长度为9个八位组 4 保留位 置0 5-6 数据子集数 非负整数,表示BUFR报文中包含的观测记录数。 7 数据性质和压缩方式 置128,即二进制编码为10000000,左起第一个比特置1,表示观测数据,第二个比特置0,表示采用非压缩格式。 8-9 国内地面辐射分钟观测资料 3 07 194* *3 07 194为国内本地模板,模板展开见表4
2.4 4段——数据段 数据段包括本段段长、保留字段以及数据描述段中的描述符(3 07 194)展开后的所有要素描述符对应数据的编码值。
表4 数据段编码说明 内容 含义 单位 比例因子 基准值 数据宽度(比特)
数据段段长 数据段长度(以八位组为单位) 数字 0 0 24 保留字段 置0 数字 0 0 8 测站基本信息和时间 3 01 004 0 01 001 WMO 区号 数字 0 0 7 0 01 002 WMO 站号 数字 0 0 10 0 01 015 站名 字符 0 0 160 0 02 001 测站类型 代码表 0 0 2 0 01 101 国家和地区标识符 代码表 0 0 10 自定义0 01 192 本地测站标识 字符 0 0 72 3 01 011 0 04 001 年(世界时) a 0 0 12 0 04 002 月(世界时) mon 0 0 4 0 04 003 日(世界时) d 0 0 6 3 01 012 0 04 004 时(世界时) h 0 0 5 0 04 005 分(世界时) min 0 0 6 3 01 021 0 05 001 纬度 (高精度) ° 5 -9000000 25 0 06 001 经度 (高精度) ° 5 -18000000 26
天气现象雨滴谱谱图 自定义0 02 201 雨滴谱传感器标识 代码表 0 0 3
0 02 240 雨滴谱的设备类型 代码表 0 0 4 分为100型与200型号 1 11 000 11个描述符的延迟重复 0 31 000 延迟重复因子(如当日无降 水,延迟重复因子置0;有降水,延迟重复因子置1) 0 04 015 时间增量(= - n分) min 0 -2048 12 5 0 04 065 短时间增量(= 1分) min 0 -128 8 1 1 07 000 7个描述符的延迟重复 0 31 001 延迟描述符重复因子(= n) 数字 0 0 8 初次为5再次为4,以此类推 1 05 000 5个描述符重复n次 0 31 002 延迟描述符重复因子(= n) 数字 0 0 16 0 13 205 雨滴粒子级别编号 代码表 0 0 12 极值1024 2 04 008 2 04 008与2 04 000之间所有要素描述符编码值前面均增加8个比特的附加字段作为质控码字段。 - - - - 2 04 008
0 31 021 附加字段意义,编码值为62,表示附加字段为8个比特,从左至右,前4个比特作为省级质控码字段,后4个比特作为台站质控码字段 - 0 0 6 0 31 021
0 13 206 雨滴粒子个数 数字 0 0 16 极值9999 2 04 000 取消描述符 2 04 008的作用域。 - - - -
2.5 5段——结束段 结束段编码说明见表5。
表5 结束段编码说明 八位组 含义 值 1-4 BUFR报文的结束标志 4个字符“7777”
3 自定义描述符和标志表 3.1 自定义要素描述符 代码数字 意义 单位 比例因子 基准值 数据宽度(比特) 0 13 205 谱图数据编号 代码表 0 0 12 0 13 206 雨滴个数 数字 0 0 16 0 02 240 雨滴谱的设备类型 代码表 0 0 4
3.2 自定义标志表 0 02 201 本地地面传感器标识 代码数字 含义 代码数字 含义 代码数字 含义 代码数字 含义 0 无观测任务 2 人工观测 4 仪器故障期间 6 日落后日出
前无数据 1 自动观测 3 加盖期间 5 仪器维护期间 7 缺测
3.3 自定义标志表 0 02 240 雨滴谱的设备类型 代码数字 含义 0 雨滴谱设备类型为100,代表输出为32级粒子大小与32级粒子速度的雨滴谱仪 1 雨滴谱设备类型为200,代表输出为22级粒子大小与20级粒子速度的雨滴谱仪
2-15 保留
3.4 自定义标志表 0 13 205雨滴粒子级别编号
代码数字 含义 雨滴谱设备类型为100 雨滴谱设备类型为200 速度范围 直径范围 速度范围 直径范围 1 0.000-0.125 0.000-0.100 0.000-0.200 0.000-0.125 2 0.000-0.125 0.100-0.200 0.000-0.200 0.125-0.250 3 0.000-0.125 0.200-0.300 0.000-0.200 0.250-0.375 4 0.000-0.125 0.300-0.400 0.000-0.200 0.375-0.500 5 0.000-0.125 0.400-0.500 0.000-0.200 0.500-0.750 6 0.000-0.125 0.500-0.600 0.000-0.200 0.750-1.000 7 0.000-0.125 0.600-0.700 0.000-0.200 1.000-1.250 8 0.000-0.125 0.700-0.800 0.000-0.200 1.250-1.500 9 0.000-0.125 0.800-0.900 0.000-0.200 1.500-1.750 10 0.000-0.125 0.900-1.000 0.000-0.200 1.750-2.000 11 0.000-0.125 1.000-1.200 0.000-0.200 2.000-2.500 12 0.000-0.125 1.200-1.400 0.000-0.200 2.500-3.000 13 0.000-0.125 1.400-1.600 0.000-0.200 3.000-3.500 14 0.000-0.125 1.600-1.800 0.000-0.200 3.500-4.000 15 0.000-0.125 1.800-2.000 0.000-0.200 4.000-4.500 16 0.000-0.125 2.000-2.400 0.000-0.200 4.500-5.000 17 0.000-0.125 2.400-2.800 0.000-0.200 5.000-5.500 18 0.000-0.125 2.800-3.200 0.000-0.200 5.500-6.000 19 0.000-0.125 3.200-3.600 0.000-0.200 6.000-6.500 20 0.000-0.125 3.600-4.000 0.000-0.200 6.500-7.000 21 0.000-0.125 4.000-4.800 0.000-0.200 7.000-7.500 22 0.000-0.125 4.800-5.600 0.000-0.200 7.500-8.000 23 0.000-0.125 5.600-6.400 0.200-0.400 0.000-0.125 24 0.000-0.125 6.400-7.200 0.200-0.400 0.125-0.250 25 0.000-0.125 7.200-8.000 0.200-0.400 0.250-0.375 26 0.000-0.125 8.000-9.600 0.200-0.400 0.375-0.500 27 0.000-0.125 9.600-11.200 0.200-0.400 0.500-0.750 28 0.000-0.125 11.200-12.800 0.200-0.400 0.750-1.000 29 0.000-0.125 12.800-14.400 0.200-0.400 1.000-1.250 30 0.000-0.125 14.400-16.000 0.200-0.400 1.250-1.500 31 0.000-0.125 16.000-19.200 0.200-0.400 1.500-1.750 32 0.000-0.125 19.200-22.400 0.200-0.400 1.750-2.000 33 0.125-0.250 0.000-0.100 0.200-0.400 2.000-2.500 34 0.125-0.250 0.100-0.200 0.200-0.400 2.500-3.000 35 0.125-0.250 0.200-0.300 0.200-0.400 3.000-3.500 36 0.125-0.250 0.300-0.400 0.200-0.400 3.500-4.000 37 0.125-0.250 0.400-0.500 0.200-0.400 4.000-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