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院43名医务人员针刺伤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院43名医务人员针刺伤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院43名医务人员针刺伤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院43名医务人员针刺伤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张艳英

【摘要】目的 了解43名临床医务人员血源性针刺伤的原因、环节、安全操作行为等问题。方法 对2011年1月~2013年12月发生血源性针刺伤的43名医务人员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被调查的43名医务人员中,血源性针刺伤占96.7%,其中护士被刺伤的发生率占80.6%,发生的高危环节为操作后,整理用物特别在处理使用过的针头时或污染的静脉输液后的穿刺针头占首位。结论 临床护士防护意识淡漠,经过局部处理和必要的预防性用药,跟踪随访无1例发生感染。因此,加强医务人员职业安全培训,规范操作行为,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可预防和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关键词】医务人员;针刺伤;预防

【中图分类号】R19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4-9316(2015)03-0024-02

doi:10.3969/j.issn.1674-9316.2015.03.017

Cause Analysi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of 43 Medical Staff of Needle Stab

ZHANG Yanying Department of Sense and Control,People's Hospital of Bayannaoer City,Bayannaoer 015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reasons,43 clinical medical staff hematogenous needle stab links,related safety operation behavior problems. Methods 43 medical staff of hematogenous needlestick injuries from 2011 January to 2013 December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Of all the 43 medical personnel were investigated,blood needle stick injuries accounted for 96.7%,among them the nurse stabbed occurred in 80.6% cases,high risk link for operation,the puncture needle of venous transfusion finishing material especially in the processing of used needles or pollution after occupies the first place.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nurse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after local treatment and preventive medication necessary,follow-up and 1 cases without infection. Therefore,to strengthen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training of medical personnel,standardize the operation behavior,strict implementation of standard precautions,can prevent and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Key words】Medical personnel,Needle stick injuries, Prevention

在医院工作的医务人员,工作期间面临着多种职业风险,被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尤其各种污染的针头刺伤可导致经血传播疾病产生致命后果,其中乙肝、丙肝、艾滋病感染是生物性职业危害的主要种类。所以,医务人员应意识到职业损伤的危害性,加强自身职业防护与医院内感染管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43名医务人员职业损伤资料汇总,其中医生8人,护士27人,检验师6人,医疗废物回收人员2人

1.2 方法

对2011年1月~2013年12月发生血源性针刺伤43名医务人员回顾性分析。

2 发生针刺伤原因

针刺伤后未引起高度重视,对带来的后果认识不足,工作繁忙忽视。常见的损伤情况有:给病人拔针头按压针眼时、注射时针头用完盖帽时、手术操作中不慎刺伤、丢弃用过的针头时、更换未加帽的针头时、用后的空针摆放在操作台上做清洁时不慎被针头刺伤等。

3 发生刺伤的过程

医生是在手术缝合或手术过程中传递器械不慎刺伤;护士是在处置医疗废物时分离注射器针头或输液皮试针头时不慎被刺伤;检验师是在静脉采血后分离采血针头时不慎被刺伤。

4 针刺伤可能造成的危害

临床实践证实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种传播,发生感染可能导致致命后果的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针刺伤发生时一般只需0.004 ml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被携带HBV的针头刺伤而发生乙型肝炎的危险性为1/5。病原体经针刺伤口进入体内可引起局部或全身性感染,任何针刺伤口都可能有破伤风杆菌的存在。

5 预防

5.1 强化培训

对新上岗的医护人员的岗前培训,掌握针刺伤后的处理流程,改变医护人员不正确操作行为,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在工作中做好职业防[1]。

5.2 严格操作规程

安全注射,合理使用锐利医疗物品、容器。

5.3 规范处置医疗废物

注射器、输液器使用后,先将针头取下,置于利器盒内,其余再进一步分类处理,专人收集,集中焚烧。

5.4 完善职业损伤报告监测系统

医护人员针刺伤后向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报告,到感染性疾病科专家门诊就诊、咨询和处理。同时院感部门收集数据,定期分析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医护人员的职业感染的危险性。

6处理

发生针刺伤后,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损伤者咨询感染性疾病科,配合各项检测、治疗及流行病学跟踪观察[2]。针刺伤后紧急局部处理方法: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皂水或清水冲洗;伤口应用消毒液浸泡或涂抹消毒,并包扎伤口。对于HBV污染的针刺伤可接受乙肝免疫球蛋白或乙肝疫苗全程注射;被HIV污染的针刺伤,应及时进行风险评估,确定用药方案,处理情况向主管行政部门报告,暴露后6周、12周、6个月、12个月

作者单位:015000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人民医院控感科

赵秀枝

【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基层医院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依从率低的原因,查找关键因素,防止加重病人家庭的经济负担,节约社会公共资源。方法 通过四季度系统督查手卫生依存性及与科室沟通,寻找手卫生依存率低的原因并协同各相关部门共同解决。结果 基层医院手卫生设施差,对手卫生的认知度低,护理治疗、处置相对集中,工作人员少,工作强度大,是造成手卫生依存率低的主要原因,给控感管理增加了难度。结论 改善手卫生设施,降低科室手卫生费用的支出,加大培训、宣传,创造手卫生氛围,加强督导检查与反馈,提高手卫生的认知度,严格执行各项手卫生制度,有效的提高基层医院手卫生的依存率,减少医院感染率的发生。

【关键词】基层医院;医院感染;手卫生

【中图分类号】R19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4-9316(2015)03-0025-02

doi:10.3969/j.issn.1674-9316.2015.03.018

Analysis and Measures of Low Hand Hygiene Dependent Reason in Primary Hospital

ZHAO Xiuzhi Department of Sense and Control,People's Hospital of Bayannaoer City,Bayannaoer 015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primary hospital medical staff hand hygiene compliance rate is low,the key factors to find,prevent aggravating patient economic burden of the family,to save the social public resources. Methods Through the fourth quarter system inspection of hand hygiene of dependence and the Department communication,looking for the reason of low dependence rate of hand hygiene and cooperate with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to solve. Results Hand hygiene facilities in primary hospital is poor,the low awareness of hand hygiene,nursing treatment,disposal of relatively concentrated,less staff,the intensity of work,is the main cause of the low dependence rate of hand hygiene,increase the difficulty to control the sense of management. Conclusion To improve the hand hygiene facilities,reduce the expenses of the department of hand hygiene,increase training,publicity,and create atmosphere of hand hygiene,to strengthen the supervision and inspection and feedback,to raise awareness of hand hygiene,strictly implement the system dependent rate of hand hygiene,improve the primary hospital effective hand hygiene,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hospital infection rate.

