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慢性牙周炎的诊断与治疗
- 格式:pptx
- 大小:2.43 MB
- 文档页数:24
牙周炎病情说明指导书一、牙周炎概述牙周炎(periodontitis)是由牙菌斑生物膜引起的牙周组织的慢性感染性疾病,本病的发生与牙菌斑、(牙合)创伤、宿主全身易感因素有关。
牙周炎会引起牙龈、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骨质炎症,导致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甚至牙齿松动丧失,是我国成人丧失牙齿的首位原因。
英文名称:periodontitis其它名称:破坏性牙周病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牙周炎,尤其是侵袭性牙周炎,具有明显的人种聚集性和家族聚集性。
侵袭性牙周炎具有多种遗传方式,如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X 染色体连锁隐性遗传等发病部位:口腔常见症状:牙龈发红及水肿、牙周袋、牙槽骨吸收、牙齿松动主要病因:牙菌斑、(牙合)创伤、全身易感因素(遗传、吸烟等)检查项目:探诊、X 线、血常规重要提醒: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对于牙周炎的预防以及防止复发很重要,应按照正确的方式刷牙,养成饭后漱口的习惯,残留的食物及时用牙线去除。
如果睡前已经刷牙,应避免再次进食。
临床分类:1、慢性牙周炎曾被称为成人牙周炎,为最常见的一型牙周炎,约占牙周炎患者的95%,由长期存在的慢性龈炎向深部牙周组织扩展而引起。
龈炎和牙周炎之间虽有明确的病理学区别,但在临床上,两者却是逐渐的、隐匿的过渡,因此,早期发现和诊断牙周炎十分重要。
2、侵袭性牙周炎破坏更为严重和迅速,按患牙的分布可分为局限型和广泛型。
(1)局限型侵袭性牙周炎:特征为牙周病变局限于第一恒磨牙或切牙(2)广泛型侵袭性牙周炎:特征为广泛的邻面附着丧失,侵犯第一磨牙和切牙以外的恒牙在3颗以上。
二、牙周炎的发病特点三、牙周炎的病因病因总述:牙周炎是一种慢性、多因素的感染性疾病,与牙菌斑、(牙合)创伤、全身易感因素(如遗传、吸烟、精神压力大)等因素关系密切。
超声龈下洁治和手工龈下刮治在慢性牙周炎治疗中的效果对比慢性牙周炎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主要由于牙菌斑引起的口腔炎症所致,临床上常见牙龈红肿、出血、牙齿松动等症状。
治疗慢性牙周炎的关键在于有效清除龈下菌斑和牙石,以恢复口腔健康。
在牙周治疗中,超声龈下洁治和手工龈下刮治是常用的治疗手段,今天我们将就这两种治疗方法进行比较,并探讨它们在慢性牙周炎治疗中的效果。
1. 治疗原理超声龈下洁治是通过超声振动器产生高频振荡,引起水流振动和涡流,借助超声波和机械振动,对牙周袋内的牙菌斑和牙石进行清除。
这种治疗方法能够有效地清除牙周袋内的病理菌斑和牙石,减少对牙周组织的损伤,是一种较为温和的治疗方式。
手工龈下刮治是通过手工操作牙周刮治器,对牙周组织进行机械清洁和光滑处理,以清除龈下牙石和牙菌斑,促进牙周袋的愈合。
虽然手工龈下刮治能够直观地进行治疗,但其操作依赖于医生的手工技巧和经验,操作过程中容易造成牙周组织的创伤。
2. 治疗效果超声龈下洁治相对于手工龈下刮治在治疗效果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研究表明,超声龈下洁治能够更彻底地清除龈下牙石和牙菌斑,减少对牙周组织的损伤,有助于牙周袋的收缩和愈合。
而手工龈下刮治则在清除效果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对于深度较大的牙周袋和狭窄的龈下间隙,手工操作难以达到充分的清洁和光滑效果。
超声龈下洁治还能够通过超声波的微振动作用,促进牙周袋内的微循环和激活组织修复,有助于提高牙周组织的愈合能力。
