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单元测试题(含答案)(解析版)
- 格式:doc
- 大小:404.50 KB
- 文档页数:12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单元检测题一、选择题1.中华医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小雪同学对中国古代医学非常感兴趣,她上网查阅资料时搜集到如下信息:“他是我国古代著名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被后世尊称为‘医圣’”。
据此判断,信息中的“他”是()A.扁鹊B.华佗C.张仲景D.李时珍2.“地方推行郡县制,小篆成为规范字。
”这一顺口溜反映的现象开始于()A.秦朝B.汉朝C.唐朝D.宋朝3.秦汉时期的科技发明成果中被纳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是()A.造纸术B.中医治疗学C.麻沸散D.《九章算术》4.后世将刘秀建立的政权称为“东汉”的原因是()A.其统治区域相对于前朝而言在东方B.刘秀起兵于东方C.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代表了希望和生机D.刘秀政权的都城在前朝都城的东面5.面对断壁残垣、江山破碎的社会状况,刘秀勤于国政,改革开拓,使东汉王朝在一片焦土和废墟中恢复和发展,呈现出较为安定繁荣的景象。
史称()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百家争鸣D.休养生息6.徐州龟山汉墓出土了一枚能表明墓主姓名(刘注)及身份的龟钮银印(见下图)。
印章字体不是汉朝时广泛使用的隶书,而是()A.小篆B.草书C.楷书D.行书7.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其著作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
该著作是()A.《伤寒杂病论》B.《丹经》C.《本草纲目》D.《金刚经》8.初一学生林珊在古字画市场发现了一张蔡伦的纸,摊主说是秦朝时期的,非常珍贵。
但林珊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当即指出,蔡伦的纸最早出现在()A.西汉以前B.西汉初期C.西汉末期D.东汉时期9.我国“皇帝”的称号开始于()A.秦国B.秦朝C.西汉D.三国10.想一想《丝绸之路图》,指出其所经地点的先后顺序()①西亚②河西走廊③欧洲④今新疆境内A.②①③④B.④②①③C.④①②③D.②④①③11.秦统一后规定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使用的货币是()A.刀形币B.蚁鼻钱C.铲形币D.圆形方孔钱12.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第九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一)(第14-17课)【时空坐标】【课标要求】1.知道明朝的建立。
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2.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
3.通过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筑,体会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4.知道《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名著,了解明代科技的成就及影响。
5.了解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知道满族入主中原。
6.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知道册封达赖和班禅与设置驻藏大臣;知道西北边疆的巩固。
认识台湾、西藏、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7.通过清朝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史实,了解清朝前期的兴盛。
8.通过军机处的设置与文化专制措施,认识君主专制在清代的极端强化。
9.以《红楼梦》和京剧为例,了解清代文学艺术的成就和特色。
10.通过清代中期以来的腐败现象和闭关锁国政策,了解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考点梳理】考点一明朝君权的加强课标要求:知道明朝的建立。
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1.明朝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建立明朝。
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2.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1)政治上:中央废除丞相和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把大都督府改为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将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
分封诸子为王,监控地方监察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监视官民。
明成祖时又设东厂,合称厂卫(2)思想文化上:八股取士(明清时期的科举制)。
命题范围“四书”“五经”答题规范及文体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格式、段落划分,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影响脱离实际,禁锢思想,读书人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阻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评价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对中国思想、文化、科技进步与发展造成严重阻碍易错点辨析1.易错字:丞相的“丞”。
高考历史《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真题练习含答案1.[2024·衡阳市高三二模]从汉高祖到景帝,皇帝宗室被封为诸侯王的共四十六人,王子侯者二十七人,功臣侯者二百四十人,外戚侯者二十五人。
汉初的分封() A.促进了汉初经济恢复B.抑制了豪强地主势力C.维护了国家政权稳定D.埋下了地方割据隐患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汉初年统治者对宗室、外戚和功臣进行分封且人数众多,这使得地方势力逐渐增强,埋下了地方割据的隐患,D项正确;宗室外戚享有支配封国食邑的特权,不利于汉初经济恢复,排除A项;材料与抑制豪强地主势力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汉初封国势力强大,威胁中央,为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排除C项。