【Key words】Primary hospital,Hospital infection,Hand hygiene

手卫生是医院感染控制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存性是降低医院感染最简单、特别是基层医院,要想改变现有状态存在一定困难,需要争取各方面力量支持,才能有效的提高手卫生的依存率。

1 手卫生的意义

手卫生作为医院感染控制中简单却十分重要的环境,正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重视,如何提高基层医院手卫生的执行率,更是大家需要关注和重视的问题,需要各方面力量的支持和共同努力,才可以达到改善提高。

2 手卫生的现状

具有关资料报道,医务人员手部细菌种类及数量一般较其他人员杂且多,护理人员手部的微生物检测率高达80%以上,不同工作环境的医务人员手部细菌的合格率在33.33%~87.60%,洗手前平均菌落数为96 cfu/㎝2,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60%),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1%)。

通过监测各科室速干手消液领取量结合信息统计科提供的各科室三个月以来的住院人次,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0~12月份住院52213人次,消毒液的总消耗量为138050 ml,2.6 ml/床/日,手消液消耗最多的科室是肿瘤血管外科,手卫生执行率最高,消耗量最少的科室是心内一科,手卫生执行率偏低,护士使用率比医生的使用率要高。

3 讨论

3.1 手卫生执行率低的原因分析

3.1.1 洗手设施差及配备不完善、设置不合理,洗手池过于集中,每个病区只有护办室、医办室、治疗室有洗手池,给医务人员在连续操作中的手卫生带来不便,洗手池旁缺少干手用品也是影响手卫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3.1.2 执行手卫生的意识薄弱大部分人员认为造成病人感染的主要原因是污染的医疗物品,部分人认为只有接触了病人的分泌物、血液才需要洗手;但医务人员的手是医院感染的主要途径之一。

3.2 促进手部卫生的对策

3.2.1 加强培训与宣教培训是改善手卫生的基石,对于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认知非常重要,每年对全院职工进行一次形式多样的手卫生规范化集中培训教会所有职工如何正确洗手、洗手的时机,重点科室根据实际分别每季度进行培训,提高对手卫生的认识。

3.2.2 改善手卫生设施为保障手卫生管理制度落到实处,首应从手卫生设备的便捷性和高效性入手,根据各病区的实际情况增设洗1~2个手池,随时进行手卫生,节约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从而提高了医务人员对手卫生的依从性。根据研究结果总结出影响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因素,从多环节入手进行整改,包括管理者的重视、制定手卫生制度和规范[1]。手卫生设施的改造以及持续的监测与结果反馈等,全院营造一种重视手卫生的良好氛围。措施积极有效、富有人性化,并且做好手卫生的日常管理工作,才能达到改善护理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目的,确保医护人员在双手清洁的情况下进行各项诊疗活动,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2]。

作者单位:015000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人民医院控感科

针刺伤的预防与处理

针刺伤的预防与处理 一、什么是针刺伤? 二、针刺伤的危害? 三、发生针刺伤的相关因素? 四、针刺伤的预防? 五、发生针刺伤如何处理? (一)针刺伤:医护人员经血液传播疾病的职业暴露主要途径是被血液污染的医疗器械刺伤统称为针刺伤。 (二)针刺伤的危害:现已证实20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种传播,经针刺伤接种发生感染可能发生致命后果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HBV较HIV的致病性强,针刺伤发生时一般只需0.004ml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被携带HBV的针头刺伤而发生乙型肝炎的危险性为1/5。另外,病原体经针刺伤口进入体内可引起局部或全身感染,任何针刺伤口都可能有破伤风杆菌的存在。 (三)发生针刺伤的相关因素 (1)刺伤相关因素:刺伤的深度,接触的血量,刺伤锐器物的种类。 (2)病人的相关因素:疾病阶段及病情――血液中病毒的存在和浓度。 (3)医务人员的相关因素:安全教育,预防意识,预防接种,接触频率,安全具的使用。(四)针刺伤的预防: ①严格执行医疗护理操作常规和消毒隔离制度。 ②执行全面性防护措施――在接触病人血液或体液的操作时要戴手套。 ③规范操作行为培养良好的操作素质。 ④及时处理使用过的锐器。 ⑤禁止双手回套针帽,采用单手复帽技术或使用一种器械夹持住针头鞘帽以复帽盖住针头。 ⑥禁止用手分离污染过的针头和注射器。 ⑦禁止直接传递锐器物。 ⑧禁止手持裸露的锐器物指向他人。 ⑨为不合作的病人治疗必须有其他人协助等 (五)发生针刺伤如何处理 (1)程序:立即挤出伤口血液―反复冲洗―消毒―伤口处理―上报院感科―抽血化验检查―必要时用药―院感科进行登记、上报、追访。 护士在针刺伤后紧急局部处理的方法: 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皂水或清水冲洗;伤口应用消毒液(如70%酒精、0.2%~0.5%过氧乙酸、0.2%碘酊等)浸泡或涂抹消毒,并包扎伤口。对于HBV污染的针刺伤可接受乙肝免疫球蛋白或乙肝疫苗注射;被HIV污染的针刺伤,应及时向HIV职业暴露安全药品储备点报告,进行风险评估,确定用药的必要性和方案,处理情况向主管行政部门报告,暴露后6周、12周、 5个月、12个月定期检测HIV抗体。 【参考文献】 1、谢红珍,聂军护士刺伤的危害及危险因素分析.实用护理杂志,2004,(17):15-161. 2、吴安华.任南.吕一林,护士面对刺伤的危害和及对策划,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7):525-526. 3、曹明霞.血源性传播疾病与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护石进修杂志,1999,14(7):51-52.

