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话语分析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74.70 KB
- 文档页数:2
大学二语课堂中师生话语特色研究摘要:近年来,二语课堂师生会话这一话语类型日渐引起话语研究者的重视。
在二语课堂的这个特定的语境中,话语角色预设了话轮分配方式,形成了以教师启动、学生应答、教师反馈,以及教师和学生合作共同完成课堂言语交际活动的话轮转换机制为特征的互动性话语结构特征。
关键词:二语课堂话语特色师生互动An Analysis of the Discourse Characteristic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College Second Language Class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conversation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 has drawn many scholars’attention. In this special context , discourse role has presupposed the way of turn distribution and formed the interactional discourse feature based on the teacher’s initiation,student’s response and teacher’s feedback.Key words: Second language class; Discourse characteristics;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20世纪60年代以来,外语课堂一直是语言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因为课堂过程直接影响学习者学习语言的效果,研究课堂教学过程有助于了解促进学生掌握语言的条件,认识具有积极作用的课堂行为,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主要从描写大学英语课堂师生会话话语特色为出发点,从宏观入手、借助前人在话语分析、语篇结构分析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对二语课堂师生言语互动的主体部分话语结构进行研究。
言语行为理论视域下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研究综述作者:陈辛欣李春光王璐刘磊聂莹来源:《理论观察》2019年第10期教师话语作为学生在英语课堂中可理解性目标语输入的重要来源,在学生语言习得和教师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952年,由Zellig Harris首次发表论文《Discourse Analysis》。
自此之后,一批研究者陆续对该领域进行探索性研究。
20世纪60年代开始,课堂话语分析逐渐兴起,主要向三个方向发展:一是开始和语言教学相结合。
Frank B. May和M. Vere Devault(1967)将课堂教师话语交际分为34种,并总结相关信度措施;Cynthia A. Brock(1986)对二语习得课堂话语进行研究,尤其关注参考性问题和其对学生回答的影响;Polly Ulichny(1996)对成人二语习得课堂互动话语片段进行微观研究,阐述互动话语提供语言输入和进行输出操练的双重功能,揭示教师的教学理念和互动有效性评价;B. Kumaravadivelu(1999)构建批判性课堂话语分析框架,呈现实现批判性课堂话语分析的基本原则和过程;Marta Antón(1999)通过对以学生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中心的的话语课堂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话语课堂更有利于二语习得,并论述了意义协商的功能和过程;Caroline Pontefract & Frank Hardman(2005)采用教师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和半结构式访谈研究课堂话语分析对肯尼亚小学学生语言学习的是否具有促进作用,从教师参与和反馈策略、学生回答和课堂组织方面展开,并发现当前的教师话语不利于学生的语言学习,同时提出改进方案;Martin Nystrand(2006)认为教师话语可以促进阅读课教学效果;Alina Reznitskaya(2012)阐述了课堂对话互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且教师应检验和拓展教学对话实践,并注意依据教学目的选择适合的话语工具;Maureen P. Boyd & William C. Markarian(2015)结合教学实例分析了语言教学中对话的三个形式和功能,并总结出教师话语对成功的英语教学至关重要。
第22卷第2期2015年4月浙江传媒学院学报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Vol.22No.2April2015新媒体背景下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应用研究———以大学英语教学为例周健摘要:现今新媒体的形态与内容不断发展,各种崭新的媒介符号不断进入到话语体系当中,参与意义的构建,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面临新的课题。
根据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到新媒体进行信息传播的特性,结合交互设计理论,提出了“互动蜂窝模型”。
“互动蜂窝模型”包含时间、空间、审美、行为、情感、游戏性、反馈等七个要素,七个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互动蜂窝模型”是对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创新,既可以提高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教学效果,也可以在逻辑上指导如何设计更适合大学生使用的英语练习测试程序。
关键词:新媒体;多模态;话语分析;英语教学作者简介:周健,女,讲师,硕士。
(内蒙古师范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6552(2015)02-0118-04一、话语分析与多模态话语分析“话语分析”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中具有非常广泛的影响,究其根源,“话语分析”理论来自于语言学的相关理论。
黄兴涛教授认为,在将语言学里的“话语”引入到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领域的过程中,巴赫金(M.M.Bakhtin)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而福柯(Michel Foucault)则最终奠定了流行性“话语”的理论基础。
[1]当今新媒体的形态不断发展,新媒体的内容日新月异,在此背景下,重新回归语言学本体,探讨话语分析理论,尤其是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词源上看,“话语”一词来源于英语“discourse”一词,在中世纪英语中对应的词语是“dis-cours”,而这一词语最早由中世纪拉丁语中的“discursus”演变而来。