故选D项。
2.[2024·辽宁葫芦岛高三一模]汉武帝时始设刺史监察地方,其下无属员,亦无固定治所;至东汉时,刺史除了有固定的治所外,在原有权力基础上兼领地方选举劾奏之权,并逐渐获得地方行政权和领兵权。
这种变化()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体现监察制度的异化C.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D.意味着监察体系完善答案:B解析:据材料“汉武帝时始设刺史监察地方,其下无属员,亦无固定治所;至东汉时,刺史除了有固定的治所外,在原有权力基础上兼领地方选举劾奏之权,并逐渐获得地方行政权和领兵权”及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的刺史,负责监察地方,但到东汉时期,刺史的权力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监察职能逐渐演变为地方具有行政权和军事权的地方机构,体现了监察制度的异化,B项正确;刺史在东汉时期权力的上升,不利于中央集权,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地方权力的转移,不涉及地方行政效率,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监察制度的异化,而非监察体系的完善,排除D项。
故选B项。
3.[2024·南通市高三一模]内、外朝之设源于先秦时期,内朝负责“神事”,处理宗族内部事务;外朝治理“民事”,掌管国家行政事务。
而汉武帝以来,内朝取得了参决机要的实际权力;外朝则变成了执行机关。
吉林省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练习题一、选择题1.(2022·吉林白城·统考模拟预测)监察制度,我国古已有之。
秦朝负责监察百官的是A.刺史B.丞相C.太尉D.御史大夫2.(2022·吉林长春·统考二模)有人认为:“秦始皇是千古一帝。
他统一全国,并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但他也实施暴政,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这一阐述A.客观辩证B.认识片面C.与史实不符D.主观臆断3.(2022·吉林长春·统考一模)秦朝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郡守和县令的产生方式是()A.贵族世袭B.朝廷任免C.官员举荐D.科举选拔4.(2021·吉林·统考中考真题)下列文物中可作为研究秦朝历史第一手史料的是A.圆形方孔半两钱B.五铢钱C.开元通宝D.纸币铜版拓片5.(2021·吉林长春·统考三模)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
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C.用泥制陶的事实D.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6.(2021·吉林长春·统考一模)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
“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A.率土之滨,莫非王臣B.皇权至高无上C.官员直接由皇帝任免D.书同文,车同轨7.(2021·吉林延边·统考一模)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A.秦朝B.汉朝C.隋朝D.唐朝8.(2021·吉林长春·统考一模)《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
书同文字”。
秦始皇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是()A.减轻劳役B.抵抗外侵C.整顿吏治D.巩固统一9.(2021·吉林长春·统考三模)《史记》中记述陈胜吴广因“失期,法皆斩”而起义,而根据1975年考古发现的《云梦秦简》记载,在秦律中失期并不是死罪。
全国版中考历史复习方案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03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试题一、选择题1.[2019·淮安]“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百姓)大安,立号为皇帝”,与此相关的人物是 ( )A.秦始皇B.汉武帝C.唐太宗D.明成祖2.[2019·山西]有学者指出,秦始皇所创造的事业,不仅为中国设立了以后版图的基本框架,也为中国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
秦始皇开创的制度是( )A.王位世袭制B.分封制C.行省制D.中央集权制3.[2019·玉林]下图反映的史实出现于( )A.夏朝B.西周C.秦朝D.西晋4.[2019·连云港]“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首先采取这些措施的是( )A.西周B.东周C.秦朝D.西汉5.秦简记载:“五人共同盗窃,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
”此段材料折射出秦朝统治者的治国思想受到以下哪家学派的深刻影响( )A.法家B.道家C.墨家D.儒家6.秦朝由不可一世到土崩瓦解,两千多年来给后人无尽的思考。
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有 ( )①徭役繁重②统一货币③罢黜百家④刑罚残酷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7.[2019·临沂]“公元前207年,秦朝的统治者在起义军的包围下,被迫出城投降。
威名显赫的秦朝,仅存在十几年就灭亡了。
”当时,“统治者”是向谁投降 ( )A.陈胜B.吴广C.刘邦D.项羽8.[2019·陕西]“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共同因素是( )A.严刑峻法,法家思想治国B.奖励耕织,推广铁器牛耕C.整顿吏治,严惩外戚宦官D.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9.[2019·南京]“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
”为此,汉武帝( )A.分封诸侯B.广设郡县C.实施“推恩令”D.设立“三司”10.[2019·烟台]“秦王朝开创的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测试卷(含答案)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在张家口市区西部群山之中,有一座山峰叫赐儿山。
在山腰深处建有古云泉寺,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它是佛、道建在一处的寺庙。
上部为道,下部为佛。
