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必须掌握的12篇文言文
- 格式:doc
- 大小:67.00 KB
- 文档页数:7
1、曹冲称象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时孙权曾致(zhì)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xián)莫能出其理。
冲曰:“置(zhì)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zhì),称物以载(zài)之,则校(jiào)可知矣(yǐ)。
”太祖悦,即施(shī)行焉(yān)。
【注释】:①智意:聪明才智②致:送给③群下:部下,下属④咸:都、全部⑤校:考察,衡量⑥太祖悦,即施行焉:太祖(曹操)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译文】:曹冲五六岁的时候,聪明才智所达到的程度,像成人一样。
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太祖想知道这象的重量,问过属下,都没有提出有效的办法。
曹冲说:“把象赶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用其他东西代替大象,然后称一下这些东西就知道大象的重量了。
”太祖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2、望梅止渴魏武行役(yì),失汲(jí)道,军皆(jiē)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ráo)子,甘酸可以解渴。
”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注释】:①役:打仗②失:丧失,失掉,没③汲:水源④军:喻指全军⑤乃:就⑥饶:富足,多⑦饶子:果实结得多⑧闻:听说⑨乘:利用⑩及:到了⑾源:水源【译文】:魏武帝(曹操)行军途中,找不到水源,士兵们都渴得厉害,于是他传令道:“前边有一片梅子林,结了很多果子,酸甜可以解渴。
”士兵听说后,嘴里都流出了口水,利用这个办法部队赶到前方,找到了水源。
【寓意】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3、翠鸟移巢翠鸟①先高作巢以避患②,及生子③,爱之,恐坠④,稍下⑤作巢。
子长羽毛,复⑥益⑦爱之,又更下巢⑧,而人遂⑨得而取之⑩矣。
——冯梦龙《古今谭概》【注释】:①翠鸟:即翡翠鸟,雄的叫翡,雌的叫翠,经常栖息在水边的树洞内,捕食昆虫、小鱼。
②避患:避免灾祸。
③及生子:等到生了小鸟。
小学十大必背文言文1.《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
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数。
十干者,甲至癸。
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
曰赤道,当中权。
赤道下,温暖极。
我中华,在东北。
寒燠均,霜露改。
右高原,左大海。
曰江河,曰淮济。
此四渎,水之纪。
曰岱华,嵩恒衡。
此五岳,山之名。
古九州,今改制。
称行省,三十五。
曰士农,曰工商。
此四民,国之良。
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
此植物,遍水陆。
有虫鱼,有鸟兽。
此动物,能飞走。
稻粱菽,麦黍稷。
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
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
爱恶欲,七情具。
青赤黄,及黑白。
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
此五味,口所含。
膻焦香,及腥朽。
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
丝与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
此四声,宜调协。
高曾祖,父而身。
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
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
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
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
当顺叙,勿违背。
斩齐衰,大小功。
至缌麻,五服终。
礼乐射,御书数。
古六艺,今不具。
惟书学,人共遵。
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
隶草继,不可乱。
若广学,惧其繁。
但略说,能知原。
凡训蒙,须讲究。
详训诂,明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
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
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
讲道德,说仁义。
小学必背文言文小学必背文言文文言文教学,并非那么功利,品味文言文独特的表达方式,也是一种走进经典的形式与过程。
接下来小编搜集了小学必背文言文,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1、曹冲称象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
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
”太祖悦,即施行焉。
2、田忌赛马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
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
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
”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
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
”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
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
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3、晏子使楚晏子使楚。
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
”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
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
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4、当机立断渑池道中,有车载瓦瓮,塞于路。
属天寒,冰雪峻滑,进退不得。
日向暮,官私客旅群队,铃铎数千,罗拥在后,无可奈何。
有客刘颇者,扬鞭而至,问曰:“车中瓮值几钱?”答曰:“七八千。
”颇遂开囊取缣,立偿之。
命僮仆登车,断其结络,悉推瓮于崖下。
须臾,车轻得进,群噪而前。
5、包拯断牛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
始举埋鄢作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
以父母皆老,辞不就。
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
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裴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
