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
- 格式:pdf
- 大小:176.85 KB
- 文档页数:2
预防产后出血临床研究【摘要】产后出血是古老而又现代的命题,几乎从有产科学起到现在每本产科学书中必然都会提到这一题目,因为这是产科常见的严重并发症,直到现在仍然是孕产妇死亡的前三位原因之一,并高居不下。
所以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即将过去的今天仍要再次强调产后出血的防治问题。
【关键词】产后出血;危险因素;防治措施1产后出血临床表现1.1子宫收缩乏力与产后出血影响子宫收缩的因素是多样化的,如胎盘因素,胎产次、多胎、巨大儿、各种妊娠合并症及产妇的心理因素等。
1.2胎盘因素与产后出血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中显示了胎盘粘连植入滞留、前置胎盘都是产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胎盘粘连、植入、滞留、前置胎盘等的发生与多胎、多产、炎症、化学药物刺激、机械损伤等因素造成子宫内膜损伤有密切关系。
而今随着人工流产次数的增多,胎盘因素所引起的产后出血也逐渐增多。
正常情况下,胎盘娩出后,收于官腔容积变小,子宫壁肌纤维收缩与缩复,使官壁上的血窦关闭和血栓形成,出血迅速减少。
若胎盘娩出后宫缩乏力则使子宫不能正常收缩和缩复,因此不能有效地关闭胎盘附着部和子宫壁血窦而致出血过多,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
1.3巨大儿与产后出血巨大儿是导致产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近年巨大儿的发生有增加趋势,主要与孕妇肥胖、营养不合理、高龄、孕前即有显性糖尿病或妊娠期糖尿病的增多有关;而随着巨大儿的增多,孕产妇第一及第二产程延长、阴道助产、会阴三度裂伤、剖宫产等发生率随之增加,由此所致的产后出血及孕产妇死亡也相应增加。
1.4剖宫产与产后出血国内外很多研究产后出血的文献都表明:剖宫产的产后出血量和产后出血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阴道分娩者。
剖宫产患者产后出血较多与下列因素有关:子宫肌瘤、前置胎盘、产前出血、早产、全麻、胎盘滞留、巨大儿、宫缩乏力、多胎等。
手术时机和术式选择恰当与否,术者的技术操作是否熟练,有无子宫切口撕裂和宫旁血肿,也是影响手术出血量的因素。
2预防产后出血的具体措施产后出血的原因复杂,又往往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产后出血的防治措施产后出血的预防和治疗2021分析产后出血的病因、治疗及并发症,以提高对产后出血的认识和治疗能力。
以下是第一模型网整理的资料,仅供参考。
欢迎阅读。
产后出血的预防措施:(1)产前:通过系统的围产期保健和高危筛查,对可能引起产后出血的疾病进行预防性治疗。
1、纠正贫血,提高对失血的耐受性。
2.及时发现并积极治疗PIH。
3.积极治疗肝病和凝血功能障碍的孕妇。
4.及时发现有出血倾向的产妇,如羊水过多、双胎、巨大胎儿、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多次刮宫史、肝病、血液病、子宫肌瘤等。
并提前入院待产,并制定合理的分娩计划。
(二)分娩时间:正确处理第三产程1.产程:如果第三产程没有出血,可以等20分钟。
如有出血,应随时用手剥离胎盘。
剖宫产时尽量避免手拿胎盘,等待自然收缩,以促进胎盘分离和分娩。
如果超过5分钟没有剥开,用手拿。
2.有可能发生产后出血的高危孕妇以及产程延长、宫缩乏力或临产急的孕妇,临产时要做好配血,临产时要及时开通静脉。
3.恰当地娩出胎盘:胎儿娩出后,台下助手应把手放在子宫底部,不要揉搓。
当出现子宫收缩时,子宫上升伴有少量阴道出血,脐带外露部分延长,是胎盘剥离的标志。
助手在腹部轻轻按压子宫底部,使胎盘进入下子宫,然后在下腹部耻骨联合上方向上推动子宫,使胎盘进入阴道。
这时助产士轻轻拉动脐带将胎盘娩出。
在没有收缩的情况下,千万不要摩擦子宫或拉扯脐带。
胎盘娩出后,助手轻轻按摩子宫,受体采用旋转法娩出胎膜,防止破裂。
4.胎儿娩出后,分期下预防性静脉注射催产素10u 10%葡萄糖20ml或卡前列素栓1mg,以促进子宫收缩和胎盘剥离。
5、仔细检查胎盘膜是否完整。
6.提高分娩技术,熟悉分娩机制,正确保护会阴。
7、正确处理产程,防止延迟分娩,分娩后应加强宫缩乏力,头和盆均不称重。
(3)交货后1.正确测量出血量:防治产后出血的首要条件。
可以结合实量法、称重法、面积法。
(1)阴道分娩当胎儿分娩时,使用产妇臀部下方的受血垫。
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摘要目的:分析易造成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为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和孕妇的死亡率,对产后出血患者在临床上采取的积极预防和正确护理。