(新)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与预防措施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 析与预防措施 姓名:秦静 工作单位:武汉长江航运总医院 邮编:430012 【摘要】针刺伤是临床较常见的一种职业损伤。针刺伤是一种刺入皮肤深部的意外伤害,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不可避免,这种刺伤可能造成出血、感染,特别是若遇到有血液传染病的患者用过的针头,容易造成血液病的传播。为减少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本文分析了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包括护理人员自身重视程度不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没有严格执行操作规范进行操作;护理人员缺乏,劳动强度大,护理人员为了完成护理任务,表现的比较匆忙,是导致针刺伤的主要因素,对此上述主要原因以探讨其预防措施。 【关键词】意外针刺伤;防护对策;护理工作;职业防护意识;医疗锐器 1、引言 护士由于经常与注射器、静脉穿刺针等医疗锐器物接触,因而易发生针刺伤。全世界每年约有100万意外针刺伤的报道,而这一数字可能仅为实际发生的1/

3,其中60%-90%是由护理人员造成的。另据报道,有20多种血源性传播疾病可通过针刺伤传染,并可能产生致命的后果。血液性传染疾病职业暴露针刺伤严重影响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及工作质量。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估计,健康的医务人员患传染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被针刺伤的医务人员中护士占80%。虽然医务人员在医疗工作中被锐器刺伤、擦伤等伤害是不可避免的,但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评定表明:63% -88%的锐器伤害是可以预防的。因此,日常生活中的提高护士的职业防护意识非常重要。现将护理工作中意外针刺伤发生的原因及其防护对策介绍如下: 2、针刺伤的原因 2.1 人为因素 医护人员对针刺伤的危害认识不足,多数护士认为,针刺伤在日常工作中是极为普遍的和无法避免的,而且被刺过的护士也没有因此而受到伤害,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有的护士被刺过后看看患者的乙肝检查结果,发现没有乙肝hbsag阴性,就没有做进一步的处理,殊不知,有的患者可能还有其他的血液传染病,如丙肝,更严重的如hiv。这些病毒检查,一般不做,可能就是一种潜在的危害。 医护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可能因为工作繁忙,疏忽或对医疗废物分类不清等原因,将损伤性废物如针头、玻片、刀片、安瓿等利器未置入利器盒,混入其他医疗废物,医疗废物回收专职人员在回收、运送及交接过程中,稍有不慎极易发生皮肤刺伤、擦伤而感染。医疗废物是一种特殊的危险废物,护士作为医疗废物的分类、保管、收集者,在源头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印度1998年的调查统计数据表明,由于收集储存不当,造成伤害达12%。 2.2 不良工作习惯 有的医务人员违反操作规程,采用危险性的工作行为,如用双手将使用过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帽;掰安瓿时不用纱布包裹[4]。将经常使用的刀片、剪刀、玻璃碎屑随意丢放等,造成伤害。医务人员对针刺伤带来的后果认识不足,未引起高度重视以及工作繁忙等均可引起针刺伤的发生,可能造成针刺损伤的情况有: 2.2.1 丢弃用过的针头时 2.2.2 给病人注射时(特别是给不配合的病人注射时)

职业暴露处置登记及随访记录表

表一: 血液和体液暴露上报表 当事人:________ 发生日期:_____年___月___日 发生时间:____时____分 本人联系电话(手机): 1、事故发生部门:_________________; 2、本人工作部门:________________; 3、工作类型(职称):_____________; 4、暴露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 5、可否识别病人源:□是□否□未知 6、涉及哪种体液: □血液□痰液□脑脊液□胸膜液□尿液 □羊水□唾液□腹膜液□呕吐物□其他 7、暴露部位为(检查所有适用的项目): □无损的皮肤□眼□口腔 □受损的皮肤□鼻□其他 8、血液或体液是否(检查所有适用的项目): □接触未保护的皮肤□渗透屏障或防护衣 □接触防护衣内侧的皮肤□渗透衣物 9、事故发生时是否穿戴保护用具(多选) □单幅手套□带侧面防护罩的眼镜□塑料围裙 □两幅手套□眼镜□实验室工作服、衣服 □防护镜□外科手术用口罩□其他实验室工作服 □护面罩□外科手术服□其他 10、暴露的原因(请详述): 11、如果为设备故障:设备名称:型号: 12、体液/血液接触时间:□<5′;□ 5′-15′;□ 15′-1h;□>1h;□其他 13、体液/血液与皮肤接触的数量:□少量(<5ml)□中量(<50ml) □大量(>50ml) 14、暴露位置: 15、描述暴露过程(不少于20字): 科主任或护士长确认签字:日期: 18、暴露源已知情况:□已检测,已知源□未能检测,已知源□未知源 19、跟踪记录: 项目首次检验第一次复检第二次复检第三次复检第四次复检

时间 结果 粘贴暴露源与暴露者的检验报告单处 20、暴露源的病原体: □乙肝□丙肝□ HIV □梅毒□其他(请详述) 21、如果暴露源HIV检测成阳性,在暴露前是否接受过以下治疗: □ AZT □ 3TC □未知□ ddC □ IDC □其他 22、在暴露之前医务工作者是否接种过乙肝疫苗: □接种过一次□二次□三次□未接种□不确定 23、咨询部门: 24、所用药物(请详述): 25、结论: 记录人签字: 表单编号:YG-B1-036-01 表二: 针刺伤和锐器伤上报表 当事人:________ 发生日期:_____年___月___日 发生时间:____时____分 本人联系电话(手机): 1、事故发生部门:_________________; 2、本人工作部门:________________; 3、工作类型(职称):______________; 4、事故发生地点:________________; 5、可否识别病人源:□是□否□未知 6、病人源是否属高危人群:□血制品接受者□血友病□静脉吸毒者 □肝转氨酶升高□性病□血液透析□其他 7、是否为器械的初始用户:□是□否□未知□不适用

医务人员发生针刺伤时的应急预案

医务人员发生针刺伤的应急预案演练 一.主题:医务人员发生针刺伤的应急预案 二.时间:2018.6.5 三.地点:外二科病房 四.负责人:潘红 五.参演角色:护士甲,患者护士长 六.演练脚本: 1床张三,女,28岁,头部外伤入住我科,测生命体征平稳,积极做好入院宣教,心理护理,完善各项辅助检查,遵医嘱给予消炎、补液等治疗。护士转抄医嘱,并经两人核对无误后,洗手,戴口罩评估病人可以进行操作后回治疗室准备用物,携用物至床旁按常规为病人进行静脉输液。 下午3时,护士正在巡视病房,发现1床张三的水已经快要挂完,回到护士站发现1床张三的水已经输完。来到病人床边: 护士:“张三,您好,您的水已经挂完了,现在我要给您拔针。请您配合我一下好吗?” 患者:“好的,请你轻一些”。 护士:“好的”。 护士拔针并嘱咐患者:“张女士,今天您的水已经全部挂完了,晚上睡觉前最好用热毛巾敷一下或者放温开水里泡一会,这样有利于您静脉的恢复,好了,现在您在床上休息吧,有什么事请按床头铃叫我,我也会随时来看您的。” 患者:“好的,谢谢。” 护士回处置室处理用物,分离针头放于利器盒时不慎被针头刺了一下,立即挤出伤口血液,并用流动水反复冲洗,回治疗室用碘伏棉签消毒好后用无菌纱布包扎伤口,并汇报护士长。 护士:“护士长,我刚刚为1床张三拔完针处置用物的时候不慎被针刺了一下,我翻看了一下她的病历,发现她是乙肝大三阳患者,我已经初步处理过了。” 护士长:“我打电话汇报院内感染科,问他们怎么处理。” 护士长打电话汇报院内感染科。

