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第13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创新优质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4
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公元2019年》师:同学们,歌曲中“沧海变桑田,抹不去我对你的思念,一次次呼唤你”,这是曾经期盼的呼声,是所有中国人多年的共同心愿。
2019年,香港回归,历史铭记这一时刻,祖国洗雪百年国耻;两年后澳门回归,中国又一次扬眉吐气、今天,我们重温这段历史。
一起来学习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二、新授课师:同学们,回归是什么意思?生:又回来了师:回归是指原属于一国的某地区,被另一国侵占或加入另一国,重新回到祖国怀抱;师:那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回顾一下香港澳门是怎样从祖国的怀抱中被夺走的?生:······师:同学们请看幻灯片。
港澳问题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
辛亥革命以来历届政府都没有承认中英、中葡之间的这些不平等条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更是从来没有承认过,实现祖国统一,是全国人民,包括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
师:一战后,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我们的代表就曾提出收回租借地,1921年的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又提出收回租借地,但均以失败而告终,为什么呢?生:因为当时中国实力弱,弱国无外交。
而且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时候,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中央做出了暂不收回,维持现状的决策,但声明在适当时机要收回香港和澳门的主权。
师:随着时间的发展,解决香港、澳门问题逐渐提到日程上来,如何解决,方法无非有两种,一种是和平的方式,一种是非和平的方式,我们最终采用的是和平的方式,这个和平的方式就是“一国两制”。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65页第一自然段及相关史事,回答下列问题。
生:······师:特别行政区跟我们之前学习的经济特区有何区别?生:经济特区只是特殊的经济政策,而特别行政区仍然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师:很好。
“一国两制”的提出为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开辟了道路。
下面我们来看看香港和澳门回归的过程。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3课香港回归祖国优质课香港回归祖国的优质课1997年7月1日,作为一个重大历史事件,香港回归祖国,成为中国历史上引人注目的一页。
这一事件不仅影响了香港人民的生活和发展,也对国际舞台上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一章节正是我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第13课,我们将以此为基础展开我们的优质课探讨。
香港回归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标志着香港重新回到中国的怀抱。
香港作为向世界开放的国际化城市,一直以独特的地位而闻名。
然而,回归之后,香港保持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它的经济持续繁荣,金融、航运、贸易等行业发展迅速,成为全球的金融中心之一。
这些成就得益于香港保留了高度自治的权力,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保持稳定繁荣。
回归之后,香港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许多。
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香港也享受到了发展红利。
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得到了改善。
此外,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化城市,文化交流活跃,各种文化活动丰富多样。
香港的文化优势和多元性,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宽广的视野和机会。
然而,回归后的香港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社会发展不平衡导致贫富差距扩大,部分人民生活不佳。
此外,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其他因素的影响,香港的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一些不确定性。
例如,近年来,不少年轻人对于香港的未来表达了担忧和不满,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抗议活动。
这些问题在回归后的香港发展过程中需要得到重视和解决。
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事件,不仅对香港自身具有重要意义,更是独特的历史经验,对世界各国都有借鉴意义。
香港回归的成功表明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发展能力。
它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发展道路,也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效性。
香港回归祖国,不仅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里程碑,更是世界发展的一个参照点。
回归以来,香港一直秉持着“一国两制”的原则,这也是全球瞩目的创举。
一国两制为香港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发展模式和机制。
在这个模式下,香港拥有高度的自治权,在经济、教育、医疗等领域都能够保持健康稳定的发展。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3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下册的历史课程,主要讲述了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事件。
教材通过介绍香港、澳门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以及回归的历程和意义,让学生了解我国在收回领土主权方面的重大成果,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等。
但他们对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可能了解不深。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掌握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以及我国在收回领土主权方面的坚定立场和努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香港、澳门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掌握香港、澳门回归的历程和意义,认识我国在收回领土主权方面的重大成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我国在收回领土主权方面的重大成果。
2.教学难点:香港、澳门回归过程中的一些具体细节和我国政府在收回领土主权方面的外交策略。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营造生动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
4.讲授法:教师在必要时进行讲解,确保学生对香港、澳门回归的相关知识有全面、准确的了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香港、澳门回归的相关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2.教材:准备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材。
3.参考资料:收集香港、澳门回归的相关资料,以备学生课后拓展学习。
4.黑板:准备一块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第13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教学设计【课标要求】了解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理解祖国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教材版本】教育部审定2019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下册【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港澳台问题的由来;理解“一国两制”的提出、含义及意义;掌握香港和澳门回归的时间、原因及意义。
2、通过度析“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和香港澳门回归的原因,培养初步的历史解释水平。
3、利用地图、文字材料展示分析港澳台问题的由来,培养时空观点。