我国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播始于历史上的什么时期A.西周B.战国时期C.秦朝D.汉朝2.张仲景被后世尊称为“医圣”,是因为他A.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B.研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C.具有救死扶伤的精神D.著有《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治疗学基础3.造纸术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改进造纸工艺,降低纸的成本,提高纸的质量的东汉科学家是A.华佗B.张仲景C.祖冲之D.蔡伦4.下列人物在历史上以节俭著称的是A.商纣王B.夏桀C.汉文帝D.周幽王5.如图是成都地区出土的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
作为历史文物,它①表现了汉代高超的雕塑艺术水平②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文化生活③增加了我们对说唱人的直观感受④证明了汉代娱乐方式的多样性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6.《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A.编年体通史 B.纪传体通史 C.断代史 D.古代史通史7.东汉中后期,朝政黑暗,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人民游离失所,生活困苦,阶级矛盾导常尖锐。
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皇帝昏庸B.天灾人祸C.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D.外族入侵8.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A.国人暴动B.牧野之战C.陈胜、吴广起义D.黄巾起义9.“丝绸之路经济带”赋予古代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
西汉时期丝绸之路的起点是A.咸阳B.长安C.洛阳D.成都10.西汉时开辟的横跨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给世界留下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遗产。
下面关于汉代丝绸之路说法正确的是①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最远可到达欧洲②汉朝时海上丝绸之路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和锡兰③丝绸之路是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④沿着丝绸之路,葡萄、石榴等水果和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入中国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11.《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初中历史总复习人教部编版:第二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知能优化训练中考回顾1.(2021·福建)秦始皇下令全国“车同轨”并修建由咸阳向北延伸的直道,全长约700千米,仅用两年半时间即修通。
这主要得益于( )A.人口数量的增长B.铁制工具的出现C.国家体制的作用D.筑路技术的提高答案:C2.(2021·湖南衡阳)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解读下面的中国历史时间轴,关于古代史上朝代及其阶段特征的表述,正确的是( )A.①是秦汉时期,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巩固B.②是宋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C.③是隋唐时期,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和发展D.④是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繁荣与对外开放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建立秦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20年,东汉灭亡。
秦汉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巩固的时期,故A项正确。
581年隋朝建立,907年唐朝灭亡,②是隋唐时期,故B项错误;1368年元朝灭亡,明朝建立,③是五代十国至宋元时期,故C项错误;④是明清时期,但是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没有对外开放,故D项错误。
3.(2021·福建)下图所示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采取的经济措施。
这一举措( )A.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B.提升商人的经济地位C.提高了军队战斗能力D.增强中央政府的财力答案:D4.〔2021·湖南湘潭(改编)〕汉代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发展了“治未病”思想的医学著作是( )A.《伤寒杂病论》B.《史记》C.《千金方》D.《本草纲目》答案:A5.〔2020·四川成都(改编)〕西汉时期,汉武帝为打破“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强而合从以逆京师”的困局,采取的措施是( )A.颁布“推恩令”B.实行盐铁专卖C.罢黜百家,尊崇儒术D.设置西域都护答案:A6.(2020·山东东营)汉文帝采纳大臣贾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的建议,提倡( )A.以农为本B.勤俭治国C.以德化民D.轻徭薄赋答案:A7.(2020·四川成都)中国的传统医学历史悠久,名医辈出。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基础过关练知识点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1.“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汉高祖为“矫秦县之失策”采取的具体措施是( )A.任用酷吏打击地方豪强B.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C.完善三公九卿制强化皇权D.改革币制中央收回铸币权2.汉文帝曾两次下诏“除田租税之半”,此后,三十税一遂成为汉代定制。
公元前167年,又宣布全部免去老百姓的田租,算赋也由过去每人每年一百二十钱减至四十钱,徭役也由一年一服减至每三年服役一次。
这些措施的目的是( )A.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B.为攻打匈奴养精蓄锐C.鼓励农民从事农业生产D.确立重农抑商的国策知识点二西汉的强盛3.汉武帝时,规定诸侯王死后必须让所有子弟都有一块封地,令王国的领土分裂。
