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古史名词解释
- 格式:docx
- 大小:19.56 KB
- 文档页数:5
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251圣像破坏运动8~9世纪在拜占廷帝国发⽣的破坏基督教会供奉圣像、圣物的运动,其实质是反对正统教会统治势⼒和教会修道院占有⼟地的政治⽃争。
基督教内长期存在圣像崇拜,⽽反对圣像崇拜的社会⼒量也在拜占廷帝国境内发展。
7世纪以后,正统教会和修道院则兼并⼟地,聚敛钱财,成为社会各阶层怨恨的⽬标。
利奥三世于726年发布禁⽌崇拜圣像的诏令,凡抗拒者其财产充公,是为圣像破坏运动之始。
君⼠坦丁五世采取严厉措施对付圣像崇拜派。
787年,尼西亚会议,宣布恢复圣像崇拜。
813利奥五世即位,反圣像派重新得势。
843年,皇帝迈克尔三世的皇太后狄奥多拉摄政时,再次宣布恢复圣像供奉,⼤批圣像破坏者以异端罪被处死。
圣像破坏运动从此结束。
52三国时代朝鲜三国时代是指在公元前57年到公元668年之间占据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的三个国家⾼句丽(前37年-668年)、新罗(前57年-935年)、百济(前18年-660年)。
公元668年,征服了百济后,新罗⼜征服了⾼句丽,因此结束了三国时代,创⽴了统⼀新罗时代。
53科⽥法重新分配全国⼟地,按科(等)授予官员⼟地,分公⽥和私⽥两种。
⼟地按⼈的地位(等级)来分配,通常只供有⽣之年享有。
受⽥者获得租权,⽽农民则得到耕种权。
按惯例⽥租为庄稼收成的⼀半,通常作为租税缴纳给国家。
由于就耕作权⽽⾔,农民作为佃农对⼟地的占有得到了保障,不能被没收,他们的⽣活得到了改善。
54班⽥制646年正⽉,孝德天皇宣布⼤化改新诏书,正式宣布实⾏“班⽥收授法”即班⽥制。
班⽥制仿照唐朝的均⽥制⽽制定,是律令制⼟地制度的根本法。
班⽥制实⾏班⽥收授,⾸先须编定全国的户籍。
班⽥的具体作法是:凡六岁以上公民,由政府班给⼝分⽥,男⼦⼆段,⼥⼦为男⼦的三分之⼆。
官户奴婢与公民相同,家⼈、私奴婢则给公民的三分之⼀。
有位、有职、有功者,按位的⾼低,功的⼤⼩,班给相应的位⽥、职分⽥、功⽥等。
除⼝分⽥之外,还相应给以若⼲宅地和园⽥,为世业⽥,若绝户还公。
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1.史前人类:1直立人中国学者习惯上称为猿人,生存年代170(或150)万年前至30(或20)万年前,其化石在欧、亚、非三洲均有发现。
其头骨扁平,骨壁厚,眶上脊粗壮;脑容量大约从 800 毫升到1200 毫升,平均身高为160厘米;下肢结构与人类十分相似,大腿骨接近现代人,其直立人行走的姿势已很完善。
2早期智人早期智人也称古人,生活于距今25 万年至4 万年前。
其体质形态已和现代人接近,但仍带有一些原始特点,如眉脊发达,前额低斜、鼻部扁宽、颌部前突等,脑容量平均为 1350 毫升。
其化石目前在亚、非、欧三洲有多处发现。
3晚期智人晚期智人也称现代智人,过去称为新人,生活距今四五万年前至1 万年前。
其体质形态和现代人大致相同,眉脊减弱,颅高增大,颌部退缩,下额明显,脑容量平均为1400 毫升以上。
他们的化石不仅分布于欧、亚、非三大洲,而且在大洋州和澳洲也有发现。
晚期智人出现的时候,现代人种也形成了。
4血缘家族血缘家族是旧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的社会组织。
马克思曾经指出:“血缘家族是第一个‘社会组织形式’。
”在这种社会组织里,婚姻是按照班辈来划分的,“所有祖父和祖母,都互为夫妻;他们的子女,即父亲和母亲,也是如此;同样,后者的子女,构成第三个共同夫妻圈子。
而他们的子女,即第一个集团的曾孙子女们,又构成第四个圈子”。
这种家族形式排除了祖先和子孙之间,双亲和子女之间互为夫妻的权利和义务,而所有的兄弟姊妹,包括从兄弟姊妹之间都可以互为夫妻。
一个血缘家族就是一个公社、一个集团。
在集团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人们集体生产,共同消费。
在那时,没有人剥削人的现象。
5氏族原始社会以共同血缘关系结合而成的一种血族团体。
其成员出自一个共同的祖先。
氏族是人类各族普遍存在过的社会组织。
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直立人中国学者习惯上称为猿人,生存年代170(或150)万年前至30(或20)万年前,其化石在欧、亚、非三洲均有发现。
其头骨扁平,骨壁厚,眶上脊粗壮;脑容量大约从800毫升到1200毫升,平均身高为160厘米;下肢结构与人类十分相似,大腿骨接近现代人,其直立人行走的姿势已很完善。
早期智人早期智人也称古人,生活于距今25万年至4万年前。
其体质形态已和现代人接近,但仍带有一些原始特点,如眉脊发达,前额低斜、鼻部扁宽、颌部前突等,脑容量平均为1350毫升。
其化石目前在亚、非、欧三洲有多处发现。
晚期智人晚期智人也称现代智人,过去称为新人,生活距今四五万年前至1万年前。
其体质形态和现代人大致相同,眉脊减弱,颅高增大,颌部退缩,下额明显,脑容量平均为1400毫升以上。
他们的化石不仅分布于欧、亚、非三大洲,而且在大洋州和澳洲也有发现。
晚期智人出现的时候,现代人种也形成了。
血缘家族是旧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的社会组织。
马克思曾经指出:“血缘家族是第一个‘社会组织形式’。
”在这种社会组织里,婚姻是按照班辈来划分的,“所有祖父和祖母,都互为夫妻;他们的子女,即父亲和母亲,也是如此;同样,后者的子女,构成第三个共同夫妻圈子。
而他们的子女,即第一个集团的曾孙子女们,又构成第四个圈子”。
这种家族形式排除了祖先和子孙之间,双亲和子女之间互为夫妻的权利和义务,而所有的兄弟姊妹,包括从兄弟姊妹之间都可以互为夫妻。
一个血缘家族就是一个公社、一个集团。
在集团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人们集体生产,共同消费。
在那时,没有人剥削人的现象。
氏族原始社会以共同血缘关系结合而成的一种血族团体。
其成员出自一个共同的祖先。
氏族是人类各族普遍存在过的社会组织。
产生于蒙昧时代的中级阶段,约相当于旧石器中、晚期。
常以某种动、植物作为本氏族共同的图腾标记。