护士长:“我刚刚已经打电话问过了,他们让你现在抽血化验乙肝两对半并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按1个月,3个月,6个月接种乙肝疫苗。 护士长就这件事展开科内讨论 护士长:“我们在操作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如果不慎被患有乙肝、丙肝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利器刺伤或割伤后一定不要慌张,按照院内感染科教会我们的方法处理,就是立即挤出伤口血液→反复冲洗→消毒→伤口处理→抽血化验检查→注射相应的预防药物→通知院内感染科进行登记、上报、随访。

新建 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摘要】目的分析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原因,伤后的处理方式,提出预防针刺伤的方法。方法对我院85名临床一线护士进行回顾性的问卷调查。结果被调查的85名护士一年中发生过针刺伤26人次,而发生针刺伤后只有3人次报告、跟踪检查。结论加强护理人员进行自我防护意识的教育,完善相应的管理措施对预防护理人员针刺伤极为重要。 【关键词】临床护士;针刺伤;原因;防范措施; 护士因工作原因,经常与缝针、刀、剪及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接触,这使护士经常暴露于职业性危险因素中,尤其是利器损伤。而病房护士因其工作的性质,最易发生利器损伤,特别是针刺伤。针刺伤是一种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意外伤害,因此被病原体污染的血液或体液会接种到受害者体内。针刺伤在临床护士当中时有发生,而病人有各种各样的疾病,特别是现在我国的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等血性传播疾病也在逐年增多,在这种情况下,护理人员如被感染过的针头刺伤,无疑是对护理人员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所以,了解临床护士被针刺伤的相关原因,制定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对预防护理人员被针刺伤,减少职业伤害有重要意义。 1 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对我院85名临床一线护士进行调查,调查的护理人员年龄20~48岁,工作时间1~30年;职称为护士41名、护师24名、主管护师20名;学历为中专24人、大专38人、本科23人。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内容包括1年内被针刺伤的次数、进行何种操作时受伤、发生针刺伤的具体时间、伤后伤口的处理方法、是否填写受伤报表、是否进行跟踪检验等,发放问卷85份,回收85份,回收率100%,均为合格问卷。 2 结果 85名被调查的护理人员一年中有26人次的针刺伤史,最多的有3次,最少的

医务人员针刺伤的原因及防范措施

医务人员针刺伤的原因 及防范措施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邮编430400 湖北武汉市新洲区新洲大街61# 单位:武汉市新洲区人民医院中医科 医务人员针刺伤的原因及防范措施 张慧霞 (武汉市新洲区人民医院中医科湖北武汉 430400) 关键词:医务人员;针刺伤;原因;防范措施 血液性传染疾病职业暴露针刺伤严重影响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及工作质量。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估计,健康的医务人员(医师、护士、废物回收人员等)患传染病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被针刺伤的医务人员中护士占80%[1]。虽然医务人员在医疗工作中被锐器刺伤、擦伤等伤害是不可避免的,但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评定表明:62%-88%的锐器伤害是可以预防的[2]。因此日常工作中的职业防护十分重要,我院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将针刺伤对医院人员的危害降至最低限度。 1针刺伤的原因 人为因素医护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可能因为工作繁忙,疏忽或对医疗废物分类不清等原因,将损伤性废物如针头、玻片、刀片、安瓿等利器未置入利器盒,混入其他医疗废物,医疗废物回收专职人员在回收、运送及交接过程中,稍有不慎极易发生皮肤刺伤、擦伤而感染。医疗废物是一种特殊的危险废物,护士作为医疗废物的分类、保管、收集者,在源头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印度

1998年的调查统计数据表明,由于收集储存不当,造成伤害达12%[3]。 不良工作习惯 有的医务人员违反操作规程,采用危险性的工作行为,如用双手将使用过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帽;掰安瓿时不用纱布包裹;将经常使用的刀片、剪刀、玻璃碎屑随意丢放等,造成伤害。 防范意识薄弱 由于对锐器伤的认识不足,防范意识浅薄,在护理操作过程中粗心大意,极易发生锐器损伤,发生锐器损伤后又不报告,甚至对伤口不作任何处理,极易发生血源性医院感染。 缺乏专业培训 缺乏专业技术知识及锐器伤后处理知识,是导致护理人员受伤受感染的重要原因[4]。 2防范措施 加强培训与指导院领导、院感染科和护理部等应高度重视职业暴露危险,加强对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知识的培训,包括《医疗废物管理办法》、职业暴露的主要途径、危险性和自我防护措施、医疗器械的处理、锐器伤的处理措施、医院感染知识和消毒隔离制度以及规范化的操作程序等,特别是对年轻护士,要把职业防护教育作为岗前的一项特殊培训,以加强对针刺伤的认识,提高自我防护意识,使她们在工作中做好职业防护。另外,对工作中有可

针刺伤的预防

针刺伤的预防 医护人员经血液传播疾病的职业暴露主要途径是被血液污染的医疗器械刺伤,统称为针刺伤,1,目前已证实的有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传播,导致职业感染的发生,其中最常见的是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艾滋病病毒(HIV),2,虽然医护人员在医疗工作中被锐器(包括针头)伤害是不可避免的,但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评定表明:62%~88%的锐器伤害是可以预防的,3,有效的预防可将针刺伤对医务人员的危害降至最低限度,可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1、加强职业防护教育和宣传:主要通过普及标准预防知识来改变导致锐器伤的危险行为。加强对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知识的培训,包括职业暴露的主要途径、危险性和自我防护措施、医疗器械的处理、锐器伤的处理措施、医院感染知识和消毒隔离制度以及规范化的操作程序等。医院对工作中有可能接触血液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特别是对年轻的医务人员,要把职业防护教育作为岗前的一项特殊培训,以加强对针刺伤的认识提高自我防护意识,使他们在工作中做好职业防护。 2、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我国针刺伤的防护用品相对较少,而防护用品对减少职业暴露有着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时可能减少50%以上,这表明操作时戴手套十分行重要。。此外,工作中还要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如不徒手处理破碎的玻璃器械, 操作完毕及时做好收尾工作不随时乱放,专用容器及时更换切勿堆放过满,手持无针套注射器或锐器行动时,不要将针头笔锐器面对自己或他人等。 3、改变危险的工作行为:禁止用双手将使用过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帽;采用单手复帽技术或使用一种器械夹持住针头鞘帽以复帽盖住针头;避免用手分离针头;采集血标本后避免带针头传递;不能将针尖指向身体任何部位;不将用过的器具传递给别