公元前122年,汉武帝又借口诸侯王所献酎金的斤两、成色不合规定,废诸侯106人,此后,还以种种罪名废去一些诸侯。
这表明汉武帝( )A.继承了秦始皇的治国思想理念B.激化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旨在削弱地方的分裂割据势力D.维持地方诸侯王分封体系4.《汉书》记载:“是时征伐四夷,开置边郡,军旅数发,内改制度,朝廷多事……上令(严)助等与大臣辩论,中(天子之宾客)外(公卿大夫)相应以义理之文,大臣数诎。
”该记载可以印证汉武帝时期采取了( )A.北击匈奴 B.内外朝制度C.尊崇儒术 D.刺史制度知识点三东汉的兴衰5.在治国理政方面,东汉光武帝刘秀极力主张约法省禁、避免滥杀无辜,并多次大赦天下,还颁发了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命令。
这反映出光武帝的治国理念是( ) A.宽厚仁善 B.严刑峻法C.宽严并济 D.威严刚毅6.在十四任东汉皇帝中,从可考据的十三位皇帝的寿命来看,40岁以上的三人,占23.08%;20~39岁的六人,占46.15%;20岁以下的四人,占30.77%。
这一现象导致( )A.“七国之乱”的爆发B.“八王之乱”的兴起C.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D.五胡十六国局面出现知识点四两汉的文化7.《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专项训练题单选题1、史载,东汉章帝时大旱,侍御史孔子丰上疏说,皇帝像照顾伤病的人一样关心百姓,“而不幸耗旱,时运之会耳,非政教所致也。
”建议皇帝像当年商汤遇到灾年时那样“因自责,省畋散积,减御损食”,“天子纳其言而从之,三日雨即降”。
孔子丰的上疏A.理清了时运与政教的关系B.反映出统治集团重视民本思想C.印证了天人感应的合理性D.意在宣扬商汤治国理政的智慧答案:B解析:据题意可知,孔子丰认为只要皇帝能够加强自身的修养和行为就能化解干旱,体现了对百姓的关心和重视,是民本思想的体现,B项正确;孔子丰的上疏体现的是民本思想,不是理清时运和政教的关系,也不是在印证天人感应的合理性,更不是在宣扬商汤治国理政的智慧,排除ACD项。
故选B项。
2、“气势充沛、波澜壮阔,大量运用连词、对偶、排句,辞藻华丽,确立了大一统的时代特色。
”与此相符的是A.汉赋B.通史C.乐府诗D.纪传体答案:A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两汉文学成就集中体现在汉赋、乐府诗上。
汉赋是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特点是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气势充沛、波澜壮阔;乐府诗是国家专管音乐的机构乐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诗,很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A项正确,排除C项;通史是史学方面的成就,纪传体是一种史书编写体例,均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D项。
故选A选。
3、先秦某改革家主张:“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该改革家最有可能属于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主张变法和改革,属于法家观点,D项正确;儒家主张仁、仁政,排除A项;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排除B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排除C项。
故选D项。
小提示:4、王震中在《商代都鄙邑落结构与商王的统治方式》中认为:“商代的政区既然可以划分为内服与外服,即王畿与四土,商王对其的管理和支配也有着王畿和四土的区别。
3.18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一、选择题1.(2022春·福建泉州·七年级统考期末)以下史实的历史作用的共同点是A.维护了祖国领土完整B.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C.推行了闭关锁国政策D.实现了清朝对全国的统治2.(2022春·福建龙岩·七年级统考期末)以下示意图呈现了中国古代对某一地区加强管辖的历史脉络。
其中①处应为()A.设伊犁将军B.设置宣政院C.设置台湾府D.设立军机处3.(2022春·福建福州·七年级统考期末)“至此,他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了沦陷38年的中国领土台湾。
”中的“他”是()A.戚继光B.岳飞C.郑成功D.郑和4.(2022春·福建龙岩·七年级统考期末)在中国历史上,民族英雄都备受人民的尊重。
下表反映了民族英雄受到人民尊重的原因是()A.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B.加强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C.镇压了边疆地区叛乱的行为D.积极主动开展对外交流活动5.(2022春·福建泉州·七年级校联考期末)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其中下表内容反映了A.君主专制的强化B.社会矛盾的加剧C.反抗侵略的斗争D.对外交流的频繁6.(2022春·福建厦门·七年级统考期末)戚继光和郑成功的共同之处是A.抗击了当时世界上头号殖民帝国B.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C.巩固了明朝的统治秩序D.使台湾回到了祖国怀抱7.(2022春·福建泉州·七年级统考期末)康熙帝拒绝部分大臣弃台湾岛不守建议,置台湾府,设总兵驻守,隶福建省。
这一措施()A.巩固了东南海防B.加强了君主专制C.有利于中央集权D.促进了海外贸易8.(2022春·福建莆田·七年级统考期末)1684年,清政府为巩固东南海防,设置了隶属于福建省的()A.西域都护B.台湾府C.驻藏大臣D.伊犁将军9.(2022春·福建泉州·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图中朝代及其阶段特征表述准确的是()A.①处是秦汉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B.①处是宋元时期,民族交融发展和社会变化C.①处是隋唐时期,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D.①处是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10.(2022春·福建泉州·七年级统考期末)下表反映民族英雄受到人民尊重的原因是()A.巩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B.镇压边疆地区叛乱行为C.抵抗外来侵略维护民族利益D.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活动11.(2022春·福建·七年级期末)归纳整理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