而手工龈下刮治在此方面则不具备相应的作用。
3. 治疗安全性超声龈下洁治由于采用超声波和水流进行治疗,减少了传统手工刮治时产生的飞溅和噪音,提高了患者的治疗舒适度。
而手工龈下刮治由于操作需要较长的时间,并且容易引起牙齿的敏感和不适感。
4. 治疗适应症超声龈下洁治和手工龈下刮治各有其优势和不足,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牙周袋的深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无论是哪种方法,都需要患者在治疗后进行定期的牙周保健和口腔清洁,以保持牙周组织的健康和稳定。
慢性牙周炎的临床治疗发表时间:2011-04-28T08:45:04.23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期供稿作者:许世昌[导读] 慢性牙周炎曾被称为成人牙周炎、慢性成人牙周炎、边缘性牙周炎、单纯性牙周炎。
许世昌 (黑龙江省龙江县第一人民医院 161100) 【中图分类号】R78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2-0088-02【关键词】慢性牙周炎(一)疾病概述1.病因及病理生理慢性牙周炎曾被称为成人牙周炎、慢性成人牙周炎、边缘性牙周炎、单纯性牙周炎。
病因:始动因素为菌斑微生物,主要为龈下菌斑中的大量毒力强的牙周致病菌,如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类杆菌、中间普氏菌、核梭杆菌及螺旋体等。
牙石、食物嵌塞、不良修复体等局部因素可作为促进因素加重菌斑滞留,从而使疾病加重。
吸烟、精神压力等因素可减低宿主的防御能力,也是牙周炎的病因因素。
本病的发病率高,并且占牙周炎患者的大多数。
主要病理表现为:结合上皮向根方增长,并在冠方与牙面分离,形成牙周袋。
牙周袋壁上皮有溃疡,上皮增生,钉突呈网状深入结缔组织,上皮内有密集的白细胞浸润,上皮内可有水肿、细胞变性或坏死。
袋壁及袋底结缔组织炎症水肿,大量炎症细胞(主要为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血管扩张充血,胶原纤维变性。
牙槽骨表面和髓腔发生陷窝状吸收,牙槽骨高度降低。
2.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及特点即可诊断。
临床症状和特点:(1)牙周袋形成,有附着丧失,可伴有牙龈退缩。
(2)牙龈呈现不同程度的炎症表现,发生色、形、质改变,暗红或鲜红,质地松软,牙龈水肿,边缘圆钝。
探诊出血,可有溢脓。
(3)牙槽骨吸收。
可有牙齿松动,咀嚼无力或疼痛。
(4)牙齿可有移位。
(5)可伴有牙周脓肿。
(6)最常见于成年人,也可开始于儿童和青少年。
(7)一般侵犯全口多数牙,但也可仅侵犯部分牙。
(8)牙周破坏程度与局部因素相一致,常见到中等到大量的牙石、菌斑。
牙周炎的症状-口腔内科主任医师考试辅导牙周炎的症状是口腔内科学主任医师考试的重要考点和常见考点,现医学教育网整理总结如下:牙龈出血:牙周炎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牙龈红肿、出血,不仅在刷牙时出血,有时在说话或咬硬物时也要出血,偶也可有自发出血,牙龈颜色暗红,由于水肿显得比较光亮。
探诊出血可作为诊断牙龈有无炎症的重要指标。
牙周袋形成:在正常情况下,健康牙龈的龈沟深度不超过2mm,超过两毫米则为牙周袋。
牙周袋的形成说明炎症已从牙龈发展到牙周支持组织,使较深层的牙周组织感染,慢性破坏,脓性分泌物可以从牙周袋溢出。
牙齿松动:早期的牙周炎牙齿不松动,只有在慢性破坏性炎症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牙周组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织支持力量大为减弱时,才可以导致牙齿松动。
牙龈退缩:牙龈退缩也是牙周炎的症状之一,但患者常不易察觉。