氏族是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实行生产资料公有,集体劳动,平均分配,没有剥削和阶级。
《世界古代史》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一部分世界上古史第一章原始社会一.填空题1.1871年,达尔文在其一书中,指出人类是从一种古猿进化而来的。
2.恩格斯提出有关人类起源和发展中依次递进的三个阶段,即、和完全形成的人。
3.目前,多数人类学家把世界上的人分为三大人种,即、和尼格罗人种。
4.班辈婚或辈行婚是一种。
5.人类第一个可以证实的社会组织是,出现在旧石器时代的晚期,繁荣于新石器时代。
6.母系氏族公社发生在考古学年代的晚期。
7.普那路亚婚是一种。
8.是人类婚姻状态从群婚向个体婚的过渡形式。
9.个体劳动能力的提高,剩余产品的出现是产生的前提和条件。
二.选择题1.“正在形成中的人”的早期代表是A腊玛古猿 B南方古猿 C森林古猿 D埃及古猿2.人类形成的主要标志是A直立行走 B产生最初的语言 C能制造工具 D意识和抽象能力的发生3.现代人种开始形成于A早期猿人阶段 B晚期猿人阶段 C早期智人阶段 D晚期智人阶段4.母系氏族公社发生在A旧石器时代中期 B旧石器时代晚期 C新石器时代 D金属器时代5.原始人实行族外群婚是在A血缘家族时期 B母系氏族早期 C母系氏族繁荣时期 D父系氏族时期6.母系氏族繁荣时期人类的婚姻形态是A班辈婚 B族外群婚 C对偶婚 D一夫一妻制7.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是发生在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铜石并用时代 D铁器时代三.名词解释1、血缘家族2、对偶婚3、农村公社4、图腾崇拜四.简答题1.从猿到人的转变经过了那些主要阶段?简析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简述原始社会人类婚姻形态的转变。
3.简析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
第二章古代埃及一、选择题1.埃及进入文明时代大约是在公元前3600年 B公元前3500年 C公元前3100年 D公元前2500年2.埃赫那吞改革的性质是A纯粹的宗教性改革 B宗教外衣掩盖下的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斗争C阿蒙僧侣集团内部斗争 D贵族与平民之间的斗争二、名词解释金字塔三、简答题1.简述古王国时期中央集权君主制的统治。
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汇编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汇编1.血缘家族旧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的社会组织是“血缘家族”。
马克思曾经指出:“血缘家族是第一个‘社会组织形式’。
”在这种社会组织里,婚姻是按照班辈来划分的,“所有祖父和祖母,都互为夫妻;他们的子女,即父亲和母亲,也是如此;同样,后者的子女,构成第三个共同夫妻圈子。
而他们的子女,即第一个集团的曾孙子女们,又构成第四个圈子”。
这种家族形式排除了祖先和子孙之间,双亲和子女之间互为夫妻的权利和义务,而所有的兄弟姊妹,包括从兄弟姊妹之间都可以互为夫妻。
一个血缘家族就是一个公社、一个集团。
在集团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人们集体生产,共同消费。
在那时,没有人剥削人的现象。
2.氏族原始社会以共同血缘关系结合而成的一种血族团体。
其成员出自一个共同的祖先。
氏族是人类各族普遍存在过的社会组织。
产生于蒙昧时代的中级阶段,约相当于旧石器中、晚期。
常以某种动、植物作为本氏族共同的图腾标记。
氏族是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实行生产资料公有,集体劳动,平均分配,没有剥削和阶级。
公共事务由选举的氏族长管理,重大事情由氏族成员会议决定。
成员都处于自由、平等的地位。
3.胞族一个部落的两个基本分支中的一个分支。
希腊语称phratry,意为兄弟关系。
指原始社会同一部落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氏族结合成介于氏族和部落之间的社会组织。
美国民族学家L.H.摩尔根最先使用此词,用来表示一群有血亲关系的、单系继承的集团,或者非直系血缘以及血缘较远的、但有着共同遵循的礼仪和亲属惯例(如内部禁止通婚)的氏族群。
前者由一个基本氏族所派生出来的若干血缘氏族组成;后者可能是血缘较远或不同血缘氏族合并而成的(即为保持各胞族中成员数目均衡而进行的调整)。
随着部落组织的发展,胞族的职能逐渐局限于宗教方面。
4.部落民族共同体发展中的一种历史类型。
由同一血缘的两个以上的氏族或胞族组成。
形成于原始社会晚期(即旧石器时代的中期和晚期)。
世界中古史名词解释1.涅伽达文化埃及铜石并用时代的文化。
因埃及南部的涅伽达遗址而得名。
分为两大阶段,前段(涅伽达Ⅰ)又称阿姆拉文化,约当公元前4000~前3500年;后段(涅伽达Ⅱ)又称格尔塞文化,约当公元前3500~前3100年。
涅伽达文化处于埃及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时期,前段属原始社会末期,后段已建立若干奴隶制小国,在埃及史上有前王朝时期之称。
涅伽达文化时期石器和陶器制作日精,对外贸易发展,铜器逐步增多,人工灌溉逐渐发达。
这时村落转变为市镇,最后出现了最早的埃及文字、王族墓葬及国王权标,表明国家形成。
当时涅伽达和耶拉孔波利斯相继为埃及南部最大城镇和政治中心。
涅伽达文化与西亚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有较多接触,表明这两处人类文明摇篮在文明开始时期即联系密切。
2.美尼斯美尼斯是埃及第一王朝的开国国王。
他统一了埃及,建立孟菲斯。
3.那尔迈(Narmer)古埃及第一王朝的首位法老,可能和美尼斯是同一个人。
传说他以武力统一上下埃及,并建都孟斐斯。
曾被认为是第一个统一埃及的国王,但根据已发现的有关蝎子王的文物(主要是蝎王权标)来看,蝎子王可能更早地做到了这点。