能力提升——《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一、单项选择题1.康熙曾为一位民族英雄写过一对挽联:“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这位民族英雄“向东南争半壁的行为()A.打击了葡萄牙殖民者B.建立了台湾行省C.完成了清朝统一大业D.维护了国家统一2.康乾时期,在东南设置台湾府;在东北运用外交手段划定中俄边界;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要务;在北方平定噶尔丹叛乱并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
这些做法体现了()A.边疆动荡政权分立B.国家治理因地制宜C.君主专制日益强化D.民族融合成为主流3.承德避暑山庄是清朝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
在避暑山庄之外,建有12座庙宇,融合了汉、藏、满、回等民族的建筑风格。
维吾尔、藏、苗、高山等少数民族首领都曾到避暑山庄觐见过皇帝。
这直接反映了()A.避暑山庄规模宏大B.避暑山庄始终是清朝的政治中心C.清朝进入鼎盛时期D.清政府重视与各少数民族的联系4.乾隆帝对于崇奉孔孟程朱的知识分子而言,是天子、皇帝,自然也是君是父;对于满族而言,他是八旗的旗主家主;对于蒙古外藩部落而言,他是大可汗。
乾隆帝的多元身份反映出清朝()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B.皇权专制的不断强化C.地方管理体制的多元化D.开放包容的宗教政策二、材料分析题5.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我国古代历朝历代在国家治理方面各有举措。
政治制度的确立、改革和不断完善,巩固了国家的统治和民族的统一。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1)归纳清朝对边疆地区管理的主要方式。
其体现了怎样的特点?(2)依据表格所列内容,结合所学知识,从中提炼一个观点并进行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D解析:据材料“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挽联称颂的是郑成功。
清初,在福建沿海坚持抗清的郑成功决心收复台湾,最终使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故“向东南争半壁”指的是郑成功收复台湾,这一行为维护了国家的统一,D符合题意。
第17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一.选择题1.中国古代各族人民为维护祖国统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下列军事斗争得到维吾尔族人民大力支持的是()A.戚继光抗倭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雅克萨之战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2.在清朝时,代表中央政府管辖西藏的是()A.宣政院B.西藏巡检司C.达赖喇嘛D.驻藏大臣3.“说是避暑,说是休息,意义却又远远不止于此。
把复杂的政治目的和军事意义转化为一片幽静闲适的园林,一圈香火缭绕的寺庙,这不能不说是康熙的大本事。
”可见,清王朝修建避暑山庄的根本目的是()A.满足自己的享受 B.“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C.显示清王朝的威严 D.适应少数民族的宗教习惯4.毛泽东曾评论说:康熙皇帝头一个伟大贡献是打下了今天我们国家所拥有的这块领土,我们今天继承的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
清朝康熙皇帝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抗击外国侵略而采取的措施是( )①平定回部贵族叛乱②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③平定准噶尔叛乱④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侵略A.①②B.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5.2013年4月12日,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亲切接见了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
清代,赐予西藏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的皇帝是( )A.顺治帝B.康熙帝C.雍正帝D.乾隆帝6.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
清初,西藏喇嘛教的一位首领曾不远万里来到北京,受到顺治皇帝接见,被赐予的封号是( )A.达赖喇嘛B.班禅额尔德尼C.驻藏大臣D.伊犁将军7..为了加强对西藏的管辖,1727年清政府设置的管理机构是( )A.伊犁将军B.盛京将军C.西域都护D.驻藏大臣8.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清朝时为加强对西藏的管辖,于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其职能是( )A.代表中央政府直接管理西藏事务B.代表中央政府指导当地官员管理西藏事务C.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D.代表中央政府协助达赖、班禅管理西藏事务9.清政府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的措施主要有:()①设台湾府②册封达赖和班禅制度③建立行省制度④设置驻藏大臣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10.以下是康熙帝在位期间的业绩的是①平定准噶尔叛乱②册封五世达赖③册封五世班禅④制定“金瓶掣签”制度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11清朝前期修建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的根本目的是A.让蒙古王公觐见皇上B.让蒙古王公陪皇帝打猎C.联络与蒙古王公的感情D.加强地方与中央联系,以巩固统治12.为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清政府设置的将军有①西藏②西宁③云南④内蒙古⑤伊犁⑥黑龙江⑦乌里雅苏台⑧吉林⑨盛京⑩兰州A.①②③④⑤B.⑤⑥⑦⑧⑨C.⑥⑦⑧⑨⑩D.①②⑥⑧⑩13.关于清朝前期疆域,叙述正确的是:()A.是我国汉族人民在共同的长期奋斗中逐渐形成的B.在我国辽阔的国土上,生活着60 多个民族C.我国是亚洲西部最大的国家D.清朝前期的疆域奠定了今天我国版图的基础14..统一是中华文明史的重要特征之一。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仰韶文化是中原地区分布十分广泛的一种新石器文化。
据考古发现,黄河中游的河北武安磁山文化、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与仰韶文化有一定的源流关系;长江流域的大溪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仰韶文化的影响。