针刺伤根因分析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肾脏内科不良事件根因分析及改进 一、问题定义 2014年4月2日肾脏内科规范化培训护士针刺伤事件。 二、资料收集 目前医院已有与事件相关的政策 1、见华西医院感控手册《职业暴露后处置流程》 2、见华西医院感控手册《职业暴露后的预防、随访和咨询》 二、访谈对象 病人及家属、当班护士院感护士 三、针刺伤经过介绍 夜班过程中,护士在为患者注射完胰岛素后,将胰岛素针头与笔芯旋转分离准备丢弃时,由于与病人一直在沟通,加上环境不够明亮,导致胰岛素针头刺入手指皮肤并出血。 四、根本原因分析 日期时间事情 2014.4.2 21:50 病人主诉注射睡前胰岛素 2014.4.2 21:53 遵医嘱准备好用物至床旁准备注射 2014.4.2 21:55 由于病人已准备睡觉,故没开头顶灯,只 开了床头灯 2014.4.2 21:58 为病人注射完胰岛素后准备丢弃针头时,病人一直在与护士沟通、询问,加上环境 不明亮 2014.4.2 22:00 旋转丢弃针头时针头刺入手指皮肤并出 血

鱼骨图 (二)找原因 1、找出近端原因 (1)护士没有很好评估环境,环境不明亮,旋转分离胰岛素针头时未谨慎。 (2)护士自我防范意识薄弱。 2、职业暴露(针刺伤)流程图 自我防范意识薄弱 注射工具使用不当 对病人情况不了解 设备 未评估环境 制度 未严格执行操作流程 针刺伤 步骤一 21:50 病人主诉注射睡前胰岛素 步骤二 21:53 遵医嘱准备好用物至床旁准备注射 步骤三21:55由于病人已准备睡觉,故没有开头顶灯,只开了床头灯 步骤四21:58为病人注射完胰岛素后准备丢弃针头时,病人一直在与护士沟通、询问,加上环境不明亮 步骤五22:00 旋转分离针头时针头刺入手指皮肤并出血 夜班工作负荷大

医务人员针刺伤的原因及防范措施(材料相关)

医务人员针刺伤的原因及防范措施 血液性传染疾病职业暴露针刺伤严重影响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及工作质量。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估计,健康的医务人员(医师、护士、废物回收人员等)患传染病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被针刺伤的医务人员中护士占80%[1]。虽然医务人员在医疗工作中被锐器刺伤、擦伤等伤害是不可避免的,但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评定表明:62%-88%的锐器伤害是可以预防的。因此日常工作中的职业防护十分重要,我院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将针刺伤对医院人员的危害降至最低限度。 一、针刺伤的原因 1、人为因素:医护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可能因为工作繁忙,疏忽或对医疗废物分类不清等原因,将损伤性废物如针头、玻片、刀片、安瓿等利器未置入利器盒,混入其他医疗废物,医疗废物回收专职人员在回收、运送及交接过程中,稍有不慎极易发生皮肤刺伤、擦伤而感染。医疗废物是一种特殊的危险废物,护士作为医疗废物的分类、保管、收集者,在源头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不良工作习惯:有的医务人员违反操作规程,采用危险性的工作行为,如用双手将使用过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帽;掰安瓿时不用纱布包裹;将经常使用的刀片、剪刀、玻璃碎屑随意丢放等,造成伤害。 3、范意识薄弱:由于对锐器伤的认识不足,防范意识浅薄,在护理操作过程中粗心大意,极易发生锐器损伤,发生锐器损伤后又不报告,甚至对伤口不作任何处理,极易发生血源性医院感染。

4、缺乏专业培训:缺乏专业技术知识及锐器伤后处理知识,是导致护理人员受伤受感染的重要原因。 二、防范措施 1、加强培训与指导:院领导、院感染科和护理部等应高度重视职业暴露危险,加强对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知识的培训,包括《医疗废物管理办法》、职业暴露的主要途径、危险性和自我防护措施、医疗器械的处理、锐器伤的处理措施、医院感染知识和消毒隔离制度以及规范化的操作程序等,特别是对年轻护士,要把职业防护教育作为岗前的一项特殊培训,以加强对针刺伤的认识,提高自我防护意识,使她们在工作中做好职业防护。另外,对工作中有可能接触血液的工作人员也要进行培训。自觉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改变危险的工作行为。 2、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提供良好的通风条件,努力改善工作环境,合理配置人员,以免忙中出错。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如改善手卫生的非接触式水龙头设施;为工作人员配备足够的防护用品,工作服、帽子、口罩、不易穿透的橡胶手套等。有条件医院还可提供用于防针刺伤的产品。如无针头产品、可收缩针头的注射器、锐器收集器、外科医生使用的顶针等。与国外相比,我国刺针伤的防护用品相对较少,而防护用品对减少职业暴露有着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时可能减少50%以上,这表明操作时戴手套十分重要。 3、及时处理利器伤:当发生针刺伤时立刻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冲洗伤口;反复轻轻挤压伤口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伤口用75%酒精或0.5%碘伏等浸泡或涂抹消毒,并包扎伤口。对针刺伤口进行HBV、HCV、HIV等到流行病学调查,

针刺伤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

针刺伤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 对杨艳华同志4月21号针刺伤情况追踪调查,因为杨艳华同志曾接种过乙肝疫苗,自身有抗体,之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跟踪情况良好。但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应该引起重视。 1、针刺伤的危害 现已证实20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种传播,经针刺伤接种发生感染可能发生致命后果的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HBV较HIV的致病性强,针刺伤发生时一般只需0.004 ml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被携带HBV的针头刺伤而发生乙型肝炎的危险性为1/5 。另外,病原体经针刺伤口进入体内可引起局部或全身性感染,任何针刺伤口都可能有破伤风杆菌的存在。 2、发生针刺伤的危险因素 1)工作时间短由于工龄短的员工进入工作岗位时间短,注射操作不熟练,动作不规范,对使用后的针头处置不规范,工作忙时很容易出现忙乱,这些综合因素导致其针刺伤发生率远较工龄长的员工高。 2 )(对针刺伤危害认识不足由于对针刺伤及危害认识不足,加上工作忙(有时护士工作忙不能及时处置针头),导致护士的针刺伤发生率最高。 3)针头回套虽然标准预防明确禁止双手操作进行针头回套,医务人员也接受过相关培训,但在实际工作中却经常双手操作进行针头回套,极易导致针刺伤,是针刺伤发生的高危因素。