有关那尔迈的重要文物有那尔迈调色板和所谓那尔迈大权标头。
4.马斯塔巴”(mastaba)阿拉伯文的音译,意为石凳,是埃及古王国之前贵族的墓葬形式。
坟墓多用泥石建造,呈梯形六面体状,分地下墓穴和地上祭堂两部分。
墓中一般有众多墓室,不仅用于放置死者尸体,还放置陪葬者尸体。
此外还有用于放置食物、用具和衣物的墓室,进入古王国时期后,国王开始使用金字塔取代马斯塔巴作为墓葬形式,而最早的金字塔正是从马斯塔巴演进而来的。
5.诺姆约在公元前4000年代,埃及出现了阶级分化,到公元前3500年左右,埃及各地出现了最早形式的城邦国家,古希腊人称之为"诺姆"埃及人自称为"塞普",中译为"洲"。
当时在上埃及和下埃及共有40多个诺姆,面积不大,大多是从部落或者部落联盟转变过来的,是一种城邦式的国家。
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大一)1.士师时代士师时代是以色列犹太人氏族部落解体向国家过渡的时代。
“士师”是以色列人的先知,实际上是军事民主制时期的“王”或“军事首领”。
该时代是以色列犹太人占领迦南的开始,到扫罗称王为止。
2.金字塔金字塔式古埃及法老和王后的的陵墓,是用巨大石块修砌成的方锥形建筑,因形似汉子“金”字,故称金字塔。
古国王时期金字塔的建筑达到鼎盛。
埃及迄今为止已发现大大小小的金字塔110座,大多建于古王朝时期。
在埃及已发现的金字塔中最大最有名的是位于开罗西南面的吉萨高地上的祖孙三代金字塔。
他们是胡夫金字塔,海夫拉金字塔,和门卡乌拉金字塔,与其周围众多大大小小的金字塔形成金字塔群,为埃及金字塔的建造艺术的顶峰。
3.图腾崇拜图腾崇拜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那是人类由于不能正确认识自然,于是将某种在经济上与自己有着密切关系的动物或植物当成自己的亲属,认为这些动物或植物和自己有着共同的血缘关系,或认为氏族的全体成员均起源于某种动物或植物,因而对这些动植物加以崇拜。
这种宗教崇拜即图腾崇拜。
4.《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社会第一部比较玩真的法典,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莫拉比法典颁布的一部法典。
法典全文用楔形文字铭刻,除序言结语外共282条,包括诉讼手续、损害赔偿、债权债务、财产继承、度奴隶的处罚等。
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比较系统的法典,是俺就古巴比伦的重要文献资料。
5.自然崇拜自然崇拜是最原始的宗教信仰形式之一。
由于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原始人对河流、山岳、太阳、月亮等自然物和风、雨、雷、电等自然力既有所依赖有有所畏惧,于是逐渐把这而这视为有生命、意志和能力的对象加以崇拜,即自然崇拜。
在所有的崇拜中最流行太阳崇拜。
6.米利都起义从公元前454年开始,波斯先后征服小亚细亚各希腊城邦,截断了希腊城邦与黑海的交通要塞,占领了色雷斯和黑海海峡,直接威胁到希腊半岛诸城邦的安全和利益。
公元前500年小亚细亚的希腊城邦米利都爆发反波斯起义,雅典等城邦相助。
世界史之古代史一、名词解释(一)古代埃及1、《莱登草纸》古埃及的一部纸草文献,原名《伊浦味箴言》(《一个埃及贤人的训诫》),在埃及萨卡拉墓地出土。
因该文献原件藏于荷兰莱登博物馆,故名。
该文献记载了一次奴隶、贫民大起义。
一般认为,这此起义发生在古埃及第一中间期(或第二中间期)。
《箴言》内容多重复,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记国中的灾难》的第一篇和第二篇,记述了一次大起义的详情。
它所记载的起义是我们所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奴隶、贫民大起义,沉重打击了奴隶主的反对统治。
2、埃及学埃及学是以古代埃及的相形文字为基础来研究埃及历史和文化的学科。
它是由法国学者商博良于1822年9月29日创立的。
3、卡叠什之战(卡跌什之战)公元前1288年(或公元前1296年),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与赫梯国王牟瓦塔尔为了争夺对叙利亚的统治权及树立在西亚的霸权发生战争。
是年,埃及军队在法老率领下进攻叙利亚,在叙利亚的奥仑特河畔卡叠什中赫梯军队埋伏。
埃及军队惨败。
公元前1283年,赫梯新王哈吐什尔同拉美西斯二世缔结和约(即银板合约),从而结束了两国之间的争霸战争。
4、阿蒙霍特普四世改革BC1329—1362年,因统治阶级内部发生激烈的法老与阿蒙祭司集团存在的矛盾,新兴军事贵族与旧贵族之间的矛盾,地方实习贵族和以法老为主的中央政权存在的矛盾,法老靠以中小奴隶主为核心的新兴军事贵族的支持,进行了阿蒙霍特普四世宗教改革。
改革取消了对阿蒙神的信任,并且法老将其名字改为“阿顿霍特普四世”。
改革提出的一神信仰在历史上是第一次。
5、纳尔迈调色板纳尔迈调色板发现于希拉康波里。
纳尔迈是希拉康波里的国王,他在正反两面两次出现,分别戴上下埃及的王冠,反映了那尔迈进行了大规模的征服活动。
根据考古学研究,一般把那尔迈称为第一王朝的第一位国王。
纳尔迈的活动开创了埃及统一的局面。
6、吐特摩斯三世古埃及十八王朝的法老,曾17次出兵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最远到达幼发拉底河西岸,还出兵利比亚和努比亚,大肆掳掠土地、奴隶和财富。
大学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总结全套是不是在找大学世界古代史名词的解释,下面让小编给你分享一套吧。
希望能帮到你。
大学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总结全套文艺复兴十四至十六世纪欧洲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
开始于意大利,并扩展到其他欧洲国家。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的萌芽,新兴资产阶级为反映自身的利益,求得发展,日益要求摆脱封建制度的束缚。