这说明()A.中原地区率先迈入文明时代B.新石器时期各地文化平衡发展C.各种文化在相互影响中发展D.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各具特色2.陶寺遗址发现于山西襄汾陶寺村南,距今4 300—4 000年,是中原龙山文化代表性遗址,该遗址发现墓地有一千多座,可以分为大、中、小型,墓葬呈现出鲜明的等级分化,大墓墓主使用木棺,棺内撒朱砂,随葬品精美丰富;小墓随葬品很少,有的甚至一无所有。
由此推断()A.中国即将跨入阶级社会的门槛B.封建土地所有制已经确立C.尚未出现社会贫富分化现象D.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已建立3.哈佛大学燕京学社社长克雷格说:“周王是家族中嫡长子一脉的首领,代表家族祭祀‘天帝’,诸侯国君主的排序反映了他们与周王嫡长子一脉的亲疏关系,他们的称号……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
”材料反映了分封制的根基是()A.神权迷信B.血缘纽带C.中央集权D.异族联姻4.在建构起以华夷五方为基本内容的天下观后,西周统治者在职官系统中设立了专门的四夷职官,如象胥负责对四夷之言的传译,鞥师、旄人、鞮鞻氏等负责对四夷之乐的传习和演奏。
西周设立四夷职官()A.大大加强了对边疆的控制力B.利于华夏文化共同体的形成C.稳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秩序D.旨在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开发5.春秋时期,楚共王去世后,诸子夺位,楚国陷入内乱。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废太子章而传王位于庶子何,赵国政局动荡。
据此可知,当时()A.分封制化解了诸侯间矛盾B.中央集权出现加强的趋势C.传统的宗法秩序面临挑战D.统治阶层致力于社会变革6.战国时期,各国货币不一,如齐、燕流行刀币,赵、魏流行布币,楚国使用蚁鼻钱,秦国则使用圜钱。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A级必备知识基础练1.(2021·安徽阜阳高一期末)汉初,自西周末年沿袭而来的王侯豢养门客之风盛行。
刘姓诸王更是门庭若市,诸多贵族官僚集团积极支持豪强势力,使其雄踞一方。
这一现象反映了汉初(A)A.中央集权的弱化B.社会阶层流动的固化C.政治局势的稳定D.沿袭了西周治国方略,形成了强大的势力,威胁到了中央集权,故选A项。
2.(2022·江苏南通高一阶段练习)西汉之初,大冶铁商人往往资金雄厚,拥有数千可供役使的劳动力。
西汉中期后,这些商人把资金投入到农业领域,以扩大地产。
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C)A.国家重视发展农业B.商业贸易发展缓慢C.政府加强经济控制D.儒家教化功能提升,汉武帝严格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推动很多商人转而从事农业,变为地主,故国家的经济政策导致了这一现象,因此是国家加强经济控制能力,C项正确。
3.下面是古代中国某朝代的中央权力架构示意图。
该朝代是(B)A.秦朝B.西汉C.西晋D.隋朝4.(2021·浙江宁波高一期末)“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下列加强地方管理的措施属于汉朝“增益”的是(C)A.户籍制度B.乡里制度C.刺史制度D.通判制度,是对秦代御史制度的继承与发展,故选C项。
5.从汉初崇尚黄老之学,到汉武帝尊崇儒术,这一变化反映了(D)A.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B.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C.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D.恢复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了道家的“黄老之术”,即“无为而治”的思想。
到了汉武帝时期,西汉的经济实力恢复和增强,国力日盛,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所以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故D项正确。
6.在汉代,兴学和选举是培养和选拔人才的措施,而尊崇儒术则为培养和选拔人才确定了方向和标准。
与之相关的措施是(A)A.兴办太学B.鼓励私学C.以法为教D.以吏为师,将教授儒家经典、培养和选拔人才与尊崇儒术结合起来,故选A项;鼓励私学不利于尊崇儒术,排除B项;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是指以法家思想治国,不符合尊崇儒术,排除C、D 两项。
专题06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一、选择题1.(2021·湖南长沙市·中考真题)清朝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下列各项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A.戚继光抗倭B.加强对西藏的有效管辖C.推行文字狱D.设“广州十三行”【答案】B【详解】明清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清朝不仅抗击外来侵略,还对内部边疆地区进行有效管理。
清廷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体现出这一特点,故B符合题意;A属于明朝时期,排除;C是清朝加强思想控制措施,排除;D是外贸方面措施,排除。
故选B。
2.(2021·湖南中考真题)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中国中央政府都很重视对该地区的管理。
清朝前期在新疆地区设置的管理机构是A.安西都护府B.西域都护C.乌里雅苏台将军 D.伊犁将军【答案】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762年,清政府在惠远城设伊犁将军作为新疆地区的最高军政官员。
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在新疆各地驻扎军队,设置哨所,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故选项D符合题意;安西都护府是唐朝时期新疆地区的管辖机构,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西汉设置西域都护管理新疆地区,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乌里雅苏台将军是清代外蒙古、唐努乌梁海与科布多地方的八旗最高军政长官,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3.(2021·湖北宜昌市·中考真题)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清朝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下列属于清朝安定边疆的措施是A.建立八旗制度B.设置驻藏大臣C.设立军机处D.大兴文字狱【答案】B【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为稳定西藏局势,1727年,雍正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规定达赖和班禅的继承,必须报请中央政府批准,加强对西藏的管理,故B正确;ACD是属于加强君主专制的政治措施,故ACD错误。