- 85 -●●调查及研究报告基金项目: 海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资助项目“基于多模态理论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模式改革问题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Hnjg2017-30)。
作者简介: 游戚东梦,汉族,湖南邵阳人,海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刘忠喜,汉族,吉林松原人,海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现状调查研究——以海南师范大学为例游戚东梦,刘忠喜(海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海南 海口 571158)摘 要: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存在诸多问题。
文章认为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应批判性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和多模态资源,在教学内容、结构、活动设计上做调整,多方位刺激学生的学习体验,提升学习效率和趣味性。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现状调查一、背景2017年教育部发布的新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明确提出对大学英语学习者听力能力的要求。
但传统教学问题诸多,需要引进新思路、新方法。
随着科技发展带来的多模态化学习环境,加之听力学习本身具有的多模态特性,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应能为打破传统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优势。
二、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多模态话语是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多模态话语分析将多种媒体和多种模态相结合以进行话语分析。
数字技术的发展不仅促进了人类交际模式的多模态化,也因此促进了外语教学的多模态化以及相关研究的发展。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视域下的有关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各种研究都证明该理论的积极作用。
但实际上,学生的反馈却不尽如人意,教学问题诸多。
事实上,模态选择和使用以及授课对象的变化都会影响教学效果。
因此,有必要调查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现状,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再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2009年第33期(下卷) 爹试周刊 “后摄’’自 主学习中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分析 刘 睿陈耀庭 (河北工业大学,天津300130) 摘要:教师课堂话语的行为过程和价值依赖于“话语对 象”的参与和一定的“语境”而实现。本文着眼于信息交流的效 能问题。我校在长期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英 语后摄自主学习”.这种以教师为中介、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 自主学习课堂是否真正能为学习者创造一个更好的语言习得 环境呢?本研究通过对6名优秀教师的课堂话语分析.展示了教 师如何设计教学话语、提问方式、反馈方法等,为学生提供自主 学习、自我建构的环境进行教学理念、角色的转变。 关键词:大学英语后摄自主学习 教师课堂话语分析 1.引言 教师话语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为组织和从事教学所使用的 语言。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语言输入和教学媒介,教师话语对 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课堂话语类似于 “母式语言”,而外语教师的课堂话语,不同于持本族语人之间 的话语,需要作某些调整,以适应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及语 言水平等.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教师话语.它包括了课堂 上的指导、提问和反馈等。 从目前自主学习的程度来看,自主学习中的自我调节有两 个层次:“前摄自主(ProactiveAutonomy)”与“后摄自主(Reactive Autonomy)。”“前摄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能够管理自己的学习, 决定自己的学习目标,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评估自己学习的进 程与结果。在“后摄自主”学习中学习者通常自己不能确定学习 目标,但是一旦学习目标被确定(由教师或教学大纳确定),他们 就会朝着这个目标自主地组织学习。由此可见,教师话语在课堂 的适度调整与设计直接反映了教师作为指导者和参与者在引导 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互动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中介作用。 2.教师课堂话语的“可理解输入” 教师话语至关重要,因为它为学生提供了外在的对话.而 学生可以将其转化为内在对话。根据Krashen“语言监控假说 (Monitor Hypothesis)”中的“可理.解输入(Comprehensible In— put)”理论。只有当教师语言的“input”转化为学生可以接受的 ‘'intake”,学生才会对老师的输入产生积极有效的反馈。按照 Krashen的观点,人们只有获得可理解的输入信息,才能习得 外语,即人们习得语言的唯一方法是获得可理解的输入信息。 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大量接触“i+l”,学习者便会在理解信息 的同时,不知不觉地习得新的语言知识。所以。第二语言习得 最关键的因素是“可理解输入”。 3.实验设计 3.1研究问题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关照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初探我国多模态话语的研究始于 2003 年李战子首次引入多模态话语理论,提出多模态话语分析对英语教学有重要意义!随后胡壮麟、朱永生、顾日国、韦琴红等专家对于多模态话语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时至今日,多模态话语研究如雨后春笋,在社会学、人类学、美学、新闻学、符号学等领域得以广泛运用!“多模态话语”是一个合成词语,它是由“模态”和“话语”两部分组合而成的一个术语关于“模态”“话语”这两个词,研究者有过这样的论述:模态是指交流的渠道和媒介,包括语言、技术、图像、颜色、音乐等符号系统;多模态话语是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
在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英语教师可以结合现代化的教学媒介,选择不同的模态进行英语教学。