文艺复兴就是这种斗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
许多知识分子以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为武器,猛烈冲击封建意识形态,建立人文主义的世界观。
表面上这种新文化仿佛是古典文化的复兴,因此历史上把这中文化运动称为文艺复兴运动,实质上也是一种创新,它为资产阶级服务,但是却把人民从封建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在当时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
它既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其主要内容有: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主张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3.奴隶贸易十六至十九世纪欧洲殖民主义者将非洲黑人掠往美洲作为奴隶的肮脏买卖交易。
美洲大陆“发现”以后,大批印第安人被欧洲殖民强盗虐杀,为了弥补美洲劳动力不足,欧洲殖民主义者从非洲掠贩黑人充当奴隶。
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法美等国先后参与奴隶贸易。
十六至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被贩卖到美洲的黑人共约一千五百万,加猎奴和贩卖途中死去的人数,非洲损失的人口约在六千万到一亿。
奴隶贸易给欧洲和美洲殖民国家带来了巨额财富,成为欧美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方式之一。
但却将亿万非洲黑人抛向死亡的深渊或置于奴隶制枷锁之下。
4.教皇子午线1493年5月在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仲裁下,西班牙和葡萄牙瓜分殖民地的分界线。
规定在亚速尔群岛和佛德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子午线为分界线,并把该线以西的一切土地都划归西班牙,以东的一切土地归葡萄牙。
1494年,西葡两国又缔结托德西拉斯条约,把这条线向东移动270里格。
世界古代史的名词解释古代是指远古时代至中世纪之前的历史时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世界古代史中,有许多重要的名词需要进行解释,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探索这一时期的历史。
本文将从文化、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解释一些关键性的名词。
一、文明:文明是指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在语言、艺术、制度、思想等方面取得较高水平的一种文化形态。
在古代文明中,有许多闻名世界的文明,如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等。
这些文明都在各自的领域内取得了惊人的成果,对于后世的文化、科学和技术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王朝:王朝是一种政治制度,指的是同一家族或同一个家族的后裔统治国家的政权。
在古代世界历史中,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王朝,如古埃及的法老王朝、中国的夏商周三代、波斯的阿契美尼德王朝等。
这些王朝在政治、文化、经济和军事等方面都对其所在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当地的历史。
三、奴隶制:奴隶制是一种劳动制度,奴隶被视为主人的财产,被迫为主人提供劳动和服务。
古代世界历史中的许多文明存在奴隶制度,如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
奴隶的身份地位低下,被剥夺了自由和人权,他们为上层社会主人提供劳动和服务,维持着社会的运转。
四、城市:城市是指人口较集中、功能较复杂、经济相对发达并具有政治权力的居住区域。
古代世界历史中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城市,如古巴比伦、雅典、罗马等。
这些城市在政治、文化、经济和军事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是权力和财富的集中地。
五、文化交流:文化交流是指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
古代世界历史中,各个文明之间的文化交流屡见不鲜。
例如,希腊文明对罗马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中东的伊斯兰文明对欧洲的文艺复兴起到了推动作用。
文化交流促进了各个文明的繁荣和发展,也丰富了人类社会的多样性。
六、帝国:帝国是由一个国家或民族统治多个地区的政治实体。
在古代世界历史中,有许多著名的帝国,如古埃及的新王国、波斯的阿契美尼德帝国、罗马帝国等。
世界上古史1史前社会概述一、史前时代的特征1、外在特征:时空跨度大;2、内在特征(基本特征):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发展速度极其缓慢;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人们集体劳动、平均分配,无剥削和阶级,人与人关系基本平等;社会组织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两性关系以群婚为主。
二、原始社会史的史料及断年法1、考古学;2、古人类学;3、民族学;4、语言学、神话学、古生物学、古地质学等学科的材料对重构远古人类的历史也有辅助意义。
史前史的断年法。