方法:回顾分析分娩中出现产后出血的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1例患者抢救无效死亡,其余的患者经过及时抢救和综合护理病情稳定,痊愈出院。
结论:产后出血作为一种严重的产后并发症,重在预防,要给予认真的护理,临床上要细致观察,及时发现处理。
关键词产后出血预防治疗护理产妇在分娩出胎儿后的24小时内出血量超过500ml,称之为产后出血,作为分娩期严重并发症,是造成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
在临床上产妇在分娩过程中,难以正确的收集和测量失血量,产后出血属于突发病,发生快并且病情重,如果不进行及时抢救或者护理不当,可以直接威胁产妇的生命。
所以对产后出血做好积极的预防,成立单独的抢救团队,对产妇密切观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可以保证整个分娩过程的安全性。
现对收治的18例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产后大出血患者18例,年龄19~29岁,平均26.6岁;产后出血500~2100ml,平均1350ml;初产妇6例;二产妇9例,三产妇3例。
阴道分娩13例,剖宫产5例;有人工流产史14例,有产科并发症4例。
产后出血诊断标准:产妇在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失血量>500ml。
低血容量会导致产妇的血压下降,而造成产妇出血失血性休克。
临床直接观察可见产妇面色缺血呈苍白色,出冷汗,皮肤冰冷。
产妇自身感觉头晕,严重的会出现心悸、意识模糊。
方法:临床上多用容积法与称量法来测量产后出血,对于阴道分娩者产时的出血量用容器承接出血至分娩结束,再用量杯测量,产后给产妇使用一次性计血量产妇纸,按称重法计算出血量。
剖宫产者由医生在手术中测量出血量,术后同上测量;另一种为通过休克指数来测量,休克指数为脉率比上收缩压的值,正常值为<0.5,当比值0.5~1时,可以推测出产妇失血量为500~700ml,当比值为1时,表明失血量为1000~1500ml,当比值>1时,表明失血量为1500~2500ml。
产后出血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临床分析产后出血是妇产科医生在助产过程中常常会遇到的常见急症之一。
在大部分情况下,产后出血可以通过早期预防和高效治疗避免严重后果。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出血可能会导致产妇失血过多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对于产后出血的原因和相关危险因素的了解对于妇产科医生来说至关重要。
1.产后出血的分类产后出血可分为原发性产后出血和继发性产后出血。
原发性产后出血是指生产过程中或者分娩后的24小时内出现的骨盆内失血超过500ml或者引起血压下降的情况。
而继发性产后出血则是指产妇血液量在分娩后24小时内回复正常后再次出现的失血现象。
2.原发性产后出血的原因(1)子宫收缩不良:子宫收缩不良是导致产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通常,子宫松弛、收缩无力或者未完全收缩所造成的失血可能会导致出血量增加。
(2)子宫肌腺增生:子宫肌腺增生是一种罕见的病变,约有1-3%的产妇会在孕期产生此病变。
在严重病例中,子宫内膜增生甚至会向肌层下生长,导致出血增加。
(3)分娩外伤:分娩外伤包括分娩道或生殖器官的裂伤、撕裂等。
当这些伤口破裂,失血量往往会增加。
(4)前置胎盘:前置胎盘会导致分娩的困难并导致出血量增加。
(1)子宫肌腺增生:在产后期间,子宫松弛可能会导致血液凝固难以形成,产生震颤或疼痛,引起出血。
(2)感染:子宫壁感染也可能会导致产后出血。
(3)冲击性出血:在撤除胎盘后,剩余组织物可能会刺激子宫收缩并引起血液凝固。
如果阴道中有血块或血凝块,母体的冠状动脉狭窄或心脏杂音都会导致产后出血。
(1)产妇36岁以上。
(2)多胎妊娠。
(3)分娩过程长时间。
(4)既往曾有子宫内膜异位症。
(5)孕前体重过轻或者孕期过度体重增加。
(6)贫血或其他血液疾病。
(7)瘢痕子宫或其他子宫异常。
(8)先兆子痫或其他妊娠合并症。
(9)孕期接受产前检查不足。
(10)使用草药或非授权草药。
总之,了解产后出血的原因和相关危险因素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正确掌握并治疗产后出血,可有效降低产妇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保障母婴的健康。
产后出血危险因素及凝血功能和纤溶功能指标变化产后出血是指产后24小时内失血量超过500毫升的情况,严重者甚至可造成生命危险。
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分娩方式:剖宫产相比于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的风险更高。
这是因为剖宫产时切开子宫,损伤血管和子宫壁,增加了出血的可能性。