4)针头裸露各种注射、采血及拔针大多在病房进行,而目前没有在每一个病房设置利器桶;遇到需拔针头时,很难做到再回去推治疗车,需将针头连同注射器或输液、输血器带回处置室进行处置,导致针头裸露,很容易导致针刺伤,也是针刺伤发生的高危因素。 5)工作忙护士工作越忙乱时针刺伤发生几率越高,人员相对比较充裕的工作一般不会出现忙乱,针刺伤发生几率较低。 3、预防针刺伤的措施 1)加强职业防护培训:工作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培训直接关系到全体人员的执业安全和身体健康,必须实行全员培训,把相关知识灌输到每一名工作人员,提高全体人员职业暴露防护能力,降低针刺伤发生率。要认真做好标准预防,强调进行接触患者体液的操作应戴手套,手套是第一道防线,如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可能减少50%以上,改变医护人员操作不安全行为,对医务人员进行经血液传播疾病职业防护的定期培训,特别是对新上岗的医护人员,掌握针刺伤的防护知识以及针刺伤发生后的处置,目的是提高自我防护意识,纠正一些医护人员不安全行为,使之在工作中做好职业防护。 2)改善医疗操作环境:国外研究表明安全的操作环境能有效减少医护人员锐器刺伤的次数,如采用安全针头注射器、提供便于丢弃尖锐物品的容器、负压标本试管采血等。医院应在现有的条件下,应考虑医护人员本身的安全性,提供便于丢弃污染针头等锐利废物的容器等设施,减少医疗锐器刺伤的发生。

职业暴露流程

GR-02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应急处置预案 为进一步维护我院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因锐器伤等导致的血源性职业暴露,使医务人员在发生职业暴露后能够得到有效地预防处理,以降低感染传染性疾病的危险,依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职业暴露定义 指医务人员在从事医疗及相关工作的过程中,通过眼、口、鼻及其他粘膜、破损皮肤或通过针刺、咬伤、擦伤和割伤等途径,穿透皮肤或粘膜屏障,接触血源性病原体的血液或其他潜在传染性物质,有可能被感染的情况。 二、成立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防护领导组和专家组 (一)领导小组 组长: 成员:各科室主任护士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感染管理办负责日常的事宜。 (二)专家组 组长: 成员: 三、职责 1、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防护领导小组负责统一组织部署、协调指挥全院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防护工作;协调物资、防护物品、消毒液;督促、检查科室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防护工作。 2、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防护专家组负责对艾滋病等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级别进行评估,指导科室对污染的物品、医疗器械的消毒及处置,对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实施预防性用药,分析职业暴露发生的原因,查找环节漏洞,提出整改措施等。 3、感染管理办做好血源性疾病防护及疫情监测、登记上报,并收集、整理、统计相关资料,督导检查临床科室职业暴露防护工作落实情况,组织全院医务人员进行防护知识的培训。

四、医务人员发生被污染的锐器刺伤后的处理程序 (一)锐器伤伤口紧急处理 1、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将伤口部位的血液挤出;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2、用流动水冲洗2~3分钟。 3、用75%酒精或0.5%安尔碘消毒伤口,必要时做包扎处理。 (二)皮肤或粘膜暴露后的处理 用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三)职业暴露危险评估及报告 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后,须立即按照《应急处置预案》中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处置、上报流程执行,并立即报告护士长、科主任,同时向感染管理办报告(不超过24小时),并填写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上报表(见附件1)。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后,由感染管理办报告专家组组长(分管院长),组织职业暴露防护专家组进行暴露级别的认定(见附件2)。 (四)职业暴露后预防措施 1、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先确定暴露源是否具有传染性及职业暴露当事人免疫情况,如未进行检测须立即进行检测。 2、乙型肝炎病毒:未接种疫苗者,应采取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和接种乙肝疫苗的措施;以前接种过疫苗,已知有抗体者,无需处理;以前接种过疫苗,已知没有抗体者,应采取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和接种乙肝疫苗的措施;正在接受疫苗注射未产生抗体者,应采取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和继续接种乙肝疫苗的措施。 3、丙型肝炎病毒:可考虑注射干扰素。 4、艾滋病病毒:预防性用药应当在发生艾滋病病毒接触后4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但即使超过24小时,也应实施预防性用药。 5、梅毒螺旋体暴露:实施预防性用药。 五、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处置流程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成人教育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 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专业名称:三号粗体宋体 学生姓名:三号粗体宋体 指导教师姓名:三号粗体宋体 指导教师职称:三号粗体宋体 院系(点):三号粗体宋体日期:年月日

江南大学成人教育 毕业论文任务书 一、论文题目: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二、专业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指导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论文开始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论文完成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院(站)签名:____________ 年月日

目录 引言 (4) 1 针刺伤的定义及危害 (4) 1.1 定义 (4) 1.2 针刺伤对护理人员的危害 (4) 2 原因 (5) 2.1 医院职业防护制度不健全 (5) 2.2 人力资源不足 (5) 2.3 护理人员某些操作不规范 (5) 2.4 防护意识淡薄 (6) 2.5 护士工作强度高、思想压力大 (6) 2.6 护理对象不配合 (6) 3 对策 (6) 3.1 加强防范措施,建立防范制度 (6) 3.2 加强培训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 (7) 3.3 规范操作行为避免针刺伤 (7) 3.4 合理工作制度,加强心理疏导 (8) 3.5 改善锐器处理方法 (8) 3.6 明确针刺后的应对措施 (8) 结论 (8)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医务人员针刺伤登记表