三、史学史原始社会史材料的真正积累发生在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之后,至19世纪70年代,作为一种独立研究对象的原始社会史已有了基本框架和材料,有了起止界限和解释体系。
布丰、拉马克、达尔文、巴霍芬、L.H.摩尔根先后对史前史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为马克思主义的原始社会史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进入20世纪以后,原始社会史专史和不同课题的专著大量问世,形成众多的流派和多学科交叉协同研究的局面。
四、原始社会史的分期文化学分期;考古学分期;社会学分期。
重点问题一、人类的形成和发展(一)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1、人类的时间位置;2、人类的空间位置;3、人类在生物分类所处的位置;4、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
(二)劳动创造了人1、人类起源的假说和科学论证:自然发生论——神创论——进化论——劳动创造了人;2、人类起源于动物;3、劳动创造了人。
(三)人类起源和发展的各阶段恩格斯在《劳动的作用》中提出了人类起源和发展中依次递进的三个阶段,攀树的猿群、正在形成中的人和完全形成的人。
其中“完全形成的人”又分成依次递进的四个阶段:(1)早期猿人;(2)晚期猿人(3)早期智人;(4)晚期智人。
二、血缘家族时期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一)生产1、生产力水平处在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和中期;2、以采集和狩猎为主要生活来源;3、发现并开始用火。
(二)社会组织(三)婚姻形态三、母系氏族公社的产生与繁荣期概况(一)氏族的概念(何谓氏族)(二)氏族公社产生的原因1、旧石器时代晚期生产力的发展是氏族产生的经济前提和根本原因;2、族外群婚直接导致氏族的出现。
世界历史名词(二)作者: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来源:《中国科技术语》2013年第06期世界历史 world history 一门重要的历史学科,内容是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以研究和阐明人类历史的演变,揭示演变的规律和趋向。
世界古代史 ancient history of the world 又称“世界上古史”。
世界历史的断代分期,一般指人类社会经历的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阶段。
中世纪史 medieval history of the world 世界历史的断代分期,在欧洲一般指人类社会经历的封建社会阶段。
也有学者认为“中世纪”最初体现的是一种文化史观,并非社会经济形态。
世界中古史 medieval history of the world 世界历史的断代分期,有学者认为“中世纪”只代表西欧历史中的封建社会阶段,不具有世界历史上的普遍意义,故将“中世纪史”改称为“世界中古史”。
世界近代史 modern history of the world 世界历史的断代分期,一般指人类社会的资本主义社会阶段。
世界现代史 modern history of the world 世界历史的断代分期,一般指俄国十月革命以来的世界历史。
世界当代史 contemporary history of the world世界历史的断代分期,有学者为强调世界历史研究中最近一段历史的现实意义,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世界历史断代为世界当代史。
全球史 Global History 20世纪后期兴起于西方的一种重新建构世界历史的方法和理论,其兴起和发展与全球化浪潮有密切关系,已被看成一个新的史学流派。
冷战史 history of cold war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和苏联为争夺全球利益和世界霸权,以不断升级的军备竞赛为后盾,除直接武装冲突(热战)之外,涉及军事、政治、经济、意识形态所有领域的斗争历史。
一.名词解释1.血缘家族血缘家族这个概念是19世纪美国学者摩尔根根据夏威夷的亲属制度而设想出来的,并没有考古学上的证据。
在血缘家族中,婚姻按班辈划分,所有的兄弟姊妹,包括从兄弟姊妹之间都互为夫妻。
一个血缘家族就是一个集体,一个公社。
存在的时间大致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
2.军事民主制在氏族社会的阶段,政治是民主制,财产是公有制,而部落联盟领袖则由部落会议推选产生,附有作战的责任,称为军事民主制。
军事民主制保留了氏族制度的某些因素,同时存在着军事首长的个人权力。
产生原因:(1)私有财产和奴隶劳动的存在,战争频繁发生,企鹅战争目的为掠夺他人财富、奴隶;(2)由各部酋长组成的议事会的成员逐渐变为由氏族贵族担任并世袭承继;(3)原由全氏族成年男女参加的氏族议事会转变为只有全体武装男子参加的人民大会;(4)社会阶级的分化与阶级矛盾、斗争的出现,为调节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是社会生存下去,必须建立强制机关,即国家。
3.涅杰斯原意为“小人”,非贵族门第的人,与贵族和大人物相对立。
中王国时期出现的中小奴隶主阶层,源于古王国中期,是与世俗贵族相对立的阶层。
在第一中间期加入军队,成为军队的骨干,成为那些想称霸各州的统治者,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分化,一部分成为中小奴隶主、僧侣、高级官员,甚至高级官吏、州长,占有奴隶、土地,但为数众多的涅杰斯阶层开始贫困化。
4.美尼斯美尼斯出生在上埃及的提尼斯城。
最初他是提尼斯地区部落首领,后来成为上埃及王国的国王。
他在统一了上埃及之后,不断向外发动战争,约在公元前3100年,他征服下埃及,使整个埃及初步统一成一个国家,开创了古埃及的第一王朝。
他统一了埃及,开启了法老统治时代,建立了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长期而辉煌影响的王国。