2. 子宫收缩功能不良:产后子宫收缩不良是导致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
子宫收缩不良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如子宫肌层过度松弛、妊娠期激素水平下降、子宫内膜炎症等。
3. 子宫内膜异位:子宫内膜异位是指子宫内膜向子宫腔外生长,常引起产后出血。
子宫内膜异位通常与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等相关。
4. 子宫创伤:产妇分娩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子宫撕裂、子宫破裂等创伤,导致产后出血。
子宫创伤的发生与分娩方式、婴儿大小、胎位、产程等有关。
5. 子宫血供障碍:子宫血供障碍是指子宫收缩受阻,血液不能顺利供应到子宫,导致产后出血。
常见的原因包括胎膜早破、胎盘早剥等。
凝血功能和纤溶功能是维持正常止血过程的重要环节。
产后出血时,凝血功能和纤溶功能指标常常会出现变化。
以下是几个主要的指标变化:1. 血小板计数降低:产后出血时,血小板可能会因失血而减少。
血小板是血液中主要的凝血细胞,其减少会导致凝血功能受损,增加出血的风险。
2.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时间是指血浆中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所需的时间,其延长可能是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的表现。
4. 纤维蛋白原降低:纤维蛋白原是形成纤维蛋白聚集体的前体物质,减少纤维蛋白原会导致凝血功能受损。
5. 纤溶功能活化:产后出血时,纤溶功能可能会被激活,释放纤溶酶原和纤溶酶,促进纤维蛋白降解,从而导致出血。
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涉及分娩方式、子宫收缩功能、子宫内膜异位、子宫创伤和子宫血供障碍等。
凝血功能和纤溶功能指标在产后出血时通常会发生变化,包括血小板计数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降低和纤溶功能活化等。
产后出血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关键词产后出血原因预防措施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而且严重的并发症,危及产妇的生命,是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
引起产后出血的原因主要有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凝血功能障碍和剖宫产出血。
因产后血导致的死亡多数是可以避免的,所以,重视孕期保健,及早制定恰当的预防措施,并加以正确的实施,减少宫缩乏力的发生和降低剖宫产率是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及病死率的关键。
对35例产后出血患者资料进行临床分析,探讨产后出血原因及预防措施,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资料与方法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分娩产妇1400例,年龄16~40岁,平均年龄26岁。
产后出血的诊断标准:胎儿娩出后24小时阴道出血量≥500ml或产后2小时出血量≥400ml。
出血量的测量方法:以容积法为主,辅以面积法(敷料血染面积15cm×15cm 为出血10ml)和目测法。
①阴道分娩的产妇在胎儿娩出后即臀部放置聚血盆,胎盘娩出、会阴伤口处理完毕后用面积法计算血敷料及血染床单上的血量,会阴垫用称重法计算出血量;②剖宫产分娩切开子宫壁后先吸尽羊水弃之,然后用负压瓶收集血,其他出血测量方法与阴道分娩相似。
结果产后出血的发生率:1400例产妇中,发生产后出血35例,发生率2.50%。
其中阴道分娩产妇980例,发生产后出血22例,发生率2.24%;剖宫产420例,发生产后出血13例,发生率3.09%。
产后出血时间与出血量:产后出血发生在2小时内33例(94.3%),2~24小时2例(5.7%)。
出血量400~800ml 30例(85.7%);800~1000ml 3例(8.6%);1000ml>2例(5.7%)。
治疗结果:产后出血的治疗原则为针对出血原因迅速止血、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防止感染。
本组病例均治愈出院。
产后出血与危险因素的关系:危险因素包括未进行孕期保健、有妊娠并发症(贫血、羊水过多、双胎、妊娠期高血压、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等)、孕产史、剖宫产、产程延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