综上故选B。
2022-2023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测试卷考试范围:14-17课;考试时间:6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20分)1.比较学习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
元、明两个朝代在许多方面有着相似之处,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都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B.都曾修筑长城C.都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D.都结束了分裂局面,实现大一统2.抓关键词是学习历史很重要的方法之一。
与“1368年”“朱元璋称帝”“应天府”这些关键词相对应的史实是A.北宋的建立B.元朝的建立C.明朝的建立D.清朝的建立3.我国古代丞相一职的设立与废除,主要是由于()A.封建君主专制统治需要B.皇帝个人的爱好C.国家统一的需要D.权利相互制约的需要4.朱元璋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互不统属,三司的长官直接由中央任命,这主要是为了A.增设机构,增强地方权力B.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C.权力分散,强化皇权D.防止腐败,缓和社会矛盾5.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明朝实施这种考试制度的根本目的是A.建立厂卫制度B.推行重文轻武C.为国选拔人才D.巩固君主专制的制度6.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郑和船队每到一处都访问当地首领,同当地居民开展贸易。
船队回国时,很多国家派使者随行。
材料表明郑和下西洋A.强化了明朝对全国的统治B.增进了中外友好往来C.增加了明朝的财政负担D.消除了东南沿海的倭患7.“永乐三年,有海军三万七千人,携罗盘针,乘大船六十二艘,由苏州刘家港出发,泛海经福建,南达占城,以次遍历诸国”。
该历史事件指A.黄巢起义B.鉴真东渡日本C.郑和下西洋D.葡萄牙占据澳门8.郑和船队带去了大量的中国瓷器、钢器、铁器、金银和各种精美的丝织品,同时也换回了亚非各国的许多特产,如胡椒、象牙、宝石、香料和长颈鹿、狮子、鸵鸟等珍贵动物。
人教版(2016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 1. 修建于公元7世纪的布达拉宫矗立在拉萨红山之巅,作为西藏地标之一,它阅尽了千年沧桑,见证了西
藏的历史进程。下列史实中属于清朝管理西藏的措施是( ) ①文成公主入藏 ②设宣政院管理西藏 ③顺治帝和康熙帝册封了达赖、班禅 ④设置驻藏大臣。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清朝管理西藏的措施。清朝管理西藏的措施包括:顺治册封达赖,康熙册封班禅;雍正设置驻藏大臣。唐朝时期,文成公主入藏属于汉藏两族的友好交往。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后。所以②③符合题意,故选B。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达赖、班禅和驻藏大臣 2. 郑成功收复了台湾,赶走了( )
A. 日本侵略者 B. 荷兰侵略者 C. 英国侵略者 D. 葡萄牙侵略者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相关知识点。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662年,郑成功率军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3. 朱元璋曾告诫子孙:“我朝今后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
家处死。”朱元璋此为的主要目的是( ) A. 加强皇权,稳固统治 B. 扩张皇威,恫吓群臣
C. 诫勉皇子,勤政为国 D. 排斥异姓,巩固内阁
【答案】A 【解析】题文“我朝今后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 全家处死。”反映的是朱元璋废除丞相的措施。朱元璋废除丞相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皇权,稳固统治。BCD不是废除丞相的目的,故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题文材料的含义,理解明太祖废除丞相的目的是巩固统治。 4. 清朝前期我国的疆域( )
A. 西跨葱岭北接西伯利亚东临太平洋南至南海诸岛
B. 跟今天我国的疆域一样大
C. 不足960万平方公里
D. 包括朝鲜半岛
【答案】A
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 5. 如下图是沈阳故宫的十王殿,它说明清朝初年的最高决策机构是( )
A. 内阁 B. 六部
C. 议政王大臣会议 D. 中书省
【答案】C
6. 19世纪上半期,英国工业产品在中国市场遭到顽强抵制的两大原因是( )
①清政府推行闭关政策 ②英国商品质量不高 ③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 ④中国人仇恨洋人。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我国在明清时期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不与外国互通有无,本国经济也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故选C。 考点: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侵略与反抗·鸦片战争 7. 明清大兴文字狱的目的是( )
A. 选拔廉洁官吏 B. 阻碍文化发展
C. 谋划对准噶尔部的军事活动 D. 强化君主专制,加强思想控制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清时期大兴文字狱的目的,是对文化专制的识记和考查。文字狱寻根究底就是为了通过在文化上的专制,来控制老百姓的思想,最终达到巩固封建君主专制的目的。故选D。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明朝君权的加强;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君主集权的强化 8. 明清两朝不断加强中央集权的根本目的是( )
A. 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 B. 抵抗外族入侵