久之,赴调,知天长县。
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
拯曰:“第归,杀而鬻之。
“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知而又告之。
1.陋室铭刘禹锡(唐)字梦得《刘梦得文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2.马说韩愈(唐)字退之《昌黎先生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e)?其真不知马也。
3.师说韩愈(唐)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授)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îu)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ǒu)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小学必背小古文15篇(原文+译文版)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乃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译文】梁国有户姓杨人家的九岁儿子,十分聪明。
孔君平来拜访他的父亲,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孩子端出水果,水果中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孩子马上回答说:“没听说过孔雀是您家的鸟。
”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楚国有个卖盾和矛的人,夸耀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事物都不能穿透它。
”又夸耀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锋利,任何事物没有不穿透的。
”有人问:“用你的矛穿透你的盾,会怎么样?”这个人无法回答。
无法穿透的盾和没有穿不透的矛,不能够同时存在。
古人谈读书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译文】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
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
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
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铁杵成针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译文】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世人传说李白在象耳山中读书,还没有完成学业,便放弃离开了。
路过这条小溪,遇到老妇人正在磨铁棒。
李白问她做什么,老妇人说:“想要磨成针。
”李白被她的意志感动便回去完成学业。
〖小故事大道理〗面对困难,我们要保持恒心,持之以恒,而非半途而废,只有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才能实现目标。
1、《孟母三迁》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
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
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注释】舍:家。
嬉:游戏。
所以:用来。
处子:安顿儿子的地方。
墓间之事:指埋葬,祭扫一类的事。
贾人:商贩。
炫卖:沿街叫卖。
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祀仪式。
揖让进退:打拱作揖,进退庙堂等礼节。
2、《陈元方候袁公》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释】候:拜访,问候。
履行:实践,做。
绥:安,安抚。
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
师:学习。
【方言证古】老父:对父亲的敬称。
老,表示敬称的词头。
家君:对他人父亲的尊称。
君:对他的尊称。
3、《揠苗助长》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释】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
长(zhǎng):生长,成长。
揠(yà):拔。
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其人:他家里的人。
病:精疲力尽,是引申义。
予:我,第一人称代词。
趋:快走。
往:去,到……去。
槁(gǎo):草木干枯。
耘苗:给苗锄草。
非徒:非但。
徒,只是。
益:好处。
4、《北人食菱》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
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曰:“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部编版小学生必诵文言文(最新版14篇)1. 《木兰辞》木兰辞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讲述了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
其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描绘了英勇坚毅的形象。
2. 《孟子·告子上》《孟子·告子上》是孟子的一篇名篇,通过对研究和修身的讲述,强调了人的自我价值和修养的重要性。
3. 《论语·为政篇》《论语·为政篇》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内容涉及政治、教育、人际关系等方面,是中国古代思想和道德观念的重要概括。
4. 《韩愈·师说》《韩愈·师说》是韩愈的一篇名篇,主要强调了对师长的尊重和教育的重要性,对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具有深远影响。
5. 《曹操·观沧海》《曹操·观沧海》是曹操的一首诗,通过观察大自然,表达了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其中的意境深远,意味深长。
6. 《杜甫·月夜忆舍弟》《杜甫·月夜忆舍弟》是杜甫的一首诗,通过描写兄弟之情和人生的离别,表达了对亲情的思念和珍惜。
7.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是白居易的一首诗,通过描绘大自然的美景和离别之情,表达了对友谊和生命的感悟。
8.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是陆游的一首七绝诗,通过对秋夜的描述,表达了对岁月流转和生活的深切体悟。
9. 《辛弃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辛弃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辛弃疾的一首词,通过对明月的描绘,表达了对友情和爱情的思念和追忆。
10. 《红楼梦·葬花吟》《红楼梦·葬花吟》是曹雪芹的一篇诗词,通过悼念已逝的花朵,表达了对生命的反思和对悲欢离合的感慨。
11. 《西游记·大闹天宫》《西游记·大闹天宫》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描写了孙悟空与天神们的斗争,展现了勇气、智慧和正义的力量。
