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三历史中考研讨会发言稿

初三历史中考研讨会发言稿

2013年宁国市历史中考研讨会

一、研究考纲,紧扣考纲,关注考纲的变化。

增加部分:

1.中国古代史

(1)了解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2)开元盛世。

(3)了解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

2.中国近代史

识记:《申报》、商务印书馆;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中国现代史

(1)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成就。(2)籼型杂交水稻。(3)就业制度的变化。

4.世界古代史:《汉谟拉比法典》

5.世界近代史:萨拉热窝事件

6.世界现代史

(1)德国进攻波兰和苏联。(2)日本偷袭珍珠港。

7.安徽地方史:老子和庄子

删减部分:

1.中国古代史

(1)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2)列举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3)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字体,知道汉子的演变。(4)知道《史记》的作者和体例。2.中国近代史

(1)左宗棠收复新疆。(2)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3)黄埔军校的创建。(4)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根据地的意义。

3.中国现代史

(1)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失误。(2)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4.世界古代史:阿基米德、麦加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等古代建筑的特点。

5.世界近代史

(1)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机器的发明。(2)林肯在南北战争中的主要活动。

(3)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整章删除)(4)了解《向日葵》等名画和《英雄交响曲》。6.世界现代史

(1)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2)以国会纵火案、反犹暴行等事件为例,揭露德意日的法西斯的暴行。

(3)以慕尼黑会议为例,说明绥靖政策的实质和恶劣影响。(4)了解中东地区矛盾的复杂性。(5)知道科索沃战争。(6)科学技术和文化。(整章删除)

7.安徽地方史

(1)名医华佗。(2)淝水之战。(3)献身革命的皖籍志士。(4)皖南事变。(5)近代文化演变。

二、专题复习;美国简史及中美关系

1、新闻材料: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北京举行会谈,并发表了《中美联合声明》,胡锦涛向美国总统奥巴马强调,中美两国国情不同,双方存在一些分歧是正常的,关键是要尊重和照顾双方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系。奥巴马也表示,中美元首会晤对两国未来至关重要。美中两国有很多重要的共同利益,双方共同点远远超过分歧和差异。

(1)在政治对话方面:胡锦涛表示中美要采取切实行动建立应对共同挑战的伙伴关系,推动战略与经济对话;

(2)在经贸金融方面:中美两国元首都强调,两国应该有更加坚决的态度,反对和抵制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

(3)在朝核和伊核方面:坚持朝鲜半岛无核化和六方会谈进程,维护东北亚和平稳定;……将共同维护国际核不扩散体系,强调致力于最终实现无核武器世界。

2012年2月13日,习近平副主席开始了对美国的正式访问。习近平在抵达华盛顿后发表书面讲话,推进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中美合作伙伴关系建设而来,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美能否抓住机遇,化解挑战,建设好合作伙伴关系,事关两国和世界的未来。

3、归纳特点

独立的美国———美国独立战争

统一的美国———美国南北战争

创新的美国———工业革命与罗斯福新政

富强的美国———二次世界大战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

霸道的美国———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美国超级霸主地位的确立

美国史小结:

一次新政改革两次世界大战三次工业革命四部法律文献五位著名总统评价历史人物应注意的几点

(1)应根据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在客观上所起的推动或阻碍作用,对人民有利还是有害而予以肯定或否定。

(2)一定要把人物放在他所处的历史条件下来进行,决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

(3)还要用辨证的一分为二的观点,既肯定其功绩,又否定其过错。

4、中美关系

民主革命时期:(1840—1949

一、1840----1899年,尾随英法指染中国

主要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伙同沙俄充当英法的帮凶。

原因:实力落后于英法;主要致力于解决国内问题。

二、1899—1942年,独立侵华美日竞争

主要事件:1899年,提出门户开放政策。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一战期间,与日展开在华争夺。1922年,华盛顿会议打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列强重新共同控制中国。20世纪30年代,日本大举侵华,采取绥靖政策。

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工业产值世界第一,实力上升;门户开放政策,膨胀在华实力。

三、1942—1945:“二战”期间中美合作

主要事件:

1、1942年1月1日,中美苏等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2、1943年11月签署《开罗宣言》,敦促日本将台湾归还中国。

3、1945年以中美苏三国名义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

4、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放原子弹,加速了日本投降,有力支援了中国抗日战争。原因:都受到法西斯国家的进攻,都是受害者。

四、1945----1949年,扶蒋反共控制中国

主要事件:二战结束后,支持蒋介石打内战。

原因:美国实力进一步增强,在全球推行霸权主义;为了遏止共产党在中国的发展壮大。

五、1949----1972年,敌视对抗扼杀中国

主要事件: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中国外交上孤立,经济上封锁;1950年,发动朝鲜战争,形成对社会主义的包围;派遣第七舰队到达台湾海峡,干预中国内政。1961年,有发动越南战争,从南面威胁中国。

原因:中美利益和意识形态上存在根本不同;美国在全球推行冷战政策

六、1972——1979年:走向正常正式建交

主要事件:

1972年尼克松访华,双方发表《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1978年中美发表《建交公报》;

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原因:60年代中期后,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 70年代后经济陷入滞胀阶段;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七、1979——今:前进道路一波三折