例如,语言教学中使用的音频播放设备,展现概念、术语内容的视频图片,等等。
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利用模态话语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
一、英语课堂面临的挑战随着现代科技,电脑,手机的广泛应用,大学英语课堂不再是教师一根粉笔,一张嘴就能满足的了。
学生可以从自己的手机和电脑上轻松获得各种信息,比如课本上的生词,翻译甚至是作文。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自然会思考我们在课堂上的作用和价值。
课堂上部分学生会选择看手机,而不是听教师讲。
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使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这一新的挑战要求我们注意研究教育思想、模式和方法的变化与教育技术现代化之间的关系;要求广大英语教师掌握进行现代教学设计的方法,把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动力。
面对新的社会环境和就业形势,需要在教学中进一步强化新的教学理念,改变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旧模式。
教师不再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自主学习的指导者、教学活动的督促者;整个教学过程都要以学生为中心,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批判思维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语域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师话语分析摘要:教师话语一直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是教师执行教学任务和进行语言输入所使用的语言,在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语言习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根据功能语法的语域理论,采用一节大学英语精品课程的视频作为素材,从语场、语旨、语式三个角度,分析大学英语教师话语的语域特点,希望能够扩展语域理论在研究教师话语语篇中的应用,提高英语课堂中教师话语的水平。
关键词:教师话语语域理论语场语旨语式1. 引言在中国,英语课堂是学生接触和学习英语的主要场所。
教师话语一直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在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语言习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话语是指教师在第二语言课堂或者外语课堂上组织和从事教学所使用的行业语言(richard:et al,1992)。
本文以语域理论为基础来分析一节大学英语精品课程中的教师话语语域特点,希望能够能够扩展语域理论在研究教师话语语篇中的应用,对提高大学英语教师话语的水平提出些许建议。
2.精品课堂教师话语语域特点教师话语语场的研究关注课堂具体教学内容,具体包括两个“次要语场”:“学习英语”和“通过英语学习知识”。
教师话语语旨的研究关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地位关系,情感及熟悉程度和接触频率。
教师话语语式的研究注重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交流渠道,比如教师口语、ppt、图像、录像等等。
3.教师话语语域特点实例分析3.1 教师话语的语场分析曾老师的整个课堂教学围绕教师话语中的语场即语言教学展开,语场比较明确,形式也很多样。
她在课堂教学中并没有特别着重于英语字词的讲解,而是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是live to work 还是work to live,通过录像、图片、谚语等鼓励学生表达他们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曾老师问学生们是不是预习过课文的展示型问题,以此来引出要讲的课文。
教师的提问一般是以展示性提问为主,但是在这篇教师话语中,曾老师比较注重参阅式提问。
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师的话话分析作者:陈璐来源:《文学教育》 2016年第8期陈璐内容摘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大学英语课堂才更有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同时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教师话语对课堂教学效果承担重要职责。
研究怎样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师话语能更好的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对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大学英语教学教师话语分析1.大学英语课堂教师话语话语(discourse)一般指人们说的话或写的文字。
课堂话语(classroom discourse)就是课堂上产生的话语,包括学生话语和教师话语。
教师话语(teacher talk)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为组织和进行教学活动所使用的语言,是教师用来开展教学计划的媒介,同时也是学生语言输入的一个重要途径。
最初教师课堂话语研究主要研究教师谈话。
从广义上讲,课堂上教师的板书,学生的当堂作业,教材中的文本资料以及教学中播放的音像材料也可以看作教师话语。
在大学英语课堂上,英语既是学生学习的语言,又是实施教学的工具。
教师说的英语有双重作用:一方面是目的语示范语,起到语言输入作用,另一方面又用来组织教学。
同时,母语也在英语课堂上有不同程度的使用。
因此,大学英语课堂教师话语应该包含英语和母语。
研究教师话语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有效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师话语,来提高教师话语的质量,从而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2.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研究现状20世纪50年代是话语分析的萌芽时期,以1952年Zelling Harris发表的名为“Discourse Analysis”的论文为标志。
60年代话语分析逐渐兴起。
国外对课堂话语的系统研究集中在对课堂话语模式的探讨上。
70年代,话语分析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新学科,同时也成为一门跨学科性研究领域,涵盖了社会语言学、语用学、人类文化学、语言哲学等学科。
80年代后话语分析研究得到长足发展。
90年代,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语义学和语用学视角研究教师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