小学生必背文言文60篇一、任务背景小学生需要学习文言文,以便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字的演变过程。
本文将介绍小学生必背的文言文60篇,以供学生参考和背诵。
二、演义1. 《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人之生也直,义也竞与礼,礼也尽礼,而听于诗,乐也,君子安而不忘,知而不忘,仁者不忘也。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2. 《庄子》•庄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庄子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庄子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庄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庄子曰:“鳞爪之政,不足以为民也。
”•庄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庄子曰:“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君子淡以亲,哀以友,小人甘以欺。
”•庄子曰:“大知闲闲,小知间间。
”•庄子曰:“人之所以能,不由人之所不能。
”•庄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三、论述以上是小学生必背的文言文60篇,涵盖了《论语》和《庄子》的经典语句。
通过背诵这些文言文,小学生可以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智慧的理解。
同时,通过分析这些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小学生还可以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方式。
这些文言文包含了孔子的言行和庄子的哲思,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和人格塑造有着积极的影响。
通过学习他们的智慧和真知灼见,小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在学习这些文言文的过程中,小学生可以借助一些学习方法和辅助工具。
小学生经典古文诵读篇目(40篇)1、曹冲称象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时孙权曾致(zhì)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xián)莫能出其理。
冲曰:“置(zhì)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zhì),称物以载(zài)之,则校(jiào)可知矣(yǐ)。
”太祖悦,即施(shī)行焉(yān)。
【注释】:①智意:聪明才智②致:送给③群下:部下,下属④咸:都、全部⑤校:考察,衡量⑥太祖悦,即施行焉:太祖(曹操)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译文】:曹冲五六岁的时候,聪明才智所达到的程度,像成人一样。
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太祖想知道这象的重量,问过属下,都没有提出有效的办法。
曹冲说:“把象赶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用其他东西代替大象,然后称一下这些东西就知道大象的重量了。
”太祖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2、望梅止渴魏武行役(yì),失汲(jí)道,军皆(jiē)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ráo)子,甘酸可以解渴。
”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注释】:①役:打仗②失:丧失,失掉,没③汲:水源④军:喻指全军⑤乃:就⑥饶:富足,多⑦饶子:果实结得多⑧闻:听说⑨乘:利用⑩及:到了⑾源:水源【译文】:魏武帝(曹操)行军途中,找不到水源,士兵们都渴得厉害,于是他传令道:“前边有一片梅子林,结了很多果子,酸甜可以解渴。
”士兵听说后,嘴里都流出了口水,利用这个办法部队赶到前方,找到了水源。
【寓意】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3、翠鸟移巢翠鸟①先高作巢以避患②,及生子③,爱之,恐坠④,稍下⑤作巢。
子长羽毛,复⑥益⑦爱之,又更下巢⑧,而人遂⑨得而取之⑩矣。
——冯梦龙《古今谭概》【注释】:①翠鸟:即翡翠鸟,雄的叫翡,雌的叫翠,经常栖息在水边的树洞内,捕食昆虫、小鱼。
②避患:避免灾祸。
小学生文言文必读40篇1. 小学生必背50篇古文江南敕勒歌咏鹅咏柳风凉州词登鹳雀楼春晓凉州词出塞芙蓉楼送辛渐鹿柴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静夜思古朗月行(节选)望庐山瀑布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别董大绝句春夜喜雨绝句江畔独步寻花游子吟江雪寻隐者不遇枫桥夜泊渔歌子塞下曲望洞庭浪淘沙池上赋得古原草送别忆江南悯农(一)悯农(二)山行清明江南春登乐游原蜂小儿垂钓江上渔者元日泊船瓜洲书湖阴先生壁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晓景》题西林壁夏日绝句示儿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四时田园杂兴(梅子金黄)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春日题临安邸游园不值乡村四月墨梅石灰吟竹石所见己亥杂诗村居长歌行七步诗回乡偶书宿建德江从军行竹里馆独坐敬亭山秋浦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赠花卿江南逢李龟年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寒食滁州西涧竹枝词乌衣巷秋夕商山早行梅花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朝天子·咏喇叭一共九十多篇,其实都是该背的,想要五十个,从里面挑就行了。
2. 小学生必背50篇古文江南敕勒歌咏鹅咏柳风凉州词登鹳雀楼春晓凉州词出塞芙蓉楼送辛渐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静夜思古朗月行(节选)望庐山瀑布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别董大绝句春夜喜雨绝句江畔独步寻花游子吟江雪寻隐者不遇枫桥夜泊渔歌子塞下曲望洞庭浪淘沙池上赋得古原草送别忆江南悯农(一)悯农(二)山行清明登乐游原蜂小儿垂钓江上渔者元日泊船瓜洲书湖阴先生壁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晓景》题西林壁夏日绝句示儿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四时田园杂兴(梅子金黄)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春日题临安邸游园不值乡村四月墨梅石灰吟竹石所见己亥杂诗村居长歌行回乡偶书宿建德江从军行竹里馆独坐敬亭山秋浦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赠花卿江南逢李龟年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寒食滁州西涧竹枝词乌衣巷秋夕商山早行梅花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朝天子·咏喇叭一共九十多篇,其实都是该背的,想要五十个,从里面挑就行了。