5.埃赫那吞法老埃赫那吞是埃及历史上极具争议性的国王,他是革新派法老,他率先扬弃多神信仰,改为采取一神信仰,膜拜太阳神。
同时埃赫那吞在统治期间锐意改革,推崇艺术创作自由,开创了古埃及绘画和雕塑艺术的新时代。
世界中古史名词解释 墨洛温王朝,或梅罗文加王朝,(Merovingian Dynasty)(481~751年),是一个在欧洲中世纪的统治法兰克王国的第一个王朝,相传以创立者克洛维的祖父法兰克人酋长墨洛维的名字命名。其领地包括大部分高卢, 也就是现今的法国,统治时期间于公元5世纪至8世纪之间,最终被卡洛林王朝所替代。
卡洛林文艺复兴(Carolingian Renaissance),发生在公元8世纪晚期至9世纪,由查理曼大帝及其后继者在欧洲推行的文艺与科学的复兴运动,被称为是“欧洲的第一次觉醒”。
查理(法语、英语:Charlemagne、德语:Karl der Große、拉丁语:Carolus Magnus,(742年4月2日-814年1月28日)或作查里曼,查里大帝,卡尔大帝。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国王(768年-814年),800年由教皇利奥三世加冕于罗马,后人称其查理曼。 他建立了囊括西欧大部分地区的庞大帝国。他在行政、司法、军事制度及经济生产等方面都有杰出的建树,并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他引入了 欧洲文明,被后世尊称为“欧洲之父”。 查理曼还是国际上最流行的法国式扑克牌上的红桃K人物。
凡尔登条约(法语:Le traité de Verdun;英语:Treaty of Verdun)是分割查理曼帝国的条约。843年8月,加洛林帝国皇帝“虔诚者”路易一世的3个儿子在凡尔登(位于今法国东北部)签订了这一分割国土的条约。这一条约是查理曼帝国瓦解的第一阶段,预示近代西欧国家的形成。该条约所划分的疆界经过870年《墨尔森条约》的调整,形成西法兰克王国、中部法兰克王国和东法兰克王国三国,成为后来法兰西、意大利和德意志三个国家的雏形。
阿尔弗雷德(古英语:Ælfrēd,英语:Alfred;849年-899年10月26日)也译作阿佛列、艾尔弗雷德等,是英格兰盎格鲁-撒克逊时期韦塞克斯王朝的国王,他也是英国历史上真正第一位称呼自己为“盎格鲁-撒克逊之王”的君主。由于其英勇的统帅臣民对抗北欧维京海盗民族的入侵,被后世尊称为阿尔弗雷德大帝(Alfred 教会私有化,教士堕落腐化。克吕尼修道院倡导改革,主张实行严格的禁欲主义,教士须过集体生活,教士不得婚娶,以防止教产私有化;禁止买卖圣职;要求独立,反对世俗统治者任命主教和修道院的叙任权等。该运动得到西欧各国修道院的响应并接受克吕尼修道院的领导。克吕尼运动得到罗马教廷的积极支持,教皇格利高利七世并亲自指导运动。该运动加强了教会,尤其是教皇的势力,从而引起神圣罗马帝国和教皇的冲突,主要表现为主教叙任权之争。
世界史之古代史一、名词解释(一)古代埃及1、《莱登草纸》古埃及的一部纸草文献,原名《伊浦味箴言》(《一个埃及贤人的训诫》),在埃及萨卡拉墓地出土。
因该文献原件藏于荷兰莱登博物馆,故名。
该文献记载了一次奴隶、贫民大起义。
一般认为,这此起义发生在古埃及第一中间期(或第二中间期)。
《箴言》内容多重复,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记国中的灾难》的第一篇与第二篇,记述了一次大起义的详情。
它所记载的起义就是我们所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奴隶、贫民大起义,沉重打击了奴隶主的反对统治。
2、埃及学埃及学就是以古代埃及的相形文字为基础来研究埃及历史与文化的学科。
它就是由法国学者商博良于1822年9月29日创立的。
3、卡叠什之战(卡跌什之战)公元前1288年(或公元前1296年),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与赫梯国王牟瓦塔尔为了争夺对叙利亚的统治权及树立在西亚的霸权发生战争。
就是年,埃及军队在法老率领下进攻叙利亚,在叙利亚的奥仑特河畔卡叠什中赫梯军队埋伏。
埃及军队惨败。
公元前1283年,赫梯新王哈吐什尔同拉美西斯二世缔结与约(即银板合约),从而结束了两国之间的争霸战争。
4、阿蒙霍特普四世改革BC1329—1362年,因统治阶级内部发生激烈的法老与阿蒙祭司集团存在的矛盾,新兴军事贵族与旧贵族之间的矛盾,地方实习贵族与以法老为主的中央政权存在的矛盾,法老靠以中小奴隶主为核心的新兴军事贵族的支持,进行了阿蒙霍特普四世宗教改革。
改革取消了对阿蒙神的信任,并且法老将其名字改为“阿顿霍特普四世”。
改革提出的一神信仰在历史上就是第一次。
5、纳尔迈调色板纳尔迈调色板发现于希拉康波里。
纳尔迈就是希拉康波里的国王,她在正反两面两次出现,分别戴上下埃及的王冠,反映了那尔迈进行了大规模的征服活动。
根据考古学研究,一般把那尔迈称为第一王朝的第一位国王。
纳尔迈的活动开创了埃及统一的局面。
6、吐特摩斯三世古埃及十八王朝的法老,曾17次出兵叙利亚与巴勒斯坦,最远到达幼发拉底河西岸,还出兵利比亚与努比亚,大肆掳掠土地、奴隶与财富。
名词解释1.吠陀时代印度文献“吠陀”记载的一个时期,印度成立吠陀圣典的时代。
吠陀的意思是知识,即神圣的或宗教的知识。
时代约公元前1500-前600年,分早期吠陀时代和后期吠陀时代。
早期吠陀时代(约前1500-前900)是雅利安人部落进入古印度的最初阶段,也是他们的氏族部落组织开始解体的阶段。
早期吠陀时代私有制逐渐产生,末叶,社会上开始出现等级划分现象。
(《梨俱吠陀》反映的时代)后期吠陀时代雅利安人扩展至整个恒河流域,形成了种姓制度,国家产生,早期吠陀时代简单的宗教此时也发展成有完整体系的婆罗门教。
意义:从政治面来看,此一时代王权伸张,在恒河上游流域成立部族王制的国家。
从宗教层面来看,此时祭仪的重要性提高,祭师阶级(婆罗门)享有特权。
另一方面,对婆罗门教祭仪之至上主义,持批判态度的奥义书哲学也开始发展。
业、轮回思想也于此时奠立。
2.所罗门王古代以色列犹太国家国王,前960-前930年在位,是大卫之子和继承人。
他同埃及和推罗结为盟友,积极发展海外贸易,尤其是红海一带的贸易;广招工匠,在巴勒斯坦地区的许多城市进行建设;将以色列犹太国家划为12个行省,建立起税收和劳役制度,以巩固君主政体。
所罗门在位时是古代以色列犹太国家最强盛的时期,他被视为古代以色列最伟大的君主。