医务人员针刺伤登记表 科室年

医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如何避免发生医疗锐器伤? 应注意以下事项:(1)在有其他安全有效的设备可选择时尽量避免使用锐器;(2)不要回套已开封或使用后的针头,如确需回套,则使用单手回套;(3)不要弄断、打破或扭曲已开封或使用后的针头;(4)禁止手持针等锐器物随意走动;(5)不要随意丢弃使用后或已开封的针头;(6)日常工作中尽量避免徒手传递锐器;(7)使用后的锐器应及时放入耐刺的锐器盒中,到指定容量时应及时密封并更换;(8)丢弃锐器时应先检查锐器盒,确定锐器盒未装满且无针头突出;(9)帮助评估和选择可降低锐器伤危险的设备;(10)有条件时可使用安全的注射工具,如无针系统和回缩针用于静脉连接、自动毁形的注射器、预充药物的注射器、具有可包裹枕头的滑动套的注射器、针尖连接有保护套的注射器等;(11)使用锐器前掌握正确使用锐器的方法以及用后处置程序;(12)发生锐器伤后及时报告,以确保能得到及时、有效的预防措施;(13)向上级报告你发现的任何可能发生锐器伤的危险;(14)参加预防锐器伤的培训。 医护人员发生针刺伤事件应急预案 1、医护人员在进行医疗操作时特别注意防止被污染的锐器划伤刺破。如不慎被乙肝、丙肝、HIV 污染的尖锐物体划伤刺破时,应立即挤出伤口血液,然后用肥皂和清水冲洗,再用碘酒和酒精消毒,必要时去外科进行伤口处理,并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 2、被乙肝、丙肝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在24小时内去预防保健科抽血查乙肝、丙肝抗体,必要时同时抽患者血对比。同时注射乙肝疫苗高价球蛋白,按1个月、3个月、6个月接种乙肝疫苗。 3、被HIV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在24小时内去预防保健科抽血查HIV抗体,必要时同时抽患者血对比,按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查,同时口服贺普丁每日1片,并通知医务科、院内感染科进行登记、上报等。

职业暴露相关知识(2月份资料)

职业暴露相关知识 一、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定义包括哪些常见类型 1.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损害健康或危机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而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又分感染性职业暴露,放射性职业暴露,化学性(如消毒剂、某些化学药物品)职业暴露,及其他职业暴露。 2.常见的暴露类型为针刺伤、皮肤及粘膜暴露。 二、针刺伤和粘膜暴露后怎么进行局部紧急处理 (1)针刺伤的局部处理: 1.挤: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压出损伤处的血液,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2.冲:用流动水进行冲洗。 3.消毒: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用消毒液(如安尔碘或%碘伏)进行皮肤消毒,必要时包扎伤口。 (2)皮肤黏膜暴露后的局部紧急处理: 1.皮肤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后应立即用流动水清洗被污染的皮肤。 2.黏膜暴露(如血液飞溅到眼睛内)应立即用生理盐水冲洗被污染的黏膜。 3.皮肤或粘膜接触HIV:皮肤用肥皂液和流动清水冲洗,粘膜用生理盐水或流动水冲洗10分钟以上。如有伤口,应轻轻又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避免挤压伤口局部,尽可能挤压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皂水冲洗10分钟以上,伤口用消毒液消毒。 三、职业暴露后如何报告处理 1.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应及时电话报告院感染办及保健科,并尽快填写职业暴露上报表由科室负责人签字后由暴露发生当事人尽快送院感染办,保健科,上报表一式三份,一份科室备档,一份上交院感办,一份上交保健科。HIV血源性职业报告处理时间;非行政时间务必12小时内报告,因药物阻断最迟不超过24小时。 2.科室应当对职业暴露情况进行登记,登记内容包括:职业暴露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形式,暴露的具体部位及损伤过程,暴露源种类和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 a)由院感办进行调查指导防护措施,由保健科进一步评估,指导预防处理, 追踪检查结果,将追踪结果反馈院感办,由院感办统一进行职业暴露监

预防针刺伤演讲稿

强化认知为自己添加防护之盾 各位领导同事,大家上午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强化认知为自己添加防护之盾 首先给大家讲一个我刚入职时候的小故事:记得那是我刚做实习护生。之前我从未下过临床,所以对临床实习期待又好奇,热情高涨,总想自己做点什么。虽然护士长反复强调学生不能单独操作,但是这些挡不住我的工作的热情。一天下午,我在给一输液病人拔针时,被病人带血的针头刺伤了,并且那病人血样乙肝检查还有问题。带教老师知道后第一时间通知了医生,于是立即进行伤口处理,挤血消毒伤口,采血送检。并且报告了预防保健科,采取了相应的处理措施。带教老师又咨询权威科室有关那个病人血样检查结果,结果是虚惊一场后才放心。刚开始,我觉得一点针刺伤,不必这么小题大做吧,可是老师们紧张的神情,还是吓了我一跳。通过后来的进一步学习我才了解到针刺伤的危害性。现已证实 20 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种传播,经针刺伤接种发生感染,可能发生致命后果的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 HBV 较 HIV 的致病性强,针刺伤发生时一般只需 0.004 ml 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被携带 HBV的针头刺伤而发生乙型肝炎的危险性为 1/5。另外,病原体经针刺伤口进入体内可引起局部或全身性感染,任何针刺伤口都可能有破伤风杆菌的存在。 因此,预防针刺伤事故发生,及时处置针刺伤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一定要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穿刺、注射、抽血时戴手套,执行与锐器有关的高危操作时要戴双层手套。正确处理使用过的针头,改掉回套针帽及拔出针头等不良习惯。如果可能,手术中推荐使用钝针;留院病人推荐使用留置针。废弃的锐器应丢弃于防刺破的容器中,并不要装得太满,容器应靠近锐器使用的地方。这些措施都可以有效减轻针刺伤风险。 针刺伤事故发生后,尽量挤出伤口血液,用流动水冲洗,然后用碘伏或酒精消毒后包扎伤口。并按“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防护工作指导原则”做好登记、报告、评估暴露级别、进行血清学检查和追踪检查,必要时应用安全有效的生物制剂,以避免或减轻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随访并存档。 在临床工作中,针刺伤屡有发生,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加强职业防护意识教育和培训,增强自我防护意识,规范各项操作规程,做好针刺伤后的应急处理,有效预防和减少针刺伤的发生,保障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 各位同行,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提高认识,加强学习,尽力杜绝针刺伤事故的发生,为自己添加一面强有力的防护之盾。

护士针刺伤的防护措施

护士针刺伤的防护措施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护士针刺伤的防护措施 【摘要】针刺伤是指一种由医疗利器如注射器针头、缝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剪刀等造成的意外伤害,造成皮肤深部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皮肤损伤,而污染的针头刺伤是医院内传染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的重要途径。因此,预防和控制由针刺伤感染引起的血源性传染性疾病,应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针刺伤预防措施安全教育 1 针刺伤的危害 现已证实20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种传播,经针刺伤接种发生感染可能发生致命后果的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 HBV较HIV 的致病性强,针刺伤发生时一般只需0.004 ml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被携带HBV的针头刺伤而发生乙型肝炎的危险性为1/5。另外,病原体经针刺伤口进入体内可引起局部或全身性感染,任何针刺伤口都可能有破伤风杆菌的存在。 2 引发针刺伤的因素 医务人员对针剌伤带来的后果认识不足,未引起高度重视以及工作繁忙等均可导致针刺伤的发生。可能造成针刺损伤的情况下:(1)丢弃用过的针头时;(2)给病人注射时(特别是给不配合的病人注射时);(3)针头用完盖帽时;(4)更换未加帽的针头时;(5)把已用过的空针摆放在操作台上,然后做清洁时不慎被针头刺伤等。 3 如何预防和减少针刺伤意外的发生 3.1 加强职业防护培训,改变护士不安全行为,医院对医务人员应进行经血液传播疾病职业防护的定期培训,特别是对新工作人员。对临床护士的培训中特别要强调防护用物如手套的应用、医疗锐器的处理、锐器刺伤后的处理措施等,目的是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纠正护士的一些不安全行为,使她们在工作中做好职业防护。