4、体会港澳回归的喜悦,增强爱国情感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理解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家国情怀。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一国两制”、港澳回归教学难点:港澳台历史遗留问题的实质;港澳回归的原因【教学过程】一、点题导入:第四单元的标题是“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新中国成立时,祖国统一了吗?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祖国还有哪些地方没有实现统一?引出港澳台问题,导入新课《第13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二、展示图文材料,分析港澳台历史遗留问题的由来。
(1)判断第一个图中港、澳、台的位置。
(2)结合图甲和所学实行填空。
(中英香港问题的由来)(3)结合图乙和所学实行填空。
(中葡澳门问题的由来)(4)结合所示表格确认台湾问题的由来。
(历史上三度与大陆分离)(5)总结港澳台问题的本质区别:主权外交问题和中国内政问题。
三、展示材料,分析“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祖国的日益强大,如何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就多次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但是因为各种原因,解决港澳问题存有一些现实问题要面对。
展示材料。
提问:材料反映出港澳和大陆产生了哪些区别?社会制度、经济体制、生活方式、价值观点等。
强制统一,不利于港澳稳定发展,也不利于祖国的安定团结。
分析:所以解决港澳台问题必须面对:两种制度的对立?实现历史与现实结合?兼顾祖国尊严荣辱和地区经济生活稳定?站在谁的立场考虑?在此基础上谁提出了伟大构想?四、阅读课文第二段,学习“一国两制”的提出、含义和意义。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3课《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3课《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主要讲述了我国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回归祖国的历史事件。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香港、澳门回归的背景、过程以及回归后两个特别行政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方面的决心和智慧,以及“一国两制”政策的成功实践。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对香港、澳门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香港、澳门回归的详细过程和“一国两制”政策的具体内容还需进一步深入学习。
此外,学生对于香港、澳门回归后的发展状况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丰富和拓展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香港、澳门回归的背景、过程以及回归后两个特别行政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掌握“一国两制”政策的内涵和实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情感;认识“一国两制”政策的重要性和成功实践,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香港、澳门回归的背景、过程;回归后两个特别行政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一国两制”政策的内涵和实践。
2.教学难点:香港、澳门回归的外交谈判过程;“一国两制”政策在实践中的创新和发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时刻。
2.案例分析法:以香港、澳门回归为例,深入剖析“一国两制”政策的成功实践。
3.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查找资料,了解香港、澳门回归的背景、过程以及回归后两个特别行政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
4.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相关教案、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
第13课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知识与技能通过指导学生总结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回忆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再现中英谈判、香港和澳门回归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历史,并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营造历史情境去感知历史,全面地掌握“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并能对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得出正确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香港、澳门的回归,深刻体会香港、澳门与祖国大家庭的血缘关系所筑就的爱国情感;只有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中国人民才可能真正走上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中国才可能真正地实现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洗雪了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欺凌的百年屈辱,也必将开创祖国内地和香港及澳门共同繁荣发展的新未来。
重点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
难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含义。
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准备:教学图册导入新课:2017年是香港的重要年份,香港迎来回归祖国20周年纪念日。
1997年7月1日当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结束长达100多年的英国的殖民统治。
绝大部分香港华裔居民自动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香港是通过“一国两制”这种史无前例的途径回归祖国的。
“一国两制”是谁提出的?其含义是什么?这一构想还成功运用于哪一地区?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3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讲授新课:一、“一国两制”的构想1.提出的背景学生根据已学知识,讨论得出:香港和澳门在历史上都曾被西方列强所侵占。
香港问题、澳门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
香港、澳门的民众面临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没有尊严,没有归属感。
他们最大的心愿是期盼统一,回到祖国的怀抱。
【教师提出】渴望“回家”的港澳同胞的愿望是迫切的,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才是最佳选择呢?引导学生讨论得出:一是用武力解决。
其弊端是影响中英、中葡关系的正常发展,伤害港澳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二是和平解决。
和平的方式有利于港澳的正常发展,更符合人民的心愿。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3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一国两制”提出的背景、含义及其影响;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中国政府收回港、澳的过程和意义;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历史意义和香港、澳门回归等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学习过的内容,总结初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培养学生初步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看课本插图中激动人心的情景及相关视频,体验香港、澳门与祖国大家庭血脉相连的深情,进一步巩固爱国情感,深化追求祖国统一的信念。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
难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含义。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97年7月1日0时,香港在英国殖民统治了一个半世纪后,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
香港、澳门是怎样回归的?“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对祖国统一大业有什么意义?(二)、讲授新课一、“一国两制”的构想1、背景: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和台湾问题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
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祖国大陆全体同胞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