3.佛陀简称为佛,意为“觉悟者”,是人们对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的尊称,大约生于公元前566年。
他说古印度迦毗罗卫城释迦族首领净饭王之子,自幼喜欢离群索居并思考人生的种种问题,特别是人生的种种痛苦。
后来外出修道,成了无上智慧的彻悟者。
在一次长达七天七夜的苦思冥想后认为自己已经得道。
佛陀在恒河流域摩羯陀等国游历传教40多年,佛陀传教不是从世界起源而是从分析人生问题出手,最根本的教义是“四谛”,即四条神圣的真理,主张众生平等。
佛陀所传教义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起了一种麻痹人民的消极作用,适应了当时各种姓反对婆罗门种姓特权的要求。
佛陀逝世后佛教继续传播,后来佛教谁不在印度流传,却成为世界性的三大宗教之一。
1.曼涅托:曼涅托(活动时期公元前四世纪末—公元前三世纪初),祭司和历史学家,用希腊文写成《》一书,该书有片段为教会历史学家保存下来,成为今人研究古埃及历史的重要史料。
曼涅托把埃及历史划分为30个王朝和古王国、中王国、新王国三个时期,这种分期法有一定的准确性,至今仍为学术界所沿用。
2.帕勒摩石碑:现存埃及年代最为久远的石刻,因保存在意大利西西里的帕勒摩博物馆而得名,目前仅存部分残片。
该石碑记录了埃及古王国第5王朝以前所有国王的名单,国王们对诸如努比亚、腓尼基的远征以及将土地和劳动力捐赠给神庙等重要活动,还涉及诸如尼罗河涨水情况等经济社会生活问题,是研究古埃及国家早期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历史的重要资料。
3.法老:法老是国王的尊称,也是一个神秘的名字,它是的音译,其写作,意为大房屋,在古王国时代(约前2686~前2181)仅指王宫,并不涉及国王本身。
新王国起,开始用于国王自身,并逐渐演变成对国王的一种尊称。
第二十二王朝(前945~前730)以后,成为国王的正式头衔。
习惯上把古埃及的国王通称为法老。
法老作为君主,掌握全国的军政、司法、宗教大权,其意志就是法律,是古埃及的最高统治者。
法老自称是阿蒙-赖神之子,是神在地上的代理人和化身。
4.金字塔:金字塔是奴隶制国王的陵寝。
在埃及、美洲等地均有分布,古埃及的上埃及和下,今和埃及境内。
大小不一,其中最高大的是,高146.5米,底长230米,共用230万块平均每块2.5吨的石块砌成,占地52000平方公尺。
埃及金字塔是古埃及的帝王()陵墓。
世界八大建筑奇迹之一。
数量众多,分布广泛。
西南西古城一带的金字塔最为集中。
[1]5.斯芬克斯:“斯芬克斯”原意是古代希腊神话中带有翅膀的狮身女妖,斯芬克斯一词是希腊语音译而来。
由于形状怪异,斯芬克斯在人心中,代表埃及文化中所有怪异难解的问题。
一般认为,狮身人面是王权的象征,狮子在埃及文化中有“生命之王”的美称,同时又是权威的象征(在古埃及象形文字中,狮子的一般正是表示权威)。
6.涅杰斯:意为"小人",最早见于埃及古王国时期,是与氏族贵族对立的平民阶层·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发生了分化,一部分成为中小奴隶主、僧侣,甚至高级官吏和州长,他们占有奴隶和土地。
为数众多的涅杰斯则日益贫困化。
在第一中间期,涅杰斯成为一个小私有者阶层。
中王国时期出现分化,一部分成为土地所有者、奴隶主,即“强有力的涅杰斯”,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为各诺姆所倚重;另一部分则沦为靠施舍过日。
“强有力的涅杰斯”是王权与地方贵族斗争的社会支柱,因而也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
但由于中王国时期埃及的商品经济关系不够发达,涅杰斯实际上还是很软弱的。
在中王国时期的大起义中涅杰斯受到了巨大打击。
7.伊浦味陈辞:《伊浦味陈辞》(或译为《一个埃及贤人的训诫》),因现藏于荷兰莱登博物馆,又名莱登纸草。
是以诗和散文的形式写在纸草之上,它所反映的年代,在学术界有争议,一般认为是在第二中间期。
从内容上来看,作者伊浦味站在贵族的立场上,对发生的贫民与奴隶的起义、王权被推翻、国家机器被破坏、有产者的财产被分给穷人等表现出了极端的仇恨。
从作者所描述的情况来看,这些情况显然是在起义、暴动时期,并且还表明此时期还发生过外族入侵。
8.尼布甲尼撒:(约公元前630 年- 前561年),是位于的伽勒底帝国最伟大的君主, 他曾征服了犹大国和,并在他的首都巴比伦建成着名的。
用巴比伦的语言解释他的名字意思是“皇冠的保护和继承者尼布”,或“保卫边疆者尼布”。
9.巴比伦之囚:巴比伦之囚是指公元前597~前538年期间,两度被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征服的,大批民众、工匠、祭司和王室成员被掳往巴比伦,这些人称为巴比伦之囚。
10. 大流士:大流士一世君主(前558~前486)。
出身于阿契美尼德家族支系。
大流士随远征埃及,被任命为万人的总指挥。
大流士不仅是波斯帝国的伟大君主,也是世界历史上的着名政治家之一。
他自称为“王中之王,诸国之王”,后人尊称为“”。
11.贝希斯吞铭文:上台后,各地人民(包括波斯人)曾两度起义反对他的统治,他严厉地镇压了起义,并将镇压高墨塔暴动和两次人民起义的情况用、埃兰语、巴比伦语等三种语言(均为)刻在贝希斯吞山崖上,此即着名的贝希斯吞铭文。
12.罗林森(Henry Rawlinson):英国军官、东方学家,成功释读以3种文字之古波斯文部分,为释读提供了线索,大大扩展了对古代中东的了解范围。
于1850年和1852年分别撰有《巴比伦及亚述楔形文字铭刻注解》与《亚述史纲》等着作。
13.琐罗亚斯德教:是在教诞生之前中东最有影响的宗教,是古代的,也是中亚等地的宗教。
是之源,在中国称为祆(xiān)教、火祆教、拜火教。
琐罗亚斯德教的教义一般认为是神学上的一神论和哲学上的二元论。
琐罗亚斯德教的经典主要是《阿维斯塔》,意为知识、谕令、或经典,通称《》。
14.腓尼基字母:字母是腓尼基人在楔形字基础上将原来的几十个简单的象形字字母化形成,时间约在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
现在的字母文字,几乎都可追溯到腓尼基字母,如、、、等。
腓尼基字是,没有代表的字母或符号,字的须由上下文推断。