局部因素引起的牙周炎,由于长时间受大量牙石的压迫,刺激牙龈,所以,龈缘外形出现水平式的退缩。
至于老年性的牙周组织退缩,一般属于生理情况。
一方面是因为牙周组织本身的退缩;另一方面是由于牙齿的磨耗而使牙齿继续萌出,形成牙根面暴露。
由于牙根面的暴露,对冷、热、甜、酸食物或机械性刺激,都有敏感的表现,但也有的是生理和病理的因素同时存在。
牙周病治疗分期-口腔内科主任医师考试辅导牙周病治疗分期是口腔内科学主任医师考试的重要考点和常见考点,现医学教育网整理总结如下:治疗初期:将口腔内所有脏东西尽量去除,包括病人本身口腔卫生清洁的完全配合,包括牙刷及牙线等,清洁工具的正确使用,而后以全口超音波洗牙,牙周囊袋深部结石的刮除及牙根整平术,去除不良修复体、咬合干扰等。
手术期:比较严重的患部,尤其牙周囊袋较深之处,需做牙周翻瓣术,方能彻底将结石及病变组织清除。
牙周手术是一种局部而又安全的手术,在牙科门诊即可施行。
局部麻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醉下,将牙龈稍微翻开,牙周深部的结石、肉牙组织彻底清除,若有骨损失,可配合放置牙周再生膜及人工骨粉使破坏的骨组织再生,达到积极重建牙周组织的目的。
牙周炎的发病机制与治疗原则一、牙周炎的发病机制牙周炎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为慢性感染性炎症反应。
其发生主要与微生物感染和机体免疫反应紊乱密切相关。
正常情况下,口腔中的微生物群落构成相对稳定的平衡态,在免疫系统的调控下,能够抑制致病菌的生长和扩散。
然而,当外界因素引起牙面附近软组织以及龈下微环境发生改变时,这种平衡可能被打破。
在牙周袋形成后,蛀牙、残存根尖等部位容易滋生致病菌,并将侵入深层组织内。
此外,不良习惯使用含有大量细菌、真菌等致病微生物的食物和饮料也是牙周炎的重要诱因之一。
这些致病因素进一步导致致敏反应和各类促进组织损伤和修复过程中免疫活性介质的释放,如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α等。
这些炎性介质会诱导组织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进而引发淋巴细胞浸润和牙周组织流动性细胞增多。
此外,牙龈上皮细胞应对致病菌的感染时也会释放自由基、プロスタグランジン、白血球介素等导致局部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
当局部免疫代谢紊乱时,它还可能诱导机体系统性免疫功能障碍,从而进一步增加牙周感染的风险。
二、牙周炎的治疗原则2.1 有效控制感染源治疗牙周炎首先需要清除牙龈沟内的致病微生物。
常见的方法包括定期刷牙和使用口腔冲洗剂。
此外,在严重感染或无法通过局部护理控制感染时,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
2.2 健康口腔卫生习惯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是预防和控制牙周炎的关键。
正确刷牙、使用牙线、定期洗牙等都是保持口腔清洁的重要方法。
此外,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也有助于缓解牙周炎。
2.3 牙龈袋清理对于深度较大的牙龈袋,仅依靠日常口腔卫生可能难以清洁彻底。
而通过尺幅适中的超声波仪器或手工器械进行根面平整术,则能更好地去除感染源。
这种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减少复发率,并促进组织愈合。
2.4 牙周修复术严重的牙周炎可能导致牙周组织松弛或骨质吸收,进而导致牙齿松动和脱落。
在这些情况下,做一些修复性手术是必要的。
常见的修复手术包括根面填充、软组织移植和种植义齿等。
牙周病牙周病是指发生在牙支持组织(牙周组织)的疾病,包括仅累及牙龈组织的牙龈病和波及深层牙周组织(牙周膜、牙槽骨、牙骨质)的牙周炎两大类。
牙周疾病是常见的口腔疾病,是引起成年人牙齿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危害人类牙齿和全身健康的主要口腔疾病。