在小学升学语文考试或面谈中,文言文可谓是必考内容,已经引起了很多家长的重视。
也是升学的重难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中包含很了多知识点。
文言文中古汉语的字形、字义、句法等知识的理解运用,文言故事中引申的成语、俗语,以及故事中的寓意都是可能考察的部分。
同学们快来测试一下,看看下面12则文言文故事你都能完全理解吗,你又从中学到了什么呢?1、《孟母三迁》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
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
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F【注释】舍:家。
嬉:游戏。
所以:用来。
处子:安顿儿子的地方。
墓间之事:指埋葬,祭扫一类的事。
贾人:商贩。
炫卖:沿街叫卖。
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祀仪式。
揖让进退:打拱作揖,进退庙堂等礼节。
2、《陈元方候袁公》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释】候:拜访,问候。
履行:实践,做。
绥:安,安抚。
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
师:学习。
【方言证古】老父:对父亲的敬称。
老,表示敬称的词头。
家君:对他人父亲的尊称。
君:对他的尊称。
3、《揠苗助长》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释】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
长(zhǎng):生长,成长。
揠(yà):拔。
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其人:他家里的人。
病:精疲力尽,是引申义。
予:我,第一人称代词。
趋:快走。
往:去,到……去。
槁(gǎo):草木干枯。
耘苗:给苗锄草。
非徒:非但。
徒,只是。
益:好处。
4、《北人食菱》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
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曰:“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仕:(仕途)在……做官。
并:连同。
或:有人。
去:去除。
欲:想要。
何:哪里。
而:却。
坐:因为,由于。
【寓意】其寓意是讽刺那些不懂装懂的人。
告诫人们: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
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
5、《画蛇添足》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
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
”未成。
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祠(cí):春祭。
卮(zhī):古代盛酒的器具。
舍人:古代王公贵族手下的办事人员。
相谓:互相商量。
引酒:拿过酒杯。
引,取过来。
且:将要。
固:本来。
子:对人的尊称。
安:怎么。
遂:就。
亡:失去。
【解释】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二》。
画蛇时给蛇添上脚。
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有害无益,徒劳无功。
6、《愚人食盐》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
嫌淡无味。
主人闻之,更为益盐。
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
食已口爽,返为其患。
【注释】食:食物。
闻已:听罢。
益:增加。
更:改变。
空:空口。
口爽:口味败坏。
返:同“反”,反而的意思。
7、《截竿入城》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
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注释】初:初始。
执:握,持,拿。
亦:也。
计:计谋,策略。
俄:一会儿,不久。
而:连词,表承接,然后。
老父:年长的男人。
遂:就。
【寓意】做事情要知变通,不能循规蹈矩。
对于别人的意见要依据实际采纳,不能盲从。
也告诫人们有时自作聪明,好为人师反而无益于解决问题。
8、《世无良猫》某恶鼠,破家求良猫。
餍以腥膏,眠以毡罽。
猫既饱且安,率不食鼠,甚者与鼠游戏,鼠以故益暴。
某怒,逐之,遂不复蓄猫,以为天下无良猫也。
是无猫邪,是不会蓄猫也。
【注释】恶:厌恶。
破家:拿出所有的家财。
餍:饱食。
以:用。
腥膏:鱼和肥肉。
毡蘮(jì):毡子和毯子。
且:既……又……。
率:大都。
暴:猖狂。
以为:认为。
【启示】溺爱是不可取的,环境过于安逸,人就会懒散,不思进取。
9、《父善游》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婴儿啼。
人问其故。
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急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注释】过于江上:经过江边。
方:正在。
引:带着,抱着。
故:缘故。
善:擅长。
岂:难道。
遽急:立即。
以此任物:用这种观点来对待事物。
悖:违反常理,错误。
【含义】世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否则,就可能做出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10、《人有亡斧者》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
俄而抇其谷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行动、颜色、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
【注释】亡:丢失。
意:同“臆”,怀疑。
窃:偷。
颜色:脸上的表情。
无为而不:没有不像。
俄而:一会儿,不久。
谷:山谷。
抇:读hú,挖掘。
他日:另一天。
复:再。
无似窃斧者:没有一点像偷斧子的样子。
【启示】这则寓言说明,主观成见是认识客观真理的障碍。
当人以成见去观察世界时,必然歪曲客观事物的原貌。
准确的判断来源于对客观事实的调查,而不是主观的猜想。
11、《滥竽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
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闵王立。
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释】宣王:齐国国君。
竽(yú):古代乐器名。
必:定,必须。
处士:古代称有学问、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
这里带有嘲讽意味。
请:请求。
说:同“悦”。
廪食:官府供食。
廪:粮仓。
食:供养、给……吃。
立:继承了王位。
【启示】强调个人应该勤学苦练,使自己具有真才实学12、《曾子杀彘》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注释】市:集市。
女,同“汝”,人称代词,你。
反,通“返”,返回。
彘:读“zhì”,意为猪。
适:恰巧。
特……耳:不过……罢了。
非与戏:不可同……开玩笑。
今子欺之:现在你欺骗他。
子:你,对对方的称呼。
而:则,就。
成教:教育有效果。
【启示】成人的言行对孩子影响很大,父母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这种教育方法是可取的。