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言文大全(知识点及原文译文)

  • 格式:pdf
  • 大小:408.59 KB
  • 文档页数:1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的用法】 1、代词,指“他、她、它(们)的”。 例句:欲知其轻重。 这里的“其”指“它的”,大象。 2、“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 例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第二个 “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
【而的用法】 用作连词,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 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等关系。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但是,表转接)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表并列) 3、温故而知新。(然后,表承接)
小学文言文大全
小学课本中文言文大全共计 27 篇,详细列表如 下:
文言文《陈元方候袁公》选自小学文言文大 全其诗文如下:
【原文】 陈元方年十一岁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 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 “老父在太丘,强者绥(suí)之以德,弱者抚之 以仁,恣(zì)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 往者尝为邺(yè)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 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 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 子亦不师周公。” 【译文】 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 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为官,远近的人都称 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 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 慈去安抚,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 大家就对我父亲更加敬重。”袁公说:“我曾经也
【原文】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 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 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 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 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译文】
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 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 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 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 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10、兵 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例句:兵甲已足。(《出师表》) 11、池 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塘、池塘。 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 12、走 古义:“跑”的意思。 今义:行走。 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13、汤 古义:热水。 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 例句: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 14、去 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15、再
小学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一. 通假字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十则》) “说”通“悦”,愉快、高兴。 2、女知之乎?(《论语十则》) “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 “知”通“智”,智慧。 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 “止”通“只”。 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郑人买履》) “坐”通“座”,座位。 6、出门看火伴。(《木兰诗》) “火”通“伙”,伙伴。 7、才美不外见 。(《马说》) “见”通“现”,出现。 8、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亡”通“无”。 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曹刿论战》) “偏”通“遍”,遍及、普遍。
给来帮忙祭祀的门客一壶酒。门客们互相商量 说:“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足够,一个人喝它还 有剩余。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人喝这 壶酒。”
一个人最先完成了,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却 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为它画 脚。”他还没有(把脚)完成,另一个人的蛇画 好了,抢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 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话刚说完,就把那壶酒 喝完了。
10、一切乌有。 (《山市》) “乌”通“无”,没有。
二.古今异义 1、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2、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 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3、穷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 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 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 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 它。 文言文《画蛇添足》选自小学文言文大 全其诗文如下:
【原文】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 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 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 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 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 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译文】 古代楚国有个人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酒赏
北方有个自从出生就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 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 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的人说:“吃菱角必 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 住自己的短处),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 起吃进去的原因,而是想要清热解毒。”问的人 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 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 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 知道的当作知道的。 文言文《愚人食盐》选 自小学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4、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5、布衣 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 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7、可以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8、开张 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 例句: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 9、涕 古义:泪。 今义:鼻涕。
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 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 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 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 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 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 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 了之后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 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居住 在了这个地方。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 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 好的习惯。 这也说明了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文言文《揠苗助长》选自小学文言文大全其诗文 如下:
大鱼大肉去喂猫,用棉垫毯子给猫睡。猫过着很 安逸的生活,都不去捕鼠了,甚至与老鼠一块玩 乐,老鼠因此更加凶暴。这人十分生气,把猫赶 走后,于是再也不在家里养猫了,认为这个世界 上根本没有什么好猫。 文言文《人有亡斧者》 选自小学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原文】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人之子:视其行步,窃 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 无为而不窃斧者也。俄而掘其沟而得其斧,他日 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皆无似窃斧者也。 【译文】 (从前)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 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他)看到那人走路的样子, 是偷斧子的;看那人脸上的神色,是偷斧子的; 听他的言谈话语,是偷斧子的;一举一动,没有一 样不像偷斧子的人。不久,(他)挖掘那山谷(土 地时)却找到了自己的斧子。第二天又看见他邻 居的儿子,就觉得他行为、表情、动作,都不像 偷斧子的人。 文言文《滥竽充数》选自小学 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原文】
好,是因为有了盐。”靠近傍晚天快黑时,他才 回到家,母亲已经准备好饭菜。他说:“有盐吗? 有盐吗?”母亲拿出盐,觉得很奇怪,只见看见 自己儿子吃盐不吃饭菜。母亲说:“怎么可以这 样?”愚人说:“我知道天下的美味都在盐中。” 愚人吃盐不停,吃得以后口味败坏,反而变成他 的祸害。天下之理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文言文《父善游》选自小学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 下:
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 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 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 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学孔子,孔子 也不学周公。”。 文言文《孟母三迁》选自小 学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原文】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 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 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遂迁居 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 非所以居子也。”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 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继而迁于 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 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 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 也。”遂居于此。 【译文】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孟 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 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 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那壶酒。 文言文《北人食菱》选自小学文言文大全其诗文 如下:
【原文】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 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 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 “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 不有!” 夫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 知也。 【译文】
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三.常见文言虚词 【之的用法】
1、“之”作代词,指学过的知识。 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之”作动词,“到”。 例句:送孟浩然之广陵。 3、“之”作结构助词,“的”。 例句:圣人之道。 4、“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例句:久之,目似瞑。
【原文】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 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 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 (bèi)矣。 【译文】 有个经过江边的人,看见一个人正带着一个 小孩想把他投到江里,小孩吓得直哭。这人问他 原因,那人回答:“这孩子的父亲擅长游泳。”孩 子的父亲虽然擅长游泳,这个小孩难道也立即会 游泳吗? 用这种观点对待事物,也一定是违反常理的。 文言文《截竿入城》选自小学文言文大全其诗文
【原文】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 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 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 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反为其患。 【译文】 从前,有一个愚笨的人,到朋友家去做客。 主人就请他吃饭。可是他尝了几样主人烧的菜肴 以后,愚蠢的人都觉得味道太淡。主人听了之后, 立刻在菜里加上一些盐。他吃了后,感觉这菜肴 十分美味。于是他对自己说:“之所以菜的味道
如下: 【原文】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
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 “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遂依而截之。
【译文】 鲁国有个拿着长竿子进城门的人,起初竖立 起来拿着它想要进城门,但不能进入城门,横过 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他实在是想不出什 么办法来了。不久,有个年长的男人来到这里说: “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经历了很多的事情,为 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再进入城门 呢?”那个鲁国人依照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 了。 文言文《世无良猫》选自小学文言文大 全其诗文如下: 【原文】 某恶鼠,破家求良猫。厌以腥膏,眠以毡蘮。 猫既饱且安,率不捕鼠,甚者与鼠游戏,鼠以故 益暴。某怒,遂不复蓄猫,以为天下无良猫也。 【译文】 有人十分讨厌老鼠,破产讨得一只好猫。用
【常见的语气词】 一般放在句尾,表陈述、疑问、感叹等,常见的有“也、矣、 乎、耶、邪”。 1、此画斗牛也? 也,语气词“呀”。 2、谬矣。 矣,语气词“了”。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乎,语气词“吗”。
三.古文翻译 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 文完整、准确、得体。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 ① 留。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 词语。 ② 补。即补充单音词为双音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 ③ 删。即删除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 ④换。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词替换古汉语词。 ⑤调。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