C. 削弱地方官员的权力 D. 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清朝君主集权强化的准确识记和理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废丞相和中书省,设六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设立厂卫制度;清朝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这些都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统治阶级也就是地主阶级的利益。故选A。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明朝君权的加强;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君主集权的强化 9.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这段凤阳花鼓词中的“朱皇
帝”指的是( )
A. 唐太宗 B. 元世祖 C. 明成祖 D. 明太祖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368年,明末农民起义推翻元朝,朱元璋以应天为南京,建立明朝。朱元璋是明太祖;A是李世民;B是忽必烈;C是朱棣。题文的“朱皇帝”指的是明朝建立者朱元璋。故选D。
10. 如下图是明朝前期一次远航活动的路线图。这一“远航活动”是指( )
A. 鉴真东渡 B. 玄奘西游
C. 马可·波罗来华 D. 郑和下西洋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发生在唐朝;B发生在唐朝;C发生在元朝;D发生在明朝前期。图片信息出现明朝,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前期一次远航活动。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1. 闭关锁国政策是一种严格限制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交流的国家政策。对清政府实行这一政策理
解不正确的是( ) A. 使中国与世隔绝,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
B. 归根到底,它是倾向倒退,眼光向里,防守和排外的
C. 它对西方殖民者侵略活动,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D.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闭关锁国政策的有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闭关锁国政策的消极影响;B项是对闭关锁国政策的评价;C项是闭关锁国政策的积极性;D项是清朝统治者夜郎自大的体现,不是对闭关锁国的正确理解。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12. 清朝奠定了我国现代版图的基础。下列与清朝巩固边疆有关的是( )
A. 戚继光抗倭 B. 岳飞抗金
C. 郑和下西洋 D. 郑成功收复台湾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戚继光抗倭和郑和下西洋发生在明朝;岳飞抗金发生在南宋;郑成功收复台湾发生在清朝,巩固了中国的东南海防。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3. 《台湾通志》“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不急之物,悉
听而归。”材料中的“贵国”是指( ) A. 中国 B. 荷兰 C. 葡萄牙 D. 西班牙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相关知识点。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662年,郑成功率军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题文材料是郑成功对荷兰殖民者所说的话,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4. 清朝初年的某一天,一阵清风将一位文人的书页吹乱,这位文人诗兴大发,吟诗抒怀:“清风不识字,
何故乱翻书?”有人以此告他讥讽清王朝,结果他被定罪问斩。清政府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 A. 维护统治 B. 压制文人 C. 打击汉人 D. 钳制思想
【答案】A 【解析】题文材料是清朝大兴文字狱的体现。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清朝一再兴起文字狱,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BCD不是根本目的,故选A。
15. 明朝设立的对官吏和百姓进行监视、侦查的特务机构是( )
①兵部 ②东厂 ③锦衣卫 ④刑部。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明朝加强君主专制措施的相关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设立“锦衣卫”,监视、侦查官名的不法行为。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司法部门的管辖。明中叶后锦衣卫与东厂,西厂并列,成为厂卫并称的特务组织。①兵部和④刑部属于六部,不属于特务
机构。②③符合题意,故此题选择答案B。
点睛:明朝的特务机构是锦衣卫和东厂、西厂。特务机构的任务是对官吏和百姓进行监视、侦查。
16. 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总结明代农业、手工业技术,反映明代手工工场生
产面貌的科学著作是( ) A. 《齐民要术》 B. 《天工开物》 C. 《农书》 D. 《农政全书》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宋应星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末年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写了一部著作《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ACD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是B。
17. 下列著作中,被称为“中国17世纪科技(工艺)百科全书”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天工开物》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末年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写了一部著作《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是C。
18. 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中国的医学源远
流长,中医是中国三大国粹之一。下列医药成就属于李时珍的是( ) A. 制成“麻沸散” B. 著有《伤寒杂病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