主要事件:20世纪80年代后,中美关系在斗争中不断向前发展;1999年,炸毁我驻南联盟大使馆。原因:美国继续在全球推行霸权主义,冷战政策的实施,遏制中国的发展

你能预测未来中美关系的走向吗?相向而行和而不同

在国家关系中,既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英】帕默斯顿

三、做人要自信、做事要仔细

自信——面带着微笑去挑战人生

人生箴言:自信,使不可能成为可能;自卑,使可能变成不可能。

一分自信,一分成功;十分自信,十分成功。

根据《课程标准》对历史知识与能力的学习不同要求,是按照识记、理解和运用三个层次考查。

1、识记层面——能正确写出或判断知识的基本内容和史实,是历史知识学习中最基本的要求,该类历史知识约占全部内容的70%左右;

2、“理解”层面——在前项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还能对所学的历史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并初步形成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意义、影响、作用和特点等方面的抽象认识,即形成历史技能和历史思维能力,该类历史知识约占全部内容的20%左右;

3、运用层面——(考纲中共有7处)在前两项要求的基础上,还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对该类历史知识进行自己的解释和判断,初步分析各种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利弊得失和比较异同等,以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和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能力。该类历史知识约占全部内容的10%左右。

仔细——凭借着良心去做好事情

解题技巧:一看二找三答

找准关键信息细节决定成败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1、合理利用答题时间

中考政史同场不同卷,造成答题时间利用的混乱。如果太快,极有可能因没有认真审题而失分;

如果过慢,就会引起在规定的时间内完不成两份试卷。因此,考试时一定要合理地利用好有限的答题时间,以免顾此失彼。

2、先易后难

答题时,容易的题目尽量少翻书;不能确信的,可以做个小记号;难题一定要经过思考之后再翻书,实在找不到答案的,要学会放弃,赶紧去做后面的题目,待答题完毕后再回来做它。这样可以确保两份试卷都能完成,不漏题。

3、答题规范

由于阅卷时是按点给分,每点一分。这样就要求学生在答题时尽量做到“三化”,即段落化、序号化、条理化。“段落化”就是一个问题回答完毕后要另起一行,不能把所有问题的答案挤在一块;“序号化”就是回答每一个问题时要在答案前用大小写数字符号标出这一问题在该道试题中所处的顺序;“条理化”就是按整道试题所设问的先后顺序进行答题。

4、试题全部答完后一定要检查

所有考生在时间允许时都要检查。检查选择题主要是做个确认,特别不自信的答案必须要翻书证实,做到心中有数;非选择题部分则按上述答题原则中的“三化”,逐条对照答案,查看有没有漏答项,如果有,及时解决。

?题型

?共有五类基本题型:单项选择题;组合列举题;辨析改错题;材料解析题;分析与探究题?题量:共17小题

1.注重三维目标的考察——基本特点

2.密切关注时事热点——突出亮点

3.图文并茂、注重能力考查、主干知识鲜明、地方特色浓郁

单项选择题包括:直选型选择题(1);材料性选择题(3、7、8);图表解读型选择题(2、9);比较型选择题;反向型选择题(4);多项型(不定项)选择题;搭配型选择题;排序型选择题;史论结合型选择题(5、6、10)。

出题思路:重大的历史发展脉络;框架性的知识结构;类似的重大历史事件或人物(11、12);

特点:知识跨度大;涉及领域广;综合归纳性强。答题应做到:准确无错别字

出题思路:创设一种历史情境,提供一段对史实、一句对史实的文字描述、总结评价,并针对一些主干知识设计几处错误,用来考查学生对具体史实的准确度以及分析、辨别能力。答题注意事项:不能改变原题题意。

出题思路:两题材料题一般是一中一外为主,主要考查基本考点、背景、原因、意义、影响等,情感、态度、价值观。分析探究题一般以中国史为主。

﹒出题内容主要以专题史为线索,以时事热点为切入点。

?一关注考纲,注重变化,尤其是新增考点

?2013年增加的新增考点有:1.中国古代史:半坡河姆渡原始农耕居民文化特征;开元盛世;雅克萨之战;唐诗、宋词、明清小说。2.中国近现代史: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香港、澳门的回归;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3.世界近现代史: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机器的发明;

萨拉热窝事件。4.安徽史:老子和庄子;近代文化的演变。

?二回归课本,夯实基础

做到:考纲中的每个考点都不放过,知识的复习应要点化、线索化、条理化、网络化。

?三关注热点,深化专题复习,形成大历史观

可设计的专题有:

1.中国梦(经济建设、国防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统一大业)

2.中外历史上的侵略与抗争史

3.中国近代化历程

4.中国领土主权和统一(西藏、新疆、香港、澳门、台湾)

5.中国外交与中美、中日关系

6.中共会议、革命、建设重大事件

7.中外思想解放运动

8.大国的崛起(美日英法)

9.近现代的国际关系(世界格局、世界大战、主要国际会议、国际组织)

10.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中外改革

11.三次科技革命与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12.周年大事

?四提高解题能力,规范答题

解答材料解析题、分析探究题做到:

一读:仔细研读材料及问题,尤其注意开篇语、注释内容;

二联:根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联系所学历史知识与其它相关学科知识;

三答:围绕问题,组织文字解答,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规范做到:1.文字简洁通顺,卷面整洁;

2.做到“两化”,段落化(一问一段),序号化(分点回答,看分给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