15.《吉尔伽美什史诗》:又称基尔麦什史诗,是目前已知世界最古老的英雄史诗。
[1]早在四千多年前就已在人中流传,经过千百年的加工提炼,终于在时期(公元前19世纪-前16世纪)用文字形式流传下来。
这是一部关于统治着古代地区苏美尔王朝的都市国家英雄(Gilgamesh)的赞歌,虽然这是一部残缺了近1/3的作品,但从余下的2000多行诗中我们还是能够感受到苏美尔人对他们伟大英雄的崇拜赞美之情。
16.荷马:盲诗人,约前9世纪-前8世纪。
相传记述了公元前12~前11世纪,以及关于冒险故事的古希腊长篇代表作——史诗《》和《》,即是他根据民间流传的综合编写而成。
他生活的年代,当在公元前10~9、8世纪之间。
他的杰作《》,在很长时间里影响了西方的宗教、文化和。
这一词的希腊文原文含义多样,至今未能确定。
17.荷马时代:也叫英雄时代或黑暗时代,是迈锡尼文明灭亡后,古希腊地区重回氏族部落时期的时代,约公元前十二世纪到公元前九世纪。
由于形成于此时的“”叙述了迈锡尼文明的旧闻,但又表述了当时社会的情况,故又称此时代为“荷马时代”,也称“史诗时代”18.吠陀:又译为韦达经、韦陀经、围陀经等,是和现代的印度教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经典。
它是印度最古老的文献材料,主要文体是赞美诗、祈祷文和咒语,是印度人世代口口相传、长年累月结集而成的。
“吠陀”的意思是“知识”、“启示”的意思。
"吠陀"用古梵文写成,是﹑哲学及文学之基础。
19.吠陀时代:吠陀时代指哈拉巴文化衰亡后,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并将这一时段的史料保留在《吠陀》及解释吠陀的《梵书》、《森林书》、《奥义书》以及两部史诗中,故称作吠陀时代。
其中《梨俱吠陀》成书于公元前12——前9世纪,称早期吠陀,而《娑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闼婆吠陀》成书于前900年——前600年或更晚,故又称晚期吠陀。
20.婆罗门教:是印度古代,现在流行的的古代形式。
以为主要经典;因崇拜及由婆罗门担任而得名。
婆罗门教起源于公元前2000年的,等级森严,把人分为4种姓氏:婆罗门,刹帝利,,。
印度教与婆罗门教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其教义基本相同,都信奉、、湿婆三大神,主张,人生,轮回的形态取决于现世的行为,只有达到“梵我同一”方可获得解脱,修成正果。
因此,印度教也称为“新婆罗门教”,前期婆罗门教则称为“古婆罗门教”。
21.阿育王:佛教名王。
古代印度的第三代国王,早年好战杀戮,统一了整个南亚次大陆和今的一部分地区,晚年笃信佛教,放下屠刀。
又被称为“”。
阿育王在全国各地兴建佛教建筑,据说总共兴建了84000座奉祀佛骨的佛塔。
为了消除佛教不同教派的争议,为佛教在印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阿育王曾邀请着名高僧长老召集1000比丘,在举行大结集(此为佛教史上第三次大结集),驱除了外道,整理了经典,并编撰了《论事》。
22.摩奴法论:中文译名又作《摩奴法典》,是(印度教)伦理规范的一部法论,托名由里的人类始祖摩奴所撰,实际写成年代不详,现今学者相信大约为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
本书分十二章,内容涉及礼仪、习俗、教育、道德、法律、宗教、哲学、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等,构建出以四大种姓为基础的社会模式。
本法论出现后,长期成为印度教的法制权威,至近现代仍具有影响力,并被视为研究印度社会的基本文献。
23.阿旃(zhan)陀石窟:群,位于北部温迪亚山的悬崖上,历时1000年之久。
中国唐代僧人曾对它作了最早的记载。
1819年英国人又重新发现。
该石窟今存洞窟29座,窟形分支提和毗诃罗两大类,以后者居多。
支提窟内中央置窣堵波,依天然岩凿成,内殿四周,建造柱,在早期的支提窟中有明显的仿竹木构造,且装饰简朴;至中晚期后则趋于精美。
毗诃罗窟内部有、、等,陈设较简单。
25. 亚历山大:,古国王,世界古代史上着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天才。
他足智多谋,在担任马其顿国王的短短13年中,以其,东征西讨,先是确立了在全希腊的统治地位,后又灭亡了。
在横跨欧、亚的辽阔土地上,建立起了一个西起希腊、马其顿,东到流域,南临尼罗河第一瀑布,北至药杀水的以为首都的庞大。
创下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辉煌业绩,亚历山大东征虽给被征服地区带来一定危害,但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经济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亚历山大死后,亚历山大帝国分崩离析。
26.十二铜表法:也叫十二表法,是古罗马国家立法的纪念碑,也是最早的罗马法文献。
公元前五世纪时,罗马的法律还是,它的解释权操在贵族法官手里。
法官利用这个权利为贵族谋利益。
平民要求制定成文法,经过长期的斗争,于公元前449年逼使贵族成立十人委员会(十人团)制定和公布了成文法。
因这个文法刻在十二块牌子(铜表)上而得名。
十二铜表法基本上仍是按旧有习惯法制定,还是维护贵族奴隶主的利益,但它对奴隶主、、、债务和刑法、等方面都作了规定,限制了贵族法官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的权力。
十二铜表法反映了罗马奴隶制的发展和奴隶主阶级国家的形成过程。
27.皮洛士式的胜利:是古希腊伊庇鲁斯国王,曾率兵至意大利与罗马交战,付出惨重代价,打败罗马军队,由此即以"皮洛士式的胜利"一词来借喻以惨重的代价而取得的得不偿失的惨胜。
28.汉尼拔:,北非古国着名军事家。
生长的时代在正逢古势力的崛起。
少时随父亲进军西班牙,并在父亲面前发下一生的誓言,要终身与罗马为敌,自小接受严格和艰苦的军事锻炼,在军事及外交活动上有卓越表现。
现今仍为许多军事学家所研究之重要军事战略家之一。
29.布匿战争:或译布匿克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