牙周病的早期症状不易引起重视,造成牙周组织长期慢性感染,炎症反复发作,不仅损害口腔咀嚼系统的功能,还会严重影响健康。
1病因(一)局部因素1.菌斑是指粘附于牙齿表面的微生物群,不能用漱口、水冲洗等去除。
现已公认,菌斑是牙周病的始动因子,是引起牙周病的主要致病因素。
2.牙石是沉积在牙面上的矿化的菌斑。
牙石又根据其沉积部位和性质分为龈上牙石和龈下牙石两种。
龈上牙石位于龈缘以上的牙面上,肉眼可直接看到。
在牙颈部沉积较多,特别在大涎腺导管开口相对处如上颌磨牙的颊侧和下颌前牙的舌侧沉积更多。
龈下牙石位于龈缘以下、龈袋或牙周袋内的根面上,肉眼不能直视,必须用探针探查,方能知其沉积部位和沉积量。
龈下牙石在任何牙上都可形成,但以邻面和舌面较多。
龈上牙石中无机盐的主要来源是唾液中的钙、磷等矿物盐。
龈下牙石主要是龈沟液和渗出物提供矿物盐。
牙石对牙周组织的危害,主要是它构成了菌斑附着和细菌滋生的良好环境。
牙石本身妨碍了口腔卫生的维护,从而更加速了菌斑的形成,对牙龈组织形成刺激。
3.创伤性咬合咬合时若咬合力过大或方向异常,超越了牙周组织所能承受的合力,致使牙周组织发生损伤,称为创伤性咬合。
创伤性咬合包括咬合时的早接触、牙合干扰、夜间磨牙等。
4.其他包括食物嵌塞、不良修复体、口呼吸等因素也促使牙周组织的炎症过程。
(二)全身因素全身因素在牙周病的发展中属于促进因子,全身因素可以降低或改变牙周组织对外来刺激的抵抗力,使之易于患病,并可促进龈炎和牙周炎的发展。
全身因素包括有:1.内分泌失调如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素等的分泌量异常。
2.饮食和营养方面可有维生素C的缺乏、维生素D和钙、磷的缺乏或不平衡、营养不良等。
慢性牙周炎治疗研究及效果评价摘要】牙周炎是牙菌斑引起的牙周组织感染性疾病,导致整个牙周组织,即牙龈,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骨质的破坏。
对30例不同年龄段慢性牙周病患者给予牙周基础治疗----菌斑控制,龈上洁治,龈下刮治,同时配合药物治疗,松牙固定术等,患者3个月复查一次,轻中度患者有所好转,重度患者中有2例配合不好,牙齿松动未得到控制,其余患者牙齿松动均已控制。
【关键词】慢性牙周炎;牙周治疗1.现代医学对牙周炎的研究:慢性牙周炎的主要特征为牙龈炎症,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和牙齿松动,是导致牙齿缺失,破坏咀嚼器官的主要疾病。
慢性牙周炎病程长,进展慢,患病率高,约占牙周炎患者的90%,有口腔卫生差,牙菌斑大量堆积,龈下牙石,食物崁塞,咬合创伤,不良修复体等多种局部促进因素,牙龈炎是牙周炎的前驱前,此病可受系统疾病影响如糖尿病,吸烟,饮酒等,早期牙龈出血,红肿,或口腔异味无明显不适,不受重视,病变继续发展,牙周附着丧失,牙槽骨吸收,出现牙齿松动,移位,咀嚼无力,疼痛。
根据牙周袋深度,牙周附着丧失,牙槽骨吸收程度可将慢性牙周炎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轻度:牙龈炎症,探诊出血,牙周袋深度小于等于4mm,牙周附着丧失1-2mm,x-线片显示牙槽骨吸收小于根长1/3,有或无口臭。
中度:牙龈炎症,探诊出血,可有溢脓,牙周袋小于等于6mm,牙周附着丧失3-4mm,x-线片显示牙槽骨吸收大于根长1/3,但小于1/2,根分叉区有轻度病变,牙齿轻度松动。
重度:牙龈炎症明显,可发生牙周脓肿,牙周袋深度大于6mm,附着丧失大于5mm,x-线片显示牙槽骨吸收大于根长1/2,有根分叉病变,多有牙齿松动。
2.病例采集:轻度:10例,25-35岁,口腔卫生不良,男性有吸烟饮酒史,每天刷牙。
中度:10例,35-45岁,口腔卫生差,男性有吸烟饮酒史,不能按时刷牙。
重度:10例,50岁以上,3例患有糖尿病,口腔卫生极差,存在不良修复体,有口臭,男性有吸烟饮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