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投报告-中国油菜籽产业链的深度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227.64 KB
- 文档页数:13
【研投报告】中国油菜籽产业链的深度分
析
2016-03-29 aidinglake 文章来源 阅 3
转藏到我的图书馆微信分享:
一、 油菜籽种植供应环节
1、 国产菜籽分布区域
2、 油菜籽菜籽生长周期
国产冬油菜的生长周期及天气因素
生长期 影响菜籽生长的主要气象因素
播种期(9月中下旬) 干旱或过湿:影响适时播种,推迟
发芽出苗时间
发芽出苗期 从播种到出苗 5-7天 9月下旬-10月上旬 低温:使发芽出苗减缓,适宜温度
16-25℃
苗期 从出苗到现蕾 130-140天 五叶期(10月) 冻害:受冻程度决定于品种的抗冻
性、冬前发育状况及寒流的强弱。适宜温度是10-20℃,一般短期0℃以下低温不至于造成冻害 移栽期(10-11
月)
开盘期(11-2
月上、中旬)
蕾薹期 从现蕾到初花 30天 现蕾期(2月中、下旬) 低温:蕾薹期抗寒力减弱,遇到
0℃以下低温则易受冻,气温稳定
在5℃以上时现蕾,而后抽薹 抽薹期(3月
上、中旬)
花期 从初花到终花 25天左右 花期(3月中下旬-4月上中旬) 过暖:气温达到25℃以上时使开
花时间提前,结实不良,角粒数减
少,且易脱落。不利于后期结荚、
结实,造成籽粒不满
角果成熟期 30天左右 壮籽期(4月中下旬) 高温:容易逼熟,灌浆时间短,千
粒重低;适宜温度15-20吨,但持
续阴雨天气影响灌浆 成熟期(5月中
上旬)
收割、整晒期(5月中下旬-6月上旬) 持续降雨造成收获、晾晒困难,品
质下降
二、菜籽收购加工环节
目前我国规模以上油菜籽加工企业400多家,2013年符合中储粮委托收储加工
资质的企业310家,全年油菜籽压榨能力4000多万吨,其中日压榨能力在1000
吨以上的企业有40多家,菜籽年压榨能力超过1800万吨,其中以沿海港口以进
口菜籽加工为主的企业18家,菜籽年压榨能力约600万吨。按照2012/2013年
度国产菜籽1065万吨、进口菜籽338万吨,总供应量1400万吨来看,菜籽压榨
产能严重过剩,市场竞争激烈。
1、 收购主体
小油厂/小油坊:不容忽视的菜籽消耗主体,在国产菜籽主产区普遍存在。以安
徽为例,每个乡村都有3-5家95型小油坊,每个集镇都有1-2家中小油厂,规
模在10T/D左右,成为农户口油兑换点,目前小机榨油6-7元/斤,由于传统小
榨油的独特香味,供不应求,市场非常大。每个小油坊年消耗菜籽在50-100吨,
每个小油厂年消耗菜籽200吨左右。小油厂由于其销售客户稳定,地处产地,几
乎可以常年加工,收购灵活,其年消耗约占当地菜籽产量的1/4左右。
中储粮委托收购加工企业:菜籽流通市场的主要收购主体,由于粮油收购所需资
金量庞大,使用周期长,且粮油价格波动幅度大,中小型油厂的抗风险能力低,
油厂借贷困难,资金周转困难。近年来,大部分中小型油厂都是靠获取中储粮的
代储资格来维持企业运转,从而导致国产菜籽主要进入储备。没有获得储备资格
的油厂大多处于停产状态。以安徽为例目前安徽有菜籽加工企业60多家,其中
2013年符合中储粮委托代加工资质的有34家,2013年全省规模油厂实际收购数
量预计在28万吨左右,并对收购排名前十位进行调查汇总。
自营型加工企业:主要是益海等大型外资油厂,由于外企通常不会获得中储粮的
代加工资格,所以只有在加工利润合适的时候才会考虑入市采购,但一般收购量
较小主要用于开发特色食用油如有机菜籽油、浓香菜籽油等小包装食用油。
2、 供应渠道:
贸易商/菜籽贩子:油厂菜籽收购的主要供应者,占油厂菜籽收购量的70—90%,
将分散的遍布各个乡村的菜籽收集、储存,然后销售给油厂,通过赚取中间差价
或行情利润。
种植大户:占油厂菜籽收购量的5%,或将成为未来油菜籽种植、供应的主体。
随着国家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农业生产逐步朝着专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种
粮大户也在油菜籽主产区开始涌现,机械化耕种开始逐步推广,油菜籽种植上由
传统的点播、移栽模式向直播撒播,实行机械化耕作,达到了节本增效。
农户:目前国内油菜籽种植主体,数量庞大,但个体规模小,农户将每年种植的
油菜籽除部分留做种用和自己兑换压榨菜籽油食用外剩余部分作为商品粮出售
给粮贩子或油厂。
小油厂/小油坊:小油厂主要分布在乡村、集镇,服务农村居民,方便农民压榨、
兑换、购买菜籽油,同时这些小作坊、小油厂也是遍布乡间的菜籽集散地,又具
备菜籽贩子的性质,其压榨的95型菜籽饼含油在8-14%,通常会销售给具有浸
提工艺的中大型油厂继续提取。
3、 品质要求
(1)、菜籽国标(GB/T11762-2006):
指标项目
等级
1 2 3 4
含油量(标准水分)/%
≥42.0 ≥40.0 ≥38.0 ≥36.0
未熟粒/(%)
≤2.0 ≤6.0 ≤15.0
热损伤粒/(%)
≤0.5 ≤1.0 ≤2.0
生芽粒/(%)