护士针刺伤的防护措施

护士针刺伤的防护措施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护士针刺伤的防护措施 【摘要】针刺伤是指一种由医疗利器如注射器针头、缝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剪刀等造成的意外伤害,造成皮肤深部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皮肤损伤,而污染的针头刺伤是医院内传染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的重要途径。因此,预防和控制由针刺伤感染引起的血源性传染性疾病,应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针刺伤预防措施安全教育 1 针刺伤的危害 现已证实20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种传播,经针刺伤接种发生感染可能发生致命后果的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 HBV较HIV的致病性强,针刺伤发生时一般只需 ml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被携带HBV的针头刺伤而发生乙型肝炎的危险性为1/5。另外,病原体经针刺伤口进入体内可引起局部或全身性感染,任何针刺伤口都可能有破伤风杆菌的存在。 2 引发针刺伤的因素 医务人员对针剌伤带来的后果认识不足,未引起高度重视以及工作繁忙等均可导致针刺伤的发生。可能造成针刺损伤的情况下:(1)丢弃用过的针头时;(2)给病人注射时(特别是给不配合的病人注射时);(3)针头用完盖帽时;(4)更

换未加帽的针头时;(5)把已用过的空针摆放在操作台上,然后做清洁时不慎被针头刺伤等。 3 如何预防和减少针刺伤意外的发生 加强职业防护培训,改变护士不安全行为,医院对医务人员应进行经血液传播疾病职业防护的定期培训,特别是对新工作人员。对临床护士的培训中特别要强调防护用物如手套的应用、医疗锐器的处理、锐器刺伤后的处理措施等,目的是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纠正护士的一些不安全行为,使她们在工作中做好职业防护。 改善医疗操作环境,国外研究表明安全的操作环境能有效减少医护人员锐器刺伤的次数,如采用安全针头注射器、提供便于丢弃尖锐物品的容器、负压标本试管采血等。医院应在现有的条件下,应考虑医护人员本身的安全性,提供便于丢弃污染针头等锐利废物的容器等设施,减少医疗锐器刺伤的发生。 规范医疗废品的处理,医疗垃圾应在卫生主管部统一规定下在固定的场所进行焚毁。目前许多医院在注射器、输液器使用后,要求先将针头取下,浸泡,收集,再进一步分类处理,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势必增加护士及其他工作人员被刺伤的机会。如管理不严,让医疗垃圾流入社会则会对大众带来更大的危害。 建立医院职业暴露报告系统,医护人员在针刺意外或黏膜接触病人血液等职业暴露后要向有关部门报告,并得到及时的咨询和处理。同时有关部门在收集这些数据时,可定期进行分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研究分析与预防措施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与预防措施

————————————————————————————————作者:————————————————————————————————日期: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 析与预防措施 姓名:秦静 工作单位:武汉长江航运总医院 邮编:430012 【摘要】针刺伤是临床较常见的一种职业损伤。针刺伤是一种刺入皮肤深部的意外伤害,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不可避免,这种刺伤可能造成出血、感染,特别是若遇到有血液传染病的患者用过的针头,容易造成血液病的传播。为减少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本文分析了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包括护理人员自身重视程度不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没有严格执行操作规范进行操作;护理人员缺乏,劳动强度大,护理人员为了完成护理任务,表现的比较匆忙,是导致针刺伤的主要因素,对此上述主要原因以探讨其预防措施。 【关键词】意外针刺伤;防护对策;护理工作;职业防护意识;医疗锐器 1、引言 护士由于经常与注射器、静脉穿刺针等医疗锐器物接触,因而易发生针刺伤。全世界每年约有100万意外针刺伤的报道,而这一数字可能仅为实际发生的1/

3,其中60%-90%是由护理人员造成的。另据报道,有20多种血源性传播疾病可通过针刺伤传染,并可能产生致命的后果。血液性传染疾病职业暴露针刺伤严重影响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及工作质量。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估计,健康的医务人员患传染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被针刺伤的医务人员中护士占80%。虽然医务人员在医疗工作中被锐器刺伤、擦伤等伤害是不可避免的,但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评定表明:63% -88%的锐器伤害是可以预防的。因此,日常生活中的提高护士的职业防护意识非常重要。现将护理工作中意外针刺伤发生的原因及其防护对策介绍如下: 2、针刺伤的原因 2.1 人为因素 医护人员对针刺伤的危害认识不足,多数护士认为,针刺伤在日常工作中是极为普遍的和无法避免的,而且被刺过的护士也没有因此而受到伤害,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有的护士被刺过后看看患者的乙肝检查结果,发现没有乙肝hbsag阴性,就没有做进一步的处理,殊不知,有的患者可能还有其他的血液传染病,如丙肝,更严重的如hiv。这些病毒检查,一般不做,可能就是一种潜在的危害。 医护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可能因为工作繁忙,疏忽或对医疗废物分类不清等原因,将损伤性废物如针头、玻片、刀片、安瓿等利器未置入利器盒,混入其他医疗废物,医疗废物回收专职人员在回收、运送及交接过程中,稍有不慎极易发生皮肤刺伤、擦伤而感染。医疗废物是一种特殊的危险废物,护士作为医疗废物的分类、保管、收集者,在源头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印度1998年的调查统计数据表明,由于收集储存不当,造成伤害达12%。 2.2 不良工作习惯 有的医务人员违反操作规程,采用危险性的工作行为,如用双手将使用过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帽;掰安瓿时不用纱布包裹[4]。将经常使用的刀片、剪刀、玻璃碎屑随意丢放等,造成伤害。医务人员对针刺伤带来的后果认识不足,未引起高度重视以及工作繁忙等均可引起针刺伤的发生,可能造成针刺损伤的情况有: 2.2.1 丢弃用过的针头时 2.2.2 给病人注射时(特别是给不配合的病人注射时) 2.2.3 更换未加帽的针头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