通过以上三个不平等条约,英国实现了对整个香港地区的占领,并实行殖民统治。
二战期间,香港被日本占领。
抗战胜利后,英国太平洋舰队抢先,重新占领了香港。
1553年,葡萄牙人借晾晒被水浸湿的货物为由,进入澳门,并贿赂官员开始在澳门长期居留。
19世纪五六十年代葡萄牙人先后侵占氹仔岛和路环岛。
1887年,葡萄牙政府与清政府签定《中葡友好通商条约》,正式强占了澳门地区。
2、含义: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一国两制”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一个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第13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含义;的时间及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①利用音乐《七子之歌》导入,营造氛围,引领学生进如新课;
②利用地图展示香港被殖民者侵占的过程,让学生形成直观形象,培养学生识记历史的基本能力。
③运用多媒体手段,采用情节剧的形式,形象的向学生展示香港、澳门回归的盛况,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香港、澳门被割占以及港澳回归的历史原因,让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
②通过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
③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
1、“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
2、香港、澳门回归的重要史实和伟大意义。
(二)难点
1、“一国两制”的构想;
2、香港澳门问题的解决。
三、教学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图片,史料,歌曲等)
四、板书设计
一、母子生离别
二、慈母声声唤
三、归家喜团聚
四母亲的呵护。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3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一国两制”的含义;掌握中国政府对香港和澳门恢复行使主权的时间。
探讨香港、澳门回归的原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引领学生回顾香港、澳门的过去,了解香港、澳门的现在,展望香港、澳门的未来,从这三个方面完成学习任务;通过中国为什么能收回香港、澳门的讨论,让学生体会祖国的强大,从而激励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读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香港的回归。
教学难点:“一国两制”的含义。
【课前导案】1.自主学习,知识梳理“一国两制”的构想⎩⎪⎨⎪⎧背景:解决 、 、 问题,实现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提出者: 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 制度, 、 和 实行 制度意义: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香港回归⎩⎨⎧ 年,中英正式签署联合声明年 月 日,中英两国政府 举行香港交接仪式澳门回归⎩⎨⎧ 年,中葡正式签署联合声明 年 月 日,中葡两国政府举行澳门交接仪式历史意义:2.合作交流,共同提高(1)议一议:“一国两制”是怎样考虑到香港和台湾的历史和现实情况的?(2)回顾中国近代历史,想一想,英国政府同意把香港主权交还给中国说明了什么? 【导入新课】邓小平同志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同时他也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这一构想已经在香港、澳门问题上得到了成功实践。
1997年7月1日,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那段激动人心的历史。
由此导入新课。
教学内容或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一国两制”的构想1.要探寻香港、澳门的回归,首先要了解它们是怎样离开祖国怀抱的历史回顾:学生回顾古代史、近代史所学知识。
第13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一、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能准确说出“一国两制”的含义,会复述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过程,并分析其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能列举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相关史实。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阅读、史料研习、统计数据分析等方法,理解香港、澳门、台湾与祖国的关系,认识“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意义。
通过演讲、辩论、新闻解读等方法,表达维护国家统一的信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运用、展望的学习,体会一代伟人邓小平的人格魅力和政治智慧;通过对台湾问题的展望分析、《乡愁》等诗歌的欣赏,形成胸怀祖国、情系中华的情怀。
认识到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的迫切要求,按照“一国两制”的构想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准确理解“一国两制”的含义,理解其历史意义;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难点:结合现状分析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三、教学策略(一)小组探究法:通过“我为祖国统一献计策”的活动,开展课堂讨论,设身处地的思考祖国统一问题。
(二)材料阅读分析法:通过阅读史料、听录音、看视频,分析祖国统一过程中面临的问题、需要坚持的原则。
(三)问题导学法:通过“一国两制”的内涵是什么、“一国两制”有什么历史意义等问题,深入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
(四)情感体验法:通过歌曲欣赏、诗歌诵读等方法,体验“维护祖国统一”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5分钟)播放音乐背景《七子之歌》。
并移入中国地图,并逐个闪出地名: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
1.倾听歌曲。
2.在地图上熟悉香港、澳门、台湾的地理位置。
运用七年级所学地理知识,熟悉香港、澳门、台湾的地理位置,体现综合学科的特点,并达到初步的情感体验。
新课教学(30分钟)活动一:但悲不见九州同:国家统一问历史1.提供《七子之歌》的歌词。
2020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第13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创新优质说课稿
名位领导、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部编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本单元由《民族大团结》、《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的交往》3课教学构成。
第四单元主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大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
讲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过程,各民族共同繁荣;香港、澳门的回归,“一国两制”构想的实现以及海峡两岸的交往。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本课教学承载着单元教学目标的任务,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课程标准、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对本课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了解香港、澳门回归和海峡两岸关系改善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
二、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是部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第2课。
本课共两部分,即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1997年7月1日零时,香港在被英国殖民统治了一个半世纪后,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
香港、澳门的回归使“一国两制”的构想落到实处。
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香港、澳门是怎祥回归的;“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对祖国统一大业有什么意义;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二)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知道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港澳回归的意义、“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