≤2.0
生霉粒/(%)
≤2.0
杂质/(%)
≤3.0
水分(%)
≤8.0
色泽气味 正常
(2)储存时间
农业部《油菜籽干燥与储藏技术规程》规定:
水分≤9%,可储藏5个月以上;
水分>12%,不宜存放。
现货中:
水分9%以下适于较长期的保管,
水分10--12%只能作短期储存1--2个月。
水分12%以上,随时可发生发热、霉变、生芽,应尽快晾晒或烘干
(3)国储要求:国标(GB/T11762-2006)三等,收购高于或低于国标三等的油
菜籽,按照国家标准每升高或降低一个等级,收购价格可上浮或下调0.02元/斤。
(4)油厂收购标准:一般根据每年的菜籽品质制定相应的收购标准。一般以国
标三等水分、杂质指标为基础,水分和杂质每低0.5个百分点,增价0.75%;水
分每高0.5个百分点扣价0.3%,同时扣量0.75%;杂质每高0.5个百分点扣价
0.75%,同时扣量0.75%。水分、杂质不足0.5个百分点的,不计增减价和扣量。
(5)期货交割标准:
基准交割品:含油量(以8%水分计,以下同)≥38.0%,水分≤9.0%,杂质≤3.0%,
热损伤粒≤2.0%,生霉粒≤2.0%,色泽气味正常。菜籽指标定义、卫生指标要求及
检验方法等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油菜籽》(GB/T 11762-2006)执行。
替代品及升贴水:
①含油量以38.0%为基准,每高(低)1个百分点,升水(贴水)70元/吨,高
不足1个百分点的无升水,低不足1个百分点的按照1个百分点计,高于42.0%
的按照42.0%升水。含油量低于35.0%的不允许交割。
②杂质以3.0%为基准,每低(高)0.5个百分点升水(贴水)30元/吨,不足0.5
个百分点的无升贴水,低于2.0%的按照2.0%升水。采用标准仓单交割的,杂质
高于3.0%的不允许交割。采用车板方式交割的,杂质高于4.0%的不允许交割。
③采用车板方式交割的,水分以9.0%为基准,每高0.5个百分点贴水30元/吨,
不足0.5个百分点的无贴水,水分高于12.0%的不允许交割。采用标准仓单交割
的,水分高于9.0%的不允许交割。
4、 收购结算方式:
油厂收购一般采取当天验收、当天入库、当天结算付款。
5、 收储政策
收储方式:中储粮委托加工代储,每天将库点油菜籽收购数量、价格、国家临时
存储油加工、入库以及菜粕销售出库数量等情况汇总报中储粮省级分公司。具体
报送时间为:日报于次日上午10时之前,五日报于每五日后第一天10时之前,
月报于月后三日前上报。
收储期限:冬播油菜籽产区为6月1日至9月30日,包括江苏、浙江、安徽、
江西、河南、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省(区市);
春播油菜籽产区为9月1日至2月28日,包括内蒙古、西藏、陕西、甘肃、青
海和新疆等省(区市)。
资金运作:油菜籽托市收购资金由中储粮统贷统还。由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按照油
菜籽收购数量、价格及相关费用等有关政策安排贷款发放,由中储粮直属企业承
贷,贷款利息从贷款企业收取。收储资金使用中储粮分公司依据收购进度、质量
验收情况和结算情况供应,专账管理。预付额度为委托企业1天收购所需的资金
量。
补贴费用:中储粮按照200-220元/吨补贴加工费。
收储价格:国家规定每年的临储价格,发布时间一般在每年的5月下旬。2008
年至今,菜籽的收储价格依次为4400,3800,3900,4600,5000,5100,收储价格逐年
上涨。
三、菜粕销售流通环节
1、销售对象:
水产饲料厂:菜粕消费的主要群体,多年的配方习惯,及相对较好的性价比,存
在一定的刚性需求。菜粕在水产料中使用广泛,配方中菜粕的添加比例比较高,
普水料中添加比例在15-35%,特水料中添加比例在10-15%。
畜禽饲料厂:在畜禽饲料中的使用来看,配方中菜粕使用量中大猪料2%-5%,肉
鸡料3%-5%,蛋鸡料3%-5%,肉鸭料8-15%。
贸易商:饲料原料贸易商在现货流通环节起桥梁作用,由于大部分中小型饲料厂
资金周转相对紧张,无法做到现款现货交易,贸易商在流通过程中起到一定的融
资作用。同时部分小油厂收购过程中融资困难,通常在菜籽收购过程中以全款或
高比例合同订金(40-60%)以相对较低价格预售远期菜粕,这也为部分贸易商提
供了生存空间。同时菜粕行情波动比较大,通过赚取行情差价也可以获取丰厚的
利润。
2、销售渠道:
直销:油厂的直销对象通常是大型集团性饲料厂和可以现款采购的饲料厂,对集
团性饲料厂通常采取授信模式,给予其一定的资金授信额度,能够进行赊销。
经销:将菜粕销售给贸易商,再由贸易商销售给终端用户
3、菜粕品质
(1)、菜粕国家标准( GB/T 23736-2009 ):
指标项目
等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粗蛋白质/% ≥
41.0 39.0 37.0
粗纤维/% ≤
10.0 12.0
赖氨酸/% ≥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